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飘(上.下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飘(上.下卷)》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飘(上.下卷)》的读后感10篇

  《飘(上.下卷)》是一本由玛格丽特·米切尔 (Margaret Mitchell)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飘(上.下卷)》读后感(一):你是谁,你又想当谁?

郝思嘉一直以来绝对是最具争议的人物,虽然是主角,但是她却被人说是自私和傲慢的代表。我只能说我很喜欢这个人物,曾经是高床暖枕,众星捧月,战争却夺去了一切,她最深爱的妈妈,她生活的土地,她理所应当的生活。蜕变在一夜之间来临,在有些人还在为失去痛苦不堪的时候,她却已经开始担起了收获的重担。她是傲慢,是无礼,是自私。她崇拜金钱,她没有信仰。可是她只是一个女人。她本来就是贵小姐,本来就有天生的优越感,但是她却从未恶意对待过自己生命中亲人朋友。她自私,却能让所有塔拉的人吃饱饭,在流亡途程中对梅利不离不弃。她不懂政治,她知道抵抗北方佬不能让她有食物,坚守信仰也不能让她有金钱,她需要活下去就必须这么做。那些在她的羽翼之下存活却指责她的人实在让人生厌。她遭受过难以承受的灾难,却没有被打倒,她的生机勃勃就像塔拉的红土地一样永远有着最迷人的魅力。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并不难,但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让人又爱又恨的郝思嘉,作者的笔实在太厉害。
韩媚兰,刚开始我总觉得她骨子里少了一股狠劲,她温柔善良无私宽容,她是大家都会愿意交往的对象。我起先认为她柔弱不堪生活的重击,却在思嘉杀死北方佬的时候突然发现,她也有狠劲在那儿,只是深藏在骨子里,不轻易看得到。她爱郝思嘉,因为思嘉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不离不弃。她理解郝思嘉,知道她有多不易。她痛恨北方老,但不会因为这个而与思嘉决裂。她信任思嘉,甚至外面飞短流长的时候,她都能牵着思嘉的手说我爱你。她是水,又是钢。我甚至在想如果是思嘉在她的羽翼后面,她能不能也能像思嘉做得那么棒。也许不会,因为她有信仰,她恨北方佬。但也也许会,因为这只是个假设。这个女人看不透,但却看得清清楚楚。我能不能说她是思嘉的另一面,温柔收敛锋芒的另一面。
动荡的时代,有郝思嘉,也有韩媚兰。你是谁?你又想当谁?

  《飘(上.下卷)》读后感(二):Gone with the wind

       读完这本小说,才明白小说为什么叫《Gone with the Wind》,至于译名,“飘”要胜于“乱世佳人”,“乱世佳人”只看到了作品的“体”,而“飘”抓住了作品的魂。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以南部联邦战败投降告终。这场战争,好比风,吹走了一个国家,吹散了旧有的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随之而飘走的还有一种生活、一些生命、一些爱、一些灵魂
    希礼的世界随着南部联邦争飘走了,查理的生命随着战争飘走了,卡利恩的爱随着斯图尔特的离逝飘走了,嘉乐的灵魂随着埃伦飘走了。像这样的飘逝太多太多了,瑞德、埃伦、英蒂、邦妮、青春、笑声、朋友、亲人……,这样的飘逝总是给人淡淡的忧伤
    从个人的遭遇得失这种微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世界不免是伤感的。如果从时代的前进、事物的发展这样宏观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更多是积极,奋进。就像书中描绘的亚特兰大一样,战前车水马龙,战时活力澎湃,即使战败后轮为一片废墟,但战火过后,这座城市又开始迸发生机。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些坚强的人,就像亚特兰大一样,面对灾难,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伤心过,跌倒过,但是没有被打败过。小说中最抢眼的当然是女主角——赫思嘉。她美丽、富有活力、勇敢简单、贪心、自私,无论今天有多么艰难、伤心,到了明天她就能勇敢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同样坚强的人还有眉兰,不过面对变化,面对困难,她采取的是与思嘉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更多的是坚持,坚持一种高贵,一种优雅,带有更多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而思嘉更多的是摈弃,尽量摈弃不合时宜的旧方式,旧观念,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带有更多实用主义色彩。在小说那个动荡的年代,前者更难生存,易被世人认同,而后者更易生存,但遭世俗离弃。她们能勇敢面对新的环境,没有逃避没有放弃,都是生活的强者。
    当然还有一类人,就是像白瑞德这样的人,他们有敏感的时代触觉,属于先觉先知的一类,在剧变之前,他们已经做好一切应变的准备。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差,懂得怎样从破坏旧有秩序和新建立秩序中获取所需。当然这类人也有细分,瑞德更多的是一个投机商,而不是一个伟人。但无可否认,他是理性的,因时制宜的,成功的。只不过这种成功和世俗的眼光不大相同而已。
    无可否认,这是一部经典之作,以恢弘的历史为背景,细致地书写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大致上理清了南北战争的脉络,而且深刻全面地再现当时社会的面貌和生态。
    在这个爱情故事中,思嘉一直像个孩子,她不知道爱什么是,她不爱希礼,只是想要他而已,就像一个固执的小孩想要一件得不到的玩具。最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爱的是瑞德,他们天生一对,而且瑞德一直深爱她。但仿佛太迟了,因为瑞德的心已经被思嘉打碎。结果会是怎样,作者留了一笔。也许,他们不会在一起,因为他是瑞德;也许,他们会在一起,因为她是思嘉。
    最后,请珍惜和你一路走来的人,思嘉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她不懂珍惜那些和她一路走来的人,那些和她在同一个地方成长,一起经历战争的南方人。最能理解你的人多是和你一起经历的人。时间一天天过,我们走的路越来越长,我们觉得很难再遇到理解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过去,不知道你为什么是你。
    珍惜和你一路走来的人,他们在身边的时候,也是一种欣慰。
                                        写于 2012-04-01

  《飘(上.下卷)》读后感(三):像郝思嘉一样勇敢的去面对这还很漫长的人生

刚刚读完,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没有之一,至少从我来看,简爱、傲慢与偏见之类相比还是不够丰满,也许又是读那几本的时候年龄太小理解不够罢,一直纸质和手机交叉着读,用手机看书结局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瑞德最后的“告白”太令人心痛。 很厚很厚的一本书,但结束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那么长的羁绊,她最终还是失去了瑞德,可我还是好希望思嘉能凭着她的倔强赢回瑞德,就像结尾写的那样——“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凭这种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翘起。她能够让瑞德回来。她知道她能够。世界上没有哪个男人她无法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就是了。” 书名是《Gone with the wind》,随着南北战争的开始,南部联盟的解散,一个时代也随风而逝了,飘带给我的,不止是南北部鲜明的对比和厚重的历史感,战争是残酷的,它撕碎的不止是一两个家庭 ,也不止是换一个政府,它毁灭的是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方式,飘带给我的,还有那一个个鲜明的人,那一种从容生活态度。 思嘉和媚兰正是这乱世中,最伟大最鲜明的代表,大部分人都不是思嘉,也并非媚兰,大部分人爱着的人,也并非像艾希礼或是瑞德那样,但是我们一生遇到那个人,之于我们,其实是有着差不多意义吧,如果这一生没有遇到那个了解你所有却仍然爱着你的人,谁又知道自己倾全力去爱的人实际上只是套了一件自己虚构的衣服呢。思嘉是幼稚的,兜转了那么久,才迟迟的发现自己究竟爱谁,引用书评里的一句话“作者留了个悬念,他们可能不会在一起,因为他是瑞德;她们可能会在一起,因为她是思嘉。”媚兰是旧,艾希礼是旧,但我想,艾希礼终究是没媚兰勇敢的,要有多大的温柔,才能在坚苦中总找到积极的一面,媚兰的幸福总是自己给的,而思嘉也许终归是个小孩,她自私她要物质,但她是新的,她勇于挑战也不顾她人,也许孤独,但她总归会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 很喜欢媚兰,她温柔却有无形的力量,但我们大多数人至多能做到的,也只是勇敢莽撞如思嘉,坚强如思嘉,跌跌撞撞,相信事情放到明天就会好一点,这也是我和思嘉相似的地方,思嘉她总会挺过来,也因为她挺过来的种种,她才成为了思嘉。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会在未来陪着我走过很长一段路,要清醒,要勇敢,要认清自己,别赶跑真正相爱的人。 即使,这一路上还是会孤单

-16.12.21 0:06-

  《飘(上.下卷)》读后感(四):是什么随风而逝

    大约有两种作品会让人产生读过之后不知道说什么的感觉。一种是丰富、精深、深深打动和震撼人的作品,另一种则是粗制滥造不知所云的东西。在读过《白鹿原》和《飘》之后,我都有一种长时间失语的感觉,使得读书笔记没法顺利继续(当然,所幸的是这种失语的原因属于上述的前一种)。
    将《白鹿原》和《飘》相提并论其实是个偶然,不过我倒是恰巧发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真实的历史背景,战争和社会动荡对人的影响,以及对命运人性的深刻描写。虽然中国和美国在历史、民族性格等很多方面差异巨大,两部作品的内容、风格和精神内涵也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其中体现出的在社会巨大变迁中人性的摇摆、多变以及最终的胜利是相通的。也许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
    《飘》给了我从不同角度了解南北战争的机会,但这并不是我想要讨论的东西。与时代和战争的描写相比,更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小说塑造的人物。相信对于许多读者来说,郝思嘉、白瑞德、韩媚兰和卫希礼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十分清晰鲜明,几经岁月却愈加深刻。
    如果简单地总结一下的话,这几个人物的设定其实都比较简单明确:卫希礼是旧时安逸的南方种植园主,被战争摧毁了生活的根基之后,只能逃避现实的巨变;韩媚兰则是坚强生存下来的南方人代表,她柔韧坚强,固守着代代相传纯真和美德,以无声的姿态默默地坚持着;白瑞德是旧南方的叛逆者,充满了挑战和冒险精神,亦是追求真相与真爱的斗士;郝思嘉则是移民开拓者的后裔,有着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小媛头说自己小时候喜欢媚兰,长大后喜欢思嘉,对此我也有同样的变化过程。虽然以思嘉的角度看来,媚兰一直是傻里傻气、弱不禁风、好像随时要死掉的小不点,而且还是思嘉与希礼“爱情”之路的绊脚石。但对于读者而言,媚兰的温柔善良、坚韧不屈和忠贞不渝使她几乎成为一个完美女性形象。而思嘉的高傲、激烈和幼稚也常常令人难以接受。但是,我们又怎能不爱思嘉呢?她那永不消失的勇气,从心灵中迸发出的精神力量,她那倔强的性情、炽烈的爱恨,甚至于直到最后才觉醒的爱情,让人很难不为之感染和鼓舞。尤其是品尝了些许的人生甘苦之后,我甚至羡慕思嘉,希望自己能像她那样永不疲倦,永不言败,永远真实而鲜明地生活,尽管我们更可能变成媚兰那样的人,千锤百炼,化为绕指之柔。
    但我又发觉,思嘉和媚兰有着同质的精神内核。她们都是无法摧毁的坚强女性,在动荡巨变的世界中紧紧抓住自己的生命之根。对于思嘉来说,那是红土地上的塔拉,是绝不能放弃的物质生活,是必须高昂着头,美丽、富足地活着。对于媚兰来说,那是不能离散的家人,是沉默的不屈服,是困苦和暴力无法动摇的善良和爱。尽管她们生活的路途如此不同,但她们同样追求着自己渴望的生活。而即便是痛恨弱者的思嘉,也仍然在风雨飘摇中守护着家人,弱小的媚兰也会在危难之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直到媚兰离世时,思嘉才发觉自己是如此需要她。她那小小的柔弱之躯竟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亚特兰大旧贵族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媚兰一直那样爱护着思嘉,思嘉的任性、自私、狂烈都由媚兰释义成美的品格,她像战士一样守护着思嘉,她也是唯一能令思嘉听从和折服(虽然思嘉并不承认)的人,而这一点即便是白瑞德也难以做到。
    从某种意义上讲,媚兰是一位母亲——小博的母亲,思嘉的母亲,希礼的母亲,众人的母亲。她之于亚特兰大的南方人,就如同埃伦之于战前的塔拉庄园。我甚至觉得,如果有媚兰在,思嘉就不会失控。但又正是美兰的离世才让思嘉最终成熟。正是媚兰的存在,使得希礼那旧日的迷梦得以延续,也是媚兰在保护着思嘉少女般天真懵懂的爱的幻想。只有离开避风的港湾,人们才能正视现实,幡然醒悟。思嘉一直在艰辛生活中横冲直撞,却一直无法拨开梦中的云雾。她虽然积累着世事的经历,却没有留给自己梳理和思索的时间。直到守护着心灵和旧梦的天使离去,直到这柔软的外壳剥落,她才独自以灵魂面对一切,认识到希礼的幼稚软弱,发觉瑞德才是自己的真爱。但这些终究为时已晚,瑞德早已身心俱疲,将要离她而去。
    白瑞德是个离经叛道的“坏”男人。也许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这种男人并非多么稀有的存在,但对于旧时代的传统审美而言,白瑞德则是个富有挑战性的人物。
    他敢于拒绝不爱的人而与传统和舆论分庭抗礼,他像海盗一样赋予冒险精神,又像思想者一般冷静敏锐。他是优雅与不羁、温柔与刻薄、勇猛与细腻的结合体,这种种矛盾在他身上调和成为不可抵抗的魅力。多少女性读者都被瑞德的魅力迷倒,即便是自认为很少花痴的我都不得不承认瑞德确实令人着迷。然而,我又自问,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赏瑞德这样的人呢?哪怕是仅仅接受他?
    他真实得近乎刻薄,令人望而生畏。在他锋利的目光之下,哪怕一丁点虚伪、愚蠢和私心也无处藏身。他看得清清楚楚,并且,他还要大声地说出来,不顾忌地做出来。对于所爱的人,他更是要赤裸裸血淋淋地相见。有时我不免为思嘉紧张,若要与这样一个男人相爱,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行!
    然而,白瑞德真正值得珍视的又正是这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东西。他不是一个豢养者,而是一个解放者。他爱郝思嘉蓬勃的生命力,爱她的真实和激烈,将其视为自己的灵魂在另一个生命上的再现。他将她从寡妇的黑纱中解救出来,将她从无爱的婚姻和贫困的烦忧中解救出来,只希望看到她的生命焕发出光彩。他是一个寻找同类的人,而不幸的是,思嘉却寻找着自己的异类。尽管瑞德努力地尝试撕碎她头脑中不切实际的爱的幻想,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思嘉,她太过于奋力地挣扎于生活的困境,以至于那不切实际的幻想几乎超越了希礼,成为南方庄园甜蜜旧梦的替代品。而瑞德,他又太过于强烈地爱着思嘉,以至于他那冷酷的面具、脆弱的自尊和过度的溺爱都成为二人感情的阻碍。他们爱情的失败不全是因为思嘉的不理解,也是因为瑞德难以理解的表达。然而,我们怎么能指望瑞德会像骑士一样跪在女士的石榴裙下?又怎能指望思嘉会像驯服的小猫一样依偎在男人的臂弯?在他倾心相爱时,她还是横冲直撞的少女;而当她终于成熟懂事,他却已是一个身心俱疲的老人。生命的历程在牵引、羁绊,却又让他们彼此的心灵失之交臂。虽然思嘉最终告诉自己要找回瑞德,我也相信她总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但心痛和怅惘还是挥之不去。
    不过,还是不要悲伤忧虑吧!郝思嘉并没有让自己的一天以泪水告终。昨日的种种,无论是甜美还是辛酸,终将随风而逝。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上.下卷)》读后感(五):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不是那么喜欢这本小说 但是觉得值得一看 这本书不像大多数的小说把女主角刻画的那么完美善良 就算女主角做了什么错误的事 我们都可以原谅 会喜欢上哪个女主角 可是我们真的很不喜欢郝思嘉 她的自私 她对查理 弗兰克做的事 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我不能接受她对瑞德 可能是我太喜欢瑞德这个角色了 所以很有偏见吧 觉得她伤害了瑞德 可是一段爱情里面 受伤的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媚兰 天知道我有多喜欢这个女人 也许是作者把她刻画的太完美了 让人不能不去喜欢她 你说她到底知不知道思嘉和希礼的事 也许是知道的 大智若愚 说的可能就是她 她太爱思嘉了 她什么都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 就像瑞德说的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再说说 希礼 他太软弱了 在这本书里 我没有看到他是喜欢思嘉的 也没有看到他对媚兰的爱 虽然在书的最后 思嘉说 希礼你是爱媚兰的 他失去了媚兰 也失去了生活的支柱 他太软弱了 软弱的不像一个男人
       贝尔 我对这个妓女也有说不出的喜欢 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 就是很喜欢她 她给我太深的印象 很想用我的笔墨去写下来我的感受 可是我根本就写不出来
       我想我最想写的还是瑞德 他是那样的迷人 在十二颗橡树 他第一次出现我就喜欢这个男人 他太精明了 再大的诋毁也不能摧毁他 可是在他对思嘉的感情上 他又他不精明了 他和思嘉结婚后 书里几次写到他的眼神 我对这个眼神的理解 无疑使他在寻找是否是爱他的 最后他满心伤痕决定离开思嘉 其实和他对待这份关系的方式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多希望书能继续写下去 思嘉能再次得到他的爱 去温暖他 他们太像了 虽然不喜欢思嘉 但是还是希望瑞德和思嘉能在一起

  《飘(上.下卷)》读后感(六):你可以读无数遍

扣掉一颗星是这版翻译。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确美化了南方,尤其是对黑奴的部分,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无愧为满分。
  第一遍读故事,读s和r的爱情,读s的坚韧、精明、自私自利、任性、固执、刚毅、骄傲,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令人讨厌却可爱的人。
  第二遍读里面优美的描写和环境的塑造,还有当时的各种习惯。阿希礼信里写的月光下盛开的木兰花,写义卖会上发间的茶玫瑰,还有塔拉的红土地。
  第三遍读里面每个人的思想。南方人为了伟大的事业甘愿奉献,瑞德玩世不恭的论调“国家毁灭的时候是赚钱最快的”,阿希礼说“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承受战争”。读到一切崩坏下的希望,读到传统的束缚。
  当过去已经随风而逝,我们只能向前。

  《飘(上.下卷)》读后感(七):没有人要你喜欢思嘉 奥哈拉,但请你尊重她。

当我看到思嘉任性,高傲,那种天不怕地不怕,即使艾希礼拒绝她,依旧追求他的执着,为了自尊心跟一个人自己根本没办法喜欢上的人结婚,为了钱抢妹妹的未婚夫,说实话,那时候我并不喜欢这个人物。但是,那只是之前。不了解一个人之前就说喜欢与不喜欢,那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当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所谓的上等人,都因为战争而一蹶不振,唯独这个女人,这个任性高傲的女人,做着所有人都嫌弃的事情,犁地,摘棉花,开木厂,雇犯人。她说:我害怕挨饿,我害怕看到塔拉的人挨饿。 即使在最关键的时候,在她明白她喜欢的是瑞德,而不是艾希礼的时候,一直给她安慰,她的精神支柱——瑞德,离开了她。即使没有他,她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塔拉的人。她还是相信,他会回来,会回到她身边。很喜欢她最后说的那句话: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战火连天的那一刻,瑞德说要离开去参加战争,要丢下她。联想到了张爱玲《倾城之恋》里面香港沦陷那一刻,白流苏对范柳原说:你死了,我的故事就完了;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思嘉则是擦干眼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怀疑,她的故事还很长,绝对可以长到她生命的终结。

  《飘(上.下卷)》读后感(八):随风而去的时代与众人

多年后重读了《飘》。
同一本书,多年前读和多年后读的感受,总是种似是相同,然而又大不相同。总有些细节被发掘出来,总有些不同的感受浮上来,就像《神雕侠侣》,就像《飘》。
有的时候,描写同一时期的书,就像硬币的两面,正面看起来是这样,反面看起来是另一种光景。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飘》。
一本揭露奴隶制的黑暗,一本,从侧面写到废奴运动的荒谬之处。当然,作为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的青年,当然要说:奴隶制是不对滴。但另一方面,《飘》里所描写到的一些情况,恐怕也是当时确实存在的——南北战争使得黑人被解放,但是当时的政府并未做好安置这些黑人的准备,于是年老的流浪在外,想念着自己的旧主人,懒惰的整日无所事事,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通过战争实现的改革往往粗暴直接,目的达成得快却后遗症多。
而战争的爆发本身,固然有老旧的奴隶制不适合社会进程这一因素,恐怕与政客们的煽动,南方人的不理性亦有很大关系。
《飘》的成书时间与南北战争仅隔几十年,中后部分将战后景象描写得十分真实:民生凋敝,种植园荒芜,人们陷入旧生活与新生活的巨大反差,社会不安,经济不稳,投机商四起…因为真实,所以显得分外精彩。
除却开头部分——斯佳丽追求阿希礼而不得,赌气嫁给查尔斯——如今看来,这部分只是个普通的言情小说开头罢了。但因着战争,每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如果没有战争,斯佳丽可能会一直与查尔斯生活着,同时继续地渴求阿希礼的爱,玫兰妮会扮演起贤妻良母的角色,而不会成为亚特兰大的旗帜;瑞特会继续撩拨斯佳丽,也许有一天会成功将其拐走…然而,战争夺去了查尔斯的性命,阿希礼在军队里打仗,斯佳丽成了寡妇,为了多接近阿希礼与玫兰妮同住…
生活在那个时代,是斯佳丽、阿希礼、玫兰妮等人最大的不幸。但也是战争,造就了斯佳丽,将其从一个只会卖弄风情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女人。她先后失去父母,失去丈夫,失去孩子,然而依然坚强,坚强得令人同情,坚强得令人钦佩。
可以说,是出色的战争与历史环境描写,使《飘》成了一部令人难忘的书。
来说斯佳丽。
重读才发现,斯佳丽真的自私。许多时候,都存着“管他别人会怎样呢”这样的想法,甚至,不止一次希望玫兰妮死掉:玫兰妮分娩的时候希望,阿希礼回到塔拉的时候希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斯佳丽不择手段,包括出售劣质木材、无视犯人们被虐待…
斯佳丽的自私,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得到,谁心中没有过恨不得别人死掉的恶念?谁没过为了利益伤害他人的行为?但这些不值得称赞。所以,斯佳丽终于发现,自己丢掉的那些道德品质,再想重拾,已经很难。
这大约就是触犯了“下限”的后果。
另一方面,是斯佳丽依然拥有的美好品质。很多时候,斯佳丽都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口口声声讨厌玫兰妮,她却在所有亲人都离开玫兰妮的时候陪伴她,照料她,养活她。嘴上厌恶自己的姨妈,蔑视佩蒂姑妈,事实上还在给她们寄钱。明明与妹妹苏艾伦不和,仍然承担着照顾她的责任。
斯佳丽不曾承担吗?她承担了全家人的生活。
斯佳丽不曾付出吗?她亲自下地干活,为家人操劳。
斯佳丽不曾守信吗?她为了守住“照顾玫兰妮”的承诺,失去了与母亲诀别的机会。
斯佳丽不曾努力吗?她拼命挣钱,为了保住塔拉,为了家。
斯佳丽不曾爱她的孩子吗?她挣钱的原因之一是要韦德也过得好,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得到。
许多的事,斯佳丽做了,但她都默默地做,不曾宣称出来。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候,也表现出坚强,这却被误以为是冷酷无情。那么坚强,不服软,在面对瑞特的时候,在瑞特与她关系变僵之前,倘若斯佳丽不是选择硬起脖子与之对抗,故事的结局,也许会改写。
有的时候,过于坚强,会否是一种悲哀。
最值得称道的,是斯佳丽的成长。《飘》一书,最美者在此。
从野餐会上卖弄风情,到义卖会上不甘沉寂,到信守承诺在战火连天中照顾玫兰妮,伏在庄园废墟上大哭,又到承担起一家人生活,甚至杀死来犯者,又到牺牲自己换取家园平安,再到精明冷酷的女木材商,最后到认清现实的富豪太太。一步一步,从不谙世事,到在环境遽变之时仍扼住命运的喉咙努力向上,最终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事业,皆是斯佳丽的成长。
瑞特这个家伙,最终对爱情死了心。但斯佳丽的光芒,岂是用“爱情没有了”这样的理由就能无视的?
故事的最后,斯佳丽说:他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那会是个更加精彩的故事,虽然我等无缘一见了。
来说瑞特。
从前对此人怀有同情,然而这次,有些与同情不一样的感受。
瑞特其人,固然富有魅力,但一张嘴巴得罪人的本事着实了得,所以屡次获得“亚特兰大最不受欢迎先生”头衔。而且,从斯佳丽的眼光来看,她第一次与瑞特打照面,瑞特的目光,就使其认定“这是个流氓”。可见瑞特虽然形象不猥琐,但也能称得上“下流”了。
瑞特不止一次说,自己与斯佳丽很像。这一点,也表现在“做好事不留名”上。比如偷偷供养他的母亲和妹妹,比如在战争已毫无胜算时参军。然而大约是多吃了几年盐的缘故,瑞特的手段比斯佳丽高许多,想要洗白自己时,虽然花了力气,却也获得了成功。
而其对斯佳丽的感情,作者一直在铺垫。比如始终在斯佳丽面前针对阿希礼,比如说“如果我结婚,一定是除了结婚没有办法得到我想要的女人”而后却向斯佳丽求婚,比如在监狱中识破斯佳丽的诡计却依然紧张斯佳丽有没有“第二选项”…
可惜。瑞特是否是情场老手不得而知,然而其女性经验却并不少,在书中瑞特承认过这一点。但瑞特并非爱情经验充足,虽然遇到许多女子,但他都不爱她们,因为不爱,所以不会受伤害。因为爱斯佳丽,所以怕受伤害,但最终他的受伤害,还是源于他的“怕受伤害”——斯佳丽感觉不到他那种隐忍的爱,于是一直心心念念着阿希礼,于是瑞特不断地受伤害,直至最后,血槽清空,败退。
于是终于要忍不住大吼一声:老兄你这是何苦呢!?明知道你就是斯佳丽的克星就拿出你的看家本领嘛,何必弃长补短走温柔守护期待对方回心转意路线呢!?这不适合你知道不!?
阿希礼其实是个优秀的文艺青年,喜欢书籍音乐,骑马,打枪,还会赌博。在和平年间,斯佳丽、瑞特之流未必能大放异彩,而阿希礼这样的人也许会成为一代诗人、作家、学者。这种人会成为教养、人类精神文明的代名词。然而,偏偏是战争的年代。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势造就不同的人,一种人被造就,另一种人就成为生不逢时者,正如天生良将在和平时被埋没,而优秀的艺术往往出现于和平安定时代一样。
阿希礼最为人诟病的,乃是其对于斯佳丽的态度,或者说,其懦弱。这种懦弱是一种精神上的缺乏勇气,感情上的举棋不定。阿希礼大约也认为自己爱斯佳丽,那是种迷恋式的爱,迷恋其美貌,迷恋其勇气,迷恋其勃勃的生命力…人总是对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充满向往,大抵就是如此。
但阿希礼真正的爱是玫兰妮,那是一种知己,精神层面的爱,他们不再仅仅限于夫妇,同样也是灵魂伴侣。这样的一对夫妇,和平年代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吧:他们的品行是真正的贵族,他们的沙龙会吸引大批教养良好的社会名流,甚至他们会对当世的文学或者艺术产生影响。
可是,战争没有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
玫兰妮似乎是阿希礼的对照组。她不美丽,矮小,瘦弱,手无缚鸡之力。同样教养良好,爱好文学、艺术,懂得思考(阿希礼的信中对战争的反思,在斯佳丽眼里是无聊,在玫兰妮眼里是理解)。如果在和平年代,玫兰妮会是一位贤妻,一位优秀的沙龙女主人,会将她的光辉隐藏在丈夫身后。但战争将其品性磨砺出来,她成了一位不拿刀剑的战士,一面振奋人心的旗帜,南方人围绕在她的四周,缅怀过去的好时光,也从她那里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
至难得的,是玫兰妮的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是爱的真谛,而玫兰妮诠释出了这一点。
玫兰妮始终记得,斯佳丽对自己的恩惠——战火纷飞,亲人逃散的日子里,照料自己至生产;为孩子安排乳母,又为自己挤出牛奶补身体;慷慨地让无家可归的自己与阿希礼住在塔拉,还总是寄钱过来…
一时感恩者众,时时感恩者寡。
况且她总在包容斯佳丽,那个心肠好嘴巴却不大好的姑娘。她称赞斯佳丽的美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而是出自真心。她同情斯佳丽青年守寡,即使她很快脱去丧服与军管调情。
她始终用爱对待阿希礼和斯佳丽。因为爱,所以信任。她信任阿希礼是个忠诚的丈夫,也信任斯佳丽是她的挚友——即使站在其他朋友的对立面,她也维护着斯佳丽。
她清楚阿希礼在工作上的能力,却始终维护他的自尊,并且尊崇他,敬仰他。到了临终,依然在为他挂虑。
她是个连瑞特都尊敬的人。
这一位贤德的妇人。
《飘》这本书,当得起好作品几个字。
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在时代的跌宕之下,浮浮沉沉,各自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同命运。时代像只大手,塑造出每个人不同的品性,又似个大勺,将每个人隐藏的一面搅动出来。它不仅写爱情,更写出了人性,写出了时代对人的影响,与电影不同,它还能引发一些思考。作为一部小说而言,已经很难得了。
好的作品,一些是有教化作用的,一些则是某些方面足够出色——很多时候,角色足够精彩就能被人们记住。如《傲慢与偏见》。或者《呼啸山庄》,同样是女性写出的作品,虽然没有宏达的场面,但因其精彩,同样称为经典。斯佳丽与瑞德,阿希礼与玫兰妮,也正是因此而叫人难忘。
顺便说,《飘》有个续集叫做《斯佳丽》。据说作者是经过重重甄选才获得写作资格的。
由此可见,外国人对于《飘》的开放式结局怨念之深。
说说这部小说。
斯佳丽费尽心机去挽回瑞德,来到查尔斯顿——几乎快要成功了,不想阴差阳错,瑞德反而与其离婚。斯佳丽于是去了爱尔兰,在爱尔兰生下了瑞德的女儿猫咪,并且成了大地主。与此同时瑞德与一位女教师结婚。斯佳丽开始进入上流社会,大受欢迎,还遇见一位贵族,并接受其求婚。瑞德的妻子死于难产。暴乱发生,斯佳丽与猫咪的性命受到威胁,瑞德此时出现,将母女救下。
先说好的部分。
《斯佳丽》一书的后半部分大都发生在爱尔兰,这点可见作者之智慧,换个场景,更易发挥。
书中斯佳丽与瑞德又有了一个女儿猫咪,瑞德却不知道,伏笔埋得好。
猫咪是个可爱的孩子,酷似瑞德,乖巧,聪明。
斯佳丽学会了做母亲,与对待韦德和埃拉不同,她尊重猫咪的个人意志,给她足够的爱和空间。
斯佳丽极度自私和爱财的一面被淡化,她慷慨地对待亲族,同时在爱尔兰释放出对自由的热情以及活力。
瑞德与斯佳丽的几次互动不错:海滩遇险时两人都受了惊,劫后余生不由释放出对彼此的激情;斯佳丽乘船前往爱尔兰定居,经过查尔斯顿,船开之时恰好见到送人登船的瑞德,两人遥遥相望终于不见(很有虐文的节奏);暴乱发生,瑞德前来营救斯佳丽,意外得知自己还有个宝贝女儿,郁闷之下威胁斯佳丽“看来我真得好好揍你一顿”。
除了这些,小说也就乏善可陈了。
斯佳丽在书的前半部分哭了许多次,回到塔拉不久奶妈也去世了,因为玫兰妮葬礼上的举动得罪了亚特兰大所有的人。她不再骄傲,不再只顾达成目的不计较别人的眼光,不再坚强…这些,使得书中那个人不太像斯佳丽了。
而瑞德在全书就是个打酱油的。他回到查尔斯顿,只因小小误会就与斯佳丽离婚,而后与一个女教师结婚,却明显依然爱斯佳丽,甚至往爱尔兰跑了许多趟,最后媳妇难产死了,他又去爱尔兰,经过了一些别扭,发现暴乱了不能再别扭下去了,这才去救了斯佳丽,同时任务爆出了一项大奖——闺女一枚。简言之,瑞德,也不再像那个瑞德了。
总归,是给了这对儿一个圆满的结局。
此书的目的就在于此。于愿已足罢了。

  《飘(上.下卷)》读后感(九):深爱也成鸡肋

与大多数女生不同,一直吸引着我的不是绅士优雅的艾希礼,而是桀骜不驯的白瑞德。
艾希礼更符合小女生如思嘉心中的光环,白马王子一般的存在,但让我更爱的却始终是充满男性魅力的白瑞德。忘不了思嘉与瑞德在十二棵橡树野餐的初次见面,他劫掠一般的眼神和玩世不恭的样子;忘不了他在思嘉守寡期间邀请思嘉跳舞,让她再次成为舞会女王;忘不了他在亚特兰大沦陷的最后一战参军,即使他反对战争知道战争必输的结果;忘不了他总是刻意地巧遇给思嘉驾马车去锯木厂……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着瑞德对思嘉的爱,从吸引到深爱着。但他不敢承认,他深爱着却不敢坦白。他怕思嘉嘲笑他,他总看中诚实,却不敢对自己的爱诚实,他在思嘉面前懦弱了。他溺爱他的女儿,也是因为她那么像思嘉,而她属于他,且爱他。而思嘉终于在失去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也一直爱着瑞德,才顿悟瑞德是那么爱她她却一直不明白。但瑞德失望了……两个相爱的人却拿着利刃互相切割着对方。
一直让我追着看下去的原因一是思嘉的坚强,二是瑞德对思嘉的爱。
在故事的最后,看着瑞德满怀绝望和枯竭的爱喊着思嘉亲爱的说:
我从来就不是这样的人,能够耐心地捡起碎片,把他们用胶水粘在一起,然后告诉自己,修复过的跟新的一样好。打破的就是打破——我宁愿去回忆它还完好无损的时候的样子。而不愿去修好它,然后在我有生之年看着那破碎的地方。
看到这儿,我几欲落泪。
思嘉还是一样的坚强,她一定能再次获得瑞德的爱。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飘(上.下卷)》读后感(十):人生像茶杯,本身就是个杯具

     大四毕业那年宿舍女生轮着看这名著,那时经历还少,对人性的了解不多,对爱情的看法更是肤浅,于是大家一味地就男女主角的爱情聒噪,如今细细重读,才知道那时的看法是多么片面多么幼稚啊。
     
      读的过程中,我最想写下来的是关于瑞德的想法。瑞德出身名门,可他是个叛逆者,抛弃了家庭、社会、道德等等一切的束缚,这本身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在推动历史前进,那是谁呢?然而,他的品行有非常邪恶的一面,那就是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同时觉得理所当然。他是个机会主义者,只要有必要,他就会戴上面具,又回归那个他先前反抗的社会中去。这样一个角色,他的行为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他对他的同类人思嘉的欣赏和追求,执着得令人同情。然而,他在爱情上必然失败,并不像一些网友说的,他没有高贵的品质,只想唆使思嘉恶的一面,占有她对爱的纯真的心,而是他对思嘉的爱是不纯粹的,他把她当成了自己的镜子,另一个自己,把他对自己所有的不满都投射给思嘉。瞧他自始至终是怎么跟思嘉交往的呢,那种冷嘲热讽,虽然一针见血,说的没错,可是这得把人伤害到什么地步呢。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女人会爱上一个张口就损自己的男人。瑞德因为自己不符合习俗的做法,被家族被当地文化排斥,辱骂,他就把这一切转嫁给了思嘉。人们讽刺他,他讽刺思嘉。他对思嘉是一种爱,同时也是一种恨;他爱的是那个漂亮、倔强的女孩,恨的是那个女孩身上显现的自己的样子。只有思嘉是他寻求的最恰当的人,可以让他活得很有趣,而他又有足够的钱和手腕把她玩得团团转。另一方面,他的确很爱思嘉,希望思嘉能够爱上她,可是他的自尊心太强、虚荣心太盛,刻意地伪装成不爱,处在思嘉的角度上认为瑞德只是把她当成有趣的玩物,也是合情合理的。小说最后一章让瑞德把自己的爱情之路澄清了一番,我觉得写得有些过直白了,可以让他少说两句,让读者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当然说来也没错,他自认为他是害怕思嘉对爱她的人太残忍,所以他才故意不让她知道他爱她的,但客观事实应该是,他能锐利地看透思嘉和别人,可是他看不透自己,看不到自己人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死要面子。瑞德的悲剧是注定的。
      思嘉最可爱的地方是美丽的外表,比那些矫揉造作的女人要直率得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她什么都能承受,她能够从一切灾难中挺过去,这种生命力显示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她比瑞德还有活力,还要坚韧。“明天再想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多好的想法啊!她是打不垮的。另外,她没有真正地爱过人,除了她的妈妈和希礼之外,人们也都不喜欢她,如果知道了她残酷自私的一面之后,真的只有同类人瑞德会接受她,谁还会接受她呢?可是,不爱归不爱,她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她对塔拉的热爱,对家人的温饱问题,对姑妈、姨妈们的资助,她是有良心的。最后,她对她的第三个孩子邦妮也确实是有爱心的。她为了希礼而边咒骂边救媚兰,虽然帮媚兰是万不得已的,但是为了希礼,她真的什么都愿意做,也确实去做了。只可惜,她那不够用的大脑,极少为她人着想,对人世的洞察不够,缺少爱的真诚与智慧,她必然要以悲剧收场。毕竟,任何一个人的爱情都会因为始终得不到回报而枯竭,即使像瑞德这样的有耐心,一步步地塑造她,也有放弃不干的时候。
      瑞德与思嘉的爱情就失败于,他们俩都太自尊、太虚荣了,他们都认为,谁先爱上对方,谁就失败了;谁是被爱的,谁就掌握了支配权。这么算计的爱情有能成功的吗?
     希礼是个典型的有思想却软弱的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在中国是相当常见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历史与社会看得明白,心地善良,忠诚爱家,可在乱世,需要开拓时,就没什么用处。相信在繁荣的和平年代,他这样的人就挺不错,善良、正直、爱家,有文化修养,应该会作为推动社会朝健康与文明的方向前进的一分子。至于在战后重建时期,他就是等着被社会淘汰的废物了,失去媚兰这个家中的精神支柱,他只能更痛苦地苟活了。
     媚兰是那么善良,天真,同时又坚忍、富有力量,受思嘉之外的任何人欢迎与尊敬。小说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女性,连瑞德都尊敬她。她确实值得所有人尊敬,只不过,我觉得有点遗憾,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单纯到看不见恶的人。或许她心里一直有数,只是有意宽容思嘉和希礼之间的暧昧关系,但这么宽容,我觉得也是过度的。虽然她死于流产,但是她至死也不能把世事看得透彻明白,这不能不说支持她伟大的一面就是无知。当然,对比思嘉,她还是更幸福的。思嘉一直追逐金钱,认定钱能给她一切,可是事实证明,再高档的茶几上仍然摆着杯具,因为幸福是人对生活对周边的人的美好的感觉,如果一个人不爱他人,不能被他人真诚地爱,那能幸福吗?
     另外,小说展现了美国内战及战后重建的过程,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历史的进程,个人的成长,这些丰富的内涵使这部小说显得沉甸甸的。不愧为一部名著,真佩服作者那了不起的见解和写作的才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