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由(意)亚米契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教育》读后感(一):或许人间真情

  在大学的时候,我曾前往图书馆地下一层的书库,在意大利文学前徘徊。当时,这本《爱的教育》是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夏沔尊先生翻译的,一本橘红色封皮的小书。我当时心生疑惑:图书馆将书房错位是常有的事,这本书理应属于“教育类”,却又成了文学大系。

  《爱的教育》(Cuore)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日记》,是通过埃•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三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小故事,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作为教育系的学生,多读一读这些方面的书总是有好处的。前些日子到书店偶然发现书架上有一些教育系的专业书,如郑金洲的《教育概论》,让我倍感亲切。或许这就是一个专业带给我的归属感。我自进入教育专业,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我很感谢我的老师为我指路,在他们的赏识下,我能施展自己才华,创造自己的事业。有时候,我将他们做类比,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真的不知道。20年接受学校教育,到底掌握了些什么,我从未好好思考过。我只是明显的感觉,自己在一年一年中成长,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学生、家长、同学、朋友、老师、陌生人,他们形成了一股合力,向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努力。有人说这本书让他们感动,而我却在有些地方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湿。这不是悲哀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这是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前说的一段话。当他翻译完毕,又说过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作为专业教育研究人员,一直以来,我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出教育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似乎这是一种遗世独立,但却又是一种固步自封。其实,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全体人的,又何尝费尽心思做一些难以理解的研究?教育,永远是平实的、真实的、简单的、用爱浇灌的。

  或许人间有真情,只要依然教育存在。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爱,并非一切

  爱的教育。这让我想起Mother Teresa说过的一句话,“爱是通往天堂最近的阶梯。”Teresa修女因为对穷人怀有深切的爱与关怀,深入印度最贫穷最繁乱的加尔各答,为穷人病人送去问候,为小孩子们送去教育,为有能力自救的人送去信心。这是一种没有种族界限、没有信仰束缚的大爱。

  意大利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安利柯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同窗的故事,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轻松的笔触反映出同窗同学的品格、为人和经历,这是一种同窗密友的友情之爱。

  安利柯的父母会不定期在日记中写下他们的感受,或者鼓励安利柯的美好品德,或者写下因为安利柯的无心之失而感到的失落伤害,或者与安利柯交流父母对于学校生活的感触。这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亲情之爱。

  学校的先生不仅在学校课程知识上倾其所有教授学生,还特别关照学生的生活与精神成长。这是一种师者传道授业的爱。

  然而,只有爱就够了吗?

  生活中只有爱的例子随处可见

  父母独断专权地为儿女决定生活决定未来,他们把儿女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好像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一般的孩子,铺好所有道路做好所有决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你好!这是一种狭隘的没有给予对方足够信任的爱。

  女生(这种问题经常发生在女生身上)在谈恋爱之后通常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而是以男朋友为中心规划了一天24小时的生活。当男朋友提出要打球、要与朋友喝酒聚会之时,女生通常会表现出受冷落委屈内心台词是,我想要成天跟你在一起,你为什么要推开我。这是一种自私的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空间的爱。

  只有爱是不够的。即使是全能的上帝,也不是只有爱这一种特质,他还有力量,有智慧爱心使他想要帮助人类摆脱亚当遗传下来的原罪,智慧使他知道如何帮助人类脱离原罪的束缚,力量使他的爱心和智慧能够付诸实践而非流于空谈。ps,耶和华还有一种特质,忘记了。

  力量,智慧,爱。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安利柯与舅舅一起生活的部分,我看到了力量、智慧与爱的合体——安利柯的舅舅。他一辈子做水手,跟着船舶游遍了五湖四海的,见便了大千世界。他虽然没受过正轨的学校教育,但他在生活的历练中变得聪明、强壮。

  蒋勋在诗作《少年中国》中写道:“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山川和大地。”

  舅舅的学校便是海洋与自然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爱的教育

  是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记录了一年的生活,都是生活中很琐碎的东西,但是却能看出伟大与感动。这本书是花了几块钱在多看上down下来的,是我看的电子书里面唯一一本花钱了的,主要是自己太不爱看书,给自己一点压力。最后花了几天看完了。

  “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里面的每月故事将的都是挺感人的,都是小孩子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篇,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坐了一个多月的船,一个多月车,在身上只有几个铜板,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奔波多处终于找到自己的母亲,并让病重的母亲有了活下去的勇气,答应做手术从而恢复健康,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在本故事里面安利柯的父亲作为一个慈爱、善良、懂教育的长着,对安利柯的成长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比如说瓦泥匠坐他家的沙发后上面留一片白,父亲不让他去拍掉灰尘;卡隆(加仑)的母亲去世后,安利柯的母亲来接他,却不让他当着卡隆的面跟母亲太亲密。这个对小孩子极具爱心、耐心的父母亲,总是会好好的去照顾那些脆弱而弱小的心灵,不让他们受伤。这才是伟大的教育者,可惜的是我至今还不曾见过这样的人,或者有一天我会变成这样的人吧。这需要爱心,也需要智慧,却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里面最喜欢的就是加仑(卡隆)了,一个正义使者,帮助那些弱小的孩子,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大爱。。一定是个帅小伙。

  《爱的教育》读后感(四):给你的池子注满水吧——读《爱的教育》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这句话出自《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译者是开明书店的创始人夏丏尊先生,为其制作插图和封面的是丰子恺先生。与其把这本书当做儿童读物,不如当做对教育事业的一个脚注。该书以一个意大利小男孩对学校生活的点滴记录为主线,直接和间接地写出情感与关爱在童年岁月不可磨灭的正能量。同时,作者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以及对祖国的爱都写得感人至深

  学生毕业的时候,书中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到了能解难题、做长文章的时候,仍肯爱你以前的女先生吗?”而学生主人公则这样想:“她一向像母亲样地爱待我。这样的好先生,叫我怎么能忘记啊!”无须摘抄过多,读者已经可以自行脑补那清晰而温情的一幕。

  近期曝出的温岭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广州幼儿园虐童事件、违规校车事件……极大地震撼社会各阶层。央视为此连续四次报道追问:这些老师缺乏的仅仅是师德么?不止是师德,他们更缺乏的应该是爱吧,那种对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爱。反观书中身兼父亲和教师双重身份的老安利柯,他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长者,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刻的理解。他常常采取一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方式,让安利柯从日常生活点滴中体验到生活以外的愈多宝贵知识和人情,及时纠正安利柯错误思想倾向,是安利柯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角色。我觉得,这就是爱的体现。

  看看中国当下的教育,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多数流于形式,教师多偏爱于听话或者成绩好的学生。不是有这么一个笑话么,老师有两个学生,一个被老师喜欢一个被老师讨厌,两个学生都在自习时睡着了。老师看着自己喜欢的学生说:“多用功的孩子啊,睡着了也不忘读书!”再看看自己讨厌的学生说:“多疲懒的孩子啊,读书的时候竟然睡觉!”虽然只是个笑话,却也反应出教育中存在关爱差异的事实。而书中老师是怎么对待跳上桌子捣蛋的学生呢?当这个学生来到老师身边瑟瑟发抖乞求原谅时,老师亲着他的额头说:“快回去,好孩子!”公平,难道不是爱的一种么?

  我们经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事实上孩子们很苦。每当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肩膀背着超大的书包,不由为他们的童年暗暗担忧;每当看到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报名处攒动的人头,不由为孩子的处境感到难过。有时孩子的成绩和特长,纯粹成了家长炫耀和攀比的工具。这,合理吗?我们经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每年的“映山红”活动中,都能看到贫困地区那窘迫的教育现状。那些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那些在坑洼不平的操场上嬉戏的孩子,那些就着咸菜吞咽着白米饭的孩子……是的,我们有了“免费午餐”活动,我们还向遥远的大巴山区孩子们捐助了猪肉,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伸出手来,加入到“教育的爱”中。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老师要对孩子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家长要对孩子有爱,孩子才能学会做一个好人;社会要对孩子有爱,孩子才会具有反哺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来吧,放开你的胸怀吧,朋友,让你的池子也注满水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五):重新发现爱与生活

  很惭愧在25岁才读此书,可是一读就停不下来,仿佛回到童年,自己变成了四年级的安利柯,用四年级的眼睛重新看世界。这个世界真是如此美好,让人心向往之。我恨不得向所有朋友推荐此书却又担心大家不屑读这样的童书。可是就是这样一本童书,毫不夸张地说,已然成为我20来年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21世纪的中国已无奈地变成一个不敢扶老人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被房子车子和票子挤压地连一丝爱的空气都没有了,一抬头只有雾霾,这是令人悲痛的。可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在抱怨社会的同时,作为个体的我们却是推卸不了 责任的。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父母、对师长、对亲友和对社会各色人物的态度,如果生活里可以像安利柯的父亲母亲那样爱所有人,同时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令人欢喜的氛围。

  最后,不得不说夏丏尊先生的文笔将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写得民国味十足,其实成书年代与先生译著也确实相差不远,能译出这样美好与充满爱意的作品来,先生的心中也必定是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六):多久没见过这些爱

  读的是1924年刊开明书店版,读来有些地方甚至会有些拗口,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去感动,反而译的更有味道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个强烈的想法三番五次的跳出来,如果我们小学的语文教科书是这本书,社会将会怎样?

  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爱,它向我们展示了小到对同学,大到对国家的爱。尽管故事在某些层面上有失真的嫌疑,但总比小学教科书里的故事来的更易于接受,更有教义。过往,教科书的意义是认识几个汉字,学会几个成语,对于思想的教育则另开一堂思想品德课,用教条式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黑什么是白。男的叫小明,女的叫小红,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道德的模范。而我们不能像小雷那样不听话不懂事,要做个好孩子。一点血肉都没有谈何教育?是,雷锋有血有肉,但数年后的今天当真相与谎言纠缠时,当年让雷锋深驻我心的孩子们价值观是否受到挑战?而当年便嗤之以鼻的“叛逆少年”是否笑的愈加轻蔑?对于思想、对于价值观的教育就应当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课本里,有的事甚至都不应该说破而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

  社会冷漠的现象已不是一朝一夕,当然我不会简单地将这大现象简单地归结为这个单一的原因,但冷静思考后,众多的因素里怎么会没有教育的份?有人说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以我的资历是断然不敢做出这样的结论的,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社会的阴暗面总有一天会在成长中见识,所以年幼时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要我找这本书不适合做教科书的理由只有一点,外国人写的,译的也通俗,没那么多生字儿让老师默写。不然这样不动声色的教孩子们去爱有谁不会接受?

  里面写的都是些寻常的爱,但就是这样普通的爱在现实中早已不再普遍,人人为己竟似乎成了社会进化的结果。是有多久,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负面报道总是压过正面报道;是有多久,我们看到感动中国却不再感动;是有多久,我们看到路边的行乞者不再去摸摸口袋……

  其实读这书的时候是很惭愧的,和书中人物相比,我哪里还有什么爱在奉献给别人。但是令我欣慰的是,我起码还能为书中的故事感动,也许,我还有可救药。

  《爱的教育》读后感(七):什么三字经

  《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来是给乐乐小朋友选的。前几天去她家忘记带了,前几天晚上睡不着觉拿来读这本儿童读物。很是感动,每句话都充溢着感恩和爱。夏丏尊先生翻译得也棒。孩子们应该读,老师们也应该看看,家长也应该读读。哎,又烦了老毛病了,给别人推荐书了。算了,自己看完再送给乐乐。后半本书是在中国医科大学的眼科病房里读完的。

  伟大祖国的传统教育不是高歌四书五经吗。现在又背什么三字经,讲孝道。只是忘了时代已经变了,变得稀里哗啦。而有些教条在今天也适用,只是时代变了,教条的说法也得改改了。现在太多的人不读书了,这本书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茶几上、沙发上、医院的椅子上、病床上。人们翻了翻也没有安静的读一篇。

  读一本书也是需要缘分的吗,因为没有办法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亲人朋友们读?

  摘一段:

  “先生代小孩们的母亲替他们整顿衣装:他们手指受了伤,替他们过绷带:帽子落了,替他们拾起:留心不让他们拿错外套:用尽了心叫他们不要吵闹。女先生真辛苦啊!可是,学生的母亲们还要来诉说不平:什么“先生,我儿子的钢笔头为什么不见了”?什么“我的儿子一些都不进步,究竟是为什么”?什么“我的儿子成绩那样的好,为什么得不到赏牌”?什么“我们配罗的裤子被钉戳破了,你为什么不把那钉子去了”?”

  上面的这种情况,今天仍然在发生。

  因为我们不能相互理解。

  《爱的教育》读后感(八):听烂了的陈词滥调 ,逃不脱的五讲四美

  我明白,我清楚,这本书根本不是为我这个二十出头,三观刚刚确立的毛小子看的。对于一个对全新世界一无所知,满脑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孩子,他很可能会抛却故事情节的不现实与老套,感受到深深的爱的教育和恩泽。

  窃以为,毫无节操的过度理想化和意淫这个世界,是对现实的不尊重。

  那么,阿米琪斯笔下的世界究竟狗血到怎样的程度?

  情节一:少年鼓手一腔热血爱国心切,左腿被锯神态自若感觉不错~

  故事背景:祖国深陷战争的泥沼,爱国少年报国心切,花样作死惨遭中弹,老上尉前来慰问。

  腿被打伤了,少年“眼睛流露着骄傲和喜悦,他感到负伤是一种光荣”哦!

  MDZZ。

  左腿被锯掉了,少年微笑着对老上尉说这是对国家的贡献哦!

  MDZZ。

  锯腿手术时局部麻醉“一滴眼泪也没掉,一声也没响”哦!

  MDZZ。

  ………..

  我还能说些什么?摊手无奈状。

  情节二:夏天天气燥热,瘦小羸弱的那格“特别怕热,脸色黄的像黄蜡一般,非常难看时常趴在笔记本上睡着了”。

  幸亏高大威猛的“甘伦常常留心照顾他,一看见他睡着了,就把书翻开竖在他面前遮挡起来,免得老师看见”。

  ………

  这….我还能说些什么?摊手无奈状。

  私认为,将“安利柯、戴洛西、甘伦、那格、葛禄西、潘克希、安东尼、柯礼智、施泰基、古路非”们换成“小明、小红、小刚、小勇、小华、小艳、小芳、小猫小狗”什么的,是不是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

  我,一定会给我的未来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推荐这本书,带他领略世界上的确存在的真善美。待到他长大,一定将这本书深深的藏起,藏起那个近乎完美理想的世界,让他去体味感悟社会真实的冰冷与残酷。不然,收获的,一定是头破血流的失败。

  《爱的教育》读后感(九):真正的爱:发于内,行于外

  我的潜意识里一直很困惑:究竟什么是爱?爱到底是什么?

  今天花了半小时看了这本书《爱的教育》。听说这本书其实很久了,认知也仅限于书名,知道它是本名著,外国人写的。扪心自问迟迟未读的原因,却是因对爱的恐惧,故而一直拖延着不去接触,没有勇气。

  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是夏丐尊老先生。记得上高中时,读《弘一大师传》,里面提到过他,他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至交好友,他与出家前的弘一大师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同事,有着共同的志趣,即用实践感化教育。

  《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1864—1908),本书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全书按照月份分卷,共十卷,描写的是名叫安利柯的三年级小学生及其全班一年的记事。

  #书中的人物#

  老师配巴尼用他全身心的爱,爱着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关心爱护着他们。

  待续。。。

  附上简介

  夏丏尊(xià miǎn zūn),名铸,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文学家,语文学家。浙江绍兴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华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被日本宪兵拘捕,后经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营救出狱。但肺病复发,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马湖畔。

  《爱的教育》读后感(十):向爱致敬

  这本《爱的教育》,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译本。夏先生在译者序言里写自己在初读本书日译本时曾流了泪,后来翻译或随便阅读时,常常惭愧和感激得眼睛润湿。而看夏先生译本的我,也是一个执过十余年教鞭的教师,本书也带给我巨大的心灵震颤,我也数度被感动得泪水冲决了眼眶。这本“特别奉献给九至十三岁小学生”的“意大利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年之纪事”,又何尝不是特别奉献给与儿童有关的父母、教师的一本关于“爱”的教科书呢?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第一部培养社会新一代的真正教科书”,也是举世公认的“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本书给意大利和作者本人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这个当过军人的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理应受到全意大利和全世界的尊重。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小学生安利柯从四年级始业日,到学年最后一次考试十个月里校内校外的生活和感受,期间还穿插记录了爸爸妈妈写给安利柯的话,还有先生的每月例话。作者让这个心地纯洁善良的小孩子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这爱包含了国家之爱、社会之爱、民族之爱这样的大爱,也包含了父母之爱、师长之爱、同学之爱这样的小爱。大爱如江河灌溉,凭此国家崛起和兴盛,小爱如血液奔流,凭此民族未来壮硕成长。我读本书始终被崇高的情感所感动,读到哪里,被感动到哪里,这种感动没有间断过。我似乎忘记了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我敬爱着书中每一个可爱的人物。丘林学校的每一位先生都是可亲可敬的,他们热爱和忠于教育,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身心情感,为的就是把每个学生教育成品学兼优的人。在丘林学校,每一个孩子都会被关注,每一个优点都会被表扬,每一种善行都会被褒奖。学生们不仅每一节课都会学到新知,而且每一天都会对历史、社会、人生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一天都会有道德上的进步。先生们用心良苦,每月例话里那些鲜活的英雄少年们,用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用他们的正义、勇敢、善良、孝行,感动和激励着丘林学校的这些本来就淳厚善良的孩子。学校之外,父母们给予孩子极大的爱与关怀,喜悦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忧惧着孩子们性情和品行上的不足。安利柯父母写给孩子的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军人的敬仰、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不幸者的同情、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学校家庭之外,整个意大利随时随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爱的教育,上至国王,下至贫民,每一个人都在对新生的一代示范这种爱的教育。

  我之所以完全忘却这是一本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本书展示了爱的教育无所不在,爱的教育无所不能,爱的教育能培养真正的栋梁之才。我真心希望中国的今天也能有这样纯净的心灵净土,哪怕只存在于本应纯净、最应纯净的校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