我见过最有上进心的人,都在游戏里
稍微熟悉我一点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从上初中开始到现在,我玩了十多年游戏,刚上学的时候会攒钱买游戏光盘回来安装,后来也接触了网络游戏、steam上的PC游戏和最近两年火起来的手游。
算起来,游戏应该是我持续时间最长,还一直保持着极高热情的爱好。
准确地说,我不单纯是喜欢游戏能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喜欢游戏,就像大多数人喜欢看书,喜欢看电影一样,把它当作一种现实世界里的梦想之地去热爱。
我也一直相信,很多和我一样在游戏圈里泡了好几年的老玩家,或多或少会有几个关于游戏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可能有他们带着点中二气息的青春,以及他们某种不为人知的骄傲。
我大学毕业,打算从事游戏行业的时候,因为真的热爱懂的也多,所以去面试的公司基本都给了我offer,福利待遇不错,上升空间也大,甚至为此我自己学了不少代码。
但我父母一直不大支持,他们比较传统,觉得了“银行,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外的工作都不叫工作。更不要说和“游戏”有关的事情,总让他们和“网瘾”联系起来。
就在那段时间,我爸爸甚至说他对我非常失望,觉得不应该放任我玩那么多游戏。
那时候我也挺难受挺挣扎的,我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游戏的内核是非常丰盛和宏大的,一款真正的好游戏,是能够看到了不起的开发者构建的世界,甚至能够拥有不输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享受。
有些游戏会让你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有些游戏又会让你觉得好像打完一局就过完了一生——它们完全够资格成为一种能够让玩家代入其中,和设计者产生灵魂共鸣的艺术品。
而我想要做出这样的艺术品。
我最后还是不顾他们的反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很苦,玩游戏有意思,但真的把游戏当作工作就是另一回事了,一款游戏要上线之前我们都必须先体验无数遍,同事调侃说那段时间看到游戏画面就反胃。
我也曾经想过,当时到底是什么驱动我们那一群人通宵达旦地去拼命。
只是因为热爱游戏吗?也不全是。
更多的就是一种很单纯的,想坚持下去的想法而已——就像我们自己玩游戏的时候,一个关卡通不过去,就反反复复地玩,找各种攻略尝试各种办法,爆肝到天亮也一定要过去的那种坚持。
毕竟游戏的本质就是由一个个需要被攻克的任务组成,玩家必须去逐个攻克这些任务,打败很多人,闯过很多关卡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这算是我们一群老狗逼的倔强,也算是我们想要维系的,游戏里的精神和情怀。
所以我从来不认为一个真正喜欢游戏,能把游戏认真玩好的人,会愿意用弱者的态度面对现实世界。
我之前有一个筹备了好久的游戏项目遇到点客观因素,在上线前一个礼拜被迫中断了,我和另一个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连着加了一个多礼拜的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有一天他跟我说觉得特别累,想请一天假休息一下。我想了想跟他说,要不咱们去网吧玩吧。
特意找了一家这样的,学生时代常去的网吧
那天我俩在网吧找了一个最难的副本,花了七八个小时把它打通关。关了电脑他说,我算知道了,遇到这点破事儿还能有开荒难吗?
然后第二天顶着两个黑眼圈继续去公司加班,大概又连轴转了十来天,游戏上线了。
庆功宴上他喝多了拉着我说,走,再去打副本,再通关一次!
游戏玩家有时候喜欢调侃自己的现实生活跟开荒一样,难度大,攻略少,动不动就团灭了,但他们也的确会用对待游戏的方式,嘻嘻哈哈地面对生活的挫折,从里面寻找通关的乐趣。
事实上看看我们的游戏行业发展你也会发现,这种“倔强”和“不服”无处不在。
我们国家电子竞技起步晚,像是DOTA,最初是落后国际水平不少的。
那些年电子竞技产业还不成熟,职业选手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有很多人都是几个月不眠不休地在网吧练习,没办法洗澡也不能换衣服,饿了只能吃得起最便宜的泡面。还有某个DOTA选手,连烟都抽不起,只能去捡别人抽剩下的烟屁股抽。
甚至,那会儿“职业选手”这个说法都不够普及,很多玩家拼着一股劲儿,不图钱不图名地玩命,还得顶着巨大的偏见和压力,承受着来自周遭的质疑和嘲笑。
“那时候愣头青,就是不服——我们凭什么不如别人?”
有个退役选手这么说。
之后我们的DOTA水平很快就反超了欧美,再后来基本上领先了世界,在每年DOTA2最大的赛事TI系列邀请赛上,中国人拿了3次冠军7次亚军,而这个比赛,总共也就举办了七次。
我们的游戏开发产业一开始也不突出,很长时间大家对“国产游戏”都没什么信心,觉得很多游戏粗制滥造,又缺乏打动人吸引人的魅力。
但是现在我们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东西。
尤其是最近几年开始,很多公司都花了很大的工夫在游戏研发上,终于我们看到了现象级手游“井喷式”地出现,像是《王者荣耀》已经火到了人尽皆知,以及我身边几乎所有人最近都开始“吃鸡”等等。
在《王者荣耀》成名之前,其研发团队天美最早一直被玩家调侃是“酱油型工作室”,天美工作室群的姚晓光从17岁开始进入游戏行业,在《王者荣耀》之前,他的代表作是《QQ飞车》。他到天美之后,曾经在办公室墙上贴过一张纸,上面写着“让我们悄悄超过BLIZZARD(暴雪)”。
姚晓光一度被称为“王者荣耀之父”
他说,他曾经生过一场大病,这场病让他一度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工作,吃饭也经常是坐在电脑桌前面凑合解决,连睡一觉都觉得奢侈,好像忽略了很多生活中的乐趣,换来的只有一点因为“受人关注”而产生的微不足道的快乐。
但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点微不足道的快乐,其实挺够了。
大概就是依靠着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快乐”的支撑,国民级游戏《王者荣耀》终于诞生了。
无论对于姚晓光本人,对于天美工作室或者腾讯游戏,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游戏行业来说,这都是个奇迹。
腾讯下半年还会推出很多游戏,由经典网络小说IP改编的《斗破苍穹:斗帝之路》,满满童年回忆的《圣斗士星矢》,以及《红警OL》、《猎人手游》等等。有很多都是我关注了挺长一段时间的,真的很期待。
其实对于我们老玩家来说,游戏还有一种无法取代的羁绊,在于游戏里的兄弟。
初高中的那几年基本上都献给了类似于魔兽这样的大型多人在线类游戏,最艰难的时候就是开荒,有些副本的攻略还没出来,都得我们一点点摸索,经常被团灭了就又要重新再来。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说好开完荒就睡,但刚好那个副本特别难通关,连着团灭了好几次,大家也就真的玩了整整一个通宵。
终于通关的时候,我看着外面慢慢亮起来的天,特别想和那些没有见过面的队友好好喝一顿酒——就像电影里那些真的同生共死过的患难兄弟一样。
那时候玩游戏都是在网络上认识和组队,互相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对面是哪里人多大了在做什么,完全靠着同样对游戏的热爱成为队友,彼此之间称呼的都是游戏ID,想到对方的样子,也都只能对应上游戏里那个长得有点狰狞的半兽人。
尤其好玩的是,我高考完那年大家组织了一次线下聚会,都兴冲冲地赶到约定好的地方,才发现彼此之间连一张照片都没看过,约好的那个地方还是个特别繁华的广场,人多到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最后我和一个男生互相确认了好几次眼神,我鼓足勇气走过去问,你是花村杠把子吗?
这事儿被他们调侃了好几年。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那次聚会特别开心,开了几十瓶啤酒。更不影响我们现在依然是非常亲密的兄弟和朋友。
在我们眼里,对方就是游戏里的那个人物的样子,我们自己也就是游戏里的那个样子。
我们可以是魔兽里的法师或者术士,可以是王者荣耀里的李白或者鲁班,也可以是守望先锋里的天使或者路霸……
我们存在于不同的游戏里,但是却拥有始终如一的游戏精神——可以是坚定的信念,可以是不服输的倔强,也可以是团队的共患难。
令游戏伟大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玩游戏的人。
正是有了这些拥有游戏精神的优质玩家, 才有了伟大的游戏。
向爱而生。
正是有了他们对游戏始终如一的爱,才有了我们身处的蓬勃生长的美好游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