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拂夜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拂夜奔》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拂夜奔》经典读后感10篇

  《红拂夜奔》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拂夜奔》读后感(一):李靖是值得真性情对待的。

打卡,《红拂夜奔》16%,李靖是值得真性情对待的。

打卡,《红拂夜奔》p276,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打卡,《红拂夜奔》p327,不给后世留下一份费解的东西,简直就是白活了。

打卡,《红拂夜奔》p376,我现在夜以继日地努力,正是要证明自己是个怪物。因为不能证明我是个怪物,我就什么也不是了。

打卡,《红拂夜奔》p376,我现在夜以继日地努力,正是要证明自己是个怪物。因为不能证明我是个怪物,我就什么也不是了。

打卡,《红拂夜奔》p417,有木有人跟我一样觉得王小波第七章开始,好啰嗦。

  《红拂夜奔》读后感(二):读后感?

看完此书后,你会觉得最后那段“到目前为
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
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
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
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
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
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只有王
小波有资格写的出来。
不得不承认,就目前我的生活和智力情况而
言,远未达到有趣二字。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
读过后,并不会产生一种人间无趣,我只能强
忍着活着的共鸣。我只是替当时的王小波感到
可惜,世上千千万万的人,竟不能再出现一个
让他感到有趣而对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喜爱的
人。不知李银河能否算一个呢。
书中很多怪诞的描写让你不由产生亏他想的到
的想法。有人说过,幽默是智力过剩的表现,
特别赞同。相比低趣味的恶搞,我还是偏爱高
级幽默。曾经遇到过一个善于运用高级幽默和
我相处的人,只是当时并不懂她,能有那样一
经历已经很满足了。
看到红拂申请自杀的原因(因为无法忍受被任
命要职后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一些关于自杀的
思考。这几天学校刚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自杀
的事件,很多人对待轻生者往往会发出一些太
不负责任了,内心太脆弱了,为这点小事至于
吗等声音。我以前也会。但看完本书后,我想
到了难道轻生者自杀前没有考虑过这些吗?如
果不是一些他们实在难以忍受的事情在余生都
要陪伴着他们,我觉得他们也不会轻易的放弃
生命。会不会有些轻生者,在临走前会替我们
这些尚在的人感到悲哀,苟且的活在一个制度
的牢笼里而尚不自知。死对他们来说是比我们
先逃了出去吧。
【节烈夫人,您老人家有什么遗言?红拂答
道:我操你妈,快点吧!】精彩喷饭对话
嗯,我最佩服的还是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目
前,我不是,你不是,大家都不是。

  《红拂夜奔》读后感(三):一个自由主义悲伤而精准的自我预见

记得大约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个小朋友北上路过我这里。当天晚上,俩人坐在院子里闲聊天,说起最 近读书的事。他和我说他最近在读王小波,读到了“青铜时代三部曲”。我说,那几部小说很好啊。他 说,他读着觉得不太明白,黄金时代那些他都读过,觉得挺好,可是这个系列里的三部就不觉得太明 白,到底哪儿好?我说,魔幻现实主义啊。。。。。。当时大家一笑,正好有点别的事情一打岔,这个 话题就岔过去了。此去经年,最近又偶尔触及到这个话题,就想索性把这个话题写清楚,既是回答朋 友的问题,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以后这件事就可以撂下了。
 对于王小波的小说,我一直有一个和普罗大众不太一致的看法,一般的说法认为,他的小说不如他的杂文随笔,而且他的小说也是以黄金时代,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等几部反映时代的作品更为人所称道,至于《青铜时代》里面收录的三部以唐传奇为蓝本的故事新编: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则更多地被人看作是小品性质的游戏之作。我这么说,是因为在我所接触到的领域内,还没见到有什么人高规格的评价过这三部小说。甚至在王小波炙手可热的当年,曾经有他的爱好者模仿他这三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戏作过一篇《岳飞传》,肯这么做的人,想来应该是极热爱这套作品了,但很可惜,仍然是只得其形,我很遗憾的说,在我看来,他们都并没有读懂王小波的这三部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来详细的解释一下。
 必须承认,我说话比较罗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尤其越是牵涉面广的复杂问题,可能越会扯得比较远,但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最后总能拉回来,所以请对我有点儿信心,请容我慢慢道来。
 我一直觉得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讲述者,一种是启发者。前者用笔写作,看重的是炫目的技巧,曲折的情节。后者用心写作,揭示的是人性,表达的是亘古不变的世道人心。后者和前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批评的精神,批评他人,批评自己,批评一切可以批评的东西,在不断的批评当中揭示和启发人世间被层层伪装包裹着的真实,很多庸庸碌碌的世人熟视无睹,或者君子远庖厨式假装看不见的世情百态。
 而作为一个有批评精神的作者,又可以分为三种层次。一种是以韩寒为首的当今网络公知型的,大伙关注什么,他就说什么,有的时候他顺着说,有的时候他反着说,但放心,他绝不会越线,绝不会说不该说的,也绝不会说得太深。他们是演员,取悦拥趸们的演员。第二种是鲁迅奥威尔赫胥黎型的,他们什么都看得透,又什么都看不惯,撂不下,你怎么伪装也瞒不过他们,爱之深责之切,一刀毙命,见血封喉,不留余地,刀刀都往要命的地方扎,扎完了还得拧两下。他们是斗士,也许出招的方式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含蓄有的露骨,但战斗是他们的生命,硝烟是他们的氧气,这种气息一不留神就会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透出来。第三种,是卡夫卡,昆德拉,卡尔维诺型的,他们早已经把一切都看透了,他们也知道你改不了,他们只是微笑着,冷眼看着你一次一次的重复着前车覆辙,等你摔一大马趴,再把你拉起来,跟你说不要紧,我早知道会这样,狗是改不了吃屎的,但我仍然爱你。他们是哲人,他们书写的,是直指人类本性的绝望,但又是一种温柔的绝望。
 好了,听完我这套关于作家分类学的废话之后,咱们可以扯回来了,在我看来,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所表现出来的,还仅仅是一个介于讲述者和批评者之间的角色,他的讲述技巧有时过于炫目,反而会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分解掉了批评的力量,但是到了青铜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已经隐隐找到了批评者当中第三种层次的境界,隐隐可以跻身于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像这种小说,思维早已经被体制固化了的老朽王蒙们当然读不懂,他们能读懂随笔就已经很不错了。
 为什么王小波在青铜时代三部曲中的写作会有这种转变?我觉得是因为青铜时代三部曲是真正书写他自己的作品。有人也许会反对,他们会说《黄金时代》系列才是书写他自己的作品,所有的那些事都是他自己在文革当中的亲身经历呀。不错,但请注意,王小波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黄金时代系列当中,他所讲述的,只是他物理意义上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时代的批判,他的写作还是作为一个客体,一个生存在那样大时代中的个人反射出的局部的时代之光。但在青铜时代中,他所书写的,其实完全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的自由主义世界观,是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寻求自身社会定位,突围,碰壁,妥协,再碰壁,迷失,再次寻找自我的全部心路历程,只不过借古人的故事具像化实体化而已,他自己的内心,才是整部小说的全部精神内核之所在,这种真情实感,是一切外部体验所无法比拟的。在后面,我会借助《红拂夜奔》这部小说进一步说明我的这种判断。
 一直以来我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拆解隐喻,我觉得这种拆解就好像解剖美人一样,会使一部作品的美感和魅力以及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王小波老师当年大概也是这么觉得,所以他才会在作品里自嘲说“有人告诉我,不能这么写书--写书这个行当我还没有入门。他们说,像这种怪诞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寓意,否则就看不明白。我不能同意这种意见,虽然我一贯很虚心。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一点儿都不怪诞。我不过是写了我的生活。。。。。。”当然他这段话还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后面的叙述,到时候你们就会知道。。。。。)但我今天还是决定要这么做一次,因为如不拆解,这篇作文的意图实在无法达成,姑妄言之,想到哪说哪吧。
 其实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红拂夜奔》是一部描写自由主义者在体制框架内寻求逃脱的作品。只不过,在唐朝传奇的原本里,红拂和李靖浪漫的逃掉了,在王小波的这部小说里,王小波老师却残酷而温和的指出,你们逃不掉,永远也别想逃掉。(请回溯我这篇陋文前面关于作家分类学的段落,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王小波在这篇小说里已经接近了第三重境界的原因)
 在这部小说里,很明显李靖和红拂都是自由主义者的象征,只不过李靖更加狡猾,他希望通过和体制合作的方式达到逃脱的目的,而红拂则从一开始就是不妥协的死硬派,她的自由主义世界观是不加掩饰的,明目张胆的,逃离杨府,逃离洛阳,逃离妇联,直到最后的试图逃离长安,试图以自杀的方式逃离被体制严密禁锢的人世,所有的这一切步骤,都是出于她主动的选择。反观李靖,他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无法违背却又不事声张的隐藏属性,假如有可能,他一直都试图通过妥协和现行体制合作,在洛阳,他希望能考上博士吃碗安生饭,在唐营,他腰里装一个假阳具混充积极分子,在长安,他先是在裤子里装一根法式棍面包继续装蒜,后是伪装老年痴呆,试图躲过体制的束缚和迫害,可是热爱创造热爱多样性热爱自由的天性却是他一切安稳梦想的最大敌人,虽然一直试图合作,他却仍然和体制格格不入。但他的逃走,全是被动的,被环境所逼迫,或是被红拂所引领,虽然是他带红拂逃出了洛阳城,但在精神上,红拂才是他的领导者。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最终他们谁都没能逃出去。
 在洛阳,红拂和李靖逃了出去,以为进入了一个新世界,世间的一切可能性都向他们敞开,但结果是,他们亲手缔造了一个长安城,一个比洛阳更加糟糕,更加封闭禁锢,保守而无趣的长安城。王小波写道,“自己去造一座城,然后自己住在里面,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了。”古往今来,从商鞅到董仲舒,再到缔造了共和国的无数古圣先贤,革命英烈,他们对此大约也会是感同身受吧。当然了,这些人可不都是自由主义者,他们更多的是像虬髯公一样,融入体制,最后把自己变成了体制的一部分,只不过运气不济该着倒霉罢了。在长安城,红拂又劝李靖再次逃走,但李靖已经老了,当然也或许是看透了,他不想再逃了,宁愿在老年痴呆的伪装下苟延残喘,了此残生,最后上苍眷顾,死于一次性交中的心血管意外。在此之后,红拂继续寻求逃脱,于是提出了殉节的要求,这个要求很奇怪,很突然,给体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体制是无所不在的,红拂的殉节申请,不过是体制运行中的一个小小意外,体制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个意外修复,并入正轨。于是在故事的末尾,红拂仍然落到了一个坏老婆子手里,成为了体制这块墓碑上的一个小小的装饰性浮雕。自由主义者的自我意志在体制面前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这或许就是王小波老师在故事的最后带给我们的一个“寓意”吧。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话“我们需要的不是逃出洛阳城或者证出费尔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这就已经接近哲人的境界了。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看到,王小波的这部小说完全是由各种现实的隐喻和寓言组成的,在这里我打算再做一件违背自己一贯写作习惯的事--我要当一次文抄公,记录一段小说中的情节:
“后世的人们说,李卫公之巧,天下无双,这当然是有所指的。从年轻时开始,他就发明了各种器具。比方说,他发明过开平方的机器,那东西是一个木头盒子,上面立了好几排木杆,密密麻麻,这一点像个烤羊肉串的机器。一侧上又有一根木头摇把,这一点又像个老式的留声机。你把右起第二根木杆按下去,就表示要开2的平方。转一下摇把,翘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摇两下,立起四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再摇一下,又立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1。千万不能摇第四下,否则那机器就会哗啦一下碎成碎片。这是因为这机器是糟朽的木片做的,假如是硬木做的,起码要到求出六位有效数字后才会垮。他曾经扛着这台机器到处跑,寻求资助,但是有钱的人说,我要知道平方根干什么?一些木匠、泥水匠倒有兴趣,因为不知道平方根盖房子的时候有困难,但是他们没有钱。直到老了之后,卫公才有机会把这发明做好了,把木杆换成了铁连枷,把摇把做到一丈长,由五六条大汉摇动,并且把机器做到小房子那么大,这回再怎么摇也不会垮掉,因为它结实无比。这个发明做好之后,立刻就被太宗皇帝买去了。这是因为在开平方的过程中,铁连枷发挥得十分有力,不但打麦子绰绰有余,人挨一下子也受不了。而且摇出的全是无理数,谁也不知怎么躲。太宗皇帝管这机器叫卫公神机车,装备了部队,打死了好多人,有一些死在根号2下,有些死在根号3下。不管被根号几打死,都是脑浆迸裂。 ”
这堪称是我读过的最具智慧光辉和幽默气质的中国作家的文字,没有之一。根号2和根号3怎么能打死人呢?然而这种事在小说里就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合情合理。正如我们原来也从不相信物理定律、化学反应和代数方程式会最终演化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其间想象的绚烂纵横,汪洋恣肆,反讽之恶毒刻骨,说尽了世间一切科学探索和人间惨剧之间必然联系的真相,以致写到后来,小波老师都不禁伤感起来,在书中说道:“卫公有过无数的发明,都是一辈子卖不出去,最后卖给了太宗。太宗把它们投入生产,冠以“神机”之名。现在我们一听到神机两个字,就把它和虐待狂画了等号,怎么也想不到消防和开平方。卫公年轻时,做梦都想卖发明来救穷,但是一样也卖不出去。等到他老了以后,这些发明倒全卖出了大价钱,但是这会儿他已经不缺钱了。 ”
诸如此类的智慧闪光,在篇中不胜枚举,就不一一细表了,然而我想说的是,这还仅仅是表层的东西,在更深的层次里,王小波借书中人物,书写了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和僵化体制之间永恒的矛盾和注定惨败的宿命。比如,书中写到卫公死掉的时候,他说,卫公死了,这就意味着从此可以不把他当作一个人,而把他当作一件事。接下来又说到红拂的殉节,提到了体制内各部门对此进行的种种安排之后说,这些都和她没什么关系。她只管等到一个良辰吉日死掉就可,而且这一点也和她没什么关系,不到那个日子,她想死都死不了,到了那个日子,她想活也活不成。这就是说,虽然红拂暂时还是活着的,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把她当作一件事了。。。。。。这一段不知你是怎么想,我愿意把它看作是王小波对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解构主义文学观的一种借用和调侃。罗兰巴特主张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以读者的个人经验为中心的再创作过程,作者本人的意志在这种时候由于作者已死的原因成为一个无法了解的真相。而在这部小说里,由于已经成为了“一件事”,当事人的主观意志被彻底的有意识到忽略了,红拂死亡的意义,变成了一个由官方任意书写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是“都和她没什么关系的”。又比如,王小波在书中引入了一个“人瑞”的概念。人瑞和人才是不同的,人才的判定依据,话语的主动权在人才自己的身上,有才能的人,就可以是人才,但人瑞不同,人瑞的判定,是官方说了算的,官方说你是人瑞,你才是人瑞。因此人才是自由的,他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走向,而人瑞是不自由的,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体制的英明伟大,装点盛世良园。
在官方话语权空前膨胀,大众文化日益变得现实而俗气的今天,再读王小波的这篇小说显得格外有意思,就仿佛在读一篇过去写就的关于现世的预言。我有权相信王小波在他写作之初对今天的文化现状是有一个准确的预期的,而且他当时一定是心里充满了悲伤和绝望。我一直觉得,每一个真正懂得幽默真谛的人都是深度抑郁症患者。正如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前些天死掉的罗宾威廉姆斯。当然我觉得我并不如理解王小波那么理解罗宾,所以还是回到现在的话题吧。正如我以前曾多次说过的,我觉得他会去写随笔专栏,完全是一种不甘心接受一个无法回避终将到来的庸俗未来的心态在作祟,其实他真实的内心完全清楚,事情完全不会因为他所做的堂吉诃德式的努力而发生丝毫的改变。正如他在自己的小说里所写到的,李靖在证明出了费马大定理之后却无处发表,只好把定理的证明写进了一本黄色小说当中。。。。。。具有讽刺意义又令人扼腕的是,就我所见,有很多的人拿王小波的这本小说就是当作有点儿搞笑的准黄色小说来读的。。。。。。多么精准的预言,又是多么悲伤的应验。
写到这里,我觉得其实该说的话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在各种隐喻和讽刺方面,不管是温和的还是辛辣的抑或是恶毒的,这部小说堪称是一座富矿,很值得有兴趣的人自己慢慢的发掘,全由我一个人抖落出来,一来是杀掉乐趣,二来工作量也太大,三来完全不符合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所以就此打住吧。在最后我只想很情绪化的说一句,以王蒙乃至冯唐等人的天资,我觉得还不配评价王小波的写作水准。

  《红拂夜奔》读后感(四):有趣也无趣

       奇怪的王小波,红拂夜奔是有趣中的无趣,粗俗的语言、荒诞的故事,李靖是主角又没有主角应有的结局和故事,红拂也是奇怪的,是故事里独立出来的新个体,干着本来不应该干的事情,也是书里为数不多的“有趣”。
 
       如果不是王小波我应该不会看这本书,如果不是红拂我也不会在这本书里嚼出些趣味。书里废话多,像是想展现什么又不想你看懂,又像是要给一个个的你熟悉的故事和幻象挖掘出一些新意。因为这本书不需要寓意所以读的时候略摸不到魂头,大致的想法是王小波是有多无聊才会想有趣而写一本又无趣的书,又有些不甘心的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些许的自己。
       李卫公是个神人、神经病,开始还有看头,到了后来就是个跳脱老头,前期有很多东西在他身上都已经不见了,这方面确实不如红拂。李卫公从流氓变成了人臣,从奇思妙想到放弃“风能水能”,然后这货就死了。李靖的结局我看的有些不甘心,没有想象中的离经叛道和鱼死网破。然后是令人惊喜的红拂,她和李靖一样身上多少都带点离经叛道的味道,在杨素门下为妓却和李靖私奔,李靖死后觉得没意思又想自缢,最后还是没死成,跑到女儿那当了个妓女。怎么就没死成!因为是红拂,她跑了我觉得还是合理,但是这样的合理又让人惊讶不已。这是个随心所欲的女人,就像王小波说红拂从不想入非非,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顺她心意的事情按理是不该发生的,但最终还是让人出其不意的发生了,这就是我认为的这书里的有趣,是红拂。
        最后是奇怪的王小波,他给你展现他要告诉你的故事,但是又嘲笑你看不懂深意。内心和外表是不一样的两个部分,外表的不是真正的我,内心的我你读不懂,不要用由己及人的方式推断我,我和任何人都不一样,我夸着你,说不定心里正骂着“傻逼”。也可能王小波正做着的事情是他心里鄙视异常的事情,但是却又每天一脸平静的做着,因此有了红拂夜奔。红拂夜奔这书在全文完之后有这么一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为什么放这,可能就是任性肆意。王小波,你真奇怪。

  《红拂夜奔》读后感(五):想入非非的王二

“现在的人或许能够读懂,后世的人也会觉得我留下来一些费解的东西。鬼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懂,但是不给后世留下一份费解的东西,简直就是白活了。”

王二在《红拂夜奔》里如是说。他的书确实费解,因为没有完整的逻辑,一会儿一本正经,一会儿调侃幽默,一会儿残忍无比,一会儿矫揉造作,还有一会儿是颠三倒四地碎碎念,他的文字有多种形式,就是无法把它归为一部正常的小说。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零七碎八地拼凑和不贯通,才能让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撞到真相。 王二一心为了证出费尔马定理,最后莫名其妙证出了,还是有领导上的压力,抑郁而无趣的生活。好在真实的王小波冲破了体制的束缚,成为了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的作品逃不过压抑两个字,就算有劲爆的情爱描写,却也只是加重了无奈沉重的气氛。 看这本书期间,我又查了一下王小波的婚姻生活。他和李银河在婚前说因为两个人的生活已经够丰满,所以不需要有孩子。在王小波去世的半年前,李银河便因受邀去外国讲座而和王永别,但是在他刚走后李银河就与一个变性人同居,并且领养了一个孩子。李银河声称她是异性恋而不是同性恋,因为伴侣有一颗男人的心。废话,同性恋不是本来就有一方扮演男人角色吗? 我开始想入非非。《红拂夜奔》里也说,王二到四十多都没有过女人,所以他跟李银河是不是形婚。他的婚姻生活其实并不幸福,不仅女方学历薪资都高于他,连感情上人家也是喜欢一个女的。

突然深深地同情王小波。他书里大量的xing爱描写,一方面应该是受了性学博士后老婆的影响,一方面是否也是表达自己的欲求不满,只能通过文字的场面来宣泄……

  《红拂夜奔》读后感(六):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不得不,我不得不再次以这句话开始。十分钟前看到这句话,一种击中心灵(以我还有这玩意儿为前提)的震撼,一种说不上来的喜爱。八分钟前迅速而幼稚的把各处签名全部更新成这句话。六分钟前忍不住又在微博上po了一遍这句话。两分钟前着急的不知道还能再什么地方表达对这句话的爱。刚刚看着这句话,竟然,竟然要哭了——嗯,就是这么矫情,就是这么做作,就是这么想让人把过去一个礼拜的饭全部吐掉,如果便秘足够严重可以存留一个礼拜的饭的话。
其实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向爱总结中心思想的我,想了好几个角度去理解这本书,心理历程也是跌宕起伏的,比我自己歪歪的水浒传还要跌宕起伏。从自以为是,到傻笑,到迷茫,到怀疑,到自我否定,到最后看到这句话时那种高潮迭起的平静——这种高潮迭起的平静不是那种我们小时候看了很多的什么暴风雨前的平静,或者什么平静大海下的暗潮涌动,而是一种持续的high,一直保持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而且那种亢奋实在是很亢奋的亢奋,所以看起来倒好像是平静的了。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是频率很高的震动,反而看不出是震动了。
王小波从一开始就说,他追求的是有趣。凡是看过他的任何书的人,一定都会对这两个字记忆深刻,最起码,我是从他那里认识了这两个字。
“有趣”,从10年前第一次看王的杂文时,就反复看到这两个字,10年后的今天,又看到了这两个字。“有趣”,怎么就那么不巧,两次看到这两个字,都是在我最无趣的时候。
10年前,作为一个一心一意想当忧国忧民的小记者,觉得自己贼拉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悲悯,觉得全世界都不及自己,觉得全世界都需要被自己拯救,觉得自己简直就仿佛救世主一样,背着万丈光芒揣着降魔宝剑踩着七彩祥云我就降临了这个肮脏可怖的世界。
10年后,作为一个早已认定全世界都拯救不了我的女流氓,天天觉得这个世界欠了我500万,心里以标准流氓口吻念叨着谁都被跟老娘讲什么感情讲什么柔软讲什么温暖,对我好就来点儿实际的,其他都他妈扯淡。在生活这个强奸犯刚刚向我走来的时候,就利索的给自己扒光躺那儿了,还委屈拔插双眼含泪的哭诉,我不是自愿的。
10年前的“有趣”轻轻扎了我一针,谁都别装大尾巴狼,谁都别以为自己应该拯救谁,谁都别以为自己能拯救的了谁,我们的一生只要让自己避免无趣,有余力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点儿有趣的东西就再好不过了。OK,So(当然,十年前我还不管自己叫这个),做一个有趣的人,这是你的底线。——嗯,从这句话就看出,我还是那个大尾巴狼。
10年后的“有趣”是我站在自己对面狠狠的抽了自己一巴掌。因为我发现,或者垂死挣扎一下,用怀疑这个动词,我怀疑,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趣的人。这种无趣一方面表现在,虽然有些地方我也跟着傻笑,觉得特别逗,比如无理数,比如二进制,比如微积分,比如不犯色戒,但是当时露出一口牙,肩膀抖动甚至嘎嘎出声,都不乏有夸张的成分在内,而且还有一种,笑吧笑吧,不笑就傻逼啦的心理作用在左右我,使得一段时间不笑就担心害怕,就好像一天不拉屎就觉得自己要得大肠癌一个意思。
无趣的第二个表现是,即便我不断告诫自己,必须觉得有趣,必须笑,可还是很多地方,笑不出来。笑不出来又是一个综合原因导致的结果——我真觉得自己不当数学家实在可惜,我总在追求一种包括各种假设在内的解答。笑不出来的原因,一个是没有理解笑点在哪里,第二个是觉得,尼玛这就是老娘天天生活的世界,有毛可笑的?也许这就是第三个无趣的表现了。
这有什么可笑?当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对或者不对了。我知道,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才是他们写这么多书,做这么多事儿的目的。但是……
正如我在读到70%的时候说的那样,当初刚刚禁播TBBT的时候,我那个义愤填膺的,简直觉得国将不国了,但是后来,尽管有很多途径我还是能看到TBBT,可是我已经懒得去找了。前天90后问我,你还准备看第八季吗?我真的是微笑着摇了摇头。其实我内心的话是说,我不看了,我现在开始看书了。但是,我也知道,不管我放弃了TBBT是选择了什么,这种放弃都是一种妥协。我放弃的不是一个情景喜剧,而是一种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禁播了TBBT,我可以看2B女孩儿,禁播2B女孩,我还有老友记纸牌屋绝命毒师,即便禁播了所有,这种即便据说即将发生在不久之后的明年4月,其实我也无所谓,矮子里总有一个最高的。而且我真实的内心独白是,正好,我可以好好看书了。
我当然知道选择的自由是最大的自由,自由选择的权利使我们最基本的权利。但我不知道的是,我之所以这么轻易就放弃和妥协——也许都轻易到让以前的我痛心疾首,究竟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被选择的生活,还是已经麻木到懒得去做出任何选择,还是因为现在的世界其实选择太多,反而是我们选择的权利被剥夺。
我不知道的是,无趣的第四种表现,是不是当我在怀疑,究竟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强烈的反抗的时候。这是一种时代的改变而造成的不同,还是一种我习惯了长安城后的自我变态?我一直不能搞懂这个。
每个作家穷其一生,都只写了一个故事,一个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三观的故事。王小波亦如此。他的经历,他生活的时代似乎正是那个物质从极度匮乏到没那么匮乏,精神从极度控制到有松动的痕迹的时代,所以他极度的追求精神的自由,反抗被规划好的生活,想要过一种有趣的人生,并且认为整个社会把无趣当正常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行为。所以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杂文,都是为了有趣,为了让别人知道,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有趣,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一个方方正正的转头。
就好像以前听人说,如果鲁迅活到那场伟大的革命会怎样。我也想问,如果王小波生活到现在会怎样?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王生活的时代,坏在控制思想还不能保证人吃饱饭,好在正因为物质的匮乏,精神生活才相对简单,正因为有控制,反抗带来的快感才更加强烈。我们的时代,好在能吃饱饭,而且基本上用点儿不太难学会的方法,每个人都能跟整个世界沟通,坏在吃饱饭的我却看到别人轻而易举的吃到了龙虾(写龙虾的时候我真的犹豫了半天,感觉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代替原来“山珍海味”所描述的一种好的食物,显然这四个字比龙虾更加无力),坏在选择太多,我们却失去了做正确选择的能力。更多发生的情况是,先让我吃了龙虾,至于什么选择不选择的,耸肩摊手摇头吐气,whatever。
选择太多,多到好像一层层的东西压在我的身上,让我无法呼吸无从选择,但是难道从内心,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吗?只是不愿意正视罢了,只是不愿意去做出选择罢了。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十年前无知的我,还是十年后麻木的我,我想做的,除了那个为了现实拼命的此时此刻的我,还有那个诗意的我,即便我曾忘记,却从未从深处抹去。
看到最后的时候,脑子里一下子出来一个画面,头发有些灰白,拖着背,穿着洗的变了颜色的衬衫,推着自行车的瘦高个王二面无表情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头骨却是打开的,里面蹦出来的是李靖调皮的拉了屋子里的活线头,土墙向四面散开,乱糟糟的压倒一片侍卫兵,李靖拉着大红的红拂(我任性的设定红拂必须是一身大红),像超人般腾云之上。
也许这就是我的梦想,不要做前半生想入非非后半生阻止别人想入非非的李卫公,不要做永远不会想入非非看着别人想入非非就十分生气的虬髯公,甚至不要做最像一个正常人的红拂,而是做一个王二,我面无表情的低到尘埃,只为了争一个体面的此生此世,但是内心里,永远不忘,那里有风尘三侠生活的那个古怪的世界,内心里是我还应该拥有的那个诗意的世界。

  《红拂夜奔》读后感(七):这才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虽然我没读过几本王小波的书,但是看完此书后,我相信这就是他的“代表作”。
   真正直接代表他自己、表达他自己的作品。尽管他本人不是数学工作者,更没有证出费尔马定理。
   但他确实是一个喜欢想入非非的人。非若是,就不会把王二写成这个样子。王二既是他,也是他眼中的世人。默默地埋头于数学研究这样枯燥无味的工作中,经年努力得来的成果,不让上级无耻的分享就会变成一堆狗屎。带着鄙视和感激成为上级的"合作伙伴",然后被带上一条当头头的道路。其中的无奈与愤恨,昭然若揭。
   其实红拂夜奔的故事本很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可被作者作为故事背景后就显得纷繁得令人厌烦。其实作者就是以这个故事为糖衣向这个社会开炮罢了。太多的不合理被认为合理,这本就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可天朝又何曾是个理性的国家呢?
   背景就背景吧,把红拂求死写得这么悲惨,把那些人写得如此丧尽天良,让我觉得这些人俨然就是抗日剧中的日本人。让我觉得作者确实是个很变态的人——就好像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残害过一般,怨气深重。这也让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当局不鼓励那些讲述文革时期情况的作品面世了。读者看完也许连活下去的信念都要被这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浇灭,死的时候还恨得牙直痒痒。以后更不可能出现了,和谐社会构建完成之后,谁能容忍这种不和谐产生?
   但是我还是要推荐这本书的。因为只有怨念重的人才敢于说出真相。只有那些与相关言论出入极大的文字,才能引发人们对真相的探求。有太多人,需要知道真相;有太多人,需要真相被人知道。

  《红拂夜奔》读后感(八):简单的红拂,无趣的小波

看完小说也就记得一个简单的故事:洛阳城小混混李靖犯事儿逃跑,杨素家妓红拂跟着跑了,后李靖在设计长安成为了人瑞李卫公,死后红拂殉节;情节没有大起大落,波澜不惊,却穿插着王二和小孙的故事,还有王二在职场上的处境,与李靖和红拂对比,似乎总是含沙射影着社会中的很多现象,回味无穷;小波的男主人李卫公依然 “精”力充沛,对性的渴求旺盛,依旧天马行空。女主人红拂依旧单纯美丽,始终如一~
王小波的小说一般都比较有趣,这本书的行文也不例外,点点的内容有趣,读完后却觉得索然无味,真是无趣;
但是在文末,他突然又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哈,小波~~

  《红拂夜奔》读后感(九):无趣的活着还是有趣的死去

第一次完整的读完王小波的一本书,之前断断续续读了一些爱你就像爱生命,就知道王小波的文字是跳脱生动有些神经质或者说是一直是想入非非的境界的。我没有读过黄金时代,但我觉得红拂夜奔跟其他的文字不一样,他不仅是作者描绘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他是拿故事在说自己呢。李靖和红拂性格迥然不同,一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什么都没看见,一个是不怕死,想咋地就咋地。红拂夜奔,果然是红拂会做的事。书里多次提到两个词,想入非非和有趣。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他一直在想,想的很多,但是他看到了,他不说,他其实像李靖,装看不到,装不懂,装傻。所以他后段仔仔细细的描绘了红拂的死,红拂真的是很酷,说死她就真的要死,不管在体制里要走多少流程,死之前要遭多少罪,从做了决定到死之前,一刻都没有退缩。酷的不行。还有一个词,有趣。书中有说过,在这个无趣的世上活着,不知道跟死去哪一个更可怕。他肯定打从心底里佩服死了红拂的帅气:他死了,我也不活了~这里要说的一点是,红拂她要自杀,跟李卫公的死也不是百分比的关系,她就是想逃,逃离这无趣的可怕的人生,她大概觉得无趣的活着比死了还可怕。跟李卫公是真真完全相反。

  《红拂夜奔》读后感(十):实在不知道如何写为好

按要求要写读书笔记,但实在是无话可说。
其实最近一直在看李银河,张爱玲一类,语言漂亮丰富,还比较简明扼要,一句话是一句话。然后看到王小波,觉得自己崩溃了。
选择红拂夜奔是因为对这个故事心心念念已久,以前有个老头帮我算命,谈我日后可能有惊世骇俗之举,自己做了都没放在心上。我“啊”了一声,不甘心多问了一句。“大爷那具体可能是什么事情?”,他很深沉的半天没有理我,最后递上一张纸,写着【红拂夜奔】。
对于我这样一个天然呆又热热闹闹的人,红拂夜奔这四个字顿时充满不可言说的魅力。我热爱红色,夜奔听起来也很酷,我从13岁起就幻想有人带着我开最大马力的摩托绕帝都一圈。当然现在帝都越来越大,绕那么远的距离我可能只会犯困,不会像13岁以前有丰富的可以浪费的肾上素。
于是看到这本封面还有点复古的《红拂夜奔》时,我忒么就兴奋了,心想至少是本精彩的武侠小说吧。再一看作者,管他王小波,还是王大伯,反正有点名气,至少值得一翻。然后就一头栽倒坑里去了。
哪里想到,王小波,不是大波,也不是大伯,是一个心里怀揣着17岁紫色天空,岸边长满绿色芦苇的河流但看起来一脸乏味的数学老师。而且这个老师讲一遍不行,要翻来覆去的讲,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啰嗦到让我崩溃。每个细节都在细说,每个部分都在跳转,我跟着他的思路跑,每天都瘫倒在床。
后来索性慢慢看他的段子,发现他至少算的上是一个优秀的段子手,反讽手法用的神乎其神。
他对中国人中庸的智慧是这样描述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必须有证明自己聪明的智慧,还得有证明自己傻的智慧,否则后患无穷。
李卫公装傻不成功,虽然没有害到自己,却害到了自己的老婆。这说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装傻方面一刻也不可以放松,一直要装到自己已经死掉了,还不能掉以轻心。最好是在死后还能继续装傻。卫公的情形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在谈其他数学家不待见他的时候,这样说;
“现在的问题是我就是这个馒头,对准了那个厌恶面食的南方人暴跳如雷——我怎么啦?我哪点不好吃?养得白白胖胖的来喂你,你还推三阻四!这显然不是个馒头应有的态度。好的馒头应该给人家一段适应的时间。”
在谈女人的时候。
“这件事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爱女人—一她们在值得一爱的动物中,如果不能说是最便宜,起码也该说是我们唯一负担得起的——但是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
这段话倒是让我想到路内在少年巴比伦里曾经说过,"很長一段日子,我都認為自己無人可愛,所以只能愛妳。我為這種愛情感到羞愧,但在這樣的旅程中我無法為自己的羞愧之心承擔責任,假如無路可走,那不是罪過⋯⋯我不再為這種愛情而羞愧”
爱这种事情,有的时候不过是没得选择。李靖爱红拂,不能说他不爱二娘,红拂选择李靖,也是那个时代,有趣的英雄少之又少了吧。
于是室友以为我疯了,一个晚上,半边脸在叹气,半边脸在抽搐傻笑。
整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的可能只有红拂,李靖被描写的太过折腾了。红拂很可爱,很真实,一点假都没有,她是每个人内心的状态,只不过正常状况下,我们都不敢说罢了。
她出走的那段描写最让我动容。
”她时刻准备从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逃出去,就如植物的种子随风飘走,换个地方开始生长。我也想变成头顶秃光光的犹太教授,忍受一下法国人的傲慢;或者到香港什么大学里去当个长了啤酒肚的教授,不尴不尬地讲几句带粤语味的英文。我甚至很想变成红拂,穿着被露水打湿了的百褶裙在草地上走路,透过自己的发香闻到李卫公身上浓烈的汗臭味。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感到时光在身上流动,受到这种启迪之后,自己也想像风中的芦花、水里的浮萍一样流动。但是我把这种流动深藏在心底,不让它表现出来。”
味道是记忆力最深最隐秘的存在,通过气味将一切记住。我甚至能感受到,她在田野里奔走时,头上笼罩着太阳初生的热量,她为着自己能自由奔走而兴奋,无所畏惧。她最惧怕的安定,乏味,万事按着固定轨迹运行的命运终于弃她而去。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长久拥抱爱情和青春。
这是多么幸福的瞬间,虽然她并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样子,但我们至少知道不自由,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她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有一所四四方方的城被建起,叫做长安,但至少现在她可以赤足走在清晨的露水之上。她虽然不知道她的卫公会名动天下,装傻半生,但至少现在那个人,就走在她的前面,高大坚定,幽默有趣,是一座无比可靠的大山。
我因而也觉得人生可能略有点趣味和追求了。
至于我少年时红拂夜奔这个预言的故事,可能是真的,更有可能是假的,谁知道呢,也许我的心里也絮絮叨叨的塑造了一个幻想自由的壳子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