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手记》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母亲手记》是一本由(日)井上靖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花之下,月之光到雪之颜,这漫长而短暂的十一年,青色烈焰慢慢熄灭,成了那一小撮灰。不知井上先生在桌案伏笔时,心境是怎样的变化。日本人独有的家族情感,比中国更传统,更细微。雾里看花不显具美,面对站在死亡之海边上的母亲,井上在感情里退了一步,他是儿子,也是作家,留下了这本母亲手记。清淡的言语,没有歇斯底里,平静且沉重,却字字留在心底。到底爱不爱,肯定是爱,不然怎会有这十一年,就像他人所说的,因为感谢,谢谢她赐予的生命,也谢谢这一生来她的不离不弃。爱往下走,惟愿能够对她少些辜负。用一本书送走一个人,合起来的时候,又是一个起点,无法回头,因为还有活着的他们。在一场又一场的爱别离苦的旅途中,你当少些辜负与遗憾,不要在他们在孤军奋战中离开,陪他们度过漫长岁月。正如扉页的那句话,我们只有走到父母的年纪,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二):谁来歌颂衰老
近年,日韩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被称为“私小说”的风格类型。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
比如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
《我的母亲手记》通过三篇小文(《花之下》《月之光》《雪之颜》)分别记述了三个不同阶段的母亲。
《花之下》描述了父亲去世不久,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愈发明显。井上家的几个子女商量之后,决定由离异的妹妹桑子来照顾母亲。偶尔母亲也会来到井上靖家里小住一两天。母亲颠三倒四、反复不停地话语让孙子、孙女不耐烦,特别是母亲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暗恋对象俊马先生时,更是让孙辈感到可笑。而在井上靖的眼中,母亲是一个珍宝。
《月之光》讲述又过了几年之后,母亲的痴呆症非常严重时,一家人在一起出游的经历。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念念不忘要给曾经随礼过的家庭还礼。当井上靖和弟弟、妹妹准备带母亲去給父亲扫墓时,母亲忽然说,上山路滑,她就不去了。一辈子照顾父亲,她觉得已经足够。以后这种义务,就不必叫着她了。井上靖白描风格的话语,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老人的生活与想法。
《雪之颜》讲述了母亲去世之后,井上家庭成员在一起哀悼时,彼此之间的回忆、话语。
《我的母亲手记》文字细腻,慢慢品味,才会更明白当时已经进入老年的井上靖对父母的理解。
而且,在书中,对父亲的描写也非常多。特别是在《花之下》中,井上靖几乎将对父亲的性格、举止的描写推倒了一个非常细腻的高度。让人一度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描写母亲。
井上靖并没有让读者失望。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井上靖的了解近乎于零。
阅读这本书之后,感性成为了我对井上靖的了解。
今天是父亲节。
当商家把任何一个能够作为商机的日子都竭尽全力炒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每一天都要对父母关爱。
---------------
如果不介意,就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吧!
book-life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三):时间就是这样从来不尊重任何人
我愿意在父母身边永远是个孩子
无论未来我有多大的成就
因为再也没有比父母更加舒心的依靠
我愿意
你们永远是我的父母
我愿意
我可以像孩子一样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
但是
就是有一些事情让我们必须学着长大
我愿意
在爱的旅途中与你们同行
守护你们一辈子
时间就是这样
从来不尊重任何一个人
有些年纪
总会到来
有些事情
总会发生
我们只有走到父母那个年纪
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与爱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四):从《惜别》到《我的母亲手记》
作者:聂凌睿《惜别》(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和《我的母亲手记》(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是两个关于“曾经存在”的故事,也是两部关于母亲的书。一部是追忆之书,是母亲“不存在”后的回望和留影;另一部是陪伴之书,是母亲“存在”时每一处生活景象的留念。
一 死者长已矣
1994年,诗人沙鸥去世,止庵在《我的父亲》里写到:
父亲去世以后,我一天又一天地回想他,可是他活着的时候我与他多在一起呆一分钟,那才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一分钟。我是一个唯物论者,我所有的悲哀也正是唯物论者的悲哀: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如同一切故去的人一样,并没有去到另一个世界,我永远不再有与他交谈的机会,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而我从此就要进入永远也没有他的生活,这对我来说,是最残酷的事情。我也只能忍受。
于止庵而言,这是人生第一幕的结束。第二幕结束于2010年。“她独自抵抗不了死亡。呼吸、血压、心跳相继衰竭。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的体温倏忽丧失,手变凉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惜别》第一部分“存在与不存在”中,止庵回忆母亲离世“像是一首朴素极了的曲子,飘然而逝”。
“父亲死了,我才开始将自己的死当作并不很远的事情加以思考。不过,母亲依旧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还让她给我遮着。”日本作家井上靖在《我的母亲手记》中如是说。父母先后过世,死亡之海在止庵面前完全显露,大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如雷贯耳,凛冽的海风刮过脸庞。他感受到的死亡气息,是这样的:
生死之间,与其说是界限,不如说是隔绝。无论“给予”,还是“接受”,都不再可能。
死不仅仅是停止,死是消亡。
生是存在;死是不存在,而且连曾经的存在都不复存在。此犹不同于树之枯槁,花之萎谢,建筑之为废墟,而是没有了,无影无踪。
川端康成在《临终的眼》一文中说:“我觉得人对死比对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 但凡读罢“存在与不存在”,没有人不会惊叹于止庵对于“死”的透彻剖析,作者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经由《庄子》、《局外人》、《癌症房》、《陀螺》、《唁辞》、《二草原》等众多生死论,冷静引出自己对“死亡”的态度,更透露出对“生”的看法——生意很重,自有深切体验在焉。
初读“存在与不存在”这部分,或许会产生“艰涩、难懂”的错觉,宁静却有荒凉感。千万不要就此合上书,束之高阁,且继续看完后面的五部分:曾经存在→在死者→不存在之后的存在→向死而生→留影。“曾经存在”、“在死者”两部分中,作者回忆之笔穿插作者日记、母亲日记、母亲给姐姐的信件,由“一个不存在的人去讲述她已经不存在的生活”(止庵语),重构了母亲在世时的生活状态,把她与亲友、家园、物件、喜好乃至看过的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关系统统归位。 止庵称“这种引文有一种隔绝之感,因为这是个事实,假如我用我的话重新写一遍,这个距离就不存在了。” 每一次抄录,都是对于往昔的印证、叠加,是作者与母亲的一次心灵相拥,仿佛重走了一遍母亲的岁月。这些真挚的情感,在隐忍、克制的止庵笔下,显得格外沉静却分外温暖,读者不仅随着文字一起重新审视对“生、死”的态度,更看到了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只争朝夕的生活画面:夜里与方方(即止庵——引者注)一起看片(碟片);或是阅读推理小说,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全集、《逆转死局》、《恶魔的眼泪》……;或是给止庵姐姐等亲人写信;或是去菜场、超市购物;或是和方方一起看演出……
“曾经存在”和“在死者”两部分,似是母亲和作者共同执笔在讲述,而“不存在之后的存在”与“向死而生”又回到了作者独自叩问生死的篇章。每一个人在直面死亡之时,都会彷徨、无助,但止庵却更多地是去面对,直视死亡;去思考,向死而生。
然而,即使冷静如止庵,也会有这样的句子:
生死之事,只有经历了生死之隔,才能明白。隔得愈久,就愈明白。这种明白,也是生死之事的一部分。
然而对我来说,与自己真正相关的死——父亲的死,母亲的死——都已经发生过了,明白又有什么作用呢。
句间透出的无奈,让人动容。但是,止庵便是止庵,他立即转而回到理性的轨道:
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原来来自于彼此之间死亡的次序。这里,关键不是谁比谁活得长,而是谁比谁死得早。
这或许是悲哀,或许是幸运。——反正死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你不存在了,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与你无关了。
何其清醒!
母亲去世的第二天上午,大哥和我回到医院,他去病房办理手续,我在院子里等他。忽然听见不远处两个陌生人在聊天,“今天天气不错。”“是啊,是个晴天。”
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亲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念死者。
这段印在腰封上的话,是整部作品中与主角、配角无甚关联的对话,作者却通过这段对话向读者传递着积极的生机——珍惜生活的点滴,继续前行吧!
二 夕照映孤寂
《惜别》是止庵于母亲故去后回忆亲情、叩问生死之作,《我的母亲手记》则是井上靖在父亲去世后的十五年时间内,每隔五年,分三次所记录的母亲逐渐淡出人生舞台的历程。
有人将《我的母亲手记》归类为“私小说”,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即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不错,《我的母亲手记》里,读者可以读到发生在井上靖家中的真实故事。与《惜别》相同,作者也是从父亲的离世写起的:
正说着父亲竟将他瘦削的右手从棉被里面颤巍巍举起,向我伸了过来。由于过去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我一时反应不来,不知道父亲到底想做什么。我将父亲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接着父亲握住了我的手。看起来就是两只手不经意地交握着,然而接下来的瞬间,我的手似乎被轻轻顶了一下,就好像垂钓时,鱼竿尾端突然传来微妙鱼信的感觉。我倏地将手缩了回来。
这是第一部分“花之下”中作者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如果说《惜别》中止庵记录母亲死亡的过程似是面对面讲述,那么井上靖的方式则是化文字为电影画面,放映给读者看。自幼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井上靖,曾经有意识地和父亲唱反调, 刻意不让自己变成父亲,这是“不理解父亲”的结果,这样的不理解,直到父亲的过世才化解,作者才幡然醒悟“其实自己身上到处都是父亲的影子”。
正是父亲的死,才让作者开始思考“死亡”:活着的父亲还充当着一个角色——“庇护我远离死亡”。 此时,死亡虽然逼近,但母亲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仍由母亲给遮着。作者坦言“只有母亲也过世了,我和死亡之间竖立的屏风才会完全移除。到那时候,死亡肯定将以迥异于现在的面貌,逼近我的眼前”。
暂且翻到最后一部分“雪之颜”最末处:
我抱着它,最后一个上车。我在等我就坐的位子上坐下,将放了母亲骨殖的坛子置于膝上,双手合抱。这时我想的无非是,母亲在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人孤独地奋战着,奋战终了,如今成了一小撮儿骨头的碎片。
这是作者母亲去世,自火葬场出来乘车的场景,作者用了“奋战”来概括母亲的一生,不解的读者可以再回到书的最前端,跟随作者的记录文字,“观看”母亲人生最后十五年的奋战,相信合上书的那一刻,每一个读者都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孤独得奋战着”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从“花之下”到“月之光”,再到“雪之颜”,读者很少能读到抒情的文字,更多的是一帧一帧的生活场景:重复说细琐不要紧的事:故乡那边什么人家的女儿要结婚了,不能不包个贺礼;谁谁谁说了什么事,希望你也知道一下(“花之下”篇)……;散步回来突然说:“刚刚有一个女人向我问路,我叫她跟着我们好给她指路,可是她没有跟来。她现在应该很无助才对”。“她不是在问路啦。她根本没和我们讲话不是吗?那只是我们自己在猜测她或许是在找路而已。”芳子(孙女——引者注)说(“月之光”篇);母亲穿着睡衣、手里拿着手电筒,探到我的房间,发现我在伏案工作,不发一语就离开了(“雪之颜”)……
全书每一篇故事的递进,反而是母亲衰老,逐渐从人生舞台上退场的过程。作者每一篇文字,均是场景记录夹杂着思考——这几年的母亲与前几年有何不同?许多反复念叨的事情逐渐在母亲记忆里淡薄,不仅因为日渐老耋,更因为在父亲去世前,母亲早已罹患阿兹海默氏综合症。
阿兹海默氏综合症导致的记忆丧失是缓慢的,而其间出现的种种病症,对于家人来说,有时是一种折磨。在书中,读者可以读到志贺子、桑子、芳子等亲人照顾母亲过程中的摩擦和无奈,但正是这个过程,令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在反思中一步步接近母亲,理解母亲。
从不提起父亲,反复提及俊马和武则,关心奠仪,到记忆从七十多岁、六十多岁、五十多岁一直到四十多岁次第消失,再到心理年龄回到幼年时期,直到最后对人世间的爱别离无苦感,对他人的而死亡或奠仪不再操心,回到高傲少女的年轻时光。这个过程,是衰老的过程,难道不是返璞归真的过程吗?
舞台的灯光已经熄灭,所有亮丽多彩的道具都被黑暗所吞没。在漫长人生中做伴的丈夫不在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也从意识中消失……她唯一能守护的是已然遗忘的遥远的年轻时代中内心深处镂刻的印记——那纯白的雪之颜。
这一幕,是作者对于母亲暮年最后时光的白描。读到这里,灯光已经很暗了,读者便知道即将迎来电影的尾声。此时,影片转为默片,变成了单调的黑白色,场景流动的更加缓慢,那最终出现在银幕上的“全剧终”更像是目送——作者在白雪皑皑的季节里,目送着母亲远去,消失在银白的世界中。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的母亲手记》和《惜别》相同,都是作者将无法言说的“生死”命题缩小到个人空间和时间内的呈现,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是对生者的警醒和砥砺——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孟德斯鸠语)。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五):关于亲情,关于死亡
正如有句话所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日本文化中对于死亡的看法很奇特,而且发展出一种关于死亡的美学。对于死亡不是恐惧,也不是平淡,而是一种欣赏的感情。作者对自己母亲最后这一程的细致描述几近与流水,没有煽情,没有拔高,仿佛是在记述一件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和人。然而在这极度的平淡之后,埋藏了让人隐隐感觉到的家族血脉亲情,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含蓄内敛吧。至于死亡,这件事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重点了,它仅仅是生活中一件一件按顺序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件,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子,风吹过来,于是掉落在地上一样。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六):未曾父母过,不足懂父母
“假如我被父母遗忘了,怎么办?“好吧,也许她不会再记得我周岁那年带着我到处求医的奔波;
不会再记得我二年级时候高烧不退时候她无助的眼泪;
也不会再记得我年少轻狂时期给她添的堵,让她叹的气了。
但不要紧,我会一直记得。
欠父母,尤其是欠母亲的,今生今世已不能用”偿还“二字为报,
唯有一天天身体力行的孝顺,方才不负如来与娘亲,
不管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
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也已经老到不得已忘记……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候,我如上段说
但,我终究是还没到足矣谈母亲的年纪吧
即便如如井上靖这般文豪,也是到了父母这般年纪,甚至是到了父亲驾鹤西去之后也才慢慢开始写出了父母,父母这本书,终究也是难懂了罢。
常言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父母,终究只是恩情二字可概括的吗?我们的五官会像他们,我们的性格会像他们,我们的行为举止会像他们,甚至,择偶标准和育儿方式也会像他们,光是他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便终其一生难以抹去,更不要言其它点滴之于我们了。
其实,我也一直在想,父母之于子女,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作为他们生命的延续吗?想到这里,脑海中便会自动充满井上靖在书中描写的画面:
”每次回去看她(母亲),一见面她问的总是同一个问题:路上有没有塞车?而且一直问个不停,思绪就是没办法从这件事转移到别的事情上面去,她这样既令人烦躁,也叫人神伤。“
这种神伤,又能是什么?爱罢?可从何而来呢?于是乎,似乎连子女之于父母的意义何在,我便也想到头疼了。
每每这种时候,我的经验总告诉我,在我还未够长度的人生中,那些尚未想明白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好了,只要一直放在心上,终有一天,会有领悟的,就像这本书的封面写的那样:
我们只有走到父母那个年纪,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未曾父母过,不足懂父母,而已。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七):《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
看似客观理性的语言,纪录片一样的一本书,实则满含深情。民族的自制、理性、礼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本书关于生死的问题。那天看了许鞍华的《女人四十》,电影中那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公公颇让人感慨,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是年老后儿女会懒得打开父母那本书看看他们往昔的生活,看看他们父辈们的故事。因为生存已经很难,已经把人的情感磨砺得粗糙而冷漠。
书中的母亲去得很安详,在自己的世界生活多年后归于沉寂。去世前返老还童般地出现许多点缀这生活的小故事,如同一串珍珠串起这以失忆为背景的生活。
书中描绘的大家庭,孩子们都孝顺,并且尊重母亲的意愿和生活,尽管母亲有时会不近人情,但是大家都非常尊重她,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吧,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于别人,不打断别人的生活,满含深情地观望母亲的生活。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八):人生就是爱别离苦
文/夏丽柠提及北海道,我们就会想起白雪皑皑的冰洁世界,大文豪井上靖就出生在那里的一个军医家庭。井上靖的长篇历史小说如《风林火山》、《敦煌》和《孔子》等等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在我国也有不少“忠粉”读者。北方男人都性格坚毅,寡言少语,不轻易表露真情。可这本《我的母亲手记》却一改井上靖擅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文风,轻言细语地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饱含深情的母子相依图。该书后来由原田真人改编成电影,由硬派大叔役所广司扮演的“我”在影片的结尾若有所思地说过一句话:有爱才有奉献,有奉献才有爱。
这样的话对于童年的井上靖来说是种奢侈。他从小就离开了父母,与在伊豆汤岛的祖母相依为命,父母之爱对小井上靖来说是一片空白。漂泊半生的父亲更是性格孤僻,退职后几乎不与外界联系。爱是驱动未来的引擎,在一个无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自然对于爱没什么好憧憬。所以,译者吴继文在序里这样形容井上靖:早年的井上靖,非常刻意地让自己不要变成父亲、母亲那样,过着无欲、退缩、冷清的人生。
可是,人至花甲,井上靖猛然意识到他的性格像极了父母,而父亲已逝,唯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与他相伴。书中的《花之下》就是从母亲的老态讲起。孩子一天天成长让我们看到希望,而成人的日渐衰老让我们触及死亡。当我们发现父母已经老到没有能力爱我们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会生起一种悲凉。父亲的离世让井上靖直面死亡,而言行怪异的母亲又令他认定“人生一世,并非徒然”。母亲仿佛返老还童地忆起许多她年轻时的人和事。其实,她并未真的忆起,只是在破旧的记忆里重新进行拼接,做成的图面早已物是人非。如果人的记忆会出错,那么我们的情感会不会出错?通过母亲,井上靖是那样地接近衰老,感觉比面对死亡更心痛。井上靖开始重新审视当年母亲对他的抛弃,以及母子俩人的关系。
井上靖认为,日本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借贷关系。人一旦死亡,这种关系就彻彻底底地清理一空了。而失去了丈夫的母亲,要独自面对老病,第二部《月之光》便详述了重病中的母亲。对于一个人来讲,老病会呈现两种方式,一种是身体器官的垮掉,一种是精神世界的崩溃。井上靖的母亲属于后者,肉身还在,但是精神已经神游走了。人生其实是一场返老还童的旅程。井上靖看着母亲的肉身缩小,精神归乡,行为举止像个不听话的孩子。面对母亲的病情,儿女们分工合作的照顾仿佛变成了一场情债的偿还。井上靖在书中总结道:“人的一生无非结婚、生育和死亡,而如此这般的人生中,无论如何抹消、直到最后仍然留存的人与人之间的印记,就是爱别离苦。”
就是在这趟爱别离苦的人生旅途里,母亲与井上靖相遇。他的脑海中浮现两个画面:二十三岁的年轻母亲为了寻找婴儿的我,踽踽独行在深夜铺满月光的路上; 那是年过六十岁的我,为了寻找八十五岁的老母亲,一个人走在同样的一条路上。母亲和儿子在老到可以谈谈死亡的路上和解了,多年的恩怨在母亲的最后时刻得到了理解与宽容。在第三部《雪之颜》里有关母亲的死被书写得格外心酸。尽管那时的井上靖已经是成名的大作家了,可他仍然无法克制内心的情感。他淡淡的笔触把一切描写得尽量和缓,饱藏看淡生死的禅意。可我们知道,井上靖已经成了这个美丽世界的孤儿,他与母亲的联系只有追忆,追忆。然而,他的泪都窝在心里。
这是井上靖写在书里的最后一句:“母亲在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人孤独的地奋战着,奋战终了,如今成了一小撮儿骨头的碎片”。一个生活强者的火焰熄灭了,她所带走的还有儿子的爱恨情仇。爱与奉献,是人的一生都要坚持的苦旅。父母那辈走完了,我们接着走。
转载请告知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九):凝视生之秘境
读了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改编成同名电影),昨晚想写篇博客的;母亲恰好因不适送医院急诊,折腾到半夜。虽然博客没有按时写成,但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又深了一层,多了许多想说的话。顾名思义,是写母亲的。篇幅很短,却分三次写成,第一部《花之下》写在母亲79岁时,第二部《月之光》母亲84岁,第三部《雪之颜》写成,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享年88岁。所以这本书实际是对母亲最后十年的记载。他小时候很叛逆,不愿意继承祖辈相传的行医之道,而走上了从文的道路,为什么会想到写这部书的呢?他这样写:
一旦父亲不在了,我突然发现死亡和自己之间一下没了阻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愿不愿意,对死亡之海的一部分再不能视而不见,也明白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上场了。
不过我的情况是,母亲依旧健在,死亡之海的半边还让她给遮着。只有到母亲也过世了,我和死亡之间竖立的屏风才会完全移除。到那时候,死亡肯定将以迥异于现在的面貌,逼近我的眼前。
这本书的感人之处在哪里呢?我们看多了对生离死别的描述,那多半是天灾人祸或者癌症一类来势汹汹的恶疾,情感激烈起伏,而作者叙述的是一个人自然地老去,体力和脑力的衰退,琐碎的细节,平实的笔调,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最普遍、最原生的状态。读了不光感动,更是沉思。中国人很讲究“为尊者讳”,又把“孝道”抬得很高,因此同类作品里,很少写出自己亲人的“不雅”,以及自己在与高龄老人相处时的真实感受,是另一种形式的“假大空”,而井上靖却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不愧是大作家的大手笔。
“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她的衰退是不知不觉的。在客人面前,她表情亲切自然,说话得体,专注倾听,有说有笑,让客人涌起独特的亲密感,连声夸奖;可是却有一块看不见的橡皮擦在残酷地由近而远地抹去她的记忆。作家把母亲的大脑比喻成了一张损毁的唱片,唱针划来划去就是那么几段。她那些被上帝赋予的能力一件件被“回收”,心理年龄不断下降,似乎慢慢回到了恣意胡为的幼年时代。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记忆的衬托很令人惶恐。因为年老失忆,内心对身外的事物逐渐失去关心,开始还只对结婚、生子和死亡有感,而随着橡皮擦的运动,只剩下人生的爱别离苦。她对于所经历的事情转身就忘;对于身边尽心照顾自己的子女态度冷漠,称一直服侍自己的女儿是“欧巴桑”(老太太);她总是半夜起来四处走动,让子女们困惑于她到底是在寻找庇护还是被庇护;她自说自话,靠自己残缺的一点记忆准则来判断别人的生死。当她跟儿子说他已经死了三天时完全就像是真的一样,这种结论就来源于她没有记忆支撑的正常行为判断能力。
失去记忆就意味着她有了一个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是任何人都猜不出的。明明是晴天,她却听到了降雪声。丈夫、儿子、女儿,弟妹、亲戚、朋友、熟人全都一一被她抛弃,她总是在小时候生长的家中孤独地活着。她唯一能守护的是已然遗忘的遥远年轻时代里内心深处镂刻的印记——那纯白的雪之颜。所以作家由衷地感叹:“我们只有走到父母那个年纪,才能懂得他们的为难和爱”。
不知道其他老人如何,我的母亲和那位“母亲”的情况十分相似。有客人来,她总是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哪怕是对医生,叙说自己的病情,款款而谈,思路清楚,面对小辈,更会大谈时局,说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俨然一位“鸡汤烹饪师”,没有一个人不夸她脑筋灵光的;但是客人前脚走,老人家的疲态、病态即现,说出不少颠三倒四的话。这样的老人,因为器官功能衰退慢于精神的溃败,所以有时候觉得他们再活几年也不奇怪;可是有时候却觉得他们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别说是摔一跤,就是一次小感冒也会把他们招走。母亲同样生活在自己的神秘世界里。不知道橡皮擦把她的回忆拭净到了哪一个年龄段?兴许是到了少女时代吧。在那个小城,她是个殷实人家的大小姐,在学校里是“学霸”兼“校花”。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她连昨天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忘得干干净净,但还是会逞强,争死理;还是那么爱漂亮,爱当“老大”,为什么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放到了首位。这样就能理解她最痛苦的是有时大小便会失禁,却连钟点工都不愿意麻烦。我们凝视着老人家的“生之秘境”,可是却永远走不进去,永远读不懂这一本发黄的书卷。所以所谓的“理解万岁”实在仅仅是一种美好愿望。
最新的统计资料,上海男性的预期寿命达到了近81岁,而女性更达到了近85岁。井上靖时代的长寿在今天已经不稀奇了。养老问题的迫切性更加尖锐了。井上靖的母亲有好几个子女轮流照顾,母亲昨天做CT,我和妹妹还有从浦东赶来的弟弟推着车,毛毛撑着伞,抵御着狂风暴雨,可是这样的画面越来越难再现了。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难题,可是让每位老人能真正尊严地离开世界,该是多么多么地困难呀!
井上靖没有给出答案。可我还是推荐这本书。至少让我们对老人、生命以及“孝”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
《我的母亲手记》读后感(十):父母的死,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花了一下午读完了这本小书。可能因为是不同时期写的东西然后成册,里面有很多言语是重复的。但是不妨碍什么。
很多人都quote 了书中关于父母是自己死亡屏障的段落。和马尔克斯说的那段话很像。但是说实话,我并没有在作者这里感受到更多关于作者本身对此的感受。
我读到更多的是作者对还有失忆症的母亲是束手无策的。估计这种束手无策的感觉来源于他们之间的那些空白。他不了解母亲及她的过往。母亲一直都是陌生的。虽然作者试图去寻找些感动和温暖,但是我觉得他从母亲那里得到更多的是对死亡过程的窥视而非至亲之间的道别。字里行间的描述虽然细致,但是更多是距离,和努力之下的无奈和笨拙。一切都已来不及,你能做的不过如此。那些没能实现的一定有其发生的本意,空白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或许接受才是生命的本意?
我奶奶也失忆。不到一年的光景近乎忘掉了身边的至亲。然后连每天伺候她的小姑姑也忘了。有时候认为她是护工,有时候管她叫妈。可这老天太唯独没有忘的,人和名字全部可以认的清楚的就是我爸爸和叔叔。儿子是不会认错的,也还会经常被提及。有时候我会想,儿子在中国女人心目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位置?小姑姑对此的态度远没有作者家人那么轻松。她一直一直都纠结于其中。而我爸爸也没有做到作为长子所需要付出的那些。他和我奶奶之间也有太多空白。而我和奶奶,却又像作者和他的阿秀奶奶那样生活过。甚至比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我特别希望我的爸爸能做到作者这样。但是好像是我在做这些。回顾,寻找,思考,试图参透生死中事,哪怕一点点。
作者描绘了一个他眼中的母亲。当死亡真的登门来访时,到底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到底那些时候发生了什么?好像都不重要了。但是我们仍旧会时不时的被那些空白纠缠的。我从来不想成为我父母那样的人。但是我长的的确太像妈妈。很多个清晨猛然抬起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都会看到妈妈的影子。可是我和作者不同。至少现在是不同的。我身上看不到父母的影子。或者只是我还没有意识到?
父母的死,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或许也可以说,是我们真正成人的那个台阶,那道门,迈上去,走进去之后,才懂得成长的真正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