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0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精选10篇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由[日] 安藤忠雄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一):安藤忠雄的建筑理解

五星推荐曾经受《源泉》影响,陷入建筑只应是“供人居住的机器”的桎梏,直到看完这本书,是本能让人对建筑感兴趣,想去解读建筑美感、思考建筑为何而建的书。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安藤忠雄,不仅是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位建筑的反思者,还很擅长用文字表达这种反思。全书都在围绕他对建筑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和思考,表达他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的理念。
柯布西耶说,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机器。密斯,要创造普遍空间。伍重,打造出能够与场域对话的建筑。赖特,有机建筑,饱含强烈个性生命力的建筑。每个建筑师都是操纵空间与光线的艺术家。
发现他的作品大多集中在兵库县,有机会一定要去,还要去京都感受日式庭院的“感性”。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的成才之路颇为传奇,原是拳击手的他突然发愿要成为建筑师,然而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进入专门学府学习,而是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自学之路。他游历世界各地,寻访城市与建筑,让世界各地鲜活的建筑生态做自己老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并于1969年创立了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这本书便是记录了安藤忠雄在游历学习过程中对建筑的思考和体悟,他明确地提出了“住宅是建筑的原点”这一核心理念,并且从群居生活、城市生活、创造场域和庭园等方面对自己的理念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他认为,现代的根本,是以合理性、论述性阐释世界,并试图对其赋予合理秩序的精神。工业化的社会,发展出了职业与居住分离的生活形态。这是现代建筑的根本性起源。但是由于现代建筑的崛起,使得地域性建筑被排挤到了边缘,而安藤忠雄认为,所谓的住宅,应该是呈现每个居民梦想的地方,真正的富裕并不是单纯的便利、舒适,而是就算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创造出丰富。

下面我们就从住吉长屋、六甲集合住宅和淡路梦舞台这几个知名建筑物,来了解安藤忠雄的建筑梦想。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个人建筑史的起点。当时正处在20世纪60年代末,正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在全世界蔓延开来的时期。这时候安藤忠雄接到了一个委托,为人设计一栋居民住宅。这一工作不但预算少,而且规模也极小,但是安藤忠雄却很高兴能够有让自己的想法具体成型的机会。他于1967年完成的住吉长屋,可以说是以最明快的方式呈现出了安藤忠雄对城市住宅的理念。

住吉的长屋建地位于大阪下町三栋长屋的正中央,可以说是处在过于密集的城市环境中。传统的长屋大部分都是正面两间、后面七间的联排屋——所谓联排屋,就是把一栋房子分割为好几间的屋子。长屋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昏暗不洁,对那里的居民来说,似乎住宅没必要充满阳光,且借由中庭和后院等小小的开放空间,也能让室内外保持良好的通风。但是安藤忠雄认为,中庭透出的阳光能够带给人愉悦而惬意的美感,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中,仍能感受自然的无限广阔,就如同一个小宇宙。

于是在住吉长屋的设计上,他拆除了既有的横梁,改为嵌入水泥制的厢房,长屋分割成三块区域之后,中央区块被用作中庭,悠然徜徉于天空之下。以一般价值观而言,这样的设计简直浪费,且中庭切断了住宅内部的动线,导致下雨天必须撑伞才能走到厕所,实在相当不便。但是这个中庭却可以带给狭长的长屋超乎想象、具有深度的小宇宙,会为这个住宅注入自然的能量,于是住宅也就超越了单纯功能性,而带给人感动与生活的真实感。

住吉长屋主要采用钢铁、玻璃、水泥等现代材料,且排除了随意的严密几何学作为制约。安藤忠雄一方面有志于表现单纯性与抽象性,另一方面又希望以能够包含人们日常生活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建筑来超越现代性。

刚建成的住吉长屋被批评者们大肆批判,认为安藤忠雄过于专横。但是他的委托人夫妇,在事隔二十年的现在,仍旧住在住吉长屋,也仍旧没有改变住吉长屋的设计。住吉的长屋,可以说是安藤忠雄的出道之作。

至今,安藤忠雄仍常常思考“住”的意义,这一思考总能让他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建筑为何的命题。安藤忠雄找到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以简单优雅的现代性与抽象性,去建造适合人居住的、甚至是精神的居所。

安藤忠雄的另一个命题是“集合住宅”。在思考群聚而居的意义与丰富性时,安藤忠雄脑海中浮现出三个典型的群聚生态。其一是中国南部福建省客家人所建造的土楼。这种土楼的结构,是以直径数十米的中庭为中心,居住空间以环状的形式层层堆叠,一楼为厨房等公共空间,二楼是仓库,三楼、四楼是寝室,秩序相当井然。这些土楼大的地方可以让50个家族,约300人群居在一起,一旦穿过贯通土墙的大门踏入土楼,就仿佛与世隔绝。人们以中庭为中心经营共同的生活。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到群聚而居的丰富性及其原点。

第二个让安藤忠雄印象深刻的建筑是爱琴海群岛圣托里尼岛及米诺斯岛的聚落。圣托里尼岛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后火山沉入水中,其外围部分裸露在海面上形成岛屿。围绕海湾耸立的断崖顶上,匍匐着纯白的住宅群所形成的聚落。这些房屋穿山凿壁而建,顺着地形堆叠并列,每一间房子的形状都不一样,而且各自面向自己的方向,给人变化多端的印象。但是从外观上看,这些建筑都涂满了厚厚的石灰浆,远远看来仍具有整体感,相当美观。圣托里尼岛的聚落形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迷宫空间,且时不时出现的小广场又提供了居民社交的空间,相当迷人。这一建筑群落让安藤忠雄找到了应当如何摆脱现代集合住宅单一化、均一化的线索。

第三个引起安藤忠雄注意的是建筑大师前辈柯布西耶于1952年建造的马赛公寓。马赛公寓是柯布西耶实现“城市”理念的第一个提案。这栋建筑是由钢筋水泥建造的18层板状大厦,里面包括从单人房到可容纳10人大家庭的各种房间,规划了一共23种337户的住宅。除了住家之外,同时建造商店、餐厅。最上层设有育幼院,下层则盖了幼儿园。就如柯布西耶在他的建筑五项要点中提到的,屋顶结合游泳池、体育馆、日光浴室等各式各样的公共设施成为屋顶庭园,建筑底部是可自由穿梭其间的混凝土独立柱,让一楼空间自建筑本身解放。马赛公寓是作为一个自立的共同体被构想出来的,可以说是“城市中的城市”。

安藤忠雄认为,柯布西耶一方面企图描绘出健康而又充满理想的乌托邦建筑与城市,另一方面规划过程中又过于刻板,把人们本应多样的生活硬是挤入单一的框架中。

这三处集合住宅将安藤忠雄引向了对日本集合住宅的思考。二战后的日本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建筑业界经过了不少的努力,兴起了建造集合住宅的风潮。但是日本的集合住宅的出发点,仅仅是冬至四小时日照为条件的平行配置。这一理由既单纯又贫乏,无法满足建筑既有的特性与人性化的生活方式。想要打破这一成规,还必须挑战日本人以朝南为宜居的居住理念。

安藤忠雄认为以平行配置为基础的战后日本集合住宅剥夺了土地的意义,将一切变得均一单调。他于1978年开始持续参与名为“六甲集合住宅”的建筑计划,并为解决集合住宅的问题贡献了一己之力。

六甲集合住宅位于神户六甲山山麓的倾斜地,南面的大阪湾和北边的六甲山与之形成由山与海夹峙而成、东西狭长的地形,且流过七条河川,自然条件相当良好。可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安藤忠雄选择用均质的框架结构以顺应地形,产生不同大小的格子立体位移,自然而然地形成多样化的住家形式。而利用格子立体位移产生的缝隙,则可以开辟小广场与阶梯等街道式的公共空间。另外,下层住户的屋顶可作为上层住户的阳台,呈现出集合住宅的丰富性。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完成第一期,其后安藤忠雄擅自规划的第二期也在1985年开工。在第二期工程中,安藤忠雄更着力于充实公共空间,在第一期与第二期之间建造绿地公园。这个公园并不是很大,但却是彰显两期建筑关联性的空间。且在第二期中,安藤忠雄将楼层中条件最好的区域设置为公共游泳池和健身房,希望居民之间能够有热络的交流。

随着第二期的完成,第三期、第四期的规划也慢慢成型,正如建筑评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所说,安藤忠雄是一个批判性地域主义者。他一方面积极地导入现代主义进步的遗产,一方面又与现代主义保持距离以呈现地域性。

下面是第三部分——庭院之美,淡路梦舞台。

安藤忠雄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庭园建筑的艺术。世界上的庭园形形色色,日本的庭园文化则以京都为中心。水是庭园不可或缺的组成。在各个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位于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凸显了对绿洲的向往,对于伊斯兰文化,水象征生命的源泉,对于其他民族和宗教,水也被视为神圣之物。欧美很早就意识到要在城市中创造自然,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城市景观的先驱。

在地球环境陷入极大危机的今天,安藤忠雄格外注重自然,他认为找回失去自然环境,首先就要改变我们本身的意识。不但不能处于被动,而且还要去思考我们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以此为基点去观赏庭园,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愿景。

以阿尔罕布拉宫为例,这座自9世纪末开始建造的堡垒不断增建,直到14世纪末才完成了全貌。在那个时代所营造的西班牙庭园,都有着如阿尔罕布拉宫中桃金娘庭园、狮子庭园等中庭连锁的体制。围绕中庭配置的伊斯兰建筑,其精致之美全部集中于中庭。围绕狮子庭院的回廊,呈现出极其精致的装饰、绝妙的匀称比例,让人感觉其描绘出了庭园这种表现形式的终极之美。

阿尔罕布拉宫的本质,即是“表即里,里即表”,也就是说,和不怎么起眼的外表相比,有着美丽的中庭,呈现出一个将建筑之美往内部收敛的小宇宙。每个中庭之中,建筑、水路、灌木、以及涌出泉水的喷泉融为一体,表现出对自然的礼赞与生之雀跃。

同样将庭园与水结合得丝丝入扣的,是位于意大利蒂沃利的哈德良别墅。这个庭园是古代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下令建造的,于公元2世纪前半完成。在这里,擅长水道工程的古罗马人发挥技术建造了许多喷水池、水路,这个庭园是整个别墅中的一部分,光是出土的庭园,就占地50万平方米,几乎等于一个小城市的规模。

当安藤忠雄初次造访哈德良庭园,站在建筑物崩塌、雕刻倾倒的废墟中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哈德良重建的古典建筑杰作——万神殿那强有力的空间,不禁感到一阵强烈的感动。庭园往往是极为个人的梦想表现,哈德良的梦想之壮大,至今无人能及。

古罗马臻于成熟的庭园文化,其后传到西欧,之后,重新奠定了影响今日欧洲庭园的架构方式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中世纪以前的庭园与文艺复兴时期庭园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运用水的方式。文艺复兴之前仅限于用喷泉、水路、池子等方式,文艺复兴之后则伴随着多样功能。同样位于蒂沃利的千泉宫,在水的运用上既壮阔又富于变化。喷水池种类繁多,例如人工瀑布,气势磅礴地顺着阶梯状的平台倾泻而下,又如百喷泉整合了成群的喷泉造成壮观的效果,再如水流振动管子发声的水风琴,甚至是利用水力表演鸟叫声、雷鸣声的水剧场。千泉宫对水的利用可谓极尽巧思。

水的表现形式,创造出纷繁的空间格局,带给庭园变化与景深。安藤忠雄认为,正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才能建造出千泉宫一般强而有力的风景

回到日本京都,它的庭园艺术更注重顺应自然之道,京都的西芳寺有一个绝美庭园,遍布于其中的随时间流逝而表情变化越渐丰富的青苔是它的特色。这个庭园于时间的变化中捕捉空间,是非常日式的感性流露。对古代日本人来说,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而人建造的东西,终有一天也会消灭并与自然同化。自然并非敌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将自己视为它的一部分加以调和。安藤忠雄认为,在建筑领域中,首先重要的是与自然的协调,正如建筑被认为是与庭园一体成形的存在。在日本文化中,庭园就是建筑空间。

日本人对自然敏锐的感性,最能体现在如何配置作为世外桃源的庭园的思想上。银阁寺毫不做作地切入山脚,与金阁寺等相较虽然显得建地狭窄,但也因为如此,铺满白沙的庭园酝酿出一种独特的氛围。白沙的庭园由直线形条纹穿越地面的不定性平面,形成银沙滩,与白沙隆起的立体向站台形成呼应。这个白沙造型与周围的自然,让人感受到对比鲜明且充满张力的美感。

日本造园艺术中有一种手法叫做借景,就是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创造空间,发挥出日式的感性。借景是依照取景定出自己的位置,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空间架构技术。在安藤忠雄1988年设计的水之教中,就可看到这种取景方式。

京都本身就是一个大庭园,京都有100多个庭园,每个庭园的营造方式都是以让自然原有的空间特性更为显著为主,而这样的思想成为不成为的规矩,至今仍规范着整个城市。就算京都再建多少新建筑,也不会失去京都的味道。但是在其他城市,新的建设行为并不顾及既有的城市环境,这就需要建筑师能够有意识地面对环境,才能打造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形态。

为了这个目的,安藤忠雄认为首先应该从改变对环境的意识做起。2000年完工的淡路梦舞台,主题就是“与环境和自然的对话”。淡路梦舞台的建地,处于以关系国际机场的建设为首的大阪湾区开发而辟的砂石挖掘场。在勘探用地时,安藤忠雄发现,这块本应是美景的土地,因为每座山都被砍伐殆尽,景象惨不忍睹。于是在开始建设建筑物之前,安藤忠雄先种植了十万棵树苗,作为他高举的理念。梦舞台的设计超越了一般的建筑规划,是将公园、广场、庭园等概念当做一体化的“环境”来思考的宏观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安藤忠雄有意将建筑作为唤起人与自然对话的装置,将建筑覆盖在绿化之下,创造出一个只能通过五官来体验空间的场所。为了不把人工强压在自然身上,他配置了几栋建筑物,如同在建地四处镶嵌的阿尔罕布拉宫庭园般,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小宇宙。而各栋建筑之间的狭窄缝隙之中,也连续配置了能够让人们接触到大自然且乐在其中的装置。在这里,他亦将水视作生命的象征,设计了100座庭园,1000个喷泉,100万个贝壳覆盖池底的贝壳滩等等,安藤忠雄期待这些肉眼可见又能亲手触碰的装置,搭配美丽的海景,能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感性。

如今,当初种植的苗木已经长到5米高,随着森林的复苏,鸟,昆虫,松鼠等小动物也再度回到这片土地上。安藤忠雄认为,对环境意识的觉醒,依靠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力。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年少时家境贫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过。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不俗,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那个时候,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把10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

这本《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坚持梦想,走在理想道路之中的书。它凝聚了安藤忠雄四十年来探访与思考世界建筑巨作的理念精华,也抒写了那些伟大建筑身上所寄托的梦想。安藤忠雄始终关注的是“住”、人和自然,以及这三者的关系。诚如安藤忠雄所言:我希望将有生命的建筑送到社会面前。他做到了。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三):inspiration

住宅:我曾以为国外的建筑都是那么的富有激情,对于日本的建筑当然也是充满了喜爱,那在现代感中洋溢着东方的魅力。从安藤的笔下了解到日本也存在着像我们现在一样的金钱与利益的交易,住房不再拥有了个性,每一栋的背后都是金钱的影子。正如勒柯布西耶所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当下的时代无处不充满着这机械般没有生气的房子。群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对于我们目前的生活,有很多建筑也是成百上千人使用,但是却没有像土楼或者圣托里尼这样的聚落感。安藤的说法很对,这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主体,但又过分注重隐私。
广场:西欧的广场,强调空间感,也就是要有连续的墙来做围合。我们并不需要学习他们的造型手法,而是他们对于广场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广场的市民公共精神!能够带给城市群聚而居的丰富样貌的广场,首先必须要能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再来需要身为共同体一员的公共意识。如果这种心态没有变,对于中国的二线三线城市而言,由政府决定的丰功伟绩的广场不会在社会上发挥充足的价值
理想城市:为什么早期对于新形态城市说对于更美好的生活基于城市变得美好的理想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城市是他的居民身为共同体通过多年的经营,培育形成的,而不是规划师简单的对于功能的判断就能得出一个美好的城市。堪培拉和巴西利亚,因为功能而成的新型城市,因为疏远饱受诟病。在城市大规模改建的路上,巴黎走的很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有市民作为共同体拥有共意识,对于城市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参与,是巴黎城市改造成功的基石。
城市的记忆: 城市文化奠定于历史于人们记忆的累积,有时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的身影,或是街道氛围等感觉。不过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共有的原始记忆,超越时代的流传下去。要培养城市文化并不是单纯地把旧事物毁坏后拿新的事物代替,要懂得保存才能获得真正的丰富性。我们应该为了保存城市记忆做努力!
对话: 建筑绝不是靠着只靠着纪念就能成立的,建筑要顺利诞生,必须要有建筑与场所,历史社会等等的对话。建筑不能离开它所在的土地,忽视场域,那么建筑很难焕发生机,也就很难迸发出自己的力量。回顾悉尼歌剧院,Utzon设计的白帆在功能主义全胜的时代具有多么非凡的意义,现在,悉尼歌剧院迸发出的力量已经让它成为了澳大利亚的象征。试想如果悉尼歌剧院的白帆不是扬在悉尼海港,这白帆如何才能起航?与环境共鸣创造出更大活力的还让我想起贝聿铭在卢浮宫旁的玻璃金字塔。现代建筑语言与历史建筑的对话同样也为巴黎增添了城市活力。禁不住感叹在对话之间竟有如此多的结果,都大放异彩!让人感动。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四):《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划线部分


"现代的根本,是以合理性、论述性阐释世界,并试图对其赋予合理秩序的精神。而现代的典型,则是象征功能、构造与普遍性的“机械”。由于机械的诞生,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也变成了追求一个作为寝食场所能够高效运作的空间,因此诞生了独立专用住宅这种新的形式。这也意味着,人们顺从工业化社会,发展出新的职住分离的生活形态"
"  在思考群聚而居的意义与丰富性时,我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中国南部福建省的客家人所建造的集合住宅。在这种被称为“土楼”的建筑物中,大的地方可让人群居在一起。土楼的结构,是以直径数十米的中庭为中心,居住空间以环状的形式层层堆叠,一楼为厨房等公共空间,二楼是仓库,三楼、四楼是寝室,以相当简单扼要的秩序进行机能的分配。这种集合形式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大家族制度,也就是客家人的共同生活方式。
"
"  巴黎是个在群居文化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不同阶层的人们就杂居于一个公寓中,各自经营着共同体。对里头的居民而言,希望在同一栋建筑物中以不同的水平、形式居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获得尊重,如果“个人”没有被尊重,丰富多元的“公共”就不可能成立"
"商店街的起源之一,是19世纪前半叶的巴黎。运用在工业革命中登场的钢铁与玻璃,巴黎开始建造起许多明亮的商店街。商店街中设置了商店、餐厅、剧场等,新时代的街道空间席卷了当时的巴黎。"
"  帝国大厦能够缩短工程时数的主因之一,是在设计阶段时彻底将建材预制件[1]化(Prefabrication Method)。预制件与建筑生产工业化、量产化息息相关,是思考现代建筑时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帝国大厦就是大规模的、彻底采用预制件的最早期实例。
"
"  所谓城市,并非都是照着城市规划者的理念及计划建造而成的。城市是不断变化与成长的生物。当然,为了让人们在那里聚集、生存,必然会出现控制和操纵城市生长的规划理念。但是,城市最为强韧的生命力与复杂多样的氛围,却不是出自统治者也不是规划者之手,而是来自居民本身亲手的培育。而且越是无法用理论性、合理性收编的部分,越能孕育出城市独有的文化。也就是说,源自人们日常生活长期培育出来的文化,正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才会将人们吸引到城市来。
"
"提到巴黎市民的居住环境,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被称为公寓的集合住宅里,而居住的方式也相当特殊。公寓的一楼住着管理员,二三楼通常是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进驻。四五楼则是学生,或是在附近工作的劳工等,也就是比较低阶层族群的生活之地。像这样阶层不同的人,却生活在同一栋建筑物中。这样的情况对执着于土地价格、倾向以居住地段划分阶级的日本来说,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巴黎拥有这样混合居住的文化,所以能够在每条街道上都培养出人情味浓厚的居民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巴黎不会排斥从世界各地而来的艺术家新秀和逃亡者,而奠定了能够接纳外来者的历史基础。巴黎沿街林立的豪华公寓,大多是在19世纪中期至后期所建的,而奠定巴黎现代风骨的,正是处于城市改造时代的19世纪"
"建筑绝不是光靠概念就能成立的,建筑想要顺利降生,必须要有建筑与场所、历史、社会等现代理论的“对话”。"
"现在的社会正向高度信息化迈进,以空间来衡量距离不再具有意义,丧失地域特色亦即全球同质化的风潮,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但是人既然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场域就是人类摸索自我存在的地方,建筑再怎么说都是特定场域既有的存在。要以什么为主题来创造建筑,我想每个设计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就我来说,区域特性就像一条线索,同时也是需要对抗的对"
"精挑细选的土地、运用地形的布置手法、精确计算过的通道之妙——庭园呈现出参与其营造的人或共同体所描绘的梦之世界"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五):关于建筑的思考

买这本书的时候没仔细看介绍,以为是安藤忠雄讲自己的建筑理念和介绍一些自己作品的书,其实这本书介绍他自己的建筑的篇幅很少,基本都是很简短的带过。主要讲的是他这么多年游历世界各地看到的建筑,对这些建筑的分析以及讲述了这些建筑带给他的心灵上或者感官上的震撼以及对他的影响。

其实对安藤忠雄本人了解不多,了解过的他的建筑不少,也看过关于他的建筑的纪录片。很喜欢他的建筑风格,被称为混凝土诗人的他的经历也很传奇。非科班出身的拳击手转行,而且是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喜欢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大概和因为本来就喜欢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和柯布西耶真的一个系列的。

凭感觉的觉得可能他的写作风格会是热情奔放那种,其实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的严谨。当然也因为让我觉得对我来讲有些枯燥有些不易读。和看原研哉的书的那种很轻松的读的感觉完全不同,当然畏研吾的那本负建筑读起来也一样的枯燥非常的学术,我到现在都也是只看了几页,捂脸。可能建造建筑本身严谨,所以建筑大师们的文风都是如此?

不过读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其实安藤大师是一个很博学的人,而且虽然他是天才但是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研究才有今天。虽然他的建筑的个人风格特别明显,但是他对建筑的热情和思考都是站在很高的层面上的,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这些看起来如此自我风格的建筑其实想了真的很多很多,笑。比如他常常提到的人类是群居生存的模式,所以他特别希望在群居的建筑中可以建造一个人们可以交流的场所,这样才有群居的意义啊之类的。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建筑可以改变城市的样貌,对城市的整体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在建造一个建筑的时候要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类的。一个让大家赞叹的城市必然是深深的考虑到这些建造出来的。

他经常会自己做一些城市规划类的提案提交给政府,虽然经常被否决,也不放弃想着有一天会成功,他觉得建筑像生物一样是活的,建筑的存在是会随着人们和自然一起不断成长,然后把一些时代的记忆留下传给后人来把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下去。大师们到了一定的层面,大概考虑的都是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问题吧。

马上要去看一批安藤桑的建筑和展览了,希望到时候能有一些新的体验和收获吧~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读后感(六):梦想虽然奢侈,毕竟有人找到了

安藤忠雄自身的经历很难不成为他的卖点——他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建筑科班教育,曾经尝试做一个职业拳击手,却成为如今最活跃的世界性建筑家。
国内关于安藤忠雄的书日渐多了起来,从《建筑家安藤忠雄》,到《安藤忠雄连战连败》、《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边走边思考》……然而一一读下来,对安藤忠雄的经历见怪不怪、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他的建筑理念时,却始终不太清楚他对建筑、包括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并不能算一本很新的书,不过大陆刚刚引进罢了。这种出版时间上的滞后并不影响这本书在表达安藤忠雄对建筑的思考时的力度。尽管还是无法彻底弄清楚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但这本书在阅读性和思想性上,仅次于《建筑家安藤忠雄》和《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
建筑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既是建筑家表达个人的理念和思想的媒介,也是观赏者去感受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美的媒介。
尽管依然有人诟病:从勒·柯布西耶起,世界的建筑进入了几何体为主流、功能主义至上的时代。大众却依旧在耳濡目染下,接纳了当代建筑突出的几何体独特的规范性美感。
不能忽略的是,建筑是有传承的。当然,在城市中的建筑,相对而言更有力度,也更加复杂(不仅仅是结构设计的复杂)。安藤忠雄多次游历欧洲,他对城市的建筑群落有着自己的思考——住宅是一切建筑的原点、广场的功能是对人性的丰富、城市中的生活便利依赖于建筑……
看到他的这些观点,如果抛开安藤忠雄作为建筑家的身份,他依然会是一个去感受世界、确定自己要做些什么的人。这种通过寻找最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就是梦想。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梦想,更遑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太多的人,每天从事的工作是在现实逼迫下不得不做的养家糊口的事情。太多的人,嘴巴里讲的梦想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和他心里面那个真真实实的梦想完全不搭边的。
和现实相比,梦想很奢侈。
然而,喜欢安藤忠雄,从最初喜欢他清水混凝土搭配几何体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到后来惊讶于他的成功经历,直到如今了解了更多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注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这种喜欢的过程是“作品——人——精神”,是一种越来越深的喜欢。
作为读者的你,不懂建筑,也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依然年轻,或者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虽然梦想遥远、奢侈,但请不要忽视梦想的珍贵。去旅行,在旅行中感悟,勇敢点,寻找自己的梦想。哪怕最终没有找到,也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分割线-------------------------------------------------------
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文字
(书叔有话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