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10篇

2017-11-16 22:36: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10篇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一):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晚上心情有点不美妙,打开好久都没听的音乐软件,无聊地听歌,当孙燕姿《遇见》熟悉的旋律传来时,瞬间戳中泪点。
这首歌陪了我十年,在最孤独的一个人时,是它支撑我一次次从失落绝望中鼓起勇气,对未来再次满怀希望。可当我真的不再孤单时,过了这么久再次听到它,竟掉下泪来。
一个人的时光,占据了我此前人生的大块。现在想想,那些时候真的是骄傲跋扈,占山为王,不需要处理任何“关系”,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与父母相处毫无压力,与朋友相处点到为止,与陌生人相处更是容易,唯一需要处理的是内心突如其来的孤寂、迷茫与渴望。身边大家都是成双入对,只有我一个人,近乎固执地顺从着自己的内心,等着一个自己都描述不出的人有一天踩着七彩祥云飞来。这种挑剔伴随的是孤独、清高、骄傲这样别人赋予的词汇,而带给自己的则是经常有的对比、失落与不安。
每当这种一个人的不安时刻袭来时,就会静静坐下来听音乐写东西,把所有情绪写出来,以此发泄,写着写着就舒展开来;或看不相干的电视剧,或玩游戏,或窝在图书馆午后温暖阳光中。坏情绪慢慢被释放,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每次都是这样,很成功地就能搞定自己。那时候是很快乐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对未来的憧憬美好盼望中重新收拾好行囊出发,整个人充满力量。
“上天的安排”是很奇妙的,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你你没有的。两个人后,生活五颜六色填充,有了许多的惊喜、温馨与踏实。但同时,也有了许多的烦恼痛苦眼泪
一个人时,所有的决定可以自己做,随时都可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两个人后,决定再不能任性,需考虑到对方,周全彼此时间,因此很多行程被耽搁;
一个人时,只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雾霾马上就能多云转晴;
两个人后,经常会因为对方的行为被影响得晴转多云,需要负担起另一份微妙的情绪;
一个人时,纵有不安,迷茫孤独也只是仰望星空似幻似真;
两个人后,困扰麻烦真实存在,逼得你不得不脚踏实地面对;
……
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两个人后,你做的每件事,所要面对的阻力都是50%,而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或多或少的妥协。而人是不甘心委屈自己妥协的,也不愿莫名承担起“被妥协”后的那份愧疚。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完全的一致,矛盾的种子就会潜滋暗长。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她爱旅行,但婚后却不能再像婚前一样“说走就走”,每次的出行总得经过每个人的同意,自由不羁的心哪儿受得了这般被桎梏。她不能再做自己,她必须违心屈服这个社会分配给家庭女主人的责任,这让她感到深深不适。就因为一张飞到国外的机票,父亲斥责,丈夫冷眼,全家鸡飞狗跳,本来让人放松惬意的旅行变得阻力重重复杂难堪。一番考虑后,她选择重回一个人。我很明白她的感受,也理解她的选择。初陷两人相处瓶颈的我不由问自己,两个人,究竟是为了什么?
两个人出生家庭不同,生长环境各异,各种想法观念都不一样,对待一件事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不解、矛盾、烦躁、困扰在两个人之间环绕,一度曾让我怀疑,这是两个人应该有的状态吗?
缺少亲密关系体验的我在这种困惑中痛苦地摸索着,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们之间矛盾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低,彼此都在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与生俱来的的思维定势。这一发现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两个人的关系。
其实,两个人后,欢乐和笑声比以前多了呢;以前总是憋到内伤的我似乎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愤怒了呢;对一件事的看法在对方的提醒的下,少了很多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呢;工作上的烦闷似乎在一见到对方后就有所缓解呢;感冒生病不适时,摸着头量体温买药煮饭的人也是另一个人呢……两个人后,自己才第一次有机会看到投射在对方身上的自己,更了解自己,被逼的不得不改造自己本质中的那些弱点与阴暗。这些改变不仅使得两人在亲密关系上更自如,在与别人的相处中,也轻易地就适用其中,整个人越来越收放自如与坦荡大方了。
处理与另一个人尤其是亲密爱人的关系,是一个“麻烦”,它有太多的不可控,但也正是这近在咫尺的“麻烦”,让我们痛得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在一次次试炼中,终于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空气,如影随形,滋养我们那有小小缺口的内心,使得生命丰盈与有意义起来。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二):死亡面前爱算什么?

我以为,不善言辞的人内心戏一定很足。而很多情况下,他们会以除言语外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这一期陈雪的《天空之城》里寡言又一丝不苟男人无从挑剔的手稿与顺理成章的欢愉,连欢爱后都是冷静甚至刻薄的。
对于其它人,残酷的是当你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他将不再充满神秘感和距离感,他将成为一个无味的人,满目疮痍的人或者令人绝望的人。然后这种绝望最终蔓延至自己身上,被迫接受他早已恶化的疾病,每日悉心照料,每日伴着恐惧入眠,期盼这只是一场幻觉。
《天空之城》一面令人压抑,一面又不得不承认它是生活的一面。我们总是一面害怕一面飞蛾扑火,从不自知爱到深爱无法自拔。面对死亡,别的都一文不值,无论是财富还是浓厚的爱。
能怎么办呢?除了过好当下的每一天,除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样说来,爱也只是附属品罢了。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三):理想伙伴,生活伴侣,爱和性。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
Don’t judge.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his or her own definition of success.
Suffering is one very long moment.
如题,理想伴侣大概就像空气,存在,必不可少,却不唯一。如同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有氮气,还有稀有气体。每个人都可以有精神上认为可以交流的人,他们涉及不同的领域空间范畴。这是理想的,伙伴们。
而针对几篇小说,有千万种不解。理想伴侣和生活伴侣若不能合二为一,那么当初他们为什么做出选择,选择一个而隐秘另一个?每一个故事,看似都是精神上的伴侣,实则都有肢体的接触,他们做爱而不负责,他们有爱而不成家。 他们有过去而不放下,他们都背叛着现在。讲述着只有两个人的故事。
理想不该是幻想,理想的伴侣是生活伴侣的提升,相互的迁就,相互的磨合,学会欣赏身边人的优点和包容相互的不同。不相信天生一对,只有不愿磨合和迁就的心。 或许我太幼稚始终相信着非黑即白的准则,灰色地带则越少越好。
《鲤》是至今从第一本一直追到现在的“季刊”,喜欢它提供的新视角,问题简单答案却复杂,生活化却耐人寻味
看到别人写的书评……写不下去了……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四):世界上所有的好故事,都在讲两个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所谓的“理想伙伴”,是并不存在的。
我有很多交心的好朋友,但他们似乎并不是“理想伙伴”,因为并没有谁不可缺少。他们在我生命中来了又走,离开的时候会难过,但走了也就走了,人事如云,总有聚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依旧。偶尔会联系,也会想努力维系这份感情,却很难找回从前在一起时的默契。并不一定是谁变了,只是我们的生活轨道越错越远。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并不是什么君子,是时间是空间将浓稠的友情,渐渐冲淡。
女友在一起马上就六年了,她是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我们彼此相爱,但也时常吵架,所有争吵的起因都是品味的不一致。比如在家我放音乐的时候她嫌不好听,比如她要去看类似《栀子花开》这种电影而我不乐意。伴侣是伙伴的升级版,有且只能有一个。“理想伙伴”放到爱情上,就是“灵魂伴侣”,有时候我会想,她真的是我的灵魂伴侣么?我们是这么不一样。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理想伙伴,不过是我们将太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加在伙伴身上:要时刻陪在我们身边、要三观对得严丝合缝或者互补得恰到好处、要成为生命中不可代替的存在……“理想”两个字给了我们任性开列条件的借口,于是理想变成了幻想。我们会因为幻想,让同伴的好遮蔽一切,也会因为幻想将伙伴的不好无限放大。读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主人公哑巴辛格最后一次去精神病院探望安东尼帕罗斯,他在火车上温情满怀地想着自己的伙伴:“每一个醒着的时刻背后,总有伙伴的存在。这种和安东尼帕罗斯隐秘的交流,在长大,在变化,好像他们已经血肉相连。有时他带着敬畏和谦卑想着安东尼帕罗斯,有时带着骄傲——永远怀着不挑剔的爱,不受意志所控制。他做梦时,伙伴的脸总在眼前,粗大而温柔。他醒着的时候,他们永远在一起。”这是理想伙伴的一种完美诠释吧。但事实上,人们都会不理解优秀的辛格为什么会那样依赖浑浑噩噩的弱智安东尼帕罗斯,何况安东尼帕罗斯完全不能感知和回应辛格的爱。这样看似毫无理性的一叶障目,是爱的故事里最经典的一种。就像斯嘉丽在艾希礼和瑞德之间的摇摆是我们永恒的纠结。麦卡勒斯说:“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这是真理。爱人者眼里有理想伙伴,而单纯的被爱者没有。如果去掉种种内心的计算比较,只以爱的多少来衡量,相知相爱的一对人明明就是最理想的伙伴。
只是我们往往不以为然,偏要笃信徐志摩那句:”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好像理想伙伴、灵魂伴侣就只有千万年来,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造出的那一个,擦肩而过就再不复得。徐志摩为陆小曼写下了这句豪言壮语。但陆小曼真的比张幼仪更合适么?当然这本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但从另一面来看,理想或不理想,本来并不止取决于另一个人。两个人的关系绝不是天造地设,要用心经营。徐志摩为他的灵魂伴侣陆小曼疲于奔命,对张幼仪却无所用心。所谓理想与现实,也许并不在于陆或张或林,而是徐志摩自己的斯嘉丽病。
当我懂得了这些事,就会珍惜我的女友和知交。所谓“理想“,其实永远是在磨合的路上逐渐接近的过程。他们或是我自己,谁都不完美。他们并不会站在终点,而是始终与你在旅途中相伴相随。所以,当我说一个人的生活依旧,那并不是真的,如果可以选,谁会愿意习惯一个人。上帝创世之初,都要在亚当身边,填上一个夏娃。那之后漫长的时间,人类繁衍生息,终于,人海茫茫,漫无涯涘 。但人与人之间所有可能的关系,其实都是一个又一个二人世界的叠加:家人、恋人、朋友、工作伙伴。
《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就是这样一份二人世界的漫游指南。张悦然在卷首语中说理想的关系应该“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因为已经完全习惯和足够地融洽,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同时,它又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空气。”真是恰当的比喻。这本书大致可以一劈两半,前半部分是访谈,受访者当然都是些成功人士,算是理想图景的描绘。张嘉佳和张怡微两篇最好,他们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印象最深的是张嘉佳说的那个哑巴女孩的故事,没有暴力没有死,就是简简单单的童年轶事,但张嘉佳把哑巴女孩推开的那一刻,真是绝望透顶。张怡微的访谈放小说那边会是这期翘楚。她讲了一个自己父母的故事,透过她的讲述,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三个二人世界:父母的失败婚姻,她与母亲,她与父亲。而这本里的六篇小说,个人感觉最好的是《台风天》,讲大学情侣时隔多年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失败偷情。细节丰富完满,没有一点矫情和做作,这就是茫茫人海中属于我们的不体面的现实故事,作者把它拎了出来又将它还给我们自己,虽然看似平淡,读过却百感交集
作为《鲤》改版后的第三期,选择“两个人”这个主题其实很有意思。改版第一期名为“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第二期叫做“不上班的理想生活”,从租房到工作,抓的都是时下都市青年人最关心的话题。但是,即便你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你可以坐在这家中享受自由职业,如果没有一个理想伙伴在你左右,房间和内心都会空空荡荡。于是,有了这一期。两个人这个主题,大概没有人会不关心。前一段时间范爷和李晨的合照让人们重新“我们”这个词,正说明了二人世界的魅力。但与租房或工作不同,这个话题是永恒的。毕竟,世上所有的好故事,总是在讲两个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郭靖与黄蓉、马克思和恩格斯、福尔摩斯和华生、志明与春娇…… 他们的名字写在一起,不可拆分。 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可以讲千万遍。 就像是对我们失去的那个乐园,绵延不绝的遥远呼应。
其实,伊甸园的秘密,也只有两个字: 我们。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五):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一期的《鲤》,主题是“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让小伙伴“像空气一样理想”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简直比彗星撞地球还要难。“适合的空气”是可遇不可求的,这需要建立在双方都相当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由此,便可以得知拥有理想伙伴是一件多么令人艳羡和幸福的事。
“态度”中采访的是张嘉佳,和伙伴关系不太大,谈生活,谈朋友,对这个从别人全世界路过的男人有多了一点了解而已。“面孔”中的七篇文章是就伙伴关系进行的采访。确切说这种“理想伙伴”关系在这里被解读得十分宽泛。
吉井忍和秦俟全这对跨国夫妻诠释的是一种婚姻中的伙伴关系。若说夫妻之间难免存在差异与摩擦,那么具有中日两国国籍的夫妻的差异似乎应该更大,然而吉井却说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个体差异。两个独立个体从相互吸引到慢慢学会共同生活,互相融入,前提是知足,相处方式上可以保持一点“紧张感”,而最重要的是“我”这个独立人格在婚姻中不能迷失和泯灭。
音乐创作组合“小于一”展示的是理想的合作关系。其实我读出的意味是,虽然两人一起工作,难免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当争吵过后,懂得妥协,为共同目标寻找最佳方案,这才是理想的共事方式。
按说《搁浅的海》不该归入“伙伴关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母亲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席的人物,理所应当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张怡微和母亲的关系便是在她逐渐长大成人之后才被重新审视。离婚、再婚这类普遍问题带给子女的影响也被这篇采访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
要说最喜欢的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是一个group》这篇介绍龙凤胎兄妹的采访。两个人的一唱一和、性有灵犀、童年趣事等等,读起来顺畅欢乐,非常提神。当然,这是选取的关系极其和谐的兄妹,类似于娘胎里选定的“最佳拍档”那种,可遇而不可求啦。
接下来的三篇讲夫妻档摄影师、男男友谊、已婚的男同性恋“夫妻”的故事,从常态到另类,也算都有涉及。总结下来,其实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成长,要好的伙伴都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阶段,他/她有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同事、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也说不定会是一只狗或一只猫)。关键是这样的理想伙伴很难得,难度远超寻觅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
所以,看看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生活,虽然我们都渴望这样的理想伙伴,但还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吧。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初中化学课上我们都学过,空气主要由78%的氮气、21%氧气、0.93%的稀有气体,0.04%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组成。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张悦然在卷首语中说理想的关系应该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因为已经完全习惯和足够地融洽,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同时,它又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空气。
人的一生如此漫长,若是没有三两个知己该有多寂寞。无论是亲人、朋友、爱人,维系着两个人之间稳定关系的绝不仅仅只是血缘或利益。
我是一个极为不爱打电话的人,一方面是对社交本身的恐惧感,另一方面则是担忧自己的电话会打扰到别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总觉得想念的表达形式未必仅仅只是说出口,却也因此总是被父母询问为何从来都不曾见过我与人沟通。沟通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为了沟通而沟通,是不是太过耗费元气?也许,在父母的眼中,正常的社交就应该是我约你,你约我,我们一起愉快地玩耍。
每每这时,总会在内心里感激我的若干个理想伙伴。纵然我很少刻意去联系她们,但我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们仍是彼此非常重要的人。我可以深夜突然想到某个八卦然后胡乱用手机发给她,我可以一整年都不联系她然后见面就如同刚刚分开,我可以对着她肆意哭泣咒骂人生太短为何论文却这么长……
在她们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不必假装努力去变得优秀。
家中写字桌上有个大大的地球仪,有时候就会将一只手指放在中国,另一只手指放在比利时,因为比利时有一个我非常想念的朋友。想着这两点之间到底距离有多远,却也鄙视自己的幼稚可笑。打开微信就可以联系到的人,但我却总是喜欢静静想着从前的事情。世界这么大,我们两点之间却那么短。就像从地心穿过的直线,有滚烫的岩浆,有思念的温度。
就在前几日,一个认识了近二十年的姑娘过生日,我想起了她不久前才买的一套日课笔记本,于是就送了她一支钢笔,却没想到,她最近几日恰巧心心念念地想去买。她深夜在网上自言自语说,世界上的人那么多,懂你的人有一个就好。那时候,我觉得真奇妙啊,没有原因地就知道,她就应该会喜欢。
小时候那自命清高的自己,也会像安妮一样慨叹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长大了,看着大家纷纷拿理想和情怀的噱头去卖钱,也不免生出几分疲倦。在这个物质横流的世界里,理想多少钱一斤呢?高中努力学习是为了上理想的大学,大学努力学习是为了找理想的工作,工作努力加班是为了娶理想的老婆……可是,追求了一辈子符合我们理想的东西,也许我们根本没思考过,究竟什么才符合我们的理想?
就想书中提到的理想伙伴,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伙伴?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主题中对伙伴这个词的拓展,因为伙伴这个词非常符合我对爱情的定义。我个人觉得所谓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就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这种舒服的状态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夸张点说,你是抖S,我是抖M,那么我们之间的状态就是舒服的,就是像空气一样。
所以,少年们,少女们,都醒醒吧,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所谓的灵魂伴侣了。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所谓的灵魂的契合都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对方认知的基础上。我尊重你的爱好和选择,给你自由独立的空间,这便是获得幸福最重要的秘密了。
书中前一半是访谈,后一半是小说。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倒是那篇《吉井忍和秦俟全:两只猫的脚步》。知道吉井忍还是源于她最早在豆瓣写的关于便当的文章,那时候心里觉得她一定是日本那种传统又贤惠的姑娘。结果看了这篇文章后,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虽然她有着贤惠温柔的一面,却又骨子里透着猫一样的狡黠。非常喜欢她和丈夫秦俟全的相处模式,是爱人,却也首先是伙伴。
两个人相处其实就像地球上的两个点,我们想达到彼此的内心,总是试图通过很多种曲折的途径,却忘记了,两点之间,直线才是最短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简单它也简单,你复杂它也复杂。情人,朋友,爱人,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我们终究是和人相处,而不是和某一种身份相处。给彼此最合适的距离、最舒服的关系,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无论懂或者不懂,都没关系,毕竟我们还要一起度过好几十年不是么。读书的意义在于反思,我想,这本《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总会给我们带来些新的思考吧。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大抵是世间最为奇妙且复杂的事情之一。
文字大概也无力言明,唯有点亮你的思考。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七):只能说还行,但是模式非常喜欢,拿出一个题目,向作家朋友圈约稿,然后集结成册

就一个题目来写,不是考试作文,所以无关好坏,只有喜不喜欢而已
读这本书的感觉很想去看知乎上经历帖,都是各自真实经历的事情,讲出来给大家听,就像聊天,互诉往事,有感动,有感触。
一个人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感悟也需要一点一点酝酿。
可是读者的胃口等不及,不如就你一点我一点的分享出来,凑成一桌宴席,风味各异,热热闹闹,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以前看一些新近出的散文集,是编辑出一个题目,向社会征稿跟举行比赛,鼓励大家把故事拿出来分享,最后筛选出来集结成册,读者得到的是同一个问题,好多不同的视角跟想法,非常的好。
这样的书,主题鲜明,而内容丰富。比单独一个人拿出来的东西,要有趣丰盛的多。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八):一加一小于一的完美关系

人都是社会型动物——都渴望“爱”与“被爱”,不论浓度。但是每个人想要的浓度、想付出的浓度都不一样。诚然,如张悦然在卷首语提到的“理想的关系就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但往往没有那么好运气的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
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给了我一些启发: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安心,他们往往较为乐观,善于交际;痴迷型的人对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较为贪婪,容易妒忌;疏离型的人十分自立,他们漠视亲密关系,性格冷淡;而恐惧型的人害怕被遗弃,不信任他人,多疑,容易害羞。
so,不同的人格归属让社交关系看上去有点复杂,但关键是,我们要首先明白自己归属于哪个属性、渴望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经营一段关系(友情、爱情同理),才能找到空气一样理想的小伙伴啊。
《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提供了这种理想小伙伴的范本。
事业partner范本:《小于一:无穷大的合作关系》
俞璐和陈一峰,两个非常专业的音乐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一同成立乐队的他们,将乐队取名为“小于一”:预示了一种合作风格“对彼此的文字/音乐互不干涉”。但不干涉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和谐,二是一种“有冲突”的和谐:曾经因唱法上的意见不统一争执了十几个小时。
看得出来,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隶属于“安全型”,并不会因为一点小争执就丢失自我的坚持,也不会因为矛盾就质疑这段关系的可持续性。
在保全各自自由的前提下,坚守不容置疑的专业性——这种神一样的队友,夫复何求呢。
爱情partner范本:《拿什么与你天长地久》
曾经,我也是个too young too naive 地对“纯爱”撒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追随者,认为两个人有“真情”已然弥足珍贵,是这世上最好的馈赠,所做的就是该好好珍惜,但是究竟该如何珍惜呢——难道要穿过爱的荆棘,唯有把自己变成刺鸟,才能飞得更远吗?
约翰·蒂博和哈罗德·凯利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结果=奖赏-代价
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简写为CL),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的。
满意度=结果-CL
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CLalt,即替代的比较水平——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转投更好的伴侣的交往结果。
显然,Lydia与楚同学之间,一同经历了事业打拼期,一同进入优渥的中年时期,心理上共同成长,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但,在各种“挠痒”频发的“中年危机”到来之时,Lydia却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淡定——“如果说九年前还有人可以与我竞争他的爱情,而九年后,面对一个越来越好的我,再没有任何人堪称对手。“也在九年中”为楚同学做了很多不简单的事情“。
一个越来越独一无二的自己,无疑意味着low到底的CLalt,哪个伴侣甘心放弃为自己付出良多、自身非常优秀的”空气一样的理想小伙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降低CLalt,让自己变优秀的同时,也可以维系完美的亲密关系,夫~复~何~求~
除却完美的关系范本,这世上有太多不完美的关系——
前任、仇人、面和心不合的友谊、备胎与”被备胎“……而你有没有想过,每一段糟糕关系链的底端,正是我们内心的阴暗面。
最近和一个基督徒好闺蜜聊心得,她说我启发了她,让她意识到,神对基督徒的要求正是——处理好亲密关系,而最亲密的关系,正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像空气一样的理想小伙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的身与心。
感谢《鲤·空气一样的小伙伴》让我想了这么多。
以上。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九):亲密关系与安全距离

20岁那年,我在和爸爸大吵一架之后被他赶出家门。吵架的起因很简单,他不赞同我考研。在他看来,从热门的税务专业转去学什么古代文学纯粹是我的痴心妄想。他的原话是,我们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又是个女孩,找个差不多的工作上班就行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说。——我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对彼此的脾气秉性生活习惯了如指掌,甚至他说出上句我就可以想到下面要说什么;但了解并不意味着理解,我们大概永远也理解不了对方。
其实三十年前他不是这样。那时他高中毕业留校教语文,喜欢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老舍,业余时间写杂文写新诗,英俊倜傥意气风发。那一代人受的教育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为了更高的追求他响应国家号召去工厂当工人。再后来经人介绍认识我妈,像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恋爱,结婚,再后来有了我。我四岁那年,妈妈查出癌症。繁重的体力劳动、长年照顾病人和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渐渐压垮了爸爸,他越来越少去翻书,《巴黎圣母院》《搅水女人》《红与黑》《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当代英雄》《林海雪原》《红旗谱》《创业史》《陆游集》《水浒传》《红楼梦》……很多书霉在架上变黄、变软,书柜逐渐坍缩成一个黑洞。后来我被那个黑洞吸进去了。
从我上初中开始,妈妈开始长年住院。他奔波在单位、医院和家之间,疲累和麻木可想而知。我和他两个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安静的。晚饭常是炒得半生不熟的蔬菜和夹生的米饭。我放学回来,已经凉掉的菜摆在桌上,我们相对而坐努力吞咽,不说一句话。他有时又极暴躁、易怒,有时我甚至不知道说了一句什么,就能激起他的滔天怒火,捧在手里的碗筷直接丢出去,白饭和瓷的碎片混在一起朝我飞来,或许,我还要挨上一巴掌。
可怕的是,我和他流着相同的血,我的天性里也带有如此暴躁、易怒的情绪。即使现在,我也常会有突如其来的情绪失控,抑制不住的泪流满面,攥紧颤抖的手指,克制住摔碎手边东西的冲动。起初这些举动让我的先生愕然失措,现在他知道了,像安抚孩子一样抱住我,任我宣泄呜咽,那突如其来的失控很快会过去。可是我能感觉得到,我和他,我们都很害怕这种时刻。每当这时我就会无比痛恨我自己。
妈妈去世那年我十四岁。熬了十年,那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的如释重负。之后不到一个月他开始频繁相亲,拾掇屋子,置办新衣服,精神饱满情绪亢奋。知道我不反对他再婚以后,和我的话也变得多起来,多是谈论相亲对象,我知道他憧憬一种新生活。可是,我心里想着,这未免太快了一些。
高一入学的时候他已经和继母结婚,婚礼办得很隆重。我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我开始谈恋爱,男朋友是同级高大黝黑的东北男生,幽默,健谈,见识比同龄人广,成绩却很差劲。他的手掌很厚实,干燥而温暖,靠在他肩膀上的时候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安心。那三年我抽烟,酗酒,旷课,逃学,在排名前五的市重点中学里做着地地道道无可救药的差生才会做得一切,凭借小聪明维持不上不下的成绩。那时我爸正新婚燕尔你侬我侬,对我的一切无知无觉。现在回想,我在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的重点高中里歇斯底里地做着坏学生,是想要以此证明自己的独立,也是想和他对抗。很可惜,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观众根本未曾进场。
他惊觉我的变化时已经到了高三,一模二模成绩下来,只能报个北京二流院校。他失望透顶,骂我丢脸,败家,他辛苦供我读书就供出这样一个结果,对不起他。那时我意识到,所有一切都在已失控的速度向下滑落,即使爱情也填补不了那种近似荒诞的痛苦,永无止境。后来我发挥失常,连第一志愿的二流院校也去不成,委委屈屈学了毫无兴趣的税收。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一直处于失语状态,他不和我说一句话,当我是空气。
此后我一直极力想修正人生道路上的偏差,他不同意我考研,断了我的经济来源。我被一直疼爱我的姑姑接走,二十岁以后没再和他共同生活过。后来我读研,读博,和他的关系日渐恶化。考上研之后我们有两年的时间没有联系过,他仍然没有给过我一分钱。所幸我考上公费,学费不用缴,生活上完全是姑姑照顾。
三年前,他中风。那时因为经济、老人、子女等等家庭矛盾,他和继母的关系已经很差,中风成了离婚的导火索。躺在病床上动弹不了的时候,他经常会和我发脾气,但我看着他坍缩在病号服里的样子,却只有想哭的冲动。出院后,我和他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现在他独居,每周末我和先生回去陪他吃顿饭,帮他收拾房间。饭桌上他会和我先生聊时政,聊军事,聊历史。他早已想不起来问我的近况,我也从不主动说起,只会问他,最近身体好不好,有没有按时吃药吃保养品,每天都做些什么。剩下的就只能是三个人默默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不过我听见过他在外面吹牛,说女儿是文学博士,仿佛觉得脸上有光了似的。
人在渴望亲密关系时总会变得异常敏感,血脉的交融制造了亲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然羁绊,渴望在精神上达成同样刻骨的理解,然而尽管朝夕相对,却往往事与愿违。尽管这许多年来我一直想要把这一切诉诸文字,却感觉缺少开启的契机和记录的冲动。《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触动了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期《鲤》探讨的就是人的社会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亲缘、地缘、业缘多种社会关系的可能性。成功或失败,感动或感伤,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唤起我们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正是《鲤》的动人之处。透过张怡微的故事,一时间星垂月涌,强烈的情绪交织成海浪,一波一波拍打着暗黑色的礁石。浪底千涛万壑,多年爱恨积怨,瞬刻错落成愁。我忍不住会想,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良性的呢?今后我也将面临生育,我发誓不会让我的孩子再经历我所遭受的一切,可是过犹不及,会不会因为过度的关注和疼爱而是他窒息,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
“理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就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因为已经完全习惯和足够地融洽,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同时,它又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空气。”不可或缺的生存依赖,无色无形,却时刻给予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氧气。有哪一对父母子女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不是被抓得太紧,就是疏离得太远啊。
最喜欢吉井忍和张怡微的访谈,恰好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了人最为看重的亲缘关系。在探讨如何消弭差异与摩擦带来的争执与伤害时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距离:
“虽然在同一个世界中旋转,却是两颗不同的小行星,沿着各自的轨道兀自旋转。”
“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你不能看得太细。”
像空气一样的家庭之爱,祈愿这世间存在如此美妙的亲缘关系。不是闷湿的灰霾,不是干冷的寒气,而是水静风停的四月天里,有阳光味和青草香的空气。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十):无所不在,又无比自由——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

看到这期《鲤》的题目——“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高木直子的《一个人》绘本系列,这位小不点儿的独居女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过得好,并不意味着与周遭格格不入,反而更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这种认识似乎能与这一期《鲤》的主题不谋而合:理想的伙伴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能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在“面孔”这一栏目里呈现了很多重“伙伴”关系,有夫妻,有队友,也有母女、兄妹、基友,等等,这些人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能够对照着看自己在伙伴关系中的表现是否理想,或是否遇到了理想的伙伴。
最喜欢《吉井忍和秦俟全:两只猫的脚步》一篇,看过吉井忍《四季便当》之后,会不自觉地把她与传统的日本家庭主妇划等号,温柔而贤惠。但看过这篇人物谈,我才意识到,她并不是在刻意营造这种“贤妻”的形象,而是和认真地当自由撰稿人、搞创作一样,认真地做着便当,而丈夫秦俟全也并不喜欢媒体把他们宣传成模范夫妇,被迫承载一种虚假的浪漫。
二人身后背负的文化差异很大,生活也并没有那么稳定,还要为了生计而奔走,称不上所谓“美满”和“甜蜜”,但能感觉到二人的独立和包容,生活也是有滋有味。因而,在我看来,这段伙伴关系正是“理想”的。
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怡微:搁浅的海》,女作家的童年生活并不算幸福,父母离婚,又再婚,经济比较拮据,她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些淡漠,这种童年经历甚至影响到了其后来的婚恋。张怡微对亲情的态度比较悲观,“亲人之间的爱就是一种会搁浅的东西啊,有的有未来,有的不会。”好在她现在已经走出了儿时的阴影,原谅了父母当年离婚的选择。
不像夫妻关系里的隐忍与退让,面对父母时,我们享受天经地义的呵护,却无法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一丁点儿的疏忽。直到真正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看淡父母的不完美,转而主动去呵护他们。张怡微在经历了长久的打击之后,才悟出了这个道理。她的妈妈并不是“理想”中的母亲,但她也会欣然接受。
读完这一期《鲤》,我发觉“理想的伙伴”并不意味着某种“天生一对”,而需要陪伴中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而这种包容正来自强大而独立的自我。在这些理想的伙伴关系中,我首先看到的是双方的个性,再而看到的是他们之间的体谅与互助。因此,我想,在寻找理想伙伴的路上,不如让自己先强大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