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常怀忧患意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常怀忧患意识

2020-03-15 00:38:52 作者:苠斋 来源:思维与智慧 阅读:载入中…

常怀忧患意识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国入侵随国,还没怎么打就派人议和,并且故做一副军容不整的样子假意示弱,以麻痹对手。幸而随侯手下有个贤臣季梁,这位定海神针般的肱股大臣义正辞严提醒国君,勿因对方主动议和而掉以轻心,只有恪守正道,“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才能有望幸免于劫难。随侯听了大为震动,惧而修政。

  小国大国之侧求生存,常怀忧惧,励精图治,这倒也可以理解。可是,强国时刻提防,唯恐不久的将来要大难临头

  郑庄公时的郑国,俨然春秋初期第一大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和齐、鲁联合伐许。明明是打了胜仗、占据邻国土地,这位雄主在战后告诫留守许国的大臣时,言语之间反倒充满了对自己国家深深忧虑

  “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岂能与许争乎!”

  周室东迁之后江河日下威风不再,或许在郑庄公的眼中,郑作为天子的同姓诸侯,也已失去了老天眷顾,那么,他对未来恐惧担忧也可说是在情理之中。然而,我们从《尚书》《诗经》等等那些中华民族的早期文献中看到,即使事业蒸蒸日上的开国创业之君或者承平时代太平天子,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常怀“戒慎恐惧”之

  大禹留给夏朝子孙的遗训:“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我面对天下百姓紧张得就像用快要腐烂的绳索驾着六匹马拉的大车,怎么能不提心吊胆、充满敬畏呢?

  周武王即位三天后,姜尚为他讲古圣王之道,武王听罢,“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把古书上的箴言铭刻在宫室的角角落落,铭刻在剑、弓、矛等日用的兵器上。

  《易经》处处讲趋利避害、如何在困境中自处的道理,如“君子以恐惧修省”;《礼记》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经·小雅·小旻》则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古人强调治理和日常生活中保持“戒慎恐惧”的例子,在传统经典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统治者这忧虑和戒惧背后,是明确而深刻自省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改善意识。他们懂得畏惧天命民意,保持“戒慎恐惧”的心态,而不是妄自尊大,以为握有至高无上权力即可压制解决一切,从而认真执政,不敢懈怠,不敢放纵私欲为所欲为历史证明,那些强大昌盛朝代,或者历朝历代那些相对繁荣安定时期君主必然有这份敬畏之心和自省精神,而君主不再“戒慎恐惧”、不能自我管理之时,也就到了王朝末路、走向灭亡的阶段

  “忧劳可以兴国,豫可以亡身。”就我们现代人而言,“戒慎恐惧”,意味着生活中多一份克制和检点,对可能的危机保持警醒,对未来有一份长远的打算——健康时,记得督促自己活动和锻炼,不在电脑前久坐,不抱着手机躺在床上熬夜;离考试还远的时候,努力学习,假期作业早早完成,不必等到开学前临时抱佛脚;年轻工作时,努力攒钱,用心理财,不必等老去之后和疾病来时捉襟见肘、窘迫绝望……这应该也是很有必要的吧!

  (编辑  余从/图 雨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常怀忧患意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