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照片的本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照片的本质》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照片的本质》经典读后感10篇

  《照片的本质》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肖尔著作,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照片的本质》读后感(一):斯蒂芬·肖尔经典理论著作

编辑《照片的本质》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段愉悦的旅程。几段小文字权当工作笔记了吧。
在读者的千呼万唤之下,《照片的本质》终于有了中文版本。从此,读者不必只通过代购来看到这本书,不必亲自辛苦地查询、辨别书中字句的含义。
这本书的字数不多,照片不像其他的艺术书籍中那样富有强劲的冲击力。但是潜下心来静静读进去,却非常耐人咀嚼。文字与照片不断关照,将人引入一个更深邃的思想空间。照片的拍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如何拍摄照片却可以是长时间深入思考的结果。相机前的世界是如何转变成照片的?照片如何反映现实世界的维度?照片的物质属性怎样影响了对现实世界的观看?而我们在观看照片时,心理的活动如何介入了照片的内容?……
我从没有想过那么多,只是在读着这些文字时,下意识地与自己的观片体验相互对照,有些能够印证,有些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思索照片背后“故事”的体验却如此愉悦。
万物在表象之下皆有理、法,这就是它的本质。斯蒂芬·肖尔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思索,深入研究了照片的本质,并通过精确表述的文字,清晰地传达给读者。书中的每一个字眼都是作者潜心研究过的,每一张照片的使用也是精心挑选的,不拘泥于名家名作,不拘泥于照片的题材,仅关注它的形式、结构、内容、维度及其与现实的关联。译者江融凭借多年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熟练应用,对摄影的热爱、深入理解,将这本书译介给读者。翻译的过程也是江融与作者斯蒂芬·肖尔不断互动的过程,对于不确定的词语,他都与斯蒂芬进行探讨,体会他使用的这个词语与相似字词细微的差别,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最终敲定。这样一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他与作者思想传达的高度一致性。
在这本书的定位上,原书用了“Primer”一词。这个词在英语中含有初级、入门的意思,意指书的内容是非常基本的东西,大部分读者都应当了解,对之后的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编者的体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对于内容的理解,却并不是非常容易,因此,中文版在翻译时使用了“启蒙”一词,意在开启我们对于照片的认知之门,从本书引发的思考中得到更多的智慧
因此,这本书的内容绝对值得读者用心去体会。

  《照片的本质》读后感(二):本质是一个框框

《照片的本质》作者: [美] 斯蒂芬•肖尔 。在网上找到照片压缩版的书,里面是好人辛苦拍摄的120张书页。但是摄影质量不高,因此我采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看书:使用Photoshop CS,边看边调整每页的观感。因为我一次拖入数十张照片到PS中,它按顺序打开产生文件,最后一张拖入的反而成为最前一个文件,因此我读的方式也很特别:从前往后读。这有个好处,当我看到某张照片时,还不知道它的前言。等看到前言后,才知道作者的意图和照片的内涵。这考验了我的洞察力,平添了阅读的乐趣。此外,提升了我对PS快捷键的掌握,最后产生了一个PDF文档,想要的朋友可联系我,分享总是快乐事。
要看清一个东西的本质,取决于两方面:你的智慧和那东西的复杂程度。既然摄影是人发明的,它的创造者们,必然比较了解它的本质。从这来说,要讨论照片的本质并非妄言,与讨论人的本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照片的本质是化学物质,而它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描述层和心理层。它们的关系类似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基础。说的浪漫些就是触景生情,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仅仅把照片看出一个化学变化的产物,未免失了情趣,虽然它能展现的色彩层次确实是仰赖化学反应。因此,不妨以比较浪漫的情感来理解它。
照片的特点是:平面,静态,瞬间和局部。照片是一个框框,框住了特定的画面。书的前半段讨论平面的照片与三维世界的关系,实属赘言,这个关系早在绘画中解决了。而摄影比绘画晚出现太久了,人们早就知道怎么用二维表现三维了。倒是书中后半段讨论的心理层面建设有点意思,这也跟绘画发展的轨迹契合,心理层面才是深刻和充满情趣的。首先我们看花是花,然后看花不是花,最后看花还是花,摄影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心理层面的摄影只是初级阶段,而有了心理层面则到了第二个阶段,最后突破这个小的心理层面才能到达第三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作者并没论述,想必他自己也在找寻吧?
拍照最初是个技术活,作者讨论了如何利用技术表现情感或者反映世界。这取决于拍摄的角度,聚焦的层面,快门的速度以及边框的界定。有趣的是“边框”的利用,相框这个词极好地说明了照片的特点,但是常被人忽略,这个“框”有妙用。书中举了日本浮世绘的一例,以右上边框附近单手抓住武士砍刀的胳膊说明边框成全了对天使的极简刻画;而右下边框伸出的一只大腿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框内的只是一部分。我想,照片的效果就是,这里(照片里)很精彩,而那里(照片外)更精彩。它能激发人们对世界的向往或者厌恶,照片有一个框框,可这个框框不能造成我们心里的框框。如此,照片便成功了。

  《照片的本质》读后感(三):留美学摄影的第一本教材

Photography is not about taking picture, is about why you take it.
(摄影不是关于去拍下一张照片,而是了解为什么你要拍它。)
这句话是上课时,我的老师推荐这本书时说的。
一直以来都想静下心去写一个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可是一直以来也都忙于各种拍摄而来不及去写下只言片语
这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去拍照的书,也不是一本介绍给你捷径去了解摄影的书。对于我来说更多的它像是一本给摄影师的书。
初学者看待摄影更多的好奇在于去掌握它,去实现技巧性的进步。而对于摄影师来说,拍照时间越久越容易迷失最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每个摄影师的独特之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我刚刚来美国留学摄影的时候。它给我的启发远远大于任何一本技术类的书籍。由浅入深,从对世界的归纳开始,渐渐的介绍到层面,从对物质的描述到用物质去描述抽象的想法。这是一个转折的点,决定着你是一个摄影师还是只是一个爱好者。
我并不觉得照片的本质是什么多么崇高和需要论述的东西,是一种感动吧。感动你的并不一定能感动他,但是感动你的,却会一直感动着你。这才是该坚持的,这也是这本书尝试告诉我们的,不要忘记最初的感动

  《照片的本质》读后感(四):重读

这本书我很早以前看过,当时啥都不懂,别人家看到的这本书,只知道有名,二十分钟翻完,顺手打了三星,并感叹自己幸好没买。
重看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一些人,一些书总提到这本《照片的本质》,心想得重看,一定错过什么了
看完一遍觉得很牛逼,这么简练的语言把摄影的几个层面讲述得如此清晰,一句废话都没有。这是很大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扩展与反思,能不能从中挖出创作灵感,完全靠悟性。
看到心理层面一章的开头时,我突然觉得古斯基的莱茵河二号就是在消解这种心理层面对传统摄影的认识,打破心理基于二维相片所建构出的三维世界的结果。而且他提出的几个层面确实拓宽了我对摄影的认识,可能我太土鳖太小白,今天才开了点眼界。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本闲了就能翻,翻了就能想的书。
至于定价和排版,这么精炼精彩的内容如果被印成一本不到二十页定价二十元印刷恶心的小书的话就太扯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