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10篇

  《红楼梦杀人事件》是一本由江晓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一):值得读的《红楼梦》同人文

  但凡是涉及到古典文学名著的创作,或演义或续写,我从来不看,唯一一部印象深刻的是《飘》的续集《斯嘉丽》,但也无法和原著相提并论。 关于经典,我个人认为是那种能够给后人以无限想象和扩展,却从来不曾超越的东西。《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别说续集了,连后人广泛知道的高鹗结局都被批评的浑身是伤,更别说其他的扩展性著述了。

  江晓雯是个才女,研究《红楼梦》有点功夫,对于这部古典名著的内容、诗词、典故可以说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在这个基础之上,她写了一本《红楼梦杀人事件》现已由新星出版社推出。可以想象,这本书的推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还可以想象,这本书出版后的各种评论和读者反响。此前曾经有一本同名的书,是个日本人叫芦边拓的人写的,只能说创意不错、文笔也可圈可点,可惜研究《红楼梦》不到位。基础工作不到家,就敢用《红楼梦》写扩展和延伸实在很有勇气,当然最后有读者骂“辱华”虽然夸张了些,但多少也反映出读者的态度,不过姑且原谅人家吧,毕竟是日本人,又不是专业的红学家,能做到这个份上就不错了。按理说您写的东西在日本出版,骗骗日本不了解《红楼梦》的读者就完了,还非得跑到《红楼梦》的故乡出版,招灭可不就是必然了?

  江晓雯的《红楼梦杀人事件》在基础研究的工作上做的还是很到位的,书中也不会出现种种令人汗颜的常识性错误——基本上作者在人物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展开上还是中规中矩,文风和叙述也都是力求接近和原著相似。不过江晓雯还是聪明的,若想把《红楼梦》写成一个侦探小说还是需要另外虚构一个侦探的,毕竟原著里的人,无论是宝玉还是金陵十二钗,还是别的什么人当侦探都够牵强的,因为每个读者心目中对《红楼梦》描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想象,如果作者一意孤行,把这些人物叙述成另外的大相径庭的样子,势必会遭来骂声一片,就好像现在热播的新版《红楼梦》,中规中矩可能比所谓的形象创新要保险的多。所以在《红楼梦杀人事件》里必须另外虚构一个人做侦探,我个人认为江晓雯这点想的透彻,比芦边拓做的要让读者容易接受, 毕竟是架空的同人小说,仍要以尊重原著为基本原则,如果人物的性格和脾气都变成另外的人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挂羊头卖狗肉,但也足以把人雷翻。

  可以说在《红楼梦杀人事件》这本书中,作者江晓雯塑造人物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基本按照曹雪芹原著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想象和发挥,却并没有冒险的创新,所以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以大观园为背景、宝黛钗等金陵十二钗和大观园里丫鬟们为配角的侦探小说——当侦探小说看可以,当原著的续集或演绎的话就免了吧。不过故事本身是不错,但也有遗憾和不足,结尾的仓促和不尽如人意使这个小说大打折扣,另外也有读者提出名字起得不好,我本人也同意这一说法,起个更合适的名字而不是刻意地硬要迎合《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可能更能体现江晓雯本身的作品魅力

  总之江晓雯写的这部《红楼梦杀人事件》是一部值得一看而并不至于雷人的侦探小说。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二):有待提高

  作为本土原创的作品,从主观上我一向是比较支持的。这本《红楼梦杀人事件》买的比较早,但是一直没有看。原因是网上的风评不是很好。而且手上一直有其他想看的说,所以落下了。从整体上来说,我对本书的评价是——主题不错,构思不足,野心很大,功力不足。

  我从小学就开始看名著,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一直是我的最爱。但是《红楼梦》其书却直到大学才开始看。原因自然是这本书并不适合未经太多人事的人去读。这本旷世名著的好坏早已有公论,我这后世小子也就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我肯定,无论后四十回是何人所续,大观园里众人的结局也绝对是令人遗憾的。无论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小说,都逃不过当时社会的主宰,女子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只有忍受悲惨的命运折磨。而《红楼梦杀人事件》一书正是从这点出发,反其道而行,让这一场发生在大观园中的猎杀成为促使众人寻梦的动力!从这点来说,本书的主题值得大家为其喝彩。

  作为推理小说,本书中包含了模拟杀人,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等多个推理元素。四起谋杀案现场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加入残忍血腥的画面,令人感到强烈的视觉反差。作者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不可谓不深。而且作者设置的红鲱鱼也颇为成功。最后的几个逆转也颇有功力。然而,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这一连串的不可能杀人事件的诡计确实十分薄弱,都是最基本的“烂大街”的推理诡计。而且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四个看起来很华丽的诡计,最终却没有任何的推理。真相是由凶手自己解说出来的。虽然合情合理,却没有证据和逻辑。这点是本书最大的弱点。

  另外,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是想把整本书融入红楼梦的意境之中。在诗词歌赋、景物描写中也颇有曹风,但是问题又来了。作者似乎文笔功力不足,导致在描写大观园生活时,人物语言、性格均非常传神。一旦开始描写案情时,就完全变成了现代推理小说的感觉。作为侦探的卫若兰放佛是个从现代穿越而来的侦探一般。说着凶手、密室、不在场证明、杀人事件等话语在大观园这一片古香古色中游荡,阅读时感到十分不适。

  我对于一本书从来不会一面的黑,或者一面的喷。所以这本书自然也有他的有点,除了之前说的立意精彩,布局巧妙外,作者对于大观园内的每个人物都写的十分传神。宝钗之精明能干,黛玉之娇柔敏感,探春之大气强势,迎春之麻木不仁,惜春之冷面冷心,晴雯之心高气傲,袭人之用心良苦,宝玉之怜香惜玉都着力刻画了。尤其是对史湘云这个角色,作者更是在原著上有所拔高,让我们看到一个英姿飒爽、开朗豪气、活泼娇憨的枕霞旧友。除此之外,作者还对每个角色进行了自己的二次塑造。将大观园内的每个人都写的让人喜爱。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作者在处理一些细节的地方也很细心。一开始我一直觉得某个地方作者写的十分不近人情,但是一直到答案被揭开,我才恍然,但是这点不能说,很容易泄底。

  我个人认为本土原创的作品应该受到我们自己的呵护。对于其优点应该捧,对于其缺点也应该指出来。但是不要一味地去骂。我会为每一位原创推理写手鼓掌!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三):红楼一盏茶,碧落数滴露:高处不胜寒

  如果一个人熟读红楼梦,且还恰巧是古典推理迷一枚,那么看完这部原创的《红楼梦杀人事件》,是会有吐血的冲动的。在新版红楼梦雷声滚滚的大环境之下,这本不知为何非要与芦边拓之书重名的原创推理也相当精彩地展示了电闪雷鸣的风头。

  通篇华丽丽的文字,要铺陈那“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意境”,口口声声说继承了《红楼梦》原著的审美精髓,可惜“画虎画皮难画骨”,刻意的模仿之下,只看到了表层的绚烂,景致风物,衣着色彩,倒是端的相似,人物举手投足,语气神情倒也韵致十足,可看到底,都还是曹老爷子的笔端婉转,至于风骨,着实体味不出。倒不是说作者不尽心尽力,不细致求全,而是为了念念不忘的所谓的诗意唯美,将我们熟知的大观园又浓墨重彩的粉饰一新而已。若要此等文风,多少网络写手便可拔得头筹,倒也未有几人敢说自己饱受古典文化熏陶浸淫,下笔成诗词。仿古,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更何况这样毫不避讳的同人作品,笔下的古意古韵着实得小心翼翼,添一分嫌肥,减一分怕瘦,并不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再者,即使是学古而簇新文,也更要有自己的精气神,早已不是老八股的时代,超越才是文学应当追求的境界;不然就连历朝历代的诗人词者曲家,如不是在先模仿后超越的方式下锤炼文字,思考世事,抒发情怀,哪来的“百花齐放”,自成一家?要不只是一批批“李杜”第二罢了。

  而要硬生生在这个这边清幽那侧雍容的争妍斗艳之园里安排一出推理剧,那又是要何等功力?推理的精髓不仅仅在于结构的紧凑、逻辑的严密、自圆其说得合情合理、结局的出人意外情有可原或是倒叙中层层剥离动机的合理性以及与大环境(包括时代背景)的相生相容,还在于对人性的挖掘与剖析,不是恐怖惊悚,也不是尖酸刻薄,而是让读者在不同的名侦探的一套套解释背后体会人性的无奈纠结复杂与深刻。而这一点,阿加莎做到了,艾勒里•奎因做到了,甚至不算老的宫部美雪和东野圭吾也多少做到了。本书作者努力了,但效果似乎并不怎么乐观,让人印象深刻的更多是作者开场不久就时不时暗示的种种线索,直指结局,仿佛再美好梦想都成了她个人的一厢情愿。一本让人读一半就能思索出结果的并且还能自行给这个结果配上合理解释的推理小说应当说算不上一本很好的推理小说。推理小说作者要做的就是将故事延伸至推理迷们已经很强大的想象力之外但又不是胡言乱语;诚然,这很难,可是写作这件事本就是很难,劳心劳力,伤肝伤神,还不一定能博个满堂彩。

  所以只能说作者的努力是有目共睹,但结果却只能各花入各眼了。剧情和语言的发展在后半部越发令人哭笑不得,时不时冒出琼瑶的煽情和古龙的不羁,想来该是作者的博学在写作时收不住手的边缘效应了。向往自由自主的主题和最终的安排能看出作者对红楼金钗和宝二爷的命运的痛惜与用心良苦,但这不是一系列“谋杀局”便可以轻巧解决的。密室杀人布置和ABC杀人法的推理过程确实有板有眼,但宝钗的无端升华和宝玉的猛然间醍醐灌顶实在让人摸不清头脑,而“小燕子”似的史湘云也真是糟蹋了她聪慧的美名。

  简言之,一部集推理元素、古典元素、言情元素于一身的唯美派戏剧化小说,忽略那个毫无想象力的书名,不以原著之名相校之,不以推理纯推理之意相验之,倒是不妨一读。但若看官是此等人群:即使包容了娱乐精神也不能理解吴氏《赤壁》这样恶搞影片,那么于此书还是敬而远之,以免自寻烦恼吧。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四):大蒜就着咖啡吃冰激凌

  完全打着《红楼梦》的幌子招摇撞骗。本来以为是位红学家对《红楼》抽丝剥茧的全新诠释,没成想完全是位“砖家”编造的“科幻片”。

  书里部分引用原著,部分是作者自己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不着四六的创作。明显看出作者浅薄的文学创作功底,内容被硬生生的撕裂成两种文学风格。原著,拗口的话语形式;后创作,简单无味(或者说“无畏”)。校对也有错误。

  总之,不知所云。故事想编的离奇、创新,但真的毫无美感,无值得买。

  《红楼梦杀人事件》读后感(五):中国的创作者,加油

  好久不看推理小说,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午夜文库出版的国产推理--《红楼梦杀人事件》,书名就吊足了胃口,半期待半怀疑,国产推理能否写出足够缜密的推理?

  这是一出以晴雯,迎春,惜春,黛玉的死为主线的连环杀人案,并且用上了传统经典模式:用道具预告杀人,并且运用了《红楼梦》的诗词,营造出了极其唯美诡异的气氛。

  《红楼梦》珠玉在前,作者文笔虽非上层,但难得的没有受日本小说影响的习气,宝钗,湘云,迎春,惜春几个女性的性格塑造和说话口吻,深得红楼韵味,属于渐入佳境的作品。

  值得一说的是,整个杀人案件的发生到结束,作者不单单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红楼梦》同人小说来写,更是将红楼梦故事夹叙其中,间或加入作者对红楼人物命运的研究,故事最后的动机解答也和作者对后40回红楼人物命运寄托了自己的想象,巧妙的融入整个案件当中。

  从红楼原著“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引出的史湘云和卫若兰的感情线穿插进来,将两人最终命运也连在了一起,要知道,他们的故事在原著《红楼梦》里只在三十一回结尾的总评之中有提及,学者普遍认为此回暗伏了后40回史湘云和卫若兰的故事。

  将卫若兰塑造成刑部大人的角色,这也是个不小的惊喜。

  作为本格推理,四个预告杀人事件运用风筝和诗词,氛围和场景都足够绚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个名句更是出人意料得使用了一把。

  两个密室的解答没有多少新意,但也及格。

  整个杀人案件的场景在大观园的背景下,紫菱洲,潇湘馆,蘅芜苑,凹晶馆几个场景的转换,足见作者对大观园之熟悉。

  这些都使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借助红楼人物写成的推理小说,作者的对红学的研究心得发挥想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如果读过原著红楼并且有一些红学储备,看这本书的时候每每多有会意,这也是让我对这本通俗的推理小说多了一分赞赏。

  TW,编辑这篇文字的时候看了豆瓣,发现还有一本日本推理作家芦边拓写的同名推理小说,那本不知如何,回头发现江晓雯的这本评分却是真够低的。还好我没提前看评论,总体,如果你是红楼爱好者和推理爱好者,都可以看看(反正你们也看了不少岛田庄司的本格烂作),对国产推理,我看得很少,但还是用本书飘口的午夜文库的一句话说:中国的创作者,加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