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公正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0: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正经典读后感10篇

  《公正》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桑德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正》读后感(一):看完这本Intro,随便写写印象深刻的几段

  无知最快乐,可我们偏偏要让自己不停的学习,因为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要好过做一头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好过做一个满足的蠢货,可这是为什么呢?当你做过痛苦的人,你便不愿意再做猪了,这是人的想法,可是猪却不觉得自己低级。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为了他人的眼光?还是为了世界发展

  康德不认同助人为乐,因为助人为乐的目的是乐,而不是助人。要做一个纯理性的人就要剥离自己的情感,真的有人能做到吗?不过康德对于类似于东莞问题的看法,倒是深得我心。没有将对方当成纯理性的人,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不道德的。康德认为遵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才是自由的意志,这与法治的思想一样的。只有法治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民主。

  关于交税、捐赠等等,人们时常觉得我凭劳动得到的收入,凭什么要拿给别人呢。事实上在当今社会,没有谁是能够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对每个人负责,每个人也就应该对社会负责。商人赚钱靠的是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市场规律,但终究人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你进入了一个碰巧不需要你所提供的各种才能的社会,这并非你的过错。那些取代你而被录取的人,并不应得一席之地,也并不因为那些使他们能够被录取的因素而值得表扬。我们仅仅是将他们——和你——作为一种满足更广阔的社会目的的工具来考量。”或者说,所谓的公正不仅仅指分数,而综合了很多因素,也许有些人生来就必须更努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决定某物品的正当分配方式,我们需要研究被分配之物的目的或意图。现实中有几个词,牛嚼牡丹、对牛弹琴、附庸风雅。说到底还是要看牡丹、弹琴的人、风雅自己的选择

  “目前我们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美元。然而它包括空气污染和香烟广告,包括清理高速公路车祸的救护费用。它包括我们用来锁门窗和那些关押撬锁罪犯的监狱的专用锁,它包括对红木的毁坏和在动乱中损失的那些自然奇迹,它包括凝固汽油弹和核弹头、警用装甲车以镇压城市暴乱,它还包括……那些为了向我们的孩子销售玩具而美化暴力的电视节目。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健康,以及他们的教育质量或他们玩耍的乐趣;它也不包含诗歌之美和我们婚姻力量、公共争论的智慧以及公共官员的正直。它既不衡量我们的敏锐,也不衡量我们的勇气;既不衡量我们的智慧,也不衡量我们的学识;既不衡量我们的怜悯之情,也不衡量我们对国家忠诚简言之,除了那些使生活有意义事物以外,它衡量一切。此外,它能告诉我们有关美国的一切,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骄傲。”同样适用于中国

  道德困境几乎总要伤害一些人,而作者却引出了共同善,也许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目标

  《公正》读后感(二):再考虑一下,如何做是好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那个流行很广的哈佛大学公开课,看过前面的两三集,很有趣的课程。不过这本书似乎比课堂上的内容要更深入一些。刚看完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后来整理笔记的时候看出点门道。如果后面有时间,打算把公开课再看一遍。

  我们这里更多的应该还是“功利主义”的考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人民服务”什么的,至少表面上是。

  而我自己之前更多的认同“自由至上主义”,弗里德曼的观点曾经深入我心;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可以再仔细的考虑一下。

  从康德到罗尔斯,再到亚里士多德,给我的感觉西方的政治哲学一脉相传。又想起来葛优在《大腕》里面关于境界的解释——你在这儿,我在上面一点,佛在很高的远处。

  《公正》读后感(三):精神助产士的桑德尔

  实话说,我对迈克桑德尔的《公正》的公开课有着很深的偏爱,这与其说是他的学说有多么高深(某些对于功利主义,尤其是康德先验学说的目的性解释还有商榷余地),毋宁说是他那种苏格拉底“精神助产式”的授课着实让我着迷。在不断的反问中引领你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反而是次要的,那个相互启发的思辨过程,让你如同在路上捡到钱包一样,不断发现问题的更多可能性,这于从小便受到“填鸭式”教育的我有着莫大的诱惑力

  什么是公正?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如何实现公正?桑德尔在书中提出了三条公正的进路——福利、自由与德性。

  一、功利主义:善就是要谋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他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福利最大化。“功利”在此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幸福,抑或阻止痛苦的东西。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边沁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使得它成为道德和立法的基础。在面对失控电车的道德困境中,功利主义就认为生命价值是可以估量比较的,它也试图去提供一种衡量幸福的通用货币,它不加批判的衡量每一种偏好,每个人的偏好都同等重要

  因而功利主义也饱受诟病。批驳者认为,功利主义天生就容易忽视少数人的权益,衍生为多数人的暴政。电车难题在他们看来,五个人的生命价值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对等的。而在我看来,不加以考虑二者的年龄、身份也是愚蠢的,假使那一个人恰好就是习近平,而另外五人则是刚从银行抢劫潜逃的罪犯呢?这是一个问题。此外,如果将每个人的偏好都不加批判地等同的话也是很危险的。推到极端的情况是:古罗马时代的斗兽场,一个奴隶被迫与野兽搏斗,从而换取众多奴隶主的笑声。这样的幸福最大化是否可行呢?

  作为人性化的功利主义代表,约翰˙穆勒认为这当然不可行,为此他试图挽救功利主义于非难,他相信我们可以区分高级和低级快乐——评估我们欲望的质量,而不仅是评估其数量与强度。“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要好过做一头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好过做一个满足的蠢货。”然而事实上穆勒背叛了功利主义,而逐渐滑向了自由至上主义。他认为功利最大化应该避免实用短视,而应当从长远考虑。而穆勒认为尊重个体自由从长远来看能够带来最大化的人类幸福。

  二、自由主义:在不妨碍他人情况下,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权利

  在穆勒看来,强迫一个人根据习俗、传统或流行性(大多数人)的观点而生活会陷入荒谬的一致性,从而妨碍了他达到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对其人类能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他在《论自由》一书中说,“权利的独立性就是绝对的。个体是他自己,是自己身体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倘若不伤害到他人的话,人们应该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政府不能为了保护人们不受到伤害,而干涉个体的自由,或将大多数人的关于怎样最好地生活的观念强加于每个人。”

  为此自由至上主义者包括洛克、诺齐克都鼓吹自由市场的好处,而主张建立“小政府”。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让人们参与自由交换就是尊重他们的自由,干涉这种由市场的法律,就侵犯了个人的自由,而政府在财富再分配方面的作为则被他们指责为强迫性劳动。可是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是否能真正完全拥有自身?譬如只要不伤害他人,女生就能将自己的子宫作为一个工厂,在淘宝上出售自己的婴儿吗?只要不伤害别人,我们就能买卖自己的器官去换取苹果吗?还有,人是否有选择成为奴隶的权利?

  对于人是否能完全拥有自我的问题,卢梭的答案是否定的。“公民完全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人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反而是玷污了自由。”我们今天很容易将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与规则,视为社会强迫个人的范畴,而将市场交换看做是自由的范畴。可事实上,在人们订立契约结成社会时,每个人都让渡了一部分自由,自我拥有因此也是有限度的。在另一个向度上考虑,将人类视作商品是不对的,因为人是值得被尊重的对象,应当作为人本身而加以尊重,而不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对象,尊重与使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重视态度

  德性:强大到近乎变态的康德同学出现了!练就纯粹理性!

  1.关于幸福最大化的问题

  康德反对功利主义。他认为,道德不能建立在经验主义的考量计算至上,因为人们在特定时间里所具有的偏好与兴趣都存在偶然性,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其行为原则必须具有普遍性。因此很难构建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偏好至上,而且偏好并不能教导我们分辨是非,而是更加工于计算。另一方面,康德认为功利主义事实上是将人视为了获取幸福最大的手段,即使是处于善良的目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我们有尊重个人尊严的绝对义务

  我们之所以值得被尊重,并非是因为我们完全拥有自身,而是因为我们都是理性的存在者,是意志自由的存在。只有理性才能决定人的价值。而功利主义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受因果关系和自然法则制约,缺乏自由。正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所以才有了人禽之分,它使我们不仅仅是欲望的存在。

  2.什么是自由?

  自由主义者(其实也包括我们)经常将自由视为毫无障碍地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可在康德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一种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不得已的选择。实质上是受外物所支配的自由。这时候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过是为了某种外在与“我们”的目的,我们以这种方式充饥解渴。

  譬如我在星巴克里正在考虑买哪种口味的咖啡好呢?是要香草的还是摩卡呢?还是来一杯甜蜜蜜的卡布奇诺呢?我们或许认为我们是在运用选择的自由。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弄明白哪一种口味更适合自己的偏好而已。康德并非说这样不好,但他在告诫:“我们并非在自由行动,而是再根据以后总外在给定的规定性而行动。”(语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根据康德的想法,自由的行动就是自律的行动,即本能的受控于法则,这与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律的行动能够根据我给自己所订立的法则(理性立法)而行动,而非受制于欲望或社会传统的指令。这里我其实存在困惑,当我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自认为我是在自由的创造词句的排列方式的,这看起来似乎是自律的行动。然而我发现,写作的本身是不自由的,写作的载体——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总是在牵引着我不断从这个字联想到一个词组,再从这个词组联系到另外一个词组,我似乎成了这种符号的奴役。这时候的我还算是在自由地行动吗?(这很容易让人陷入宿命论)

  大致上总结了通向公正的三条进路。其实这些哲学巨擘的思想是难以读尽的,包括桑德尔在内,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总是在咒骂他的“同情理解”带有工具性偏向,不能很好的诠释他的论辩对手的精神内涵(譬如对穆勒《功利主义》一书的阐释是相当以偏概全的),但我还是原谅了他。

  因为《公正》确是一本很有裨益的书,尽管这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书。但他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观点思考多么精妙,而在于他思考哲学的方式。其实我一直都在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哲学家”,在平淡无奇生活中,我们应当善于去发现生活细节里的哲学问题,大到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何在,小到餐桌上的AA制是否合乎伦理,都可以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反思。不要怕被嘲笑无知,那些嘲笑你的人才是真正的无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你只是天真!而我始终认为,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变得多么成熟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愿意无穷无尽的追问这个世界的真理,关于星空,关于社会,无关功利!大学要造就的是,正是桑德尔的天真,康德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所不屑一顾的天真!

  《公正》读后感(四):忠诚的社会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桑德尔

  Michael Sandel开宗明义 问什么是公正? 然后分别介绍了了卢梭 边沁 洛克 密尔 康德 罗尔斯 诺齐克 弗里德曼 等哲学家的答案 当然也一一给出了反驳 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继受自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 总结起来他的政治哲学观念是关注人民福利 塑造公共德性 促进社会团结 激发爱国主义。

  中国人看到这里愤怒了 卧槽这不就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吗 还需要我看你啰嗦半天才知道?

  我们来看看桑德尔怎么表述社群主义者认为的义务‘that did not flow from consent,that claimed us for reasons unrelated to a contract or an agreement or a choice we may have made’这是自由主义者没有办法接受的 但是自由主义者并不是认为个体在共同体中不需要承担义务 而是不接受这种未经同意或契约未经达成一致意见的义务。而强调共同体的社群主义自己体系内部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隙缝桑德尔自己也说了 就是不同共同体间义务的产生冲突时怎么办? 比如我既在国家这个大的共同体里 也在我所在的州这个稍微小一点的共同体里 也在家这个更小的共同体里 如果我都对他们负有不证自明的义务 那么当他们产生冲突时怎么办? 有的人会说一个人 首先是人 然后才是美国人 然后才是加利福利亚人 最后才是一个父亲一个妻子一个儿子 所以他们会认为人应该先向大的共同体承担义务。也有的人会认为 我首先是一个父亲是一个妻子是一个儿子 然后才是加利福利亚人 最后才是美国人 我当然得向离自己关系最紧密 最亲近的共同体履行义务。这两种观点谁都没有办法说服谁 持不同观念的人行为也会大相迥异。认为先尽大的共同体义务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 美国内战时多少兄弟兵戎相见 而先尽小共同体义务的例子也有很多 Billy Bulgar是Massachustees州很有政治影响力的一位人物 而他的弟弟Whiety Bulgar进入了FBI most wanted list,是gang leader in Boston. Massachustees要求哥哥Billy Bulgar交出弟弟下落的时候被拒绝了 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帮助任何人做对他弟弟不利的事情。

  当然接下来我最无法接受 也是我认为最狗血的一幕出现了 桑德尔既然是社群主义者 而社群主义者又有这么大的漏洞 当然他要试图去弥补和解释它 可是他的解释仅仅是援引了John Rawls的一段话“A conception of justice cannot be deduced from self-evidence premises.Its justification is a matter of the mutual support of many consideratons,of everything fitting together into one coherent view.”翻译过来他想表达大致就是你们不要天真的以为任何关于正义的理论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社群主义是对的。

  罗尔斯说的当然没错 的确任何理论也无法一劳永逸的解决关于正义这个大词的所有问题 但从这里却怎么也无法推出社群主义是对的啊!

  当然我还是给这本书打了四星 主要是一个哲学教授能在第一堂课就谈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风险与坏处 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顺带提一下 他说了哲学带来的两点风险 第一没有带来新的知识而只是新的认知方式 这么一来老的自我认知一去不复返 第二会让人疏离现实 缺乏行动力。因此结论是有节制的享受哲学带来的乐趣。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同样援引自John Rawls “Moral philosophy is Socratic. We may want to change our present considered judgenments once thier regulative principles are brought to light.”而Michael Sandel很有效实现了‘Moral philosophy is Socratic’。

  《公正》读后感(五):致敬迈克尔·桑德尔

  密纳法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的到来,才会起飞。——黑格尔

  几周前优酷组织了一座谈节目,嘉宾多是自媒体领域大腕,罗振宇、袁腾飞、黄西、还有陈永青。他们都是新时代的淘金者,凭着敏锐洞察力,搭上了互联网时代这艘巨轮。他们谈论互联网给实体产业的冲击,以及预言她的未来。 其中多数观点我认同,但当他们谈到教育领域我是坚决反对,罗振宇与袁腾飞大谈高等教育无用论,以及预言互联网终会取代当下高等教育现有模式,学生将不会再坐在教室内,而是电脑旁。将大学简简看成一种技能的传授。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当他们大谈高教已日薄西山时,嘉宾中那位毕业于莱斯顿大学的黄西一直沉默不语。

  又是一年暑假,而这次却是我最后一次暑假了。毕业季的夏风刚过,伤感余韵依在脑中游荡,每一年的六月份学校都特热闹,随处可见身着学士服拍照的毕业生们。大一时看到这些更多的是新奇,因为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以一份试卷挥手告别昔日的校园,更多的是压力突然释放后的轻快,而非不舍。而当大二再次看到此景时,心中更多的是伤感,那时脑中问自己:两年后自己又将从这里带走什么呢?而今再见时,更多的是惶恐。

  一篇“毕业了,你可以从大学带走什么?”毕业演讲传遍网络,作者是厦门大学邹振东老师。是的,毕业了,我们可以从大学带走什么呢?每年毕业寝室楼下都有卖书的,四年的耕耘带不走,寝室带不走,图书馆也带不走,甚至爱人都带不走…… 但后又想,这些带不走的往往都不是最宝贵的,那什么是最宝贵的呢?“最重要的是一种永远的批判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崇拜任何东西。永远对现状不满足,永远想改造世界,也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这是我认为邹振东老师毕业致辞中最精彩的一段,而非那句网络疯传的“不要叫一位陌生人‘老公’”,因为他谈到了理想与批判,我认为最宝贵的精神。

  初识《公正》是大二下学期,那是在看完一部略偏哲学的小说《苏菲的世界》后,对哲学的延续,这堂课改变了我对大学的认识,我将其誉为我大学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正》是哈佛大学的一门公开课,每堂课有1000多人与桑德尔老师齐聚桑德斯剧院,探讨税收、探讨食人案、探讨同性婚姻、探讨公正,探讨政治哲学。桑德尔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授课模式——不是灌输而是启迪,讲述的不是新知识,而是那些你早习以为常的知识,什么是“对”?什么是“好”?讨论的问题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正是这一点为我们提供一个思想碰撞的契机。质疑、反思、追问——答案总在不同思想碰撞中显现。从初识公正课到本学期开学读完纸质版《公正》,感到诚惶诚恐,康德的理性存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不时在脑中浮现。记得那时读完书后是问了自己两个问题:我们拥有自身吗?人生意义是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早已不再思索,因为那是哲学家们做的事,至于第二个问题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有答案,但每当我遇到面临重要选择时候,只要这个问题在脑中浮现就够了。

  每个人都值得尊重,这并不是我们拥有自身,而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即能够进行推理;我们也是意志自由的存在,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行动。——康德

  《公正》读后感(六):公正,该如何是好

  一个人、一项政策、一个组织,如何才能做到公正?看过这本书会有许多新的启发。人们在对社会风气、公共政策上有如此多的争议、分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公正的定义不同。本书给出了关于公正的三个定义:使福利最大化、尊重自由、促进道德。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缺陷,都无法自圆其说。一如功利主义追求福利最大化,却容易导致为群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二如一味追求自由,容易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还会引起道德伦理上的分歧,如人体器官、代孕是否应该作为商品由市场调节?特别是某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经济学家往往只是从经济层面分析问题,却忽视了道德影响;三如依靠道德调节,道德内容本身就是充满争议的事情,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也可参考《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伦理学导论》,该书详尽地列出了众多伦理道德的理论及其漏洞。还有基于双方同意形成的契约就是公正吗?信息不对等情况下形成的契约,会存在欺诈这种不公正情形。

  本书并没有给出如何实现公正这一问题的答案,也无法给出。因为设计再精妙的理论面对复杂的现实也不能自圆其说,往往会陷入与基本常识相矛盾的情况。理论可以探讨绝对,但现实却几乎不存在。没有那种理论尽善尽美,学者们尽可以坐而论道。但政策制定者却不可以陷入无限的理论争论中。窃以为,行动者应该采取最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才是政策制定的方向,而这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许会有学者的争论。而社会风气也是在不断转变中的,执政者在制定具体政策时所需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当然存在领风气之先的人。

  考虑问题时,要通盘考虑到长远的、全面的影响。道德层面当然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都应该纳入考虑。从长远全面看能对绝大部分人有效的,就已经很好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存在着损一方补一方的情况的,尽管如果公开承认这一观点会导致一些恶性倾向。站在道德高点的卫道士们尽可以指手画脚,但是却提不出可行性措施。这是行动者的悲哀,有时迫于现实只能采取表里不一的方式去做。

  《公正》读后感(七):使用度测评:《公正》

  接触这本书是07年大学课堂上,来任课的老师是中大的研究生,看了一下意气阑珊的学生,临时决定去看看她前一天晚上还没看完的《公正》的公开课;

  第二次接触是在去年过年时候在公司值班,临时想到就把整个公开课的视频看完了;

  这次算是第三次接触了。

  不过,当那样一节课落实到文字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接受度一下子降低很多。

  原因可能如下:

  1、关于公正的讨论本身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意义并不大,于是当有稍微的阅读障碍的时候,你可能坚持下去的勇气就似乎没有那么大了;

  2、这门课程一直都是以一种诘问的状态来进行引导,如果你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没有一个恬燥的声音在你耳边,你可能更没办法坚持下去;

  所以,我会更推荐去看视频,似乎是耶鲁大学;

  起因:只是想把这门课结束掉;

  阅读时间:10个小时;

  亮点:不多;

  其他:翻译似乎不是很好。

  《公正》读后感(八):这个世界有多少公正?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性之间摇摆不定。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尊重人的基本权利而未被利益最大化的而理性原则;因此我们才会认为,19世纪遇险的英国船员为了存活下去杀死并吃掉一个病弱的奴仆,是有悖人道的。但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个人的生命权力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反对同性婚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这多少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的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

  我们清醒的理性和人类的良知,会促发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这条道路既能体现我们社会规范的人性,又能体现客观性。而这正是“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有关公证的第三条进路: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作出我们应该做的、公正的选择。

  每日读书笔记: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739893/?start=0&post=ok#last

  《公正》读后感(九):桑德尔的公正观

  桑德尔提出了三种考量公正的进路。

  第一种,福利最大化。

  第二种,从自由的角度,公正意味着尊重某些普遍人权的观念。

  第三种,从德行以及良善生活的角度考虑。

  功利主义与绝对主义。

  功利主义,即结果道德论,凡是能将效用最大化的事情,就是正确的,公正的。所谓正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的幸福水平,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

  绝对主义,就是无论结果如何,残酷的行为就是残酷,本身就是不道德。

  将大汉推入轨道使列车停止,以牺牲大汉的方式挽救另外5个人的生命。边沁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认为是正确的,诚如上面对功利主义的定义,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的幸福水平,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开明的功利主义者密尔从次生效益角度认为,即从长远会降低功利而拒绝推那个人;康德反对功利主义,认为尊重人的尊严意味着要将人当作目的本身来对待。即使是开明的功利主义者密尔仍然是将那个潜在的受害者当做当作他人幸福的一种工具、一种对象、一种达成他人幸福目的的纯粹手段。让他活着,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是为了让以后过桥的人不再犹豫再三。

  《公正》读后感(十):Memo

  公正

  [2011.8.31]

  1 做正当之事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

  三种分配物品的方式:福利、自由和德性。

  那种开始于自由的公正进路是一种宽泛的学说。实际上,我们目前某些最激烈的政治争论,就产生于这种公正进路内部的两大阵营-追求放任主义的阵营和追求公平的阵营。领带放任主义阵营的是一些自由市场的自由至上主义者,他们认为,公正就在于尊重和维护相互同意的成人之间所达成的自愿选择。讲究公平的阵营包括一些持平等主义态度的理论家,他们认为,不受约束的市场既不正当也不自由。在他们看来,公正需要政策来修正社会和经济缺陷,并给予每个人通往成功之路的平等机会。

  在当代政治领域,德性理论经常被看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和宗教右派。对于自由社会中的许多公民来说,将道德法律化这一观念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它具有沦为不宽容和压迫的危险。

  2 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

  为了解决救生艇一案,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更重大的道德和政治哲学问题:道德就是计算生命、权衡得失呢,还是某些道德责任和人权是根本性的,以至于它们超越于这样的算计?如果某些权利在这些方面是根本性的-假如它们是自然地、神圣的、不可剥夺的和无条件的-我们该如何甄别它们呢?又是什么使得它们具有这样的根本性呢?

  我们已经考察了两种对边沁“最大幸福”原则的反驳-一种认为它没有给予人类尊严和个体权利以足够的重视,另一种认为它错误地将一切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物都化为单一的、快乐和痛苦的尺度。

  边沁认为,将某些快乐看做在本质上优于其他快乐的行为,是一种专横。有些人喜欢莫扎特,而有些人喜欢麦当娜;有些人喜欢芭蕾,而有些人喜欢保龄球;有些人读柏拉图,而有些人读《阁楼》。边沁可能会质问道,有谁能说,哪些快乐比其他的更高级、更有价值、更高尚呢?

  3 我们拥有自身吗?/自由之上主义

  我们的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

  4 雇佣市场/市场与道德

  5 重要的是动机/康德

  康德的推理如下:当我们像动物一样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时,我们并不是真正地自由行动,而是作为欲望和渴求的奴隶而行动。

  只要我的行为被生物性所决定,或被社会性所规范,那它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根据康德的思想,自由地行动就是自律地行动,自律地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的指令。

  我认为这里的差别在于:一个精心设计的措辞,以某种方式对说实话的这一义务心存敬意,而一个直率的谎言并不如此。

  6 平等的理由/约翰罗尔斯

  “无知之幂”将暂时不让我们知道任何有关于我们自己是谁的信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阶层或性别、种族或民族、政治观点或宗教信仰;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我们是健康还是体弱多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是中学辍学,是出生于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还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罗尔斯认为,从这种假象的契约中,会产生两种公正的原则。第一个原则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第二个原则关心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尽管它并不要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它却只允许那些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得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差异性原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协议,即将自然才能的分配看作一种公共资产,并共享这一分配的好处,而无论其结果是什么。那些受到自然宠爱的人们,无论他们是谁,都只有当他们的好运气改善了那些不利者的状况时,才能从自己的好运气中获利。

  罗尔斯表达了一个人所熟知,却经常被我们忘却的真理:事务所是的方式,并不决定它们应当所是的方式。

  7 反歧视行动之争

  8 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决定某物品的正当分配方式,我们需要研究被分配之物的目的或意图。

  对他(亚里士多德)而言,政治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套中立于各种目的的权利框架,而是要塑造好公民,培育好品质。

  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相互间的防御提供一种联盟......或疏通经济贸易以及推动经济交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关系到某种更高的事物,它关系到试着怎样去过一种好生活。政治的目的完全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如今,我们一般将政治看做一种必要的恶,而不是良善生活的本质特征。当我们想到政治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妥协、装腔作势、特殊利益和腐败。即使是政治的最理想运用-作为达到社会公正的工具,作为一种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途径-也都是将政治作为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不是人类善的一个本质性的方面。

  9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

  10 公正和共同善

  婚姻的特征带来了它的荣誉性的一面:“公民的婚姻,是对另一个人的一种深层次的个人承诺;同时也是一种对相互关系、友情、性行为、忠诚和家庭这类理想高度的公共庆祝。”

  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使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选择的自由,就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为了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共同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不得不创造一种公共文化以容纳那些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各种分歧。

  (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在堪萨斯大学演讲)目前我们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美元。然而它包括空气污染和香烟广告,包括清理高速公路车祸的救助费用。它包括我们用来锁门窗和那些关押撬锁罪犯的监狱的专用锁,它包括对红木的毁坏和在动乱中损失的那些自然奇迹,它包括凝固汽油弹和核弹头、警用装甲车以镇压城市暴乱,它还包括......那些为了向我们的孩子销售玩具而美化暴力的电视节目。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健康,以及他们的教育质量或他们玩耍的乐趣;它也不包括诗歌之美和我们婚姻的力量、公共争论的智慧以及公共官员的正直。它既不衡量我们的敏锐,也不衡量我们的勇气;既不衡量我们的智慧,也不衡量我们的学识;既不衡量我们的怜悯之情,也不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忠诚。简言之,除了那些使生活富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它衡量一切。此外,它能告诉我们有关美国的一切,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骄傲。

  公共领域的虚空,使得我们很难培养团结和共同体感,而这些正是民主公民社会所依赖的基础。

  除了对功利和同意的影响之外,不平等还能够腐蚀公民美德。那些迷恋市场的保守主义者们,以及关心再分配的自由主义者们,都忽视了这一损失。

  一种共同善的政治,会将公民社会基础设施的重建,作为其首要目标之一。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投资于那种在结果上平等并有利于公民复兴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富人和穷人都想把孩子送进去的公立学校,可靠到足以吸引高收入上班一族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健康医疗、操场、公园、娱乐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等能够(至少是理想地)将人们吸引至封闭的社区之外,而进入一种共享的民主公民社会的公共场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公正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