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谈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谈谈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3 22: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谈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

  《谈谈方法》是一本由[法] 笛卡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谈方法》读后感(一):《谈谈方法》里面的方法

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觉得有办法使我的知识逐步增长,一步一步提高到我平庸才智和短暂生命所能容许达到的最高水平。我挑不出那么一个人我认为他的意见比别人更可取,我感到无可奈何,只好自己来指导自己。
我好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前进的人似的,下决心慢慢地走,每一样东西都仔细摸它一摸,这样虽然进步不大,至少保得住不摔倒。我甚至宁愿先付出充分的时间为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拟出草案,为认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物寻找可靠的方法,而不一开始就大刀阔斧把过去未经理性指引潜入我心的一切意见完全抛弃。
相信:个人打算用彻底改变、推翻重建的办法改造国家,确实是妄想;改造各门学问的主体,或者改造学校里讲授各门学问的成规,也是同样办不到的;可是说到我自己一向相信的那些意见,我却没有别的好的办法,只有把它们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换上好的,或者把原有的用理性校正后再收回来。我的打算不过是力求改变我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地上从事建筑。
我知道,法令多如牛毛,每每执行不力;一个国家立法不多而雷厉风行,倒是路不拾遗。所以我相信,用不着制定大量规条构成一部逻辑,单是下列四条,只要我有坚定持久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决不违犯,也就够了。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地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逐个击破。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人们所认识到的东西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只要我们不把假的当做真的接受,并且一贯遵守由此推彼的必然次序,就绝不会有什么东西遥远到根本无法达到,隐蔽到根本发现不了。
我们知道,重建住宅之前,得先找个临时的居所,好在施工期间舒服地住着。所以,当我受到理性的驱使、在判断上游移不定时,为了不至于在行动上也游疑不决,为了今后还能十分幸运地活着,我给自己定下了一套临时行为规范,一共也只有三四条准则。
第一条准则是:服从我国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佑从小就领受的宗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尊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中庸、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要想知道他们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不能光听他们说的话,这不仅是由于世风日下,有不少人不肯全说真心话,也是由于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心是什么;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不等于知道自己相信这件事。我总是选择最合乎中道的,因为偏激通常总是坏的,而中道总是便于执行。我特别认为属于偏激的是各种限制我们某项自由的诺言。我希望把自己的判断弄的越来越完善,并不希望把它弄糟,如果之前我认为对的,后来事实证明是错的,我还死不承认,那就是我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我会变卦,承认它错了。
第二条准则是: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有一条非常可靠的真理,就是在无法分辨那种看法最正确的时候必须尊从或然性最大的看法,即便看不出哪种看法或然性大些也必须选定一种,然后在实践中不再把它看成可疑的,而把它当做最正确、最可靠的看法,因为我们选定这种看法的理由本来就是如此。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犯后悔的毛病,不会反复无常,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改变主意,今天当好事去办明天就认为很坏。
第三条准则是: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明白了这一点可以消除痴心妄想,会安分守己心满意足一些。不过我也承认,一定要经过长期训练,反复思考,才能熟练地从这个角度去看万事万物。
我建立上述三条准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继续教育我自己。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有片刻功夫满足于别人的看法;我绝不能马马虎虎地跟在别人的后面转,只希望自己不放过任何机会尽可能地找出更好的看法。
最后,我绝不能限制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安于现状,只能走那样一条路,我认为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凡是我能够得到的知识一定可以得到手,凡是我能够得到的真正的好东西也就一定可以到手。因为我们的意志是不是追求一样东西,只是根据我们的理智把它看成好的还是坏的;有了正确的判断,就可以有正确的行动,判断的尽可能正确,行动也就尽可能正确,就是说,可以取得一切美德以及其他一切我们能够取得的好东西;知道自己一定可以这样,当然不能不高兴
更多读书笔记扫码关注微信订阅号daokeread

  《谈谈方法》读后感(二):四步法认识世界,三准则改变人生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近代方法论是由弗朗希思•培根奠基的。他推崇科学,反对遏制科学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培根用他的方法体系武装了科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成为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
与培根经验归纳法相呼应的是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他同培根一样,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发展科学。笛卡尔的理性演绎四步法,使其成为理性主义和大陆哲学的代表,也让他成为近代哲学的始祖。
Step 1:怀疑一切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要求,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直到剩下决不能怀疑的东西。“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地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的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由于我们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作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我们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只是为了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浮土和沙子挖掉,以便找出磐石和硬土”。
笛卡尔是从普遍怀疑开始的,可以怀疑一切都是虚假的,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怀疑本身。他说,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我不能怀疑我的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的怀疑。“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
Step 2:化繁为简
把复杂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东西,例如把精神实体简化为思维,把物质实体简化为广延。“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笛卡尔认为,感官只能得到个别、片面的知识。我们的感觉常常欺骗我们:一座方塔,远观却是圆的;一根筷子,插入水杯却是折弯的……。克服感官,只能靠理性,只有理性才能获得普遍的必然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谨防感官的欺骗,有意识地对一切进行仔细分析,把客观事物尽可能分成小的部分,小到一下子就能清楚明白地洞察其本质。从而“以一斑而窥全豹”。
Step 3:循序渐进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他从几何学研究总是用十分简单的推理来完成复杂的证明着手,推想到,人所能认识的东西也都是像这样一个连着一个的,只要我们不把假的当成真的接受,并且一贯遵守由此推彼的必然次序,就决不会有什么东西遥远到根本无法达到,隐蔽到根本发现不了。
但笛卡尔也陷入了机械唯物的窠臼。他从物理学研究中得出结论,在形体世界里,一切形体,包括天体、地球和生物的躯体,都是作机械运动的物质。无机的自然界是机械的,有机的植物界也是机械的,连动物界都是机械的。禽兽会自己运动,会飞会走,会吃会唱,但这些都是位置移动,都是自动的机器而已。“给我广延和运动,就能造出一个世界来”。而运动的规律则是天赋的,就像牛顿将“第一推动力”归为上帝。
笛卡尔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用身心交感说将形体与灵魂统一起来。笛卡尔认为,可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理性,或者良知。“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人会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笛卡尔认为这些都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属于不朽的灵魂。笛卡尔的二元论没有将灵魂和形体完全分开,他认为灵魂是形体的样式。物质的运动会影响心灵情绪,思想活动影响举手投足
Step 4:清楚明白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的考察,尽量普遍的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他曾用这种理性演绎法从分析上帝的完满性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张清楚明白性,并称之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尔特别强调数学,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象几何学那样,从几条“不证自明的”“天赋的”公理中推演出来,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在四步法的基础上,笛卡尔还坚守人生的三准则:守法、坚持、认命。
守法,既服从世俗法,也遵守教会法。“合乎中道,不走极端”。做个明智人。
坚持,“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
认命,“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他视三准则为信仰上的真理。缓和了理性主义与教会的矛盾,得到世俗政权的认可。当然,第三条准则他始终没有做到。他不能改变体弱多病的命运,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观奠定了近现代哲学的基础,推动了科学、宗教、政治等一系列秩序的改变。

  《谈谈方法》读后感(三):天赋观念

看哲学政治类的书籍,序言基本都是十几二十页,这里指的一般都是译者序言。虽然长,但非常有必要看完。因为那是译者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讲出来,对于我们来说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且对接下去看书很有帮助,易于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思想和理念。
        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全称为《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书的第一部分讲了笛卡尔对于各学问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笛卡尔博学多才,他基本上将各个学科都学习了一遍,包括一些稀奇古怪的学科,例如炼金术、占星术、手相术和巫术等等。他认为博学旁通是有好处的,知晓其底细,如此可以避免上此类的当。笛卡尔对雄辩的看法是只要一个人的推理能力极强且能将自己所思所想讲得浅显易懂,那么便可以说服别人;一个人只要构思巧妙,又能用华丽的辞藻把它表达出来,那么他就是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数学的推理明确,他极其喜欢,但他认为人们并没有运用它得出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只是将其运用在机械学上,认为是一大浪费;神学表示无知的人和睿智的人都能一起进入天堂,而且仰赖难以习得的天启,笛卡尔对其敬而远之;哲学中的论点千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争论不休,但正确的方法只有一种,笛卡尔做的就是把貌似虚假的看法一切当做假的看待;至于其他学问,它们中的本原都是从哲学中借来的,哲学本身都还在争论,又怎能期望在不稳固的基石上建立稳固的建筑呢?!笛卡尔最后采取的办法就是学习世界这本大书,研究自己,走出自己的道路,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部分是笛卡尔在运用自己的方法时所遵循的四条规则:
1.只接受我已经明确认识清楚的东西。
2.把难题分解,以此逐步解决。
3.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
4.尽量全面地考察和普遍性地复查,做到面对任何情况都能确信毫无遗漏。
        笛卡尔说他通过遵守这四条规则弄清了几何和代数的一切问题,建立了解析几何。并说带给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各方面运用理性,将他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第三部分讲了作者给自己定下的三条准则;
1.服从本国的法律和习俗。
2.在行动上果断,即使选择的看法可能不准确,也一条道走到黑。
3.只克服自己,不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
        第一条准则很好理解,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违法导致受到迫害,可以安全的进行自己的研究和思辨。第二条准则的意思是在毫无头绪,原地打转的时候,选择一个方向前进总是会走出一条道,这条准则可以减少你后悔的次数。第三条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极限,不要妄自尊大,踏实干事,如此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第四部分开始,我开始理解的很困难,这部分,作者提出了著名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不过译者在此的翻译是“我想,所以我是”,还对此进行了解释,不去管他了,旧译更文艺和好记。我只讲我已经理解的部分,想更详细的了解请自己去看书。笛卡尔说我可以假设我没有形体和没有我存在的世界,但是无法设想我不存在。因为我在,才能设想。“必须是,才能想”。这个命题是可以互相推论验证的。从此之中他还做出规定:凡是我十分清楚、极其充分理解的都是真的。但要明白哪些是我们清楚理解的是不容易的。从这里可以明白我们自身是不完全的,但我们知道存在一个比这更完美的存在。但笛卡尔认为我们这个认识是从一个完全的存在来的,这说明必然存在一个完美的存在,它将这个‘完全’的观念放置在我们的心灵中,笛卡尔将这个存在称为‘神’。他深信:凡是表明不完满的,在神那里都没有,凡是表明完满的,在神那里都有。笛卡尔提出的这个‘神’的概念和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概念。宗教中的上帝是拥有善恶观念,能做一切事的全能存在。而笛卡尔的‘神’更像一种理念和法则,接近自然的存在。他对此的论证在附录里有更加详细的介绍,然而我没有理解。
        笛卡尔认为人的心灵(或者说灵魂)和形体是分开的,不是统一的,灵魂是区别人与动物的证明。灵魂代表着可以运用理性,而动物是不存在这种理性的。第五部分笛卡尔通过血液循环的奥妙来说明人身体的奇妙,认为是神造的机器。认识人与禽兽区别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能否运用语言或其他由此构成的讯号来表达思想;二是能否利用理性应付多种状况。
        第六部分的内容不再是哲学上的,倒是很容易理解。笛卡尔打算用毕生精力来专研一门必要的学科并且已经找到可行的办法,可惜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时间,生命短暂;二是经验,个人经验不足。第一个制约无法改变,只能寄望于后世学者继续研究自己所专研的学科,取得不凡成果。第二个制约可以依靠其他学者的帮助和资助。但他同时也指出其他学者难以完全正确地理解其他人的见解和研究,往往说得多,做得少,碍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足资费,让个人安心的独自钻研。
        还有几篇附录,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就不再叙述。

  《谈谈方法》读后感(四):摘抄

于是,一到年龄允许我离开师长的管教,我就完全抛开了书本的研究,转而到欧洲各地游历。我访问了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获得教益。 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但是我并不想生前发表我的发现,免得引起种种 反驳、种种争辩,招来无可奈何的毁誉,惹是生非,浪费我准备用于自学的宝贵时间。 反驳也许会有好处,但我从来没有见到通过经院中进行的那种争辩发现过什么前所未知的真理;因为争辩的时候人人都想取胜,尽量利用貌似真实的理由吹嘘,很少权衡双方的道理,那些长期充当律师的人并不因此后来就是更好的法官。

  《谈谈方法》读后感(五):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

René Descartes
在笔记本前坐着,想写下几个字,却停咽住了,如此伟大的灵魂,深深触动着我的每一条神经。想写些什么,却因为总结得过于透彻,你压根就写不出任何文字再去解读Descartes的思想:他想得比你深奥太多太多,他表达得比你浅显太多太多。
唯一我能深刻记住的就是Descartes的原话,唯一我能做的就是多读他的文字,唯一我能去改变自己就是去游历更多,去读更多的书。
读完他的文章,我才明白为什么如此强调学习语言,那是通晓古书的必要条件啊!
从一个艺术生到计算机学士,到计算机研究生,准备攻读PHD,妈妈常说:你不聪明,要比别人努力很多才能有别人的成就,为什么非要那么努力读书呢,普普通通找份工作不好吗?15W年薪该满足了,别再辛苦自己了。
我就找不到话来反驳,现在的我懂了,连Descartes都会羡慕别人比他聪明,但是他另外方面也不羡慕他们,因为选择了正确使用知识、正确使用方法的方法,让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化,足以比比你聪明的人优秀很多很多。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B%92%E5%86%85%C2%B7%E7%AC%9B%E5%8D%A1%E5%84%BF
(链接是Descartes的wiki介绍)
我才24岁,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还有大半辈子去培养自己,去习惯,去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去追求自己一生的目标。
下面是Descartes的原话:
我知道,在牵涉到自己本人的事情上,我们是非常容易弄错的;朋友的评判对我有利的时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怀疑的。
我很看重雄辩,并且热爱诗词。可是我认为雄辩和诗词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
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于是趁年纪还轻的时候就去游历,访问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取得教益。因为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而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地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的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的考察,尽量普遍的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所以,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尽了全力之后,凡是没有办到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我觉得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痴心妄想,凡是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盼望将来把它弄到手;这样也就安分守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们的意志所要求的,本来只是我的理智认为大致可以办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身外之物一律看成由不得我们自己作主的东西,那么,在平白无故地被消除封邑的时候,就决不会因为丧失那份采地而懊恼……不过我也承认,一定要经过长期训练,反复思考,才能熟练地从这个角度去看万事万物。我相信,那些古代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摆脱命运的干扰,漠视痛苦和贫困,安乐赛过神仙,其秘密主要就在于此。因为他们不断地考察自然给他们划定的界限,终于大彻大悟,确信除了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件东西可以由他们作主,确信只要认清这一点就可以心无挂碍,不为外物所动;他们对自己的思想作出了绝对的支配,因而就有理由认为自己又富又强,逍遥安乐,胜过所有的人,别人不懂这种哲学,不管得到自然和命运多大优待,还是不能支配一切、事事如愿以偿的。
理性指示我们:我们的一切观念或看法都应该有点真实的基础。
藤萝是决不会比自己依附的树爬得更高的。
要知道,别人花二十年工夫想出来的东西只要告诉他们两三个字,他们就立刻以为自己在一天之内全都知道了;这种人越聪明,越机灵,就越容易犯错误,越不能发现真理。
这并不是说我聪明,比我聪明万倍的人多得很,可是要想透彻理解、全面精通一样东西,跟别人学还不如自己发明。
一个人只要推理能力极强,极会把自己的思想安排得明白易懂,总是最有办法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论点的。
按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
自己决不应该有片刻功夫满足于别人的看法,只有打定主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用自己的判断去审查别人的看法,决不能马马虎虎地跟在别人的看法后面转,自己应该不放过任何机会尽可能地找出更好的看法。
断定自己的某种看法根据不足,把它取消不要的时候,总是从各方面观察,取得若干经验,这些经验后来都有助于建立更可靠的看法。
只要认识到错误,就痛痛快快承认。
创造一件东西,比起保存它来,并不是一件更大、更难的事。
做事很不审慎,即使有非常可靠的基础,也盖不出结实的房子来。
第一条: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接受的宗教,在其它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尊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第二条: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这样做是效法森林里迷路的旅客,他们决不能胡乱地东走走西撞撞,也不能停在一个地方不动,必须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尽可能笔直地前进,尽管这个方向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偶然选定的,也不要由于细小的理由改变方向,因为这样即便不能恰好走到目的地,至少最后可以走到一个地方,总比困在树林里面强。
  
第三条: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所以,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尽了全力之后,凡是没有办到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痴心妄想,凡是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盼望将来把它弄到手;这样就能安分守己,心满意足。

  《谈谈方法》读后感(六):笛卡尔的森林法则,我领悟到了吗?

要看最经典的书!!!!真是如此,笛卡尔伟大,伟大在于笛卡尔弄清楚了思考的基本法则。
先摘录叔本华的一段话:
所谓学者是指哪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思想家,发明家,天才以及其它人类的恩人,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
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
读书和思考 就像义手和自己的真手的区别。
完全抛开了对书本的研究,并且立志,除自我或者大千世界这本书之外,不再进行其它研究。
这不就是说的: 笛卡尔吗?
------------------------------------------
听从理性 还是 趋于成规?
其一:凡是我未明确弄清楚之物,我决不可信以为真。换言之,我要小心避免轻率之判断和一己之偏见。(神话,一个人的偏见太多)。而且,除了清晰可辨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之物以外,在我的判断里不包容其它任何东西。(除非有清晰证据,不随意在判断里乱想?)
不可轻信刨除偏见去思考,避免轻率判断。 5分,总是有偏见,比如京东阅读
其二:将审查的各个难题尽可能细化,从而逐个妥善解决。
分解问题,使得大问题变小问题,大目标变成小目标。 5分,太急于求成,想一年之内成功?
天下大事必作细
其三:依次思考,从最简单的对象和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按部就班,逐步上升,直至最复杂之对象。甚至将哪些本质上无先后顺序之物,也在思想中给出特定之顺序。
从容易到难依次思考,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 5分,没有依次思考,没有逻辑顺序。
天下有四时
其四:无论任何情况都要进行全面周到之考察,复查也要周全,确保毫无遗漏。(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标准)
全面思考,double check 6分,全面思考没做到。
我听故我在?我看故我在? 而是我理性思考故我在。感性会骗人?
------
1.遵守国家的法律,遵从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其它任何事情上,先以身边贤达为榜样。 考察他们的行动,而不是语言。
不致于让自己走入极端,错了之后修改也更加容易一些。
将自己的滚点视为虚空无用?
致虚极,守静笃。 4分,我自己不太遵守身边贤达榜样
2.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中国人坏毛病。你怎么知道你的就好?真是奇怪?有证据吗?如果没有证据,我们先坚定地做完再总结。
在行动时尽可能坚定不移,一旦选择某些观点,哪怕它们是最可怀疑的,也要将之当作十分可靠的观点,毫不动摇地遵循。
在这一点上,我效仿森林中迷路的旅行者,当其在森林中迷路时,不应当东西乱撞,更不可停留一处?应当尽可能始终朝一个方向直线前进,纵然最开始的时候这个方向是偶然选定的,但是也不要因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改变方向。
这样即使不能准确地达到期望的目的地,至少最终也会到达某个地方,那里比困住森林中迷茫要好。
同样,在行动中常常是不许有任何耽搁的。有一点千真万确,就是当我们辨别真伪时,就应当尊奉最可能的意见来行事。
即便无法评判一个意见可能比另一个意见更好,我们也必须选择一个出来,然后在实践中去尊奉它,认定它时最真实可靠的,不再怀疑它。
坚定的行动是不是比瞎想要好?用亲身经历告诉自己。 尤其时做事的经验,一定要把事情给做成。
此后有了这一条原则,我足以摆脱所有悔恨和懊恼,不像意志薄弱且摇摆不定之人那样,没有丝毫清晰明确的选择原则,总是随风而动反覆无常,今天选定这个行动为最好的,第二天就认为是最坏的,将其抛弃。
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出一个成绩再说。因为放弃又要折返,浪费双倍的路程,只要没有违背人类的大原则。
强行者有力。 1分,老是变来变去,哥们不管如何,先把事情给做完再说行吗? 不要让情绪主宰,而要无我。
另一种翻译:
笛卡尔在他的《谈谈方法》中比喻,研究(理性思考)如同在森林中探路,迷路是难免的,最好的方法是,固定一个方向走到一个至高点,在那里观察自己的目标,(要达到高点才能看清楚自己想要的)确定一个能够观察到的、估计自己能够抵达的新至高点,作为自己下一段路程。这样反复,最终一定会抵达自己的终点,最理想的,是一个自己从未想象过的终点。
这个理解代入生活中更实在,牛人都是先把一个事做好,领悟其中做事的方法,再做其他事。
3.永远努力征服自己,而非政府命运;改变自己的欲望,而非改变世界的秩序。
一般而言,我要劝说自己相信,除自己的思想外,我们根本无力支配人和东西。
自身以外的事情,尽全力之后却没有完成的,那么对我们来说,这是绝对办不成的事情了,单单就这一个原则似乎就足以阻止我的奢望。
自知者明,征服自己者用不抱怨,因为他们相信除了自己的思想及行动外,其它一切无法改变。

  《谈谈方法》读后感(七):四条准则

    原版实在不好读,但笛卡尔提出的用于研究的4条准则确是牛掰。
    笛卡尔说:
    I believed that the following four rules would be sufficient for me, provided I made a firm and constant resolution not even once to fail to observe them:
    The first was never to accept anything as true that I did not plainly know to be such; that is to say, carefully to avoid hasty judgement and prejudice; and to include nothing more in my judgements than what present itself to my mind so clearly and so distinctly that I had no occasion to call it in doubt.
    The second, to divide each of the difficulties I would examine into as many parts as possible and as was required in order to resolve them.
    The third, to conduct my thoughts in an orderly fashion, by commencing with those objects that are simplest and easiest to know, in order to ascend little by little, as by degree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most composite things, and by supposing an order even among those things that do not naturally precede one another.
    And the last, everywhere to make enumerations so complete and reviews so general that I was assured of having omitted nothing.
    笛卡尔接着说:通过严格遵守他所选择的准则,他轻而易举地弄清楚了几何学和代数这两门学问所包括的一切问题。最后,他说一切学问的本源都应当从哲学里取得,而他在哲学里还没发现任何确实可靠的本源,所以打算继续练习他所规划的方法,积累经验,等到成熟后再解决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谈谈方法》读后感(八):越看看不懂,哈......

第一部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的成长不光要学习前人,更要思考,研究自己,形成自己的思路,找自己的路。
第二部分:笛卡尔的几个方法。感触深的有:1、要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东西开始。2、线的关系最简单,最容易被我们的想像和感官认识。3、用尽可能短的数字说明。
第三部分:这个处事原则。重要的:1、执行要坚决,毫不动摇坚持。2、只克服自己别想着克服命运,认清自己与环境。像机器人一样地执行,但要有自我意识哦!
后面的神啊,灵魂啊,医学啊,物理,天文......我不感兴趣,也看不懂他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挺上口的,哈
感触:关于哲学的认识,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认识论的基础,也许小学教育中就应该渗透哲学知识,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为这是一种思路,探讨世界及一切的思路。我们不是两脚的书橱。
最后,盖房子的“爬梯子”类比,有意思啊!
对了,翻译的真是不错!

  《谈谈方法》读后感(九):笛卡尔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

读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笛卡尔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
(见解可能比较粗俗,但是如果能引起大家的一点儿思考,那也足够了!)
他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四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了,然后紧接着他又讲到,为了避免在行动上犹疑不决,为了今后能够十分幸运地活着,他给自己定制了一套临时行为规范,说明白点儿,这就类似于我们在重建住宅之前,准备材料,设计图纸之时,应该另外给自己准备一所房子,好在施工期间舒舒服服地住着。他提出的这几条“临时行为规范”其中就包括这样三条:
我的第一条准则是: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领受的宗教[ 罗马天主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遵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我的第二条准则是: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
我的第三条准则是: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这些准则说是明哲保身实不为过,说是可以让他舒舒服服过完此生也不为过,他自己也说过这三条准则给自己保了险,我们也无可厚非。然而错就错在,他虽然寻得这样的“临时行为规范”,却自己并没有贯彻到底,你说笛卡尔本身是不是一个矛盾体呢?为什么我会这么说,且听我娓娓道来:
在本书的第六部分,他写道:“三年前我写完了那部包含这些内容的论著,刚刚着手修改、准备付印的时候,听说有一些权威人士对某某人新近发表的一种物理学见解进行了谴责。那些人士是我非常重视的,他们的权威对我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换句话说,他在看到伽利略因为发表新理论而受到压迫的时候就犹豫要不要发表自己的言论了,这和他一开始规定自己的第二条“临时行为规范”相抵触,显然他在此处并没有贯彻坚定果断,追求真理的路上遇到阻隔,就开始怀疑自己了,“这件事使我感到惶恐,因为在我的见解当中也同样可以找出某一点是我弄错了,虽然我一贯小心谨慎。”我很难以理解,既然他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了,那就应该做到“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如果他自己都不能践行他给自己定的“行为规范”,那尽管他的理论看似很有道理,又怎样让人信服呢?而且后面他又继续讲到:他的理论或准则一旦发表,那第一个实践的人应该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因为即使自己认为再正确不过的言论,在其他人眼中也会有理解不了,难以完全接受的部分。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话!
在第六部分中,很多篇幅都是在讲他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写下去,到底应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论发表出去,他说:这些顾虑加在一起使我三年来不愿发表手头的那部著作(指的是《论世界,或论光》,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发挥哥白尼的地球运动说),甚至下定决心不发表任何带有纲领性的、可以让人们了解我的物理学原理的其它著作。很多时候,笛卡尔妥协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压力,而把自己制定的一些基本准则,做了选择性地实践与妥协,而没有贯彻到底。
正如他自己所言,传播我的思想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好处,因为我还没有把这些思想贯彻到底,还需要添加很多东西,然后才能用于实际。
可以说,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给我们画了一个大饼,这块大饼在你还没真正了解和实践之前,你会觉得他是如何如何秀色可餐,垂涎三尺,但是如何真正把它消化并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这中间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去探索,有可能我们会批判式地继承,有可能我们会对他提出的准则不断修改以适应我们当下。

  《谈谈方法》读后感(十):总结

笛卡尔将他的哲学比喻成一棵大树,而把他的形而上学放在了树根的部分,从中生长出了作为科学家的笛卡尔在机械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天象学等等方面的硕果。而他的形而上学中,理性被视为认识的最高法则,故他的形而上学被称为理性主义。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他最为世人称道的那句“我思,故我是”入手,一探其理性精神的究竟。
“我思,故我是”为其哲学的第一原理。
笛卡尔认为,我想的东西也许是虚假、不可靠的,我的身体及我所在的世界也可以毁灭不见。但唯有“我想”这件事情一定是确实可靠的。这是对这句话的基本理解。
首先,应该指出一个翻译问题。这句话更流行的版本是“我思,故我在”。但在这里,译者将其纠正为“是”。“是”区别于“在”的:“是”是指本体、本质,是事物当中真正起作用的部分,而“在”是说“在场”,是时间空间范畴的存在。“在”是“是”的一种,“是”是“在”的根本。比如诗歌,我们可以说其本质为语言,语言是诗歌中真正起作用,使得其发生意义的部分。而一首诗歌共几行,每行有几个字是诗歌在场的方式,是诗歌语言发生意义的外在条件,而非其本质。在这里,唯有翻译为指向本原的“是”,才能说明在笛卡尔的思想体系当中,理性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绝对实体的地位。
在这句话当中,笛卡尔强调了认识的主体——“我”。“我”作为思想者,首先具备了认知的能力。在经院哲学当中,真理的获得被视为上帝的恩典,故而人的认知能力要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前提,而笛卡尔宣称,人可以通过正确的运用自己的才智——理性——主动地掌握真理,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信仰主义哲学的根本。但这个思想的主体又该有所界定,在这里,笛卡尔系统的提出了身心二元论的观点,把人看作是形体与灵魂的综合,而作为认知主体的“我”在这里不指身体的存在,而是指能够运用理性的灵魂。他告诫我们,要警惕形体及其所依赖的感官带来的欺骗,而以掌握理性的灵魂为思想的主体。作为二元对立的双方,灵魂相比形体是更本质的存在,而“灵魂的本性只是思想”P38。但人运用理性判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从何而来呢?首先一定不会来自人自身,因为笛卡尔将人的观念分为三类,除了第二类是通过理性清楚明白见到的,还有第一类由感官获得和第二类虚假幻想所构成的、不值得信赖的观念。既然人的观念是不完满的,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比人更完满的所在,他在这里称之为自然和上帝。而形体与灵魂不过是上帝以自然规律或者说天意为模子创造出的两个相对实体P38。这里出现了很有意思的表达,即科学范畴的自然和宗教意义上的上帝在笛卡尔的学说当中成为了二而一的概念,它们暗示了其身份当中的矛盾性:终身信教的笛卡尔始终没有抛弃上帝这一概念,但他的神是可以通过理性到达的:他有意无意地偷换了其中宗教性的内涵,将其改造为绝对客观的科学裁判,高举着唯理主义的大旗为其学说呐喊造势。他对于宗教审慎的态度,帮助他在最大程度上躲过了教会的迫害,虽然他的学说依旧为教权派所禁止,但至少避免了走上和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伽里略受到罗马教廷审判监禁的悲惨命运。不管怎样,类似于我们作为不完满的存在,表明神的自足存在的论调毕竟造成了他在立论上的模糊性,这是他作为范式转折式的人物所不得不承担的理论悲剧。借用恩格斯对于但丁的评价,我们可以说笛卡尔可以称得上是他之前的时代,即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当中,最后一位思想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思想家,他的理性主义代表整个了欧洲大陆从古代哲学进入到近代哲学的新纪元,为开启启蒙运动的理性时代奠定了思想基石。
 “思”是指运用理性判别真假是非的能力。本书的第一句话,笛卡尔便开宗明义“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在这里,良知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能力,即理性。而人人都有理性,只是每个人的思想途径不同,对理性的运用也不同,所以理性主义哲学的论述便集中到了如何正确的使用理性这一命题上,这也是“思”最根本的立意所在。为了更好更全面的把握“思”的真谛,年轻的笛卡尔在结束学院系统的训练之后,义无反顾的离开象牙塔的生活,走进了世界这本大书,立志通过游历弥合思辨与常识的鸿沟。而这整一部书,都可以被看作是笛卡尔,而非其他任何人,在实践之后所作“如何正确使用理性的经验方法”之谈,它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是他将生命中的游历转化为了思想上的历练,以通俗流利的法语记录在这部哲学散文当中。“思”可以理解为怀疑,因为笛卡尔一开始便鼓励谨慎对待那些除了“根本无法怀疑”之外的一切事物。但他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绝不只是为了展现一个犹疑不决的姿态,而是在这姿态背后寻找确信的根据,如其所言,是为了“把沙子和浮土挖掉,“找出磐石和硬土。”
那么如何正确的使用理性?笛卡尔提出了四个要求:
1除了根本无法怀疑的(科学公式、普遍人性),不放一点其他东西在判断里。
2 将问题分为若干部分一一解决
3 由简到繁。
4 全面考察,普遍复查。
就像几何,用长串简易的推理完成艰难的证明。只要我们不把假的当成真的接受,并且一贯遵守由此推彼的必然次序,就不会有什么东西遥远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的思想及其施与的对象最终会呈现为一条清晰明朗的直线,最简单、清楚呈现在我们想象和感官面前的。有意思的是,在书的第三部分,笛卡尔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论述了自己为了能在坚持理性的同时“还能非常幸运的活着”所作出的几条“行为规范”,首当其冲的便是服从国家法律习俗、笃守天主教义。其作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思想家,为了寻求立言与存身之间的平衡而采用的话语策略及其产生的戏剧效果跃然纸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