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10篇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是一本由周令瑜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一):0—6岁小孩,常见的十八个育儿问题解决办法

  本文主要梳理于《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一、当受到其他孩子拒绝时怎么办?

  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样 ,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恶意 ,所以绝对不会 “蓄意 ”去拒绝 。当孩子遭遇 “拒绝 ”和 “孤立 ”时 ,成人要保持平常心 ,如果成人带上情绪 ,孩子会更加容易受伤害 。适当地让孩子体验被拒绝的感觉 ,引导得当 ,孩子完全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 “被拒绝 ” 。让孩子懂得 :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他 ,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最亲的亲人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 ,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拿 ,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 。只有懂得这一点 ,在外面从来不乱拿或乱要别人的东西 ,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 ,她都会先询问 ,如果别人不同意她会坦然接受拒绝

  二、怎么理解孩子的哭

  孩子哭 ,并不是他不乖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要 、宣泄情绪的方式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 ,饿了 、困了 、害怕了 、不舒服了 、要妈妈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会用哭来表达 。等孩子长大一些 ,生理需要会用 “说 ”的方式表达 ,而内心的情绪如愤怒伤心 、害怕 、委屈 、生气仍然会用 “哭 ”来表达和宣泄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给孩子 “止哭 ” ,而是要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 ,孩子自然不哭了 。 “不止哭 ”意在在了解孩子的哭不是 “要挟 ” 、而是宣泄的情况下 ,让孩子尽情哭 ,并不是无原则地鼓励孩子哭 。关键点在 :家长要理解孩子 。

  三、当孩子面对 “错误 ”和 “失败 ”的时候怎么办

  当孩子面对 “错误 ”和 “失败 ”的时候 ,长辈要积极引导孩子想办法改正错误 、克服困难 。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每一个错误都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 ,在错误中 ,孩子得以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 、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

  孩子犯错后 ,我们具体该怎么处理呢 ?要做到三点 :一是包容孩子的错误 ;二是想办法补救 ,无法补救的 ,应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 ;三是引导孩子想办法避免重犯类似错误 。

  四、孩子学习的“专注力”不够怎么办

  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 ,孩子画画 ,我们将其视作画家在作画 ;孩子观察动植物 ,我们将其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 ;孩子在拆装玩具 ,我们将其视作工程师在工作 ;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 ,我们将其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 … …如果家长这么做 ,你的孩子一定不会坐不住 ,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了 。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专注力越持久越好 。不随意打断孩子 ,是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 。假设家长能这样做 :给孩予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 ,不随意打断孩子 ,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 ,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 ,哪怕即将要吃饭 、即将要睡觉 、即将要出门 、即将要回家 … …

  五、父母总担心孩子生病怎么看

  即疾病 、安全 、营养和同伴冲突 。如果我们掌握相关常识 ,我们的恐惧将减少很多甚至消除 。这是我在三年多的育儿路上 ,经过很多失败与成功泪水与欢笑总结出来的 ,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关于疾病 : 1 .家长所苦恼的大多是一些常见病如感冒 、腹泻等 ,家长应该认识到疾病都有一个病程 。就头疼脑热的小病而言 ,一般头两天开始 ,三四天加重 ,到第六七天就偃旗息鼓了 。我们不要急于让疾病消失 ,因为那是违背规律的 。 2 .很多症状如咳嗽 、发烧 、腹泻等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不能盲目制止 ,那样会掩盖和加重病情 。我们应该找到病因 ,对症治疗 。 3 . 9 0 %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 ,用抗生素无效 。病毒性感冒是自限性的 ,不用药也会好 。滥用抗生素危害极大 ,比如产生耐药性 、让肠道菌群失调 、抵抗力下降等 ,家长不要乱用 。另外 ,退烧药 、感冒药 、止泻药对孩子的毒副作用也很大 ,最好不要用 。 4 .适当的寒冷刺激能增强孩子抵抗寒冷的能力 ,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 ;适当有一点病菌对孩子没有害处 ,如果把孩子打理得太洁净 ,反而不堪一击 。 5 .只要孩子的精神尚好 ,不必急着赶去医院 ,那样不但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而且可能让孩子挨扎针验血的痛苦 ,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不利于疾病的痊愈 。可以在家观察 ,试一试食疗 。 6 .倘若孩子精神不好 (狂躁或委靡 ) ,应该及时送往医院 ,以免延误病情 。 7 .对疾病应该是三分用药七分调理 ,不能光靠吃药的 ,孩子患病时要注意饮食 、防寒保暖 、不外出游玩 。

  六、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怎么处理

  1 .孩子在冲突中将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 ,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间的冲突是有正面意义的 ,不要过早介入 (除非孩子手中拿有器械 ,家长预见到可能造成重伤 ) 。孩子自己有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种能力将在和同伴的不断冲突中得到发展 。 2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 ,他们的世界是纯净的 ,冲突也是稍纵即逝的 ,往往一分钟前还在打架 ,一分钟后又玩到了一起 。他们之间的打打闹闹甚少有 “欺负 ”的成分 ,大多是没有恶意的 ,只是在成人的眼光里成了 “欺负 ” 。所以 ,不要怕孩子被 “欺负 ” ,不要在孩子被 “欺负 ”时挺身而出 ,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 。如果你总是觉得别的孩子欺负了你的孩子 ,一定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 。 3 .公正地处理孩子间的冲突 ,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 ,既不要总是叫自己的孩子谦让 ,也不要总是怕自家孩子吃亏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能超越父母对孩子的爱 :因为有了孩子 ,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爱 ”的含义 ;因为有了孩子 ,我们心中多了一份最深的牵挂 ;因为有了孩子 ,我们心里充满担心 ,担心他生病 、担心他受伤 、担心他没吃饱 、担心他受欺负 … …这种种的担心往往会化作深深的恐惧 ,让我们不能放开孩子的手 。我们要做的是克服我们内心的恐惧 ,内心真正平和起来 ,这样才能停止过度保护和限制 ,给孩子真正的自由相信孩子 ,放开我们的手吧 ,总有一天他 (她 )要离开我们自由飞翔的 !不少家长由于爱子心切 、护子心切 ,会不知不觉中把孩子间的冲突想象得过于严重 ,认为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看到自己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就会挺身而出 。其实 ,家长过早干预孩子间的冲突 ,就剥夺了孩子和同伴沟通协调 、解决冲突的机会 。面对别人的攻击 ,当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达不到有效沟通水平时 ,孩子被对方攻击之后当然有还击的权利 。当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父母应帮助孩子用 “沟通 ”的方法来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对于个性强的孩子和个性弱的孩子 ,不能搞一刀切 ,引导方式和侧重点要因人而异 。对强悍的孩子 ,要侧重引导孩子注意友好和谦让 ;对温顺 、柔弱的孩子 ,要侧重引导孩子懂得守住规则 、不畏强大 。弱势的孩子被 “欺负 ”的时候 ,家长不是完全撒手不管 ,要给孩子自己处理冲突的时间 ,如果孩子处理不好 ,家长最终还是要出面的 。比如孩子和对手的力量相差太远 ,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不能争取到自己的 “权益 ” ,家长就要出面干预 。但是家长出面不是拉开孩子了事 ,家长要做两件事 :第一 ,要对双方孩子强调规则 ,譬如孩子被打 ,家长要说 : “不可以打人 ,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 。 ”如果是被抢 ,就要强调 “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 ,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可以拿 ” ,鼓励孩子拿回自己的东西 。第二 ,承担结果 。要求打人的人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并且安抚被打的孩子 。如果是被抢 ,那么一定要要求抢东西的孩子自己把东西还给对方并且道歉 ,而不是妈妈要回来 (或者对方家长还回来 )了事 。多次这样处理之后 ,双方孩子才会明白规则的严肃性 ,进而将规则内化 。我们不可能护卫孩子一生一世 ,有朝一日孩子总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 。学会自我保护和沟通协调是孩子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孩子遭遇冲突时不要立刻介入 ,等等 ,再等等 。

  七、如何让孩子更有自信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 ,但是经常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不信任 。有的家长尤其是老人甚至不经意间会打击和摧毁孩子的信心 。这样对孩子自信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 。让孩子做一些能让孩子觉得他们有价值的事情 ,不要刻意保护 。这怕那怕 ,会硬生生地夺掉了孩子宝贵的学习机会 ,会让孩子否定自我 。在做某些可以预见到可能产生危险后果的事情之前 ,家长一定要事先检查 ,排除隐患 ,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 ,实践证明 ,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家长没有相信他们 ,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 。让孩子自信,先从给孩子一个瓷碗开始

  八、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安德烈给龙应台写信说:“妈妈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 ,但是你知道吗 ?你一边给 ,一边觉得那是你的 ‘授予 ’或 ‘施与 ’ ,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 ,这就是你的心态啊 。也就是说 ,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 ,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 ‘别人 ’ ! ”

  重点提示 :孩子食言 ,家长就得反思 ,自己是否对孩子说话算数 ,自己有没有曾经对孩子食言过 。事事要操纵孩子 、时时刻刻管着孩子 ,会让孩子渐渐产生抵触情绪 。只要孩子要求的事情不妨碍别人 、不伤害自己 、不破坏环境 ,父母就应该视为合理要求 ,尽管让孩子去做 ,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 ,但需要父母帮助判断 。不妨碍别人 ,就是孩子的行为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是否打扰到别人 ,是否影响别人休息 ,是否让别人感到难受 。不伤害自己 ,就是孩子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伤害 ,而且这种伤害是我们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无法避免的 。不破坏环境 ,就是不损坏 、不弄脏周围环境 ,不拿走公共物品 。孩子喜欢的 ,就是自己做主的感觉 。因为有自主的权利 ,孩子才能遵守规则 。孩子是独立于我们的个体 ,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即孩子获得自由和自主的权利是他们天生的权利 ,而不是父母给的 。

  九、怎么正确地夸奖孩子

  首先 ,不能把 “夸奖 ”当成孩子前进的动力 。孩子做某件事情一定是他自发的 ,是来自内心的驱动力 ,而不是为了成人的 “夸奖 ” 。夸奖孩子要在事后 ,不要在事前 。很多家长喜欢用夸奖的方式去引诱孩子做某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事前需要的是在夸孩子之前 ,家长们一定要想一想 ,你夸奖他是真心赞美 ,还是试图通过夸奖来说服孩子做某件事 !第二 ,夸奖和赞美是来自你的内心 ,不是虚情假意的 “敷衍 ” 。夸奖应该是真实的 、客观的 ,不夸大 、不缩小 。如果在周周学滑轮屡屡跌倒的时候 ,我夸奖她 “你滑得挺好的 ” ,这样名不副实的夸奖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的虚假 ,不值得信赖 。第三 ,夸奖必须是具体的 。用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 ,不用 “你真棒 ” “顶呱呱 ”之类的语言去泛泛夸 。第四 ,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 ,譬如智力 、外表 ,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 。不少成人喜欢夸孩子聪明漂亮 ,这样的夸奖多了 ,孩子容易自恋自负 ,聪明漂亮是天生的 ,不是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 ,这样的夸奖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对于孩子的努力 ,家长不能视而不见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 ,认可她做出的努力 。这对孩子就是积极回应 ,孩子将备受鼓舞和激励 。

  十、如何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

  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呢 ?首先 ,家长得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改变过度限制 、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 、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他在探索世界 ,应该鼓励孩子探索 。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 ,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不要这也不许那也不许 。尊重孩子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不要简单粗暴 ,更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其次 ,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不要当着孩子吵架 。家长更不要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 ,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 ,抽时间给孩子长时间 、高质量的陪伴 ,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 ,大都乐观自信 。所以 ,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 ,比如 ,碰到不认识的小朋友 ,鼓励孩子过去打招呼 。扩大孩子的视野 ,多接触陌生人 ,多接触外界 。最后 ,给孩子时间 ,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 。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 ,更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孩子的胆小 ,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应该忽略掉 “胆小 ”这一缺点 ,抓住孩子某一次细微的改变及时鼓励 。

  十一、如何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父母平时说 “谁想得第一名 ”之类的话 ,给了孩子暗示 ,让孩子觉得必须得到第一名才好 ,所以孩子非得第一名不可 。让孩子知道 :要强 、好胜是优点 ,但也一定要能输得起 。人生旅途中没有常胜将军 ,输了后能把挫败化为奋进的动力 ,方能获得下次的成功 。每个孩子刚懂得 “输赢 ”的时候都会想赢 ,这原本没什么错 。但家长必须适当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输 ,如何从输中奋起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暂时 “赢 ” ,造成的结果却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 “输 ” 。

  十二,如何看待孩子的“自私”

  孩子与生俱来并不是自私的 ,他们不懂得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他们会把好东西据为己有 ,并且多多益善 。在家庭中 ,孩子的 “自私 ”往往能被父母宽容 。要改变孩子的自私 ,就得先改变大人的态度 。改变大人的态度从衣 、食 、住 、行 、玩开始 ,让孩子的吃 、穿 、住 、行 、玩与大人保持在同一水平 ,不让孩子搞特殊化 。当然 ,孩子也有他们的私有物品 。孩子自己的私有物品 ,如果要分享 ,应该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下 ,大人不应勉强 。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分享 ,就算守着大堆的玩具和美食 ,他也是孤单的 ,是不快乐的 。很多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分享 ,但是不懂得尊重孩子 “支配自己物品 ”的权利 。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 。孩子只有拥有了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之后 ,才会发自内心地乐意跟别人分享 。孩子有权支配属于他的物品 ,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得由他决定 。如果没有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 ,那越是教育孩子分享 ,他会越发感到不安 ,把自己的物品看得牢牢的 ,唯恐别人夺走他的物品 。如果孩子连 “你我他的 ”都分不清 ,他会觉得任何他喜欢的东西都是他可以拿的 ,根本不懂分享是什么意思 ,在这时候去和孩子谈分享 ,无异于对牛弹琴 。

  十三、如何教会孩子遵守秩序

  社会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幼年形成的习惯会影响终生 。遵守秩序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的品质 ,否则长大后 ,孩子可能因为违反秩序而遭遇挫折 ,甚至是不幸 。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如果孩子已经把遵守秩序当成习惯 ,一旦建立就不轻易改变 ,始终如一地要求自己严格做到 。孩子遵守秩序 ,有些是父母培养的 ,有些是孩子被父母潜移默化影响的 。如果有的孩子不遵守秩序 ,一定是某些成人没有严格遵守 ,带头破了例 ;或者是成人没有一致地要求孩子遵守 ,根本原因还在于孩子所处的是一个无序的环境 ,无序的环境打乱了孩子的内心秩序 。

  十四、怎么看待孩子“不吃饭”问题

  吃饭 ,是人的本能 ,但是在大人看来 ,让孩子吃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多吃点 ,如果孩子某一顿饭吃得少 ,家长就担心孩子是不是病了 、会不会引起营养不良 。然后命令孩子 “把这个吃了 ,把那个吃了 ” 。这样 ,家长严格限制了孩子的 “吃饭环境 ” ,没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 “吃饭环境 ” 。如果有人给成人下达每顿饭必须吃多少的 “任务 ” ,就算对着满桌的山珍海味 ,我们的食欲也会减退几分 。大人这样的行为 ,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成了 “任务 ” ,有了压力 ,孩子不爱吃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现在的物质条件 ,孩子饿不坏 ,也许会撑坏 。

  所以 ,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不吃饭的问题 。孩子没有好食欲 ,一个原因是孩子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食量有差异 ,有的孩子食量大 ,有的孩子食量小 ,只要孩子的身高体重达标就是正常的 。有的家长最怕孩子吃饭拖拉 ,一碗饭要吃很久 ,索性自己拿了碗给孩子喂饭 ,喂完省事 。这样最不可取 。如果怕孩子吃饭时间长 ,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时间 ,让孩子吃完饭 ,如果吃不完 ,立马把碗收了 ,饿了一顿 ,孩子就会记住饿肚子的感受了 。家长要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吃饭习惯 ,家长要就要怎么做 。孩子最喜欢模仿 ,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坐在餐桌边进餐 ,不要随意改变进餐时间和位置 ,让孩子心目中形成一种意识 :坐在餐桌边才可以吃饭 ,吃饭要一心一意 ,不能玩玩具或看电视 。

  十五、孩子总是“吃零食”多怎么办

  很多家长有错误的观念 :第一 ,把零食当做 “好东西 ” ,藏起来 ,放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 ,把零食当做 “奖品 ” ,当孩子表现好时 ,才给孩子吃 。这两种做法一方面是对孩子不信任 ,另一方面鼓励了孩子吃零食 。家长限制过度会让孩子更加想吃 ,自己家没有 ,就会想别的办法 ,甚至伸手拿别人的。

  正确的做法是把吃零食的控制权交给孩子 ,建立简单的规则 ,比如饭前不能吃 、睡前不吃 、不能多吃等 ,让孩子自己保管零食 ,并且决定什么时候吃 。买零食的时候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零食 。若想让孩子自觉少吃零食 ,关键在于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而不是大人时时刻刻监督 。如果时时需要大人监督才能少吃零食 ,那么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 ,孩子就会抵档不了零食的诱惑 。让孩子少吃零食 ,家长要做到 :第一 ,买零食的时候 ,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健康零食 。第二 ,零食买回家后 ,放在孩子便于拿取的地方 。第三 ,把零食的控制权交给孩子后 ,建立简单的吃零食规则 。

  十六、怎么解决孩子不合理要求

  孩子喜欢提一些无理要求 ,特别是跟小孩一起上街的时候 ,看到商场里眼花缭乱的玩具 ,看到游乐场好玩的设备 ,经常买了一个要买两个 ,玩了一次要玩两次 ,家长不满足他们的要求 ,孩子就 “威逼 ” 、 “利诱 ” 。通常 ,家长对这样的孩子没有什么办法 。有些家长要么就在孩子的 “威逼利诱 ”下顺从了孩子的无理要求 ,要么就发脾气 。家长如果顺从了孩子的无理要求 ,以后孩子还会有更多的无理要求 ,在家长不同意的情况下 ,孩子就会使出惯用的 “武器 ”来要挟家长 ,因为他曾经成功地用这种手段得逞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 ,家长没有不败给孩子的 。家长如果发脾气 ,第一是家长不了解孩子 ,第二是家长自身性格急躁 ,这对亲子关系是个考验 ,到这个地步 ,事情铁定处理不了 ,结果会是两败俱伤 ——家长脾气越来越暴躁 、孩子心理受到伤害 。正确是做法是 :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 ,不要说教 ,也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 ,更不要打骂 ,要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不能这样做的理由 ,然后温和而坚决地拒绝 。

  十七、家长如何在孩子身上建立威信

  家长要求孩子诚实守信 、说过的话要算数 ,但是有时候家长自己对孩子的承诺却一拖再拖 ,最后甚至直接不兑现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小 ,骗一骗没什么 ,过后就会忘记 。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既然家长已经答应了孩子 ,就要说话算数 、兑现诺言 ,不能出尔反尔 。不然孩子下次不但不会相信家长了 ,还会学会不守承诺 ,他会觉得大人可以说话不算数 ,那他也可以说话不算数 。要不 ,家长就不要轻易答应 ,随便许诺 。家长的言出必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信守承诺 ,也赢得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为自己树立了很好的 “威信 ” 。让孩子顺从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来压服 ,应该是孩子内心深处认可家长的决定 ,愿意服从 。

  十八、孩子不讲理怎么办

  行动胜过语言 ,只跟孩子强调简单的规则 ,然后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比如吃饭的规则是 :自己坐在餐桌边专心吃饭 。那你现在可以对孩子说 ,吃饭时必须专心 ,不能边吃边玩 。你应该采取的行动是 :要求孩子要么专心吃饭 ,要么不吃 ,妈妈收掉碗 ,其后果是孩子得挨饿到下一餐 。整个过程你必须是温和的态度 ,不带情绪 ,如果带了情绪 ,孩子会认为你在惩罚他 。第一 ,吃饭必须在餐桌边专心吃 ,不玩 、不看电视 ,如果上顿饭没吃必须等到下一顿开餐 ,中途除喝水不能吃别的东西 ,饭前不可以吃零食 。第二 ,饭前便后要洗手 ,外出回来要洗手 。第三 ,自己的物品自己支配 ,别人的物品未经允许不可以拿 ,公共的物品先拿到先得 ,后来者等待 。第四 ,用过的物品必须及时归位 。第五 ,不能有攀花折枝 、踩草坪等损坏公物 、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 。第六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第七 ,不能有打人 、骂人等粗鲁行为 。这些规则不是约束周周一个人的 ,是约束全家人。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二):读后感悟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育儿方面的书籍,花了三天半时间。第一本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美国的三位育儿教授写的。这两本书我是连贯着一口气读完的,感觉还是这本书写的好,接地气,有原理,有方法,有案例分析,可操作性强,读完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

  我从来没读过育儿方面的书籍,也没有相关知识,在这方面我几乎是零基础,所以刚看本书的序就把我吸引住了,感觉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大门,那种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我边看书边做笔记,将书中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逐条摘录。看完前两章的时候,我赶紧买了实体书给我老婆看。两个人需要交流心得并统一思想,然后再具体落实。紧接着我又买了两本送给我的两位同事,他们家的孩子与我家的差不多大,而且家长的状况也跟我一样,从没接触过育儿理论,我想这本书也能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我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目前两岁7个月大。从出生到十个月大的时候,一直是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照顾,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老大和爷爷奶奶回了江苏老家,在老家住了一年,当中除了春节把他们接过来住了一个月、宝宝过周、我妈生病动手术回去看望外,没有与老大相处。老二留在了外婆家,由于外婆家就在我们单位大院,所以老二由我们和外公外婆一起照顾。我们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外婆家吃饭,和老二玩一会儿,然后回家。考虑到要保证充足睡眠,不影响上班,所以老二不带回家,与外公外婆睡。去年三月份,老婆由于工作压力大和身体原因,辞去了工作,住在外婆家,边修养边带老二。等老婆身体稍好后,去年六月份,又回老家将老大和奶奶一起接了过来,考虑到照顾方便,尽量减少对大人的影响,白天两个小孩一起在外婆家,晚上老大和奶奶回家并跟奶奶睡,老二仍然留在外婆家。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除了老大与我们离开了快一年外,到目前基本上都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重要,老婆辞职在家带孩子并且把老大接回来不让两个孩子再分开是多么的有意义。以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老人带带挺好,自己还省事,殊不知6岁前正是她们性格成长的关键期,正如书中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打好基础是多么的重要。整本书看完,还有以下几点很深的体会:

  第一,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及机会。这一点,没看书前我也有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孩子爬石头只做保护不禁止等,但看完书后我这方面的体会更深了,而且感觉做的还不够,比如有些天然玩具像木板什么的,怕刺扎到她们,就禁止她们玩。现在我知道了,可以先自己检查一遍,排除安全隐患后再给她们玩。总之,给她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条件和环境,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让她们自由的玩才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让我联想到了国家的治理,其实治理国家也何尝不像养儿育女一样,国家少干预,少插手,多引导,正如古人说的,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天下安,这样国家才能良性发展、繁荣昌盛。

  第二,要帮助而不包办。两个孩子现在独立性很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不要大人帮忙,比如上车,她们要自己爬上去,不需要大人帮忙,如果我们把她们抱上车,她们很不高兴,而且自己爬下车,亲自再上一次车,不然就哭闹。从她们的表现中我也在感悟和分析,看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提炼和升华,感觉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充分信任孩子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孩子们上厕所现在是自己脱裤子,但穿仍然是大人帮忙,我们觉得冬天穿的衣服多,她们还不会自己穿,虽然她们也自己曾经尝试过,但是觉得穿的不好,就把穿裤子给包办了。这不,还在看书我就实践了,昨天两个孩子先后上厕所,上完后叫爸爸穿裤子,我把纸给她们,让她们自己擦屁股,然后自己穿裤子,她们就自己尝试,先把裤子一起提了上去,发现不舒服,又脱了下来,先穿小内裤,再提秋裤,最后提毛线裤,虽然没有大人做得好,但是最终成功了。她们高兴,现学现用并成功应用使我也很高兴,通过这个例子我的感触更深了,确实是我对她们的信任不够,低估了她们的能力。

  第三,要多赞美少批评。这一点以前也听别人说过,所以我们也一直在落实这项政策。对孩子们做任何事情也是多鼓励、多赞美、少批评。看完书后,领悟到赞美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要事后赞美,不能把夸孩子作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赞美要发自内心,要具体,要针对某件事或某个行为赞美,少赞美孩子天生就有的东西,比如相貌、聪明等等。这些方面是我以后需要多注意的地方。

  第四,要少说教,不打骂。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曾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打过几次老大。也经常跟她们说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做。现在要深深的检讨自己无耐心、鲁莽的行为。书中说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说的越多孩子反而越反感,其实我们大人也何尝不是呢,有人天天对你唠唠叨叨,限制你的行为,你肯定也受不了。有时我们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想想她们的感受,可能一下子就释然了。“教育无痕”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少说教,忽略缺点,关注优点很重要。孩子喜欢吃手,不能说把手放下、不能吃,而是要了无痕迹的把他的手拿下来等等,这些做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打骂更是不可取的处理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自己,以后是坚决杜绝了。

  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个天才,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我们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宗旨。当然书里还有很多理念比如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他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等等,这些注意点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和落实。书中还有其它很多的注意事项,我准备跟老婆开个会,具体讨论一下,统一思想,然后逐项落实。

  孩子现在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我一定要重视,育儿这项工作我以前的参与不够,今后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重身教、轻言传,不仅在她们身上花钱,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让我家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三):我的幼教启蒙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带孩子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都是非常真实的案例。

  好的地方就在于,足够的真实,而且很多在作者孩子或者其他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非常普遍,这些问题我在我们亲戚家的孩子身上看到过,也在路上街边看到过无数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家长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妈妈递给孩子一件东西,孩子没接住,孩子就此打算不要了这东西,妈妈执意让孩子把东西捡起来,孩子执意不捡。开始妈妈还好言相劝,僵持了几次,妈妈就大吼了一句,逼迫孩子去捡。看了作者跟孩子交流的很多真实案例之后,我发现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责怪孩子小气,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事物玩具等的时候,知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分享的。其实,也怪我们成人太自以为是了,一方面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人谈话的时候小孩少掺和;一方面又自以为是的让孩子按照我们成人的规则来行事。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跟社会接触的那么少,怎么懂得成人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呢?它明白与人分享的意义吗?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成人太过自以为是和傲慢,不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视角。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体系不够系统,比较零散。如果能够按照一种合乎逻辑的体系,比如说时间的顺序,比如说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特征等来归纳总结相关的内容是不是看起来更舒服一些。

  不过对于还没有养育过孩子的我来说,这样苛求作者是不是有点过分,哈哈!

  但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警醒,也让我近几年一直都要保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将来如果我有了小孩,我要不要做全职妈妈?如果要做全职妈妈,那么对于我目前的状况来说,几年比较适宜?如何权衡工作和母亲两种职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我要做全职妈妈,目前的工作应该怎样规划,这些都应该提上我的日程。

  总得来说,这本书算是我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启蒙吧!

  谢谢作者!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四):用你希望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这本书断断续续反复看了几遍了,感触挺多的,记下了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以及某些特别触动自己记忆的东西。

  第一章----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思考的能力。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

  值得借鉴的孩子社交规则—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拿,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

  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

  ----这个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上初中时,在爸爸的单位里,他的一大堆同事们聚餐,期间也有两三个和我同龄的孩子。当时,爸爸非要让我给一桌的其他长辈敬酒,我害羞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结果被指责“拉不出圈门儿”!

  孩子犯错后的处理方式:一是包容孩子的错误,二是想办法补救,无法补救的,应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三是引导孩子想办法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

  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

  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雅致孩子,强迫孩子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力。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要求孩子言听计从。

  第二章----解放孩子的手脚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的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哪怕这个结果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糟糕。

  成人无原则帮助小孩的三个负面影响:一是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用;二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如果想让孩子幸福快乐,就让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他做自己!不要试图去操纵她、控制她、左右她。让她成为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不要随意去评价他。

  在孩子遭遇冲突时不要立刻介入,等等,再等等。

  第三章----关爱孩子的心

  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安全干是心里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儿童早期(尤其2岁以内)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减少对孩子的评价,尤其是主观评价。

  怎样夸奖孩子:一是不能把“夸奖”当初孩子前进的动力。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事前需要的是鼓励。二是夸奖和赞美要发自内心,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要真实、客观、不夸大、不缩小。三是夸奖必须是具体的。用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四是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

  第四章----拥有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

  应该把孩子当做平等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让孩子事事享有特权。自私就是从孩子第一次独占开始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不强迫分享。

  “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康德。人的健全人格在6岁以前的幼儿时期形成。如果孩子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爱动物,爱世间万物。在童年时期,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有可能就失去了‘爱’这种能力。

  评价任何人或事带有主观偏见在教育孩子上面是个要命的弱点。

  懂得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分享的规则: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权利,别人的物品要经过允许后才能拿,公共的物品先到先得。

  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看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一件到现在说起来都还挺忿忿不平的事情。当时大概十岁左右吧。妈妈带着我去外婆家玩儿,还有姨妈家的表弟也去了,比我小三岁。大人给我们两人一人买了一个人头雪糕,我才把好吃的拿到手刚把外壳拿掉还没开始吃,表弟的雪糕被他不小心拿掉到地上没法吃了,他就开始哭。我妈为了哄表弟就愣是让我把自己的给他,我不给就说我不懂谦让啊什么的,最后好像是从我手里硬拿过去给了弟弟。弟弟不哭了,我哭了。后来外婆家一干人来哄我,还说再去买一个给我什么的,我都不要,很伤心。我当时就觉得,是弟弟自己不小心拿掉了,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强迫我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他。事后才来补救,早要哄他就再去买一个给他好了,

  社会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幼年形成的习惯会影响终生。遵守秩序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的品质。

  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自己的事情由父母代劳会令孩子丧失起码的责任感,没有担当。

  过度的限制零食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压抑。对于零食,不能‘堵’,只能‘疏’,不纵容也不要过度限制,合理引导。正确做法是把吃零食的控制权交给孩子,建立简单的规则,让孩子自己保管零食,并且决定什么时候吃。不要把零食当“奖品”。

  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不要说教,也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更不要打骂,正确的做法是简明扼要的讲清楚不能这样做的理由,然后温和而坚决的拒绝。只要孩子的行为不破坏环境、不伤害自己、不妨碍他人都应该视为合理行为。

  第六章----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老师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实践、不断体验。

  主动交往是一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一个自由的、平等的、没有大人介入的团体才是真实的社会,大人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和他人交往。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去干涉他。

  过早注重知识性和技巧性的东西,势必会以牺牲孩子的创造力作为代价!6岁以前的孩子主要任务是构建自我,发展独立个性,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学习各项技能。

  孩子走向独立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稳固的安全感;二是孩子真正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

  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就是坏的教育。真正的早教应该是“生活即教育”。早教应该以家庭为主。

  第七章----做一对不说教的父母

  威信一定不是靠威严来树立的,二是靠“信任”来树立的。只要答应了孩子,除非自己病的爬不起来,否则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兑现承诺。承认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信以为真。让孩子顺从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应该是孩子内心深处认可家长的决定,愿意服从。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孩子也是如此。每一次对缺点的提醒都是一次强化,善于发现优点和进步的家长,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进步会越来越越大。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

  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完善好自己。

  当成人的指令和孩子的内心成长需要相冲突时,孩子就会反抗。要给与孩子足够充分的自我决定权和选择权。

  行动胜过语言,只跟孩子强调简单的规则,然后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遇到孩子不讲理时,保持平静,接纳孩子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强调规则,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情绪平复,让孩子体验自身行为的自然结果。要孩子讲理,大人们就要做到给孩子自由、建立简单规则、言出必行、不乱发脾气。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五):有用,但也有缺点的一本育儿参考书

  孩子1岁多的时候买的,当时读了觉得不错。现在孩子4岁半,重新读一遍,有了深一点的体会。

  首先,得说,挺佩服这位妈妈的,写出来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真辛苦,真不容易。我就写不出来。

  其次,这本书的基本教育理念,我是赞同的,就是父母、大人、老师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用自己的身体优势、语言优势、身份优势去压制孩子,不要将压制当成教育。

  作者的文笔也还好,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基本上文章的结构都是叙事加上自己的解说和评论。读起来比较简单、好看。

  关于如何对待零食、父母如何给孩子讲道理、东西的权属和分享,那几篇我都觉得不错,她的处理方式和经验很值得借鉴。

  她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可惜在书里并没有作为一个大观点去深入地、系统第、持续地阐述,也就是举了些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例子。这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

  这本书也有缺点。首先,书里的周周,也就是她的女儿,实在是太听话了。几乎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里,只要这位妈妈讲了什么道理,这个小女孩就能听进去,并且改变行为。看多了以后,觉得这个“教育效果”未免也太好、太理想了吧,和我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遭遇,实在有距离。

  我看之前也有评论说很烦这种“自己和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别人家的孩子和家长怎么怎么有问题”的套路。本书确实有点这样。

  然后,书里面有意无意提到周周什么年龄会做什么事情,比如2岁半能够和妈妈打半个小时电话,述说自己的生活,等等,以我的生活经验,觉得确实不太可能。整部书都似乎有点美化周周。

  而且,除了对孩子生病,这位妈妈在书里写出了自己的烦恼和纠结,在其他育儿问题上都表现得很自信,完全能够掌控局势,给孩子讲出有效的道理,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份从容、冷静和理智,也显得过分完美。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在2010年左右,从那时候到现在,各种更新更好的育儿观点也在涌现,所以还是有一点儿时代的局限性。总的来讲,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的具体做法,还是蛮有参考作用的。别盲目迷信就好。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六):实践性强但理论逻辑混乱

  刚看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刚上大学的我并没有过多地接触过学前教育领域,完全是经验、理论零基础。看完这本书后推崇至极,并推荐给了同班同学看,同学也认为书中所写的确好,但好在哪里呢?我们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如今大学毕业,重看此书,发现书中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书中没有或很少(没有认真再去考究了)涉及理论知识,就算有也是很浅很表面,让人感觉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然而,我发现书中所谈的“道理”或者做法都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如蒙特梭利的人格独立、尊重平等、规则与自由等教育理念、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等等。当然了,如果作者在尚未接触过这些教育大家的前提下能有这样的觉悟去做教育,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的章法分得太散,没有逻辑结构,像一名母亲的教育观察日记而不是一本教育类的指导书籍。

  此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接近生活,易于操作。里面的案例都是大多数家庭孩子会出现的情况,家长或者教师看了会很有亲切感和代入感。而且作者非常聪明,懂得利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去跟其他成人对比,并不时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这实际上就是拿民主的教育理念跟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个中做法的区别与效果一目了然,让很多处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成人看了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诚然,我对此书的价值还是认可的,毕竟中国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家长不在少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幼儿教师也很多,而如此通俗易懂又不废话连篇的实践类育儿书正适合此类家长和教师去看。

  看到豆瓣上有9分,过誉了吧。

  看过此书的家长或者老师,建议你们看一下几本书噢: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窗边的小豆豆》

  《爱和自由》

  《孩子你慢慢来》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七):也许你不懂孩子的心

  quot;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教育自己。一个内心力量强大、心智成熟、品格高尚、修养良好的人,只要知晓一点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东西,教育孩子就会得心应手;而自身心智不够成熟、性格有种种缺陷的人,就算他看再多的教育书籍,如果不能改变和完善自我,也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

  以上摘录自《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这本书是从刘未鹏的书单得知的,非常感谢他,让我在现在孩子快2周岁左右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

  这里面有超级多的小案例,有特别多的小技巧。但对我来说,收获最多的就是上面这段话,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在教育自己。我很庆幸我自己还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努力寻求改变。我身边比比皆是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性格有缺陷,更不可能知道自己可以改变的家长们。

  在我的身边,一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家长的回答就是孩子就是那样的,还能怎么管?他们从来不知道身为父母的重要性,他们总是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不关他们的事,假如和他们有关,那就是他们需要让孩子写作业。

  我这里是十八线的小县城,很多人的素质还没有跟上,对于教育,他们也是一知半解,他们希望可以得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包括我在内,其实也有一些父母的意识开始觉醒,知道需要多多了解一些教育的知识,可是奇怪的是,很多岗位都需要上任前进行培训,可是父母却是不需要的。

  想想都觉得挺可怕的。

  这本书里有术,也有道。端看你自己如何去领悟,又如何去实践。这本书推荐给周围的父母,看完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带动老人家,丈夫的改变。很多问题,其实你要求别人先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先做出了改变,别人看到了你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有可能有所触动。人生到底追求什么呢?无论工作多么成功,假如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期,带来一生的遗憾,恐怕是再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的。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八):我只给三星

  先是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接着阅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最后,是冲着这么多的好评去看的这本书,但是读完之后,我觉得没有9.0这么高的分。我也是学教育的,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也觉得确实不错,但是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

  1、首先在阅读目录的时候,我觉得章节分的好乱,没有条理。同样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就要清楚的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2、作者不断地举例说周围的朋友的教育方式哪里不对,不应该这样做,甚至让我觉得,她女儿周周身边的这些玩伴,没有一个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案例!任何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但是有没有想过,即使是学历再高的家长(博士、硕士),只要没有接触过教育学,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和专业的(学过学前教育、或者是小学教育等)是有偏差的,但是反过来,那难道说,这些家长教出来的孩子都是不成功的?

  整本书,我觉得都是在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说教,丝毫没有一丁点的亲和力!当然,不管是什么书,“尽信书还不如不看书”,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观点不一样,有些东西可以借鉴他人的,但是有些方法不能照搬到自己家的孩子身上。还是那句话,方法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观念有问题的除外)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九):用心去懂孩子的心

  首先要深深地感谢在网上认识的“洪太阳好书地”这位同为妈妈的朋友,她也是爱书之人并且在育儿这个方向有较深的研究,她向我推荐并送给我这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收到之后一看,厚实的一本,有25万字。由于当时我的工作太忙于是放置了大半个月,终于在上个周末偷个闲空把书拿起来看。谁知一拿起来就不忍放下,一口气看完了。看后还是感悟颇多。

  这本书,郑重推荐给6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家长,还有准备要孩子或者正在怀孕的准爸爸妈妈。因为书中的超过240个家庭亲子生活案例,描写得非常细致,总会有和自家孩子相同或则类似的情况,如果家长想当然地进行了错误的处理,那么心灵受伤的毕竟是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往往总是标榜自己是最爱孩子的,愿意为了孩子而舍弃牺牲自己的很多很多。但是,极有可能,我们以爱的名义,却在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所爱的孩子。所以,家长要进行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如何科学的育儿;同时,家长也要成长,而且要先于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爱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懂孩子的心。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作者既有17年的幼教工作经历,也是一名母亲,所以书中大部分的亲子案例是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也有工作生活中的其他孩子和家长的例子。由于她既有丰富的幼教理论,又有大量的亲子实际养育经历,因此书中写得家园互动的案例,很值得细细琢磨,特别是书中写到作者是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经历,非常有参考借鉴的作用。

  全书一共八章,从孩子的表现写到父母应该如何做,脉络非常清晰。孩子最大的幸运是什么?这本书的答案是:有一个懂教育的母亲。毕竟母亲在孩子0-6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最重要的养育者。但是,仅仅有母亲是不够的,整个家庭对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懂孩子的不能仅仅是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等都要参与,家中要形成统一的养育原则。因此最后一章有一节的标题是:做智慧家长需要“悟”性,这个题目说得非常有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愿我们这些爱孩子的家长,早日悟“道”并修炼出懂孩子的心。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十):打开和孩子心灵的通道,顺畅养育孩子的家教之路

  第一时间得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和亲子群里一些爸妈们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跟风书吧?实在是被那些书搞怕了,但是又觉得对朋友力荐的东西推诿扯皮会不好意思,因为她反复在强调书中的很多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值得养育孩子的爸爸妈妈们认真看一看,一定会有收获的。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翻看了这本书。

  真的是毫不夸张,仅仅是看了第一章的一部分内容,就“马不停蹄”的推荐给我周围的朋友。事实上,在还没有看到书之前,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位朋友,原本打算让她先“试雷”的,她的孩子5岁左右,对比阅读,相信收获会不一样,评论更权威,呵呵,我承认我小私心了。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她以不可思议的理由回绝了我的推荐。毕竟当时我自己还没有开始正式的阅读,没什么更有说服力的说辞,当时也就不了了之。看过书后,真想对这位朋友说她究竟错过了什么。

  如果说朋友的错过一定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结论当然太过夸张,毕竟在高科技的现代,便捷的网络让信息以无以伦比的速度得以传播,使更多的资源得以共享,令无数人从中受益,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与父母那个时代最大的不同,只要真心的爱孩子,肯学习,相信有很多途径——比如此无穷尽的网络世界——会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此外,也许你已经阅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多本关于养育孩子的图书,但是在面对教育孩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时候,个人认为“多多益善”不为过,毕竟没有哪一本书可以让我们完全复制,而让我们可以在育子路上畅通无阻。

  因而,阅读新书《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真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作者有着17年的在教育一线工作经历,根据自己与孩子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在0-6岁时候)的相处,得来的与孩子交往的经验和心得汇集编著本书,这是那些毫无育儿“第一战线”的实践经验、只是从这里那里拼凑抄袭的杂乱无章的所谓育子图书根本无法对比的。

  这本书记录了超过240个家庭亲子生活案例,从生活细节着手,着重写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学习、怎么做家长、如何完善自我等八个大的方面,真切实用。个人也是在这些例子中看到自己曾经茫然无招的影子,而认可本书价值的。

  当然了,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成长过程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相同的年龄阶段还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相近似的养育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讨论,可以让更多的爸爸妈妈就一些教育问题,产生某种契合,从而为我们孩子的教育提供我们最明智的、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参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