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分寸,才是最顶级的自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知分寸,才是最顶级的自律!

2020-12-28 20:36:20 作者:未知 来源:诗词天地 阅读:载入中…

  《菜根谭》中写道:“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凡事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门处世艺术。

  人生成败兴衰,浓淡缓急,分寸之间,丈量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分寸,不仅是界限,更是智慧。

  

知分寸,才是最顶级的自律!

  言谈深浅有度

  《荀子.非十二子》中有这样一句话:“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口者,心之门户。慎言,立身之本。

  点到即止,话不说穿,是知晓禁忌的涵养,更是‘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自赏’的境界。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年少时为糊口要过饭,出过家。机缘巧合之下,终在乱世成就了一番霸业。

  朱元璋称帝之后,儿时的一位玩伴前来拜见,虽然想念曾经共患难的伙伴,却又担心对方目不识丁,在众人面前口不择言,但思量再三,最终仍是命人传唤。

  金銮殿上,此人匆忙跪拜大呼万岁,随即说道:“吾皇万岁,当年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少时窘迫的境遇竟被说的如此含蓄,朱元璋听后,心中感慨万千,当即重重赏赐了此人。

  另一人得知了消息,也去拜见朱元璋,大殿之上手舞足蹈,激动地说道:

  “您还记不记得,那时咱们一起放牛,饿得不行偷了许多豆子,在芦苇荡里用罐子煮着吃,没想到还没煮熟就被人追了过来,罐子被打翻了,你只顾在地上抓着吃却被红草叶卡住了喉咙,当时是我出的主意,吃了青菜叶子,你才转危为安啊!”

  大殿之上,朝臣在列。朱元璋羞辱难耐,呵斥一声:“这哪里来的疯子,拖出去斩了!”

  《诗·大雅·抑》中说:“白圭之玷,尚可糜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聪明的人,根据经验说话;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很多人都提倡有话就要说出来,要懂得倾诉,要知无不言。

  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随着年岁增长,经验累积,我们逐渐发现,点到为止比直言不讳更被认同,谈吐适度比言无不尽更为适用。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訾议从兴。”

  体会过仗义执言后的冷漠,感叹过倾心相诉后的凉薄,在祸从口出的坑里爬出来,才明白了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的意义。

  《墨子》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对话:

  子禽问:“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实夜而鸣,天下震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直言无隐,终非有福之人。

  人情世故,有一半是在话里。言语适度,是分寸,却更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涵养与能力。

  处事藏显有道

  《庄子》中有一个“吴王射狙”的故事。

  一次,吴王乘船过江,途经一座猴山。

  众人所行之处,山中猴子惊慌四散。吴王忽然发现一只猴子不仅不逃,反而在众人面前上蹿下跳,挑衅卖弄。

  吴王举箭而射,却被猴子极为敏捷的躲开了。

  一怒之下,吴王随即命众人羽箭齐发,猴子终被乱箭射死。

  吴王转身对颜不疑说道:

  “这只猴子,卖弄技巧,倚仗敏捷而在我面前炫耀,以至于被诛杀,要引以为戒啊!”

  古人云:“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夺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堕其志。”

  人生境遇浮沉跌宕,不强出头,不硬开口,风和日丽时学会藏锋不露,风波乍起后懂得含蓄内敛。见好就收,回旋有度,这是行止之间的学问,亦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杨子备受关注。

  一次偶遇老子,还未等开口,便听见老子仰天叹息,徐徐说道:“以前我还特别看好你,觉得你前途无量,必将有所作为。可是,现在看来,我错了。”

  杨子一听愣在了那里,说:“多谢您对我的指点,只是我还是不明白,哪里有所不足,还请您指点迷津。”

  老子回答道:

  “君子的德才并不是要表露在外,你面带骄傲之气而浑然未觉,若不舍去,何来作为?”

  杨子听后恍然大悟,深深拜别。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藏显有道,体现了一种豁达处世的人生态度,胸有成竹却又低调收敛,世事洞明偏偏大智若愚。

  清末曾国藩组建湘军,发展到三十余万人,颇为朝廷忌惮。曾国藩意识到问题,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朝廷的顾虑,依旧得到了信任与重用。

  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英雄人物,立下绝世功勋却未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而曾国藩却将自己作为一个朝臣的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

  《中庸》第四篇中说: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永远都是边缘人。

  命运浮沉,终究,也不过分寸之间。

  人生进退有余

  《康家家训》中讲道: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中国画讲究留白,因此而意境深远。作画如此,做人亦然。

  进退之间留有余地,才能方圆自在,游刃有余。

  《韩非子·说林》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雕刻大家桓赫被问到如何才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望着众人,桓赫说:“其实没什么秘诀,要雕刻出一件好作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把鼻子雕的大一点,二就是把眼睛雕的小一点。”

  众人不解,桓赫继续说道:“鼻子雕刻的大一些,可以改小,雕刻小了却无法改大;眼睛雕刻的小一些,可以改大,雕刻太大便不能改小了。”

  做事也当如此,留有修补的余地,自然就很少失败。

  《小窗幽记》中写道:

  “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光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万事留有余地,进退自如,张弛有度,方是安身立命的智慧。

  如急流勇退几度散尽家财的范蠡,如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的韩信。

  进退,对成年人来说,是江湖秘诀,不晓得知难而退,都会万劫不复。

  五代后梁有一位高僧,俗称布袋和尚,他曾作过这样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进退有余,是审时度势后的智以保身,也是量力而行后的趋利避害。

  麦家在《人生海海》中说:

  “人生的高度,不是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心灵的宽度,不是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人生就是无数次进退的选择。

  如何进,如何退,是谋略;何时进,何时退,则是分寸。

  《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

  “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这样。”

  人生一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何谓分寸?

  言谈知深浅,谨言慎行,藏锋收敛;

  行事知藏显,外圆内方,润物无声;

  做人知进退,张弛有度,修心保身。

  分寸,是原则,亦是境界;是尺度,更是高度。

  它容纳了历世的学问,同样,丈量着人生的智慧。

  与朋友们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