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1 22:5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她认出了风暴》是一本由江天雪意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一):在时代和内心的风暴中,她一点点地蜕变成了萧红 ——评《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在时代和内心的风暴中,她一点点地蜕变成了萧红
——评《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常楠
一直以为:萧红是个有力量的女子。这力量,既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正是这股发自内心的力量,使她不能像普通的女人一样安于外界、安于命运,甚至不能安于自我。这种力量是如此强大,强大到了令她自己都不能驾驭自己的程度,驱使着她不顾一切地冲撞着各种各样的阻碍,直到把自己冲撞得遍体鳞伤。但也就是这种力量,使她成为群星璀璨的“东北作家群”中最为明亮的一颗,也使得在她生命中出现过、与她厮守过的那几个同样出色的男子,在她的映照下黯然失色
在描述萧红生平的电影《黄金时代》上映之前,有关《黄金时代》的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率先上映,江天雪意的新书《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则是这部纪录片的文字版。从表面看来,它不过是市面上诸多解读阐释萧红的书籍中的一种,但却能以诗意的笔触,从容地叙述萧红在时代风暴和内心风暴的裹挟下的孤独彷徨:“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聪慧敏感如萧红,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是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中,她活过、爱过、写过。但即便是萧红这样有力的女子,在这样一个激烈动荡、战火纷飞的时代之中,也显得如此茫然无助,她曾经得到过,却又最终全部失去。对于这样的一个“黄金时代”,萧红无疑是爱恨交加的,作为女人,她恨这时代,正是这个时代,使她永远地偏离了普通女人的生活轨迹,一生都在流浪颠沛中度过,又多次遭遇疾病、离别、失子之痛;作为作家,她又爱这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给了她追逐自我,抬笔写作的机会,又给了她足够丰富传奇的阅历来进行抒写。就在这样一个充满苦厄而又不失精彩的“黄金时代”中,少女张迺莹逐渐认出了盘旋在时代上空和自己内心深处的风暴,并在风暴的席卷下慢慢蜕变,直至最后成为了作家萧红。
萧红的一生,总是避免不了与男性的纠葛,而这种纠葛既把她带出了小城呼兰,也像阴云一样地笼罩了她日后的生活:初识陆哲舜,是他把她带到了北平,使她第一次看到了故乡东北之外的世界;再逢汪恩甲,她彻底挣脱了家庭的束缚,却又落入了命运的陷阱;没有了萧军,萧红便不成其为萧红;端木蕻良的出现,带给了处于感情痛苦中的萧红些许安慰,也带给了她无限的惆怅与矛盾;而骆宾基不懈的守护,更是让弥留的萧红感受到了最后的温暖。对于萧红来说,每邂逅一个男人,都意味着每一次命运的转折,就像是蜕掉了一层皮,既升华着自己也伤害着自己。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二):乱世浮花风飘絮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张爱玲 (萧红:所以啊,明明那个时候觉得你对我这样不好,我一定要永远永远记得,再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要原谅你!可是,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呢。只是记得,你是我的英雄;而那个时候,我们正青春年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了、人间无数。) 谱一曲乱世悲歌,道人间几度兴亡。说起来,个人的命运、离散,相较于国家的兴衰、战乱,又是何等的微小渺茫欸。萧红,就是一个这样不幸的存在。能够被称为是“文学洛神”,可见她的美丽与灵性,但是这样的美丽与灵性,却并未能够给她带来任何的好运。恰恰相反,一生的颠沛流离,一生的求而不得,她最终在病苦中死去,早早的凋零了。 且幸,她有那么多的好友,在他们的心中“萧红是个珍贵的人,是值得珍惜的”;甚至到了她最后病骨支离的时候,身边还有两个真切的在乎着她死活的男人在衣不解带的照料着她,让她死的不那么凄凉。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守在她身边的,不是她真正想要的那个,就像是金庸老先生在《白马啸西风》篇末描摹的李文秀的心声,“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只是,如此而已。 有的时候,有些人,有些事,总让我们忍不住去臆想,如果当初没有、说不定后来就不会、那么最后会说不定就能……我想,在这本书里,萧红就是这样一个人,萧红的早亡就是这样一件事。不过再想一想,就算是她和萧军没有分手,她没去香港留在了国内,也许是不会病亡了,但下场也未必会有多好。性格决定命运,世情常态不都是如此的么。 事实上,就算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最后修成了正果,但是以林妹妹晶莹剔透,可是一个能够做到像王熙凤那样八面玲珑、虚与委蛇的人?上官婉儿就算是没有在被抄家后没入掖庭,但是以她的天资纵横,可是一个能够甘心于只嫁一个门当户对丈夫平淡一生的人?鱼玄机就算是能有个好出身,但是以她的至情至性,可是一个肯蝇营苟且、得过且过的人? 呵呵,且不说如薛涛、严蕊之流总算是有个了局,能得以永寿的。柳如是倒是没死,但是我想,当她听到那个令自己芳心错付的男子,说出那句著名的“水太冷,不能下”的时候,只怕感觉自己还是死了的好!或许,才女们大抵都是命运多舛的吧—— 同样的,屈指数来近代现代名闻遐迩的那些个才女中,凡是以感性见长的萧红、庐隐、石瓶梅、孙多慈,还有当代的三毛,她们几乎个个不幸,芳魂早逝。这似乎是不应该只归咎于造化弄人了。倒是对于感情的选择是最为理性的林徵因和冰心,也获得了最终的幸福,不理性的萧红和庐隐自然是命运悲苦,这正是因为她们听凭自己任由情感摆布的缘故,而张爱玲和三毛外表看似聪明理性,本质上却也脱不了是为情所累的受害者。 上天总是公平的,给予了什么,相应的就要取走另一些什么。是以,它令这个才华横溢的女性闪烁着灵性的光辉;同样的,也使得她们的感情更加丰沛,更加容易被感情影响。与我等凡人不同,她们为人处世凭借的不是理智,而是感情行事。甚至干脆成了个感情动物。 感情上过于丰沛,心思敏锐,想得太多太透,又未免陷于自苦的境地,可是过于自尊自傲,是断不肯将就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才女感情生活会失败的缘故了。因为她们在思想上就再不是“凡人”之属了,当然,我说的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写出来的真才女,而非是时下那些靠着商业手段炒作出来的“才女”。 不过,理性思维极度缺乏的另外一面是,她们的感情极度丰沛,文字中的韵味少有人能及。看到网上某位网友的感叹,她是这样评价萧红的,“在冰心的诗性散文里,我们能看到泰戈尔的影子,但在萧红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原创萧红,尽管文坛上评价不一,但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萧红文笔的个性与功力是最高的,这应当是上帝的公平吧。只是,一生悲情的代价未免太高。” 中国近现代才女不在少数,但兼具才华与容貌者却不多。萧红也许不是那种令人惊艳的美女,但才情过人,性格也不差,别具知识女性的魅力。只是,这些用来处世还远远不够。她太单纯了,对社会人性了解得太少了,生命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草率,终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也有人认为她门槛太低,用情草率么——明明是逃婚,又不清不楚与未婚夫同居,刚离开萧军又草率地嫁给端木,完全是不懂得如何爱与被爱。 的确,酿成萧红命运悲剧的,就是她身上的那种一意孤行的感性的性情了吧。客观上,她就像是一个不谙世事孩子,始终沉浸在文字的纯净世界里,完全不了解这个物欲世界的游戏规则。没有人教她,没有人扶她,她渴望关爱,渴望理解,却只能一个人在尘世间跌跌撞撞地摸索,碰得头破血流。如果她真的有够聪明,她和萧军的关系,大概也不能那么贸然的逾越知己的界限。 就像“法国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波伏瓦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拒绝了萨特的求婚,但与他相伴一生,他们有各自的情人,但在精神上始终携手比肩”。如果萧红当初能够更审慎的去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而非任凭感情的冲动主宰自己的人生,只怕她也会明白,像波伏娃与萨特两人那样的关系,才是她与萧军最好的的结局。萧军这个人或是能够做个很好的朋友的,可惜却不是个能够托付终生的人,或许也不是,就只是对她不是而已。 说起来,才子们多是心高气傲的,往往他们要的并不是身边红颜的才高八斗、与之比肩,却需要身旁人的敬慕与崇拜。也并不很稀罕别人的击节赞赏、追捧簇拥,却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包容。这对于被捧得高高在上的他们也就足够了吧。要是还能像林徽因一样散发光华,那最好不过了。萧红和萧军这二萧之间,她是爱他的,但是她真的理解过他吗?未必—— 更何况,作为一代才女,就算是再怎样的自苦自艾,萧红的骨子里都有着种对自己才华的傲气,心性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思维。她不去要求萧军必须对她“敬慕与崇拜”“理解与包容”就算是好的了,又怎可能反其道而行之。萧军是跳荡不羁的,的确,他不曾给予萧红足够的关怀与慰藉,但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人视为中心的人物,你如何能够指望得上他呢? 无奈萧红在最后病重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外面情势紧张,很是误解了端木,不免对于她与萧军那段曾经的感情产生了更深切的思恋,竟是至死仍然牵牵念念的当做了是信仰一般。更令人悲哀的是,萧红到死都不曾知道,虽然她心里是把萧军当做了丈夫的,可惜萧军却是没曾把她当过妻子呢。 至于萧军是怎样来审视他们之间的这份感情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这段话中窥看一二,“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我说过,我爱她,就是说我可以迁就。不过还是痛苦的,她也会痛苦,但是如果她不先说和我分手,我们还永远是夫妻,我绝不先抛弃她!”——多么的、多么的大义凛然啊! 再看看当时的萧红感受如何吧,日后当她和这位朋友谈到萧军时是这样说的,“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就算彼时两者间感情已然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但我等后来人读来亦觉心寒齿冷,更何况是亲耳听他如此说道的人?作为萧红的老友亲耳听闻这样的话,亲眼看到对话中说到的这个女子的现状,又岂止是简单的“怃然了许久”几个字可以道尽的……只恨该到哪里去寻《霍小玉》中那样的豪侠丈夫来主持正义,又或者是萧红能有个关系亲近的手足兄弟,又怎么可能轻易的放过这个人间贱男!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创作者借萧红友人之口,表达了他们对萧红作品价值的认知……曾为抗战文学开风气之先的萧红,却放弃了眼前大时代的题材去回忆童年。正因为她这种逆向性的自主选择,注定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萧红曾以红楼梦里的痴丫头香菱自比,虽然不乏自我解嘲的意味,但也多少表露出她性情中执拗的那部分。也可能正是因此,萧红与萧军的分歧裂痕才会越来越多,首先,从萧红那方面来说,她是知道自己有才华的,即便是不知道,身边那许多的人都在说,她也会知道,也会坚信了;其次,从萧军那方面来说,他虽然看到了萧红的文学才华,却并不如端木那般的看重其才华的“价值”。 出于对萧红文学风格的不理解,不看好,萧军既没有认为萧红是他非常重要的文学伙伴,也不肯承认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会比他高。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再提起二萧,还有几个人能够记得清萧军这位作家有过什么大作的? 归咎起来,萧红的人生悲剧除了性情方面的问题,也多是命运弄人。真真就如书中所评述的那般,萧红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如果她生在当下,就算是家庭毫无亲情,就算是早早就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就算是遇人不淑,但是,至少她会幸福很多。她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认识到,她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这些男子,究竟哪个、才是值得她托付终生的良人。 可惜,错的时间遇上了错的人,对的时间遇上了错的人,最后在错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错过的,终究又是错过了。其实,萧红不过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类似她这样命运多踹的才女还有许多,但归咎起来,她们命运的悲剧却多是源于其在成长中缺乏家庭关爱,所导致的个性缺陷。这是很难弥补的遗憾。 “张爱玲很大程度上吃了这个亏,聪明,但没有很好的家教,没有得到过爱,这样的女人,往往不懂得如何付出爱,在情场上是要求宠爱的孩子,时间一久,便是输家。”同样,很多没了下场的才女们,在家庭这方面都是有缺陷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只能靠自己”的坚持,成就了她们,也最终毁掉了她们。 譬如萧红,对她来说整个的童年除了祖父的关爱,冷漠的家庭就像是一座大山那样令人窒息。这造成了她盲目的反抗。而在逃家后见识到的世情冷漠,让她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帮助和理解。因此格外珍惜来自他人的善意。出于对爱的贪婪渴切,让她很容易为一点温情而付出自己,这种对自己的不珍惜,并非是简单的不懂得真正的爱。 或许,正是因为因为成长中家庭的不幸,太缺少爱了;反倒在‘爱’面前迷失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然而,这样既敏感又自尊的她,和大男子主义看不起她的才华,不能够真正理解她的萧军,又有什么天长地久的可能! 至于说到该书,还是上网搜了才弄明白,并非是我想的简单的电影周边配套的电影书。而是根据电影《黄金时代》和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共同改编的,这两者本来就是二合一的架构。“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和现实里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因为是和《云水谣》一样发生在战乱背景下的偶像大片,这本作为配套的影视书中印刷精美的大量定妆照和剧照也是让人看的眼前一亮。然而,比起屏幕上那些更加直观的光影效果,我还是倾向有余裕思考的纸面阅读。感觉作者的文字是很有味道的,不是那种修饰性过强的华丽文风,但别是有一种质美在里边。典型的“她世纪”女性阅读者风格,很适合那些不喜欢太过华丽的修辞的读者口味。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三):潇潇风雨


走吧!还是走。
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
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萧红
    最爱的就是萧红写的这句话,总觉得里面有着她的无法诉说的伤痛和所有的经历情感。萧红,她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称为丁玲的接班人。而且她还开创了自己的文章风格,在当时的固定文风独树一帜的出现。她的才华横溢让她被人们记住,也是她的才华让她得不到自己的所爱。她的一生,人们多用挣脱牢笼、落难佳人、英雄救美、命运多舛、漂泊无依、寂寞早逝等词来形容,而她也确实如她自己所讲述的那样,有着流水般的命运。
     父亲吝啬冷漠疏远无情,是一个贪婪的失去人性般的人物。在此影响生活下的萧红一直渴望着人性和自由。自由是逃离,逃离父亲,逃离包办婚姻。她努力了,却失败了。当看到她用“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的父亲一样了!”来写着她的爱人的时候,不知道有着怎样的无助和绝望。萧军是她在最困难和物质的时候遇到的男子,是她浮荡在苦海时捞到的一块坚硬的礁石,是将她的生活来去新的一片天地的人。他们相识短暂却一见如故。在命运的节点上,是萧军让萧红脱离险境,看到她文学的才华,鼓励她涉足写作。这样的启蒙者和救赎者却在成为爱侣后, 无法共生。世界最了解彼此的两人,却如同刺猬一般的一旦靠近便刺伤彼此,鲜血直流。萧红是爱萧军的,觉得他是可靠的,这个想法一直在她脑海中,直至她病种去世都如此的相信着。可是离别后,他们却是再也不见。
     在萧红的一生里,待她真心的有过几人,萧军算一个,端木算一个,还有陪着她走过最后时光的骆宾基也算一个。端木是一个完全不同与萧军风格的男子,英俊儒雅细心体贴且家境富裕。我曾觉得和如此男子一起,萧红一定是幸福的。可是,却不是。萧红这一生怀孕过两次,当她怀着别人的孩子时她遇到了萧军,而当她怀着萧军的孩子时却又跟了端木。在她身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异乡奔到了异乡,穷形尽相的乱世让人们都命如飘萍。为了病中的萧红,端木在外奔波周旋,无力与在她的身边陪伴。不知道他以一个怎样博大的心放纵骆宾基出现在萧红身边照顾呵护。最后的萧红脆弱、敏感、回忆蔓延,她说端木:我们不能共患难。因为她的心她的情依旧牵系天性刚猛焕发着英雄主义的三郎(萧军)。患难之中人知所为既代表人心。曾经叛离不羁、执拗热情的萧红,看着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满心绝望和委屈的说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爱情之于她,是空气;创作之于她,是信念。一生都在逃亡,一生都在奔跑,一生都在寻找。走过寂寞喧闹走过红尘万丈,最后她在的黄金时期永远的停留下来。任世间风云再变,风雨潇潇,她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个民国时代。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四):「在风暴中仍旧不朽」

从《黄金时代》爱上了这位女作家,这位萧红先生,爱她笔下的生死离别,世事沉浮,人情冷暖,爱她的黄金时代。看别人对她的每篇小说的解读与评论,那些阐述里仿佛大家都读懂了她,可有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体会她不可复现的一生。
写作,一直写,用生命来写,用书写来对抗,用书写来遗忘。命运的颠沛流离还是让她永恒失去了取暖作伴却会将彼此刺痛的刺猬。人世如大山大海,风波不定,命数终难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灵魂,应当靠自己去走完该走的人生旅程,不论是追求自由亦或是爱情。
这是一个顾此失彼的过程,在拥有的同时也会失去,心心念念,亦步亦趋得到了努力想要的,那些原本不重要的东西又浮了上来,成为萦绕于心的遗憾。
执念,就是这样一种反反复复催人肝肠的轮回。寂寞是她的星座,她认出了风暴。仍将埋葬在了风雨中,那悲壮地、凄美地、响彻心扉的乱世和爱情的腥风血雨中。
爱她,也许是因为像她,故而理解她,懂得她,故而钦佩她,赞赏她,故而羡慕她,心疼她,故而爱她,心疼她。爱她,仿佛倾注着对自身隐藏起来的关怀,找到了契机抒发自己。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五):先写到这里存下

“女人不是生来就处于第二性的位置,是男人的决断和女人的拱手相让才使她们失去了主动性的权利,成为补偿性的事物,萧红临死都没明白这一点,她的不幸不是因为她是个女人,而是太把自己当成男人所界定的女人。“
在读这本书前,刚读过月下的《此生就是爱就是痛》。在这本传记中,月下对萧红一生的评价如是说。电影我还没有看,但单就《她认出了风暴而言》,读完之后我也深有同感。
其实说来很惭愧,此前接触萧红的作品并不多,对萧红其人我也不了解。近来会读萧红的书和传记,也是因为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随着《黄金时代》的上映,在圈内又引发了一阵关于“萧红”的讨论,电影对于图书的拉动又一次成为了业界讨论的新闻点。读完之后,带给人很多的思考。一方面关于女性,一方面关于那个时代。
这里想提起一个微博博主,CUP女王。她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尤其是女性去思考。
在此之前,我对萧红没有一点好感。学妹帮我去领快递,看到是萧红传记的时候,第一句感叹也是啊那个私生活好乱的女作家。这样的评价,大概是很多不了解萧红但又听说过她的人一个都会有的感受吧,譬如我。萧红幸,因为她是女性。而她的所有不幸,也因为她是女性。这其中自然有她自己的很多原因,但时代的大背景,社会的大环境,会是她即便心有所愿但也难以抗争的。
对待一个女作家,我们很普遍的会去对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更加关注,如果她有什么好的作品,才顺便拿出来提一提;而对于男性,关注点似乎会大不同吧。社会就常常就是这么不公平。以前如此,现在也并没有大的彻底的改变。在今天,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女性的社会地位依然很低。这里说的低地位,并非是像古代社会缠足、嫁娶那般赤裸裸,而是人们那种“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的潜意识。
女人,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你是你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妻子、母亲、孩子、同事……这样讲似乎有一点绝对,但是若是活在别人定义里的人,也是做不好自己所承担的其他角色的吧。
电影我还没有看。据说票房不佳。不知道下线了没有,没有的话最近一定要去看一看。
与其说是想看萧红,不如说是想看导演是如何反映那个时代。尤其是鲁迅。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鲁迅的文章因为最初是以课文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考试中,反而让大家对其提不起兴趣,并觉得晦涩难懂和无聊。而随着年级的增长,慢慢步入社会,经历越来越多,才会真正体会先生文章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萧红来说,鲁迅先生对她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在萧红的传记中,我也看到了我从未见过的先生,让人从心底里油然升起敬意。而那时的友情、长辈对晚辈的关照与提携,对文化、祖国的真挚的爱,也让人深深被打动。
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六):浪漫无罪,臆度无须

三星给的是书的装帧和设计,不是内容。
特意看完了电影才回来评价这本书,遗憾的是之前认为尚有原创的部分,其实也不过是电影里的独白和叙事。
汤唯的萧红是混杂了天真、隐忍、热烈、悲哀等复杂情绪的一种塑造,而她明显时髦过了头的造型也预示着这是又一部注定不会太成功的传记片。围绕着汤唯展开的一切想象淹没了所有可能有过的真实,就像某个评论说的,消费完了张爱玲、林徽因,现在轮到萧红了。
在这本精美的小册子里,贩卖的也不过是现代人对所谓黄金时代的美好想象。它是那么动人心彻的浪漫,连痛苦都是浪漫的,以至于要用最好的纸、最漂亮的颜色、最考究的配图加上最萧红的文字来迎合怀揣着浪漫想象才会掏钱去买这样一本书的读者的胃口。
不是不好,但也只适合对民国怀有浪漫情节和幻想的人。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七):她的一生

文/友竹
   对萧红的了解,主要源于月下那本《此生注定爱就是痛》,月下在书后附录了很多关于萧红研究的专著和文章,有时也会找来看看,于是对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有了些了解和感触。想象中的她很矛盾:对求生有极强的意志,对现实敢于勇敢反抗,然而对于感情却一忍再忍。
  无论作家是月下还是江天雪意,也无论导演是霍建起还是许鞍华,他们用作品呈现给我们的萧红一生都只是同时代友人眼中的萧红,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无论阅读多少关于她的书籍,观看多少部关于她的电影,我们仍然不能完全看清楚一个真实的萧红。
  江天雪意说,萧红复杂的个人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她神秘的、谜一样的心理过程。谁都无法理解这个来自北国冰天雪地的财主家女儿最后怎会最终长眠在了香港。她一生都在追寻爱和理想,但她追寻的到底是怎样的爱和理想,没有人能够精准地将之说出来。
   有观影人批评在《黄金时代》里汤唯饰演萧红太过漂亮,就像之前有人批评《萧红》里小宋佳饰演她太美艳一般,人们总把作为现在人的演员往想象中的萧红身上套,稍不符合他们的想象审美理想,即批评导演的离谱和演员的长相与演技。其实,对于真正喜欢萧红的人来说,是否具有美丽的外表哪有那么重要呢。
   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我们看她的存照也不能说不美。如果说,江天雪意的《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里配图全是精美电影剧照,是汤唯版的萧红,那月下那本书里则都是当年萧红留下的真实影像。她的端庄大方、美丽单纯不是贫穷、饥饿和落魄所能遮掩的。老年后的萧军这样回忆1932年初见她的情景: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我们知道,萧军初识的萧红是个临产的孕妇。她当时正落难,蓬头垢面、身形浮肿,破衣烂衫、神情疲惫。然而除了惨不忍睹的外在,萧军发现了她的另一面。听着她的倾诉和叙述,想象着她经受的苦难和折磨,再看看她在绝境中信手勾勒的诗与画,他动容了:我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真是天缘巧合,他被她打动了,她也为他心折了。
   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萧军还鼓舞与引领萧红走进了文学的世界,从此文学创作伴随她的一生,而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她物质生活,也成为她精神生活的支柱。文学创作成为了一种对生活和命运不幸的抗争和救赎,让她大放异彩。并且她还很幸运地结识了一直善待她、在文学上提携她的良师益友鲁迅先生。二十出头的她已经用《生死场》博得了鲁迅的关注和高度赞扬。
   萧红曾将鲁迅比作自己的祖父,那个童年时代给过她最多温暖的老人,她成了鲁迅家的常客。但是生活很残酷,在萧红去日本疗养身心时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了。这对她是个极大的打击,每日落泪,精神几近崩溃。另外,当时在国内的萧军恋上了好友的妻子,这情敌还曾是她的闺蜜。所以江天雪意在书里说“她的眼泪不仅为鲁迅而流,也为自己而流”。然而就在这些独饮苦杯的日子里,她也第一次预感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是的,这就是她的黄金时代——生活令人感伤,但至少文学创作处于高峰。此后的日子已经离生命尾音越来越近,5年后她便在香港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她的一生是漂泊而短暂的,走过了许多地方,经历了好几段曲折的爱情,更为后人留下了100万字的作品。很少有作家像她那样,生前寂寞哀伤,四处飘荡;死后多年人们却围绕她的作品和人生不住喧哗,热潮迭起。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八):作为才女的黄金时代和作为女子的悲情篇章

从网上百度了下,《黄金时代》是今年十一的重头戏,这部集合了许鞍华、李樯、汤唯、袁泉、郝蕾等人的关于才女萧红的电影,还没公映,其实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了。好多人说,萧红不如汤唯漂亮,我倒不这么认为,演员在于气韵和气质以及对自己所饰演的人的理解。看萧红的照片,我觉得可能在那个年代,萧红也算的上一个美女吧,关键是她的才气。她所开创的战时的女性写作意识流的先河。正是苦难的生活成就了作为作家的萧红,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几多的不幸,也只能自己体味了。
一直以来,我其实都是觉得萧红作为一个人来说,是有很大的性格缺陷的,当然,她的悲剧,和时代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和她的人生境遇她的家庭也是分不开的。在弥留之际,她所心心念念的还是一生和父亲这场战争,可见在她的心里,并没有她所言说的对家庭那么洒脱——那样的家庭是回不去的。于是就逃开了,越逃越远了。用现代心理分析来讲,越是那样表现不在乎反而内心是越在乎的,特别是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她似乎把自己用力活的人生都加了个注脚——和父亲的战争。那种求生的欲望,又让这个才女充满了遗憾和无奈——要丢盔弃甲了,要在父亲面前输了啊。这些似乎也能在她人生的某些阶段看出些端倪来,比如和萧军的感情。萧红曾经形容,他变成父亲了。在对父爱的期望和求而不得的失望中,萧红经历着几段感情,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对父爱的那种渴望和失望的纠结中。比如对萧军,人生最后的阶段,她还笃定的说,如果是萧军,一定会来救她的。我总觉得萧红在爱情上,是有些许天真的。在很多书籍的描写中,她奔逃家庭这段也感觉太过任性,父亲并非那么绝情,而是女儿自以为父亲绝情而选择的主动拒绝。所谓成业萧红败也萧红,如果没有当年的叛逃,也许历史上会少一个优秀的女作家,多一个呼兰河畔的怨妇而已。
萧红的一生都处于颠沛流离,就像萧军所说,她为人处世很天真,对于政治的不敏感也恰恰造就了她清新的笔触。我始终认为在上海的时候,萧军是有些自卑的。作为一个大男子主义粗犷的男人,尤其以自己是萧红救世主自居的这样的一个男人,他是忍受不了萧红才华高于自己的设定的,明里暗里的潜意识就要打压这个女人,萧军未必理解自己晦涩的心理,萧红却因此而苦闷。对于端木和萧红的感情,我始终认为萧红的最后的理解有些许偏差,毕竟她那个时候是个病人,所以更加敏感也情有可原。我倒是觉得端木可能是更理解她的人,只可惜她全身心的爱早就付给了萧军,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人总会想念那些念念不忘的感情,对于端木,除了渴求温暖与安定,萧红又有多少的爱呢?
对于这个英年早逝的才女,不要苛求的太多,她留下的文字,就是最好的礼物,给这个世界。至于活着的那些男人所说的那些,我始终不屑,萧军的,尤其是骆宾基的,倒是端木,所言甚少,至少这一点,寄托了对萧红最大最深沉的尊重和爱。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九):认出又如何

    萧红趟过呼兰河的一刻,就注定了告别。仿佛在这一刹那就分割了她的前世今生。写下《呼兰河传》的萧红,把满纸思念铺开的瞬间,她是否知晓自己与故乡的就此隔绝。那是再也不可触及的原乡。抑或,这样的书写,原本就是为了告别?
    萧红的命运在今时今日被人们如此强烈地关注,个中缘由难以堪破。但究竟有多少人是读过她的文字才开始对她发生兴趣的呢?我想,可能不多。对一个女人的命运的观望与喟叹大概远远超出她身为作家的这一身份。何况,叛逆、逃婚、未婚先孕、多角恋,这些词永远能触动人们最敏感的神经。我认为,宣传中的漂泊、传奇都远不足以囊括萧红的一生,这些在后人口中日渐熟络的字眼,想必在萧红的心中已是了然、淡然。认出了风暴又如何,狂风暴雨中摇曳的叶子,不过仍是随风凋零罢了。
    《黄金时代》长达三个小时的叙述,说来说去不过是“孤独”二字,有谁会耐得住这样的“孤独”呢,所以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情有可原。身边亲人也罢、爱人也罢、朋友也罢,在萧红的生命中不过是来来往往罢了。何况这些看客。穷困潦倒的生活、创痕累累的感情,说到底都是一个人的耐受。只不过,在这样的走势中,萧红时而清醒时而陷落。浮浮沉沉,终不得靠岸。
    《她认出了风暴》这本书是同名纪录片的改编。总体不失不过。倘若对纪录片和汤唯、冯绍峰等一干明星感兴趣的读者,当可一观。书中的插图、以及各色附赠卡片都是剧照。想来有喜爱者十分乐意收藏。
    我想,这总算也是美事一桩。与《呼兰河传》放在一处,可以两相映照。如果你果真对萧红的文字心有呼应,如果你果真对一个人的命运心有戚戚,收下这本书,回观《呼兰河传》,我想,百般感触当在心头。“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但敏感细腻如萧红,认出了风暴又能如何?“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在时代的屋檐下,在命运的手掌中,饶是百般腾挪,也是终要一步步 走向悲剧的吧。在萧红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有意无意间也就写下了自己的宿命——“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在“严冬”肆虐的时候,“大地”能有其他选择吗?

  《她认出了风暴》读后感(十):女性天空是低的

同学看完萧红的作品告诉我,看得太郁闷了,看完心情很不好,有点窒息的感觉,我看完这部改自电影《黄金时代》的“剧本”,心里也不是滋味:那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命运多舛,一生颠沛流离,最后英年早逝。
现代文学史上有名气的女作家不多,在冰心、丁玲之后,当属萧红,而萧红的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穿越时代的强大内力,这和她的性格有关,当时她本领打算跟随丁玲去延安,却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独特的体悟而没加入革命队伍,她一直与政治保持着谨慎的距离,所以她的作品几乎多少政治色彩,这与当时的左翼文学作品非常不同,以至于今天有的文学评论家对她的作品还评价颇高,因为她的作品是真正走在了文学之路上。
也许是因为她自己的遭遇坎坷,几次在生死与饥饿线上挣扎,因而她的作品会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凉,正是这种悲凉引导读者思考。而她本人与几个男人的情感纠结以及她与两个男人孩子的身后事都成了历史谜团。她大胆反叛家庭的包办婚姻逃离,却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投降,在无助的时候委身于曾经叛离的未婚夫,身怀六甲之后被抛弃,在危难之际认识了萧军,并与萧军同甘共苦,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但萧红与萧军在这样的日子里感情的裂痕却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这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子,用与另外一个人的迅速结合逃避现实的情感问题,却始终没有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与萧军、与端木蕻良、与骆宾基的情感纠结,两个孩子的下落都是历史之谜……这个受尽苦难、遍体鳞伤的女子对很多事情上都缄口不言,或许沉默是最好的保护和疗伤。
这本《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是根据电影《黄金时代》改编的,里面配有取自电影的插画,特别是关于主演汤唯的肖像画,或许真实的萧红未必如此,但通过演员的精湛演技我们部分还原了这个乱世中的薄命女子。我们跟随着她的人生轨迹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战争的残酷、情感的纠结与人性的复杂。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这是萧红自己说的,她对自己命运的认知很透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