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鹤读后感10篇
《小姨多鹤》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姨多鹤》读后感(一):每周一书《小姨多鹤》
又是一本严歌苓的小说,题材也是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主角也是女性,但和我之前看的《第九个寡妇》不一样,这次的故事更偏向于城市中的小人物们。一个饱经风霜的日本姑娘,嫁给一个中国男人之后,却沦为了生育工具。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却始终没有自己的地位,即使在亲生孩子面前,也只能是小姨。再加上外来男子的虎视眈眈,大环境的变迁,这个温顺的女子用自己的柔弱肩膀硬是凑合下来了。可能女人天生的骨子里有一种坚韧的东西,可以成为生存的希望。
最终的结局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多鹤回到了日本,也带去了自己的大女儿和大儿子,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再也融不进日本的主流社会了,成了日本社会中被遗忘的人。
整本书中其实还有一个女主角——朱小环。这个爱着自己丈夫,却不能生育,只能看着丈夫和多鹤在一起的女子。她比多鹤更坚强,更值得人称道。她是善良的,没有亏待过多鹤和她的孩子们;她是厉害的,在最艰难的日子也能依靠自己把家撑下去;她也是明事理的,做事情心细维护着家庭的里里外外。如果没有小环,可能张俭和多鹤都活不下去,更不用说那三个孩子了。
严歌苓作为女性作家,写书的话还是偏女性的思维更多一些,文字也更感性,这可以说是她的一种风格。有人喜欢自然也有人不喜欢,我倒还好,只是连看两本她的书,有点审美疲劳了。先要放一放才好,近期内应该不会再看严小姐的书了。
但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的,因为我很喜欢书中的两个人物,多鹤和小环,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女性类型,但都很坚强,很善良,对于当代的女孩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小姨多鹤》读后感(二):中国人多鹤的转变史
竹内多鹤小姨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中国人:1、乱世之中足见两个民族的处世哲学:我天朝汲取太极八卦混混沌沌之精神,好死不如赖活着,事事“凑合”,相当能忍辱偷生。鬼子则要分明得多,要么生,要么死,决不允许一件事得过且过。
而同时我天朝的包容能力和同化能力是多么强,一个日本少女,一个被家族民族遗弃或者说主动背叛了自己的家族民族的日本少女,可以在我混混沌沌的天朝找到藏污纳垢的夹缝,一活就是几十年。任何生物都可以在我天朝扎根,天朝像一个河蚌一样,也许会在那庞大躯体蠕动的瞬间感受到异物感,但是仍会用懒散的漠视,好坏忍着,将自己的汁液与异物揉到一起。到最后,那异物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化学反应。竹内多鹤也许一直对自己的日本身份保持着高度自觉,但是那种日本式的“非你即我”二元极端思维也在中国式“太极”中逐渐消解,终究也不知不觉被这个“敌国”揉成了它的一部分。
2、竹内多鹤的改变是一个丰富而饱满的过程。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集体无意识在她的基因里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集体无意识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形成的,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历史就是男人史。所以女性的个体无意识场景总是走在历史场景前面,她们是反历史的。
女性试图用历史之外的逻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感情和身体是这条逻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鹤的改变,正是由于她在这块土地上主体性不断丰满,情感和身体从蒙昧走向觉醒。
多鹤在代浪村时是作为一个献祭者的形象。民族对战争的献祭,家族对尊严的献祭。在这里,她没有身体,没有情感,只是集体符号中的一元。
被卖后,多鹤主要是作为一个母亲(生殖)的形象建立并维系着自我价值。没有情感,只有身体。
南下后,多鹤与张俭一度热恋并“偷情”,此时的多鹤身上才被赋予了欲望,欲望的副产品是情感,却不完整。
小彭带给多鹤的是一份完整的情感,没有身体。在这里多鹤感受到自己了形而上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在这里,多鹤完成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多鹤从身体到情感上完全被中国所占有、置换,日本只变成了她语言、技能、记忆的背景。
3、也许还有其他,但是我现在要吃饭去
《小姨多鹤》读后感(三):多鹤和小环
我印象里女性作家写女人总习惯流于两种态度,一种是刻薄,一种是自怜,但是严歌苓不一样,她对女人是带着一种浑厚的宽容与爱的。其实《小姨多鹤》的故事内核很简单,赞美女人的坚韧,故事背景也很老套,从抗战结束到wg结束,这个时间段足够为一个故事铺下苦难的底色了。小说的人物关系也很简单,所有占主要戏份的人物加起来不超过两只手。总之,这不能算是特别新颖的作品,但是它却能打动人,而这正是因为严歌苓对女性角色倾注的那种无法言喻的爱与宽容。
竹内多鹤和朱小环,就像冰火的两个极点,她们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安静,一个热闹,一个干净沉默体面,一个凑合咋呼市井,但是,却是一样的善良坚韧,在漫漫岁月里像两条无法割断的绳索串起一个家的延续。
竹内多鹤这个角色应该是分为两个阶段来看的,这分界点就是她爱上张俭的那个瞬间。
前期的多鹤的坚韧是更具野性与原始的。她的生存意义是来源于种族的延续。十六岁的多鹤在逃亡过程中历尽了痛苦与饥饿,她看到一个即将死去的女人渴求孩子活下去而向路过的人苦苦哀求,目睹女人为了整个群体的延续而兴起的杀婴潮。多鹤在此时救下了一个后来改变她命运的女婴,这同样是为了种族的延续。多鹤在中国是孤独的,这个异族的女子默默忍受一切只是为了要在这片不属于她的土地上创造另一个属于他们的代浪村。这时的多鹤被赋予了更多动物的特征,她像牲畜一样被买卖,又像牲畜一样被当作生育机器,她身上有如同动物般的多毛,还有她因为语言不通所带来的动物般的粗蛮与懵懂。
后期的多鹤则被赋予了更多属于女性的特征,连带着张俭也发现了多鹤那份独属于女性的美。此时多鹤的生存意义是源于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这份爱让她能够在绝望到考虑自杀时又选择继续活下去,能够在张俭被投入监狱时仍然能用意识同他继续在一起。她一生都在回味那段同张俭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张俭在这份回忆里从粗鲁转向高大,回忆,似乎并没有什么偏差,但是却因为感情蒙上了不一样的基调与色彩。可是谁在意记忆是不是真的准确,此时,多鹤的心里,重要的是他们相遇了。多鹤成了一个渴求着温暖的真正的女人,而爱让这个女人变得更为坚韧。
相比多鹤,小环是个更讨人喜欢的角色。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能看到这样世故精明粗鄙的女性形象,但是严歌苓却将她写得那么可爱,她世故却善良,精明却又无私,粗鄙却又坚韧。生育,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是独属于女性的特征。小环,因为日本人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为张俭留下心结,为多鹤的经历埋下伏笔),她失去了做一个真正母亲的资格,无法成为传统意义上完整的女人,但是她却比任何人更具有包容的母性与女性的坚韧,她的坚韧源于那份女人的爱,首先是对张俭的爱,因为第一眼的喜爱,因为那句留大人她便可以爱上这个男人一生一世,她因为想让张俭能有一个后代可以让张俭和多鹤在一起,她因为爱让在张俭变心后选择了原谅,这就是女人目盲而专一的爱,其次是对多鹤的爱,多鹤是个日本人,小环失去生育能力也是因为日本人,但她却从来不恨多鹤。在多鹤被张俭抛弃时,她急切地寻找多鹤,在多鹤想要自杀时,她让她明白活下去的意义,在张俭被判死刑时留给多鹤和张俭独处的时间……最后是对孩子们的爱,她将所有孩子视如己出,在面对更好的生活时选择让孩子离开。
小环是让人心疼的,她对所有人好,最后所有人都离开了她,这样一个爱热闹的人,在喧闹的舞台里落下一个孤独凄凉的闭幕。
严歌苓将书起名为《小姨多鹤》,其实或许叫做两个女人的史诗更为合适罢。
《小姨多鹤》读后感(四):这个结局,我不开心了
一口气看完,读至末尾,不知为何,胸中压着一口气,直到现在都让我难以释怀。主人公竹内多鹤,日本战败后流浪在中国的日本孤女,后被张俭一家买来变成一台生孩子的机器,看似悲惨,但她无疑也是幸运的,因为她进了张家。来到张家后的多鹤坚韧冷酷到令人敬佩,张家利用她传宗接代,那她也利用张俭为自己制造亲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让张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她的不卑不亢简直让人胆寒。唯一的意外就是她最终还是爱上了那个要她生儿育女的男人。女人还是感性动物,无法将性和爱完全分清,她们会因为性不可救药地爱上一个男人,多鹤就是例子。多鹤,以悲苦开始,以幸福结束。至少在最后,她回到了家乡。身边有血脉相连的亲人陪伴,而爱人张俭也死在她的身边,该有的也都有了。
张俭,被两个女人拉扯的一生注定是鸡犬不宁的。要相信,一夫两妻对于一个男人绝对不是件好事。我对张俭这个人并无感,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吃闷亏只能碌碌无为。唯一值得欣赏的或许就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对于保大人还是保小孩他能毅然选择保大人只是因为爱小环。但他没有保护到底还是妥协了,最终导致三个人一败涂地的局面。看到张俭,我觉得我能相信一个男人一辈子不止会爱上一个女人了,也许我潜意识里是希望他从一而终、冷酷到底吧......
朱小环,绝对是我本书中最爱的人物。张俭接小环回家的那个出场让我觉得这个女人既可爱又识大体。放到现在,没人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生儿育女还在自己面前啪啪啪,一直觉得多鹤最大的幸运不是张俭而是朱小环这个女人。最让人心疼的是当张俭丢弃多鹤的时候,小环的呵斥和焦急让人觉得丢的不是她丈夫孩子的生母而是她女儿,那一刻我邪恶地希望她为自己想想。有她在,再大的困难,总能让人放宽心,仿佛就能听到她的大嗓门在耳边喊:“能有啥事儿啊!”只能说,她真不是后妈的标配,太温情了。而只有一条老狗陪伴的结局,真的让我很压抑。
小彭,狗血三角恋之一。港真,在张俭和小彭之间,我会更倾向于小彭。事业上,他聪明有潜力,再被多鹤拒绝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越发上进,变得足够成功再站在她面前,这样的男人值得人仰慕。感情上,他不像张俭拖泥带水,不像小石包藏色心又猥琐。若不顾抛弃妻子这种道德问题,单是婚姻自由后再一心一意追求多鹤就是现在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的下场挺让人遗憾的,像个局外人......
《小姨多鹤》读后感(五):竹内多鹤,扶桑
看了电影《归来》之后,才想去看严歌苓的小说,第一本看的是《扶桑》(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去看《陆犯焉识》),感觉一般,还不如同样写了移民的《无声告白》。这两天看了《小姨多鹤》,评价高一点,但又觉得严歌苓小说都是同一个套路,在异国的女人,受难,母性,乃至于神性,情节串联起和其他人的羁绊,竹内多鹤和扶桑,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差别,于是丧失了继续看她的小说的兴趣~《陆犯焉识》应该也讲文革,严歌苓为什么那么爱写文革……也许还是太年轻,读关于文革的作品总是觉得太压抑,文学作品中大抵写的是一个妖魔化的年代,和这样的世界下人性的善与恶,总想快点读完这一段……作为学历史的人,一点都不懂文革史啊……《小姨多鹤》读后感(六):谁不喜欢那个朱小环呢?
我为什么要写读后感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大概是讲为什么要写作的,我记得是作者是郭沫若,但是我刚去百度搜了下,郭的著作里没有这本书。内容我都忘记了,只记得一句话:写作,是不得不写,非说不可,非写不可的时候,才下笔。写出的东西才不会那么索然无味才不会怎样……
我一读完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就想写下读后感。
但忽然想到上面的话,又放弃了写作,觉得不能写一些废话出来浪费电脑内存。
今天断断续续的想了一天,觉得我写作又不是出版,当然也达不到那个水平。写出来只是给自己看的,只是把当时的想法写出来,过些年拿出来看,是不是还是像现在这么想?或者早就忘记现在是怎么想的,早就忘记这本书是什么内容了。好多年以后,不知道当时所云,看到这个,也许就像看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想法。
何尝不是呢?我每时每刻都在变,现在的我不是将来的我。将来的我看到现在的我的样子就像看别人,因为那时已经死去,现在才是当下,也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吧。我们一直都在活着死去,知道真正死去的那一刻,整个人生结束。
从此人生开始变化
从多鹤进门以后,朱小环、多鹤、张俭三个人的人生注定不再普通。女人不能传宗接代,从古至今,都不能被大多数的家庭所接受。现代社会因施行一夫一妻制,所以,遇到女子不育,要不就是丈夫自己提出离婚,要不就是公婆撺掇丈夫离婚。但允许纳妾的旧社会里,原配除非死亡,一般情况不会因此离婚吧?虽然古代婚姻制度里面有“七出三不去”,其中一出就是无后。但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只要允许妻妾存在,都不会休了原配?(我不知道啊,我猜想的)。
张俭家一开始是打算,多鹤生了孩子就把多鹤赶走,他和小环和孩子们过上美好生活。但是生了一个又生了一个,还是没让她走,一开始可能是因为想多子多福,后来可能就是传统的“三不去”的思想困扰了他们。“三不去”其中一不去就是有所取无所归。多鹤历经浩劫苦难终于生存下来,又是在异国他乡的孤儿,战败国的孤儿,若真一个人,语言不通在中国生存,实属不易。
张俭、小环内心是善良的。就像书里说的一样,他们三个人,到后来已经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了。他们这样一个状态,不能是最好的状态,却是最委曲求全的安慰状态。
大家都在两女一男的格局中,开始了各自的人生。
屈就现状的小环活出自己的精彩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不幸,更是这个国家子民的不幸。元代张养浩早就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使小环失去了她和张俭的孩子,夺去了她生育权;战争使多鹤一家乃至整个村子离邦北迁遥远的中国,最后多鹤全家除了她以外,全部分崩离析的死去。
在动荡的年代,社稷不保,政府自然也无心管理子民。
小环不能为张家延续香火,张家若狠心休掉她,她能去哪里呢?虽然她婀娜多姿,虽然她伶牙俐齿,虽然她家境殷实。但放在动荡不安,缺乏人口的年代,不能生育的小环是没有任何好的出路的。
张家留下了小环,但是要找人替小环为张家延续后代。
逃跑被抓到市场上卖的多鹤成了他们家的生育机器。张家说等日本女人为张家生了孩子(男孩子)就把她撵走。
这话是刚买多鹤时候说的。但是张家的人心都未泯灭,随着多鹤的生育,张家似乎就默许了两女一男的家庭结构。
小环虽然会玩笑几句把多鹤赶走的话,但是随着生活着,小环也接受了这样的格局。她无奈,却不无奈着活着。
适者生存。对小环和多鹤来说都是这样。她接受了三人格局,虽然她内心对于这种三人关系非常痛苦,甚至对张俭爱上多鹤心里不能容忍,但是,她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内心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多么的善良(善良是对张家五人,对外面为了生存偷也不算事儿了)。
她还是嬉皮笑脸、大大咧咧、骂骂桑桑、嘴不饶人、甚至懒散享受的活着。她不是白莲花式的人物,是典型的女汉子,东北女汉子。她不管正义非正义错或对,她只要生存。为了生存,她偷公家的毛巾,又欺负了不认识字的农妇换回五个鸡蛋,为了生存,她去菜市场狡猾的偷人家的鸡蛋,偷人家的猪耳朵,她做这些全部为了这个家,这个她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喜欢小环的大大咧咧生活态度,遇到高兴的事情,倒光家里的油,先不为没找落的下一顿着想,貌似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生活。
苦难没有使她倒下,她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屈能伸的小环。她自己也说,她在苦日子下,反而能体现自己的才能,能过好这样的生活。反而在好日子下,她尽情挥霍生活,她享受好日子下的物质,也不忘在艰难时跟多鹤一人买包瓜子享受偶尔的消闲。
小环自己没做过母亲,但是她是真心爱孩子的。她把三个孩子视为己出,外表大大咧咧教育孩子,内心深处极其小心翼翼。直到有一天大儿子张铁的一句亲妈不会计较的话彻彻底底戳伤了她,也就那么一刻,旋即,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该爱还是爱,日子还是那样过。不然,能怎样呢?
晚年的小环看上去是孤独的。确实是孤独了。但这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该走的都会走,张俭也死了,多鹤回日本了,丫头和大孩也陆续去了日本。只有二孩张钢留在中国,但也没有跟小环居住在一个城市。他们在没有普及电话和手机的年代,用着信件维系着他们的以前。
战争下的牺牲品
多鹤及他们迁往中国的日本村,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中日战争日本投降前,中国的日本村是咄咄逼人的。但是,他们也是背井离乡,离开与获得都有原因。不知道他们在中国建的日本村,是自行前往中国还是被迫?这块历史我不清楚。
投降后的日本村的所有人,角色换成战败国敌俘。大和名族的精神也使我震撼,那就是果敢的自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所以才有了多鹤的代浪村的村名大逃亡行动。
日本在中国犯下的千刀刮万刀剁的极其残忍的罪行不能忘记,不能原谅。作为中国人,当时刚被他们残忍欺负过的中国人,更不能原谅,当时的我们不懂国际法不懂战争法不懂人道主义。围剿大逃亡的日本人太正常不过。还有,如果日本懂国际法懂战争法,也不至于到我中国来。他们懂人道主义,也不至于残杀我中国人。他们不可宽恕的罪行,能让我们忘记吗?能让我们不去围剿这些倭寇吗?
日本国的无耻侵略战争,也让其子民付出了代价,战争中的日本人成立那个时候的牺牲品。日本战败,日本人在中国被叫做日本鬼子,被看成或怀疑间谍。回到日本,因与日本社会脱节,被日本本国人歧视,因教育程度不一,没有本国教育,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好工作,生活条件不如在本国成长的人。
多鹤就是这样。多鹤的子女更是这样。
多鹤的子女因为日语,只会简单的说。而且多鹤的日语也跟自己国家的日语不一样,也受到语言交流的障碍,再别说她的孩子了。
最后,有点讨厌那个大孩张铁。一心想去日本过好日子,但是看看多鹤和丫头在日本的生活,张铁的生活未必顺利。
二孩张钢在文革中学乐器,问政时间少了,也许是好事。
生活本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所以,张俭、小彭、小石都不能一概说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彭、小石知道多鹤是日本人后的靠近,是不是跟我们读者对多鹤是日本人的故事情节的好奇是一样的?
《小姨多鹤》读后感(七):哀莫大于心死
本来想写笔记,可是回头一本书看完,发现一句话都写不出来。每个地方第一遍读的感想,后来读就又不一样了。看到小环坐在审讯室里与张俭一句话没说,心里难过的发抖,她最亲近的人背叛了她,还有什么比这更伤人心的吗?她一句话没说胜过千万句的责备,疼在心里血流不出来,淤积的情绪在疼痛上撒盐。那一刻羞辱与愤怒,绝望与不甘,想必都在那一具要强的躯体里撞击。
她输的彻头彻尾。对他所有的信任顷刻间坍塌,一辈子都难以修复。那种不信任感会伴随她一生,不仅折磨别人更折磨着自己。
可她又是豁达的,她跟自己说对他的感情也变了,不再是迷恋,还有亲情,像姐姐,像母亲,像祖母,其实这只是她给自己的安慰。一个正常的女人,怎么可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怎么可能不想要爱情。这样或许她的心里会好受一点,她的生活里不能因为爱情不在就没了色彩,她要强,为了这个家给每个对她进攻的人以反击,在夹缝中找阳光,过出活色生香的日子。
她的心是有伤口的,没有人去真正关怀过。张俭虽然没有再和多鹤幽会,可是他看见小石对多鹤的贪恋时的神情,他的举止告诉她,他对她从来就没有断过,也扯不断,这就够了,哀莫大于心死。
我怎么会这么为朱小环这个女子难过,我觉得张俭欠她的这辈子都还不完,可是她轻描淡写地就原谅了,她的心是石头做的吗,难道不需要安慰吗,不需要呵护吗,不需要爱情吗。
看完感觉喘不过气来,吵吵闹闹了一辈子的人,到头来所爱之人不能终老,临走了还没在身边说句体己话,养了一辈子的孩子,走的走,散的散,剩下一只老得不能再老的狗陪伴。
《小姨多鹤》读后感(八):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小姨多鹤》进入尾声,故事的最后,只剩小环一人怀想她最初的“张二孩”。
从新婚到流产,到接纳他的另一个女人,小环从看到他那一眼起,就注定要将一生赋予他,再不管漫漫无眠的后路。然而一生坎坎坷坷的走过后,小环依然忘不了的还是她与他初次见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生活太过离奇古怪,好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总在夜晚爆发无穷的哭啼。累人的时代之下,患得患失之中,感情也只能埋没于深厚的尘土之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二孩与她都是那些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此时此刻,她可能不会独自坐在长江以南怀念故土。
而多鹤这个日本女子,开始被买进张家,只是作为一个战后的商品,纵使七八年来,她与他有过无数次肌肤之亲,却没有一次泛起过感情,可他们终究在那个黄昏之下找到了属于对方的自己。而从此,多鹤的每一次想念必然要追溯到她第一眼看到他:他从白色雾霭中看他走向她,他把她从呼呼大雪中带进犹如夏天的暖房,他解口袋的结,就那时,她看见了他,匆匆一眼:他有着男子汉的那种好看,不仅如此,他有着为自己的善良、多情而窘迫的半闭着的双眼。几十年过去,多鹤终于回到故土之滨,五年回来后,她看到黑瘦的张俭,竟也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每晚九点自认为想着想着就看见了的男人。人生若只如初见,只可惜岁月不饶人。
我们熟悉那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可在与许广平相恋后,他经常制造一些小惊喜、小温暖,信里他说::“你织的毛背心,暖暖的,冬天的棉衣可以剩了。”又或他有点发誓的说,班里女生只有五个,大约也有漂亮的,但他每每不看她们,即使她们询问一些人生啊苦闷啊的问题,他也是低着头回答。两人的几番唇舌打趣,没有矫情的文字,却充满了爱的温馨。
可婚后,许广平成了全职主妇,她带孩子,帮鲁迅抄稿子,还要打毛衣做家务,在茶米油盐生儿育女的琐屑分担,两人早已没有了最初的相濡以沫。婚后鲁所做的提到许广平的诗和画中,许广平俨然成为了他人到中年的负担。人生若只如初见,要是他还是当年那个怒发冲冠的授课先生,她也还是当年青涩的女学生,多好。
张爱玲说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玫瑰没有了初见时的娇艳,白玫瑰没有了初见时的冷傲,人生真的就是这样。
徐悲鸿与蒋碧微一见钟情,那时真是一颦一笑,一分一秒就是一生一世了,已经许配给别人的碧薇只好感叹: “恨不相逢未嫁时”。奈何情深似海,碧薇不管风言风语与徐悲鸿私奔,还好最终得到家人原谅。然而人生的故事总是波折不断,孙多慈的出现让蒋碧微再也不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直到她把孙多慈送到蒋家的枫秒扔进火炉,她终于和徐悲鸿越走越远,曾经疯狂的爱情也如火烧过后的灰烬,一吹即散。人生若只如初见,她还是那个让徐悲鸿一眼定情的贤淑少女,只可惜,那样的场景人生仅有一次。
《围城》中的方鸿渐,从鲍小姐到苏文纨,哪一个不是第一眼蠢蠢欲动,后来却失望退却。
后来第一眼见唐晓芙,他好似发觉自己真的动心了,可惜通信几次后便被他人阻隔,缘分又到了尽头。见到孙柔嘉,起初两人也是谈笑风生,男子钟情女子怀春,可惜结婚后时间久了,也是不欢而散。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惜那一面之缘难以延续一生一世。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小姨多鹤》读后感(九):小姨多鹤之小环
这是一本有关大爱的书,结局却那么苍凉。即便在一夫一妻制的中国,由于受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张俭仍服从了父母的安排,买了一个日本姑娘做生孩子工具。而不久前他还凶医生,在保孩子还是保大人的选择题上选择了她的原配妻子,小环。从此,小环不能生育,也从此,小环和张二孩儿(张俭)好成了一个人。书里的这句话重复了至少三遍,总是让我感动。他们趴在阳台上的背影,坐在审讯室里的沉默,承担着同样的痛苦也享受着同样的幸福。
十几年来,张俭和多鹤完成任务般的性生活终于在某一天多彩起来。因为爱情。多鹤不再是为了给孤单的自己多制造几个亲人,张俭的生命里也住进了多鹤。我心里一直不知如何评判这段爱情,如果只要是真爱就应当被认可,那么小环对两人的大度由纵容直到保护,心里会有多苦?两个人的爱情理应让他们应称为恩人的人受苦吗?可一家人的感情债是理不清的。张俭救了小环,多鹤默默支撑着家,小环成全了张俭和多鹤的爱情。
十几年来,小环大度得把多鹤当亲妹子,她起初只爱自己的男人,可后来多鹤却是她大部分时间的陪伴,可再后来,连她们两个也分开了。
严歌苓把日子写得是那么长,痛苦漫长,幸福绵长,哪一样都过不完。
而现在呢,怎么总有人生苦短的感觉。幸福一闪一闪亮晶晶而苦海又无涯一般。
小环的口头禅是凑活,这两男一女就凑活成一家人了。背地里蒙羞,遭受男人入狱,最终独自一人的日子她都凑活过来了。她收获了一个经常扮演情敌角色的妹妹,一个女儿,一双儿子,一个为多鹤为家消耗的男人,一段闹哄哄的日子。
《小姨多鹤》读后感(十):恨不得多鹤和小环在一块
看到最后,说真的,我还蛮希望多鹤和小环发展成百合算了。哈哈,说正经的,两个女人我都爱。
某种程度上这两个女人像张爱玲说的男人心中的红玫瑰白玫瑰,
多鹤是白玫瑰,小环是红玫瑰,张二孩真幸运,我都羡慕他,虽然我是女的。
我偏爱小环,真是爱极了这样通透善良的女子。
一个女人,还是和丈夫相爱的女人,
虽然多少有点介意,但真的只是一点点,
只在刚买回多鹤的时候,半开玩笑的说“等她生了孩子,麻袋一捆,扔了多鹤。”
孩子方面
从多鹤生下第一个孩子张春美,
她把孩子当心肝疼,
再后来她亲手接生了两个孩子,
统统的真正的打心眼里爱护着,
说实话,后妈有几个能真正打从心里爱护的?
多鹤方面
再后来,张二孩扔了多鹤,小环没有庆幸多鹤走了,终于结束奇怪的三人模式
她对她的丈夫说:“你没良心。”
她拉着丈夫一起找多鹤。
多鹤生气心凉的时候,她教丈夫怎么和多鹤和解。
多鹤与丈夫偷情被发现时候她打掩护,
大孩嫌弃多鹤的时候,她愤怒心痛。
但她不是“包子”般懦弱的爱护他们,是带着灵气的爱护。
她既能和干部夫人八面玲珑,
也能和三教九流八面玲珑,
每日呈现的都是饱满的精神
嬉笑怒骂,别具一格,
服气
文革的艰难时期,丈夫又被捕,失去收入来源
她硬是靠着自己的智慧撑起了这个家,
硬是靠着连蒙带骗置换些吃食用料,活了下来。
这样的女子,怎的了得,
可惜结局不够美好,心疼她。
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