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人杜拉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10篇

  《情人杜拉斯》是一本由扬·安德烈亚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一):拒绝西方腐朽文化

  作者说她是因为贫穷才给那个中国男子当情人,是那个中国情人让她衣食无忧,但她自始至终一直都看不起我们黄种人,还对我们的封建礼教极为不屑。我想问,这人有良心没啊?要是那个富裕的中国男人,你能还去巴黎求学,你还当狗屁作家,你妈妈早就病入膏肓了好不好?中国人救了你们一家子好不好?你有感恩心没啊?

  她可以说,那个中国人贪图她的年轻美貌。那个中国人也做得不对,人家都那么穷了,快病死饿死了,你竟然还要占那个女孩的便宜,你家里那么有钱的,你为啥拿出点钱给人家妈妈看病啊?这点钱对你来说小意思吧。我们经常说:有钱男人用金钱改变穷女孩的命运,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一个富人只要献点爱心就能改变很多穷人的命运。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二):读书笔记:《情人》杜拉斯[法]

  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里讲的某些事实、感情、事件也许是我原先有意将之深深埋葬不愿让它表露在外的。那时是我在硬要顾忌羞耻心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写作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属于道德范围内的事。现在,写作似乎已经成为无所谓的事了。

  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之外,就什么也不是了。

  在男人戴的帽子夏,形体上那种讨厌的纤弱柔细,童年时期带来的缺陷,就换了一个模样。那种来自本性的原形,命中注定的资质也退去不见了。

  绝望是那么彻底,向往生活幸福尽管那么强烈,也不可能完全分散她的这种绝望。

  人家常说,我这头发最美,这话由我听来,我觉得那意思是说我不美。

  ...

  在头发剪去之前,人家说我那样。从此以后,人家宁可说:她的眼睛真美。笑起来还可以,也很美。

  恨之所在,就是以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我以为在爱,但我从来也不曾爱过,我什么也没有做,不过 是站在那紧闭的门前等待罢了。

  完了,完了,都忘了,都记不起来了。所以,我现在写她是这么容易,写得这么长,可以一直写下 去,她已经变成文从字顺的流畅文字了。

  这床与那城市,只隔着这透光的百叶窗,这布窗帘。没有什么坚固的物质材料把我们同他人隔开。

  他不善于表达他的感情,只好采取模仿的方法。

  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不爱。

  所以,抵抗运动对于投递合作,饥馑对于严寒,烈士殉难对于卑鄙无耻,都是事出有因的。

  这个小姑娘一向自由惯了,不是这样,她就会逃走,就是我,作为她的母亲,也拗不过他,我要留住她,那就得放她自由。

  他死在他的故事之前。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事情已成定局,他死得未免太迟了。

  我终于没有说出口。我根本没有讲。

  本地有钱人死期临近,也去照相,一生只照着一次。...拍出的照片几乎一样,惊人的酷似。不仅因为年衰人老而彼此相像,而是因为人像都被修饰描绘过,永远都是这样,颜面上的特征,如果拍出来的话,经过这样的修饰,也就抹去看不见了。

  这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该轮到她也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从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就像后来通过小哥哥的死发现永恒一样。

  读后感:

  通过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达了她和中国情人的绝望的爱情,年老的爱情同样美好,杜拉斯本人写作文体新颖,擅长剧本、小说创作。但是我还是有点看不下去,跳跃性的思维很讨厌。

  至于口语化,还是很不错的。

  功课: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时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不少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尔奎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源文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00705/>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三):笔尖上生长出着热带雨林

  读《情人》之前,从未读过如此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像是热带雨林在你面前生长开来。

  顺从的中国情人,爱慕虚荣的妈妈,孱弱的弟弟,还有殖民时代的背景,再加上带着自传形式的缅怀,一切矛盾地存在着。

  不能理解爱情的年纪失去爱情,在晚年接通后一句你好吗,如一场古怪的梦境。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四):可不可以再多疼我一遍再走。杜拉斯。

  “我想你依然在我房间。再多疼我一遍就走。我想是情歌唱得太慎重害你舍不得我。”

  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意翻到这本书。看到杜拉斯这名字让我想起之前在哪本书上说的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

  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我庆幸自己在这杂乱无章的字句中读完了这本书。

  随后。我想到了陈珊妮的这首《情歌》。同情那个是记者、死机、奴隶、情人的 扬·安德烈亚。或许在杜拉斯身边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倾慕者。倾慕她的文采或是美貌。他们都短暂或是长久在待在杜拉斯的身边。最后离开。而只有 扬·安德烈亚17岁来到杜拉斯身边。无条件的照顾她。

  我真心的为此感动

  扬·安德烈亚是此生杜拉斯上帝赠予她最好的礼物。

  无数遍的反问自己。能否也这样忠于一个人。或者。是否也真有这么一个人愿意为我付出这么多。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五):灵魂深处那超脱于肉欲与肤色的爱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为《情人》一书写下的最后一个句子,她也正用这句近乎绕口令式的表达,终结了她笔下这个来自湄公河畔,发生在16岁白人穷女孩与富有华裔少爷间深沉而无望的罗曼蒂故事。读罢,合书,除了被故事中无序颠倒的叙事方式搅得一团乱的思维外,与我更深的,是杜拉斯在书中展现的其对“爱情“荒诞不经却又深刻隐秘的诠释。

  初读杜拉斯的小说,她“啰嗦重复无序“的表达叙事方式实在令我不适,可能也正因此,她的小说也总被归属于难懂作品之列。《情人》继承了这一点,书中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姓,指代的只有”他“或“她“,此外,杜拉斯几乎不太喜欢用正常的故事发展顺序来写她的小说。看《情人》的描写,有种像在看运用蒙太奇技术剪辑影片的感觉,极富跳跃性。但是,慢慢耐着性子读下去,我开始喜欢上了杜拉斯这种独特“拖沓”的写作方式,她不紧不慢地和你聊着她曾经的故事,偶尔东拉西扯,她的小说不太长,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而在读它时就该伴着一杯咖啡,并且要一口气看完故事,然后静静坐着回味片刻,才能真正走进小说的世界。也难怪她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被称为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那么,在我看来,杜拉斯在七十岁高龄写下的这本《情人》,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它更多地像一部作者口述而成的早年爱情自传,一点一点在口述中挖掘那些早埋于记忆深处的情与爱。

  关于《情人》中的爱情,你可以将它定义为裸露直白的爱欲,因为文中不乏对“我”与“他”诸多性爱场面的描写。可以毫无难色地说,我喜欢以至于欣赏杜拉斯对小说中性爱的叙述,美而不淫,读这些文字给予我的,不是荒淫无度的遐想而是缠绵唯美的享受。文中的“我”是如此迷恋“他”的身体,这种迷恋早已超脱了单纯的肉欲,或许,小说中更多人会认为富家华裔少爷与穷白人少女间那种爱只能叫做“买”与“卖”,是那么肮脏为人不齿的,但是于主人公而言,他们的爱是立于性欲却又已超于性的,相较之,更高尚。

  同同,《情人》中的爱也可将之看作深沉且无望的。说它爱得深沉,小说中“我”对“他”爱的表达远远要比“我”的同龄人间来得安静,为何我会想选用“安静”一词来形容,是因为全文都是以“我”的角度来口述整个故事,而“我”的口吻永远是淡淡的,静谧的,即使是与“他”初见时的心动,还是最终离别时的愁绪,“我”显示出的深沉冷静竟超乎于同龄,没有他们的轰轰烈烈般为爱排山倒海,没有他们的天长地久般海誓山盟,即使别离也是轻描一笔。相比起来,“他”对我的爱来得更加强烈,最起码在表达上更深情,更依恋。或许从“他”在湄公河游船上看到“我”的那一瞬开始,这份爱已种下,因为是“他“先看见”我“的,那么,也许”他”这份爱也应种的就更深吧。而在这份爱之中,肤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意无意地侵蚀着“我”与“他”。即使再是富有的华裔少爷,“他”面对“我”我这个穷白人女孩表现的依旧自卑胆怯,而“我”嘛,虽然不曾富有,但骨子里总是带有那么些许的优越感,这种高人一等态度从“我”的家人(母亲与两个哥哥)那里毫无隐藏地向“他”释放着 。《情人》中爱的无望怕是就来自于此,那种来自于肤色差异感总是若有似无的残存在二者之间,爱基于平等,否则带来的只会是迁就,无望与痛苦,在这点上,相信古今内外的例子自然不在少数,当然也无须多讲。文中的“我”很努力地在抚平这道鸿沟,辗转于家人、情人之间,却最终还是在无可奈何中与这段年少轻狂的爱恋告别。其实,我一直十分好奇,到底16岁那年,小说中的“我”是否真的爱过那个情人,到底那种依赖真的就是爱吗?或者说,只是情窦初开的“我”对男人的那份好奇与迷恋?

  很喜欢杜拉斯在本书一开头写下的那句话—“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是多年后,“我”与“他”在巴黎重逢时,“他”对“我”所说的。话语直白却不乏感人,虽然当年一别再无相见,虽然“我“与”他“也曾再爱过,也虽然”我们“脑中定格留下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副模样,但是这些也不能阻止爱作为感觉的延续。记得在最近热映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他了,后来回头看,其实他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我认为说得格外在理,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只有真正的长相厮守才叫爱情的圆满,也并不是只有在一起了才能称之为爱情,就似小说中两人,”我“与”他“在爱情的最初发现了彼此,在短暂的岁月里参与了各自的生命,在彼此的眼中看见了自己,这或许就足够半世回味了吧?爱一个人并不是就得这辈子和他相守,也不是非他不可,某种程度上,正是爱情的残缺铸就了一番荡气回肠

  《情人》不是一本可以随意拿来翻翻以用作解闷的小说,总觉得杜拉斯在写它时是吊着一口气著完的,期间没有过多的思索。她没有打算将这段故事弄成感动人间的真爱事迹,更多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只是想借用这本书来祭奠自己年少时灵魂深处那段超脱于肉欲与肤色的爱罢了。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六):情人是生活的动力

  有些书真的要第二遍读才能读懂。我现在终于明白原来《情人》是讲了这么一个事。就是杜拉斯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回忆自己十几岁跟一个中国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情人”关系。其实讲的事情挺简单,但是杜拉斯的叙述简直太好了,语言太好了,就像诗一样,一会儿我的情绪是这样的,一会儿我就在想这个事情;一会儿我现在是70岁,一会儿我现在是十几岁;一会儿我在河内,一会儿我在巴黎……完全跳跃,但是却很讨人喜欢,生怕一个不留神就不知道她在讲什么。大一的写作课老师讲过她,也讲过大量的意识流作品,但是无奈当时太懒,没有来得及深读。意识流的作品虽然难理解,但是一旦懂作者在讲什么事,还是很容易被带入进去的。这应该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七):情人杜拉斯

  你爱我么?

  你爱我胜过世上所有,包括你自己么?

  你爱我胜过世上所有其他人么?

  你什么都不会做,你没有工作,你是个废材,你只会爱我

  这就足够,而且刚刚好

  你不要有自我,也没有自尊,你不要有家人,朋友,你只要有我就足够

  我要你爱我,我要你滚你就滚,但你还要回来,因为你没有自尊,因为你爱我胜过可怜的自尊。

  你爱我,陪我,离不开我。

  我死了,你还是继续爱我,因为你没有自我,所以你想跟我去死,所以你把自己弄得不像人。

  因为你爱我,所以我并没有死,直到你也死了。

  爱是如此的毒药,你慢性中毒,无法自拔。

  这就是我要的爱,你自投罗网。

  杜拉斯

  不可超越

  甚至无法模仿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八):一切都在,随便听您调遣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完这本书……

  ...扬和杜拉斯 27和65 ...然后最终是铭刻至心底的记忆。

  扬的文章给我的感觉不像是那些记录杜拉斯生平的传记。那是当局者和旁观者的区别。

  或许在别人的书中,他也会出现,寥寥几句,在杜拉斯65岁那年,有一位27岁的男子来到了她的身边并伴随着她走完了剩下的所有岁月……

  如此如此......

  少了惊心动魄,却在文字下藏匿了一条河流。

  文中大量的心情和片段毫无顺序,它们像是信件,一如他当年一封一封寄给她的。

  扬是上帝赐给杜拉斯的礼物。

  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太专断太主观。但我是真的这么想。

  她的一生中,除了扬,其余的感情似乎都是迅速升空的烟火一样很快便消失干净。而唯独这个男人,在她已经垂垂老去的年纪里,找到了她、爱上了她、并最终陪伴着她。

  而杜拉斯是扬的神,她打碎并重塑了他的世界,她的自私和专断,如同锉刀一般重新雕刻了他的一切。

  而文章从始到终,不是有太大起伏的记叙,文字和语气都像极了杜拉斯的风格,断断续续 只言片语,没有愤怒不甘,没有痛彻心扉的悲痛,却让人感觉到他是真的在绝望。

  扬记录到,在她死去前的几天,她曾最后一次用力抚摸他的脸,那是她最后一次感受他。

  那是她的情人,她的孩子,她创造的世界,而她现在要离开了,她的担心和留恋,只为他一人。

  ……

  他们的爱情并不是美好到忽略了世间的一切。杜拉斯的自私和控制欲有事会让扬试图逃走。

  可当她真的放他自由,才发现,那个由杜拉斯创造的世界早已经取代了原先的一切。

  她死了,那个被她叫作扬的青年,也是死了的。

  他最后一次,也应该是第一次当众怀念她,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出版。

  他们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外人的见证,或者说外人无法见证的,扬说过,那是杜拉斯留给他的最后一个任务,也是她为他最后的铺垫。

  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自己死后无法痊愈的感情,而只有书写出来,让一切都暴露出来,经过曝晒和雨淋,于是最终可以直面,才能过去。

  又或者说,这是她为扬留下的一笔财富,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

  他最后是动笔了的,没有文思,却一气呵成的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杂乱无章,每一段中似乎都可以再加入更多的细节,但是成书就是这样了,这是他对她最直接,最纯粹的回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