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10篇

2017-11-06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10篇

  《寂寞芳心小姐》是一本由[美] 纳撒尼尔·韦斯特著作,磨铁·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一):人生,终究是自己的选择

人总是这样,对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谁都明白,张口就可以评头论足,而一到了自己头上就是拎不清到底该如何去做。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笔下——小说《寂寞芳心小姐》中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他就是寂寞芳心小姐的专栏编辑。这部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肩的作品,在作者去世后被人推崇备至,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在我看来,人就是生而孤独的。不过,在阅读这本小说后,却让我的想法有所改变,正如书籍开篇所说的那样,“你并不孤单。每个角落都有一个残破的灵魂躲在暗夜里呐喊:救救我!”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幸,只是我们平日里只顾着舔自己的伤口而无暇顾及罢了。

作为一个情感专栏的特约编辑,寂寞芳心小姐就有这样的幸运接触太多人的悲伤和不幸。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将自己的悲惨命运通过信件的方式如同倒苦水一般统统丢给寂寞芳心小姐,希望得到他的宽慰和建议。可是,寂寞芳心小姐也仅仅是个普通人而已,他长期在这样的负能量工作氛围下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不能定时完成稿件、与女朋友的情感危机、来自上司和读者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一度让他的心理接近崩溃。

出了问题,总要去解决才能改变现状。不过就在这时,寂寞芳心小姐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被读者的苦难所围绕,根本不能抽身而出,而他的内心也不允许他逃离。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几乎丧失了自我:和老板的太太偷情、在酒吧里厮混、冠冕堂皇的说着一些自己都不太感冒的回信......幸好,暂时的堕落并没有让他完全迷失自己。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寂寞芳心小姐终于找到解决之法并决定对那些身处与痛苦中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本以为一切都会如苦尽甘来般好起来,寂寞芳心小姐会继续做他的专栏编辑,但是命运之手就在这时悄悄的推波助澜,因缘际会之下,寂寞芳心小姐的生命在此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悬念,只是令人深感意外,而又觉得十分惋惜,真是造化弄人啊!

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寂寞芳心小姐就这么走了,在我的心中留下散不去的阴影,也不禁令人思考:其实,在现在这个世界中,迷惘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似乎人人都是如此,而接下来的生活又该怎么办才好呢......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二):寂寞的不是人,是心

《寂寞芳心小姐》讲述一位叫寂寞芳心小姐”的男士,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此芳名。许多孤苦无靠的读者来信向他诉说生活的无助、尴尬苦恼。面对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寂寞芳心小姐无以为计,这些生命底层的呼求,却带着他一路下沉,跌入灵魂的谷底。
这是韦斯特的代表作,很短,却讲述了一个让人哑言的故事。所谓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本书大约是最佳演绎。不愧是黑色幽默的鼻祖。ps向从事MISS LONELYHEARTS的近似职业的同志们致敬!
作者韦斯特在世时小说始终不受欢迎,而这本代表作更是经历了销售的底峰。但是在他去世后他的文字终于被大众所认识。描述一个报社的专栏记者以解答来信读者的疑问而出名,原本出于玩笑的意图建立的栏目因为底层人民的真切诉求使得他开始思考。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写出了人的困境。“寂寞芳心小姐”看别人的困境的同时,自己也在旋涡之中。在迷惘的一代看来,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只是从一个虚无到另一个虚无。
书的内容一点都不似小说名字那般浪漫,也不是讲什么小姐深闺秘史,这个小姐本是知心姐姐一样的角色,却还是男人的代名。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个对生活毫无准备的人。对待那些真切受苦的人,他不象副刊编辑和同事们或酒馆里那些熟人朋友一样或嘲讽或无动于衷,却终究束手无策。说到底,让人们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小说探讨了沉重的信仰和个体心灵之间的问题,美国迷惘一代时期竟然很切合现在的情形,可见资本社会精神诉求的普遍性
如果用味道来形容这部中篇,那就是“涩”:苦还未必苦到极致,却有令人无意言表的涩味,那种所谓黑色幽默造就的酸楚感。“寂寞芳心小姐”本人固然是主人公,福斯塔夫式的施拉夫才是抢戏者。这个放浪形骸者熟悉人生的悲剧性又以自己的堕落来反讽人生,他是无敌的犬儒主义者,更是绝对的虚无主义者。
此书与寂寞无关,与寂寞的小姐更无关,残酷的黑色幽默,韦斯特说的对,人生,是一个不容许抱怨的夜总会,他们发给你一手牌,你非赌不可,而且只能玩一局。就算牌运不好,那也是命。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三):寂寞芳心小姐不流泪,寂寞芳心小姐不会喝醉

最近恰巧阅读了几部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开始对于那个时代产生兴趣,那是蒙昧的时代,那是混乱的年代,那是希望升起也是美梦幻灭的年代,惟其如此,这样的年代在人们的身上镌刻出印记,而这个时代的人又反过来为时代增光添彩,而纳撒尼尔•韦斯特无疑是这互相辉映的关系中重要的一环。

每一个提到纳撒尼尔•韦斯特的人,总是会提及以下几点:他是最早登上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他那无比坎坷如黑色幽默一般的写作生涯,以及《寂寞芳心小姐》。《寂寞芳心小姐》以其贴近现实基础的题材,糅合了黑色幽默与开创性的后现代主义,描摹了最真实人性而成为纳撒尼尔•韦斯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作品以一位专栏作者的视角展开,最初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男性,却以“寂寞芳心小姐”自居,在故事逐渐展开之后,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搜集到这位“寂寞芳心小姐”的真相,也逐渐陷入到他那个疯狂而又悲伤的世界中去,那些冷静述说自己痛苦的信件,现实犀利而又癫狂的老板,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都让“寂寞芳心小姐”陷入到极度的痛苦中,他无法真正解决读者殷切期盼的问题答案,只能以空话塞责。他在食物、酒精、艺术与女人身上寻找安慰,却只能收获更深的失望。当他终于对陷入绝望之人真正展开怀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遭遇了一生之中最大的嘲讽。

感叹于作者竟然有如此辛辣讽刺的文笔以及不留一线希望的情节设置,为我们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一位在痛苦中挣扎的专栏作者,他为了厌倦了给人跑腿接了这份工作,却没想到读者将信心寄托在他身上,而他们都是真正遭受生活苦难的人,他被迫推上了一个圣坛,让他发现自己内心的缺失,却找不到填补的办法,这些苦难最终压垮了他,他一直想在宗教中寻找到依靠,最终的结局显然是作者给予宗教信仰的一个答案吧。有意思的是最近读的两本书颇有相似之处,《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众人将一位哑巴当作神一般敬仰,认为他可以理解宽慰所有人的想法,而《寂寞芳心小姐》中,一众绝望的读者盼望着从专栏作家那里告解并求得安慰,却没有想到创立这个专栏的目的不过是个笑话。应该说同样是有关宗教,卡森•麦卡勒斯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而纳撒尼尔•韦斯特则明显辛辣得不留余地,但是两者都关乎人类的痛苦与脆弱,让读者痛苦的同时,却往往还要对“寂寞芳心小姐”一鞠同情之泪。

“寂寞芳心小姐”的故事给人一种混乱而狂欢之感,故事一直在臆想、梦境与现实之中交错。同时表现了生活的两个对立面,可笑与残忍,荒谬与悲哀真诚与虚假,天真与世故,这些都融入到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中,恨不得将所有人撕得粉碎。所以在书中,看似平稳的外表却让人无所适从,反倒是那些超越现实的部分,让人内心平静。因为这个让人癫狂的世界充满了让人无法解决也不可理解的矛盾,先天的缺失,后天的矛盾,人世间所有的绝望与不可解难题都推给一位专栏作者显然荒谬,但是为了提升读者人群轻率开设的专栏选取一位内心缺失的专栏作家同样是荒谬,当两种荒谬碰撞到一起之后,我们却能发现属于生活的真相。

就像书封中写的那样,“这个扣问灵魂的故事写于84年前,却像写于今天上午。”我想那是因为这本书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地域,他直指我们内心的困顿与不安,信仰的缺失与不可获得,这些因素不论是在84年后的今天,还是100年后的世界,或许始终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永不平息。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四):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寂寞芳心小姐》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杰出的作者之一纳撒尼尔·韦斯特的代表作,问世后深受好评,是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三大最佳作品之一,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齐名。然则,这本书虽然为他奠定了一流小说家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最受欢迎的作品,但却并未让他在世时享有盛名。直到1957年韦斯特的作品被美国出版商集中收录在《韦斯特全集》中出版,他才渐为人知,其作品也随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迷惘的一代”的称呼来源于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是他对一站到二战期间美国出现的一类作家的统称,他们心有美国梦,也有彷徨、迷惘和失望,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这一批人更是将一切可见的社会现象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这是他们展现思想的好时机,也是宣泄不满的好机会,这个时代,正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的: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从书中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可是在《寂寞芳心小姐》中,韦斯特却并未像其他作家一样对这个时代下定义,而是通过其娴熟优秀的文笔、独特锐利的角度和独有的黑色幽默来描述一个小社会,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的现象比之其他作品更加地贴近社会现实,如此扣问人心,不愧是被誉为的“迷惘的一代”的谢幕天才。

“你并不孤单。每个角落都有一个残破的灵魂躲在暗夜里呐喊:救救我!”

仿佛这是人的一个天性,在被困境所套住的时刻,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人都会试图抓住一根救命稻菜,希望别人来为自己解决,由此逃出困境。在这个故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人,一根稻草——寂寞芳心小姐,他是“寂寞芳心小姐”专栏的执笔者,也是众多读者心目中的救命稻草,他们给他寄去了自己的困境、迷惑和绝望,希望他能为他们提供生存之道。

每个人求救的呐喊声犹如顺势而流的浪涛,推着寂寞芳心小姐走向人生的另一端,他借势而上成为知名的专栏作者,却并没有真的替他们解决问题,只是借助了“上帝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然而,他深知,这其实对困境毫无帮助,因为就连他自己本人,也都一直被困境所困,混乱且浑噩地无聊度日。

当有一天,寂寞芳心小姐对这所有的呐喊忍无可忍了,他一眼也看不下去那些求助的来信了,他试过对来信者说出真实的想法,也试过提出最极端的建议,却仍旧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嘲讽有多厉害,终于他自己也病了,是对人生彻底绝望的病,他陷入低潮了。

“当过去的路已经堵塞,堆满失败的破瓦时,应该寻找暂新的途径。”

陷入低潮的寂寞芳心小姐在女友贝蒂的陪伴下下乡躲避现实的残酷,又在并未恢复健康时返回都市,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忘记那些读者的来信,在内心的愧疚和良心的驱使之下,他终于决定伸出援手。在看到一封来信后,他决定了亲自去见一见这位女读者,给予真正的帮助,因为正如书中的一句话:甚至连他都觉得“基督”二字是浮夸而空泛的。

然而这一切并不如愿,反而让他走上了不归路,陷入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了,也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基督是生命也是光。”

基于现实的信仰和给予信仰的行为都是一种思想的觉悟,书中所写的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基督,包括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本人的经历,虽然他深知其信仰的“神”其实帮不了他,但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仍旧信奉基督,故事的最后一章“寂寞芳心小姐经历神迹”中,便明确了这一点,他离开了报社,重新开始了没有老板嘲讽、没有老板娘勾引、没有读不完的读者来信的新生活,这天的第一眼,便是与床前的基督像相视凝望。

“迷惘的一代”的小说都会具有的一大特征是美国国民的精神空虚与道德堕落,说实话,《寂寞芳心小姐》也不例外,韦斯特在这本书中反映的现象比当时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接近现实,甚至可以说是比现实还要真实,书中每个故事、每个人,甚至他本人的生活,无不充斥着金钱与性,以及复杂混乱的的情感生活。

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历史中,许多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那个时代有多少人每天混沌、迷惘,他们看不见前路,看不见方向,只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没有念想,只有欲望。也许这就是人类原始的欲望,在社会和经济巨变后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有的准则,才会如此混乱,在一切开始变得有序后,又都回归到了原点,正如寂寞芳心小姐的结局。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五):寂寞芳心小姐病了

纳撒尼尔·韦斯特的作品影响力和他的声誉一样,几度沉浮,差点被世界错过。他一生只有四部著作,无一例外销售惨淡,37岁意外去世,直到死后10年才逐渐被人提起,最终从边缘走到中心,比肩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这部《寂寞芳心小姐》就是公认为美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寂寞芳心小姐26岁,男性,他的工作是负责给来信的读者排忧解难,专门讲些好看而无用的废话指点迷津,这事本身是个笑话,专栏只是在孤独绝望的环境里采取的增加阅报量的手段,那些需要心灵救济的人,谁都知道,他们毫无希望。

“迷惘一代”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被苦难的悲哀气息笼罩的感觉,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它否定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观,它失去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支柱,人们厌世、绝望、背负重担,构成书中所有来信者的感情基调。起初寂寞芳心小姐只是把回信视为轻飘飘的机械动作。时间一长,他看到来信者们永远沦陷在顽固的苦难里,这无情地撞击了他。然而苦难已经是公认为供人们嘲讽的对象。他更深地感到了痛苦。他病了。食物、酒精、药、女人、阳光、田园都不能医治他,他只有凌驾于灵魂的重重讽刺。

整部作品可以说把黑色幽默里的讽刺极尽能事,又把讽刺背后的真相深度挖掘。报社老板史莱克代表上流阶级,他信仰丧失,把苦难、宗教、艺术一切看似严肃的事情都列入嘲笑范围,他深知自身困苦,却连同老婆和别的男人暧昧亲吻,也可以视作大笑的理由。他每次出场总伴着酒的味道,侧面体现了上流社会挥霍无度与醉生梦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与穷困疾苦艰难斗争的底层人士。除开众多来信者和惹人发笑的悲剧故事,韦斯特还用超现实手法描写了一对难以形容的夫妻,以此表现出人在底层环境里对感情卑微到病态的特殊处理。深情的瘸腿丈夫向妻子小狗般乞怜,放荡的壮硕妻子面对丈夫肆无忌惮偷情,这温柔与冷酷纠结、疯狂与虚幻交织,令一份沉重的使人在苟延残喘里活着的爱如此同情又如此荒唐。挖掘的真相就是,在这阴暗怪诞失序的处境里,爱也成为嗤笑对象,它不能拯救任何人。

韦斯特对芳心小姐的刻画似乎就没那么极端激烈了,他被搁在平凡又不窘迫的中间阶层,使得他无法完全做到对人间悲苦冷眼旁观,又不能绝对体会到下层阶级真实处境,只能心怀同情,但同情就像那些无用的漂亮话,根本不能改变丝毫现状。于是他经历了生存环境中美与丑的搏斗,在黑暗与光明里做较量,对灵魂进行深层叩问,之后,仍然身陷困境不得解脱。

有评论家说:对韦斯特而言,世界似乎还不是完全荒诞可笑的,他虽然开玩笑似的的对待主人公的苦难,但他们并不缺乏同情,另外,对于在荒诞中存活的人应如何面对荒诞,如何处理好梦幻,韦斯特并未作答。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荒诞和困苦的表现确实没有得到很好的舒展,一颗心始终皱皱巴巴,但个人认为,小说的冲击力也体现在这些地方,它紧凑、混乱、无疾而终,他深刻揭示了迷惘一代大多人精神苦闷而又焦躁不安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失衡心态,如同寂寞芳心小姐摇摇欲坠的信仰。他擦拭基督画像,却不能深思那万能的基督;他编织上帝的蜜语,却遍布撒旦的谎言;他依然坚持在心中放神明,就当他寻找到新的方向与信仰,就在以为终于拥有有序的人性觉知时,他成为苦难者的抢下冤魂,谁知道,他是被上帝抛弃,还是对现实人生的以命抵抗呢?韦斯特并未作答。寂寞芳心小姐来不及作答。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六):这个故事写于1933年,但好像发生在当今世界

《寂寞芳心小姐》是韦斯特重要的代表作品。但很多人会问韦斯特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但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作家,人们不会陌生,那就是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后者离世前一天,韦斯特也因车祸身亡(与妻子双双遇难)。连续两天,美国文学界损失惨重。韦斯特留下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死后才渐渐被发现,也成为世界差点错过的文学大师。

有人称韦斯特是赖皮天才,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反叛,他的作品也多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也因此被称为讽喻作家。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七):孤寂的狂欢

在报纸或者杂志上不难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专栏,这些专栏中,有各种自命为之知心姐姐,情感专家的人为我们解答人生的困惑,情感的迷茫。这里有太多的生活不如意,有太多的苦恼,每一个读者都希望在这里找到生活的希望,情感的寄托。而你知道寂寞芳心小姐吗?

《寂寞芳心小姐》是纳撒尼尔·韦斯特,一个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的一篇有名的小说,在这个小说之中,主人公是“寂寞芳心小姐”专栏的主持人。不同于他的名字,他是真真正正的一个男人。这个栏目是报社为了吸引读者而建立的一个谈心栏目,很多孤苦、很多无助、很多苦难的读者会来信,向这位寂寞芳心小姐讲述自己的迷茫、苦恼和痛苦,希望得到这位知心小姐的安慰,希望得到他的一些建议。在这狂欢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似乎在痛苦的挣扎,看多了读者的痛苦,寂寞芳心小姐甚至跟着读者一起沉沦,那些谷底的生活,那些寂寞的情绪压抑着寂寞芳心小姐喘不上来气。他似乎在拯救别人,可是谁来拯救他?

生活压抑着每一个人,无法呼吸,无法在生命中找到解脱。于是他们拼了命的想找到一个出口,宣泄自己对于生活重压下的不满,对于生活中各式的羁绊,他们无法向当权者诉说,无法在等级制度严明的社会中抱怨一切,唯有一封小小的信件,才是解脱他们内心的压抑的一个出口。在那些贫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自己像一颗浮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抓住寂寞芳心小姐这一颗稻草,似乎才能将那些生活找到一些慰藉。然而,我们的寂寞芳心小姐也仅仅是一名年轻的男子,他的生活也似乎是一团糟,只有酒精,只有香烟,只有混沌不堪的生活才是他生活的解压之品。每个人的痛苦与无奈都强压在他的身上,终于有一天他发觉读者的那些来信像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压得他喘不上气。他更像是一个小丑一样,无人看的到他的孤独看的到他的空虚,他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上演一出人生落寞与孤寂的狂欢。

“寂寞芳心小姐只能选择醉酒来解脱,然而酒醉终究有一天会清醒,没有可能终日处在那个梦境之中,当梦清醒的时候,你又将面对怎样的生活?那些荒诞的人生,那些万劫不复的深渊是否能够得到救赎。”抗争仍在继续,我们期望有一天解开内心的枷锁,找到一片自由狂欢的地方。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八):美国梦的讽刺

讲美国梦的小说,可能首先会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毕竟小李子的精彩演绎,让他几乎家喻户晓了。作者菲茨杰拉德是美国3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作家韦斯特的这本《寂寞芳心小姐》在对美国梦的讽刺上《了不起的盖茨比》不相上下。只是它篇幅较短,影视作品少,国内受众有限,但它奠定了韦斯特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韦斯特笔下的寂寞芳心小姐是小报情感专栏编辑的名字,而小编本人是个年轻小伙儿,回答各种读者的来信,充满上帝视角的说教,让他自己都迷茫不已。生活一团糟,酗酒,调情,幻想不断,是美国迷惘一代的典型代表。

报社收到的读者来信内容串起来美国30年代的底层民众生活,小编给不了解决读者们苦恼问题的答案,他也不过是凡人一个。他唯一的出路是求助于上帝,不然扮演不好读者心灵寄托这个角色。而他本人对宗教怎么看?是真的敬畏它,要做个谦卑的传道士吗?而他的生活却又处处违背教义,有点儿醉生梦死的味道。他在不断地找寻解脱之法,去乡下生活,去酒吧装谦卑,他的尝试看起来滑稽,实则是一种可悲的挣扎。现实成了最不靠谱的生活,梦想是抵抗一切苦难的力量。人生如戏,奈何他演技有限,最终也没有过上他向往的平常人的生活。小编的生活本身就是对美国虚伪宗教的批判。

美国以宗教为本立国,书里面人物满嘴的耶稣救世主。小编上司的说教,看似充满道理,实则嘲讽不断,颇有唐僧的絮叨架势。对回归乡下、享乐主义、追求艺术,甚至自杀、嗑药这些遁世的生活一通批判,再把内心的归属交给信仰,最终说上帝是唯一的避风港,还替小编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求助于上帝,简直是对美国梦的一次群嘲。

韦斯特的黑色幽默让我莫名想起马·吐温的《我是怎样编农业报》的。小编们都是天马行空的编内容,只不过一个是模糊的心灵鸡汤,一个是实力编瞎话罢了。

此书出版在美国三十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的人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拯救自己的生活?韦斯特用寂寞芳心小姐给出的答案来句积极点的总结也许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求助者,每个人也都可以是他人的上帝。

国内有多个译本,文治出的这本配了英文原文,可以对照阅读,很贴心。

注:所谓美国梦是指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九):美国式的“梦境”狂欢

纳撒尼尔·韦斯特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这部《寂寞芳心小姐》则是在美国同时代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齐名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韦斯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国式的个人的狂欢,寂寞芳心小姐也代表着美国民众生活的时代缩影和精神投射。

这是一部明显具有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小说,韦斯特将个人狂欢式的生活渗透进小说之中,无处不笑谑戏渎着现实生活和人物本身。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层,一层是第一生活(第一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时空。它是有秩的且严肃有等级制度的世界。统治阶级掌握着话语权,而被统治阶级(平民)则处于权威言语的重压之下。那些在寂寞芳心小姐专栏中的心碎者、厌世者、绝望者、得了肺结核的幻灭丈夫和其他所有的来信读者都在充满着权利、真理、教条与死亡的世界里恐惧屈从过活。他们无处宣泄心灵的苦痛而借由此处释放,期待精神上的救赎和现实生活的改变。

小说的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实则是一位男性,因专栏节目的缘故他有了这样一个搞笑的称谓。他在每天用第一世界的语言冠冕堂皇地给他的读者心灵安慰的同时,他逐渐发觉自己也和他们没有两样,他借此第一次检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明白自己其实帮不了任何人,也包括他自己——他被报社老板和同事嘲笑戏谑,女友也对他若即若离……他寻求另一种相悖的方式抵抗精神情绪的失控,这就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说的第二世界,那是一个“颠倒的世界”。

寂寞芳心小姐投身于性爱与买醉,他以颓靡的诗意化精神验证自己所身处的世界的虚幻,我们能在小说中读到近乎电影表演中对话和内心独白,尤其是布莱克的部分,他的演说总是近乎疯狂地嘲弄厌恶着世人并歪曲亵渎着神灵,他在取笑着他人,也同时内在的被自己所取笑。小说当进入狂欢化的状态时真实生活进而演化成为一种幽默讽刺的表演,人生如戏,不是每一个时刻都会清醒认识并感受内心。书中给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他觉得自己的心脏像一块冰冻的脂肪,孤独且没有温度。他需要用酒来烧热心脏,用交合来抵御孤独感,他为自己造了一个梦境,以此来排解现实生活中人生价值倒塌带来绝望。

这本2017年新版的《寂寞芳心小姐》包括了中文译本和英文原版。在韦斯特制造的“梦境”中脱离了正常小说原有的叙事手法,所以读起来会有些跳跃感,事件是连在一起的可也能单独存立。韦斯特以独到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建立起美国式的向往与追求,在人性世界失落的背后总会有新的希望出现。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十):不为人知的作家

看到书名《小姐》,感触应该是部书写女性角度的书籍,在细读作者韦斯特的经历后,才发现他原来是和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齐名的作家。只可惜,几部图书出版之际,正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销量并不理想。然而,金子会发光的,佳作最终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寂寞芳心小姐的灵魂,照耀我。
      寂寞芳心小姐的肉体,滋润我。
      寂寞芳心小姐的血液,麻醉我。
      寂寞芳心小姐的眼泪,洗刷我。
      哦,好心的小姐,原谅我的请求,
      把我深深藏在你的心中,
      保护我免受我敌人的欺侮。
      救救我,寂寞芳心小姐,救救我,救救我。
      在这个最重要的世纪,阿门。
      上面诗歌里提到的寂寞芳心小姐,是位男性的专栏作家,一个26岁的年轻男人,为了推广刊物的销售量而撰写心灵鸡汤。每天需要阅读许多读者的来信,帮大家解惑答疑,为刊物读者排忧解难。许多孤苦无助的读者向专栏作家述说着生活的无助、尴尬和苦恼,希望能听到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忠告。自然也想起曾经的少年时期,看到许多刊物都附有读者来信,有影响力的比如像《家庭医生》,为读者解答着各种的疑难病症,或心理杂病。
      寻求帮助的人中,有不知婚姻为何物的厌世者,有面部畸形的绝望者,有妹妹被欺凌的少年,有寻求心灵安慰的仰慕者……,每一封信背后都隐藏无奈。而书中的这位心理专家,只有内在生活缺乏外在生活的年轻人,对待这些求助,显得无以为计,最终却只能以艺术、梦想和基督耶稣向他们传教布道。而自己却只能以喝醉,性欲,睡眠,生病等方式逃脱责任和真实的生活。当然,年轻人的多次梦境也是用来缓解压力,释放自我的好方法。
      在酒吧里,男人们在谈论女人时,更多地表达:她们这伙人真正需要的是痛痛快快的强奸。身为独身的年轻人同样也喜欢有女人的柔情滋润,与仰慕的女读者,为寻求快乐而偷偷幽会;与上司妻子,情爱则相互交缠在一起;只有忠实的女友,关爱着他,在生病之时来关照他,在心情抑郁时开导他,带他去乡间,试图像抚平他的领带那样,捋顺他的生活。
      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个对生活毫无准备的人。对待那些真切受苦的人,他不象主管、同事或酒馆里那些人一样嘲讽,却终究束手无策。当寂寞芳心小姐最终决定放下心态之际,上帝却以另一种方式终结了他的生活,当然也将读者从纠结的心情中解脱了出来。
      带着好奇的心,想看看这部名著到底有多少中国学者在研究。在相关学术网上查找了此书相关的学术论文,数目不多,不过四篇而已,分别是:《失败的基督——论<寂寞芳心小姐>的人物原型与悲剧命运 》《从存在主义文学视角解读<寂寞芳心小姐>》《<寂寞芳心小姐>的狂欢精神解读》《从<寂寞芳心小姐>看韦斯特创作的后现代特征》。
      数篇看下来,也进一步加深了此书的感觉,没想到寂寞芳心小姐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