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

2021-05-22 06:22:58 来源:诗词天地 阅读:载入中…

  邻居小两口又吵架了,我一点也不意外。

  自打他们搬来,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都快形成规律了。而城中村的房子隔音很差,稍微大点声说话,隔壁屋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所以几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你就不能顺手把垃圾扔了吗?”

  “你干嘛又买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啊!”

  “你这鞋子就不能放好吗?”

  “你东西用完怎么又乱放啊!”

  ……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

  听起来都是一些琐碎的日常,可这两人,总是像吃了火药一般,句句饱含怨气。

  像这种反问本身,就带有一种指责的意味,很容易让人心生反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种完全无效,且负面的沟通。

  美国著名教育家史蒂芬·柯维教授,曾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里写道:

  “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什么叫有效沟通?它不是说服,更不是控制,而是让双方达成共识。

  而这前提,就是“好好说话”。

  图片

  01

  好的婚姻

  从不做彼此的“差评师”开始

  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上,主持人寇乃馨曾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的丈夫是著名音乐制作人黄国伦,夫妻俩都十分要强,遇到问题时常针锋相对。

  有一次,她气急败坏之下,居然脱口而出:“黄国伦,你凭哪一点配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离过婚,你是二手货,你配不上我!”

  当时黄国伦没有回嘴,转身收拾行李,拉着行李箱走到家门口,回过头对她说了一句:“乃馨,有些话是不能出口的你知道吗?”然后就走了。

  节目上,她说:

  “有时候,越会说话的人,越容易用你的言语去伤人。越会说话的人,越会用你的话语形成一种暴力。我第一次发现,我自己有可能是一个家暴者。”

  有些话,从亲密的人嘴里说出来,就像米饭里吃到咯牙的沙砾,伤害来了,防不胜防。

  一时的口无遮拦固然解气,却也会像钉子一样,扎到爱人心里,成为我们内心最深的伤口。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婚姻中亦是如此,无论吵赢的是哪一方,结局都只会是两败俱伤。

  图片

  我相信每段婚姻最初,都是因为爱,那又何必让彼此成为对方的“差评师”呢?

  要知道,婚姻里最忌讳的,就是一味的指责与埋怨。

  那些真正走得长远而幸福的婚姻,都懂得互相尊重、鼓励和体谅。

  如钱钟书与杨绛。

  钱钟书是个大才子,但生活技能可谓一窍不通,甚至时常弄坏家里的东西,每次都是杨绛来收拾残局:台灯坏了,修;墨水染了桌布,洗。

  钱钟书每次都会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惴惴不安,而杨绛则总是回答:“ 不要紧。”

  她知道,事情既然都已经发生了,生气也无济于事,还不如好好说话让他安心。

  图片

  钱钟书也从不吝于称赞,他称杨绛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还在《围城》的序言中写道: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心里最念叨的,也是杨绛——1998年12月19日,因病重早已骨瘦如柴的钱钟书,用尽全身力气道出了一句:“绛,好好里(好生过)”,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钱钟书与杨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样。

  婚姻,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社交,会随着彼此间的交流而变化。

  好言好语,婚姻也便往好的方向发展;恶言恶语,便只会让婚姻日渐崩坏。

  好的婚姻,需要你好好说话。

  图片

  02

  好的教育

  从拒绝“打击”开始

  说完夫妻之间的问题,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孩子身上。

  大部分中国家庭里,都缺少表达情感和需求的习惯,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时常会陷入“我养你我说了算”的逻辑之中,缺少积极的倾听与沟通。

  在这种环境之下,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压力与烦恼,转化为对孩子的讽刺与羞辱。

  知乎上一位网友的话,很让人动容:

  我知道我的自卑和怯懦,想改变却无能为力, 因为我父母从小的那一句句“没出息”“丢脸”已经在我的人生烙下印记了……

  我本来可以不是这样的,只要他们说一句:“你很棒。”

  肉体的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语言打击所带来的伤口,则无迹可寻,且难以治愈。

  而那些把打击当做教育的父母,往往不会明白:语言暴力,是比身体暴力更长久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人格的养成。

  图片

  也许有些父母们会认为,孩子多受几次打击,才能学会抗压、才禁得起挫折和考验。

  但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经常性的打击,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犯罪者,都曾在童年时经常遭遇父母的语言打击。

  “猪脑子”、“废物”、“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你强”……

  也许父母只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一个评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紧紧贴在身上的标签,即使你忘了,孩子也会记得清清楚楚。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写道: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于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别再把打击当教育,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更在乎你。

  图片

  曾经有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没有天赋,嘲笑她,让她放弃。但是她的父亲坚持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

  ●这个女孩就是邓亚萍。

  还有一个女青年,考了两次研究生都落榜了,而当时她已经28岁。当她正挣扎于要不要放弃时,她的妈妈告诉她:“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下一年,她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

  ●这个女青年就是著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

  你看,鼓励才是孩子前行的阶梯。父母,也应当是孩子的后盾与支持,而非恐惧的来源。

  好的言语,就是父母给孩子打开的一扇窗,让他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而坏的言语,就是一把刀,只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浅不一的伤口。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好好说话。

  图片

  03

  真正的孝顺

  从原谅父母的“愚昧”开始

  接下来,咱们再来谈谈“老大难”的父母问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深有体会:“色难。”

  意思是,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最难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

  曾经有个新闻,杭州一65岁大妈,在家中贴满和女儿的聊天记录,称:那些“新奇玩意儿”的用法老记不住,问多了又“怕子女烦”。

  看看这几张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都不会吗”、“给你说了800遍了,这是801遍”、“别发语音!”……

  这一字一句的,显然缺了点耐心,但女儿也确确实实地帮父母解决了所有问题。

  也许,正如网友所说:总想耐心一点,总忍不住对父母发火,这是年轻人的“通病”。

  不能与父母好好说话,简直是中国家庭的常态,有的人甚至跟父母无话可谈。

  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不爱。

  只不过,当你沿着时代的潮流大步向前时,父母却已跟不上你的脚步。无论行为能力还是思想观念,你们之间的差异,正在被不断扩大。

  这才是问题的缘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