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众病之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众病之王》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2:30: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众病之王》的读后感10篇

  《众病之王》是一本由[美] 悉达多·穆克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众病之王》读后感(一):癌症带来的 关于 知识+发现+创新 新视角。。。

癌症是一个千年妖孽,人类历史 就是一部癌症的历史。。。
传统对于疾病的理解,是关于 疾病 治疗、医学、医药为 视角的。。。
癌症传,因为 着眼于 人化的病和症,并从历史角度 看待他,
因此,超越了 科学、医学、治疗、技术、实验的 “专业”层面,
而把 关于人类 对于癌症的认识、理解,与 癌症的 相互“了解”“互动”,
沉降 至人的生活本身、人本身。。。
特别是 癌症传 把住了 癌症的 “患者”这根脉——
没有 患者 没有 医疗创新的受体
没有 患者 没有 医疗创新的动力
没有 患者 没有 医疗实验的对象
没有 患者 没有 医疗根本性需求
。。。
从这一点,与人有关的科学和技术,
确实与 那些“与人无关”的科学 有巨大差异。。。
纯粹客观世界,纯粹按照自己规律 自体运行着的世界,
确实 无需人类介入,人类仅需 最大化 利用其想象力 去理解、解释 这种世界 足以。。。
而 与人类生活 更关联、更密切的 世界 是“人的客观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 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既是 认识的 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
此时,如果
把一部分人 当成 这种认识过程的“主导”,
[比如,如果 认为 医学家 是 医疗活动/实验 的主导]
把另一部分 当作 这种认识过程的“附属”
[比如,如果 认为 病患 是 医疗活动/实验 的附庸]
那么,这种对于 人类 共同的目标——最大化 人类福祉而言
又有何意义
这样的认识 又和 纳粹人体试验,又有何本质区别。。。
也就是说,如果 我们认为
新药开发、新疗法新技术的发现,是人类的进步,
即使 “开发人” 因为 新技术手段,而受到 专利权/专利规则的各种保护
也不能否认,普遍人类[以病患和潜在病患 为主体],
对这一发现过程的 贡献
对癌症的任何一种医疗创新,都伴随着 无数病患的 痛苦的忍受 以及 不可避免的离世。。。
而 人类 技术创新 是 技术人员 由“死者”灵魂 托举 产生的 成就。。。
因此,传统 知识产权 在“现代性默认值”——商业社会+商业利益+资本主导 的 大背景下 —— 仅仅把 “垄断利益” 赋予 技术发现者,
是有违 人伦 的一种 不正当 分配。。。
没有把 献出灵魂者 所代表的 广大普遍人类 的 利益、福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这是 现代 知识产权规则 不合理性的 根基。。。
此外,著作权 规则,关于 人类 知识生产、传播的 另一条腿,
也面临着 类似的问题——人类 知识生产的每一小步,
都是 站在 巨人 肩上 完成的。。。
[商标权规则,由于 其天生的 商业+资本逻辑,因此,可以暂时被排除在本主题讨论之外。。。]
知识 作为一个 历史范畴 本身 即意味着“全新”的知识 本不存在
为了 激励 知识创新 而赋予知识 创新者以垄断权利
在 权利人
a.投入越来越多新技术
b.越来越拥有控制力
c.商业资本参与越来越纵深
。。。
的共同推动下,
普遍人类 对于 全体知识 的普遍权利,
受到 越来越严重 的 挤压
传统著作权 “合理使用” 规则,
已经丧失 其合理性的 背景、可能和基础
转而变成
漠视+否认+剥夺 人类普遍知识利益 的 知识权力/强权 的 纵容者+帮凶。。。
[参考《技术的本质》]

  《众病之王》读后感(二):生活方式越不健康,发病率越高

关键点:科普、癌症与人类
复述知识
1. 癌症藏于基因中,当接触到外界的各种“诱因”时,通过基因突变来激活(小概率,要关注但不要过于担心)
2. 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放疗、化疗和切除三种,目前无法根治癌症。
3.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生活方式越不健康,发病率越高。
4. 如果把癌症细胞比作一个人,“他”是为了自身完美的“无限生长”不惜损耗正常细胞。
5. 放疗是用X射线照射肿瘤,对原位肿瘤有效,对扩散肿瘤作用不大,而且辐射容易造成其他地方癌变。
6. 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周期长,对身体伤害大。
7. 切除是大范围切除人体组织器官,为了防止扩散,但效果不稳定,且对患者生活影响极大。
8. 癌症的“厉害”还体现在癌细胞会创造出一部分下一代基因不同而更厉害的癌细胞,可以抵抗化疗和人体免疫系统,实现“适者生存”。
9. 我们能做的是让癌症患者拥有更有尊严、更高品质的生活。
由此得到
1. 着重强调,生活方式越不健康,发病率越高。

  《众病之王》读后感(三):愿人们能远离病苦,年轻而健康多么宝贵

癌症发病率这么高,中国人又是各种PM2.5元素周期表,不得癌症算是【真】祖坟冒青烟。年轻而健康的人哪个会认真设想自己面对癌症,读这本书的时候,几乎很难不说置身事外
癌症的历史
欧洲古代医学理论四体液,黑胆汁淤积被维萨里证伪,
麻醉,抗感染技术的进步使手术治疗癌症成为可能。
霍尔斯特德以大面积切除乳腺期治愈癌症被认为过激。
X射线的发现从DNA层面狙杀癌症。
药物化学的发展催生了化疗。
二战后医学迅速发展,给人带来“有病皆可治愈”的期盼,而癌症却逆势上涨。
1947法伯,叶酸拮抗剂,治疗白血病
吉米基金运动使得医学工作者认识到对抗癌症是一场运动,需要和政治操作,商业运作有机结合才能顺利推进。
高毒性多药物大剂量冲击,鸡尾酒疗法治愈一部分癌症。
癌症病毒学说的兴起。
70年代,玛丽拉斯克热情的减退和法伯的去世,抗癌战役陷入僵局。
顺铂的应用
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通路设计药物,而不是经验性试错法摸索发现的细胞毒药。靶向药物的曙光。
承认人类的狂妄,姑息治疗。生命和尊严的抉择。
吸烟与癌症,科学证据,政治压力,法律进步。预防取代治疗。
统计的复杂性使得乳腺X线检查迟迟不能被证明有效
可能带来第二种癌症的自体移植,在没有被实验确证前广泛使用
逆转录,致癌病毒的基因组成为细胞基因的一部分,假设不成立。
逆转录过程中,病毒获得细胞基因碎片,携带它们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
src原癌基因,卡住的油门,Rb抑癌基因失灵的刹车
DNA世界的本质是信息,人和计算机一样,基因编码出现了Bug,癌症的幽灵就会浮现
癌症死亡率逐渐下降。
基因靶向药物,射向阿喀琉斯之踵的箭。
癌细胞再次基因突变,靶点变化,药物失效。突变速度太快,我们被迫不停奔跑,只是为了能留在原地。
癌症是信息通路的失调。
癌症与社会
文明暴露了癌症。
人们对疾病的理解,深受其名称和分类的影响。
一种疾病如此强力的潜入一个时代的想像力,是因为它触动了那种想像力潜在的焦虑。艾滋病和性自由,全球主义,广泛链接和SARS。社会把医学的苦难匹配给心理的危机。
女权运动的兴起及临床试验的规范化使乳腺大范围毁形手术被质疑。
为了从癌症底下抢人命,医学和政治操作商业推广结合起来,营销,市场,公关,这些概念成了科学连接普通人的媒介。
社交网络,习惯和宣传,有些癌症(比如肺癌)似乎有一定的群体性,尤其在这个过度连接的社会,癌症算不算一种传染病呢?
“基础研究,在研究时不考虑实际结果,其研究结果是普遍性知识,以及对于自然及其法则都理解。这种普遍性知识提供了能解决很多重要实际问题的方法”癌症协会寻求的是在研究清楚病因和病理之前首先寻找治疗方案 。盲目的投入各种激进方案使病人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医患关系恶化。
绝症改变了人们对药物试验的态度。参加试验被认为是有益的,它不仅使病人有机会接触研究的新药或新技术,而且被恰当地看作能为受试者所代表的人群带来利益。人想活,而且有权活,他们等不了。
疾病与人
人类和造物搏斗,想要摆脱癌症,好比想要摆脱自身的衰老再生愈合繁殖。随着我们细胞分裂和身体衰老,突变一层层累积。癌症就是我们自己。对待癌症的态度已经从消灭疾病变成了延长生命。而癌细胞还在不断突变,人类的头脑能快过造物的手吗?
癌症治疗的未来可以预测吗?书里讲述人类抗癌的路程始终是短暂的希望闪现,很快回归寂灭的重复闪回。其间人类对癌症的理解有着许多颠覆式的转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又怎么企图能用过去预测未来。
端粒与细胞老化有关,有些癌细胞有激活的通路可以修复端粒,有些似乎进化到阻碍正常细胞的老化,关于长生不老的惊鸿一瞥。尽管这一瞥有点惊悚。癌症是人类面对的挑战,这挑战会带来不可想像的机遇吗?
唯一遗憾的是这本书里癌症患者过于稀少的发声,但是下面三段,作为一个曾经和慢性病长期战斗的人,代替我把我自己也说不出的心情无比精当的表达出来了。
卡拉更深地缩回自己的世界里。她的忧郁固化为某种坚硬的甲壳,而她本能地钻了进去,把一切都关在了外面。对她来说,同白血病的抗争已经变的非常私密,深入内心,我们这些在外围的其他人,都是幽灵般的旁观者,是她头脑外徘徊的僵尸。
癌症与集中营一样具有毁灭的共性,它否定了在它自身之外和凌驾于它之上所有生命的可能,它覆盖了生活的全部,病人的日常生活被它满满的占据着,以至于世界都随之消退,每一丝力量都拿来应付这种疾病。
癌症是我新的正常。
愿人们能远离病苦,年轻而健康的身子多么宝贵。

  《众病之王》读后感(四):转:癌症的前世今生

文/文若海
摘自2014年第二期《新知》
抗癌药物中最具革命性的“神奇子弹”非慢性髓性白血病一线药物格列卫莫属。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病因是两段染色体异常嵌合后产生了某种活性过于亢奋的激酶,从而迫使细胞无休止地分裂。
制药学家便针对这一激酶的分子结构,开始寻找一个恰好可以填补启动激酶的无效分子,从而阻碍其激活。合成这一化学物的过程正如锁匠配钥匙,不断改变钥匙(分子)的形状,然后试着开锁(激酶),如果不合适,就对钥匙结构略作调整,继续打磨。
千锤百炼之后,化合物CGP57148 成为最终候选的“金钥匙”。就在研究人员摩拳擦掌准备启动临床实验之际,新的问题又来了,花大价钱投资抗癌药物研发值得吗?美国每年仅有几千名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而仅这一项药物的研发就需花费上亿美元。在研究者历时3 年的不懈奔走游说之下,诺华公司终于同意合成并发放刚刚够100 名患者试用的药物。I 期临床试验中,CGP57148 在54 名受试者中的53 名体内产生了疗效。几周后,甚至半年后,许多患者体内的癌变细胞都没有出现明显重生。CGP57148 大获成功,它在上市后更名为格列卫,成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标准用药。从此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可以划分为“前格列卫时代”和“后格列卫时代”。
遗憾的是,格列卫也没有带来一劳永逸式的胜利。癌细胞的极度适应性赋予它极强的耐药性。某些癌细胞会摧毁或中和药物的活性;另一些则会迁移到体内药物鞭长莫及的避难所。格列卫的有效进攻并没有难倒癌变细胞,它们通过对激酶的结构进行调整来改变心脏位置,从而创造出促进癌变却无法与格列卫结合的激酶,导致药物失效。2005 年,百时美施贵宝生产了针对耐格列卫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新型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它并非简单的格列卫结构类似物,而是巧妙地通过激酶表面另一个分子裂隙直达靶心。靶向治疗也是猫鼠游戏。人们向癌症的阿格硫斯之踵射出无数之箭,但它稍稍扭下身子,就把这个弱点藏了起来。敌进我退,敌跑我追,我们和癌症展开了游击战。
靶向药物的出现让战局变得乐观,摸到了游戏规则的人们终于可以进行有效反击了!这是抗癌斗争史中最欢欣鼓舞的一段,也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章节。如今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是药物研发的热点。曾以生产络活喜和艾万可著称的心血管制药巨头辉瑞,出人意料地从2008 年开始放弃自己的长项心血管制药研发,转向癌症药物领域开疆辟壤。从针对格列卫耐受型患者的舒可替尼,到美国FDA 最近批准的克唑替尼和阿西替尼,辉瑞生产的各类靶向抗癌新药陆续成功上市。在一切向“靶”看齐的时代,那些没有明确靶向作用的药物也没有被研究人员放过。比如,人们试图把细胞毒药物包裹在热敏脂质体里。通过在人体局部进行加热,可以使热敏脂质体在靶部位聚集并集中释放细胞毒药物,从而实现对组织器官靶向给药。
未来的癌症标靶在哪里?人类癌症细胞基因组测序为我们作出最好的回答。这一工作通过绘制癌症的整个家族,来找出突变基因与癌症的关联,从而确定抗癌药物的研发靶点。测序结果初看起来混乱无章,各式突变杂乱地分布在染色体中,毫无规律可言。尽管突变繁多,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把视角从单个基因,放大到受单个基因突变影响的调节通路,其中的关联就变得一目了然。从调节通路的角度分析,一种癌细胞的产生平均与13 条通路有关。13 对药物研发者来说代表着庞大的工作量,却至少是个明确的数字,只要占领这些条通路就可以守住抵御癌症的大门。
在一个个历史故事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和多元的视角讲述了人们从盲目施予毒药到目标明确的靶向治疗的漫长过程。“癌症”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变得清晰。此时作者笔峰忽然一转,把读者带回最初的主题“癌症是什么”?
癌症起源于基因。最初把癌症和基因联系起来是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和成视网膜细胞瘤)的家族性发病倾向。1928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遗传学家发现可以诱发癌症的放射线引起果蝇的基因突变。或许由于科学家缺乏足够的想象力,也或许癌症还不是大众关注的热点,
这些本可以让癌症和基因异常产生关联的事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50年后,癌症研究人员才重新把精力放回基因和突变上。1982 年,罗伯特·温伯格(Robert Weinberg)和杰弗里·库伯(Jeffery Cooper)联合在《自然》杂志上宣布发现了第一个原癌基因ras。人体总共有约3.5 万个基因,每个基因包含数千个碱基。基因突变好比把《朗文英语字典》中一个单词印乱,从而带来了一系列无法阅读的乱码。而原癌基因更把这种混乱带向一种无节制的疯狂的分裂和生长。
从体液理论,胚基理论,淋巴理论,创伤理论,慢性刺激理论到传染病理论,处于混沌中的癌症的病因学由此出现了石破天惊的进展。从这一天开始,癌症被视为一种基因病,所有的癌症都源于基因缺陷。
从宏观角度来看,癌症是由细胞生长失控引起的。这种无节制的生长最初从简单的基因突变开始,继而打乱控制细胞分裂和死亡的调控回路,制造出一个个不停生长却不具有功能的幼稚细胞。这种单纯的生长模式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不停地生长、适应和修复,竭力追求着生长的极限。在一次次进化的轮回中,每一代癌细胞都会创造出一部分在基因上有别于上一代的后代。当免疫系统或化疗药物向它们发起攻击时,变异的细胞就能逃过打击继续生存下去并繁衍壮大。
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我们体内的疾病同样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如果说人类在寻求长生不死,癌细胞也在寻求长生不死。当代肿瘤学“oncology” 的词源来自希腊语的“onkos”,表示“肿块”或“负荷”。癌症就是那与生俱来的砝码。
时光倒退100 年,号称“白色瘟疫”的肺结核才是最常见的死因。癌症在杀手排行榜上庸碌无为,远在肺炎、痢疾和胃肠炎之后。随着20 世纪40 年代传染性疾病得到控制加之吸烟等与致癌有关的生活方式的流行,才使癌症得以浮出水面,从隐晦神秘的疾病,摇身变成科研和舆论的热点。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医学进步不断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如今我们可以通过3D 打印技术制作出任何人体器官,却依旧“谈癌色变”。我们与癌症的斗争刚刚拉开帷幕,还远远不到写结语的时候。30 多年前曾有人预言癌症将在几年内被攻克,而今天“血癌”依旧是影视剧的催泪杀手锏,患癌依旧是“九死一生”的劫难,没有任何一种抗癌药可以无惧复发,所向披靡。但是乐观些看,虽说我们还不能打倒对手,却可以与它讨价还价,展开周旋。比如避免与致癌因素接触来降低患癌风险;或者通过普及基因筛检,就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来及早采取预防性措施。人们患癌的过程正在从“患癌后直接回家等死”,转变为“患癌,治疗,再回家等死”。
短短“治疗”两个字,代表着人类几百年来的抗癌成就。自格列卫的诞生10 年以来,新的靶向抗癌药物不断涌现。据报道,目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靶向抗癌药物就有79 种。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治疗,把癌症拖延成一种像高血压和糖尿病那样的慢性疾病。当一种药失效后,再换另外一种,一直维持到生命的尽头。
阅读《众病之王》,仿佛在人类与癌症的历史中纵横穿越。故事里融合了血泪心酸,各种试错和偶然,各种惊叹与遗憾,也饱含着希望和激情。作者在引言中提到将本书献给所有曾经和正在与癌症作战的患者和医生,也献给所有为预防和治疗癌症做出贡献的人们。人类抗癌史可谓鸿篇巨制,从手术到放疗和化疗,从环境与预防到社会影响,每段都值得花费笔墨大加论述。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试图在传记之外回答这样的问题:癌症,这一根植于自身编码体系的疾病,是否可以在未来被根除?在人类与自身基因突变的斗争中,能否最终取胜?这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也许我们将永远与癌症共生下去,一同见证生命的适应力与顽强。有人说,当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和宇宙足够了解之后,将不再畏惧死亡。无论还需要多久才能终结癌症,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或许可以长呼一口气,从容对待这位“众病之王”。

  《众病之王》读后感(五):生命是一场战斗

生命是一场战斗。
这句话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场战斗不仅是癌症病人本身与癌症之间生命力的争夺战,也是癌症研究者、治疗者们与癌症之间你来我往的拉锯战,更甚至是涉及利益、权衡之下社会各方政治、商业势力之间的暗战。
1.对癌症的治疗与认识
医学界对癌症是治疗早于认识的,这主要是因为癌症是分子层面变异导致的疾病,对其的认识是会受基础医学理论的发展步伐制约的。因此癌症的早期治疗大部分是基于实践的摸索,而非按图索骥。
即使如此,由于存在着众多如法伯等将终生奉献给癌症治疗事业的医生,癌症的治疗从一开始纯外部观测性的“根治性”手术,逐渐进展可作用于局部肿瘤的X射线,再到作用于患者内部的化疗,再到手术与化疗的配合治疗方案。癌症治疗的每一小步前进,都必定基于医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反复试验,偶然之间从某处获得的治疗灵感,以及成千上万因为无效的治疗未能挽救生命。
即使到了后期,医学界真正认识到,癌症的成因是因为基因受外界刺激影响突变或在自身复制过程中出错,导致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些关键路径出现问题,并随之开发了针对关键路径的靶向药。对癌症的治疗也远远没有终止。因为癌症的基因表现也在不断的改变,不断进化。
正如红桃皇后告诉爱丽丝的话,脚下的世界在飞快的变化,唯有不断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位。这也是对癌症斗争的困境:我们被迫不断的奔跑,只是为了保持留在原地。
2.走出象牙塔
传统观点认为,研究是一项需要关在象牙塔中心无旁骛的事业。当然这个观点并没有问题,对研究人员本身来说,研究是需要绝对的专注与坚强的意志。但人毕竟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研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金的募集则首先需要公众的关注。
法伯与拉斯克的相遇绝对是整个癌症史中最有历史性的一刻,在这一刻,一个有政治意识和研究决心的他与有抗癌意识和政治手腕的她一拍即合,组成了推动癌症治疗前进的完美圆轮。
原本在狭窄的储物间接收治疗的癌症病人以喜爱棒球的邻家男孩吉米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他们”暂时摆脱了橙黄的脸色,满布肿瘤的身体和了无生气的眼神,以一种虚弱而可怜的形象,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情,和关注。
关注转化为了资金,并推动着政府介入,使抗癌成为全国性的运动。
法伯和拉斯克的合作,是医学与政治的合作,至此,癌症才真正开始走出昏暗的地下室,来到阳光下。

  《众病之王》读后感(六):预防就是治疗

我不会外语,没读过原版,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阅读障碍,看作者的描述翻译有很多人参与,这可能也是这本书读起来流畅的原因吧。扣一星是因为没有什么注释,而且目录部分只是按照大部分分了一些,而不是附注上小节。
哦,对了,给那些有“阅读障碍”的读者一个剧透,这本书很厚,字很小,要读很久。
这两年我们全家人都在跟我爸的肿瘤斗争,我爸在住院期间跟医生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把我爸跟我说的那些他从医生那儿学习的东西和书里写的印证,共通的一点就是“预防就是治疗”。
书里写“在美国,几乎每种新药都会被当做潜在致癌物经受严格审查,即使该物质与癌症只有微小的联系,也会造成公众的歇斯底里,令媒体焦虑不堪。但是人类所知最常见、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的香烟,却能随意地在各角落的商店里用几美元买到,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个特别要写一下,不光书里写了吸烟对癌症的影响,从始至终,大夫都在跟我们强调吸烟对于肿瘤的影响,不光吸烟,二手烟也对肿瘤有巨大的影响,忘了具体的数据了,大夫说大部分肺组织周围肿瘤的癌变吸烟或者二手烟为诱因的。
当然书里最后写的那些关于癌症基因的研究成果也让我们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尽管还不能完全掌握,但是在预防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众病之王》读后感(七):阅读笔记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简单的癌症科普读物,要读懂这本书,需要至少高中水平的生物与化学知识,加上这本书事无巨细地讲述癌症从发现到现在的历史,掺杂了很多与癌症相关的政治活动和私史,有一点点让人感觉混乱的时间线,导致这本书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读下去的同时觉得无聊难懂。

这本书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癌症科普读物,介绍了人类是如何由表及里,从表观到DNA分子层面逐层认识和解释癌症。同时也很感慨科学的进步,这本书写作于大约十年前,十年后的现在,前沿主流肿瘤的治疗手段已经从传统的化疗,放疗进化到免疫疗法,通过自身的免疫细胞识别癌细胞的机制,将自身的免疫T细胞提取并通过基因改造的方式加入特定的靶向基因来修改免疫细胞并大量增殖,回输回体内来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抛出了困扰当时肿瘤届的一个问题:

大多数正常细胞,甚至快速增长的正常细胞,在繁殖了几代后就耗尽了分裂的能力,是什么使癌细胞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分裂,而不会衰竭耗尽

得益于科学的发展,这个问题有了相对完善的答案:细胞的每次分裂需要复制DNA,每次DNA的复制会导致端粒的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的程度,DNA不再能够复制,细胞的程序性凋亡机制被启动,细胞和它的分裂体大批大批地死亡。在干细胞中存在一种酶叫端粒酶用于修复缩短的端粒,所以干细胞的分裂次数远远多于分化后的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情况下已分化的细胞中是几乎没有端粒酶的,然而在癌细胞中可以检测到存在大量的活跃状态的端粒酶,在癌细胞的每次分裂后端粒都得以修复,从而使癌细胞逃脱了自然的限制,得以进行无穷无尽的分裂。

  《众病之王》读后感(八):最精彩绝伦的科普书

用了一星期的休息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本书不逊于任何一本悬疑侦探小说。情节推进紧凑连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吸引着我一直看下去。无法相信作者作为一名职业医师在紧张的工作,研究之余竟然能完成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真是异于常人的坚持和激情。
作为一本科普书籍,读这本书不需要任何医学背景知识。晦涩的医学现象和术语作者解释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深入而直达本质。癌症的前世今生,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真实而全面。再次深深的为作者的医学功底和写作技巧所折服。
读者大可不必因为本书的主题而感到压抑而拒绝拿起此书。虽然不可避免的,书中有大量因癌症而痛苦,甚至离世的人们。但是在看书时,感受到的最多是希望,是坚强,是对人类几千年来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感动。我们生来不完美,我们的基因里隐藏着致命的缺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或其它什么力量创造的,我们是从自然中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过了数百万年,一点点进化至今的,并将一直进化下去的生物。

  《众病之王》读后感(九):第一遍读书感悟

众病之王
20151010深夜网购
20160201第一遍读完。
读得断断续续,只读些大概,索性涂抹几句:
作者用四五百页不仅一步步顺着历史的轨迹解开癌症它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亦结合自身所读,所感,所闻深刻讨论了桑塔格所言“疾病的隐喻”即癌症之于整个社会,文化,人的价值观的意义。
作者的科普较为形象,让我稍稍温习了高考后忘得几乎殆尽的生物知识。作者对于文学名著的深刻理解并且对于其中文字的运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六个部分中的每一个小篇目都是以文学/演讲/社科等中摘出恰当的文字作为引子。
我记忆最深的一句是出现在整本书最后一部分的引自《爱丽丝漫游奇镜记》的中王后所言“在我们这儿,得拼命地跑,才能保持在原地。要是想到别的地方,得再快一倍才行。”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我们对癌斗争的困境:我们被迫不停地奔跑,只是为了保持留在原地。
而我相信,我们人类可以做出更大更快的努力,便能追上疾病变化的步伐,占得先机,取得最后的胜利~
to be continued…

  《众病之王》读后感(十):感冒带来的惊喜

上周的无挑,他们通过节目组的设置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了历史,对他们韩国的独立史有了深刻直观的认知。大神一直感叹果然要了解背后的故事才会觉得有趣啊!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鲜活的故事。这周和家人出行也是如此,我想细细了解,可是他们看完就走,似乎那些东西没有意义,这是旅途的遗憾。看《众病之王》,了解到白血病的命名史,也让我这一想法更加确凿,了解能产生共情与理解,了解了癌症向现代走来的道路,使得我更加能理解那些新闻中的故事、他人口中的传说。一切不再是一些数字,冷漠的报道,而是有血肉有情绪的生命。
看到他们在探索对付癌症的方法,切除、化疗、以毒攻毒...不禁觉得浑身不自在,看书都不想坐着看,觉得身上每一处都很脆弱、容易损伤,于是躺着,侧倚着,怎样都不舒服。
科学家,医生,解剖学家等不断的寻求更好的,能根治癌症的办法,穷尽一切,每一次细小的发现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惊喜,都是引导他们最终解决病症不可或缺且可遇不可求的一环,从开始到结束这一过程,有起有伏,惊心动魄。我想起去年看的《模仿游戏》,图灵他们为了研究出破译密码的机器经历各种阻难,内外的困境最终取得成就。而这本书里的多位解剖学家、医生们,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令人惊叹,对癌症的研究一环扣一环,研究进程有起有伏,精彩跌宕,若是拍成电影一定相当精彩,而且极具意义。(啊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hiv科普书,有时间找来读读
看的过程中也不得不感叹翻译的良心,言语顺畅自然,情绪煽动性很强。本身书就很精彩,翻译也好。很值得一读,尤其我这种对医学没有概念之人。Orz
噢顺带提一下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哈哈。原本自己这几天感冒,非常不舒服,而且来势汹汹头晕脑胀无法制止。主要还不是不舒服,而是非常烦躁,很烦感冒的状态,以往一感冒就的一周以上才能好,无法正常学习活动,所以一气之下想弄清楚感冒到底是什么玩意,于是搜医学科普书。搜到一本和感冒有关的但是找不到电子版,kindle都没有,又急着想看,于是随便找了本与感冒无关的写疾病的高分书来看。感觉非常出乎意料!作为一本医学科普书,即使有些许专业名词也通俗易懂,直击人心,不能更棒!!开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