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生最大的修行,是原谅生活的不完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余生最大的修行,是原谅生活的不完美

2021-05-11 06:19:33 作者:慈怀兹心 来源:国馆读书 阅读:载入中…

  

余生最大的修行,是原谅生活的不完美

  原著:马丁·安东尼和理查德·斯文森

  来源:慈怀读书会

  ID:cihuai_dushuhui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些人,寻常的错误、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败,就会被他们放大千万倍,还会陷入深深地自责中;若是别人做错了事或者失败了,他们又会埋怨许久。

  这种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他们是疲惫的追逐者,取得了很多成就,却很难感受到快乐,即使有,也是转瞬即逝。

  在新目标的牵引下,他们如夸父追日般地追求着“完美”这个原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可是,“完美”是人类终极幻想,在宇宙中它并不存在。承认与接纳不完美,是每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加拿大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安东尼和精神病学大咖理查德·斯文森的脚步,在《你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完美了》一书中,一起看清完美的本质,逃脱完美的牢笼。

  这本书带你探索完美主义对于生活的影响,并发现新的、被证明有效地应对技巧,这些技巧能帮助你克服犯错的焦虑,改掉完美主义者的缺点。

  接下来,兹心将带你一起揭开完美主义的面纱,从完美主义中解脱。

  图片

  图片

  完美主义

  是不幸福的根源之一

  生活中,总有人想让人、事、物完美,因为总是纠结于不完美的地方,他们终日郁郁寡欢。

  作者表示,过高的标准会影响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健康、饮食、工作以及兴趣等等。

  对自己要求高,就会把时间都花在折腾自己上,今天后悔过去、担心未来,然后今天变成后悔昨天;明天的担心更加剧烈,变成焦虑;焦虑变成恐惧……

  之前看过一个得抑郁症自杀的新闻,他在日记中曾给自己设定了许多目标:年薪过100万元、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在重点大学读硕士、博士、考取奖学金、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失败,在经历了两次考试的挫折后,就开始自我攻击,结局是患上抑郁症。

  完美主义的问题不在于标准高或努力奋斗,而在于它让人情感上受到折磨或者让人无法成功、无法快乐。

  作者还提到,完美主义者不仅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还会在心底里希望身边的人也能这样做,这种人在别人眼里是刻薄的、愤世嫉俗的。

  在论坛上看过一对离婚夫妻的独白,两人都是成功人士,却彼此挑剔,丈夫看不惯妻子薪水更高、在社交场合盛气凌人,而妻子看不惯丈夫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两人都想要在对方眼里成为更完美的人,却没有交流过脆弱,没有寻求过安慰,两人越走越远。

  对身边的人要求高,很容易发生争吵或者分歧,对方会觉得你不可理喻、也会觉得你的期望太离谱。

  针对他人的完美主义,会影响周围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完美主义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抑郁、过度焦虑等。

  在兹心看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人完美无缺。

  虽说完美是追求卓越的表现,如果你自得其乐,当然很好,但如果你为了追求完美,让自己和他人都身心疲惫,也许你的人生已经偏航。

  不妨试着学习接纳每个时刻的不如意和不完美,痛苦也许会悄然减弱,内心就能拥有宁静。

  图片

  图片

  摆脱完美主义,要克服恐惧

  心理学家说:完美主义是一种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所谓“失能性”,是指面对困难时失去行动能力。

  书中也提到了,极端完美主义的背后,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方式,是在面对任务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太苛求完美,就会把任务难度放大,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被完美主义者想得很可怕。

  兹心的一个大学同学,学习很刻苦,除了上课和晚上睡觉的时间外,几乎都在自习室。考试前,她更是恨不能把整本书都背下来,还总担心自己的笔记不全,要找来两三份别人的笔记相互核对补充过才稍稍放心,哪怕已经努力至此,她还是会因为担心成绩整晚睡不着觉。

  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这样做要付出不对等的代价,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提到,要想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恐惧,可以采用基于暴露的对策。

  意思就是让追求完美的人反复面对让他害怕的东西或者情景,直到恐惧减轻。但是,这个方法必须在可以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举个例子,如果你努力让自己对外表不再那么完美,就要提前计划好,你要如何练习打破自己关于外表的准则,如花更少的时间在发型上,不仔细搭配衣服等等。

  通过不断地暴露练习,恐惧水平就会有所下降。

  兹心认为,太过追求完美,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思虑过多,每样事物都要经过自我意识的过滤,导致行动慢半拍,精力内耗严重。

  其实仔细想想,很多时候,自己在乎的可能不是作品或成绩,而是别人的看法,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水平,所以想要快速得到更多反馈。

  如果一直以这样的心态去做事,最终“完美主义”能够留给你的,只会是一颗脆弱的自尊心。

  图片

  图片

  摆脱完美主义,要克服拖延

  顾城写过这样的诗句: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这其实也可以用来形容因为完美主义而导致拖延的现象。

  作者提到,完美主义者在考虑事情时,容易走向绝对化,也经常以灾难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一个小错误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件小事做得不好,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大祸临头。

  为了保持完美的前景,他们宁可不开始,或者把已经开始了但觉得不太好的事情停止。

  兹心认识一位参加写作班的人,学习写小说。在写到5万多字的时候,发现故事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于是他停下来回去修改,改来改去,最后就停在那里了。问他为什么不写完,他说:“我这个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其实是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大于表现,其实内心只是为了维护那个信念:自己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书中提到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拖延,可以用分解任务的办法,将大任务分解为更小的、更易掌握的任务,会更容易完成。

  如果你拖延写小说,你可以将任务分解为小任务,比如拿出纸,制定一个大纲,写第一段等,每个步骤单独来看并不会难以应付。

  在兹心看来,因为追去完美而拖延,那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

  与其每天等待所谓的完美时机,盼望未知的完美结果,不妨提醒自己一句:万事无须完美,只要做到就行。

  我们的生命有限,做的事情亦有限,不要再拖延了,否则真会一事无成,白来世上走一遭。

  图片

  图片

  摆脱完美主义,要克服控制

  书中还提到,完美主义反映出一种对控制的极端需求,完美主义者常常力求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想法和行为、表现以及外表。

  然而,控制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糕。特别是在家庭中,对孩子控制过度,后果不可想象。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各个方面都表现完美,除了身体健康,更希望琴棋书画、听说读写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

  因为完美情结而控制孩子的人生,不仅容易让他们产生抑郁、自闭情绪,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平民之宴》,就描写了一个处处追求完美的日本母亲由美子。她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上等人”,不惜把孩子自己选择的工作、爱人、人生全部否决,只因那些都够不上她的标准,最后导致孩子变成被完美困住的人。

  完美主义情结的控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作者提到的办法是,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在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权利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权利和需求。

  另外,分解任务的办法也同样适用,把渴望孩子成才的完美目标分成不同阶段的阶段性成长目标,然后只关注当下,别的目标先放一放,这样彼此会轻松许多。

  兹心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独立而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给自己培养一个完美的影子和傀儡。

  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就别去苛求孩子完美。孩子之所以成长,就是在不断改善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只有接纳孩子,孩子才能改变,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孩子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不完美是生活的真相,会妥协是人生的智慧。

  直面现实,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放下对完美工作、完美爱情的期待。

  承认幸福的生活并非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愉悦,而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快乐与悲伤同在。

  从完美主义的牢笼中挣脱,我们将拥抱真实的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