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代建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现代建筑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9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代建筑的读后感10篇

  《现代建筑》是一本由(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建筑》读后感(一):筑梦书店出售——《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a critical history

  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5651404833&

  《现代建筑》读后感(二):现代建筑

  这是我给很多向我索要书单的同学推荐的第一本书。弗兰姆普顿汇聚宏大历史材料的能力掩盖了他借由历史来表述思想的初衷,所以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也陷入了庞杂的历史事件之中——不仅建筑的,还有文学的、经济的、技术的甚至是政治的。而在精读了四遍(不包括专题研究中针对具体问题的查阅)之后,渐渐察觉那些事件没有一件属于“八卦”,都是叙事和勾画思想的必然。

  对于建筑学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所能起到的作用几乎在于两个极端。

  一方面,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补足,他的史料叙事如伊斯兰的细密画一般繁密、详尽且事无巨细。这使得我们可以完全无视整部书的结构和脉络,以最简单时间顺序仔细玩味每一则故事——注意,不必苛求自己记住所有故事的时间、细节和评价,因为我们很难从中找到一言以蔽之的论述。只要有一天建立起了关于现代建筑思想的框架,这些阅读过的痕迹马上就会清晰起来,并迅速的相互关联!

  另一方面,这本书又同时建立起了一套极其完整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尽管这套体系被深深地埋藏在细密的历史叙事里,但也正得益于这种深埋,这套体系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格外展现出其扎实、厚重且宏大的光彩。

  当然,挖掘的过程远较品味历史图景的过程艰辛痛苦,但是收获的内容和快感也远远不可相提并论。如果说对单项问题的涉猎像一本书的话,体系就如分类清晰的书架,她本身也许并不提供内容,但她可以为任何一本相关的书找到恰当的位置,并让这些书在一起呈现出各自原本没有的意义

  建议多次阅读,而在每一轮阅读的过程中只关注某一、两类问题,如社会背景、文艺思潮、技术演变、形式变化、历史评价、关键人物、代表作品等等。简单扼要的笔记是很必要的,但注意千万别把自己不知道的都记下来,我试过,第一次读时无异于抄书。

  《现代建筑》读后感(三):断断续续地读

  第一次看是在大概8年前,因为某位老师提到了着本书。当时还是建工出版社的老版,第一次看这种翻译过来的专业书,只是对熠熠星光的章节勉强看得进去,因为有大略听过的人名和建筑名。后来,老师问,那些章节你最有印象?当然我的回答令他失望,提示道:是很艰涩,多看几次,串联起来,习惯了就好。最后的批判的地域主义,那是弗兰普顿眼中的未来建筑走向。

  后来继续读书深造,再就是工作,做一个老师。时不时会翻翻看看。可以认为是给1990年代或者2000年代的学习建筑的人洗脑的一本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达夫里和达尔科的《现代建筑》。

  建筑理论或者建筑历史有用吗?或者实际上,它们根本与建筑无关。

  《现代建筑》读后感(四):对现代建筑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必读书

  记得是大四那个寒假,从图书馆借来这本大部头的书,一半好奇,一半是兴趣,让我在寒假里坚持下来,断断续续持续的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勉强看完一遍,要问记住了什么,是真没有,倒是在心中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逻辑思考,他可能看起来就像是工业革命那样来的那么突然,却是整个社会的滞后的反应,是对工业革命的成果的在建筑界形式变现,是整个社会思想真正整体提升的阶段,如此看来现代建筑的出现却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引领了近代建筑实践的持续发酵。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也别具一格,将作者的个人观点融入对建筑历史的叙事中,让观者忽略了其实这是一本评论性的建筑书籍,仿佛历来这样的杰出的总结性罗列历史的专业性书籍都是这般,就像中国的史记,将个人的观点近乎完全隐藏在文字呈述中。

  《现代建筑》读后感(五):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礼物

  和很多本科生一样,我读这本书也经历了好多年,从大三的初学建筑史,到现在的大五。每次都是因为前三章无数未知的人名以及晦涩难懂的语言而暂且搁浅。这几天一口气读了下来,其实发现本书从第二篇开始就渐渐好了起来,没那么难懂了,甚至还有些酣畅淋漓

  我读这本书的几天一直让我联想起读奥威尔小说时的感觉,那就是觉得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好像是说给我们听的,这本书也就像是送给我们的礼物一样。

  我想从两方面谈及我的这种感受,也就是书的主要的两个部分:A.批判地记叙现代建筑 B.作者的立场,即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毫不吝啬的赞扬。

  那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A.被遗忘了的经验

  人们总是善于遗忘。立志创新、探索未知的我们是否该对于已知的、我们人类曾经有过的经验加以重视呢?

  今年是2010年,也正是书中着重笔墨探讨的群星璀璨的现代主义运动的100年之后。

  最近各种竞赛不断,关注的点也常常是“蚁族”等我们在城市的生存空间问题。很多学生也常常关注,甚至热血澎湃的参与其中。从积极性上讲,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仅仅有积极性也并不意味着能解决问题。就像戴同学的“城市下的蛋”,既有想象力,更有实践力。但是,他确实不能作为我们的根本出路。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西方在一百年前和我们现在一样的困境。支持我一口气读完400多页书的,也常常是这样的感叹,原来这样的想法100年前就已经有了,甚至比我们现在做的还要好。

  众所周知,好多当时活跃的现代主义建筑家都是社会主义者,他们本着“大蔽天下寒士”的积极愿望投身建筑实践。但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确实无法摆脱最终还是为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服务的现实。也把这种原因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包括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的失败等等。

  但是,众所周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现代主义运动的100年后,我们的政府是否还想过,或者行动起来,为那些真正怀有社会主义理想的建筑师合作,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呢?那我们的建筑师,也是否还有那100年前的激情去希望改变些什么呢?当然,我们现在的情况较之以前,一定更加复杂和多元。但不管怎样,首先,我们还是要有人把那些曾经的经验挖出来,重新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为我们的实践进行有效的参照和参考,而不是把这种人类经验遗忘,从而盲目的“摸着石头过河”吧。至少我不想再听到一些留学生回来对我说:西方曾经在城市等方面走了一些弯路,但回国后很遗憾的发现,我们不但不吸取教训,甚至可能比当年西方走的更弯。

  .过度膨胀的自我

  作者对于同样欠发达地区所涌现的诸多新建筑(如20世纪末的印度建筑)的激赏和赞扬着实引起了中国建筑师的嫉妒。但确实,比你强一点点你就会嫉妒;比你强一大截你就会羡慕。这种心态也表现出我们一些人对于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筑发展的不屑,以及对发达国家建筑的过分谄媚。其实我们觉得我们一样可以做的很好,甚至像日本建筑那样反过来影响世界建筑。当然,我们对此都抱有信心,我们的建筑和建筑师也开始得到世界的一些认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许太急功近利了。即使明年的普利茨克奖授予了中国建筑师,那也不能代表什么。就像是GDP不等于人均GDP、国富不等于民强一样。真正的进步或许在于真正的好的建筑师多了,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其实日本建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成就,决不仅是我们看到的那十几个大师的名字。而是在他们之后几代的普通建筑师作为一砖一瓦所构筑起来的,他们默默地踏实地做了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很不削去做的基本工作,比如外国著作的翻译,以及人体尺度等看起来是小问题的研究。当年很多建筑师一辈子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翻译了国外的基本重要的著作,而且翻译的质量非常高。就连日本一直投身实践的一线建筑师也有很多精彩的译著,比如柯林罗的《透明性》的日文版的译者就是伊东丰雄。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去后抱怨要读的书国内没有译本,得需要自己翻译,而日本的留学生都可以找到译本,节省了很多时间。当然,也许恰恰读原著是件好事,但是,我想说的,这意味着国内的大部分建筑学的学生是读不到的,而日本本土的学生在日本也能看到,至少在书籍资源上与世界同步。而且,每次一次次、一个个的抱怨之后,还是没有人愿意把那些好书书引进到中国来,也或者还远远不能让人满意。这种国内的资源匮乏,就会引起国内学生的无知以及自我膨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想当大师,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我们一步一步做,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因为在中国愿意做这些基础研究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做了些基础的传统材料研究就马上成为先锋了。

  书中第三版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当代建筑的前十年存在着许多困难—至少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极其宽广的发展领域中去进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总是落后于形势,因为每一代都产生出新一批才华出众的建筑师,而他们的前一代仍然正处在轴向成熟的时期。”

  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了妹岛和世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柯布西耶的曲线”以及她立足于研究如此之“小”的一个点,竟然走出了这样广阔的天地。那么,那些曾经的矿藏,我们还没来的及认识就已经被新的信息所淹没的被遗忘的遗产,在今天甚至在未来,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建筑师的立足点。

  书中的插图明显不足以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庞大信息,当我们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可能拿着柯布全集或者更多的图源来对应作者的文本,那时可能又会发现更多新鲜的东西

  如此好的礼物,不收下主人也会见怪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