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羊道·春牧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羊道·春牧场》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2:0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羊道·春牧场》的读后感10篇

  《羊道·春牧场》是一本由李娟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一):同一个世界,她的天很蓝很蓝

看完了《冬牧场》心里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又买了羊道系列,一口气看完,身体里那些个小挣扎渐渐偃旗息鼓,终于换来了那久违的宁静。我的老家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夏天会种很多的蔬菜,我的最爱是旱黄瓜,每天早上我都要去“遛”一遍,生怕长老了就不好吃了,菜园子边上有一棵沙果树,年年硕果累累,压弯了树枝,吃吃不下,送人也送不出去,还真是愁人呢!还有葡萄树一丛,我妈会做葡萄酒,藏起来,等到冬天过年的时候喝,因为太好喝了,藏的地方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我们家还有一头每年生一个牛宝宝的母牛,三只不争气的鹅,一只乖乖看家的狗,一只抓老鼠的馋猫,十多只总爱抱窝的鸡,房后还有一条神出鬼没的大蛇!房上是璀璨的星辰,地下是汩汩的泉水……哎呦!人家也想写书了呢!书名就叫……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二):只付出努力与善意

没有哪本书能够一个故事、一群人把一个民族讲的清楚和透彻,《额尔古纳河左岸》不能,《我的阿勒泰》不能,《春牧场》也不能。但是这些随水草而居的牧民,在迟子建和李娟的笔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他们,走近那个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群族。
在回京的高铁上,我看完了《我的阿勒泰》,在阴雨连绵的周末,读完了《春牧场》。当我读到“这里是荒野,所有的苦难都要承受,所有的挫折都要吞咽”时,列车刚刚驶过济南市区,到了一片叫不出来名字的地方,高高在上的列车呼啸而过,桥墩下的植物已经开始枯萎凋谢,有着几分苍凉感。
但这样的苍凉与阿勒泰的荒野相比,是那么的局限,渺小,甚至有点情绪化。
荒野中的人更多的时候是“看天吃饭”,他们既尊重自然,顺从四季规律,又不听天由命,奋力反抗。不似城市里桀骜不驯年轻人的狂妄宣言“天不尿我,我尿天”,更不似唯唯诺诺只求一切太平的和事佬。
《春牧场》里,卡西救马的片段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特点。一匹木马失足掉入沼泽,小马在旁边急的团团转,李娟也急的活蹦乱跳,但是这一人一马面对这样的状况丝毫没有办法。卡西回家取了套马绳子,尝试了很多次后还是失败相比之下,她还太稚嫩,无法准确地套住母马,更别提有力气把母马从沼泽中拽出来。
于是,卡西回家了,捡起牛粪生火,架上铁锅准备晚饭,等待家里的男人回来。好在,天黑前,男人们回来了,并且成功营救了母马,场面看上去“一切都会过去”。整个过程中,一点没见过卡西担心的样子,只见她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营救那马,最终把马脱离沼泽的斯马胡力和阿依恒别克也都是无所谓的笑着好似游戏一般的态度。他们真正的付出努力和善意,甚至没心力去展示心急,这是一种感情的节制。
一个急功近利社会,一定无法容下这种:不表现、只真正付出努力和善意的人;不会表演,就没有亮点。于是所有人都戴上并不喜欢的面具,跳着自己并不擅长的舞,到头来,谁都不知道起初是谁规定的要成功就一定要会跳舞?难道下棋不可以开心、难道享受美食不可以开心、难道心无旁骛不可以开心?
在豆瓣的影评里,看到有豆友说羡慕游牧民族的生活。不知道她是否只看到了肥沃的水草、清澈的人心、简明的人际关系,那些顶着风霜雨雪举家迁徙的日子,面对自然灾害无力反抗,在荒野中迷路没有明灯,只能低头向前的磨砺,不知道她是否能够吞咽。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三):除媚

曾经去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做客,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只记得缤纷的花毡、满桌子的糕点和因为语言不通只能面对面微笑示意的毡房主人了。直到最近,听迪玛希唱的《Daididau》,读李娟的《羊道·春牧场》,文学和音乐施展神奇的魔力,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往事,我虽然记不清当年的经历,但是当时的感受却像几分钟前刚刚体会过一般。只不过我对哈萨克牧民的认知是浅薄的,李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民族,他们与大自然共生,生活更加不易。城镇已经借由机器和社会分工,将个人的生活工作最大程度地简化了,而游牧民族的男女老少,无一不参与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几乎自给自足,他们周而复始的放牧迁徙,每一次都是挑战和冒险。也许正是因为生产方式原始、物质相对贫乏,游牧民族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工具化了,骆驼之于迁徙,羊群之于生计,狗之于牧羊。反观作为城镇居民的我们,就特别有闲情逸致去感叹骆驼的调皮和羊羔的可爱,更有无尽的爱和关怀给予作为家庭成员的狗(读完《春牧场》的同一天,我正好看了电影《A Dog’s Purpose》),所以我心疼摔个大劈叉、鼻子受伤流血的骆驼,《精绝古城》的安力满大叔对骆驼多好,所以我无法忍受怀特斑因为缺乏勇气过河而惨遭遗弃的命运,亦不能理解哈萨克牧民对狗的嫌弃和虐待,哪怕表现出一丝丝亲昵都如此的吝啬。
李娟说自己的怜悯派不上用场,在野性的旷野中生存,没有力量,不够坚毅,就只能陷入丰富而无用的情绪里,寸步难行,所以扎克拜妈妈他们很少表露情绪。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情绪起伏最明显的时候就是搬家的时候了,除了务实的李娟,其他人个个都盛装打扮,穿最贵重最好看的新衣服,把值最钱的家当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骑着骆驼,赶着羊,浩浩荡荡一路上骄傲地炫耀富裕和体面。他们值得这样的快乐和骄傲。
《春牧场》描写游牧生活和往来的牧民,而《城里的姑娘阿娜尔罕》这一章我觉着有些许微妙。在这儿,李娟猜想沙阿爸爸和扎克拜妈妈对这个独自生活在城里的女儿阿娜尔罕是“稍带敬意的”,“毕竟自己放了一辈子羊,从来不敢设想离开羊群后的生活。但这个女儿却能”。“大家都暗地里钦佩她,信任她,并且微妙地依赖着她”。而我作为读者,则明显感觉到,对来自城市的李娟,扎克拜妈妈他们有时候爱理不理,特别是在劳动的时候。一个是生于牧区,去城市发展,另一个是生于城市,选择在牧区生活,为什么要差别对待呢?除了亲疏以外,这也许和扎克拜妈妈他们对游牧了如指掌,对游牧之外的世界并不熟悉有关吧。
“羊道”系列的书我会继续看,哈萨克牧民生活……我倾向于远远地遥望和祝福,他们的游牧生活和我们的城镇生活无需相交。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四):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

二零一七年三月份第九本書#羊道.春牧场-李娟著#

開始我以為就是一本散文集,後來我錯了。我很喜歡這種敘述手法。

#读书,我们是认真的#

那天在閨蜜的寢室看到了這本書,很好奇就拿起來看了,沒看完就回家了。

回家之後就找來書慢慢看。

很簡單的一本書,很樸實地在敘述哈薩克牧民的生活。

那種通過文字就能感受的遼闊,不能不讓我想起霍尊之前參加的旅行節目「我和這個世界不熟•知還的飛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741759

我們祖國大西北地區有一種簡簡單單通過文字或歌聲就能告訴我們地域遼闊的能力

書摘

童年是漫無邊際的,勞動是光榮的,長大成人是迫切的。

#我不是憐憫那匹馬而難過,而是為了自己的弱小和無力而難過。

#將死亡而未死亡的時刻永遠比已經沈入死亡的時刻更加讓人揪心。

#雖說「一切會過去」,但「一切」尚未「過去」的時候,總感覺「一切」永遠不會「過去」似的。

#把好日子全透支了,剩下的全是不好的日子了。

還有「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冬牧場」

好開心吖!這幾天做完題還能看看這樣的書舒緩心情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五):看到这本书的排版,我看到了中国出版业的底线。

李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因为自己在那边生活过,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但是这本书在我翻开的那一刻,我就开始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良心被狗吃了。
本身书就很短,前面加上三页,后面加上三页空白,页脚缩进了两行,页边距也给左右缩进了两个字空间。
这些都还勉强,最不能容忍的是标题,为什么要竖着一个字一个字排列呢,明显就是为了凑空间出来!一页纸光是标题上就去了五六行~~~~~叔可忍,婶不可忍啊~~~
你可以说是为了美观,好,那就算是吧,可是你在标题下面空五六七八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留着写感想吗??这编辑以前是个老师吧,最好设计成作文本式样,边上留着写批注才尽兴嘛!!
好,接着我们来看文章里面,动不动就空一行又是什么意思呢?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啊,那你干脆都标注拼音算了啊,最好是下面还加上注释。
另外书中还有不少对话,一个两个字就是一行,有的一行字刚刚好,硬是要加上一个破折号,使之变成两行,为了凑空间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有这本事,干嘛不直接出版成话剧得了。
最后我再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个建议,还可以在书中插入相关人物的照片,甚至还可以收入当事人的一些感想,或者还可以收入一部分读者的读后感,或许也可以在中文后面加入英文版,体现这不不朽的作品的国际范儿,这样才叫完美嘛。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六):向北的路

关于这本书,自序写得足够清楚。
之所以命名为《羊道》,最初时,对有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人们——的节制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但写到后来,态度渐渐复杂了,便放弃了判断和驾驭,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
关于哈萨克的文字堆积如山,“知道了这些,又和一无所知有什么区别呢?”
又想到卡西帕那些寂静微弱的梦想幸福,它们本如浩茫山野里一片草叶般春荣秋败,梦了无痕。
向北的路漫长悠远,欢笑和泪水都被埋在风中,上天要找一个帮他唱歌讲故事的人,李娟是幸运的被选中的。我始终偏执的认为,文学上的天赋真的是上天赠予的礼物,他冥冥中选中帮自己发声的人,让那个人的语言有鬼魅一般的神力。李娟的形容和比喻用得极其优美浑然天成一般毫不造作。我学会了一些有趣的表达,有热度或者寒意的形容词。
倾斜的天空光滑而清脆
透明的火苗轰然爆发,像经过漫长睡眠后猛地睁开了眼睛
无限美好的锦衣独行,寂寞而满携热烈的希望
……
这本书适合快快得读一遍,像新疆的壮美劈头盖脸砸在脸上,然后再慢慢翻翻有趣的章节,韵味绵长得很。记得当时去新疆,开车的师傅告诉我们,哈萨克人讨厌广东人,因为他们拿着假金子骗牛羊肉吃,牧民伤心得很!其实哈族人很好的,就算不给金子,你路过也会邀你喝口热茶歇歇脚,骗子真是太可恶了!
李娟的书勾起很多回忆,关于新疆的。那时候我们从那拉提离开,路上见到一片湍急的水流,枝桠干枯,美得十分有意境,停了车,远远的有个孤零零的毡房,水边一只羊妈妈带着小羊羔吃草。可把我这个内地人高兴坏了,想摸摸小羊,但即使是小羊羔,横冲直撞都很是有力气,我又想又怕,终于趁着小羊羔舔地的时候小心翼翼摸了摸她的小犄角。那种心满意足喜悦,到今天都生动极了。
李娟也写了很多羊,大的、小的,她这么孱弱,竟然很是勇敢的把顽皮的小羊揪到怀里,摸小羊的嘴唇,真是厉害啊!
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是迟子建,当初看李娟,自然而然想到是一派的风格,看完这一本,还是很不同的。李娟不是一股脑的温暖,她有小脾气、有孤零零、有失望,当然也有很明亮的希望,所以她是丰富的。
童年时漫无边际的,劳动是光荣的,长大成人是迫切的。胡安西的世界只有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也安安静静地只有这么大。他静止在马不停蹄成长之中,反复地揉练着这颗心……
这样的相会,尽管每天都会有一次,但每一次都如同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一般。
李娟写斯马胡力很厉害,分羊时只消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羊。后来她也认得好几只羊了,因为她目睹小羊初临人世的模样,一个个是与众不同的。又缓慢耐心的目睹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伴随”这个词,总意味着世间最不易,也最深厚的情愫。这一切令人记忆深刻的事务,往往都与“伴随”有关。
这样柔软的,抚摸人心的话很多。要再看好些本才够,真是有意思的故事哇。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七):我要开动了

    读《春牧场》已一年多,除了照例清新的印象,其他内容都淡去了,唯一还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匹陷入沼泽的马。
    牧人栉风沐雨的生活,想来是艰苦的,而牧羊转场的马,跟他们一起砥砺前行,是牧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当马身陷泥泞,李娟表现得跟我们一样,叹息怜悯却无能为力。她只能依靠看似随性的卡西和斯马胡力,“只有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而宽容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悲伤徒劳无用,悲伤的人从来都不是积极主动的人。他们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更是可笑的事情——“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不得安宁。”他们对待生命郑重其事,也不悲天悯人哭天抢地,他们明白多愁善感并不是自然的方式。宰牛羊时举行仪式,就像日本人吃饭前会说“我要开动了”,自然而郑重。
    以前,我觉得李娟的生活跟我们是差不多的,只是她有能力将我们干瘪无聊的生活写出生机和笑意。后来我发觉,她的能力不是把平淡的生活写得生机勃勃,而是把平淡的生活过得生气盎然。因为,只有切身感受到生活气息的人才可以写把生机付诸文字,跃然纸上。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八):不能掩饰的旁观

阅读时多次觉得许多地方都像是完成一个作业般,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记录而记录,而不是文字本身有需要被表达出的欲望——她曾经的文章到达过的。还有一个感觉是,文章的基调常在轻松调侃和记录牧业日常时的严肃谨慎之间切换凌乱,可能作者投入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本身就有许多待处理情感观念等问题吧,虽然她说想去写那些相同的欢乐,忧虑和希望,虽然感到她已经很努力了,但我个人觉得本书还是倾向于她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很恍惚,常常用一种“政治正确”的想法去纠正,缺乏自信的文字,大概也就少了灵动和力量。

不喜欢她为许多行为刻意拽上的理由,觉得那是一种想当然。不过回到“看故事”本身,还是喜欢她讲的每一个人,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还有,去戈壁深处砸冰,傍晚悬停在大地的粉色的云,转场时走过险路后片段的风景,站在沼泽边看荒野中大小羊群激烈相会,“某种巨大的事物轰然通过身体。而身体微弱的像大风中的火苗”。

想起昨天看的马东那期十三邀,他说文化是沉淀下来的东西,刻意去追求是高尚的,但我认为是本末倒置的。我想也一样,进入这一种生活,不必刻意去寻找,和扎克拜一家一样,沉入当下的每一秒就好。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九):越是经历了苦难,越能感受到美好

       第一次读到李娟的文章是《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心猛然被震撼到,一个人能够在那样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多么难得。《羊道 春牧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让我们看到游牧民族这一古老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却也充满了乐趣。
      《羊道》主要分三卷,春牧场是第一卷,还有《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在这一卷中,李娟主要讲述了自己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春季转场的生活,荒野生活的孤独、马陷入沼泽中的绝望、总是吃旧馕的感叹、涉江的艰险……当然,李娟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她总能在平淡无趣甚至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写下来足以给人惊喜。
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抵达。所以,扎克拜妈妈一家每次搬家前都会换上最漂亮的衣服,把最好的被子和花毡放在最外层,哪怕一路风风雨雨。搬家无疑是辛苦的,可越是辛苦,游牧民族越是以盛装出行,充满仪式感地投入到这一艰苦的劳作中。
    李娟从日常生活的表层挖掘出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核,游牧民族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尊崇着本民族最古老风俗习惯,以最朴素的方式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因深沉的爱而忽略了其中的艰辛,更能自得其乐。李娟的文字与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是可以说是一场完美的邂逅。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十):一场通往牧场的想象

“在吉尔阿特的生活,寂静的如漂流在大海上。海天一色,四面茫茫。”

“童年是漫无边际的,劳动是光荣的,长大成人是迫切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