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10篇
《当李晓峰成为SKY》是一本由李晓峰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9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一):我们都曾追梦
从买来这本书到今天下午看完将近有半个月了。看完之后,45度抬头看天,SKY,是个追逐了自己梦想的真男人。
同样是被自己的朋友或者寝室带到了网吧
同样是因为上网在家里偷偷拿过钱
同样是为了不在后期太卡而喜欢RUSH
我在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电脑,首先开始玩的就是星际争霸,那时候住一个院子的朋友打了两年的hunter地图,战术永远只有一个,玩T就是堵口然后出大河战舰,玩Z就是小狗狗RUSH,玩P就是炮台流。
在我们开始放下手上的小霸王,走出了昏暗的游戏机厅之后,突然出现的星际争霸真的是太有吸引力了,那时候网吧少电脑配置低,每个小时一块钱,说真的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来说真的不便宜,可是我们还是会在周末约好三五个人去网吧激战,回来之后就是各种讨论各种炫耀。
书中SKY对于星际的热情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当时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战术,没有讨论怎么去提高,完全是沉浸于星际中那种指点江山的感觉。一对小狗在手对方就算一对坦克也不爬。第一次花钱去买星际相关的书籍的时候更是爱不释手,研究来研究去甚至上课也和同学开始讨论了。
星际真的是我成长过程中不能抹去的一部分,如果我初中不是成绩比较出众我也会萌生去打职业的想法吧。岁月如梭,但我们都成年了仍旧忘记不了星际,魔兽在我们心中的印象
在拿到书时就没想过书里面的文字会如何如何,里面那些真实的故事就很足够了。星际到网游到魔兽再到中国魔兽第一人。这是多么艰辛的一段路。
特别搞笑的就是在书中看到很多星际争霸选手的ID,PJ啊F91还有老杨这些现在还活跃来中国电竞的人,他们都是王者。
正好今天SKY以wcg中国区冠军的身份进入全球大赛,
昆山加油,SKY 三连冠吧。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ky的故事早已熟悉,但是看着书还是特别有感觉。
ky作为一个电竞玩家,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玩游戏玩得好一点,殊不知其实他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书中Sky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苦练星际和后来的魔兽,正常情况下每天训练时间都是10个小时以上,疯狂的时候一天训练时间可以达到17个小时。就算是职业运动员,这样的训练量也是很难达到的。做个简单的计算,Sky训练的时候平均每天训练十个小时,除去大大小小的活动以及比赛,他每年的训练总时长就约为3000小时,从02年开始接触魔兽,05年WCG夺冠,粗略估计有接近一万小时的训练时间,很符合《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看到Sky说他一天训练十几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从大一开始每天花10个小时钻研一样东西(比如编程),那我现在至少已经能在我钻研的领域取得一定成就。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三):了解即可(一本读一次就够的书)
ky的rush很霸气,sky的书很流畅。
简单的文章,不美;简单的文字,不燥;
但真实,
让我们明白—书是李晓峰写的!
这是一本读一次就好的书,
突然想起一句歌词: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是的。
希望盖哥的坚持
鼓励我们继续前进!!!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四):关于Sky,关于电竞的一点记忆
14页突如其来的一句“Sky join the channel”,几乎瞬间让我眼眶湿润。这种感觉,只有曾偷偷跑去网吧的人才能体会,那是一种满怀激动踏入虚拟世界的少年情怀,那是急切想摆脱背后沉重负担的欢快,那是忘却一切不爽、委屈的兔子洞。
第一次WCG夺冠时,在《大众软件》的专题上看到有记者说,Sky和别的选手都不一样,其他选手在飞机上、宾馆里,基本都在聚众打牌扯淡,而Sky则静静地看书。国内的电竞圈里,能拿得出台面,放到圈外人面前的,也就Sky、BBC等寥寥几人罢了。其余的,队标摘了跟网吧里的芸芸众生也没什么区别,电竞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资本的良性运转,而投资方,看到一个个站都站不直,话都说不利索的人,转念一想还是去找几个卖肉的模特作宣传来的靠谱。
有一部电竞纪录片《Beyond the game》,拍的很烂,以局外人的视角草草凑了一堆WCG的镜头。但其中有一个亮点,不是Sky,也不是Grubby,而是极具天赋的MadFrog。他离开韩国,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后,回到瑞典的家里,却几乎无法正常生活,勉强找了份在监狱里的工作糊口。一个镜头里,MadFrog坐在车上,看着窗外,像是对镜头又像是对自己说:“在War3里,我仿佛能看见战争迷雾里的东西(战争迷雾是指玩家视野之外的不可见部分),我能感觉到对手的动向,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但在现实的道路上,他却举步维艰,采访到他父母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对一个天才的褒奖、不是对自己儿子的关爱,而是对待精神病一样的鄙夷。
ky没有Moon那样飘逸灵动的操作、思路,没有Grubby那样超高号召力的帅气、赞助条件,实话说Sky甚至都不是我最喜欢的选手,但国内的电竞要发展,最需要的不是多少个冠军,而是更多像Sky一样明白自己身份的选手、像King一样不为个人名利的经理,像Zax一样的梦想家。
一路走好,中国电竞。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五):SC中的sky
原来Skysong也打过SC啊,原来他用的是神啊,原来最擅长最拿手的是rush啊(书中写到的比赛凡打到后期全GG了)。
原来比赛中也憋过航母啊,原来也XX冲过坦克雷阵啊,原来也速偷隐刀空头屠农啊,原来那时一直都不是职业的啊,原来也曾进过WCG却从来没有出头过啊。
有位叫做无罪的大神写过SC三部曲,SC彼岸花和两部流氓高手,那才是真正的写SC职业比赛,虽然是YY的,就像篮球飞人一场球赛可以画几本,小说中的一场比赛甚至可以写上几万字,一个游戏菜鸟也能按照小说中的战略战术手法推到高手。彼岸花和高手都是双美协归齐人之福,高手II更是俩齐人之福啊。WCG更是连着几届都抢到了手啊。
虽然现在warcraft差不多过时了,我依然在玩他,玩不过别人总可以欺负欺负电脑吧。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六):成王败寇的人生
只要是玩电竞的没人不尊敬SKY,在这样一个男生顶级领域中神话一样的人物,当年我玩WAR时,就曾学着你的战术,SKY一波流。最近在你博客上才知道原来是家里的电脑配置不好,人一多就很卡,你只有速攻的方法,养成了这个习惯。
我替你感到遗憾的是,你站在世界人皇的位子,没有得到你应该得到的荣誉,而是人们一谈起这个行业至今还是认为靠玩游戏赚钱很不可思议,如果你生在韩国,也许就不会成就这位人皇,但是没有如果。
这个行业的成功,付出的不是辛苦那么多,是将青春赌上去,甚至自己的一生。残酷还是你活在中国,这个对游戏存在很严重偏见的国家,但国产网游却满天飞(我不把国产网游归为游戏)。
初中毕业,到你读完成教毕业那段时间的故事,看的我常常热泪盈眶,这是任何一件煽情的玩意都不能达到的效果。一些经历如果没有经历,是真的写不出来的。这个行业如果到不到巅峰,就只有没落,没有中间地带。
祖国辜负了你,你赋予了祖国
我一直认为没有给你应有的荣誉。
引用你那段话
这一切就像是梦,但又不是梦
因为梦不会如此难走,梦不会如此真实
-----------------------------------------------------------------------------------
前些天看澳网,李娜在总决赛输掉了比赛,我以为我会失落,结果出来后我认为无论结局怎样都是很好的。为什么会这样想...感谢生命
去年年底昆山WCG2013,跳掉了所有课坐在电脑前看你的比赛,三冠王果然是个诅咒。这届的WCG关于最后一届WAR传闻满天飞,其实我也认为WAR该退出历史舞台了,Sky连总决赛都没有进入,和Moon一样,对于他们谁是第三名不重要。后来Sky说如果是Moon赢了的话,他会打出GG,和自己的WAR告白。
够了,Sky你已经够了,你早就是我在电竞上最高的选手,你告诉那些懵懂梦想,恶心生活的人,你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七):戳中泪点
ky的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要结束了。
这是一个纯粹的电竞爱好者的故事,它也是中国千千万万电竞爱好者们的一个缩影。在每一个新领域诞生时,总是会有一些怀揣梦想的人投身其中,以自己的青春岁月在荒野上孵化出一片青葱的草原来。当人们徜徉在这片青葱草原,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时,他们是否会记得那些孤独的先行者?
不记得也没关系,至少作为先行者的我们,看着电竞爱好者的群体逐渐壮大,看着大家仍然怀念过往的峥嵘岁月,这就已经是最大的欣慰了。如果还有机会给我一个角落(比如说这本书),让我跟那个时代走出来的少年们聊聊属于Sky的时代,那更是我整个职业生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看到最后这段,莫名被戳中泪点。回想当年学生时期的假期,每天也是几乎18个小时的练习,突然觉得离电竞好近。然而却没有坚持下来...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八):回味
这是Sky的自传故事,好的故事不需要犀利文笔作修饰。
在火车上看得入神,很有代入感,Sky在初中高中干过的事情偶基本也都经历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年代的共同记忆。
以前常年看大软,对Sky和电子竞技圈内的人都比较了解,这些故事都会在本书中逐一呈现。
从这本书中,能看到Sky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挫败与无路可退的困境,光是看着就令人咋舌。尽管迷茫漂泊,看不清前路如何,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煎熬和考验,但Sky全都挺过去了,“坚持不懈,无法被击败”是这类人的共同特质,仅这一点他就已经胜过很多人。
看着Sky一路从普通走向辉煌,再从顶峰回归普通。正是一幅正弦函数图,也正是真实的人生过程,不乏遗憾,不乏美好。
这样的人生很精彩。
注:对电子竞技不了解、没玩过《星际争霸》《魔兽争霸》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本书索然无味。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九):不只是属于这个行业的荣耀
这本书从多看买回来出看就觉得似曾相识,然后才想起来若干年前在李晓峰自己的博客上已经连载过,当时我还追了几期,后来自己也就错过忘记了,现在手上的这本书应该是一个当时的回忆录连载的修订本。
以文学性来讲,这本书实在没什么值得一提的。看的时候我甚至惊叹于李晓峰能如此娴熟和流畅的讲完这么长的故事,想来这里面编辑也居功至伟。除去文学性后,这本传记大致也就是讲的一个平民孩子如何熬过人生最痛苦的时光,最后在一个行业有所成就的故事。我不愿意用“屌丝逆袭”这样的字眼,因为逆袭意味着需要把自己的成就拿来和高富帅们比拼。而sky取得的成就拿来和高富帅们一比,其实真的也就一般。而且对于这本书的读者们来讲,这本传记和sky本身的成功给人的启发,比起逆袭更为重要。
所以这就是个励志故事,谈不上什么逆袭不逆袭的。在李晓峰成为sky之前经历的那些痛苦的日子,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好时坏,谈不上谁比谁更惨,谁比谁更刻苦。整本书有大半的篇幅是讲他成名前如何的反复起落,看不到出路。起落的模式太多,以至于看到中段的时候,再次看到他说自己又如何美梦破碎我都麻木了————我只是一个旁观的读者都不愿在看下去这种一次次的梦想破碎,何况sky还是当事人,那个十多岁的少年?
前几年刚从学校跑出来后,我还有一点时间和心情继续了解和关注着这个行业与我熟悉的那些名字。以前看李晓峰还是个生涩的对镜头会尴尬一笑不知道说什么的男生,大概是去年吧,在湖南台的天天向上里又看到了他,已经会抢过话筒侃侃而谈。应该也是有经验,知道自己讲话的时间不多,于是用不输于自己手速的语速飞快的说着,讲什么是电子竞技,如何如何正面积极阳光健康,看得我在电视机前哈哈大笑,太可爱了。
在比赛之外的李晓峰,出现在公共场合里的形象大多如是,拼命的竭尽所能的给人普及电子竞技的意义,试图让主流更能包容和接纳这个时间并不算久远的行业。这点上用老黄牛来比喻真是太恰如其分。哪怕是在多年后的今天,我对这个行业的观点已经完全改变,我一点也不认同李晓峰和同类的一些理想主义者的看法和做法,但我没办法不对李晓峰生出敬意。真的,认真的男人就是这样,女人觉得帅,男人也会发自内心的钦佩。
然后再跑个题,说说我现在不同意的观点在哪里。当年我的观点就是,为什么要拼命的撇清这项运动和游戏的界限呢?在太多太多的地方,可以看到理想主义者们高喊,这是基于游戏的一项运动,不会玩物丧志,如何如何。可惜喊得再想,别人也听不到。我恰恰认为,正是因为过分的拔高电子竞技这个词的意义,才让它一路走的那么艰难。在对不理解的人讲的时候,多少人都爱撇清它的游戏性,而是讲它作为一项比赛的那些意义。可是承认下它除了比赛的竞技性之外,作为一个游戏本身也好玩,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算它不能成为比赛项目,就是单纯的做为一款游戏,给人以愉悦和快乐,有什么不好呢?
可惜的是,当时别说靠打比赛吃饭作为一个职业了,就是玩游戏本身,都不能入主流的法眼。“玩游戏拿工资”本身听着就让人心里发虚,何况“游戏玩物丧志”的观念盛行,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们试图撇清“娱乐”而强调“竞技”也情有可原。但可惜,当作为载体的游戏如果不能被世人所正眼看待,单抽出来的竞技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牢。
当你可以理直气壮的玩游戏,所有人都觉得如同喝水吃饭一样正常的时候,也就无需特别强调电子竞技的竞技意义了,一切都会自然好起来。很多从事职业的会埋怨父母不理解——可父母为什么要理解呢?隔行如隔山,做豆腐脑的不需要去懂炼钢,父母也没必要理解你。归根结底,是当时的我们太弱小,太不自信。
时至今日,玩个游戏已经不是什么罪过了,电子海洛因这个词语当年望而生畏让我们又气又急,现在已经都进入垃圾堆了。刚学会走路的小孩都拿着爹妈的iPad玩了就不放,电视机里能看到游戏的电视台也有两三个,更别提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游戏视频和节目。至于热门项目英雄联盟,更是直接的把竞技和职业选手这些概念给普及的更广。也许不能普及到所有的人群,但至少给不少网游玩家也扫了盲。
所以虽然说现在仍然有只拿几百块钱工资的选手,父母们仍然不理解(当然他们也永远不需要真的去理解),仍然有欠薪和八卦事件不断传出,商业比赛拖欠奖金,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和当年一样,但一切又都和当年有些不一样了。因为就算这个社会没有真的如当年很多人希望的那样“为电子竞技正名”,但至少这个社会对这一类人的包容度进一步提高了。无论如何,这是好事。
所以即便我再不认可当年老一批玩家和圈内人所坚守至今提倡的一些东西(当然也有不少人转变了看法),我仍然敬仰并钦佩这一批人,如同我对李晓峰的敬意一般。不是因为他本身如何励志(他当然励志,哪怕我觉得他没有远见但仍然很励志),也不是因为他如何为国争光,更不是眼馋他的奖金和工资,而是作为一个异类行业的标志性人物,在一个顽固坚硬的主流堡垒上试图打出洞,并且一做就是这么多年,为这个围墙中的社会里的各色人展现了生活其实有更多的可能性。凭这一点,就值得我无上的尊重与敬仰。
这不是只属于电竞行业的荣耀,更是属于所有不甘平庸追求理想的中国年轻人。同为八零中生代人,我为见证过你的时代而感到无比自豪。
《当李晓峰成为SKY》读后感(十):天空月亮
书展买到的这本书的扉页莫名其妙地有一个Sky的签名,这也是我的第二个Sky签名了。第一个是在China Joy得到的,初见Sky便觉其气质超凡,隐隐透出真正的王者才有的自信和从容,虽然当时没能得到和Sky切磋的机会不免有些遗憾(后来在Dream Cup第一轮碰上Infi多少弥补了一些)。第二次看到Sky好像是2009年的WCG中国区总决赛,决赛里Sky败给了败者组上来的Fly100%。我同学是Sky脑残粉,不甘心就放Sky从选手通道离开,我们在楼下一个偏僻的后门堵截到了魔兽项目的前三名。Fly100%那年的战绩辉煌,意气风发,很受追捧,而刚刚输掉比赛的Sky可以看出来很郁闷,不想说话,让我的同学有些神伤,只能拍了几张Sky坐在阶梯上恍惚的照片,而获得第三名的Infi基本不被怎么关注,只是站在人群的一边,脸上微露着笑意。当年的WCG世界总决赛,重返WCG世界舞台的Sky折戟淘汰赛第一轮,而Infi在决赛中逆转战胜了Fly100%,接过了Sky衣钵,又一次为中国在WCG赛场上夺金。赛后,Infi泣不成声。
我开始玩魔兽正好是高一第二个学期,也就是08年上半年,错过了Sky的巅峰期也没有经历西雅图的梦碎。时至今日,已经阔别电子竞技多年的我上一次关心电竞还是因为Sky。2011年WCG世界总决赛决赛,Sky先胜一盘却最终又输给了Lyn,我的心中略有些遗憾,不过让曾经扬言“暴雪不加强兽族那就由我来加强兽族”的Lyn拿一个冠军也没什么,毕竟在魔兽环境很不好的韩国坚持下来也不容易。Sky2冠2亚的战绩足够彪炳青史了,我甚至为Sky能再度跻身决赛感到有些惊讶,想想Sky已经是26岁的人了,过了电子竞技选手的黄金期,英雄难免迟暮,不禁也要缅怀一下我的高中岁月了。每天放学在学校旁边图书馆七楼的电子阅览室和同学们操WAR3,从一开始饱受蹂躏,再到笑傲群雄,直到最后同学们纷纷转投DotA,留下我一个人孤独地在专属的25号机奋战,偶尔享受背后一群学弟们的围观。我参加Dream Cup,大多数被一轮,后来终于碰到了Infi,坚持了10分钟也成了我炫耀的资本;17岁的我不能参加WCG的线下赛,就只能参加浩方的WCG线上复活赛,然后碰到了WE的panxiang……现在还时常想念高中时那些不孤独的时候,自封学校电子竞技联盟主席的我,举办了XX中学地下电子竞技联赛,并在寒假举行了季后赛,以及每个周一下午在图书馆的Mimi Cup。那些录像至今还存在我的硬盘里,QQ空间里满是当时的战报,虽然往事已然如烟散去,但我相信,这些都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想想要是当初和同学们一起转投DotA也许现在能和他们多一些谈资,但是一个人能拥有梦想的时间毕竟短暂,Sky曾经也是追逐梦想的平凡少年,而等到梦想实现,终究发现梦想是离你而去了,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间循环,也许只有追逐本身才值得铭记和回味,也许最完美的一生不过live fast and die young.
最后是沉默如谜的呼吸式的结尾:old_can, LaF_crane, get.t, LaF.bzy, lihao, rugby, wgz, LaF.xiaoP, kun, SHIT.eesee, SHIT.sea, LaF.Na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