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说到底,你知道你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了吗?】

阿德勒在他的学说里,尤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总是追寻生命的意义,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他说,对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一、生命意义
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的问题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很多,事业有成拥有甜蜜爱情幸福的生活
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眼中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充满创造性的,为了实现机遇和机会,应该努力克服眼下的所有困难
这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家庭中的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以前总是唯我独尊,很自我,但是现在我慢慢将对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关注/喜欢的人身上,因为从小就被忽视,以致于心里总是没有亲情,导致我长大后一直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整个人都是处于一种悲观状态,而且很容易陷入悲观情绪,但现在,我希望我能改变。@
罪犯、酗酒者、自杀者...这些人之所以失败,在于他们对待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于社会缺乏兴趣和安全感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识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
所以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那么,这时候很多人疑惑了:自己的利益如何保障呢?
答: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确定了这一人生目标之后,个体便自然而然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是的,我以前不喜欢和人分享,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别人的帮助,以致于很多事情自己解决的够呛,反而让我处于很被动的地位。@
二、童年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我发现我是被忽视儿童,我的思维里没有关心和合作的概念,因为这些从小到大对于我来说都是如此陌生。
所以,成年后,我才发现,我不懂得如何去求助于人。而如果别人不主动提供帮助,我便会觉得自己受到漠视。而且甚至我都不知道如何去博取他人的帮助和尊敬。
有时候我觉得别人不可信,甚至连自己都不可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看完这本书的晚上 我就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我住的这个区正在拆迁,我梦见拆迁之后又建了很高的楼,但是样式很古,就像南大的北大楼那样,爬满爬墙虎。
  我和我妈在散步,然后我就跑走了,好像是躲到其中一个楼里,是个大酒店,富丽堂皇的,我就躲在安全通道里,好像挺希望我妈找到我。
  现实中的我,也很爱走安全通道。
  然后我妈是找到我了,然后脚磨破了。这个是实现的再现,因为一年前的现在,我就在厦门,一个人,我妈在找我,疯狂地走着,磨破了脚。
  梦里我还想有个弟弟妹妹之类的,陪陪我妈,这样她应该不至于这么孤单
  So,你怎么看我。
  
  
  “要了解一个人,你得了解他的恐惧。”这其实是在《我执》里读过的一句话。一开始我一直不理解,甚至曲解,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懂了。
  你是要了解他恐惧的目的。
  怕蟑螂,老鼠的人无非是想要一个干净的环境。
  怕黑的人,无非是要人陪。
  突然想到我的前女友,她经常和我说:“我怕你突然就不要我了。”
  她无非是想就这样和我在一起。
  但是她怕的事,我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开始随便翻这个书,觉得真TM扯淡,自己生不生孩子还关系着全人类的命运,还有一个人就是要与全社会合作,这让梵高怎么想,社会有想要同他合作么?
  后来就真正静下来,被这老先生滔滔不绝的论述带走了。
  吐槽一句,这人绝对是个话痨,就因为他小时候口吃,现在有人愿意听他说他就一定要这样么。
  
  我的书札找不到了。。。本来书中还有很多例子想做评述,暂时不行了。。。请先原谅我虎头蛇尾的书评。
  另外,十分赞同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74074/ 这里批评的第三 与 第四点。
  我们只是活在,传续血脉与传续灵魂,保持自我与大众合作,诸如此类的极端之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乱翻书 |弯道处,不是翻车就是超车——《自卑与超越》

人生路途,轻装上阵者首先能走地稍快稍远,比起相同条件下负重的同辈。自卑就是相当重的一块石头,有人带着自卑还要带着自卑带来的负面buff甚至有人还试图掩饰,殊不知这一切在别人眼里装模作样不说,且耽误行程。
前面几章主要以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自卑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外在的作用力,后面几章既讲明了自卑对于个人的内在影响力以及在婚姻和家庭中自卑的力量。告诉我们父母无法合作,那么他的孩子也学不会合作,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话语,和之前的自卑的形成中的家庭的影响相映照,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成年后,不可避免带上父母给予的东西再去影响下一代。若从表面上看,自卑就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最开始的作者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阐述,告知我们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所有失败者的共同特点是合作能力差(这一点如果不仔细读认真想你会觉得这一点是荒谬的)。一个人做事情讲话吃饭喝水上厕所都在向世人明晃晃地昭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乐观的,悲观的,勇敢的,怯懦的......如果一个人只会只能自己一个人的话,将很难成功。结合自己的生活,我发现过这一点,但没有深刻地思索过。当我遵循着作者的逻辑想象的时候,未来一片凄惨。
我后退一步想了想自己目前的处境,我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无法和别人合作,那么他的某些能力就会慢慢地消失。与别人合作实质上也锻炼了一个人合作的能力,然后合作的能力会在方方面面影响一个人。一个人需要自己各个器官的合作,手和脚的协调。自卑者的处境堪忧,不仅面临与人相处的困难,也有很多困难将来自于自身,内分泌失调,手脚不协调被人嘲笑......
之所以认识到这些自然是因为小时候跟着老师跳舞参加小学生集体的比赛,那时候学跳舞很容易,一直到长大,学个太极拳的模样像猴子一样,跳减肥操跳的左摇右摆,瑜伽做得颤颤巍巍。自卑不仅仅影响的是表面上的成绩,深刻地说是合作能力的减弱和自卑的一个死循环,直到一个人跌进谷底。有一个相当漂亮的事实可以给自卑者一个重击,我的观察,一般学习成绩好的,其他成绩也不见得会差,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人在各方面几乎都是优秀的,以前是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觉得正是这个理。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有合作能力的,能和老师沟通合作,上课效率倍增,能和同学合作的,练习过程中加深印象,自己身边的环境愉悦,能和自己合作好的,自己的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
那么这些自卑来自哪里?每一个小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个哭泣的声音真诚不做作,那么这个声音又是怎呀渐渐染上了别样的色彩。早期的记忆,梦,家庭,学校,就是这些在交错着互相影响和验证中一个人走向自卑还是乐观的道路渐渐明了。家庭的影响深刻而又刻入骨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就是说的这一点,一个家庭的人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讲话方式。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深有感触,如果父母之间讲话大声且两三句就恼怒,他们有什么资格指摘儿女没有耐心的表现呢?与作者讲述的不同的是,学校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更为重要了。一个小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学校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就相当重要了。但是遗憾的是,如果自卑从家庭中带到了学校,要么成为畸形的努力,要么成为默默无闻地隐藏。这一点,在青春期尤为敏感
常常有成功人士述说自己之前的辛苦贫穷,说完之后还笑几声,笑声也一样的爽朗。但你见过一个说我十年前就住在这破房子里吃着咸菜,十年后也住在这里,哈哈哈哈哈。笑着的人吗?我没研究过人物的人生轨迹,没读过多少本人物传记。《史记》读过一些,记录寥寥数字。但是,读的时候吓了一大跳。本以为朝代更替是一家人换另一家人,实质上就我读的三皇五帝期间实际一直是一家人当家。禅让制,选贤举能,大概是让位给弟弟的儿子,哥哥的孙子,叔叔的儿子。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大意是实质上每个人都是名人之后。就是因为不是名人之后的都死掉了。这话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家族不断地淘汰人,一个国家也一样,一个世界也一样。
回到正题,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自卑,面对带来自卑的一切:贫穷,生理缺陷,智力,体力.....他的表现不会多好,他的心智没有成熟到能够面对这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的话。当然,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自己的人生。但我说的是,他可能就已经从这里开始落后了。
如作者所讲述,这样一个人在将来的家庭,工作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甚至自己的人生也会出问题。我正在身体力行的验证这一点。一个抑郁症自闭症挣扎了五年,每次刚刚有点劲头就又跌落。一路凄惨无以言表。但我是很幸运的,幸运地喜欢读书,读到的书恰好有助于我的思考,恰好我能够遇到一个亲密的人的引导,恰好我能够遇到恰当的鼓励,不至于让我迷失也不至于让我懈怠。我十分了解我自己,但很难克服。我的迷信来自成功也来自失败,这个迷信我也会克服。我依然常常孤立地确立目标,确立计划,大多数失败的瞬间我会尽量记得。我在合作失败数次之后遇到这样一本书这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了解了我不知道的东西。我发现了我要纠正地地方,甚至,作者提供了思路
如果有人说作者没有教一个人怎样走出自卑和自卑带来的一切,我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一些
一:认识消除自卑的重要意义,认识自卑
二:有一个亲密的能够引导自己的人
三:如果没有二,请你自己认识自己,有一个能够把自己和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梦想,理想,目标
四:得到外界的鼓励
负重前行的虚弱的人卸下他的行囊
步伐经过恰当的休息渐渐变得坚定
坚定地信念的鼓舞
汗水遗落的角落能让你想起什么?
再一次背起的行囊却让你步履生风
强劲的大风的阻挠
泪水留下的瞬间你觉得世界如何?
我想拍拍你的肩膀~
文/尘桥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摘录与感触

热门: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真实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于人类目的的真实。除此之外,毫无真实可言。
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每个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诠释。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由此看出,愤怒眼泪、道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引用热门书评的一段超越自卑的概括:
“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感触的话……
对这本书的期待超过了读后的收获,原本题目和我个人性格的关系,让我毫不犹豫的在即将步入职场之际选择读完这本书,希望更加认识自我和变得自信。同时,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之作。的确,很入门,也很大众化。
作者更多的偏向于用一个个事例展示自卑形成的过程,但是个体的多样性很难达到较强的解释力,可能是著书时间久远,很多理念我也不是很认同,而认同的道理也没有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
那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自卑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反思了自己某些自卑情结的缘故,虽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至少承认自卑要比狐假虎威更有发展空间。
过于自我的人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相反以利他为乐的人就不会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唤醒每个人的良知,为了正向推动社会进步,即便微不足道但我们内心充盈。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在自卑中前行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这一年,我读了《西藏生死书》、《了凡四训》、《走在人生边上》、《思辨的禅趣》以及一些佛经,我开始怀疑人生,开始寻找意义。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不努力会落后,担心自己不加班会影响单位建设……恐惧第二天的到来,不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警告处分?翻车?开水烫伤?或者更多……可是,不管我有多害怕,这个体制就这样,第二天依旧需要我去开展工作,即使有多不情愿。渐渐地学会了去适应融入,和大家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相处,没有特立独行,也不会有独树一帜,学会理解,学会平淡。

我的不是麻木。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等。我虽然做不到这么多,但是总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感知,不断地明白。明白自己想留在什么地方,想要怎样的生活,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不单单在这个社会上寻找单纯的优越感,不再那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以超越自卑,太关注于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太多的不足, 自卑、胆小、敏感、多疑、自尊心过强……关注太多,就会太累,以至于把自己困死在原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六):我读自卑与超越

用了1个月的上班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本书主要通过个体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类的自卑和超越情绪。本书开头很好的向读者阐明了人类遇到的三项任务。环境、社会、性别。之后,然后进行了心灵与肉体的解释:即心灵就像一个马达,调动它在肉体里所能发掘的所有潜力。又通过社会和性别两方面的展开。用这两方面作者导入了自卑和优越感。有了自卑才会唤起人的超越。但是,真正的超越应该是在人类合作精神上的超越。而不是个人利己主义的。社会这个任务中,作者详谈了家庭影响中包括了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学校影响、爱情与婚姻、个人与社会等、单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在于童年时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作者的在文中不断的重复人类智力成型时期4~5岁对今后成长的重要性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改变人的两大因素、环境和困境中,作者的观点在第一次的面对是在4~5岁。所以,找心理问题的起点可以从这个年龄经历的一些事情开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七):学着与这世界相处

尽管一些观点受时代局限不能被现代赞同 大部分主张是发人深省的 人们一直努力的从卑微走向高贵,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底层走向上层,这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的一条线,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为止。 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会努力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我们的感受的是我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能够温柔就不要横眉,能够伸手拥抱就不要握拳相击。因为恶意会循环,善意也会。想被善待,先善待别人。想被理解,先理解别人。想被关注,先关注别人。 合作是人一生中是重要的技能,要从娃娃抓起开始培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八):自卑与超越

        当我尚处懵懂,迷茫无知之时,面对光怪陆离,众说纷纭,幸好读到了:“人人生而平等,却无不处于枷锁之中”,并时时警诫自己“自由可得,但不可失而复得”,从此不甘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奴隶状态,更有愤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怪论。慢慢地明白了促使进步的不是“和平”,而是:自由!
 
        当我深陷自卑,优越感作祟之际,看着灯红酒绿,一掷千金,幸好有人教诲过我:超越这些由自卑而来的愤慨,放弃那些铤而走险的念头,你能做的就是寻求积极的合作,挣取光明正大的财富!转而潜心技艺,互利互惠。
        当我……
        而后我写给自己:
 
        我若有理想,会悄悄地播种下来,在夜晚默默地耕耘;
 
        我若有激情,会暗暗地聚集起来,在正午滚滚地挥霍;
 
        我若有喜悦,会轻轻地收拢起来,在清晨缓缓地绽放;
 
        我若有伤痛,会悠悠地承受下来,在黄昏细细地舔舐;
 
 
        我愿不买房、不购车,将钱财省下,够一次环球旅行;
 
        我愿不上学、不工作,将时间省下,够一次游戏人间;
 
        我愿不尔虞、不我诈,将精力省下,够一次指点江山;
 
        我愿不卑躬、不屈膝,将桀骜省下,够一次飞扬跋扈;
 
 
        原谅我平平淡淡,因为沧海一粟;
 
        原谅我默不作声,因为与世无争;
 
        原谅我袖手旁观,因为冷眼看穿;
 
        原谅我红尘颠倒,因为正道沧桑。
 
        这个世界,且愿你我能自由,正大光明,有尊严地过完这一生!
结缘文字,一路书香。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九):《读后总结》

一、背景,为什么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在我思考生活的意义的时候,别人推荐给我的。正好不是很忙,所以下载了PDF读毕。
    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生活的意义才来读这本书的。而且在读书之前,其实已经思考过“意义”这个本身含义了。
二、要点,书中大致讲了什么
1、个人总结的脉络,以一个人的生长为序。
        婴儿时期:母亲(或扮演母亲角色的人)给与其“优越感”(或者说特殊照顾,让其觉得自己与其他世界上的东西不同,下文有说明解释),同时婴儿也对母亲产生“兴趣”(兴趣是本书很重要的概念)。
注:这里只写了母亲是表明母亲这个角色加入该个个体最早的时期,后面没写母亲不代表在后面的时期中母亲就不重要了。
        幼儿时期(到6岁之前):人生早期的四五年,人的性格基本成型的时间段,书中所谓的“早期的记忆”。孩子开始有“梦”,同时接触到更多的家庭成员,例如父亲和兄弟姐妹,并且开始产生比较明显“自卑感”与“优越感”。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家庭,那么这个孩子应该开始接触其他人,并产生对其他人的“兴趣”,这将是极好的。
        童年时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接触同辈人和老师,和上一时期类似。
        青少年:靠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前线,于是一些隐藏起来的问题开始暴露。这个时期的孩子问题很多,这并不是因为性格在转型,而是以前没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生活和学习等的压力下开始暴露。
        成年:直接面对最关键的,也是本书最着重解答的三个问题,职业,婚姻和社会生活。解答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前面。
2、关键词
    自卑感(自卑情结):当人们不能妥善的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自卑的表现有千万种,并不一定表现成自卑,有时候会伪装成狂妄自大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例如懦弱者叫嚣着要使用暴力。
    
    优越感:书中的定义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候表现出来的,对目标的特殊兴趣背后所具有的共同性格特征。而我个人的定义则是,与自卑感相对,优越感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达到目的情况下,为了对抗自卑感而产生的通性(因为这种定义更符合书中关于优越感的病态描述)。书中说,优越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追求永恒。
    兴趣:这在书中也是很关键的一个词,它和通常我们口中的兴趣意义差不多。要说的话,可以定义成,能长时间引导个体对于对象的关注与行动的特性。
    早期记忆:书中指人生最初四五年的记忆,这段时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而且这段时间的记忆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记忆的描述,而非记忆本身的准确性。换言之,就是个体如何去看待这段记忆,是更具有意义的。
    梦:书中作者把梦的作用归纳为两点(其实本质是一点)。一是梦是调整心态去面对生活;二,梦通过无规则的事物隐喻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态度,换言之,潜意识的认知。
3、主要观点
       首先,本书最核心的词就是”合作“,作者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合作的重要性。生活的意义在于合作,培养孩童的关键在于培养他对他人的兴趣与合作意识等等,作者还举出了许多案例加以佐证。
       其次,关于生活的意义,作者给出了如下说明:”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它们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被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优良方法,能够为别人解决相似的问题。“作者说的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人们奉献,而是要求人们磨砺自己,对他人有益,而非单纯追求自我的目标。
       最后,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生活的意义所指向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会生活、亲密关系(家庭)。并提出了三个条件(联系)1、我们必须生活在贫瘠的地球上,无处可逃;2、我们必须和他人接触,否则难以存活;3、我们必须作为男性或女性去面对社会和婚姻家庭。并且指出,只有当我们处于困难之中才会去思考意义,而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的三个问题,则影响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意义的取向。
三、读书的个人收获
       虽然说并没有从作者那里直接获得什么是生活的意义,但是意义这个词,本来就是人类自己定义出来的。正如作者所说,千万个人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意义。而我对意义的追求,大概也只是遇到困境而追求优越感不得。
       在追问意义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就明白所谓的”意义“或许只是钻牛角尖罢了。认清实际问题所在,才能解决问题。
       或者说,一切对意义的追问都可以回归到作者的那三个问题与三个条件。而由三个问题展开来,回到对意义的追问,又可发现其实我们追寻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实际迫切的问题,作者可能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但是作者却教给我们如何去处理自身性格思想等方面问题的方法。
       简单来说,谨记自卑感与优越感。利用对回忆态度和梦隐喻去直面自己的真实想法(潜意识)。
       作者对于教育与婚姻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关键在于引起孩子对于他人的兴趣并培养与他人合作,而非带有对抗的竞争。婚姻的关键在于对另一边的兴趣,承认另一边的平等地位并努力维护这一平等。
四、个人感觉不足点
1、作者把很多问题的行为和解决方式都归于合作。事实上,有很多事情和社会现象,作者的合作理论无法解释,甚至相违背。心理学从本书入手可以,但是不要局限于本书。
2、书中过于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治疗方式。要知道很多问题并不单单是认知的问题(所谓思想问题),许多生理因素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可能是本书所处年代太早所致)。
3、作者把很多问题的本质归结于对优越感的不正当追求方式,并把优越感作为人的行为的最大驱动力,这无疑是很值得商榷的。关于人的需求和人的驱动力,我们有过许多的研究,单纯的归于优越感,显然有些草率。
五、随手
       这本书花了我十来个小时,算是一字一句认真读过,一篇一章努力去理解过的了。本书可以学到的不少,可惜个人感觉漏洞也多多,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最有用的思想就好了。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十):自卑感与超越

        阿德勒从弗洛伊德的梦与精神分析出发,认为自卑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卑感存在的,自卑感自阿德勒看来并不是什么贬义的词,而是很中性化的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促使我们去超越自身,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高度。所以自卑感并不可怕。他还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婚姻、爱情、家庭、友谊等出发,认为人生在世就是群体性的动物,我们无法脱离群体存在,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合群能力。我们对各方面的自卑感促使着我们去超越,去合作。从一个人的性格、家庭、梦的状况出发,我们就可以剖析这个人作为人在惧怕什么,有什么自卑,从而可以通过教育、精神分析等方法来改变,使得人走向正常的轨道。
     所以,自卑这个概念是阿德勒的一个创新,通过自卑的概念引出,我们就可以超越自卑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