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10篇

  《平凡世界(全三册)》是一本由路遥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一):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这本书给我的心灵震撼或许超过了我之前读的任何一本书。

  之前看豆瓣上的评论,有些人觉得看不下去,甚至挖苦与讽刺,或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或许以前生涩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也不那么令人烦恼了,一本书对我的吸引力来自这本书给我的共鸣。是啊,书中描写的时代不是文革与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变迁吗?出生在二十世纪末的自己又怎能懂得那份艰辛呢?可是自己的父辈与爷爷他们给我们描述的那个世界与书中的世界是那么的吻合,他们曾经给我讲的点点滴滴,他们曾经的奋斗史又不得不让我对这本书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书中描写的亲情爱情又岂止是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呢!

  书中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写黄原地区一个叫作“双水村”的地方发生的故事,书中的故事平凡而又真实,我曾无数次为此感动与落泪,昨天晚上的凌晨终于得以读完这本著作,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他上了二级台阶,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布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这是孙少平回到大牙湾煤矿的场景,本书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地遐想,

  是啊,这一家人的命运到底会怎样呢,正当命运的辉煌时刻,孙玉厚大儿子孙少安的妻子秀莲患了肺癌,二儿子孙少平矿井事故在脸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他现在又回到了矿里,准备在这里奋斗终身……,往后的这一切作者都留给了读者去思考与遐想,我们不由得不为这一家人捏了一把汗,是啊,这起起伏伏生活才组成了我们这个平凡的世界啊!

  我们所能猜测的只是这一家人的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不过在大风大浪面前这一家人会更加从容了,这是岁月带给每个人的,生活的历练让每个人更加从容与珍惜生活!

  书中很多的场景我都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本书有着强烈感情的原因,孙玉厚一家一直贫穷,贫穷在那个时代就意味着让人瞧不起,可是目光短浅的人们啊,你们又怎能断定这一家世世代代都身居人下呢,农民的儿子孙少安从改革开放以后,办起了砖厂,最后竟成了双水村的头号人物,成了万元户,并且出资重建了村里的小学,二儿子孙少平敢于吃苦,不甘于在双水村这个小小的世界度过自己的一生,出外揽工做活,不仅每月往家里寄钱还供妹妹兰香上学,而孙玉厚的小女儿兰香学习上也是出类拔萃,考上了北方工业大学,这一家人在短短地十多年里从“人下人”越居到了“人上人”的位置,人们只看见这一家人的成就,却很少人看见这其中的艰辛啊!

  我的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他的大部分记忆是停留在他二十多岁之前的,作为70后,他的经历竟与孙家两兄弟是那样的相似,虽然那段岁月,父亲不止一次地向我提起,可是每次都是那么动容,我甚至可以依稀看见他眼镜里满含的泪水,他说这些东西一辈子都忘不了啊!哪怕自己死的那天。下面我将以第三者的身份转述这一故事,因为没有体验过那种生活,或许我一辈子也不会有父亲那种对生活的感悟,我感谢自己能够有机会听到这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相信自己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会对这一段岁月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

  爷爷那一辈是农民,准确地来说我们家世世辈辈是农民,奶奶说那个时候爷爷是“三级贫农”,所以用当时的话来说家庭成分比较好,奶奶的父亲是富农,小时候我总是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你们家这么有钱,还嫁给爷爷呢,不应该也找个有钱人嫁了吗?”现在想想原来那时候自己的世俗观念是那么重,不过那时候的婚姻哪有什么自由恋爱呢,记得当时奶奶对我说:贫农成分才好呢。我当时还不怎么明白,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心中就存在着疑问:为什么没有钱还好呢!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才慢慢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爷爷一生很坎坷,他父亲在他1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一个哥哥因为不想成为家里的负担,爷爷结婚后哥哥便喝农药自杀了,现在只有一个姐姐还在,也就是我现在所称呼的“姑奶”,奶奶刚刚嫁给爷爷时家里的光景还是不错的,爷爷那时候身强体壮,又上过一点学,所以在大队里当了会计,而后有政策下来,每村分配指标,一些农民可以去当工人,爷爷分到了指标,他被分到了武汉一家发电厂当维修工,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资,家里共有四个子女,最大的是女儿,三个儿子,我父亲是最小的一个。因为工厂里生活条件的艰苦,爷爷中途便回了家,一家六口人那时候还马马虎虎过得去,不过爷爷三十岁左右变患了病,最严重的病是肺结核,从那以后长期卧床不起,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从此,一家人的重担便落在了奶奶头上,奶奶早出晚归地挣工分,这个大家庭的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奶奶,那时候爸爸刚上小学,奶奶不仅要照顾这一家人,还要给爷爷治病,一家人那时候的生活可真谓是“人下人”的生活,即使那时候富裕的人很少,即使如此,我们家依旧过得不如大多数的农民,毕竟一家人的中流砥柱病倒了,不仅不能够劳动,还需要花钱治病啊,父亲每每跟我说到他的儿时生活往往会感慨万千,他说他们那时还经常吃不饱,晚上饿的经常睡不着,因为他是最小的,所以奶奶还会偷着留一碗米饭放在柜子里,晚上饿了就父亲就偷偷起来吃完这碗饭,毕竟家里兄弟姐妹多啊!父亲说当时在农村谁家的劳动力多,谁家就受人尊敬,因为其他人家都畏惧你,一方面是劳动力象征着家族的发达,另一方面即使有什么矛盾打架也不怕啊,那时候农村的很多矛盾都是通过武力的方式,所以父亲说他和几个哥哥小的时候,他们家经常受人欺负,有时候收谷子下雨的时候,其他家一会儿就收完了,而他们家的谷子只有奶奶一个人能收,最后来不及只有被雨淋湿了,奶奶经常一个人流泪,不过后来他们长大后,他们家又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常常谷子还没捆好,他们就已经把上一趟的送回家又回来了,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农村总是要生儿子的原因吧!

  父亲是他们兄妹几个读书读得最少的,因为爷爷奶奶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当时农村“重男轻女”的风气其实在这个家庭并不存在,爷爷奶奶甚至还更照顾女儿一点,光从读书来看,我姑姑读到了初中,其他的小学还没毕业呢!我父亲只读了小学四年级,父亲说倒不是家里强制不让他上学,而是他看见家里的这个状况,而且总是交不起学费才自己辍学的,他说他们学费当时总是拖欠着,总是要等到奶奶攒够几十个鸡蛋卖完后他们才有钱交学费,而那时候的学费也仅仅只要几毛钱,为此老师总是让他在外面罚站,下雨时故意让他们这些没交学费的站在屋檐下让雨淋,父亲说他那时候特别自卑,这是一种对人格上的侮辱啊!久而久之,父亲便对读书没有了兴趣,回到家后帮奶奶放牛做农活,父亲说时间长了,自己在家里很烦,自己就寻思着出去打工,父亲十六岁时和同乡的几个孩子带着借来的几块钱出去做工,父亲说那时候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一天工钱是三块多,每年回家拿着两三百块钱交给爷爷,他那时候是油漆匠。

  通过别人做媒,父亲认识了母亲,母亲的很多亲戚当时都是经商的,父亲便决定和母亲一同做生意,他明白打工永远不会是一个出路。他找各地地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借了两万块钱,那时候父亲连一分钱本钱都没有,我很难想象父亲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冒这么大的风险,万一亏了呢,这将会让他打多少年工啊!父亲说他并没有想过去放弃,他说这是他唯一的选择。而父亲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便是他那两年经商的岁月,当时社会的治安不是太好,而且没有货运部,每次进货都需要自己亲自去,当时父亲在湖北恩施的山区,那时候进一次货不仅要转车还要转轮船,父亲常常一手拿着一百多斤的货物转车转船,那时候每经过一个地方,往往会有很多的地痞流氓,一下车便来找麻烦,收取保护费,或者直接借替你背货物的名义,强行抢下你的货物,最后收取高价的托运费,父亲说到这里的时候,往往异常地激动,他说车上的货物还没下完,这些担夫就把你的货物拖着往前面跑了,在轮船旁一行人坐在你的货物旁,收取高价的保护费,眼看轮船要开了,有时候被迫无奈必须给他们。父亲的个头比较高大,将近180的身高,即使这样,父亲说因为要赶时间,所以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有一次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群人的无理要求,他怒吼道:“今天货物我不要了,我们今天同归于尽,我把你们一同推在长江里!”这些人才有点胆怯了,于是只好妥协,降低刚刚无理的要求,父亲说他又不能过分地得罪这一帮人,毕竟每次进货都要从这里经过。可怜的父亲啊,为了生活你究竟忍受了多少委屈

  父亲说那时候治安乱是一方面,还有天气和地势的原因,那年的冬天,他和二哥,也就是我的二伯父,一同包了一辆货车,拉了一车货物回店里,当时走在大山里,正值晚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很快路面上便覆盖了白白的一层雪,虽然车子有一根很粗的防滑链条,但是上坡的时候仍然有些打滑,猛然间,车子方位失稳,直往后划,而旁边就是悬崖啊!所幸,这辆货车撞在了一颗大树上,才避免了车毁人亡的悲剧!而车子被陷在了大雪中,父亲说他和二哥、司机共三个人手掏大雪,直到凌晨三点才将车子掏出,父亲说二哥当时还劝他:“现在又不是吃不饱饭,为什么拿命去做赌注呢。”父亲只是说这只是短暂的,进一次货又可以卖好长时间了,打工永远不是一个出路啊,有时候我问父亲,我说你当时这么辛苦,你后悔做生意吗,他说他从来没有过,因为他被贫困折磨怕了,再苦他也要坚持下去。

  第一年后,父亲说他就已经把当初借的债务还清了,很多人都很眼红,而真正直到这其中艰辛的只有他自己啊!

  这些我只是从父亲口中听说的,或许父亲遭受的磨难比我听到的多得多,生活的磨难和几十年的走南闯北才让父亲渐渐褪去了农民的目光短浅,变得有魄力与珍惜生活吧。

  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父辈那一代艰苦的岁月,我又想到了我自己,虽然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但是惰性总是会缠着自己,或许生活的压迫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就像父亲所说,那时候的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因为那是唯一能改变他命运的途径,而现在的我们或许是选择多了,我们变得无所谓,变得不再愿意拼尽全力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回顾自己的这十多年来,又有那一段经历可以让自己刻苦铭心呢,或许有,但比起自己的父亲,这些成就却显得那么的渺小与不值一提

  我们生来平凡,但我们从来没有安于平凡!我想起自己爱的人,我想起自己追逐的梦想,你有过为这些东西付出所有吗,你有过父辈一样破釜沉舟的魄力吗,我是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父亲是不幸的,同样也是幸运的,他有过一段无悔的青春与岁月,我有着比父辈更好的基础,也如愿以偿地实现了父辈的梦想,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但这远远不够。我要像少平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为所爱的人,为所追求的梦想,所想要的生活竭尽全力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二):我看《平凡的世界》

  初三的时候读过这本书,书所描绘的不是我熟悉的年代,那时候没有太多的感觉,仅仅就是当做一本小说来读。高三的时候她再次的送给了我这本书,那会儿正面临高考,学习不太好的我已经满身都是颓废没有了一点进取心,不想学习的日子坐在教室我想你们可以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无聊,于是爬在桌子上不是睡觉就是看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少平少安他们三兄妹的选择和境遇,无不让我看到两个字:重生。时代的变革给了年轻人一个颠覆世界的机会,少平少安兰香的前进过程,他们执着追求的热情,他们青春的勇气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生长在现在这个安逸而危机重重的社会,我们需要他们的点拨。这是我们父辈的力量,我们父辈的旗帜,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悸动与冲劲远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这批纠结于无谓苦痛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

  我非常喜欢书中提到的的一首诗: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年……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三):我们的生活

  乡土中国,绝对属于中国的一部小说,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整部小说是一张网,结成的材料就是中国特有的关系网,所有的情节,事业、爱情都离不开这个关系网。一代又一代,黄原是这个网的核心。看到这张网才真正的明白了费孝通对中国的描述。

  农民的儿子,也只有农民的儿子才能写出这样的农村,在里面我看到了农村鸡毛蒜皮的小事,看到农村能人的成长,看到了少平的挣扎,这也是很多农村知识分子的挣扎,我相信作者的影子也在其中。

  作者很有远见,文化的泛滥,组织结构问题,农民的局限,财富与素养不同步引起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小说中都有。但是,很多东西,作者没看到,也看不到。比如,小说里大学的气氛现在几乎再也找不到。小说里,无论怎么描述人,大多数人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对于所有人,作者都用平凡人的善良与情感去描述。可是,现在,某些人已经超越了这种平凡的善良,所以虽然这部作品是写实的,同时却也是相当理想化的。

  但是对于我,一个处于青春迷茫时期的人来说,太快,一切都太快了。上学时的幼稚和青涩、爱情的朦胧和甜蜜,伴随着人的成熟和稳定,一切都随风而去了。十年,看似不长,实在也不短,对于某些人来说,决定他们的一生。而我,这部小说的读者,也处在如此令人激动的孙少平的十年中。看见少安的富裕,少平的成熟,金波的死心,我有种失望,有种伤感,可能有作为读者对于故事情节期盼的自私,但更多的是对于青春的叹息,是啊,他们长大了,他们长大了,意味着他们成长了,也意味着他们的青春不再。甚至,对于浪荡的王满银也有一种同情,他是个晚熟的孩子,可是最终还是成熟了,成熟的代价是自己的星星斑点与白发。

  第三部中,中国的高速变化,人生的跌宕起伏,让我惊心动魄,刚刚是两人牵手如胶似漆,突然阴阳相隔,分割两地。大悲大喜。同时,人,无言的结局实在让我放不下。并且,第三部中,为了关系而关系实在是有点无语。可能作者是想表现百年孤独里面的思想才这样安排吧,但总觉得有些别扭。我怀念第一部的低沉,第二部的朝气,毕竟无论怎样他们都带给我希望。

  说有爱情的颂唱,有社会的戏谑般的幽默和讽刺,有人生的史诗的平静。小说里有的是我们的青春和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家乡和亲人、我们的亲情和爱情。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奋斗。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四):面朝黄土,春暖花开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写于2010年3月29日的襄樊。

  平凡的世界对于我们八十年代生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确切来说是八十年代前半段的人,或者更早的几代人。我们时常是因为他们的推荐而解除到了它,读着其中许多陌生的情景:在学校吃大灶,住窑洞,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幅写满黄土高原上风土人情的长卷徐徐展开,一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人物活灵活现;故事中没有尔虞我诈和险恶斗争,连王满银这样的“二流子”也让人笑着骂他。所以,即便是有时空上的阻隔,我也能感受到这平凡的世界中扑面而来的热情与亲切感。

  当仁不让的男主角孙少平在一次次的角色转换中实现了自我,探寻了独特的人生之路。马斯洛将人关于“自我实现的需求”置于需求金字塔的顶层,古语也有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但从高中毕业时少平对田晓霞的一番话便能看出他对于不可预知的未来见解独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背着很重的东西一直走下去,或者去救一场大火”。他走上了通往理想的“阿拉斯加之路”,这倒并不是因为他鄙薄农民的身份。正相反,他因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拥有农民的淳朴人格而自豪,这些使他终身受益。书籍将他带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但他并未因此专注于建造空中楼阁。他通过肉体上和生活上的磨练完成了精神的自我实现,也因此打破了我们这个年纪对于理想幻灭的失望和郁结。

  田晓霞可以说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朵奇葩(我实在是喜欢曾老师形容一灰的这个词),她的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惊喜。孙少平第一次见她是在地委大院,“她的衫子像男孩子一样披着,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孙少平居然觉得脸红了。后来他们熟识了,同抄XXX诗抄,讨论他们看过的书。毕业前她请他吃饭,两个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梦想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谈话。随后,孙少平主动和她断了联系。但是命运还是让已经成为揽工汉的孙少平和田晓霞在黄原剧院门前相逢,爱情之花慢慢地催生了出来。有人说路遥之所以让晓霞死在无情的洪水中,正是因为他不可能写出一个“公主与灰小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童话式结局,他们的爱情在整部作品的基调之下必定会重蹈孙少安和田润叶的悲剧覆辙。所以读者们种种IF ONLY的假想都只是徒劳。谢谢大家丰富的狗尾续貂的想象力!

  我这么理解田晓霞的死:光芒四射的她象征着作者寄予青年人的厚望,洪水夺去了她的生命,但是这青春之火却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

  我们崇尚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意境,但其实对生活抱有越高憧憬和期盼的人现实生活中往往极不如意。你,和我,我们会成为蚁族、房奴、裸婚族,我们越来越习惯社交网站的短小精悍却无力掌控自己平淡漫长的表述能力。我总是对于枯燥乏味的集训抱怨连天,却没有低头看看自己的脚印是否清晰。“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而路遥在开篇说“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虽然远离了那片环境,但不要丧失淳朴的意识。

  对于艺术作品,我更加倾向于开放式的结局。没有终结,没有句点。像盗梦空间的那个陀螺,不知道是否停止,倒下……

  第一次写评论,而且是一年前的苦难笔记中摘选出来的,难免还是不熟练。欢迎拍砖丢鸡蛋。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五):视界不等于世界

  这是一本作为睡前读物开始的书。如果你对公社时期的黄土高原很感兴趣,能耐得住性子读上几章,那么你会喜欢上它、放不下。这里边有中国农民最朴实的命运,没有你想要的罗曼蒂克,也没有你想的happy edding,是来自“中国千千万万的小人物之一”在历史的洪流里生存的一段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剪影吧。很值得一读。

  无数人抱怨这个世界,抱怨他的不公、抱怨他的丑恶、抱怨他的冷漠……但是我们只要有呼吸都逃脱不了和世界的对话,你以为你超脱人间的时候,其实不过是自己垒砌的高台,人,总是要生活在现实中。

  有几个人想要过的平凡,又有几个人承认自己是平凡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不管是在平原还是山地,我们可以沿袭祖辈的地产,也可以开辟新的天地,不管你站在多高的位置,总有那么一刻,你会心存敬畏之心,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别人奋斗18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又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没坐下来喝过一杯咖啡?

  一个人不能被现实的境地所束缚,保持一个上进心,要相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有一天命运之神会垂青你。

  看的最远的地方,那不是世界的尽头。

  平凡的世界,你的故事呢?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主人公孙少平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在我们现在年轻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困难。整个故事读下来着实让人感动,作为一个大学生,看到身边太多的人,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不愿意去做“傻子,” 不愿意去做别人看不起的事, 不愿意静下心来想想到底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人说, 这是成熟了。 我说,这是幼稚。 没有理想主义精神,不知到自己生活目地人怎么能成熟起来?

  最后的孙少平虽然没有成为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可是他的内心却是如此的丰富。 他爱过, 他悲伤过,他奋斗过, 他获得过。人生不就是要有这些才会完整么? 作为一个小人物,我们也可以有理想改变世界。我们可能会被人嘲笑,被人奚落,但是这一切和我们最后能得到的心灵上的充实又算的了什么呢?

  从某个角度来说, 孙少平和刚刚去世的苹果总裁Steve Jobs很类似。他们都是可以为了自己的想法而不顾一切行动的人。 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出现 Jobs 一类的人,而理想主义却已经成为父母辈一代的历史遗留,被人抛弃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从精神意义上来说倒是是进步还是退化?

  像Steve Jobs 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的, 我们应该

  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世界等待我们去改变,不论经历什么,我们都应该一往直前。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七):孙少平的爱情迷梦

  田晓霞的出现,只是一个插曲。

  昨天,在一个网站看到一读者对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的评论,总结如下:

  quot;孙少平,农民孙玉厚的二小子,读过几年书,内心虽然激发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但农民--教书匠--揽工汉--煤矿工人,这就是他的最后命运。无论我们多少次被他的信念所震撼,无论他面对艰难环境展示的不屈和他那颗始终温暖的内心让我们多少次热泪盈眶,也改变不了他始终被束缚的命运。

  他太需要爱情了,如果没有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来滋润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将会多么灰暗。但他始终摆托不了他哥孙少安式的悲情结局。

  一个没有前途的煤矿工人,农民的儿子,一个省报记者,市地委书记的女儿。于是,田晓霞死了。以一种更像偶然的方式维持了这必然的命运。当我们看到孙少平如约来到那个地方等待一个不可能到来的人,当我们的心情如同坐在公交车上回忆历历在幕的往事的孙少平一样悲痛,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结论:这段爱情从来就不会存在,只不过是作者路遥为一个内心觉醒却不得不被现实埋没的平凡人的一种安慰。他的命运自始至中都一样。"

  没有一段美好结局的爱情的"平凡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挣扎不出大环境的命运,也许故事里的孙少平有这么一段爱情,那么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孙少平"不会这么幸运。意识到这一点,内心悲恸,不禁联想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我,与及那些自命可改变世界的人…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读后感(八):谁会甘于平凡?

  平凡的世界里谁会甘于平凡?

  当年看这本书,确实燃烧了一把。为孙少平的奋斗精神,为书里每一个的美好。尤其是当田晓霞居然喜欢上孙少平的时候,最是欣喜,最是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努力着,奋斗着,哪怕你只是在矿上挖煤,让自己的力量挥洒了,让自己青春的血肉舞动了,就是活着。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困兽犹斗”。孙少平就是一个困顿不经,仍然奋斗不息的经典。他活着。

  高三,空气低迷,人真的需要点什么点燃自我。需要什么证明自己还活着,还站立着。平凡的世界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就幻想自己是孙少平。

  现在,工作了。经过了几年社会的洗礼。突然觉得平凡的世界真美好,那个世界虽然有各种艰难困苦。但是没有见谁无奈,没有见谁失去希望。时隔多年,书中的情节我都记不真切了。只是知道那是一部有关时代有关青春的史诗。那里有热血,有付出了就有回报的等价交换。

  如今,我会觉得在煤矿挖煤,哪怕你手里拿的是文学经典,你听的是灵魂之音,依然是在挖煤。或者不是挖煤,是在机关,在学校,在公司,无论在什么地方,似乎都找不到那种奋斗不息的感觉了。

  看书就是看自己吧。

  我只是觉得平凡的世界离我远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