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2:0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经典读后感10篇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是一本由余莹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一):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他人的文化中如此流连忘返

关于旅行,关于梦想,《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的书,我对它的宣传导语“用最美的时光,完成最初的梦想”很是喜欢,于是书还没有完全打开,我的想象就已然开始了,我想象着一个女孩儿如何睿智地将自己的一个环球旅行的梦想拓展为一个项目来做,想象着她为了这个项目不遗余力的所有准备和努力,想象着她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依然不放弃才终于获得成功,想象着她如何鼓足了勇气踏上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梦想在路上”环球采访,想象着她一次又一次将目光投向远方……
余莹就是那个给我无限想象的80后女孩儿。是为了梦想而不断付诸于努力和行动的人,也是一位在不断地行走中获得了“更精彩地活着”的生命智慧的人,尽管她还很年轻,尽管环球旅行仅是她太多梦想中的一个,但是她对于梦想的忠贞和为了实现梦想不遗余力的努力确实令人赞叹。
其实环球旅行是很多人曾经的梦想,只是它是一幅画卷,仅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世界中,之后的岁月中,我们总是以各种借口和各种困难为托词向这个梦想挥手告别,而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实现的。很显然余莹不是轻言放弃的人,她极具创意地将自己的梦想设计成一个“梦想在路上”的全球性采访项目,于是自己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就顺理成章地将上升为一个集团、一个团体的共同梦想,上升为一种商业行为,具备了商业价值。虽然这其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和辛劳,虽然她还不止一次地坦言:一个梦想的实现,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做到的,无数人在这条路上,曾为我点燃火把,才让我得以一步步坚持下去……但是必须承认:是她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决定了她最终向着梦想不断地靠近的完美结果。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记录了同世界上不同的人谈他们的梦想的整个经历,记录了这段旅途中她所经历的成长,在路上,余莹不仅是一位节衣缩食的背包客,更是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实践者,应该说,她让我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整个过程,另外随着她对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品性的采访者的深入交流,我也奇妙地获得了一个人对活着的种种解读。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知道现在我们要什么,正因为我们无法预料,才不舍得浪费当下。”这是一次葆有当下的美好旅行,这是一次活在当下的愉悦阅读。带给我惊喜也带给我震撼
懂了余莹的马艳丽说“此书最终想要同我们分享的不是为了呈现别人的精彩,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该如何更精彩地活着”,我也便笃信了“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他人的文化中如此流连忘返”的根本。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二):我从来不做梦,我只是去做

读完这本书,为这个女孩坚强勇敢以及梦想的理解与探索叹息,真的很不容易。对她,有敬意,也有两个感想:
一是,余莹以真诚感动着世界;二是,在勇敢追逐梦想上,她是一个DOER,而不仅仅是DREAMER。 To Be a doer,not only a dreamer。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就像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说起来容易,却需要一生的努力与实践。现实生活中,即使从小就被教育着要有梦想但又有多少人坚持最初的梦想?
想想看,相信大部分小时候都曾被问过或写过诸如长大后你要做什么的问题或作业。但是成长之中又慢慢丢失了多少这么的梦想?让人想唱那首《最初的梦想》。梦想很美好,只是很多梦想者都在日日在梦想的理想梦境里幻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垂头丧气,然后又蹉跎了时光,空自叹息梦想成空。
于是,这时读到的余莹,便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眼前,照亮阴霾灰暗的心灵世界。 她,从不这样对待梦想。最初的她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邻家女孩,接着她一脚踏进了时尚的前沿,看多了光彩夺目的瞬间,也对自己有过犹豫与疑惑,但当她进入“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竞选的全球前50名”----这次她没有再迟疑,她果断地向未知与梦想迈步,辞去公关策划助理的工作,走上关于梦想的环球采访之路。 这一次,一切都不再一样了,真的让她飞速成长。
她走过许多城市,采访过许多人,但她总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的五彩缤纷。----这又有什么意外呢?梦想正在路上。
余莹的笔下,从没有记录太多风景名胜或者引人注目的各种噱人,她的全球采访之旅早期也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采访的人物也并非刻意的安排,采访之路也有大小问题需要她操心,不过,乐观的她还是以感恩心态迎接所有的磨难,一一克服困难,并真诚地记录着她与全球梦想者相遇的点点滴滴
余莹这一路的采访写得极为细致,比起许多旅行类的书,她的文字重在与人的相遇相知,重在挖掘相遇人们各自的故事内心世界,或者说从这些口述故事从只言片语之中挖掘出人物身后重载着的梦想重量----这种平凡人的记录视角,因其本身平凡真实又有打动人的朴素而价值无量,这种记录也与那些以美图美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游记远远地区分开来。 心怀感恩,与梦想者们同呼吸。余莹为梦想者们感动,真诚的她也感动梦想者-----也相信这些经历都将化作只属于她的精神财富,支持着她继续下一步梦想的探寻之旅。
读她的采访渐渐让人有种很踏实的感觉,这不同那些在各大陆上找寻自我的游荡,实实在在做一个“DOER”,是种在做的过程中实现梦想的笃定。对,“笃定”,是内心的肯定与不慌乱
对DREAMER,余莹说,“梦想,是时间轴上的符号,给你希望,让你看到光明。但你何以真正创造出光明呢?不去经历你兴地相信你可以克服困难,不去实践,你不会懂得时间是种历练,不去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想,只能是永远的空想。唯有去做,你才能真正活在自己创造的光明里,你才可以看见生命的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而那,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生命。”
 “成长,是前一段旅程的终点,却是新一段旅程的起点。”
 “我从来不做梦,我只是去做”。实现梦想之路,便是如此。从此记往,To Be a doer,not only a dreamer。"
2012-11-26 18:33:28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三):我是这样看这本书的

毕竟我也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看书的时候,我不仅仅是看内容,还要看人。
对于于莹辛辛苦苦地码字,我给这本书打了个“还行”。算是对心理年龄小我一辈的孩子鼓励
首先,于莹此次出行真的是不必的。对于他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她有一种向往。她希望自己是一瓶陈过年,有香气的酒。这种希望太迫切了。她甚至没想过这次旅行到底能不能给她带来想要的厚重感。我感觉她这样的坚持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一个想法:有了这样的旅行,我就能像他人一样有有内涵。
我刚上高一的时候,因为只有14岁,经常被当做小孩,所以也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跟其他同学一样成熟。那个时候看了很多书,哲学的,古典的,励志的,推理的,文艺的。。。最后,其实那些书对我也没多大的用,只是后来让我看起来比同龄孩子有文化那么一点点。
其实追求自我成长没有错,只是她的方向,我觉得有问题。阅历不是去的地方多战线拉得长就能有的。那是一种思考能力。有些人少年老成,是人家会思考
不知道于莹知不知道,人家赞助她课不是因为人家对她梦想的认同。只是觉得这是个商业噱头。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四):你啊你,一步步变成了耻谈梦想的人

最近刚翻完z这本书,“出发”、“梦想”这类词汇这几年似乎已经泛滥成灾,我们都提不起太多兴致去说。写书的姑娘叫余莹,这本书讲的是她做了一个环球梦想采访,采访对象可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甲,可能是大海里冲浪的路人乙,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里出现的明星丙,只要遇上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她的采访对象。
说是采访,其实也算是一次一个人在路上的沙发旅行,但跟一般游记类的书不同的是,她更多是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美景那么多,写来写去还是那番模样。但换一个角度去写人,就有千万种变化。
每一个人都有多种性情,人和人组合起来又能创造出更多精彩故事,感觉这真的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话题。现在很多畅销书写的都是这一类:发生在我和我的朋友们的那些事儿,充分满足人性的窥私欲。
但说起梦想,无非是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钱,就像书里提到的在台湾知本温泉边那位卖咸鸭蛋的先生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梦想都一样,都盼着有大房子住,有富裕的生活和幸福家庭。除此之外,他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你看,大房子,富裕的生活,幸福的家庭,环游世界……这些不就是每个人脑子里的梦想吗?谁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亦舒在《喜宝》里也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这是喜宝的梦想,全人类的梦想几乎大同小异
印象最深的还是书里那句话“华人啊,习惯了服从和遵守规则,常常忘记问自己内心的需要,所以你问他们,大多数人都说没有梦想。其实,人怎么会没有梦想呢?”
因为,看书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想了很久,还是觉得:我没有梦想。我可能就代表了在规则和服从里成长的那一拨人。
总觉得梦想太宏大了,我该把什么当做梦想才是正确的呢?我受的教育就是这样,每一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梦想是什么”对我而言也是一道问答题,第一反应就是按部就班的写出一长串的回答,根本不用走心。
朋友啊,小学作文老师就让你写过【我的梦想】吧,而你写出来的多半是作文大全里看来的范文。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五):梦想,在路上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因为幸福始终在前方,所以,心,始终在路上。一个人,当有了梦想,就不要让它一直停留在那里。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对你说不的人,出发让每个梦想实现。
    年轻的心面对现实后往往会显得沮丧,一次次的打击会让原本自信满满的心变得忐忑。而这些个困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一生之中,我们总有想做的事,如果真的想做,那就请坚持下来吧。生命中没有什么时间是值得浪费的。我想,每一次的旅行都会有的不一样的收获,一些人,一些事,都是我们邂逅的美丽。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你还记得当初的自己恋恋不忘的是什么吗?当岁月一点点侵蚀了你的容颜,带走了你年轻时的热血。留下心里的梦想未曾实现,闲暇时候不经意的被勾起回忆,你会不会觉得遗憾?人生,总有不如意,但是你若自己放弃了梦想,还会有谁能替你实现。那些活在梦想里并实现这自己生命价值的人,在用实现梦想的过程去求一份答案,一份关于生命价值的答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我们或许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内心应该都是被同样的力量所牵引着,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还记得当初的执着耐心,那一份的自信和满腔期待,那么请出发吧。年轻的心总是会有一种想去流浪的感觉。当有能力后有几个人还会继续当年的梦呢。请不要让梦想只成为一个梦。
    很喜欢余莹的这本书,也为她的远行所钦佩。书面上依然的写着:用最美的时光,完成最初的梦想。一丝兴奋、一种畅想、一缕惋惜、一生遗憾。灵魂深处的那些纯真而炙热的东西都蠢蠢欲动。看作者走遍各个国家,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想着她的各种预约,邂逅的各种人。还有那些沙发客的日子。旅行的时候也写了她的采访,不过更多的还是旅行的时候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人们之前信任的建立。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经历。跟着作者一起,也认识了许多的风土人情,当地有名的小吃。去看山,看海,走遍大街小巷。我记得有一章,里面的博士汉斯说这样一句话:有的人,选择最舒服的人生;而有的人,则选择最优有价值有意思的人生。后者是令人敬佩的。其实,我们有多少方式可以抵达快乐 和幸福的终点呢。如果不想让短短在世的生命有所遗憾,还请让梦想诞生,实现它。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里有个明信片。阳光撒耀的沙滩上,写着大大两个字:梦想。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把握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请前行,让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六):去寻找自己的命运的钥匙!《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去寻找自己的命运的钥匙!《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却很少为了我们的梦想去奋斗过,走吧,去行动,向着梦想出发,你即便达不到终点,但是你依然可以走到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书名起得挺另类的,其实就是一本记录自己旅行的书,在旅行的过程中去问问遇到的人有什么梦想,创意不错,可是问到的梦想,其实都很平常,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梦想就是拥有财富,幸福的家庭,还有就是环游世界,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条,那就是身体健康,其实我们的梦想基本上就是这些。而且我们平时对于梦想也就是想一想而已,很少进行规划,今天有一个梦想,明天有一个梦想,今天看到邻居老王开辆车,很羡慕于是梦想买辆好车;明天看到同事小李搬家,搬进一个跃层,于是梦想买套好房子;后天听说同学小刘当上了领导,于是就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获得升迁。算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无数的梦想,可是当有人问起我们的时候,往往却都感觉没什么梦想,因为那么多那么多梦想都随风飘散了。
   看开头还以为作者是一位作家,去世界各地采访,仔细读起来才知道,作者不过是一个为了梦想去环游世界的背包客,采用沙发旅行,虽然早就听说过,但是还是第一次看沙发客出的书。只是她在旅行的过程中,向遇到的每个人问一问他们的梦想。在书里重要的还是她的旅行,采访并不是很重要,去掉采访这本书一样好看。
   我最喜欢一个人旅行,在路上你可以遇到很多很多朋友,我是在坐火车,坐汽车的时候认识朋友的,搭车旅行是在搭到的车上遇到的,沙发客当然是在沙发主人家遇到的,不过最佩服的是作者余莹能够和那么多朋友保持着联系,走了一圈,结果朋友遍天下,够厉害的。
   作者这一道遇到了很多很多故事,在日本去川端康成住过的旅店,想要在日本采访苍井空没能成功,在去澳大利亚的飞机上看到一个电影《毛主席的最后一位舞者》,当得知这个人就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于是就想要问问这个舞者的梦想,结果如愿以偿。在新西兰去地震灾区参加华人留学生的葬礼,睡过房车,睡过沙发,睡过朋友家,睡过青年旅舍,真的好让人羡慕,作者走一路写一路,要不然很多细节等到旅行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所以作者才留下了这么厚的一本书,不过我最欣赏的却是作者努力去寻找自己梦想的勇气和执着,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命运是藏在盒子里的秘密,那么发自内心的梦想,便是打开这个盒子的钥匙。”是啊,我们有那么多梦想,那个才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求,用行动来实践的命运的钥匙呢?如果你不清楚,那么很简单,去行动好了,在行动中你就会发现你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七):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午后安静的图书馆 邂逅了这本书 很得我眼缘 虽然很厚 字很小 根本不符合我想要上课用来打发时间的本意 还是决定要带它走
还是最喜欢读纸质书 尤其是借来的书 会让我格外珍惜 不会浮躁也绝不敷衍
意外的 是一本读的很慢的书 就像是自己也在旅行一样 喜欢 就停留的久一点
安安静静的看了几天 有时会不由自主微笑 却也几次泪湿眼眶 一切宛若眼前
最享受的 是看到日本的部分 坐在学校情人湖旁的草地上 午后阳光很温柔 书中的一切都很贴切我心中的京都该有的样子 也像是前阵子看过的深夜食堂
最心动的 始终是那个有张国荣的香港
整本书看下来 其实是很平铺直叙的旅行游记 只是加上了梦想二字 好像一切都变得不平凡
提及梦想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 即使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作者的旅行 结识了很多有故事的人 采访起他们的梦想 很多人说梦想就是要快乐是要健康要环游世界 寿司厨师说梦想就是要做最顶级的寿司厨师
最喜欢的是 《不去会死》的作者 那个骑单车环游世界的人说 梦想就是下一步的计划 如果它在你的脑海中十分清晰了 那么 就去做吧 一日一生的理念 在他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所以梦想 大概就是我们不敢去实现的计划吧 所以怯懦的把它归为不切实际的想象
那些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 也许并没有那么难 趁我们还年轻的时候 趁我们还有勇气去面对的时候 趁我们还热血的时候 去做吧 别让梦想成为未来许多年每每回想起来都会觉得遗憾的事
如果你能看见未来,你就能创造它
 
关于旅行 我有着自己的坚持 不要跟团看景点拍几张照片作纪念 一直觉得那样的旅行只是路过而不是到过
我的旅行 应该是散漫的 可以是我一个人 也可以和我爱的人一起
如果有时间 可以租一处房子住上个十天半月 慢慢地走慢慢的看
只是走在路上 偶遇形形色色的人们 体验当地的生活节奏
不需要解说 不需要留念 意外得到的才是值得珍藏的
也许只是路边小摊的手工艺品 也可能是街边小店的下午茶 哪怕是来自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都会让我快乐的
想起十一时在丽江 拿着相机走在束河古镇
整理相片时 看到不小心按到快门拍下的一对情侣十指相扣的手
那是我丽江之行 最感动的事
无计划的旅行 突如其来的惊喜 往往记忆更深刻
合上书 心却更宽广
感恩作者的不吝分享
很想 出发 在路上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八):想到哪说到哪

    说实话,余莹的这本书很吸引我。拿起来后就很想把她看完,但是看完的我虽感觉有很多话想要讲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请恕我用底下跳跃的文字把我的思绪梳理一下。
    
     想到哪说到哪吧。
   “ 梦想”,这一词早在小学时期就常被提起。老师常会问我们:“你们未来长大的梦想是什么,或者是想要做什么?”现在作为一名小教的我也不一例外的会这样问自己的学生们。看着每一个稚嫩的小脸上都摆出一副深思熟虑的小大人模样,着实叫人感觉可爱至极。是啊,“梦想”,多么耐人寻味的东西,小小年纪的时候,我们好像就已经感知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越是长大我越不能准确的描述出我的梦想了!
    我羡慕余莹可以在之前有一个这么有活力和朝气的工作,可以和这么多上流的成功人士们打交道,但是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向往的生活,却让余莹意识到这实际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状态,她也困惑了,迷茫了,正如现在的我。然而幸运的是,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我佩服余莹有这样的行动力,可以如此坚定而努力。或许是应正那句话,“梦想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也如昆西.琼斯所说“未来就是你先在眼睛里看到它,然后再把它变成现实。”所以这个敢想敢做的女子上路了。
    一路走一路写,用心去体验用心去经历 ,“不要害怕,有爱就没有恐惧,相信爱。”是啊,在这一路走来,余莹真的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行者。在香港、台湾、日本、马拉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留居她的人们表达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大多都能令人不致对人性失望。可见,这个世界并未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暗。
    这样的旅行,不匆忙;这样的友情,很真挚;这样的缘分,真奇妙;这样的正能量,我们正需要!
      
    所以说余莹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记录,值得一读。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九):为梦想而行走

                   为梦想而行走
余莹,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女人!从书里面的各张照片看起来,是身材纤细瘦小,面容温和文静的一个小女子,却也是在瘦弱身躯里蕴藏着无限坚强勇气,在温柔面孔下深藏着无限毅力韧性的一个小女子。读《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让我深深被书里的故事所吸引,也一次次对这个小女子产生赞叹和敬意。
余莹在寻找梦想的路上曾屡次受挫。她原是学电视新闻,要去当记者的,后来爱上电影,放下保送读研的机会,去考了电影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现实社会打击了原先的热情,茫然无措时参加一个慈善公益纪录片的摄制,从而认识“中国第一名模”马艳丽,成了她的公关、策划和助理。跟着马艳丽进入时尚圈的生活,每日马不停蹄地周旋在衣香鬓影中、闪光灯下的各类高级场所。但是,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念叨着: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直到2009年春,她进入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竞选的全球前50名。这一份工作让她看到了斑斓多彩又截然不同的海底世界,让她重又触碰到了梦想的影子。于是,她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开始策划一次环球采访,去不同的国家、地区采访人们的梦想。
这便是这一次寻梦之旅的开端,但一切都是不顺利的,余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策划、拉赞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路的波折和挫败都没能打垮她。有的事,要经历许多的坎坷,也许不是为了告诉你前面无路,而是要告诉自己,你有多么地想要达成这个心愿,以至于你可以无惧地跨过这些荆棘和障碍。梦想是不可以丢弃的信仰,余莹义无反顾地前行。上天是眷顾这样的人的,她终于得到了赞助,于2011年春节前踏上旅程的第一站:香港。后面的行程则有: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而当我们读着这本书时,余莹正在撰写欧洲、美洲之行的经历见闻。我真的很期待!
其实我很少看关于旅行的书籍,总是担心经过修饰的风景和事物过于美好,带给人过高的期望,而在亲身临至时,蒙添一些淡淡的失望。但《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不会。余莹的文字清淡,绝不多加渲染。她写景不用绮丽的文辞,让人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力量的无所不在;而写景更多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当地的文化,如:台南的诗路、日本的唐风建筑、奥克兰的伊甸山等等,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显得血肉丰满。
余莹写的最多的还是:人!她丝毫没有觉得可以将赞助的经费胡乱花用,为自己计划了非常节省的旅途住宿和饮食。住宿大多是寻找亲人、朋友的帮忙,联系认识的人家,或者是在“沙发漂流”网站上寻找提供沙发的网友,或者是订青年施舍里的一个床位。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的人,与他们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故事,产生了丝丝缕缕的联系。或许有人会说,怎么余莹的运气这么好,总是遇到好心人。其实呢,你可以从余莹的文字,尤其是她对旅途中遇见的人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心底纯良,行事踏实,对人热诚,对梦想执著的姑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人都会有一种独有的磁场,吸引相似的人靠近,纯良热情的人就容易遇到纯良热情的人。或许正如余莹所言,人生中有许多说不清的缘分。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一次擦肩。有的人,一辈子朝夕相片也不闻不问;有的人,一生只见过一面,却是经过无数次心灵碰撞,付出了许多时间和辛苦才换来的,要珍惜一辈子。余莹写的那些与人相识、相处的过程其实大多都是些小事情、小细节,但却潜藏着一种别样的情绪在里头,总能带给我深深浅浅的感动,从而随着她的行走或忧伤、或喜悦、或沉静、或释然。
余莹为了采访世界上各地人们的梦想而开始的旅程,她在行走的过程中时时不忘记录人们的梦想。其实大多时候她听到的梦想都是很简单的一两句话,是人们对人生最纯粹真实的希冀和寄托,有些看起来感觉没有很了不起,但其实,每一个梦想就是一点点小小的闪光,当余莹把它们串在一起时,便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现实的浊流里熠熠生辉,照耀、催动我们日渐枯竭的心灵之泉再次勃发涌动。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书腰采用的相片很美,但拿开书腰后看到书本身的封面,就觉得相对粗糙和简陋了。要是把封面做得细致美观些,或许能更吸引眼球,也使买到此书的人增添更多视觉愉悦吧,这本来就是要带给人快乐的书。其实,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充实而又精彩,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当你喜欢一样事物的事物是,就会希望它能更好些,对吧?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读后感(十):使用度评测:《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梦想,到底是什么?
有时等于理想,有时又区别于理想。
这个是百度百科的答案,于是难免会想进一步去考虑,梦想区别于理想的又是些什么东西?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前有一句:
I am not a dreamer,but a doer.
我觉得梦想和理想的区别在于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面,理想是一个你只要一直DOING,ON THE WAY,就可以到达的事情,至于梦想,确实一个有时候连你都疑惑能不能做到的事情。
于是,这句话,这本书的最伟大而最有趣的事情就在于这里了。
这本书讲得是一件简单的的却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想全世界去走走,那么要经费,经费的由来,便需要一个由头,让别人来掏钱,于是,有了去采访别人的梦想,来取得投资,去达到自己的梦想,作者一共用两个月,完成了旅行。
途中遇到有趣的人,得到帮助,采访到真正在DOING并慢慢开始发现实现可能的人。
香港、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
梦开始,梦结束,大堡礁。
一路上形形色色,印象最深的确实那些给作者不愉快的人:
台湾,第一次见面略微有些排斥的叔叔和阿姨;
日本,一直在婉拒的苍井空的经纪人;
马来西亚,这个时代最后一个舞者;
马来西亚,没办法收留作者的哪一位朋友的同事;
阅读完一个多小时,再来回想,为什么反而他们会给我这样的印象,相较于好的,那些不是那么好的人,印象反而更深了?
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才突然明白,和记忆一样,终归是坏记忆会变成一段改变你自身的旅程中更加让人有印象的“好记忆”。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在梦想的路上,遇到不是那么开心的事情,不要因为这个而放弃,也许,最后,这些东西才是你最好的记忆。
起因:最近兔子也被梦想这件事情烦着;
阅读时间:三个半小时(不是我看太快,而是对于一个死宅,外面的旅行故事是有非常非常多的吸引力的,于是,今天是咖啡和烟撑着的);
亮点:
1、行文很有趣,不絮絮叨叨;
2、有一些一直很关注的人,居然在书里面有看到,有一些没有关注到的人在书里面也有看到;
3、这本书,作者的感想反而有点弱,那些在路上的梦想家一些话反而妙不可言;
其他推荐:知道胡子么?《迟到的间隔年》《去他的巴西》,嗯,去看看,很有趣的另外一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的旅程,当然,关于旅程的还有一些很有趣的书,有一本关于摩托车旅行的书,但是确实经济方面的,忘记书名了,找天来不上,当然《不去会死》系列是必须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