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注定没前途?改掉这个弱点,助你人生不再平庸 | 鬼谷子
翔宇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
这个世界上的老实人有两种,一种是人老实,没手段;另一种是人老实,有手段。
别小看手段这件事情,一个老实人能干多大事,跟手段有很大关系。一个心存大善的人,如果有了霹雳手段,也能无往而不利,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主角,
咱们先来欣赏他写的一首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蒿里,是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本为古时候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作者描绘乱世人间如修罗地狱般的惨状,尤其是最后的“断人肠”更是表达了肝肠寸断的呼号。能写出如此悲天悯人诗作的诗人,肯定是世人眼中的大善人吧。
所以面对乱世,一个老实人就只能痛彻心扉,借诗抒情了吗?
更何况这位诗人特别爱哭,亲人死了,他哭。同事死了,他哭。就连仇人死了,他也哭,甚至读篇文章都能被感动哭的稀里哗啦的,这货就是个天生的爱哭鬼。
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出什么大事业呢?典型的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废物点心。
但是,答案却并非如此。历史上的他是世人眼中的大枭雄,更是最阴险狡诈的小人,他叫曹吉利,不过他还有个我们极其熟悉的名字:
曹操。
一
润之先生在《沁园春·雪》中对古代的帝王做了一个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或许在文采和武功上,能够符合要求的,就是曹操了。
当然了,他没有称帝,自然不能算是帝王。但不是他不能称,而是他不愿称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愿意做幕后玩家,就如鬼谷子说的,善隐者,能成其事而无患;另一方面或许就是对于“匡扶汉室”的执念了。
也就是说,他其实一辈子都是汉臣。
对此,鲁迅先生评价他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世人眼中的枭雄,鲁迅称之为英雄。那么对世人眼中正义的象征,刘备和诸葛亮呢?鲁迅说:
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啥意思呢?
刘备的德行像伪善,诸葛亮的智慧像妖孽一样。
鲁迅先生果然是真性情。
来,咱们多说个典故,你知道鲁迅对世人闻之色变,正人君子纷纷唾弃的鬼谷子是怎么评价的吗?
鲁迅说:鬼谷子决不是小人,倒是一个老实人,禀性纯厚,鬼谷子所以究竟不是阴谋家。
鲁迅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他发现鬼谷子讲了很多大实话,真心话,只有老实人才会一五一十的说出来。而城府极深的“正人君子”们只会唾弃,是万万不会说出口的。
好人,有时候是看起来是好人,其实是个坏人。
坏人,有时候是看起来是坏人,其实是个好人。
人心险恶,世道无常,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二
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写的《为曹操翻案》一文,洋洋两千多字,观点态度是表述的很清楚了,但用力过猛,想有点意思,却变成了没太多意思。但文中说的两点倒是值得一提:
第一点,是关于赤壁之战中曹操惨败的真相。文中引用了史料:曹操遗孙权书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意思是说,曹操给孙权的信中说,赤壁之战是因为军中爆发瘟疫,不得不烧船撤退,让周瑜占了军功。
这里阿信想说的是,你看,曹操虽然抵赖失败的原因,但是他承认了自己是被周瑜打败的。跟诸葛亮实在是没太大关系。
历史上很多“正人君子”都喜欢弄虚作假,霸占功劳。再比如曹参就冒领了韩信不少军功,然后各种渲染吹嘘。我们已知的历史跟真实的历史很多时候大相径庭。
第二点,是关于五胡乱华的屎盆子扣在了曹操头上。郭沫若觉得这有些太牵强了,五胡乱华的导火索是西晋的内斗。曹操实在是冤枉的。比如曹家被司马家夺位,是因为曹家继承的是汉代的政策,朝廷官僚掌握实权,而地方诸侯并无实权。
所以你会发现司马家发动内乱,除掉了掌权派曹爽后,曹家的诸侯们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正是因为他们没兵没马,也只能干着急。所以,司马家建立西晋后,马上赋予了司马家诸侯实权,接着便爆发了“八王之乱”,因此导致了五胡乱华的结果。制度这件事,确实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所以,五胡乱华跟曹操其实没啥关系。
本来郭先生如果多花些时间、精力和笔墨,完全是可以帮助曹操把案子给翻了的。但是郭先生是个精明人,他从来不会把话说的太透,甚至会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思路,比如他说:
曹操的所作所为实在继承了黄巾起义的未竟之业,硬是把曹操和黄巾军拉扯到了一起,恨不得把曹操“翻”成农民起义军的首领。
如此一来,便太过牵强,招致了史学家们的非议。虽然,咱们历史课本上,黄巢、洪秀全都成了堂而皇之的正面人物,甚至是英雄。
你要知道,历史是人写的,而人是有立场的。
三
说起为曹操平反的郭先生算是后来者了,撸猫大神吕思勉才算是第一号人物。作为史学家,吕思勉用他的广博的知识,为我们解读了奸雄曹操背后的无奈,他说:曹操是个老实人。
“政治斗争的需要耍些阴谋诡计,是政治家不可或缺的手腕。我们不必以此来评说曹操的功过是非。”
毕竟出来混的,有几个真正底子干净的,你懂的。
曹操真是老实人吗?吕先生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论断,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曹操在《述志令》中,吐露出的无奈。阿信帮大家做个简单的翻译。
“我叫曹操,年轻时候是个没啥名气的小人物,因为害怕被人嘲笑愚蠢,所以就想当个郡守,踏踏实实的工作。所以我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却不想得罪了权贵们。担心被人算计,所以便索性辞职了。在辞职的那几年里,我就在想给自己盖一处书房,每天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
发现没有,曹操因为怕被人算计而退却,又想一个人读书写字,远离红尘,安静过活的心态。像极了我们这些老实人。
可时势造英雄,命运没有这么安排。我们接着往下读。
“我又想,我还年轻,如果就这样过完一生也太无趣了吧。可是我真的对官场斗争提不起兴趣。幸运的是,不久后,我被征召进了军队做了个都尉,后来升为典军校尉。我心想能够建立战功也不错,甚至我想如果有一天有幸能被封侯就更好了。如果我战死沙场,我的墓碑上就写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吧。
可是,我是个没什么志气的人,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战中,我玩了个心眼,其实我是可以多招募士兵的,但是我不想,我觉得我能力也只能带好三千人,是啊,我对自己实在没什么信心啊。
可是,后来击败了黄巾军,一不小心收编了三十多万人,这才让我真正有了些资本。接着就是克袁术,败袁绍,平刘表。我本想为国捐躯,但是运气好,却活了下来,一直做到了宰相,位极人臣。
我这么说,好像很自大,但其实是想说点心里话,消除别人对我的非议,世人对我的误解实在太大了。
人们纷纷说我是个坏人,可这些人哪里知道,如果没有我会怎么样呢?会有无数人称帝、称霸。天下没我老曹,又会陷入修罗地狱。
这些人还说,我会称帝。这是胡说八道。我曹家深受皇恩,死也要恪守君臣之道,不敢忘记先王的恩德。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虽然我说了有人也不会信。
其实我也想过要退休,把军权交出去,图个世人称颂的人。可是,如果我就此退休,放弃我麾下的军队,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你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立马就会有人开始谋害我,我的子孙们必将会遭殃,天下继续大乱。我实在不能为虚名而这么干啊。
以前,朝廷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如今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朝廷需要我,曹家也需要我,所以,我必须背负万古千世的骂名。虽然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能够理解我。
我经常反省自己,甚至感觉自己德不配位。可如今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彼时曹操的心情,电视剧《三国》里的一段台词形容的颇为贴切:世人昨天看错我,今天又看错我,也许明天还会看错我,但我依然是我。我从不怕世人看错我,我依然是我。
四
你猜曹操为什么要写《述志令》呢?这篇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那时候曹操五十六岁,刚刚统一北方。但是孙权、刘备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联名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声音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陈述了自己的初心。
吕思勉读后说: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历来的英雄“遮遮掩掩,修饰的自己一无弊病的”,谁能像曹操这般坦白呢?而将他视为奸臣,则是受《三国演义》和说书人的影响。
权谋诡诈,实在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啊。
易中天先生评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如果你走近些,或许你会发现,曹操更像是个“奸诈的老实人”,正是这个奸诈的老实人,终结了三国乱世。
就如曹操自己说的: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之大幸。难吗?很难。鬼谷子也觉得的难,就如他说“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平定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这件难事,曹操用了无数阴谋诡计实现了,奠定了三家合一的基础。他能做到自然有过人之处。
不懂权谋诡计的老实人,是没有灵魂的,是不完整的。寻常老实人总有“没手段”、“好面子”的弱点。曹操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他腹有良谋,不好面子,即便顶着千古骂名也要用权谋诡诈达到天下一统的目的,如此初心,真可谓是:
心存大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