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贝聿铭:挥就高楼万千景,最爱中庭一缕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贝聿铭:挥就高楼万千景,最爱中庭一缕光

2020-05-13 05:59:14 作者:李春 来源:阅读 阅读:载入中…

贝聿铭:挥就高楼万千景,最爱中庭一缕光

  2019年5月16日,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时间2019年5月16日,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的一生,正如他对建筑与生命感悟一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贝先生的从业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在美国各地以及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卡塔尔和北京、苏州、香港、台湾等地区设计过100多项重要的建筑工程足迹遍及世界的各大城市,获奖五十多次,其中包括1983年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茨克奖”以及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和美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从建筑专业角度,贝聿铭在几何构图、建筑的雕塑性、环境兼容以及结合历史文化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创作为数众多精品佳作,堪称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巨人身影倒下,他身后遍布全球的建筑名粹永恒。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此后游客的每一次造访,都将是对大师最崇高的致意。

  一百年来,从来没有一位华人建筑师,像贝聿铭这样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里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穿越于两种文化之间。

  一、从苏州到美国

  贝是苏州望族,贝聿铭少年时期父亲到上海读书

  当时盛极一时帝国饭店在建,他听人说要建26层,狐疑:这怎么可能啊。于是,每周都会特意去看看高楼究竟是怎么一层层往上冒的。

  谁成想,后来少年设计了一百多座建筑,最初的启蒙来自这个简单念头

  学校里,贝聿铭口语流利家世成绩惹人注目,却连洋人棒球队都没资格加入。他渴望窥探大洋一端生活,成了大光明戏院常客精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渐渐地,光影远比电影情节吸引他。多年后,贝聿铭师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老头以善用光线和喝酒闻名。“我没有学他喝酒,我学他的建筑。”贝聿铭在他的调教下,有了“光线魔术师美誉”。文化的隔膜越发刺激他,想要飞出去一探究竟。

  1935年,17岁的贝聿铭赴美留学,违背父亲意志,弃金融,选建筑。当时,国人对建筑名校认知,仅限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竟前有梁思成林徽因两位知名校友的背书。贝聿铭考入宾大,不到半个月便申请离校。原因是不习惯宾大过于刻板的绘图,这令他没有发挥灵感余地

  二、迈入建筑之门

  独自在异乡,凭借一腔孤勇追求挚爱想,他再度报考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

  工程系给他日后的建筑理念打下了根基,入学后,贝聿铭如痴如狂吸收各类建筑新思潮。被建筑界视为“不入流”的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在他脑海里盘根错节,茁壮发展。

  当然书本不足以撼动他,真正影响贝聿铭的是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麻省理工的演讲。

  时人都不待见这个老头,他狂妄古怪、脏话满篇,贝聿铭却视他作偶像。贴近他的建筑学识,还乐意模仿他的着装。譬如柯布西耶略显夸张的圆框眼镜,贝聿铭跑遍大街,找到了同款。此后几十年里,贝聿铭自信满满地戴着这架眼镜,走上世界建筑大师名坛。

  麻省毕业后,又到哈佛深造,师从“现代建筑鼻祖”格罗皮乌斯。学成毕业时,贝聿铭给导师一座上海艺术博物馆模型。格罗皮乌斯简直惊叹:“这是我见过最精致的學生作品”。

  贝聿铭身上具有浓厚的中庸之道,这使得他与各类苛刻名流打交道时,都游刃有余。

  当时美国建筑界有两条铁律:受尊敬的建筑师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从不聘用中国建筑师。

  贝聿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打破了两条戒律。他跟房地产巨头齐肯多夫合作,为他建商业住宅群,还帮母校麻省理工设计过科学大。叛逆二人组,饱受建筑界诟病,两人却合作得极其愉快。贝聿铭在齐肯多夫公司,接触到了“高端融资、城市规划、政府法规”,这些远超一名建筑师专业水准之外的东西。这些都成为了他一生在政治、权力、外交中游刃有余的重要基础。而贝聿铭出彩的设计也为齐肯多夫带来了丰厚的商业收益。上乘的住宅质量,优质的外形设计,使他在居民间有口皆碑。

  12年后,贝聿铭自立门户,这对拍档分道扬镳。两人的确相辅相成,为彼此事业增色不少。齐肯多夫还亲自写了封告别信,30年后贝聿铭重读,“依旧潸然泪下”。

  三、在美国建筑界

  声名大噪

  贝聿铭事务所最初以设计民宅为主,接到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项目。对于事务所来说,既是转型的机遇,也是空前的挑战。1967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竣工,好评如潮。贝聿铭事务所在美国打响了第一炮。

  随后,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找到了他。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家族筹建肯尼迪图书馆迫在眉睫。全世界知名建筑师都赶来总统府竞标,贝聿铭身在其中,心不在焉。在场任何一位的履历,都能碾压他,他心里只想着结束后随家人度假。几天后,正度假的贝聿铭收到一封电报,让他打给杰奎琳助手。谁也没想到机会落在了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手上。

  路易康、密斯这样的建筑界泰斗,也错失机会,建筑界一片哗然。前者脸上有疤、不修边幅,后者高冷,杰奎琳都不满意。唯有贝聿铭让杰奎琳感到,“我觉得可以和贝聿铭一起实现一次飞跃。”

  了解到第一夫人杰奎琳很在意仪表及别人对她的尊重,贝聿铭安排下属将事务所收拾得纤尘不染。甚至将接待室的旧墙壁也重新粉饰一遍,大大小小的角落都饰以鲜花。“贝先生,您的事务所每天都有如此美丽的鲜花吗?”“这是专门为您准备的,夫人。”出身贵族,他素来擅长营造美国人所想象的东方人,“高雅、受过完美的教育,举止矜持高贵。”自然讨得上流社会的杰奎琳欢心。

  1964年,凭借中标肯尼迪图书馆,贝聿铭声名大噪。

  而项目一拖再拖,从选址到最终建成,花了14年。落成之后,杰奎琳不吝赞美,“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能敌。”

  四、建筑路上的两次

  考验,“由作品解答”

  贝聿铭事业大展宏图时,一道阴影重重落下。

  1973年,由贝聿铭设计的美国汉考克大厦玻璃外墙脱落,散落满街。工作人员将脱落的玻璃,贴上了胶合板,媒体戏称“胶合板大厦”。贝聿铭和事务所处在舆论中心,直接暂停了在美国的业务。

  此后,汉考克大厦做了重修,但玻璃脱落的问题依旧时有发生。

  为此还派生出一种职业,有人拿望远镜专门观察每片玻璃的移动,以防意外。现在,人工观察被芯片传感器取代,整栋大楼总共有10344片传感器,连接到中央控制室。一旦有破裂信号,管理人员便能及时更换。

  强者总得迎风起舞,低谷中的贝聿铭接到了一纸聘书。

  1974年,保罗·梅隆将美国国家美术馆扩建工程交与了他。施工期间,贝聿铭的图纸遭到了工人们的质疑。他要将外墙打造出锋利的切口效果,而工人们从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不敢贸然举动。他们围着贝聿铭一遍遍阐释,这样切割石头,容易破裂。在麻省理工学过工程的贝聿铭,当然都懂。他许诺,一旦出了问题,都由他承担,这才安抚了工人们。

  华人建筑师本就起步艰辛,又处在负面评价的风口,他果敢而且坚持设计的创新,这样的冒险精神仿佛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后来,那些切口被无数人触摸过,变得日渐圆钝,无疑证明了人们喜欢这样新奇的设计。

  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解救贝聿铭的一根稻草,而这根稻草也是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任敌千军万马,围我千万重;我自横刀立马,岿然不动。

  贝聿铭不做谷底凄凄的弱者。

  至此为止,贝聿铭完成了通往“建筑大师”的所有准备。

  80年代,贝聿铭迎来了事业的巅峰。1983年,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贝聿铭,年近花甲,一时风光无限。

  但仅隔数月,60岁的贝聿铭,不改顽皮,在法国被指责得体无完肤。历史古迹委员会上,一屋子法国人对他极尽讽刺。

  贝聿铭听不懂法语,随行的女翻译则被气得数度哽咽、浑身发抖,几乎不能完整地将贝聿铭的话翻译出去。起因是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邀,主理卢浮宫的重建计划。

  他还提出用玻璃金字塔造型,作为卢浮宫入口。卢浮宫是法国的国宝,法国人不能忍受一个美籍华裔来操刀整个重建计划,更不能忍受金字塔作为国宝的入口。

  为此,他们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贝聿铭。“贝聿铭会毁了巴黎,这比侵略者从卢浮宫掠夺艺术品,更令人愤怒。”争论了两年,贝聿铭作为总建筑师承受了整座巴黎的怒火。

  晶莹剔透的入口发扬了贝聿铭一贯的光影魔力,不仅拓展了地下光源,相比天窗,更保证了入场时足够的阴凉。他的作品征服了法国人,这座玻璃金字塔甚至逐渐取代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巴黎新地标。

  法国人开始赞叹“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巨大宝石”,还授予了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面对质疑和批评,口头解释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贝聿铭好像从未沮丧过,他认为让旁人了解他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不被重压影响判断,是非曲直,皆由作品解答。

  五、以祖国传统文化

  为灵感缪斯

  1979年的香山饭店,是贝聿铭重返祖国设计的第一件作品。作品用心颇深,整座建筑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

  1997年竣工的日本美秀美術馆,再度展现了贝聿铭这种天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这几句文言文,成为了他的灵感缪斯。

  1997年建成的美秀美术馆,坐落在群山之巅。入馆需穿过一条长隧道,直到出口,视野才会豁然开朗。这座80%的空间都隐匿于地下的美术馆,真正地实现了和自然融为了一体。就连外形线条,都和山脉的波形交叠在一起。

  如果说,人间还有世外桃源,美秀美术馆算一座。

  贝家是苏州望族。贝聿铭一直坚持他是苏州人,其实他在苏州居住的时间并不长。甚至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与他漫长的生命历程相比,都显得那么短促——18岁时,贝聿铭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留学,从此再也没有回国长期居停。他人生中超过五分之四的时间,并不在中国。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贝聿铭心底里的中国情结与文化认同,他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富于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叶落归根”。

  1917年,贝聿铭出生那一年,他的家族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是他的祖父贝理泰(1866-1958)担任了新开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苏州分行行长,这是苏州第一家私营银行,贝理泰由此成为苏州商业银行业的开创者,也因此成为五百年来在苏州开枝散叶的世家大族“吴中贝家”向银行世家转型的奠基人。

  第二,1917年,贝理泰的堂弟、中国近代颜料大王与地产大亨贝润生(1870-1941)用9900块银元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买下狮子林,又花费80万银元,前后历时十年加以修缮——尽管日后贝聿铭对他这位叔祖的审美水平不敢恭维。园林修缮多年,名冠苏州城;解放后,捐献给了国家。这便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的前身。

  这两件事,仿佛中国名门望族近代转型的隐喻:一方面向西式现代金融工商实业转型,同时积累经济与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从不曾放弃旧式士绅阶层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态度。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成长于香港,10岁时,前往上海求学。此后,常回苏州探亲,狮子林成了他常去玩的地方。“那时狮子林里人很少,和现在的模样也大不相同。”童年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灵魂深处,与血液交织。

  终其一生,贝聿铭始终从家族的这种文化血脉中汲取营养,中国文化赋予他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以及扎根传统贵族特有的权威感,而美国文化使他能够从历史重荷解放自己,投入更广阔的现代潮流中。在他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世界,他也同时被两个世界所需要。

  不同于上海的高楼,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苏州,构筑了贝聿铭心中原始的东方美。

  当回国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他感慨满怀,将它换作“小女儿”。为了“小女儿”,贝老不辞辛劳,事必躬亲。设计之初,他就把馆藏文物资料细细翻阅过了一遍。“希望为每一件展品的陈列量体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苏州及苏州博物馆的设计。”

  这种精益求精,体现在每一处小细节上。比如,一开始,院子里竹子种得齐整,他又让工人们重新种一遍,形成了现在错落有致的效果。为了挑选一颗合适的松树,他不辞辛劳奔波三百多公里。为了寻求石头合适的切割手法,他六次亲赴济南。就连米芾的山水画,也被他搬到了现实中。“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将巨石切片,烧制出阴影,再将石片按照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地排开,就还原了一幅千年前的山水画。贝聿铭本人认为自己这个作品从苏州古典园林,特别是当年自家的狮子林中得到很多灵感。他回忆起小时候玩捉迷藏的假山,对久经沧桑的太湖石情有独钟,对园林中曲折幽深的空间营造方式也大为钦佩,感觉其中的景致能勾起人无限的幻想。

  贝聿铭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发人类的创意,我的作品强烈体现了这一精神。我的建筑外形是精心挑选的,并与功能需求相呼应。建筑设计本身必须与不同的业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府和不同的经济相呼应,从建筑最初设计开始,经过施工到最后竣工需要许多年的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常使我想起石匠造石。”

  90岁的贝老,还能产出这样的匠心之作,其敬业国之心,深之,切之。

  六、收官之作

  91岁那年,贝聿铭还设计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为此,贝老在中东考察数月,研读穆罕默德理论。先后造访印度、叙利亚、突尼斯、埃及各大清真寺采风。这座举世闻名的伊斯兰博物馆,也当之无愧成为了贝老的封山之作。

  2017年,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颁给了贝聿铭。颁奖词说:“他用建筑的语言,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引入了世界。”17岁赴美,在外游历几十载,祖国在他心里从未远去。求学时,贝聿铭和太太卢淑华曾在自家小花园里,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贝聿铭还亲手做了木质唱片架,上面存放的古典音乐,都是打算带回祖国的。离乡的人都知道,那种思念是切肤的,每时每刻浸润在日常里的。就连身边的朋友也察覺到了,“他们想念祖国,有些伤感”。

  贝聿铭的母亲给他取名“聿铭”二字,寓意光明。

  在贝聿铭逾百年的人生里,的确做到了一生向光明。汉考克大厦外墙脱落的危机、卢浮宫重建法国人的抵制,都不曾让他倒下。有人形容贝聿铭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他也只是弯个腰而已。再起身时,脸上依旧挂着标志性的微笑,温和谦逊。坚韧如竹,沉默如竹。

  鲜少感性的时刻是在2006年,“小女儿”苏州博物馆新馆揭幕,垂老的贝聿铭动情袒露:“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最后的挑战。苏州的同乡们,我也是苏州人。我离开中国73年了,可是我的根在中国苏州。”如今大师长眠,这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业。

  诚如他所说:“我的作品遍布世界,一生都乐在其中。”

  (摘编自《大家》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