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会混职场的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不会混职场的人

2021-03-05 03:30:22 作者: 南山之鸣 来源: 百家鸣放 阅读:载入中…

不会混职场的人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是晚清最杰出的诗人,光宣诗坛,排名头把交椅,早早就诗名满天下。汪辟疆模仿水浒传天罡地煞排行,写《光宣诗坛点将台》,列陈三立为天魁星及时雨宋江。但是,陈三立光绪十二年参加会试,中第之后,殿试却以书法不合规矩,而没有名次。清 朝的殿试,原本就是走过场,名次高低,关键看书法是否合乎馆阁体,字体漂亮,名次就高,很少不让谁不过的,顶多名次低一点。但是,陈三立居然不让过,看来他的字,实在是写得太不馆阁了,所以,只好三年之后,下次考试再补一次殿试。

  第二次补行殿试,陈三立的字写得还是不好,考官们实在不好意思让他再来一次了,于是,就给了他排名靠后的一个三甲及第。殿试分三等,第一等三鼎甲,进士及第,第二等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所以有人讽刺性的以“如夫人”(妾)对“同进士”。虽然中了进士,也算是在科举台阶上爬上了最高一层,但在这层里,三甲进士,还是被人看不起的。

  作为一个才子,诗名朝野尽知的人,得一个三甲,而且在后来的朝考中名次也不高,进仕途前程大好的翰林院,当然是不可能的了。前途只有两个,一个是在京进各部做候补主事,二是下到地方去等着候补知县。此时的陈三立,毕竟父亲陈宝箴已经是高 官了,所以,看面子,陈三立进了吏部,在考功司做主事,候补若干年之后,就可以转正了。而吏部的前程,显然要比其他各部好一点。

  做不了翰林,大概也就只能这样慢慢地靠了。陈三立虽然心有不甘,但只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打算在吏部好好干了。当时的清 政 府各部,好些部都没有事可干。部员只要混到转正,就一天天地不到部上班,连各部的堂官(尚书和侍郎)也是如此。吏部和户部,倒还是有点公务可做,但这些科第出身的部员,有哪个乐意操心部务的哪。更何况,有清一朝,书吏把持部 务,已非一日。所以,上到堂 官,下到主事,都听书吏摆布。如果跟书吏搞不好关系,那么,今后混 职 场就有困难。

  陈三立刚到部不久,也就一个来月的样子,有一天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来访。陈三立看他那副打扮和举止,以为他也是一个京官,就跟他以宾礼相见,这人也不客气,俨然以对等的口气说话了。谈了几句,转入正题之后,陈三立发现,此人原来就是吏部的一个书吏。气的要死,马上变脸,把来人轰了出去。

  其实,这人是来教导陈三立的,新来的主事,只要想好好混,大抵都得对着老油条的书吏客气一点。否则,今后的日子没法过。虽然说,按道理书吏是决不能跟部 员平起平坐的,但是,事到今天,已然是这副纲 常 紊 乱的局面了,陈三立不肯敷衍书 吏,撕破了脸皮。事过之后,他发现,是他该走人了。再不走,今后难堪的,就会是他,而不是书 吏 们。

  想明白了这一点,陈三立就以伺候老娘为由,请假回家了。那个年月,各 部候补的官都多得很,根本不在乎一个两个,所以,没有不准的。就这样,不会混职场的陈三立,在吏部总共待了不到两个月,就永远离开了职场。幸亏不是寒门小户,所以,回家做诗人,也还有饭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不会混职场的人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