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拳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拳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拳头经典读后感10篇

  《拳头》是一本由[意] 彼得罗·格罗西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拳头》读后感(一):当彼得罗遇到海明威

海明威曾经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句话中鲜明的“硬汉”色彩也贯穿于他的代表作品之中,简洁而朴素的语言叙事,平和的表面之下充满着生活的张力。作为海明威的传人与意大利的文学新秀,彼得罗•格罗西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拳头》中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文字魅力
《拳头》总共收录了彼得罗•格罗西的四部短篇小说,分别为《拳击手》、《马》、《猴子》和《马蒂尼》。而这四部小说都弥漫着浓郁的“硬汉”味道,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却有着坚毅的品格与不容质疑的骄傲,只不过多数都掩藏在生活的“冰山”之下,在迷惘梦想之间的徘徊,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孤独哀伤
这一点在第一篇《拳击手》中相当明显,拳击手“芭蕾舞男”和“山羊”,一个是在外人看来平凡无奇的衰仔,一个是内向专注的聋哑人,两者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都具备着成为一名优秀拳击手的资质,百折不挠的刚性正是“硬汉”的典型性格,而从他们最初的相知到一决雌雄的决心,故事缓慢地铺陈开去,直到站在擂台中央,简单平和的叙述才戛然而止,不经意间的一拳迎面而来,不仅打在了拳击手的身上,也同样打在了读者眼前,让人措手不及,却又最后的惺惺相惜中回味不尽。
与之相似的还有《马》。哥哥纳坦和弟弟丹尼尔,一个热爱冒险,一个归于平静,他们犹如生命中相互遗失的那个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不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纳坦在城市里讨生活,却没有人知道他到底靠什么营生;丹尼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马师,起早贪黑地工作,却因为被人诬陷而脸部受重伤……以马为中心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让丹尼尔成了故事中的“光”,纳坦成了“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坚持自我的道路上迷茫过、思虑过,却从未退缩过:纳坦决定向城镇的更远处前行,丹尼尔也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彼得罗在文中说过:“如果一个人一直向前走,不停地走,就可以回到家。”正如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写的那样:“你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但你还是你。你没法从自己身体里面逃出去。” 彼得罗将《马》写得是如此温柔现实冷酷无情都在兄弟依依惜别中幻化成美好的背影,而“光”与“影”似乎从未分离,硬汉品质将他们维系在了一起。
至于《猴子》与《马蒂尼》,不由让人想起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比之《拳击手》和《马》柔和温存的暖色调,后者更突显出孤独的哀伤气息。伪装成猴子就再也变不回去的皮耶罗,融入到想要的生活里就再也无法重返作家之路的马蒂尼,无论是富贵的生活还是光芒的前途,都在“我是谁”的问题面前折了腰。海明威曾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因为他早期的一些故事里总是带着无所事事的荒唐与漫无边际的颓然,而《猴子》和《马蒂尼》也频繁闪现出这些影子。
彼得罗在《猴子》里说过:“有些人和你相处很长时间以后,他们会进入到你的世界里,通过某种方式成为你的一部分,影响着你所做的事情,尽管你可能和这个人已经很少见面了,但是他们的影响依然存在。”海明威死于1961年的美国,彼得罗生于1978年的意大利,跨越了十多年的时空,彼得罗显然没有真正遇到过海明威,却毫无疑问地继承了他的故事,还有他故事里的那些人生,那些品质,那些未来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应该追求的?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这些问题海明威永远无法跨越半个世纪亲口为我们解答,但是当如今的彼得罗遇到彼时的海明威,读过那些字里行间,感受其间跳跃的动力,也许一切就已经有了答案。

  《拳头》读后感(二):《拳头》:孤独的起源


很滑稽,忽然之间,你看着四周,你意识到,所有东西都失去了它们的界限,忽然之间,因为某种奇妙的组合,你觉得更加孤单。——彼得罗•格罗西《马蒂尼》
彼得罗•格罗西的短篇小说,提供了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模型”:世界好似一间没有门窗的房间,你置身于其中,不知所措。忽然不知从什么方向就会打来一记重拳,你猝不及防;你也可以向墙壁,向空气挥拳——别指望会有什么回应,挥拳只是因为,那是你在房间里可以做的唯一的事情而已。
孤立无援——你连自己的“敌人”是谁都不清楚,因为关于命运加诸于人的苦难,是没有根源和来由的。所以在这样的隐喻之下,格罗西所探讨的主题其实是孤独。孤独的到来往往不为人知,也没有人会真真切切地孤独下去——完全消弭掉与他人的所有关联。可人终究只是孤身一人,在生活里承受着来历不明的“拳头”。
短篇集《拳头》中收录了四篇作品。“拳头”是其中很重要的意象,它既象征了力量,也象征了打击或是苦难。
第一篇作品《拳击手》,被大多数人看做是集子里最好的作品。“我”是一个在小城中很有名气,却从未登场比赛的“拳击手”。有一天,“我”收到了来自“山羊”——一个早已在拳台上证明自己,并且炙手可热的拳击新星的挑战。经过了一番波折,“我”终于站上了拳台,像是意料之中,“我”受到了“山羊”的猛烈打击,可是“我”还是撑到了最后,并且在比赛锣声敲响之前,打出了最后一记重拳……
如果你以为着一记重拳,最终会力挽狂澜,而“我”也将由此走上了拳击之路……那么很抱歉,你可以选择重温一下《洛奇》,再体验一次“激情岁月”。事实上,那场比赛仅仅因为这突如其来的“重拳击倒”而被判了平手,“我”最终也没有成为拳击手,而是回到了学校,继续自己平凡的生活。这似乎有点像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故事,平凡最终只会回归平凡。生活不会一成不变,总会有某些波澜让它看起来更加有趣——但也不过如此。当然,彼得罗•格拉西的主人公并没有哀求“哪怕只是让我赢一次也好”,或许是因为,他打出了那一拳——他是个真正的拳击手,也是个男人
关于男孩的故事,那些从男孩到男人的情节,似乎是他格外擅长的。比起《拳击手》,接下来的一篇《马》则是一个更加完整的成长故事。两个少年原本有着既定而安稳的生活轨迹:长大、娶妻生子、工作到死。但这平淡的预设最终被父亲送来的两匹马打破。兄弟俩一个出走,一个在镇子上做起了自己的营生。人可以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而平淡,也可以试着让自己的生活复杂一点。不过是选择的不同,每次选择都意味着承担,仅此而已。
彼得罗•格罗西属于那种总是不温不火,但字里行间总会蕴含着爆发力的叙述者。这恰恰和生活某种写实性的角度相匹配——生活也是如此。第三篇作品《猴子》里——“我的朋友变成了猴子”,但是,仅此而已。我们都很难过,但是无能为力。生活周而复始,也许某些意料之外会突如其来,但很快,人们便会对它习以为常。这是生活的特性,同时也是人自己擅长的事。
最后一篇《马蒂尼》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作品写的是“我”与作家马蒂尼的交往。这篇作品由片段构成,情节松散,却并不妨碍作者在其中探讨孤独与悲伤。可能一个美好的故事,会用“一见钟情”作为开始,但那同样也可以是一个并不令人愉快的故事的起因。而比起简单的故事,生活本身,“总是会缺少些什么”才更像生活。孤独是最好的填充物,而总有一刻,它会成为可靠的全部。
小说集《拳头》出版于2006年,此时彼得罗•格拉西尚不满三十岁。这位意大利人是很值得关注的——他的作品里有着亚平宁的海风的潮湿和沉郁,令人惬意舒适,却分明在积蓄着某种力量。

  《拳头》读后感(三):回不去的人生

       在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当顾曼桢多年后与世钧重逢,并相互了解当初的真相之时,顾曼桢说了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一句“回不去了”虽让人心疼无奈,却一语就道出了事实,时间这东西在你毫无知晓的地方默默地改变了你生活的一切。曼桢与世钧不能再上演曾经的你侬我侬的爱情故事爱情是“回不去了”,但这“回不去”的起止是爱情本身,更是回不去的人生。意大利作家彼得罗·格罗西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也表现了“回不去的人生”这一主题,与《半生缘》中的“回不去”的悲伤之情不同,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在成长,告别过去,面对新的人生。
      《拳头》是彼得罗·格罗西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拳击手》、《马》《猴子》及《马蒂尼》,其中前三篇短篇小说的合集获得了意大利坎皮埃罗欧洲文学奖。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男人,既有直述小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也有成年男子面对现实回忆曾经逝去的童年往事,还有男作家突然消失在公众开启另一种生活的决然。故事内容不同,但均贯穿着一种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物已不能回到过去,每一个人只能以个人的生活方式面对现实,对抗着成人世界。
       在小说《拳击手》中的“芭蕾舞女”为了能够练习自己最喜欢的拳击,第一次向母亲以拒绝整个世界的方式来抗议,最终得到了母亲的同意,这是他作为小男孩第一次向现实发出的挑战。当“芭蕾舞女”遇到拳击赛上的不败手“山羊”,两人都想通过比赛对抗来决一胜负,于是各自又向现实提出了抗议,“山羊”故意输掉比赛,而“芭蕾舞女”则打破了不参加任何比赛的承诺。两个人的比赛是“梦想和现实的决斗”,是男人间的决斗,最后的结果反而不再重要,只是两个人都明白他们再也回不到比赛前的自己,是两个人各自梦想的轰然塌陷。格罗西在《马》中塑造了两个成长中的兄弟,父亲送给他们每人一匹马,“那两匹马会把两兄弟带到不同的地方”,一个因马而留在家乡驯马、养马,一个因马走出家乡去城市谋生,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到两人相交的地点。还有《猴子》中的尼科,在看望装猴子的好友皮耶罗的过程中,产生对从前诸多事情的回忆,“装猴子”只不过是对于长大后成人世界的抗拒,宁愿以这种方式来回到过去的亲密无间
       
       与前三篇不同的是,小说《马蒂尼》不是讲述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叫马蒂尼的男作家在爱情失败后,导致整个人生逆转的故事,作者格罗西着力描写了马蒂尼与女星米里亚姆的“一见钟情”,但世事难料,曾经令人羡慕不已的邂逅,却使自己的写作事业从顶峰跌落到谷底,曾经的才华、帅气都不复存在,一个看似刚强的男子汉却有着与之相反的脆弱的心,再也回不到从前的人生。
      如小说集子《拳头》的名字,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里,突然而来的“拳头”就此打破了平静,曾经的小男孩一夜间长大,心中的梦想被打碎,不得不面对成人的现实世界。借《拳击手》这篇小说,格罗西说“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会改变你的人生。你会想回到那个转折点,说:不,我更喜欢之前的生活。但是瓶子已经碎了,里面的东西全部撤了出来,现在都摆在桌面上,慢慢变干,展示出事物本来的样子。”
      回不去的人生,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无法回头。

  《拳头》读后感(四):挥拳于生活

       意大利作家彼得罗•格罗西用他创作的故事《拳头》,向生活与命运挥出一拳又一拳,虽然我们不知道最终是生活能赢,还是拳手获胜,但格罗西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信念――人在面对生活与命运时不应当屈服,应敢于对其挥舞自己的拳头,从而赢得生活予人应有的尊重。
       格罗西用故事去注释人在生活面前的态度,不论是与书同名的讲述一对有天分的拳击手的故事《拳头》,还是关于一对兄弟成长道路不同选择的故事《马》,亦或是为生活压迫而改变常态的《猴子》;又或是揭示生活虚实表相的《马蒂尼》,此中对于人物刻画的精深、故事架构的精妙、语言表达的精准,都彰显出其对生活、对命运理解的深刻。
       意大利《新闻报》评论作家彼得罗•格罗西的《拳头》简洁、准确和强烈,其中有着海明威、福克纳和菲利浦•罗斯的风格,但在格罗西的故事《拳头》之中亦不难看出他对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创作和主演的励志电影《洛奇》的致敬。
        “那本书简单、准确,像刀片一样锋利,时不时会有一段描述,非常有诗意,但同时也让人心碎,就像皮肉分享的痛感。还有,那本书的标题是《你》,从第一眼开始就直指人心,让你没有喘息之力。”这是格罗西在小说《马蒂尼》之中对故事主人公同名作家“马蒂尼”作品的描述,读者无法深入故事之中去阅读这位作家的佳作,但作者其自身的作品却恰如其分的填补了这一遗憾,给读者带来如其对人物之中作品点评般的感受。
       在这部小说之中格罗西用简洁的对话和独白的方式塑造出故事之中人物的鲜明形象,同时在故事的设置上也毫无拖沓之迹。
       如《拳头》的两位极具天分的拳手――擂台上身形矫捷的“芭蕾舞男”和聋哑的“山羊”。格罗西通过“芭蕾舞男”的视角展开了两位天才拳击手对于拳击所表现出来的热爱,格罗西的故事通过拳手比赛的内心活动而让人看到了一幅向生活挥拳的景象,通过打擂而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和促进了内心的成长。
       格罗西对两位拳手在擂台上的比赛的描述,不禁让人想起到洛奇那不屈于失败的片段,如果说生活的失意都源于巧合和运气的不足,而拳手那刻苦努力的训练就显得毫无意义可言,但生活并不完全凭借着运气,亦在意谁更敢于挥出手中的拳头。《拳头》的故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不甘受困于生活的追求,如“芭蕾舞男”向母亲提出学习拳击是基于坚持学习钢琴的条件,而聋哑的“山羊”其对拳击练习的专注一度让人忽略了其身有残疾的缺陷,两者身上所流露出的都是不愿让自身在生活中受困的意愿。
       而在小说《猴子》之中,尼科的朋友皮耶罗忽然全身心的模仿起了猴子,故事之中读者一直跟着尼科的视角去看清众人对于一个常人忽然模仿起猴子一事的态度。小说更像是一个随机的问答,通过尼科对皮耶罗过往对生活抱怨的探究而揭示出其对现况不满的想法,表现得更像是抛开了生活强加于人身上的负担,彻底的回归于身心的尝试,且一发不可收拾。
       但格罗西并未落俗的在故事中流露出说教的成份,而是将整个故事的答案埋藏于通过尼科与皮耶罗的会面,在看到皮耶罗现状时尼科回忆起两人最后的对话――“我们的梦都去哪儿了呢?”这一句不太起眼的话,所宣示的却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心态。如果说当有一天我们身边的朋友亦出现了如此的举动,毫无疑问,这必是生活使然。
       如果说《拳头》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激起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成长,那《猴子》的精彩之处则在于作者借助皮耶罗模仿猴子这一事件,探讨人应当要如何才算正确的面对生活,既然在梦想得以实现之后,对于其中源自生活的世故和烦恼,我们应该要如何才能与之和谐相处。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亦如是说:“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在这本书中,格罗西有着与罗曼•罗兰对生活同样深刻的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拳头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