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层次不同,不必强融(深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层次不同,不必强融(深度)

2020-02-13 14:15:09 作者:国馆 来源:国馆 阅读:载入中…

层次不同,不必强融(深度)

  古时候,有位全国着名棋手

  一天,他在院子里钻研棋局,有人前来拜访他:“听说是世上最懂围棋的人,你能看出,棋盒里有几枚棋子吗?”

  棋手笑了笑说:“黑子181枚,白子180枚,总共361枚。”

  谁知对方反驳道:“不对!只有360枚。”然后拿出手里藏着的一枚棋子。

  棋手的学生认为对方侮辱老师,便和他争吵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棋手观察那人一阵后,答道:“确实是我能力不足。”

  来人说:“哈哈,我赢了你”,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学生不忿道:“这明明是上门找茬,老师凭什么认错。”

  棋手解释道:“既然你知道他是来无理取闹的,为什么还要理呢?如果不让他满意,争个三天三夜他也不会走,反而浪费时间。”

  层次不同的人,需与其争辩。

  《圣经》中有句话:“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只要自己是对的,面对那些无端指责,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正如卡耐基所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明知无法战胜对方本质上的狭隘进行争辩只会损耗精神

  这时不如不争不辩,因为层次不同是争不出结果的。

  层次不同

  解释无意义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争论,而是话语不对等的尴尬抬杠,情绪上的升级,继而出言不逊

  话语不对等,指的是双方不在一个语境,也不在一个层次下交流

  所争所论,风马牛不相及,只会损耗心力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欧洲人素质,就有一人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外国人涂脂抹粉,长他人志气,灭中国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从他的话语中,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

  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我依然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讨论问题,彼此南辕北辙,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有智慧的人,鲜少与人争辩,毕竟层次不同,解释再多也是徒劳无益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故事

  士成绮爱慕玄虚,四处参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收获

  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乱七八糟

  就对老子说:

  听说你是个圣人,我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你,简直大失所望

  看看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粮食米粟,这是为富不仁做法,我看你就和老鼠一样

  老子看也没看士成绮,也没有说一句话,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多年后,士成绮学有所成回想起自己的言行羞愧万分,于是找老子道歉。

  老子对他说: “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生活中,我们很难改变不同层次人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动辄扣帽子无理取闹,刷存在感的人。

  对他们,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因为再说下去,也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树,站在山脚的人,看到的是草。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解释毫无意义。

  不是所有的人

  都配与你争辩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错误的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刚刚落幕的《奇葩说》第六季,选手詹青云大放异彩,荣获“奇葩王”。

  比赛中,詹青云的辩论以旁征博引、行云流水着称,知识文化底蕴深厚,思考层次之高,让她总能勇敢说出正能量的社会呼声和平权论调。

  “老奇葩”傅首尔评价她:“听青云辩论就像被风亲吻。”

  不少人感叹:“看詹青云才知道多读书能有多优秀。”

  即便如此,风头正劲的她还是遭到了喷子的抹黑嘲讽。

  “长得丑、声音不好听、讲话不知所云……”

  在一次采访中,詹青云谈及对网络暴力的感受:“作为辩手,我们是这个舞台上的表达者,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至于网友们的不认同,她都欣然接受。

  在我看来,这位90后知性女孩,没有和低层次的人较劲,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态度。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去争辩;不是所有的人,都配与你争辩。

  有些人不把自己的时间当回事,因为他们的时间无用,你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争辩,无论输赢,你都是输家。

  俗话说:“夏虫不可语冰。”

  面对不同层次的人,没必要多说,别人听不懂,你也讲不清。

  正如一幅漫画里所表达的:

  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

  当你到过更高的地方,看过更远的世界,自然无需理会闲杂的声音。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跟不同层次的人能够成为朋友吗?

  题主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不太理想的高中,同学大都懒散消极、无向学。

  每当自己认真学习,或是跟老师请教疑难,都会被人嘲笑讥讽,甚至是辱骂,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别人看见他都是一副嫌恶的表情。

  于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为融入不了班集体感到郁闷。

  网友@安然若枫回答道:

  没必要跟不同层次的人混在一起,融入一个圈子,势必要花费心力和时间。

  而花费这些,总要有所图:或是心情的愉悦,或是孤独感的消除,或是人际关系的扩展。

  如果付出心力和时间却注定无所收获,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混在一起”?

  我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先后混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里:非法移民们和私立中学的师生们。

  刚到美国,人生地不熟,机缘巧合之下进了一家度假酒店当经理。

  接触的大部分是没读过什么书的非法移民,他们混在一起只知道聊天打屁,关心工作中如何偷懒,买彩票能不能中大奖。

  平时说最多的,就是:

  “那个XXX他妈的不给小费!”

  “这个死穷鬼居然还给了挺多小费。”

  听说我外甥在家写作画画,他们建议:“让她来端盘子啊,可以多挣点钱。”

  和他们混在一起,既没有收获,又得不到愉悦,还得寻找话题来维持谈话。

  后来,我考了K-12的教师资格证,在一所学费昂贵的特殊学校教书。

  每天接触的是中学生和中学老师,即使有年龄、文化、经历的巨大差异,相处仍然十分融洽。

  大家相互认可,彼此信任,和他们聊天让人愉快,有所裨益。这样的圈子,我混得很舒心。

  生活中,我们要分清群己界限。

  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学”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

  选择能“混在一起”的人当“朋友”。

  如果可以相互认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职,礼貌相待就好,没必要强融。

  看过这么一个段子:

  问:“带女朋友去吃饭,遇到流氓向她吹口哨怎么办?”

  答:“你应该努力挣钱,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那里没有流氓。”

  世界那么大,圈子那么多,总有和你认知层次相同的人。

  人和人交往,讲究臭味相投,这无关金钱多少,而关乎三观如何。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那就请远离那些低层次的圈子。

  高层次的人

  都能优雅地独处

  陈道明说过,自己一直偏独处,独处的时候,会坐在窗前弹钢琴,会反思自己的拍戏经历,也会安静地挥笔作画。

  在接受杨澜的采访时,他说:“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真正高层次的人,都能优雅地独处。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期间,总是独来独往,因为他干的事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在插科打诨,他在写小说,别人在恶作剧,他在写小说。

  然后放了学,他对别人说:“这是我写的小说,写的很好的。”

  在他人眼里,韩寒就像个神经病。

  然而,驹过隙,韩寒的很多同学,都被社会塑造成普通人,而喜欢独处的韩寒则成就了自己。

  优质的独处,就像是一场修行。

  时间,会为沉默的人争辩。

  杨绛先生说:“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别人说两句就急着跳脚,要和人争论,多半是内心还不够笃定。

  内心丰盈的人,能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