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10篇

2017-11-10 22:46: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10篇

  《没有街道的城市》是一本由苏先生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一):关于《没有街道的城市》的几句话

我缺少理论基础,读书也无法用理论分析出什么道道,仍停留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很多时候,对一本或一篇文的评价是喜欢,或不喜欢,印象深刻,或放下即忘,若能读到下意识再三品味的,便是一种欣喜。《村王多银》对我来说,属于这个范畴之内的小说。
以下几句关于《没有街道的城市》的话只是直观的感觉。
第一次接触苏先生的文字是在一个平台上,《村王多银》的朗读版,当时未听完已经吃惊,这是个异数,文字新鲜而特别,我记住了。有时,文字看多了,感觉变得迟钝,能让我记得的文字已经不多,我自己也一直追求“让人记住”的境界,但更多的时候有心无力。在接下去几天,我脑里会不知觉浮现小说里种种细节,人物的各种对话,整篇小说的文字的味道。在我看来,小说能写到让人不知觉地想起,算是一种成就了,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可算是种成功了吧。
苏先生已经营造了属于自己的小说世界,那个世界里有专属于他的文字氛围与内核。他的文字有一种精致的自由无拘无束背后其实是极用心的经营和野心勃勃的追求,我看到了自己所喜欢的余华的影子,但有余华的奇巧而没有余华的绕,已经被剔除得干净利落
苏先生的小说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构有聪明的留白。如《少女秀枝》,整篇小说一直在冷静地叙说秀枝的经历性格的巨变,那些巨大得有些匪夷所思的转变之中,秀枝本人的心理变化一直是隐藏着的,这一部分苏先生就让它空白着,给了小说极大的张力,我的想象在这一部分开始泛滥。包括《疯王韩志平》、《非普通青年马小姐》、《矛饭的爱情》、《见红女小春》等,无不充满了这样的空白,几乎都没有直接触及人物的心理、感情,给小说留出极大的空间。
小说极大的尊重了人物本身,多银、韩志平、矛饭、吴明、老傻、山娃等,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奇异的王国,每个王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心灵在属于自己的王国里狂妄,为所欲为,痛快。我不知觉地被那些王国的气息吸引。
正如小说集的题目《没有街道的城市》,小说里充满迷失的味道。城市本已容易迷失,失去了街道的城市,该如何寻找来路与去路,该如何下脚,会迷失得找不着吧。小说里的人物有那么多迷失在人世中,迷失了自己,有的在迷失中冲撞奔跑,寻找一个出口,极让人动容,甚至有一种壮烈感,像矛饭、多银、疯王韩志平;有的在迷失里无所适从,让人同情,像吴明、贾小姐;有的则消极反抗,让人心痛,像秀枝。但作者将感情掩藏得很好,甚至显得风清云淡,汹涌都在平静的水面以下。
或许是感觉和思绪太杂,无法整理,我的这几句话也显得零乱,但这或许是最真实的。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二):他笔下的故事,通向着奇幻的世界

苏先生笔下的故事多数都发生在他的家乡,于我而言,那是一个遥远又陌生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那里荡漾着古老而奇异的气息,呈现出瑰丽又神秘的色彩。苏先生故事里的那些人物们,从姓名到语言到行为到灵魂,都散发出一种泥土的香气。这种香气挑逗起我对那个远离都市的、自己从未见过的村镇特有的好奇。
——在读完这本《没有街道的城市》之后,便自内心生起一种“非要写点儿什么的”冲动,而勾引起我这种冲动的诱因,乃是书中的那篇《云古和支生》。
我们且从故事里这两人的婚礼状态上看去便可知晓,云古和支生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人生,而到底谁的内心里幸福得如花儿一样,谁的日子潦草混乱似乱坟荒冢一般,其实从最初便可看出分晓。坚持爱情、为爱牺牲的支生最终抱得美人归,收获到暖意融融的幸福,虽然支生的婚礼操办得简单但却甜蜜温暖,这日子,是支生和他老婆自己过给自己看的;而烂桃花从不间断的云古虽然也抱得美人,但很明显,他与他老婆在婚礼上的状态只不过是一场秀,在皮笑肉不笑的敷衍中,秀出了大大的四个字“我不情愿”,而婚礼虽然排场十足,却是做给别人看的。
是的,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可能真的需要妥协,比如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但条件尚可且愿意同自己结婚的人,牵手走进柴米油盐琐碎生活之中。这种妥协是一种无奈,它也妥妥儿地提醒着人们,千万可要选择好自己的生活。但有些妥协,却让人觉得“他有这样的下场真是活逼该”,比如故事中的那个云古。随着一篇故事读完,翻页,我长出一口气:“这种男人有这样的下场,真是太好了!”
一抹“恶毒”的快感绽放在我心头。
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快意的故事,那应该算是《村王多银》这一篇了。这个人物,真可称得上至情至性,用我们北方话来讲,算得上是个“纯爷们儿”。这个人,初时觉得他很混很无赖,但他活得很真实、很过瘾;而读到最后却觉得,所谓的“赤子情怀”大抵上就该是多银这样的吧。多银这个人物,有些像印度教神话里的湿婆,既创造也破坏。他混蛋时让人恨得牙痒,但也是这个多银,最终却得到了村里人的尊敬,而这种尊敬正是因为他为村民们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是一个让人疼惜的汉子。
本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动物的横断面》,如果你读过莫泊桑的《羊脂球》,那么就太好了,你肯定不难脑补出故事中那些“斯文人”的虚伪自私的嘴脸。
苏先生的文字,简洁明快,时不时地还幽上一默,既不拖泥带水,也没有多余的形容词,当然也就不会读到时下一些故事中常见的那种矫情和造作。用这样的文字讲述出的这些与都市或乡村有关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只能用“过瘾”二字来做一总结。除了这个词,我找不到任何能够形容我阖上书时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感受。因为能够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毕竟不多。有些书读读停停,是为了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而有些书则让我有一种“此刻不继续读下去就会被憋死”之感,因为喜欢这种明快流畅的叙述风格,所以读起来就不能停下来。我就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这本《没有街道的城市》,在牛娃、耕娃、大楞、二楞、喜鹊、小春等一干人物嬉笑怒骂或默默劳作的场景中转换着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坐公交车时坐过了站,我竟恍然不知。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没有街道的城市,逆风飞翔的村庄

    当看到书名《没有街道的城市》还以为会是荒诞长篇小说,拿到书才发现是短篇小说集。
       我一直认为写短篇小说的作者要么是经历多彩,要么是想象丰富。总是用一双厉眼躲在幕后笑看人生百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各种风格信手拈来
      看着文中的插画,就知道这本短文集一定充满着想象的瑰色!
      喜欢《云谷和支生》将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进行了对比,也正是当下人的感情现状,到低是坐在宝马上哭好呢?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呢?这种仁者见仁的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通过对比让大家了解生活就是我们一次次的选择而成,当你不能坚定自己的判断,做出最有利自己的选择,而失去相信最容易的道路,可能你会走一条最远的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亲成了大众最操心的事情。国产伦理剧由它,城市纸媒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大型的相亲会,就连广告都开始问你嫁了吗?《面试病患者豹哥》就是反应这一有趣的社会现象。
       豹哥将每一个相亲对象都记录在笔记本上,例如“不是沙发不做病”“没有木勺不吃饭病”“所有东西都待钻病”等,看到会会心一笑。想想自己也得过“不是日韩文具不买“的病,用来彰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品味以及文艺小清新风格。也希望通过这小小的不同能让人印象深刻。
       最最有趣的便是他写乡村的故事,那些仅存在乡村中的古老传说以及愚昧善良朴实的人们。《这一生到低能走到何处》中那口影响了山娃一家的水井,直叫人叹息。放不下的都是执念,在成功达到报复目的的那一刻也不会真正的高兴,你伤害的始终也只能是你在乎的人。
    还有四奶奶的偏方,为了给儿子治病听信郎中的偏方吃坟前的黑蛾熬的中药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四奶奶的无奈,矿娃和牛娃的不理解,巧刷的善良。了解到村庄的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死了靠如何吃饱便再无想法。真真就是山娃,你为啥放牛,为了娶媳妇,娶了媳妇干啥。放牛。放牛干啥,给娃娃娶媳妇。这种古来的生活方式正渐渐离我们远去。
      看着文中很多村庄故事就像打开了旧时光的门,了解不一样的时光!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四):他讲的笑话你不要哭

苏先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文字轻灵诡异,狠辣独到,有鲁先生的辛辣,但错别字少。至于有人说他天生就是个讲故事的人,他就是靠这个娶上老婆的,说这句话的——就是他老婆自己。
 《没有街道的城市》是他一直钟爱的书名,约十年前我跟他认识,便有一种隐隐的预感,这本书早晚会在他的手中横空出世,如今十年怀胎,妖孽降临,命名为没有街道的城市,看似寻常因果,实则命里轮回。这棵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毒芽,终于绽放成了一朵华丽的罂粟,壮硕的来到苍茫的世间,像个孩子一样勃发魁伟,看来,十年来在虚浮的红尘和灰暗的天空一直笼罩的阴霾都市里汲取的营养没有白费。此书或许并不是什么海晏清河下流离乱世中的社会观察,也不带什么光天化日里滚滚红尘中一丝狗屁人文情怀,他没那么无聊,也没那么文艺,这些故事就是万千世界中客观而渺小的人间万象,宛如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内心高冷的同时,姿态早已低进了尘埃。在苦寒寂寞岁月里又绽放出了生命的光华,诠释了一个个华美的绽放、激烈的成长、残酷的凋零和消亡的沉寂……这仿佛又是冥冥之中一个又一个的生死轮回,用黑白电影的手法鲜活而生猛的书写着,比昆汀·塔伦蒂诺还过瘾!
 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书中的少女秀枝我没有见过,但骑猪的弟弟我略有印象。那个宁愿骑猪也不愿和自己玩的孤独小男孩,孤独究竟和谁有关——是不是那个心灵手巧如花美貌的少女秀枝,与其说童年被轮养,不如说童年被轮奸。三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孩,被岁月扼杀了童趣,行走在伦理的边缘,不断的跟内心的恶魔做殊死的搏斗。秀枝后来对世间的一切反抗,也正是对她命运的诠释,命运让她的童年流离失所,让她的快乐烟消云散,让她的美貌香消玉殒,让她的愿景支离破碎……作者却三言两语,娓娓道来,我说有时候他比余华还冰冷,比莫言还残酷,他自己都不信。而这些又作为客观事实、人间真相轻盈而又独特的存在着,也许不叙述出来,他致死都会觉得遗憾
 至于《村王多银》,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故事。其实普天之下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是常有的事儿,但作者并非是想在这个纷繁而劳碌的世间给庸常的人一个憧憬的迷梦和成功的幻想,他想诠释的其实只是一种生命状态。一个人成功了,他的光芒足以掩盖他过去的所有龌蹉。正如《中国合伙人》一样,三个学霸创业成功,那么他们的过去就是有钱人的美好时代,但如果失败了,那就是血泪史。其实多银做的那些事,跟汉高祖刘邦的无论杀人放火还是兴兵窃国比起来,是再平凡不过了,都是庸常世界里或谋生或生理上的一种良性需求,好坏依旧由世人评说,他并没有夺取修正历史的权力。话说英雄混混,混混英雄,在如今这个时代里,也都只是命运股掌之间的小妾,未来300年,不可能成为特立独行的大丈夫。正如去年我看《大漠神枪》,英雄燕双鹰无处不在,双枪匹驼行走野树林,被几十号土匪埋伏,身中数十枪流离失所,来到胡家窝棚,浑身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加一块儿就只剩下一根棍子一个碗,后来若不是遇见特派员,差点就和一个村姑扯证。所以无论达官贵胄,还是庶子王侯,也都只是在时代的浪潮下,顺势而为,被命运推着走。上天的公平在于:无论顺境逆境、富贵贫穷健康疾病,它赐予你的,你都必须亲自承受。
 《把异地恋当做全部的贾小姐》诠释的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收到北京的祝福短信,好像是苏先生的,当时便以屌丝的名义,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大致好像是:如今的物欲横流,淹没了以往的峥嵘岁月,当我们毕了业失了业,你上九天揽月,我下五洋捉鳖,曲终人亦散,恰同学不再少年。我们互留手机号,与女友执手相看泪眼,匆匆告别,然后在他乡定居,各自另结新欢。苏先生凡夫俗子一个,我想亦难逃宿命。
《我的一路荒野,你的万水千山》——这一章写的我忍俊不禁,捂住鼻子想笑,像矛饭、云古、支生、小亮、豹子、渣哥、吴明,这些人我大多熟悉,甚至连库布里克书店、雕爷牛腩、簋街、501宿舍,这些地儿我也大多去过。如今这些光是为了活着都已经全力以赴的人,早已分崩离析人作鸟兽散,洗衣做饭干家务,老婆孩子热炕头,上班下班两点一线,各有各的细水长流,各有各的浮世清欢。他们都是宇宙长河里的一粒微尘,宛如我们一样渺小的存在。对于这些作者本人亦无力改变,而这些又是浩瀚星河里一直缠绕着他的时光碎碎念,洋洋洒洒的付诸文字,想必亦是将来某年某月某日,一个为了忘却的记念。
 说到《疯王韩志平》、《作弊高手烧包》、《面试病患者豹哥》,包括《星期一没什么故事可说》,这里有彷徨、有挣扎、有呐喊,而这些又恰是肥美流白的岁月里客观而又渺小的存在,虽然故事是假的,但人都是真的。在苏先生的笔下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纤毫毕现,有时候让我怀疑苏先生简直就是个女人,虽然在他跟他老婆认识以前,我不止一次的把他睡了。也许处女座男人的写作就是这个样子,像萧红一样一针见血惊心动魄、像张爱玲一样张力十足手法奇特,有时候还带着一种卫慧的张扬,华丽而不失淫荡,但据我了解这三个女人他基本上没有研究过,不知道后来在苏豆芽女士的威逼之下,有没有涉猎和攻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世间万物,一物降一物。但就豹哥的154次面试和吴明的200次相亲可以看出,这家伙讲起故事来,是有细节强迫症的。至于婚后有没有被虐上瘾症,我不甚了然。说到豹哥,豹哥45公斤,身高1米65,长得像杨幂,如果是个女人,估计苏先生早把他娶了,以前我一直以为,苏先生喜欢男人,因为在写到豹哥的时候,他还单独交代:如果他到你公司面试,请善待他!最后还单独给了一个么么哒!如今苏先生已然结婚了,虽然在家里天天洗碗,但还是希望他的性取向再也不要沉湎过去。
 《岁月消失后,你还欠多少》、《一生走向何处》和《再虐也虐不过消磨》,我一眼望去,这个家伙骨子里抖落的情怀,就像莫言的高粱地一样辽阔而又壮丽,却又带着毕飞宇的《玉米》一样玲珑浮凸、奇技淫巧一般的细腻,多年前我看过他写过的一篇小说——《傻奴》。彻头彻尾的描述都是余华一般的冷暴力,就像故事里的山娃、老傻一样,伴随着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的乡土气息从头至尾已深入骨髓,大西北贫瘠而又荒凉的土地承载着他的前半生,行走在都市广漠的荒原,带着迷惘的呐喊和虚浮的前列腺,在一个又一个的路口徘徊不定,在一条又一条昏暗的斑马线上等下一个红灯,在没有街道的城市里一无所从,然后不知所踪。也许写完这本书,在经历了《断山者》这样一个隐秘而神奇的部落,他会在这座肉身大规模聚集的都市暂时消停,把生活过成梦想,在大隐隐于市的繁华雾霾里蛰伏安居,像一头过了交配育种期的肾亏老狮子一样安然休憩,一边在门前挂着“嘿,别吵我”的字样儿,一边解读着蝌蚪对管道工的情意,企图酿造下一个血案。
 ——致《没有街道的城市》
文/易暝君。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五):我们心中的秀枝

以前在豆瓣读到过这篇文章,觉得很是喜欢。于是做了一期《少女秀枝》http://www.lizhi.fm/696340/14580297010260614的广播。读着秀枝的故事不禁想起曾经的那些事、那个心里如初见般的姑娘。居住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曾经消瘦单薄的我是一个很怕冷的少年。然而年轻的爱情总是无所畏惧的。我曾经爱过一个姑娘,我们一起达公车上学,从相遇到无言的交流再到熟识,我们的一起从那趟让回忆都温暖的绿色中巴开始。有一次放学她懦懦的和我说要去补习绘画,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某些期待。于是我在楼下纷纷扬扬的大雪里等着她一起回家,等到她出来雪下了满满一地没过脚踝那么深。看到她的第一眼发现她眼里闪着七彩的光芒,那眼神..永世难忘。白云苍狗年轻的爱情注定是激烈而不能长久。时间的推移我们终究变成了彼此的初恋,最好年华的爱人。多年之后还是那趟温暖的中巴,绿色的车身换成了白色,柔软的座椅也变成硬邦邦的塑料。我们再一次相遇,平淡的聊着现在,过往如烟云般深藏。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六):苏先生是个天生讲故事的人,他就是靠这个娶上老婆的!


苏豆芽/文
每次苏先生大声用力指责我不好好看他写的东西,我都不搭理,觉得这是他吸引我注意力的方式,像他讲故事的手段一样虚张声势。
但是我睡在他右边。有时候睡觉前,或者一睁眼,他就在我脸上。说,你看没啊?
我被逼得烦了。拧着眉毛看,分分钟造几句刻薄话打击他。
只有在我偶然的,主动的,并且是看纸质的。就会读懂他的厉害。这时候我不会夸他。因为我在心里琢磨,是不是真的不能再让他洗碗了啊。我还不想放弃这件事,所以还不敢放心承认他的才华。
《没有街道的城市》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算是第三遍看了……每写一个新故事出来时,我被迫看一遍。书稿打印出来的时候,我有一日睡醒了顺手拿过来看了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关于“井”的故事。
直到这本书的第一本成品样书出来。我才算是真的认真看了,像看每一本书那样带着对书的尊重,带着对写作的敬重。也许看自己的枕边人的作品注定就是这样曲折吧!
像很多优秀作品曾经做到的一样,这本书给我非常强烈的阅读快感。它的故事情节,人物设计都非常奇特。我也是看过了那么多书的人。很多时候看一个小说,一旦看出了那种“熟悉感”,是完全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的。而今在世的不在世的小说家也好,传统文学创作还是先锋的西化的,甚至善于卖萌取悦读者的流行小说家也好。苏先生的小说,是与这些完全不同的。我不是在夸他好。而是至少对于我,我在猛烈地期待新鲜的东西。
苏先生写的小说也亲近读者,在写作造诣上不如西方小说家,而在现今年轻读者,他的故事,文本会更跟大家亲近。
我一直很是羡慕男孩子的世界。他们对人生的幻想总是多种多样。有些事情我们女孩子不太理解,比如每个男孩子都曾有过战死沙场的梦想。也许我童年看多了童话,总是灰姑娘遇见王子,从此生活幸福。在往后,也是变着形式的:我生命中的大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看这本书的前边几个故事,我看明白了,这都是少男的梦想。《少女秀枝》里,我对秀枝的感情,我对弟弟的嫉妒。等等……而《村王多银》多银这个小男孩眼里里的英雄传奇人物。多银做出的那些荒唐事儿在作者的笔下写出来,就像是 一个小男孩举着鸡鸡满世界撒尿 一样的撒野情绪。
这些对于比较乖的女孩,是非常陌生又神奇的感觉。
而后的几个故事,放下这种“撒尿”情绪的 文学青年吴明 面试病豹哥 见红女小春 就有了新高度。这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苏先生用精彩的故事技法讲了出来。
在豹哥以后的故事,是苏先生早年的作品。之前我更喜欢这些作品,觉得更有神奇的想象力,充满魔幻色彩的苏庄。像马孔多之于马尔克斯,枫杨树村之于苏童,高密县之于莫言。我觉得早期作品更有野心。也许是因为写于年轻时候,比较无所顾忌。
但今天我再看整本书,我更喜欢前半部作品。我能看得见成熟,只为讲故事而写,少了写出野心的刻意。
苏先生一直擅讲故事,每一件事经他嘴里出来。都是几经渲染。有时候在饭局上听他说话,我都不好意思。好像自己嫁了个大骗子!
是的。作为他老婆我说一句,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编的。几乎一点真实情节都没有!所以你们能理解我作为老婆读者看的时候的感叹吗?
但他写的特别真,真到我怀疑自己的记忆。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因此我不免回忆,是不是自己忽略了这个人的故事。一些细节也是真的,比如我家公公确实文艺,会画秦腔脸谱,我们上次回去还翻出了家里的手抄秦腔台本。
比如马小姐,她来北京那次,苏先生跟他见面回来已经深夜2点多来到我家里,躺我床上忆当年掉了眼泪。
苏先生写的手记 脐血与母肉 让我知道这种真与虚构是汇合在一起的真实。苏庄我去过,我说第一次去时,还未破坏过的苏庄,那个地方是有光的,90多岁的奶奶也有光。
最后一篇是完全纪实的。我们结婚那年的事儿。苏先生在文中多有抱歉遗憾之感。但一同经历的事,在我这里也有不同的记忆。
那年婚礼,我记得更多的是结婚第二天我们坐五爹的新车从家里出发到兰州。再去合作拉卜楞寺。大西北地貌,藏人诵经,让我如醉如痴。后来回到奶奶家里,上午我们时常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那时候还没改建,全部是老房子的模样。每一处建筑细节都让我激动的晕头胀脑的。
太阳照在了奶奶的那座黄土垒起来的房上,苏先生坐在门前奶奶的棺材板上晒太阳。他不知道的是,站在院子中央看着他的我,心里怦怦的,那一瞬间,好像苏庄所有所有的故事,都被我亲眼见证过了一样!
苏豆芽
2015.3.12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七):建构奶奶“记忆之网”的故事群


                        建构奶奶“记忆之网”的故事群
                                          文:书蠹絮语 29位种子读者之一的书评
《没有街道的城市》收到后的第一感觉就很喜欢里面的插画,也为读的故事着迷,就想一定要好好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是我是那种属于读一本书可以很快写书评特别拖拉,而且又一定要做到充分的准备的读者。书完完整整读了一遍又打乱顺序陆陆续续读了第二遍。读豆瓣上的评论,尤其作者妻子苏豆芽的评论也复制保存起来,加上作者手记建立一个文件档,找来《杀生》的电影看了,《一个勺子》没有找到资源看了点介绍。如此这般找了一个咖啡馆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首先,最打动我的是作者《脐血和母肉》的作者手记,建议再版这个放在后面作为第二篇结尾,一是妻子与这本书的渊源;二是奶奶这些文章大部分的精神来源与这本书的渊源。苏豆芽的书评可以整合下作为书评放在序言,这样感觉起来这个书就更加的完整。奶奶对逝去的人的一句句精准的点评,如他命挺好一辈子没受苦,也正是我们可以从苏先生的这19个故事中读完后会不自觉发出的感慨,“这是一个作家对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多难的感慨”,但也是人活在这个世界可以有多坚强或者说多自然的一个注解。之前就很喜欢读阿乙的文章,苏先生的小说中确实有读出阿乙的味道,很佩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苏先生有这样的“野心”和担当。事实上这里面的文章写出的时间应该正好和我是一个年纪和更早的我们都已过去的18岁。出生在县城等的背景让我对故事也有很多的感悟,虽然故事本身很多是虚构,但又可以看见某个人的影子在里面,可以是苏庄的谁谁谁,也可能是其他县城中生活的千千万万的普通生为人的生存者。在奶奶辈的记忆中关注的就是生老病死,但是往往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又可以有准确的认识,加之他们本身的生活圈子的限制,可能认识的人并不多但是都一直惦记着,这样慢慢的建立了很多的记忆点,编制成一张庞大的记忆之网,知道这些人的几乎一生是怎么的,自己用生命也通过这样的记忆与生命进行各种交涉,而苏先生的故事正是将奶奶的这些记忆,一点点展开放在我们的面前,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扩展可以收缩的故事群,我们可以自己想象,可以自己添加,也可以省略重新建构。
其次说说最打动我的文章。其实这本书几乎每篇都有某一个地方打动我。我最喜欢的有三篇:一是《那个把异地恋当做全部的贾小姐》,这里的恋爱经验可能也是我们年少经历的,男孩子羞于开口,错过了给心里一动的人,或者为了面子人云亦云的追求那些漂亮但是不现实的女孩子。而学习成绩差长得一般的女孩子会去追求学习好的男孩子作为弥补。在我们人生经历走向已经定型找到另一半的时候,往往又有这样的经历,就那么偶尔一瞬间,会有一些人冷不丁地钻进记忆来。然后觉得曾经因为遇到过这样的人,其实人生还是挺美好的。有这样值得惦念偶尔一瞬间记起的人也是美好。二是《非普通青年马小姐》关于生命中那些早退的角色。这些人偶尔蹦出来会让我们惦记,而且这些人我们总是说如果当初我和她怎样,有怎样的机遇或许就会怎样,或许就成了一对,但往往因为各种人生的际遇,我们甚至电话号码都不会留存,听到消息都是经他人之口,那些说过的承诺也云淡风轻不再那么郑重,但这样的人又会在我们柔软的心里纪念一辈子。三是《全世界的精神病都好了》,这篇也是本来拟作本书的题目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作者的想象和科幻的潜质,虚构了红衣、黑衣、白衣三族分为三个阶级三堵墙,让我想到《进击的巨人》,通过科幻的故事体现人的互相控制,包括发明的东西作为控制的一部分,情欲媚俗等等都是被发明出来控制的手段,修改文字控制历史,初读有《三体》的味道,《哈扎尔辞典》的新奇,但是又不过瘾,这个也是故事留有较多空间的,还是好奇幼庙后面的经历,完全可以向着奇幻文学方面发展展开。当然留着这样的想象也很好,毕竟我还是更喜欢苏先生乡土气质的那些东西,好像也在诉说我们每个地方县城人所经历所见过所挂念的人物。
最后提出读的过程中的两处问题。一出问题在《村王多银》书P25-26页,“风车下车后,径直走到多银面前,多银举起自己的猎枪”,后面又讲“风车大喊,让多银大哥出来”,读了几次不知道是我理解错误还是作者笔误,这边我总感觉有点矛盾,读这本书的总体感受不错,但是偶尔的文字的叙述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要仔细推敲一下,另一个问出是《岁月消逝后,你还剩多少》P154页,为什么多财死木板上写着是赵金锁的名字,我认真核对了下感觉多财和金锁是两个人,后面也又交代了金锁的结果。所以存疑,看看苏先生解答下。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八):脐血和母肉——《没有街道的城市》作者手记

前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是停止写作的,因为坐下来写的时候,就不断质疑自己,写的这东西是不是有价值,再看看那些写的好的作家,我完完全全可以做一个“合格的读者”。
然后我对自己写的虚构类的东西的要求是十年后至少能看进眼里去。
最初来北京,三年时间中,我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三年后的夏天回到我们村里,看见一个老头拿着我高中时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说加散文集的东西在太阳下翻看,这本书当时我往我们村留了200多本,基本上认字的人多数有了。他一边看一边还问我,你为什么不写我呢?我的故事比广文的多(广文是我一篇文章的主人公)。
我们村那一批老头都看书,比我爸爸这一辈人和我这一辈人对书尊重。家家大门口的大梁上,有耕读传家的石刻。
现在回到村里,村里的耕地全部被征收盖了楼,丝毫找不到那个安静原始落后的苏庄。
为此,我在持续不断地写着《苏庄词典》
以此来祭奠那个记忆中的故乡。
一天晚上,微信有人加我,说自己叫什么什么,我一看名字是我初中同学,他那时候去新疆当兵了,至少有15年我们没联系过,加上后他说现在也看书,我想起这小子那时候是个混混,别说看书了,字都不认几个。他把他老婆写的文章发给我看,说你看,我想看这样的故事,我们自己的故事,说自己老婆写的太没味道,说最近在看满仓在网上的连载,写我们自己的事情,满仓是比我们大好几届的学生,那时候写文章很厉害,后来满仓回我们老家当语文老师,再后来就不写了。我这个初中同学说:“我去年回家去看你爸妈去了,拿了一本你的书,你写咱们的故事吧。”
这时候,我觉得写作“在场”是最最重要的,其余的都听天由命了。
这本书其实有两个命运,一个是包装成大众的故事,另一个是做成严肃文学。它严肃作品的成份大,包装大众故事或许好卖点,但是能好卖到什么地步呢?索性,还原他本来的满目,这得感谢我的出版方,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这样的一种出版方式。这种形式在国内也只有功成名就的那么几位作家有这样的机会。我侥幸此生有了这一次机会。
我这本书的原书名叫《全世界的精神病》都好了。
书名被两个出版社毙了后,我选取了我高三时期写的一首诗歌的名字。
《没有街道的城市》来自于我第一次到北京的感觉,我看着满满的路口,到处都是路,可自己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
设计师和插画师都对这个名字有感觉。
这说明这个书名能满足艺术的想像,这是个好事。
但是也同时满足了,福楼拜的预言,和绝大数读者有疏离感。
然后编辑说这个封面让她想到了卡夫卡和卡尔维诺。
我说我想到的是戈麦还有马雅可夫斯基。
我个人的文学追求是这样的:小说家有四层,作家相遇有三类,文学相遇有四种,文学语言、文学标准、文学追求都是生命的折射
追求是一回事,呈现效果是另一码事。其实我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耐,当我把东西写出来时,回头去看,离我自己追逐的东西还相当有距离。
我经常说,别看我们都是人的模样,可是人和人之间相差一万年的进化。尤其对文学的理解上,这个进化表现尤为明显。
我的所有故事的肌理都来源于苏庄,而未来,可能我的故事中的人物也都来自于苏庄。
苏庄与我而言就是脐血和母肉。
我对苏庄的记忆全部来源于我奶奶。
去年我是十一回的老家,奶奶吃完饭,叫我,说,闲不,我说闲,她说那过来一起来聊聊。
1.
奶奶给我细数他们那一拨人都是什么时间去逝的,具体的季节,具体的日期,具体的时间段,是太阳当空,还是月光平铺,临终是有病,还是自然死亡。
然后会把去逝那人的家人们的返乡速度还有到齐人数给予点评,并对此人的生平给予一句总结。
比如:他命挺好,一辈子没受罪。她命苦了一辈子。她嫁到苏庄就没好日子。他作孽太多了,这样走也算上天恩赐了。
我坐在她身边,听着她那种极度精准的描述,想哭。
她也是用这样的语言和这个世界一直做着各种对抗、交易、谈判,现如今,她用这样的语言来记录生死。
我想一个老太太的内心得有多孤寂,才把生命的时间拉得如此之长,把这些我们想都不想的事情,在自己的脑子中建立记忆点,并开始编织出自己的思考让它们和自己的情感产生作用。
奶奶心中刻着一整部苏庄的死亡史。
她的世界静谧到没有其他嘈杂的信号,只注意庄子里喊丧人那一嗓子谁谁谁谁走了,走了。
2.
奶奶给我说,她那一辈的人现在还剩余两个了,一个是自己,另一个还在县城里。
这是奶奶唯一活着的小伙伴了,小伙伴背着在县医院当院长的儿子经常往乡下老家跑,前五年还能跑得动,这十几年中再也没有回来过。
那时候跑是因为实在接受不了城里人的生活,马桶都用不惯,憋得实在难受,晚上就走出去好几里,找空农田解决掉。
小伙伴每次回来和奶奶住一起,给奶奶带些鲜味,像一对透露自己心仪小伙的闺蜜。
奶奶伙伴的儿子每年大年初一会回来给老祖上坟,临回城里会来看奶奶,带来奶奶伙伴的消息,临走奶奶给自己的伙伴捎上自己做的东西,送出去好远,像送自己出远门的儿子。
我叔说,娘,我开车送你去县城看她。奶奶说,不去。
自打爷爷去逝后二十年中,奶奶只出过一次庄子,那次是去镇里看秦腔,只因那场戏的10多个油彩脸谱都出自奶奶第四个儿子之手,才给面子去的。此后再不想走出庄子了。
3.
奶奶今年九十二岁,爷爷是七十二岁去逝的,爷爷走得很洒脱,下午下完棋,晒了太阳,觉得累,回来睡下就走了。
奶奶十八岁嫁给爷爷,爷爷是个穷得只有一箱子书的农不知道多少代,奶奶是爷爷用两匹黑布换来的。每次我大娘二娘比嫁妆叫穷,我奶奶都站出来压着他们。
奶奶生了六个儿子,一个姑娘。
这一生经历过丧子之痛,失女之悲。
奶奶在我们整个家族中承担的最主要角色是物质平衡员。
这个职位是我发明的,比如谁给了她东西,她自己不吃不用,偷偷锁到自己的柜子中,第二天她就会想到这个东西应该给谁,他会想到谁少这个东西或者没吃过这个东西。
然后大家给奶奶东西的时候,会说一句,你自己用,自己吃,别给别人了。
然后你还是会发现送给奶奶的东西在别人那里。
又气又好笑,经常会看到奶奶从自己的肚兜中掏出东西来,兴冲冲的递过来。然后我们每个人都受贿过,不论是快六十岁的大伯还是才四岁的小侄子。
4.
奶奶是小脚,裹脚布自己偷偷洗,几个儿媳妇谁洗都信不过,觉得洗得不干净。
奶奶穿大襟衣服,这衣服现在很多老裁缝都不会做了。家人后来找到一个会做的,给奶奶定制了十几套,奶奶笑说,你看时代都不留我了。
我见过奶奶以前收留的一个比我家还穷的孩子,跪在奶奶面前诉说几个小时的情景,那人后来还是成了个人物,来看奶奶跪着说当年不是奶奶接济,他娘和他早没了。
奶奶这辈子最遗憾的是,她们家早年富裕,后来家败,父亲把子嗣送人、外嫁,姐妹弟兄八个人,十八岁后再也没见过,每每说起来都是含泪遗憾。
在她言语中,能听出她大哥是个能人,她一直期盼着她大哥能把他们姐们弟兄的消息都打听清楚,有生之年有个相聚。
后来来过一拨人,是奶奶大哥的子嗣,奶奶大哥去逝了。说这么多年,终于找到奶奶了。其他的都外迁,没了消息,给奶奶留了一张奶奶大哥的照片。
奶奶现在还期盼着有一天还有她的兄弟姐妹找上门来。
5.
其实我大伯几人也一直在寻找奶奶家族的人,只是那时候书信不通,断绝联系几十年,再找实在没有任何线索,有的都改了姓。
奶奶生过大病,咽气好几天又活过来,她棺材板就是那时候准备的,现在奶奶一有空,就用扫把扫扫棺材板上的土。
那次我父亲几人更加坚定要找到奶奶家族的人,不然去世了连个娘家血脉都没有。
奶奶那次大病后吃东西就不行了,现在就喝面糊糊。
奶奶看不上在身边四个儿媳妇任何一个做的面片,烙饼,针线。
只要她们妯娌在奶奶面前干这些,都会被数落。
奶奶现在就吃自己炒的面和的面糊糊。
奶奶有八个孙子,一个外孙,五个孙女,三个外孙女。到目前有三个重孙,一个外重孙。
我在孙子中排第四,我们都喜欢喝奶奶的面糊,那是世界上最记得住的味道。
奶奶的身体现在也只接受这一种食物。吃其他的都拉肚子,儿子孙子买的贵的稀奇的,便宜的家常的,都不行。
6.
在奶奶的孙子中,我和奶奶相处的时间最久。
爷爷去逝后,我和奶奶住一起,负责照看她,那时候我养了一只猫,奶奶负责猫的吃喝,我负责和猫玩,后来我上高中去县城住校,那只猫就陪着奶奶了。
奶奶一个字不认识,不看电视,到目前为止都没去过县城。
奶奶常常在腊月里站在我们家门口数,数什么呢,数这堆子孙还有谁没有回来过年。
大年三十,每个人都得到奶奶这里报个到,不回家得要提前给奶奶通报下。
奶奶是活得最为坚强得那一波人,她每每给我说起那时候挨饿,还有那时有些暂时得势,鸡犬升天,还有她命中得好人,还有她命中得不平,还有她记得的故事,这些叙述都没有了情绪,只余下一种平淡得味道。
这可能就是她对生活的一种敬仰。
7.
奶奶是崇尚慢的,把握好时令,按照最慢的速度去安排吃喝,安排播种,安排收成。
她有自己的菜园,从来不贪多,她的菜是最有那个原始味道的。
她的慢体现在手擀面和千层饼的功夫上,出来的味道估计是后继无人了。
奶奶是自信的,她甚至把自己鬓白的落发积攒起来等着货郎来换取针线,也不愿意花钱去买。货郎说白头发不收了,奶奶还是会自信满满,拿出其他自己积攒的东西用于交换,奶奶是可以离开货币生存的。
奶奶总带着千层饼的香味,胡麻油和细麻的味道在他那里混合着,滋育着我们这群子孙。
逢寒冬疾风,逢暴雨连阴,往奶奶屋子里钻,有烧的最热的炕,有最松脆的饼,这可是奶奶不让子孙遗落的自信的根。
8.
奶奶是忠于一类东西的,她最喜欢的是椿树,她的房子后面有一课高三十多米高的椿树,每次地震或者连续降雨,我父亲弟兄几个都欲砍掉,万一那棵树倒下来,房子压塌,奶奶就有危险。
那棵树前些年还稳健,现在根都咋咋呼呼的露出地皮不少。
奶奶就是不让砍,说她走了后,你们爱砍不砍。
他们商量着偷偷砍了,但是几次考虑,还是不忍心,这棵树后来竟然成为我们庄子最高大的一棵树。站在山梁子上,找我们家,找那棵树就行,夏天人可能不在意,但是在秋天,那棵树变的无比有存在感。
我们庄子全面整修,旧房子全部拆除,换新房子,只有奶奶的房子最后留了下来。那个房子奶奶和爷爷住了有二十五年。
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试图说服奶奶同意拆除,搬进新房子,奶奶始终没有同意。
于是这间屋子很凑巧的也成为我们庄子最古老的屋子,甚至可以用来研究我们庄子上个世纪的建筑特色。
奶奶就是如此在苏庄持续性地做着标记。
我想着,最终我们都会抛弃噪音,身边只剩余一种敬仰,只携带一种味道,身体只接受一种食物。
而我,从始至终地去描写苏庄。
为此,我用尽全身的力量在书写一本古老的苏庄的故事《苏庄的遗嘱》。
苏庄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苏子孝死后二十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曾经下令苏庄人万世不可开窑的三号窑,被苏万川一个炸药包轰开了门。
在此之前,在此同时,在此以后,我所有的文学准备让我很苦恼,越是往里面钻,也就越觉得这是一件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因为文学这件事情带来的只能是失败,没有多少人能把文学拉拢到自己身边成为一伙。伴随着失败的结局,我还在坚持不懈地做着我的文学准备。这个准备我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是个阶段性的停滞,但是目前看来,我的速度、我的智力、我的生存环境都在加速着这件事情的失败程度,就我的文学而言,唯一可以比拼的东西就是活的够久够长,以此来弥补我的天分不足,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像海子、戈麦一般能在年轻的时候绽放,惟愿有更多的时间给我,让我再准备着。
本文首发于“做書”特稿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九):匆匆过客——读《没有街道的城市》有感而发

    苏先生新作《没有街道的城市》终于付梓,很是高兴,写下这些文字,权作祝贺。
    
    认识苏先生是几年前,萍水之交,却志气相投,我们共同探讨文学,感叹人生,本意直抒胸怀,发点感慨,却意外引起共鸣,遂相知相惜。按理说,共同的经历,方能造就对人生共同的态度,反之亦然,但现实是,两人成长经历相差极大,他出身于粗狂的大西北,大漠孤烟,山高路远,身上有种天然的豁达;而我大部分时间生活于鲁东北,沟沟壑壑,一马平川,有种循规蹈矩的中庸。
    
    苏先生青春岁月时混迹于社会,把读书当副业,典型的顽劣少年,丝毫不在乎未来在何处,有种随遇而安的坦然;而我埋首于书桌,刻苦攻读,不敢偏离轨道毫厘,把所有命运压在那龙门一跃,有种渗到骨子里的惶恐拘谨。
    
    轨道不同,方向不同,处事不同,各自驰骋在人生的追求里,各有各的起伏,各有各的成败,偶然相遇,客套寒暄,本是场面的泛泛之谈,却越说越入港,对人生的认识出奇的合拍。
    巍巍高山下面,必有一方坚实的土地,洋洋大海对面,必有一段幽远的海岸,只有经历过大风大雨,才会对人生的波谲报之以平淡。我那时不知苏先生背后的经历,也不便细究,他看出我疑惑,说正在写一本书,关于人生的书,看后自会明白。
    我一直很期盼,希望能从中窥探一二,花开花落,草木荣枯,一等就是几年,而我也不去催,毕竟作者的每一本书都是对生活的细究,是对过去历史的重新考量和思索,是急不得的,如今,这本书终于面世,取名《没有街道的城市》,洋洋洒洒,字字珠玑,是部值得等待的佳作。
    其实当你深入进去,你会发现,更震撼的是文字后面流淌的情节,看似舒缓,实则混着血泪,流着无奈,透着思索。书分很多章节,但却不凌乱,每一篇章节都是一段独立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有一段悲欢离合,都让人欲罢不能。
    我沉迷于书中人物的起伏,秀芝、贾小姐、喜鹊、四奶奶,他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每一个灵魂都曾善良,每一个肉体都曾挣扎,他们活在那偏远的小山村中,与世隔绝,生于斯,长于斯,埋于斯,都曾憧憬过,都曾努力过,奋斗过,他们的一生都在欲望和伦常中左右摇摆,欲望战胜了伦常,伦常又战胜了理智,最终,都在生活的面前败下阵来,生活的残酷压倒了一切。
    读完后有种唏嘘,有种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里的过客,某一个时节,你看着他人的落寞,另一个时节,他人看着你的沉沦,互相的同情者,无奈着,终究逐渐淡忘,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你我,都是这红尘的过客。
    最后强烈推荐此书,很值得一读,不可错过!

  《没有街道的城市》读后感(十):桃李不言

       在文字里认识苏先生,但真正“认识”他的作品,还是第一次。今天刚几页这部新书,就放不下了。先说书中 的插图,清新,阳光,如画。还以为是一部“城”的小说集,细细品读,原来是小城的旧事,却赋予了新说和心说。在时下大都浮躁的数媒时代,一切都是快餐,一切都是被打碎了的文明碎片,谁,还这样耐心的读,谁,还这样用心的书写?
    苏先生,坚守着他的小文艺。坚守着他的少年“心故事”……
这让我想到了三个人:贾平凹,路遥,余华。他一定是从他们的精神里吸纳了不少的精髓,包括语言,包括思想。
    细说《少女秀枝》一篇。苏先生对于文字的感觉真的好。如同画家之于色彩,摄影之于光线。
   “那天秀枝走了,我们多数人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这其中最有情
绪的可能是我。”作者一个“情绪”之词,把秀芝“走再也不会回来”的内心的复杂、爱恋等等,浓缩到了这情绪之中,给人无限的联想。
    之后,苏先生又写到“甚至她的名字以后也要被改掉,当然,连同她的姓氏也一并不复存在。”许多经年的往事,尤其少年青年的美好,尤其是爱恨情仇,怎么说改掉名字就会改掉呢?!早已镌刻在你清纯的内心的,一辈子谁会忘记呢?!
    从此以后,秀枝的名字,秀枝的美好,其实,一刻都没有从“我”内心消失过。即使,距离第一次见到秀枝,二十四年了,“我”也没有忘记。
   《没有街道的城市》中,19篇简短故事,清雅,平实,冷峻,却又回味无穷。喜欢这样的插画,简洁的内在,每人都有不同的参透。喜欢这样的文字,使处在浮华都市的内心告别喧阗,沉淀如文章中似“我”般的怀缅与感动。喜欢这样的故事,19段不同经历,都市与我或近,乡村与我或远,却都有着相同的感怀。虽不及世俗小说跌宕如波,却如蜻蜓点水,触及心湖,恰到好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