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精选

2021-01-23 04:4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精选

  《贝聿铭谈贝聿铭》是一本由波姆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聿铭谈贝聿铭》精选点评:

  ●建筑门外汉,只对先生建造时候的思想和过程感兴趣。不厚的一本书,朴实无华语言,建筑的与环境的关系比创立一种风格更为重要,在于设计之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需要平衡考量,直至最后作品完成。

  ●贝老多次讲到他建筑构思的基本要素:时间、空间和功能。时间,有关建筑的与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人们文化心理,岁月赐予的最直观“无邪”的感受,等等。空间,建筑与城市有机体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建筑,光,建筑内部的虚实,人在建筑中的流动,等等。目标,或许可以说功能,原初意愿性的指引,没有最初的意愿便没有建筑,像人类最初想要给自己一个温暖安全的栖居地一样。贝老说没有风格化,每一次都是新的尝试,这样好像将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到建筑之中,用于建筑与其它的关系之中,明显的比如环境。用与人相处的念想与建筑相处,以“我”为建筑的精神表达,与其它建筑,与更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处,在沟通与关系之中达到尽可能好的构思,呈现作品。这种体贴,在《人生果实》里也有。

  ●虽是第二版,仍有一些瑕疵,但不失为一本好书。

  ●“这便是母亲对我的教诲之一:学会在寂静中倾听。”

  ●淡然客观才是大师之风

  ●有意思的人,深謀遠慮

  ●妙!

  ●看的电子书 很有启迪

  ●有些对话非常不错。但要筛选,未必所有人都这么觉得。

  ●想看苏州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秀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一):感怀贝老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2019年5月16日辞世,享年102岁。

  贝老最具代表性的12座建筑,跨越了他职业生涯的七十余年。

  在这期间里,他的作品之丰富令人惊叹,从弯曲的小教堂到高耸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其中还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公民中心。

  作为最早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为亲切、熟悉和崇拜的。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二):这个书是介绍贝聿铭的资料中最好的

  我看过好几本关于贝聿铭的书,都是从表面介绍这位大师的,而这本书,是大师自己的说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对我们认识大师是很有好处的.

  其他的一些书,是从表明介绍大师,如哪年设计什么,哪年有什么作品,而很少提及贝聿铭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贝聿铭在书中说的,枯山石的来源,是前人把石头雕成型,放到小溪中,后人拿出来,这种说法,打动我们,知识的积累也是这样的,所以贝聿铭谦逊的态度,和蔼的笑脸,都是有原因的.

  建议大家认真看这本书,很浅显,但意义深远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三):建筑的目的

  “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

  “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空间,并受之感化。我认为人们在空间中流动所创造的动感能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四):“过于强调自己风格的建筑是一种对社会的不负责”

  “过于强调自己风格的建筑是一种对社会的不负责”

  大师风范啊

  近日,喜欢上了贝聿铭。。。

  原来一直对他没有好感,

  认为他一个华人,怎么不设计多点中国风格的建筑(恕我原来的肤浅)

  直到看了《贝聿铭谈贝聿铭》后,比较深入了解他后,

  才发现他才是我心目中真正意义的建筑师。

  他说他没有“贝氏”风格,

  设计的作品都是设计而设计,

  即体现出:1)当地风格,2)历史沿革,3)建筑目标。。。

  也正是贝聿铭的这种大师风范,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却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相融合。

  一直来都觉得自己喜欢的建筑师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折服的。

  现在把老贝算上一个吧

  《贝聿铭谈贝聿铭》读后感(五):不能出书的话我以后再也不说了!

  两个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但是我想若是贝先生把他关于的建筑的认知和这些年的心得等等写成一本书会精深的多,细致的多。

  我还是不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曲高和寡,是的。大众不懂真正的音乐,大众不懂真正的建筑,大众不懂真正的电影。但是大众很大,大于小众。大众有很多很多人,是很大的客户,于是许多东西要迎合大众的审美观。但是大众也喜欢听爱情买卖,看宫锁心玉。白居易倡导“老妪能解,”也是说大众都明白的才是最好的。比如那些民间谚语也是大众口口相传的吧。可是大家都说既然无数人都相信了,那么是对的。可是毕竟曲高和寡,是否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根本没有流传下来呢?

  大概这个问题我还是没有说的很清楚,就这样吧。我现在还不明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