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寿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寿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寿寺经典读后感10篇

  《万寿寺》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寿寺》读后感(一):不是蛋黄派 是王小波式的自由

生活会一不小心常常用一些偏激的形容词形容那类人!嘴欠词穷还会造成侮辱这类人的效果!遇见王小波称呼这类人便有了着落:学院派
也常常生不出好的称呼来形容我一直追寻的同类遇见王小波也有了着落:自由派!
我渴望自由,苦于才疏学浅,不仅没让人明白那是一种什么自由!更别提碰见与我相似这份自由的人!从往后起,我好回答了!那是一份王小波式的自由!那个难寻的共鸣人在书里碰着了:小波!
如果非得用点我瞎折腾的词形容小波式的自由:骨髓里渴望冲破世俗的墙壁,冲破老规矩,冲破这个法治社会下道德的阴暗面。冲破没有独立思考,冲破人群里的共同思想。冲破道德教育的不合乎情理。还得有趣,会思考!常常听到:人生想那么多干嘛,吃好喝好开心就行了。还有一种:行了,你天天想这么多,你还能改变世界阿? 赶紧,远离这些学院派的人的生存标准,打住!也别去争辩!按小波意思:人生要真吃好,喝好,不去思考的人生简直白过!就是这么回事儿....要我说有趣和会思考无非是一位自由派的人的入门条件!才不会伪自由,瞎晃荡!我相信王小波也一定同意,否则他不会把所有的要求放在:我的要求很低,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想要遇见些有趣的事,这人本身还得先有趣!有趣的人才会深知有趣多么迷人且去渴望有趣!想明白些道理.....这人本身还得会思考才有一番道理来....!这就是我认为的小波式自由,及我渴望的自由!
但别人总以为我说的自由是不停在旅行的人,阳光,沙滩,晒得黝黑的人。甚至是荷包满满的人,喊着我想去哪就去哪,自由的很!
再说说学院派这类人吧
拿一件我正在受不了的事情。我25岁,嗯,我开始有感伤青春消散的迹象!一不小心还会造成捧着一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配一脸生无可恋的现象!即使我所有情绪很down的缘由只是这个年纪失去很多青春状态令我惶恐。旁边的女性却觉着你是在侮辱女性地位的价值,给女性年龄青春期强制缩短,并且给你安上这是你很差劲的表现!抛出廉价鸡汤女人只有自己强大了,皇冠才不会掉,才什么都强大...balabala 这类人的内心潜台词就是:只有不优秀的人才害怕变老,一心想吃青春饭。本座怒之!这话te么怎么听起来有一股臭铜钱味了!我他妈悼念个兴奋感消失了,你给我扯上女性地位,扯上一顶皇冠!拿出那一套世俗道德教育来批判之!当真说到青春饭,我现在的伙食生活比我青春那会儿的伙食好多了,你看这些人说话怎么有事事离不开权眼呢!按我理解你的内心强大:存款余额不足,潇洒不起来,才生出自己强就什么都强!这口号跟:少年强,中国强一样沽名钓誉!跟真正的内心强大扯不上什么关系!
这时候又有一种死胡同的留言,对方打起她也受了委屈的套路来:那又能怎样,我38了,日子也不就过来了,按你的想法我难道我要去死吗!我慌了,真觉着自己做错了什么,人家还要按我的理念去死呢!原来我的理解传达带着蓄意谋杀的罪名呢!最后我也不知怎地就从我哀莫个青春情绪不再到我有这种蓄意杀人的罪名呢!现在,遇到了王小波,我明白了,这些人就是典型学院派!他们对我做的便是文明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从来不合乎情理谁说的来着,也明白了小波书里写的学院派的人眼里文明就是:告别了原始的游猎生活,搬到一起住,从此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产生了一些共同的想法,在这些想法里,最常见的就是觉别人“欠”自己"亏“了! 如上所说,便是其它人觉着我对25岁这么大意见!纵然我是说内心情绪!被她们理解我是在抱怨25年龄很大!那其它25,26,30,40的女生就觉着亏了!凭什么你觉着25就叫老阿,我年轻着呢!我哑口无言被“欠”了一番!
这还没包括我们对青春理解的定义的不同!如果你25还依然有着第一次吃到一块肉眼牛排的那种亢奋那是你的状态!我25岁对所有的兴奋感全无是我的现状!还有一类超过25的大部分抱不平!她们眼里的青春:是保养保持住跟18岁姑娘一样就叫青春。这更离我理解的青春十万八千里,整个社会这个大熔炉学院派的人多少会掺进你的生活.... 她们经常用大义禀然的姿态“欠”你一番!
这件事按他们眼里的文明理论我就容易论不过她们:我要说我不喜欢25……就会说你怕老,我真说25岁老,就说你凭什么定义25岁老,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特别是女孩,更别对彼此刻薄...这类道德教育来,或者还会另一番好姿态:好妹妹,你且不必伤心,我觉着人要向前看....最重要的是要强化自己....
姐姐阿!我不是说25老,我是说我很多兴奋感没了...我...我说不通了....
社会里所有的人向来自由派的人难寻。而学院派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世人眼里好坏分明那一套啦!遵纪守法的那一套啦!人民警察的官腔拉!善良的定义,阿猫阿狗的那些所谓善良,楚楚可怜下利益的障眼法拉,朋友圈里卖面膜的对着你喊:亲爱的啦!
我开始避而远之打场:是哦,可能是我在25岁想太多了。赶紧敷衍了事不惹上被道德教育!就跟听到父母:你几岁了,该怎么怎么滴,嘴里应着:恩,我抓紧,是最好不过的事。你总不能骂她:别喃喃,你这已经成型被这套道德文明彻底洗脑的共产奴!毕竟她是你父母,就算他们是学院派的灵魂代表,那比他人好过是有爱子的成分!
王小波说:自由派的人虽然能占到口舌上的便宜,但无法改善自己的地位,因为刀把子捏在他人的手里,谁捏住这把刀子?被捏在那个:蓝色是可鄙的,我们领导总穿制服!的手里!是啊!捏住这把刀子的人还有催婚的父母,势利的老师,八卦的三姑六婆,做着场面的朋友,同事,那个小气龌龊的小区小小卖铺老板,门口保安,正儿八经的国家单位的门槛,公务员,通通被押上谋生的道路的人!还能清醒地做自由派的人凤毛鳞角!我知道,这种自由派的人是不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前就染成学院派.... 渴望自由的人是在生存套路面前也沾染不了学院派的气息!这种自由是不会被任何事物打倒...是骨子里热爱自由的人!即使面对生存也是在精神上融入不了学院派。自由派的人不会突然没了面包就乱了手脚融入学院派一起喊着:自由能当饭吃吗?自由派的人就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生那般渴望摆脱牢狱.....渴望自由......并再清醒不过.....对自由派的人来说学院派的世界才是我真正觉着的悲惨世界.....
人生很苦的苦在我眼里是人生没得选择,极少是属于自己的,一生来就被父母左右,老师左右了。这两位导师用他们很有限的知识来影响我们,也用他们的处事风格来设置了我们的性格!所谓的幸运,不是你一生来就含着金钥匙出世!而是从小影响你的人是没智慧又没用又被历史脐带缠住的学院派的还是智慧有趣又有用的自由派!如果你觉着就是想做学院派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没得选择的世界自由派与学院派的成人经历市场:
生来是自由派的人因为遇上了一个学院派的环境,意志不够坚挺,便成了学院派的传人
生来是自由派的人遇上了一个自由派的环境,尤其幸运!自由派的优良传人!
生来自由派的人遇上一个学院派的环境,意志够坚挺!成为自由派!难能可贵的自由达人!
反之,学院派的人也是同理可证!
去读王小波!如果你也是像他这套自由的人!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君子坦荡荡的自由!你会有一种相见恨晚

  《万寿寺》读后感(二):错动变形的世界是我的心

>绝望是无限的美好
>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过了一会儿,我才骤然领悟到:这本书原来是我的。这世界上原来还有属于我的东西──说起来平淡无奇,但我确实没想到。病房里弥漫着水果味、米饭味、汗臭味,还有煮熟的芹菜味。在这个拥挤、闭塞、气味很坏的地方,我迎来了黎明。
>在我看来,黑白两色的空间,冷热分明的温差,加上甜得发苦的花,就叫做“性”。
>当一件羞辱的事降临到你头上时,加入你害怕羞辱,就要毫无怨言的接受下来。否则就会有更大的羞辱。
>长安城里的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万寿寺》读后感(三):任何一种可能性等没有

整篇小说王小波以失忆作为点,引出无数条射线。但作为人这样的实体显然无法和小说的可能性相比。因此就算他失忆,他的身份也无法改变。
万古寺一再被推翻的故事情节,一再从头再来。但人物是固定的,命运假如不是攥在作者手里,有且只有一种可能性。
猜测小波是为了实验性地创造无数可能性还是为了揭示什么?或者只是心血来潮,觉得这样很有趣?但我并不觉得这样有趣。没有特别新鲜的点。
只会让我觉得这像是在模仿他的前辈卡尔维诺。但是度并未把握住。抱歉,我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但作为读者,我是略有失望的。
就像王小波书中所说,无数可能性其实相当不可能。

  《万寿寺》读后感(四):文摘

王小波《万寿寺》是他写定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更是他追求极限写作,探求小说的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小说。他曾说过:写《寻找无双》时,还是中规中式的,写《红拂夜奔》时,对叙事本身就有点着迷,不再全神贯注于写故事。《万寿寺》则全然不关注故事,叙述本身成了件抒情的事。因此,《万寿寺》是解读王小波叙事艺术最好的文本。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概括说来,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是对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怀疑,在世界观上与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有等级的中心的现代主义不同,它认为世界是一堆碎片,是不确定的、无中心的、无等级秩序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自由无度的“捣蛋鬼”写的“破坏性”文学,一种活动经历的文学,一种写作表演性的文学。它所醉心的是语言文字的操作游戏,全然不顾作品有无意义,它对传统文学和现代经典构成激烈的反叛,在叙事上,通常是“元叙述”或“元虚构”,讲究互文性,也即文体内部的情节、语言因素互相颠覆,互相拆解,没有终极意义和深度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故事的发展呈增殖状。 ……

  《万寿寺》读后感(五):理想的《万寿寺》

 理想的《万寿寺》
http://towerjoo.github.com/blog/2013/04/05/wanshousi/
很早就听过一句话,“在大学里,男读王小波,女读汪国真”,不知是从何处听得的, 或许是老婆口中吧,倘若真是从老婆口中得知,那足以证明这句话不假,因为往往一件事 到了老婆耳中,那基本就是最后一个获悉的人了,那也当然是真的了。然而,我在大学里, 大体读的都是《简爱》《傲慢与偏见》《红与黑》此类的经典之作,而疏于了对于近当代 作品的学习,当然作出阅读选择是基于自己一贯一种方法——大体不是经典的著作是不读的 ——然,此时,对于此标准的问题便很直接了,“什么是经典”,我的解释是“死去而且 获得认可的作家”,如果照此理论,王小波当可进入我的耳目,然至今只闻其大名而没有读过 其作品,这大体说得上是自己的失败吧。
于是,毕业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又重拾起“遗失的美好”,在清明的清冷下读着小波清冷的《万寿寺》。
故事
是小说,不可不谈故事性。记得有个说法,是讲“散文再好,倘若写不出名世的小说,而且必须是长篇的 巨制,那么此人大抵也算不上是作家。”,我大致是认同此观点的,就像于丹、余秋雨之于贾平凹、王小波。
每个人都会讲故事,不同的只是讲故事的方式,有些索然无味,有些则让听者兴趣盎然,小波大致属于后者。 当然这只是我所读到的小波的第一篇小说,这么快下结论有些莽撞,那么,我就只局限在《万寿寺》,至少 此篇,很合我的胃口。
这种合胃口,有几层的意思:
一,讲故事的方式。虚实结合,各种推倒重来,各种开始,各种结果。于是,作为读者,便萦绕在迷雾般的 情节中,为某个角色唏嘘时,不会儿,她又重拾笑容地活在你的面前;或者说,你不只是读者,你也像是王二 一般,这些故事都由你左右命运,而这种带入感,这种互动些,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乐趣。这算是我第一回 看到如此的写法,无论是否原创,我都得拍手称快
二,故事内容。故事内容算是简单,无论是书中的王二或者薛嵩,白衣女子或者老妓女,学院派与自由派等等。 我想这些内容大致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就像爱情,就像自由与保守,就像嫉妒等等,这些总处于我们每一代的 人之中,无论是茹毛饮血或者iphone/核武器,我们人类总在思考和实践着这些永恒。当然,之所以为永恒,那便 是因了其没有所谓的答案,因而也就便宜了作家们,有了取之不尽的话题,而不像赵家、电影编剧的抓耳挠腮。 这故事说是永恒,也大致说了其是俗套,但是故事方式的变更,让故事却生出了新意,这些新意我则很是喜欢
三,故事之外。有点想法的人总是想要说些什么的,更何况是不尽完美的当下,我们讲话的欲望更是强烈。作家比我们 幸福的是他们有笔,于是他们便有了声音,便有了理想的抒发的际遇。王二和薛嵩的故事在不断变更中传达着作者自己 的想法,以及强调多次的自由派的表达。王二当然是自由派,于是薛嵩也就成了自由派,就像爸爸和儿子一样。 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然,这世上,理想是鱼,现实是熊掌人又何止一两个?
感受
我读的是陕师大版的青铜时代,《万寿寺》作为其中的首篇,自是不愧这首当其冲的威名,接下来会读《红拂夜奔》, 自也是十分期待的。
我对小波的生世不太了解,只知道其妻是著名的学者李银河,李先生也是在用自己的所学在社会中发声,我是极力尊重发声 的人的,特别是那些具有知名度的人。而下1984式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发声的你我他,这也是我计划在 读完小波的此青铜时代后,想拜读下李先生作品的原因。
回到本篇篇首的那句话,我想这大抵是不差的,大学生一直都是理想的旗手,他们勇敢地冲锋着,为着心头的那份最初的梦想; 而大学之前或者之后,无论是无知或者现实的压力都让我们只能遥望我们理想的背景黯然神伤。所以,我希望篇首的这句话, 不只是在10年前的象牙塔中有效,而且在90后主体的大学生中依旧有效,而不只是“45度角仰望天空”,不只是玄幻网游,不只是 动漫cosplay。。。
参考资料
陕师大版

  《万寿寺》读后感(六):自我阉割

两个点之间不只有直线,谁说厦门到北京就必须坐火车?坐飞机、自驾、骑自行车、爬着过去不是都可以。这些交通方式每一个都可以写一段故事,合集就叫《在路上》。
太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自我限制,刺客去刺杀薛松,我们总需要个解释,不然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我们总是期待事情的线性发展,自我感觉良好:哦,我发现了这里的规律。一旦事情不是线性发展,比如这事没有个起因,就口诛笔伐:“这不符合规律!”学院派都喜欢这么做吧。
谁他妈知道为啥杀薛松?有可能是老妓女雇佣的,有可能是小妓女雇佣的,有可能想杀的只是红线,有可能那天刺客喝了瓶可乐。两件事只不过在时间轴上一前一后发生,非要说前面的事件触发了后面的事件。
自我限制进了一层就是自我阉割,比如他们不让你说A,你不仅连A都不敢说,B你都不敢说了,因为你觉得,B和A之间会有莫名的联系。这样一来,你活动的范围总是比他们给你规定的范围还小,越来越小,最后缩成了一个点,就在那里原地转圈吧。
这段时间不爱看情节推动主导的小说了,线性叙事、设置悬疑、揭开谜底,恍然大悟哦是这么回事。因为我发现,现实有可能比小说更精彩,遇到的事都像是小说,既然都遇到了,为何还看小说了?古代凤凰寨里有锅炉房,没有头发的老妓女,历史的脐带……哦,原来这也叫小说,谁规定小说必须那么写?谁规定我们必须看那样的小说?这又返回了前面的问题,自我阉割。
那这些故事表达什么?我觉得什么都不表达?为何必须要解构小说?又不是语文题:“说说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不能太注重目的了,干点什么事都追求目的,多没劲。这次的阅读体验特牛逼,总是不自觉会心一笑,读到“学院派”在想是不是在讽刺?后来再想,管他哪,不要乱解构。
今天读到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发现王小波是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时间不断的分岔,穷尽各种可能,形成时间迷宫。

  《万寿寺》读后感(七):万寿寺是个趣地

万寿寺读后感 王二失忆了,不幸的他看了本书,发现了失忆被发现才是最大的不幸的秘密的他在工作证的指引下走向他既定的却又不能确定的生活中去。在那个小屋里的书桌上有一卷卷稿纸,翻开来是薛嵩的故事,至此薛嵩和王二纠结在全文里。薛嵩的故事不断的开始,而王二的故事正在走向结束,在他记起一切的时候,失忆的王二也死了,失忆的故事也结束了,只剩下旧的王二和新的薛嵩。end。 王小波的书看过几本,或许只是草草掠过,不能领会其心意,只得浮于表面,仅做故事看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有红拂夜奔,绿毛怪物,黄金时代。也曾见过王二,他赤裸裸的躺在山地上,迎着烈日,咬着草根,那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想吃想睡感觉很好,没人能把他捶了。而万寿寺里的王二失忆了,这个人总在自说自话,看着他就觉得好笑,还有个薛嵩这家伙总是在变,或喜欢或不喜欢。但总会感受到一种幽默,一种可爱的感觉,一种悲哀的感觉。这也是王小波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三分幽默三分真诚天真四分悲哀,但悲哀似乎很深不易发觉。我喜欢他的文字。 再回到万寿寺,读后最在意的是故事中穿插的内容,有关木匠技术,建筑,机械,植物,生物。很多以前没听说过,很有趣。 做个总结,万寿寺是一个根据地,薛嵩在那儿做老大,万寿寺是一座古迹,王二在那儿干活,万寿寺是一本书,我在这儿看王二和薛嵩的故事,很有趣,很新奇。

  《万寿寺》读后感(八):诗意的世界

       以前读革命时期的爱情和寻找无双,以为记忆是最神奇的事。一层一层的剥开,记忆深处本质的东西在很多次回忆之后才会显出本色的样子。而对一件事本身产生的直观感觉的背后,可能受到了许多层记忆的影响,这影响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都不一定能想清楚。这也是人最难了解自己的原因之一。
       而万寿寺里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的记忆都还是不够的,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王二诗意的世界在长安城,在薛嵩和红线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而我的另一个世界又在哪里呢?也许在书里,在各种不明意义的梦里吧。小时候看了球状闪电,那以后多年心里一直有那个蓝色玫瑰所代表的的另一个世界,草地上,很多人在欢笑跳跃,想到这些就觉得美好。不知道小波所说是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希望那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加丰满,有更多种可能性,就像薛嵩的各种故事一样。
       “明天早上,我就要走上前往湘西凤凰宅的不归路。薛嵩要到那里和红线会合,我要到万寿寺和白衣女人会和,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在所有的记忆都回到脑海变得清晰无比,生活走向庸俗的时候,期望我仍能拥有自己的长安城,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万寿寺》读后感(九):同样一件事,对你叫做杀,对我叫做死,这很好。

《万寿寺》讲的是“我”因为一起不知何故的车祸丧失了记忆,无意中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地点万寿寺,发现自己是一名作家,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讲了一个发生在中古时期湘西的红土高原上的故事。
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丧失记忆的“我”如何寻找生活,一条是“我”的手稿中的故事的发生、嬗变和续写。所以书中藏着两个世界,一个是90年代末的北京,飘着大粪臭气的万寿寺,一个是瑰丽的红土高原,住着节度使薛嵩、红线、老妓女、小妓女、雇佣兵和蓝色的刺客,书中对后者有一段描写十分迷人:“此处地形崎岖,空旷无人,独自外出时会感到寂寞:在山坡上走着走着,忽然觉得天低了下来,连蓝天带白云都从天顶扣下来,天地之间因而变得扁平。再过一会,天地就会变成一口大碗,薛嵩独自一人走在碗底。他觉得自己就如一只捣臼里的蚂蚁,马上就会被粉碎,情不自禁地丢掉了柴捆,倒在地上打起滚来。滚完以后,再挑起柴来走路,走进草木茂盛的寨子,钻进空无一人、黑暗的竹楼。此时寂寞不再像一种暧昧的癫狂,而是变成了体内的刺痛。后来,薛嵩难于忍受,就去抢了红线为妻。这样他就不会被寂寞穿透,也不会被寂寞粉碎。如果感到寂寞,就把红线抱在怀里,就如胃疼的人需要一个暖水袋。”这两个世界两条主线交叉推进,“我”渐渐发现自己笔下的主人公薛嵩就是“我”自己。对于现实,“我”更加困惑,但“我”能在书中找回自己。
如果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是以不承认爱情的口吻来写爱情(他像无赖似的称之为革命友谊或领导关怀),那么《万寿寺》就是以爱情的直白来描摹人与人之间晦涩的各种情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性爱、虐杀、裸露都不会给人以不洁之感。
这本书的最迷人之处,在于它创造了无限多的可能性,书中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故事还有另一种讲法。”于是又从头说起,于是这故事具有无限的开放性,通向未来,令人狂喜;也具有无限的可改性,通向过去,令人释怀。王小波真的太奸诈了,他用《万寿寺》造起了精神鸦片,满足人对未来和过去的所有执着和贪婪,捧着他的《万寿寺》人就飘飘欲仙起来。但王小波自己也知道自己玩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的把戏,最后白衣女子一声断喝,令故事在阳痿中结束。
书中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红线杀女刺客的经过。女刺客受老妓女的委托来刺杀薛嵩,失手被薛嵩之妻红线所擒,按规矩刺客被擒唯有一死,所以杀女刺客的工作就落到了红线身上。红线是苗人族长的女儿,吞蛙碾蛇各种重口味不在话下,对于杀人更是有一颗“随便杀杀”的平常心,意料之外的是她与女刺客产生了奇妙的友谊。因为这奇妙的友谊,两人在相处的短短几天内心思都十分复杂,女刺客不想死,但她爱红线(她们的友谊是可以用爱来概括的),她不能向红线跪地求饶,于是就像朋友那样撒娇抱怨起来,红线对于杀人没有恻隐之心,但好朋友的抱怨令她十分为难,最后她终于想到了办法:“我可以现在不杀你,等你不怕了我再杀你。”这话令女刺客感激,同时也心灰意懒,她不想在好朋友面前失掉自尊,把心一横,再不心存侥幸,只是死之前她对红线说:“同一件事,对你叫做杀,对我叫做死,这很好。”
读这一段时我非常难过,因为我很自然地就对号入座,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女刺客,我的红线也很喜欢我,但她要杀我,怀着一颗平常心。她对我说:“我可以等你不怕了再杀你。”我很怕,很想求饶,但我看出她的为难,求饶会让我在她面前失掉自尊,所以我平静下来,做好准备,对她说“同一件事,对你叫杀,对我叫死,这很好,你来杀吧。”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种关系(它不一定是男女之情,我前面说了,这本书写的本来就不仅仅是男女之情),在这段关系中,你是红线,还是女刺客呢?
这个故事的最后写道:“在此后的日子里,红线经常怀念这个女人,她在她手里时,起初是个被俘的敌人,也是朋友,那时她不能接受被杀一事,总想逃掉,后来她接受了这件事,就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变成了一个陌生人,而一想起这个陌生人,红线就感到热辣辣的性欲,而且想撒尿。”这段描写令我感到非常苦涩。

  《万寿寺》读后感(十):薛松的表弟很惆悵

当薛松的表弟表弟假扮薛松佯攻寶塔,而薛松本人則潛入長安城外的寶塔,帶著女孩悄悄溜出寶塔,很難想像這樣一場攻城戰的隱喻是什麼。它讓薛松設計巧妙的工程車突然沒有了意義,讓紅線和鳳凰寨突然沒有了意義。引用一句文中的話,“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是,它絕不會沒有意義。”
“在薛松的故事里出現了一個表弟,使我深為不快。如你所說,我也有一個表弟,而且我不喜歡和薛松搞得太像。”
而表弟的出現似乎是小說的一個小小轉折,在文風上也是有了明顯的變化。薛松的鳳凰寨生活如曠野般剽悍隨性,小妓女,老妓女,雇傭兵,紅線,略顯荒誕的殺戮与性愛,一個永遠可以重來的故事;而自從薛松射死老妓女後,游戲規則似乎就受到了破壞,重心逐漸地轉向“我”的生活,如同進入了一座濃霧的森林,或者說徹底地開始了一條尋找記憶之路。化糞池事件,修儀器世間,尋找袋鼠媽媽,只用了一個星期而讓“我”感到慚愧的尋找記憶之旅也預示著故事一步步走向終結。
兩個表弟也讓“我”想起了童年的各種事情,記憶也越來越通暢。在這兩個故事里,老北京就是古長安城,只剩人物似乎應該對換一下,薛松的表弟就是“我”,而薛松則更像呆夠了北京要回泰國的“我”的表弟。
“後來,那姑娘朝我走來,拉住我的手説:謝謝你啊,表弟。在我面頰上吻了一下,就把我打發了。我獨自走開。長安城里的風越來越烈,所有的落葉就如在篩子上一樣,劇烈地滾動著。那姑娘的體位就如沒有香味的鮮花,停留在我面頰上——這是一種清醒之氣,一種潛在的芳香,因為不濃烈,反而更能持久。我獨自下了決心:在任何的故事裡,我都再不做表弟了。”
長安城的如夢如幻都是通過表弟向我們展現的,這個一言不發、助人為樂的表弟的出現多少有點怪異。因為薛松表弟的出現,王小波帶來了一大段抒情和描寫,連人稱上都時而混淆起來寫,暫且當做作者是為了抒發一種與前文完全不同的情感而杜撰的人物吧,他追尋著虛無縹緲的白衣女子,長安城(空無一人,或者說是鬼城)的空曠與美麗一點點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繁複的景色描寫都是為了襯托一種無路可走的荒涼。
表弟的出現似乎是為了代替另一個王小波,把前面漏説了的道理一并講完,可他在長安城裡的身影怎麼看都略顯惆悵與猶豫。
這裡我們似乎又看到了一種對應關係,長安城就是迷失了又重新找回的記憶,簡單來說就是生活,長安城里的“雪”就是“性”,偌大的,季節性的,壓抑的,隱晦的。
最後的最後,“我”找到了戶口本,所有的一切融會貫通,薛松也要與紅線會合(雖然前面寫“現在來看這個故事,仿佛它衹能發生在薛松从湘西回來之後”,但其實也應該還是發生在湘西之前吧)。
在一切搞明白或者你希望它搞明白之後,也就意味著這一切都結束了,長安城裡的結束了,老北京里的也結束了,“自由派”和“學院派”的爭論也結束了。也就意味著這一切要走向庸俗了。
身世姓名不詳,也未曾在鳳凰寨故事中出現過,獨占寫整個長安城,不知這個若隱若現的表弟會去向哪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