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拂夜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拂夜奔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2:4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拂夜奔的读后感10篇

  《红拂夜奔》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拂夜奔》读后感(一):私奔有多美?

文/盘古
读王小波的书肯定有两本是绕不过去的,第一本当然是王小波自己最满意的《黄金时代》,另一本就是李银河最喜欢的《红拂夜奔》。可惜王小波对自己的长篇有太多的不自信,去世后第五年《红拂夜奔》才由他人结集出版,三个悲剧结局故事组成了《怀疑三部曲》。
王小波的文字从来都是有趣且深刻的,但文风自由奔放,让人很难跟上,有时甚至不惜破坏正常的叙事逻辑,时空交错,天马行空,又不惜绑架小说人物的性格,没有任何自然生长痕迹,一门心思集中火力追逐靶心,可我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找到靶心,比如这本《红拂夜奔》,王小波试图怀疑的是什么?
前言中有句话非常打眼:“假如本书有怪诞的地方,则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态度昭然若揭,难不成腰间挺个铁阳具的李靖更真实的?
晚唐,明明已入道家的杜光庭偏生写出了中国古代少有的感情戏码——《虬髯客传》,而且,还是一出三角恋,而红拂女作为更稀有的女侠形象不但有私奔出逃的勇气,更有识人断事的智谋。
隋末,李靖到当时的权臣杨素府上献策,期望得到提携,可杨素以“时不我予”给他的满腔热情浇上了一瓢冷水。未曾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没打动杨素,但却打动了杨素身边“手执红拂”的伺姬。当晚,这位姓张的红拂女便“素面华衣”的叩响了李靖的房门,以身相许。故事到这,李靖却怂了,红拂只好用“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来打消李靖对杨素的顾虑,甚至劝他不要把前程寄托在杨素身上。风声过后,红拂便和李靖一起去找真龙天子李世民。面对风险时,红拂女的果决完胜畏首畏尾的李靖。
途中,两人在灵石的一家旅舍邂逅虬髯客。虬髯客本名叫做张仲坚、张烈,因赤髯如虬而得名,据说原是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出生时其父嫌丑欲杀之,被正好经过昆仑奴救下,虬髯客就拜昆仑奴为师,随他学习技艺。师成后,虬髯客定下了“起义争夺天下”的宏大目标
虬髯客在旅舍看到洗漱中的红拂女,如兰委地的长发让他不由心动,“取枕斜卧,看张氏梳头”,一旁的李靖醋意翻腾,反倒是红拂女大方地与这个面目狰狞的不速之客攀谈起来。通过以兄妹相称打消了虬髯客的非分之想,环坐共饮后三人相约共赴太原找真主。
到了太原见着李世民后,虬髯客认定“此处已有真人在,我将别谋他处”,将家产全部赠予刚认下来的妹夫妹妹、约定“十数年后,东南数千里外传来异闻,便是我得意之时,李郎与吾妹可沥酒相贺”后,虬髯客扬鞭东去,倏忽不见。刚在爱情上遭遇挫败的虬髯客又在事业上变了方向。
既得巨资,李靖到处交游,又细读揣摩虬髯客留下的“数箧兵书”及“失传已久占算之书”,李靖在业务上日渐精进。由于又选择了对的方向,事业上随着李世民一起开始腾飞,成为唐朝的开国大将,贞观十七年以排序第八的位置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行列。红拂女张氏也被进封为诰命一品夫人。最后两人都得以善终。
而虬髯客也最终“入扶余国,杀主自立”,成就一方之主的霸业。
这便是杜光庭笔下的风尘三侠,也就是创作《红拂夜奔》的故事蓝本。
古文精湛,原本的《虬髯客传》并不比我上面的“简介”多几个字,读下来是铺面的粗狂惬意,人生起落不过一扭头的事,连金庸都夸他写得“虎虎有生气”,三侠不止拿的起,也都能放的下。夜奔而来的红拂女以及夜奔而去的一对有情人义无反顾得让人心生敬意。虬髯客更是快意豪侠,吃的下仇人的心肝,让的起万贯的家业,更舍得放下逐鹿天下的人生梦想。也许只有如杜光庭入了道才能将这世间的事写的这般云烟过眼,当然对怀疑的王小波来说,这肯定不是历史的真相。
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望原来是证出费尔马,对于红拂来说,这个指望原来就是逃出洛阳城。这两件事情我们后来都做到了。再后来的情形我也说到了。我们需要的不是要逃出洛阳城或者证出费尔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逃出了洛阳,长安成了新的牢笼,努力改变的勇气始终无法摆脱生命的魔咒,追逐自由的冲动说到底是寻找有趣的懵懂而已,两个人的义无反顾只不过是一次单纯到傻的青春记忆。归根究底的说,乱世中那个关于理想关于爱情的江湖传奇不过是一个两个无聊的人反抗无趣的故事。
红拂最后要死的理由是“活的没有意思”了,作为杨素府中的侍女,在洛阳石头城里“红拂头发三丈长,洗完了头她就像一个大蚕茧,这时她得把自己一点一点地从头发里摘出来。”那时候不也没意思吗?在尝试逃脱后,红拂终于开始相信人生来无趣。这同样也是王小波逃亡后的结论,1992年主动放弃大学教师的安稳工作后,从传统的体制中逃亡成有趣的自由撰稿人,现实的王小波像红拂一样与权力体制决裂,他希望新生活会有指望、有趣。但一年后的1993年完稿的《红拂夜奔》里,王小波心灰意冷的告诉了我们答案: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人生从不来不是一以贯之的有趣,但总有一些让人愿意忍受绝望的指望存在,“无数条人走的路,就像一束没有绞紧的毛线,到了崎岖的地方束紧成一团,到了空旷的地方就散开成一片。”他依然期待张扬,让原本的指望在空旷处蓬勃开来,这大抵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吧。
博客原文
http://www.panbilin.com/blog/lets-run-away/

  《红拂夜奔》读后感(二):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

这本书开头就写了,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所以,去他奶奶的什么批判,隐喻。这本书开启了我后来的阅读之路,原来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书也可以这么好看,不用去记谁是谁的谁,不用刻意对照什么历史,不用印证什么现实,不用苦苦追寻思考什么意义,抛开功利的心态简单看书。看了王小波的三十而立,更觉得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随性自由的人。
是不是没有从书里挖掘出某某价值,体会出某某形式,展现出作者的某某关怀,就不算读透一本书呢? 看完本书后我不这样认为。看得“有趣”,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作者,获得一种感受,够了。
哪怕你证明作者本人确实在书里倾注了多厚重的历史,你感受不到作者的本意,又有什么关系。“正确”阅读一本书的姿势和通往女澡堂的路永远不止一条。经过时间磨练和人生的积淀,一本好书肯定让你获得不同的崭新的感受——如果它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话。

  《红拂夜奔》读后感(三):想变成红拂,但像虬髯公

他在里面说了好多哲理

好多这个怪诞世界的怪诞事情

有点荒谬又有点搞笑

是唐朝还是现代

有些事情经历几千年还存在

想懂得他的所有幽默

关于红拂夜奔还有些浪漫

"她时刻准备着从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逃出去,就如植物的种子随风飘走,换个地方开始生长"

关于领导,关于生活麻烦,关于抱怨,关于想入非非,关于装神弄鬼

结尾他说如果真的需要什么寓意的话

"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这让我惊奇,我想知道前提和范围是什么,否则这样的定论太叫人绝望了。

  《红拂夜奔》读后感(四):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世上

王小波的脑洞也真的是令人钦佩~讽刺的这么好笑,也是个人瑞~

如果前两年读红拂夜奔一定也只是觉得此书如他所说就是个有趣,但这两年的环境和经历,让我觉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结尾都是一种对现实刀刀见血的描述,这种讽刺和毛姆对人性的讽刺完全不同,每句都对现实世界有着针对性的本质揭露~值得一读再读的有趣又深刻的作品~~

有的人就如李卫公一样,逃出了“洛阳城”却没能逃出“长安城”,在自己建造的都城中演戏装傻一辈子,死了也要装,也有些人,这辈子连“洛阳城”也没能逃脱~这现实不过也就如他最后所说“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个世界上”~

  《红拂夜奔》读后感(五):借古讽今

最近工作太忙,实在是没时间按时写读后感,但每每想着像欠账一样,尤其是又读完一本书之后。今天据读完这本书已经小一个月了,本来是去沈阳学习一周的时候带的书,带了两本,一本红拂夜奔,一本似水柔情,都是王小波的,一本长篇,一本短篇。最后制度玩了这本,似水柔情没读完,回来后又一推事儿,所以也没继续。今天正好周末,没事赶紧补上欠账。
以前读过作者的沉默的大多数,一套书买回来,这本的书名我最喜欢,是杂文集,基本上写的就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反对儒家、反对思想禁锢,向往自由,写的很讽刺,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那个年代作家比较主流的写法,作者写的更好,对于他所理性、科学,自由方面,我极为赞同,但是对于儒家部分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但这是人们突然可以说更多话,有更多自由后的矫枉过正,可以理解。这本书的主题基本上也是这个主题,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两条大线,一条是李靖、红拂、紮髯客三人为主的隋唐时代,一条是现代的大学教学生活为主线,两条主线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古代部分更大胆,说的更多,因为限制少,现代部分主要写学院的部分,很隐晦,暗示比较多。两者之间用费尔马定理来连接了起来,也算是天马行空了。李靖是绝顶聪明的人,世人所孤立,特立独行,为他的聪明才智不断被压制,理想无法实现,他不断反抗不断被压制,最终终于逃离洛阳城,最终跟了唐皇,最终有了实现理想的机会,但这种理想还不是自由,他的想法需要被人允许、被人选择,他又成了唐皇的工具,天马行空的想法成了唐皇稳固政权的工具,自由和天马星空的想法被用来禁锢自由和天马星空,一个最向往自由的人的后半生因为了解与自己一样的人,用最了解的方式去禁锢、压制和自己一样的人,半自愿半被迫的成了威权的奴隶,以致自己也成了被唐皇压制的对象,过了装傻充楞的可悲半生,自己的想法无法说出,只能用隐喻流传于世,是多么可悲。而杨府的红拂虽然没那么聪明,但她好奇、率性,向往自由,凭着一颗自由之心随着李靖而走,脱离锁链,剪短长发,真是男才女貌,但同样她的一生以一次莽撞的冒险而自由,却又在新的环境而陷入不自由,在新的环境,地位提升了,但依然被禁锢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得自由,最后在体制的压制下,甚至是自己老公创造的体制下求死而不能,真是讽刺,这是对体制,对僵化、异化的人类组织的讽刺和嘲弄,一个人在死的时候都要申请,需要审批,还必须按流程死的社会和体制,是可怕和让人恐惧的,这是两个反对体制的例子,结果都不好,那么顺从体制、支持体制、维持体制的那些人他们的结果就很好吗?也不见得,我们来看看乍髯客,这个人任劳任怨、不胡思乱想,一心听指挥,守规矩,维护体制的运行,一辈子为了维护体制的权威,自己没意识到的私心去抓李靖、抓红拂,他喜欢红拂,但不知道红拂为什么不喜欢他,却喜欢这个破坏一切的李靖,他不甘不解,最后这个人被体制摧残,并没吃到好果子,反倒是因追反对者而无意中获得了自由,反倒成为一国之主,这也是很有意思,顺便王小波恶心了一下日本。那么另外一条主线则是王老师在学院,有学识的老实人,被海归利用欺负,在学院的小环境下也混的不如意。两条主线一个宏观,一个微观,本质都是作者在反对压制人性、理性、自由的体制,用讽刺和嘲弄来试图追求自由和理性,告诉我们它们的重要。可以说,这是作者写作生涯中最主要的主题,当然,也许都不太好的结局,可能也是作者感觉到改善的可能悲观大于乐观吧?看来追求人性、理性、自由的路上,或者说反叛的精神,天马行空的思想的人结果不会太好,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不仅会收到权威的打压,如果你特立独行,还会受到大众的压迫。但是如果知道了不追求,浑浑噩噩的过一生,那我想,对于不好的结果来说,浑浑噩噩的过一生,甘于随大流,甘于臣服权威则更不可接受,更可悲!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做一个敢于追求梦想、追求自由,能够保持一颗好奇心,有了解世界的欲望,敢于行动,热爱理性的人!这样不枉一生。
最后我想说,这本最不像小说的小说,不像历史的历史,却又最真实,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勇敢一点的追求自由!做一个有梦想的自由人。

  《红拂夜奔》读后感(六):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看了见字如面,王小波给李银河的那封信里说“我又在想,什么么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今天下午3点45分我的答案是: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看《红拂夜奔》的时候就在想王小波希望寄托一种什么样的关于生活的思考,算是跟我乱七八糟的碎碎念有一点契合,就用做标题了。
-----------------------------------------------------------------------------------------------------------------------------------------
      原本是怀着好玩的心态去读的,反正我也看不懂,有趣就好。看到最后几页就不觉得有趣了,反而是有点绝望,无所期盼。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从来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我也不知道是哲学上还是数学上管不能证明是假的命题叫做不可证伪,说是非科学的,这样看来,人生来有趣就是假命题咯。可是除了哲学家和数学家谁会真的在意一件事情的真假呢,大家都只在乎这件事背后的含义。今天是阴天不是因为今天真的是阴天而是主角心情抑郁情感在酝酿又无处抒发。他对她说你好美,不是因为他真的说了你好美,也不只因为她真的美,而是因为他被她独特的气质吸引,才会觉得她的塌鼻子小雀斑永远梳不顺的头发都没得不可救药。你看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中国19岁(其实再过三个月我就20岁了但是我还不想承认)的年轻人的想法。我一直说从小学做到高中的阅读理解,是对阅读这件事情最大的侮辱,现在这样看来,虽然侮辱了阅读(反正高中毕业之后还会看书的人本来就不多,当然这么说背后的含义也不是高中毕业之前大家都热衷于阅读)也并非毫无用处。至少大家掌握了挖掘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其中的深意的基本方法。内容,表达方式,主旨,优点。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件事情都变的值得推敲,看完电影随便一搜就是一两万字的影评,书评虽然比影评少点,但是字数一点都不少,你看你百度一下红楼梦可以找到多少二十万字的论文。不小心就跑偏了,本来是准备写书评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中国的年轻人不仅喜欢寻找各种深意,还特别喜欢跑题。
       “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望原来是证出费尔马,对于红拂来说,这个指望原来就是逃出洛阳城。这两件事情我们后来都做到了。再后来的情形我也说到了。我们需要的不是逃出洛阳城或者正出费尔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你以为我绝望是因为看到这句话吗,说这种话的人多了去了,每次看到都要绝望一次那就真的太绝望了。我绝望是因为看到最后,不知道是王二还是王小波的那段独白,看到他在“有趣”这个指望面前绝望着,不同于红拂逃出了洛阳却逃不出长安的绝望 ,也不像王二证明了费马定理整日想入非非但是没什么指望的绝望。反正人总是要绝望的,给一个听起来不那么无聊的理由总是好的。像是得了绝症治不好,或者太孤独永远不被理解,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人被迫接受的绝望,这跟主动选择绝望一比档次低了好多。大概就是一个不想打仗的士兵作为一名逃兵踩到地雷被炸死了,和一个全身绑着手榴弹,跑到对方的阵营里和大家一起被炸死的士兵的区别那么大。但是这些都是别人觉得,因为不管是哪个士兵,都不想死更不想被炸成碎片。我们都不想变得绝望。
       我也很久没有这样的困扰了,我拍照,我看布列松的影集然后告诉自己我最好能成为这样的摄影师。我看电影,我想如果不能像戈达尔一样开创一个时代,至少也要像昆汀或者像诺兰赚一个时代的钱。我学习,我想我最好可以像高斯一样被数学的魅力所折服奉献一生,差一点也要像费曼一样把物理玩的得心应手不算太伟大但是会被夸有趣。就算知道全都不可能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不想要,那就有很大关系了。我一直这么想着,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这么想只是因为没有其他事可以想。如果我是一个商人,我每天就会想我要怎么把我的竞争对手打败怎么赚更多更多的钱。如果我是一个小偷我就会想我要去哪里才能找到今天的午餐,又要怎么把冒着生命危险弄来的钱挥霍掉。如果我是一个妈妈我就会想,这个孩子以后会是美还是丑会变成商人还是小偷。但是我都不是,我没有职责之内的事情需要想,我又不想想入非非,那我就去喜欢点什么吧,喜欢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了,就像讨厌一件事还要用坏心情作为代价,喜欢只需要一点点惊叹的语气和很多原本就无事可做的时间。正巧这些我都有。
       但是之前我没有想明白,我以为喜欢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从喜欢什么就可以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看了《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我超级受伤,如果我喜欢的东西虚无,他们和我的存在都只是为了维持世界的正常运转,我们说一个导演伟大,也只是因为他在取悦一群内心空虚又不想要想入非非的人这一方面做得特别好。一个导演既是一个伺候所有人的奴隶,又是自己万千主人的神,这个世界上万物的联系还真是错综复杂。也或者根本没有联系,所有的存在都是独立的,这样就一点都不复杂了,我更倾向于这种简单的结果。在那之后,我对电影的态度都冷冷的,我说冷冷的是因为作为一个空虚又不愿意想入非非的人来说,一个又一个看着别人说话的两小时是非常好的选择,所以我不能拒绝它。但是我意识到我缺乏喜欢它的正当理由,也就不能继续喜欢它了,在看电影时没了感情的加入,过程就变得很机械了,除了看完很爽和看到导演的技巧之外也就不太能注意到其他的事情了。
       昨天法语课,说到法国人觉得敏感(sensible)和充满同情心(empathique)是不好的性格,因为具有这两种品质的人只能成为一个作家酒鬼这样的角色,而不能赚钱。这么看法国人还是很聪明的,至少中国人更喜欢“想要赚钱你首先得有钱”(通俗的说就是钱生钱)这种知道了也无能为力的道理。但是法国人其实也不是太聪明,sensible和empathique就像是喝一斤白酒不会醉或者是发出大舌音这样几乎所有人都具有的潜能,每个人身上都有,而忙于赚钱的人没有时间把这两种潜能开发出来。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表现的sensible和empathique,这就已经是他没有赚钱导致的严重后果了。这两种性格也可以理解为书里说的想入非非的一种肉眼可以辨别的特征。
       在变得绝望之后,唯一一件看上去还算意义的事情就是开心啦,虽然大家都说“开心就好”,但是我知道很多人来说开心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说“开心就好”大家就会明白你是一个懂规矩的人,一群懂规矩的在一起做一些跟开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可能就是二十一世纪剩下的不多的规矩之一了。
--------------------------------------------------------------------------------------------------------------------------------------------
2017年3月18日上午十点

  《红拂夜奔》读后感(七):王小波构建的“异次元杀阵”

读《红拂夜奔》,像是大冬天里洗热水澡,洗的正舒服时,突然断了供暖,冷水满头满脸地浇下来,透心凉。
王小波的脑洞依旧天马行空,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拍案叫绝。可这笑却是揪着心的,每每一笑完,立马悲从中来。好比是德云社的舞台上,郭大爷抖了个包袱,台下“吁——”声一片,嗨翻了全场,紧接着,却是“嘤嘤嘤”的哭声此起彼伏。
一脸阳光灿烂地讲述一个令人绝望的笑话——王小波啊,这类戳心的事,您还真没少干。
《红拂夜奔》戳起心来,不留手。《黄金时代》里,压抑的是时代,被禁锢的是陈清扬,王二始终是自由不羁的。他不仅自己自由,还在清平山上,用拍屁股的方式,把陈清扬的精神也从牢笼里释放了出来。
《万寿寺》里,王二靠着想象力创造了故事的无限可能,以此来对抗真实世界的庸俗。直到想象力被穷尽时,故事才在庸俗的着陆里无奈落幕。但至少,在大半本书的篇幅里,主角们一直都在天上飞啊飞的,够本了。
但《红拂夜奔》不同。风尘三侠们,一直在逃跑。逃啊逃,逃了大半生,却发现所有逃离的努力都是徒劳。
掩卷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老电影《异次元杀阵》(Cube)三部曲。
第一部里,逃出一个立方体,会进入另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立方体,幸存者们又是扔靴子,又是算质数,拼尽全力找出路,最后发现,折腾的结果是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房间。
第一部还算仁慈,让傻子最终走出了魔方。虽然那片白光散发着邪恶的气息,但至少留了个逃出生天的念想。到了第二部,残忍的就更彻底了。女主虽然最终逃出了魔方,但仍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逃或不逃,结局是相同的——就像李靖和红拂一样,虽然逃出了洛阳,逃到了长安,但面对的还是恼人的生活,了无生趣。
若仅限于此,倒也不算什么。可怕之处在于,长安,竟然是另一个洛阳。
这就好比,踌躇满志地逃离了一个立方体,正想松一口气迎接阳光时,发现自己身处的,是另一个相同的立方体。
《异次元杀阵》的恐怖,不是立方体里致命的机关,而是循环往复、没有出路的绝望。
风尘三侠这三位主角:李卫公、红拂、虬髯公,分别代表了三类想要逃离的人。
李卫公和王二是同一类人,聪明,智商高,有创造力。后世的人说:“李卫公之巧,天下无双”,他发明过各种器具,比如能开平方的机器,和能救火的唧筒。除了发明家的身份外,李卫公还是个科学家,即使是费尔马定理这等旷世难题,在和酒坊的李二姐一番云雨后,也能被证明出来。
然而,李卫公最希望被人肯定的聪明才智,一直无法被人认可。他所有发明的机器,都无人问津,只能卖给太宗皇帝。到了太宗手里,开平方的科学工具,成了杀人的“卫公神机车”,开平方开出来的无理数,把人砸得脑浆迸裂;能救火的唧筒,成了“卫公神机筒”,不能喷水,只能喷粪;不能浇水,只能浇人。至于费尔马定理的证明结果,自知不会有人在意,就被写进了春宫图的小说里。
读起来都是笑料,满纸荒唐言;细想来都是无奈,一把辛酸泪。
在李卫公的篇幅里,王小波致敬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让卫公在洛阳城踩着高跷到处横行。高跷拉开了卫公和地面的距离,隐喻着卫公想逃离的冲动,可惜冲动只是冲动,远不及柯希莫那样一辈子待在树上的决心。高跷上的卫公,不得不时常从天而降,李卫公对自由的追求,也只得时常向现实妥协。
红拂和王二也是同一类人,直性子,不做作,真性情。她不计形象,不顾名利,所追求的,只是“有趣”。她选择和李卫公在一起,是因为有趣;选择和李卫公一起从洛阳私奔,也是因为有趣;选择为李卫公殉节,则是因为发现了长安和洛阳一般无趣,且别无选择。
这是一个“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飞跑的贵妇”红拂;是一个因为性生活不够有趣而态度始终不积极的红拂;是一个认为躲在菜园子里是一生最幸福时刻的红拂。
“死柳树的黑色剪影,篱笆上蓝色的喇叭花,洼地里的积水,表面上蒙满了飞虫,偶尔飞进房里来的大如车轮的白蝴蝶”——这些才是红拂所追求的有趣。可惜长安城里什么都没有,见不到一块石头、一棵活着的草、一股流动的水。
红拂想要像逃离洛阳那样逃离长安。不同之处在于,逃离洛阳时,是翻墙逃掉的;到了长安,无墙可翻,只好死去了。
虬髯公,是个明面上的悲剧人物,很爱红拂,但是红拂不爱他。失恋了之后去扶桑当了国王,阅女无数,但内心挚爱的巨大空洞,始终无法填补。
虬髯公这类人,和时代最契合。他练武勤恳,乐在其中,武艺高超;他循规蹈矩,从不给领导添麻烦,态度端正。他对现实习以为常,对自由意志不置可否。这样的人物,自然是不有趣的,可他偏偏爱上的是追求有趣的红拂。
他爱红拂,但不敢表达,只会每天默默注视着红拂的身影,远远地嗅着红拂身上的气息,把红拂散落在地上的头发缠在腰间,幻想着红拂长发之下赤裸的身体……意淫式的暗恋,这是性压抑者的典型特征。
王小波常用“性”来隐喻自由。时代的自由程度,往往体现在性的自由度上。专制的时代,往往会抑制性的自由,就像《1984》里所写的那样:
“性生活的剥夺能够造成歇斯底里,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可以把它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
在《黄金时代》里,陈清扬的压抑,是被王二的性爱解放的。虬髯公就没有了这等幸运,红拂没有解放他的兴趣。于是,做了扶桑国王的虬髯公,完成了从性压抑到性变态的升级。
在描述虬髯公变态的桥段里,王小波借鉴的是卡夫卡《变形记》的写法。虬髯公变成比目鱼爬来爬去,只会本能地把精子屙出来,诞生无数小鱼;晚年的虬髯公变得更扁,到处飘来飘去地扒灰,只要从女人的身上飘过去,这女人就会受孕……
虬髯公的升级,是从撞见红拂和李卫公做爱开始的。他目睹了女神在和其他男人做爱时的草率,心中的图腾崩塌,从此失去了爱的能力。
但虬髯公的变态,原因并不在红拂,而在他自己。目睹红拂和李卫公行苟且之事的他,“本来可以跳出去杀死李靖,XX红拂;但是他没有这种勇气。他敢干的只是跑到扶桑来,XX他合法的大老婆小老婆。”
王小波对虬髯公的讽刺,性压抑也好,性变态也好,归根到底,讽刺的是“没胆的懦夫”。但王小波讽刺的绝不仅仅是对性的态度,而是对自由的态度。
对自由与否麻木的人,通常是性压抑;没有追求自由的勇气的人,通常也没有追求性的勇气。
综合来说,李卫公这类人,智力水平最高,靠着聪明追求自由,成功地逃出了旧牢笼,凭着自己的能力创造新世界,结果发现造出来的是个更坏的牢笼。这一头撞到了体制的南墙上,撞出了绝望,于是一蹶不振,在装疯卖傻里了却余生。
红拂这类人,智力一般,靠着真性情追求自由,敢爱敢做。逃出了旧牢笼,发现新的也是牢笼,还想再逃,实在逃不掉了,就毅然决然地死去。
虬髯公这类人,智力不差,性情最压抑。他们普遍缺乏勇气,自由意志在懦弱中逐渐消亡,把逆来顺受美化当做理所应当。这类人看似和时代合拍,活得不差,但迟早会被压抑“反噬”,不在压抑中变态,就在压抑中狗带。
可悲的是,这三类人里,虬髯公代表的,正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沉默的大多数”,无趣的大多数,被王小波所讽刺的大多数。
更可悲的是,这三类人,全是悲剧。王小波在最后说,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怪诞,“我不过是写了我的生活”。在生活里,唯一需要的,是“指望”——
“我们需要的不是要逃出洛阳城或者证出费尔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至此,王小波完成了对《1984》的致敬——只有绝望。所有的希望都在“异次元杀阵”里被屠戮殆尽。
与王小波的杂文相比,《红拂夜奔》的讽刺,更为用力。
以李卫公的故事讽刺反智,以红拂的故事讽刺官僚,以虬髯公的故事讽刺无趣的大多数人。
常有人问,读书何必要思考隐喻,何必要读的那么沉重,草草读完,付之一笑,有何不可?
似乎没什么不可以。
只是如果要这么读的话,当我们面对《红拂夜奔》夸张离奇的桥段,忍不住捧腹大笑时,我们就变成了王小波讽刺的对象——好比李卫公把费尔马大定理的答案写进春宫图里那样,明明是本科学宝典,我们却当成小黄书来读,还自我安慰道:“只是为了读个开心嘛”。
王小波在书里反复说到:“活着成为一只猪和死掉,也不知哪个更可怕”、“这样的死亡和一个无性、无智、无趣的人生相比,也不知哪个更可怕。”
金庸写过:“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王小波的回答大约会是——即使折寿,也不值得放弃对智慧和爱情的追求。

  《红拂夜奔》读后感(八):天马行空的边缘人

我每一次动笔都是一次主观色彩极强的大胆介入,即使是起草一篇小小篇幅的书评。
对于作者来说,可能在意的并非是读者的不理解,更多的是发生误读。一种强烈意欲去表达的观念,到达受众的思想里却成了大相径庭的概念,这之于作者来说,理应是一件足以悲哀的事。
我不能揣测王小波是否有此种感同身受的悲哀,但我知道他一定遭受过整个时代的误读。
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人,执迷不悟地质疑过他作品的高度。原因很简单,他的作品超出了我的见识范围,颠覆了我先前对于“文学”的概念和认知。对于先前的时代来说,王小波的作品里离经叛道的内容与露骨煽情的描写挑衅了这些评判者固有的道德观念与认知体系。
所以,王小波一直至死前,都是游走在文学边缘的异秉。
其实搁到现在,已经看过《黄金时代》、《红拂夜奔》、《未来世界》以及小篇幅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我来说,已经可以把他的“异秉”接受下来。虽然不至于上升到偏爱的境地,但若说不佩服,则一定是假话。在上个世纪的作家流里,我见识过名家智者的风范无数,或现实或魔幻,或平实或批判。但可以够得上“鬼才”、“怪才”与“偏才”之名目的,非王小波一人莫属。香港作词人黄伟文有很潇洒的一句,“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若搬在小波身上,当是受之无愧的。
然而这样一个奇才,天马行空也好,奇思妙想也罢。他有生之年却“不羁放纵爱自由”,行走在主流边缘。
我们对于王小波的“格格不入”的排斥与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我们自身的作茧自缚。我们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出发点就在于“我”,就在于旧有的三观标准。如果这件作品存在于这些巨细的标准之外,它就会遭遇一个时代的冷凝。
100种可能性我们思考过。却唯独疏忽了第101种:王小波就是存在于标准之外的不标准。然而这种不标准,却是另外一种不在于我们概念体系里的“大美”。他自己评价说过,“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这个社会里,还是“不像他这样的人”太多,成为评判良莠的主流观。而“像他这样的人”终归是太少,要么被挤兑与遗忘,要么遭受打压和同化。然而他坦诚地不予放弃这种格格不入,他要的就是与主流宣扬的套数对抗。
主流宣扬群体的优越性,他则坚持个人主义的思潮。但是王小波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个人极端主义,也决非个人虚无主义。而是看到个体之于社会的存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权思想的呼吁。
主流谈性色变,王小波则并不致力于直观地宣扬“性解放”,而是大张旗鼓地去极尽描摹、放大“性”的成分。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很多作品中,对性赤裸裸的刻画。但是如果单单就把他的作品当做色情小说来看,那就不得不说是对王小波思想的亵渎,也是对作品的大材小用。在我看来,色情与情色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我承认,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情色细节贯穿,但那决非就是色情内容。因为情色是艺术手段的一种调用,它可以用来呈现超现实,也可以用来作为美感的张力。但是色情并不一样,就好比“做爱”,用色情的方式表达,它就仅仅是“性交”,是一种动物的原始欲望,是一种本能的泄欲行为,没有任何爱与思想的内容涉入其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最大的区别。所以当听到周围的朋友指责王小波或肤浅或低端或“很黄很暴力”,我其实不会愤怒,但会为此感到悲哀。
对于他的作品,细读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细品,才会至觉“此中有深意”。不知道我理解的正不正确,有没有发生误读。在我看来,王小波的思想是宏大深刻的,但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却是小众的。要捧读他的作品,入读门槛是极高的。我猜他会不会这样说:我不来解释,此中的深意,全看读者你能否看穿。后来我发现,他在《未来世界》的自序尾声里说,“至于《未来世界》能不能使读者体会到这些想法,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
初读《黄金时代》,“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我睡去时,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着实把我吓了好几跳,想到《围城》里钱钟书形容方鸿渐的那句,“吓矮了半截”,确实也是我当时的心态。直直看下去,心有提防,怕他处处设这种“羞人”的陷阱。这种“防不胜防”的体验,第一次是在看香港导演叶念琛的电影中,他的都市黑暗写实主义实在让我躲无可躲,以致每每看他的片子,我都会默默提醒自己,“当心未知的陷阱”。看到《红拂夜奔》时,我心里已经有了一定的铺垫和预感。他的作品的格调比较一致,一致地包含着露骨的性、似有若无的爱情、黑色幽默与一刻没有停下的对时代的批判。
我后来查阅了“红拂夜奔”的典故,才知道这本是一出坊间称妙的传奇故事。红拂原姓张,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隋炀帝即位以后,封杨素为越国公,把一切军国大事交付于他,他留守西京长安,成了实质的政治领导中心。而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仪表堂堂,满腹诗书,一身好武艺,通晓治国之道,便来到长安欲投到杨素门下。李靖侃侃而谈,从天下时势谈到安邦之道,杨素却委婉回应。李靖当即因受到冷遇而闷闷告别,却被一个小童在门外拦住询问住址。当晚回到客栈的李靖抑郁难当,却意外听到叩门声,开门一看,竟是在府上相逢的侍女红拂。两人心猿意马,便在当晚结为夫妻,翌日便乔装离开了洛阳城,是为“红拂夜奔”。
本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中国式神话,却在王小波笔下演出了黑色幽默的味道。书中穿插来去古现代两个故事,数学家王二在写《红拂夜奔》这本小说。来来去去,直到现在,我也是一个昏头乱向的状态。不过这也足见王小波时空架构能力的非同寻常,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字与想象上的大工程。
《红拂夜奔》从一个大的架构和线索来看,是讲李靖、红拂、虬髯公风尘三侠之间的“三角恋”。虬髯公单恋红拂,并在红拂身上积聚着他压抑已久的性欲。但红拂自从街边相逢李靖,便心中有了好意。后来便逃出杨府,与李靖结为连理,夜逃洛阳。然而这最主要的线索却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如若是,那王小波就真的落入俗气的套数,王小波就不是王小波了。
后来,虬髯公东渡扶桑,做了国王,占有了无数女人,繁育了无数后代。他在红拂身上积蓄的欲望,寄予在别的女人身上,不是爱欲,而是泄欲。至于李靖与红拂,出走洛阳城,建立了长安城,从隋朝渡往唐朝。为了自由而逃离一个圈子,却又进入了另一个圈子,失去自由。所以,李靖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一是证明费尔马定理,一是修筑长安城。红拂一生也做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不到20岁时掏出洛阳,跟随李靖追求真正的自由与爱情,一是在刚过50岁殉夫自杀。至于虬髯公,他的两件大事,一在对红拂的爱与渴望,一在做了扶桑国王,成了众生“头头”,满足了一己私欲。
这些都是结局,每个人都会有的归宿。
但是“都会有”是否等同于“理应有”?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考。
李靖穷其精力去证明费尔马定理,是因为能够证明自己是当时最聪明的男人。然而,王小波很戏谑地在后面将这个想法作了了断,“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必须有证明自己聪明的智慧,还得有证明自己傻的智慧。否则后患无穷。”,“李卫公年轻时玩了命地证明自己是聪明人,老了又要装傻,前后矛盾。但这也是做一个中国人最有趣的的地方。”,“这说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装傻方面一刻也不可以放松,一直要装到自己已经死掉了,还不能掉以轻心。最好在死后还能继续装傻。”这种以绝对的反命题去全面推翻之前设定的种种命题的震撼力度,当真是如醍醐灌顶的。这当然不只存在于书中,王小波写的,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境况。他所未料及的,这种境况可以一直延伸到今日。
而我们看到的又岂止只是李靖?李靖的境遇折射出的官府“头头”形象,也是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爱才但不蓄才,用才但不惜才。知识分子对于统治阶级有直接利益时,便奉为圭臬。得以重用后,如果追求的理念与执政理念相出入,便会受到警告与监控。直到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处处生悲。
至于红拂,她就像是赤子一样的存在。只是我一直存疑的一点是,王小波笔下的红拂对于李靖,真的有爱的成分吗?不然为什么会有“她开始用亲热一点的口气和李靖说话,比方说,李郎,谈谈你的长安城。这声音逐渐远去,是否说明他们中间有了一点爱情呢?”相信最是热点的部分并不在此,而是红拂申请殉夫的一节,可见官僚的苛政繁序之严重,本来读到这里是有一点点无奈感,更多的是觉得幽默有趣。直到红拂在吊死之前,魏老婆子大惊的一句,“您是饿晕了吧!寡妇殉节,谁不是死给别人看!”喜感全无,无奈感放大,全是悲凉。生来给人看,死去亦作如此。在我们的时代,可还能有一刻是属于我们自己?
在《红拂夜奔》这本书中,很可以看出王小波式思维的影子。比如书中的另一个主角——王二,用数学推理的方式写小说,这是为一奇。而王二证出费尔马定理是在与同居的孙小姐做爱的过程中,是为二奇。穷其一生去追求的伟大数学定理的王二,平淡地发表了数学论文,平淡地当了人瑞,这是第三奇。
奇就奇在,他用最平缓无波的方式,向你娓娓道来了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将一个意气勃勃的追求活活荡成了一出平淡的悲哀。
后来,《红拂夜奔》就莫名结束了。李靖逃亡暴死,红拂因受排挤而殉夫,而写下他们的王二自己?“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地活在世界上。”这段自白是如此熟悉,因为《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也说过,“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而这样的王小波是悲壮的,是他最郑重的沉默,最严肃的悲愤。这带给读者的沉重,也如他的人一样,无力呼喊,于是只得硬生生将沉重吞进肚里,任凭体内汹涌。
于是他说,“在我不会说话的时候最想说话。在我真正能说,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反倒沉默了。语言的沉默是对流行话语的抗拒,但内心的思考就此启程。在那个狂热的时代,人们说得太多太多,而想的太少太少。说话是为了话语的霸权,而思考仅仅是为了求得真知。”
我也在此刻,才稀里糊涂地认识到了他的伟大。
然而为什么他对现实的痛定思痛,却一笔挥就一出一出的天马行空?“有种文艺理论以为,作品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以为,起码现实生活中的大多场景是不配被写进小说里的。所以,有时想像比摹写生活更可取。”
类似的话在余华《活着》的中文版自序里也说过,“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
看来,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却具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这话一点也不假罢。
不过,同是诉诸现实的扭曲与险恶,余华却与王小波是大相径庭的两类作家。前者让你隐隐作痛、流着泪去宣泄,但泪中含笑。而后者却是让你连苦带痛一股脑吞进肚里,无可发泄,只得苦着笑。
对于王小波这个天马行空的边缘人,或许是且仅是这句话吧——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红拂夜奔》读后感(九):入侵与穿越

      读完这本书我很难系统地写一篇书评,因为感觉怎样做都不够好,生怕跑偏了。本书行文幽默到爆,如果说世界文学里《堂吉诃德》在幽默方面做得出神入化,那么《红拂夜奔》也绝对不逊色,甚至整个儿的王小波写的书都不逊色,只是它缺少像《堂吉诃德》那样的厚度,而这种厚度本来就是后世的读者造就的,所以以我之见,只要后世还需要王小波精神,王小波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流芳百世,定然不次于塞万提斯。当然,流芳要有流芳的理由,单纯的行文幽默搞笑也不难做到,只是要像他一样能在幽默的叙述中抛出一个个直逼人心的参照物就很难得了,而读者笑过之后,往往有一股心酸,感觉莫名“挨了骂”,王小波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我在读《红拂夜奔》时,简直是要笑喷,碍于在安静的图书馆不宜喧嚷,所以也只能忍着。私以为这种幽默中透露出的道理是最令人叹为惊止的,而且这种不正经的特点又有点让人摸不清头脑,只觉短短几行之间,透露出熙熙攘攘的东西,却又让你说不清楚,有点不明觉厉的样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小孩子还是少读王小波的好,我们大孩子经过风浪对于其中毫不隐晦的意象还是很愿意接受的,未历经性启蒙的孩子读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适。
      老实说,我真的是很喜欢这本书,却又不知道怎么揪出其中的精华拿出来讲讲。王二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李靖红拂虬髯公的生活当中,虽然略有点驴头不对马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合理。先说王二,一个执着于证出费尔马定理的大学数学教师,生活中也充满了不理解和不顺遂,终于在做爱的时候想到了证明方法,写了下来却不容易发表,好不容易发表了还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上了别人的名字,他这职称之路走得也着实艰辛。所以我们看到他把自己的生活对比的此三剑客身上,尤其上玩世不恭的李靖身上,是有很大引导作用的。
      以前对于红拂的故事多少听过一些,画风完全是美好而深切的,因此我读这本书的初衷也是系统地体会一下红拂的爱情故事,却不知原来王小波先生把这故事杜撰成了一个很“下流”的故事了,所以原本的“欣赏爱情”化作了“品读笑话”,所幸的是从笑话中还得到了一些杂乱的感想,也不算亏!
      尽管我读到的不是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还是喜欢红拂,这个女人不简单,可爱,关键是性冷淡,这一点就让她一下子与众不同的。她以杨素家的舞妓出身,之所以跟着李靖跑是因为觉得他有趣——证明费尔马定理、害死了半城的人等等,我喜欢这个理由,她那点儿不谙世事的样子很令人陶醉的,出城之后,沙场战敌,大唐朝成立以后,跟着李靖享福,李靖原本是个没个正经相的人,死于马上风,然后红拂想殉夫,通过一步步官方程序终于批了下来允许自行了绝了,可是在死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很多“折磨”,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当政者有意为之的,本书最后又给出了红拂其他的死法,描写起来真的很悲哀,这时候也不觉得什么好笑了,简单地说是欲死不能,再远一点说是全无自由,没有追求的资质了,这一切是发生在她和李靖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身份高了却不能像以前一样为所欲为呢,当她想像年轻的时候抓着李靖的手再“夜奔”的时候,却由体力不佳,城门难出等等原因搁置了。最后呢,光上吊就吊在那里七天七夜,不知最后死了没有,反正是尸体没了,大约是被自己的亲生女儿偷了去投进自己办的妓院当妓女去了······我倒不觉得被亲生女儿当妓女看有什么悲哀,反而觉得这就是生命,我活我自己的,与任何人无关,红拂的一生都是这种姿态,她不受任何人的蛊惑也不向任何人谄媚,她永远与众不同,永远被人暗地里叫骂,她没有得罪任何人,却挨了所有人的批,可她并不在意,她想死,追求另一种自由,继续延续她和李靖的爱情······
      李靖是个天才,用作者的话说是人瑞,完全一个大发明家数学家,他年轻的时候身在洛阳,由于这满身的才华无处释放,只得把费尔马定理等证明过程用隐语写进有市场的春宫图里,他发明了好多东西,如王二所言,因为是让世界变好的不是让世界变坏的,所以依旧无人问津,最后被太宗皇帝改造改造大多用来做坏事了。一个流氓总是无所不用其极,他的才华遭到当局者的觊觎之后就只能一走了之,所以我们后来再次看到唐朝的李靖李卫公时,已不是那个流氓了,反而为统治者制定各种条令规范人们种种行为,这里是,一个人先成就自己,然后尽最大可能毁掉自己。流氓属性往往是改不掉的,伴君如伴虎,出言不慎很可能就得罪了皇帝,他后来也就装傻,装成老年痴呆般的糟老头子,然后死于马上风。
      虬髯公,这个人物所造的笑话不少,一直暗恋红拂却不能拥有她,最后跑去日本当国王,腰间还缠着红拂曾经的三丈青丝,对于他老年的种种形态描写是令人捧腹的,他最后身体扁了,云游于整个日本,他也是不断否定原来的自己,然后习惯了否定之后就变成了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自己。虬髯公也是一个悲哀。
      他们本就该是三剑客,他们的人生也处处透露着读者的人生,无趣的人往往要装成有趣的样子,然后内心充溢着绝望,在这热乎乎的气氛中。

  《红拂夜奔》读后感(十):红拂自殉突兀吗?

晚上陪沅沅睡觉。
沅沅问我:妈妈,人可以活到几岁?
我说:每个人都不一样,科学家研究,理论上人可以活到190岁。
那么,妈妈,死的时候会很疼吗?
不知道呀,妈妈也没死过。
那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还是我妈妈吗?你会认不出我吗?
天堂很美,我一定等你,一定认得你,一定还做妈妈。
沅沅放心地甜甜地睡着了。
这样的情境,话题是生死,却没有丝毫沉重。反而我会在沅沅的小床上半梦半醒地想,如果死后的世界真有,那我就先替沅沅探探路,如果死后的世界真无,那就更要好好地活,珍惜和沅沅在一起的时光。这么想着,死亡好像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安心地睡着了。
碰巧之后豆瓣有个文章,问配偶,如果自己得了绝症,需要换肾,而对方的肾正好匹配,愿不愿意换给自己。
我也问了他。
他回:我有两个就给你一个。
回答得好轻松,感觉我只是问他分个苹果、切块蛋糕。
为什么?
因为你和沅沅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你还是沅沅,我都愿意给。
跟闺蜜谈起这件事,她说,这很正常啊,人跟人处久了,肯定是有感情的。
所以,虽然红拂和李卫私奔只是偶然,菜园里的日子又艰苦清贫要啥没啥一股子粪臭味,成为贵妇的生活也味同嚼蜡单调乏味好不到哪里去,红拂自殉看上去好没必要理由好不充分情节好突兀,而且红拂死得从从容容、没有恐惧、愤怒、担忧或者悲戚,表现得就像日常一样稀松平常。
然而这是有可能的。
因为人和人的感情就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到暗香浮动月黄昏,已是散入春风满洛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