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3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爱过又忘记》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一):我在睡前读一首诗

  我在睡前读一首诗,

  在以撒手的姿态倒下,放弃无奈地睡着之前,

  在梦的海啸汹涌而来,淹没意识之前,

  为这碌碌无为的,不甘和自嘲的又一天,

  为千言万语却又无话可说的又一天,

  为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悲伤安静疯狂

  此刻,雨一滴一滴落下,

  我打开你的诗集。

  读你的黑暗,明亮,地心压抑的黑火,

  以火山爆发的姿态喷薄而出

  读你上台阶时候张开双臂平衡自己,鸭子般的姿态,

  读你一笔一笔,控制住手指的震颤,而颤抖着写下的字。

  读你无来由的欣喜,刺骨的小丑般的自我矮化,

  读你爽朗天真又仿若伪装的大笑。

  读你泰然自若地面对这个奇异的寻常的世界

  读一个泥潭,读一座山,读一个村庄,

  在非常陌生地方,遇到自己好像想遇到的东西

  ——想遇到吗?

  我也不知道。

  在睡前读一首,作为武器,

  像读一个玄幻故事那样去读,

  读一个微型世界,

  读到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珍贵的,刻骨的感觉

  此刻,雨一滴一滴落下。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二):爱过,又忘记,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的读余秀华?

  如果借用余秀华对写诗的内心表达来看,我想它也同样适合我为什么喜欢读她的诗歌。她说“我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我,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诗歌的门外汉的读者来说,我看待或是评判诗歌的好坏,也同样来自于此。我喜欢她笔下的诗歌,笔下的意向,笔下的世界,那也一定是它在一些地方与我自己的情感产生了相遇或是触碰。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里说,“我很高兴能够与普通读者产生共鸣,因为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学究教条之后,一切诗人的荣誉要由未受文学偏见腐蚀的读者的常识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余秀华的诗歌能够在诗歌世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响应,应该也是众多如我这般的普通读者,发自内心的对这种赤诚而沾满累累伤痕写作的礼赞。

  第一次读余秀华的诗歌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月光落在左手上》,那时候,刚刚经历红遍大江南北感受的她,里面所选的诗歌大多都是过去窝在湖北钟祥那个叫做“横店”的小农村里的吟唱和情感的跳跃。初次读到那些文字,开始是震撼,进而是共鸣,最后是被诗人俘获后,内心对那些混着粗砺、血污、乡土的文字的膜拜。那一本诗集里,诗人没有国家、不谈政治,没有那些高蹈的意识和态度或是形态和方向。有的只是一个残疾而且经受着婚姻不幸却捂热着赤子之心的眼眸,敏感的瞄准和记录周边的世界,那些刺痛或忧伤,因为诗歌语言本身的张力,显得格外有了力量

  成名后的余秀华,开始有了大量的朗诵会、读者见面、签售会等等,这个原本连“横店”的春天,都因为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而变得颤巍巍的她,似乎迎来了她生命里真正的春天。这一年来,她一直都没有离开媒体的聚光灯下,连一起离婚甚至都能引起明星般的效应。想来,余秀华的内心应该是苦闷的吧,正如她所说,“生活是什么,是一个接一个的细节。我参加的那些活动、节目怎么能叫生活?我虽然不会对着美意警惕,但是的确无理由欣喜若狂。我爱这浪漫,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我心孤独,一如从前。”

  直白而赤裸裸的内心独白和感情流露,让我对这位诗人又多了几分敬意。是的成名后的她,依然能够从她的博客里看到不少诗歌,她依然在勤奋的写作。在“凤凰读书”上开专栏,她的散文依然拥有跟诗歌一样的感染和穿透力。那些文字看着让人心疼,让人沁血。为什么?,因为如她所说,“我不知道上天为何厚待于我,我如何有被如此礼遇的资本?我没有,我只是耐心的活着,不健康不快乐。唯一的好处,不虚伪。”是的,那些涂抹着矫揉造作下的文字,永远都是披着油彩的表演。他们失去了文字最本真的赤诚,就这一点,余秀华就显得如此的深邃和与众不同

  而这一年多来,余秀华勤奋的写作,就成了现在的这本书,《我们爱过,又忘记》。这也是她个人的第三本诗集,前两本《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如果和这本比起来,依然会有一脉相承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余秀华的诗歌并没有因为成名之后,文字变得急躁或是其他。她的笔下依然是她无法舍弃的农村、是她迷恋的横店情事。质朴与赤诚的情感,仿佛早已融入她的诗歌血液里。

  因此,我爱《我们爱过,又忘记》,一如我当时爱《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一样。

  如果说这本诗歌,有什么不一样,我想更多的是意向的转变,是情感的更加多元化,敏感的内心触觉开始朝更加广阔的视域伸张。在最初的两本诗集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生活的单一世界,那里是横店这个仿佛永远也走不出的小农村。她身边的人也永远是她“看书、看云,看着那个看球赛,留下两截熄灭的眼的男人的背影,还有那只”不停的摇着尾巴,对一个不怕疼的人,无能为力“的小巫。那时候,她的世界是相对单一的,纵然她敏感的内心与这乡间情事、与她飞跃的想象对比和碰撞。她诗歌的蝙蝠穿越诗人的胸膛,头脑,却一直没有穿越这个兜兜转转的横店。

  而这一次,这本诗集里,诗人开始自觉的去记录或是写作更多的意向,他们或许丰富了诗人的诗歌世界,但读者来说,是诗人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更加具有独特内心感受的丰富世界。这一回,诗人真的开始“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她笔下的地域变得开阔,在北京、广州、西藏、湖北……。此时她诗歌里的意向,也开始更加的多元,不再是男人和小巫,他们是诗人这些年接触或是认识的“恩人”或“贵人”,刘年、雷平阳、小引、何三坡……

  当然,诗歌的大部分依然是那个诗人挥之不去故乡,横店,变成了不仅仅是一个意向,她成了辨别余秀华诗歌母体的符号。穿越大半个中国,她依然爱着故土深沉。这在她的诗歌里依然展示的淋漓尽致

  她的个人抒情、她的情感跳跃,她的精神世界,最终依然圈揽在那个世界里,不过,这一次,更加丰盈的是读者从诗歌里感受到的诗人内心里更多、更复杂变化,她依然还是如此强有力的触动着我、刺痛着我。

  她说,“因为我爱你 /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 / 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 / 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 尽管这样,并不是为了见到你。”

  “我们都是被神洗浴过的人 / 坐在你面前,是一道最庄重的神谕 / 沉默就够了 / 如果一定要一句誓言 / 我想说:我爱上了这伤痕累累的人世和我们被掠夺的部分”

  “愿我的到宽恕 / 在泥土里得到安宁 / 可是,允许我以流水的姿势抚摸远方 / 听一听我曾今说出的爱恋 / 在哪一个夜晚里得到过回应”

  就这些诗句,就足以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读余秀华,读《我们爱过,又忘记》。我还依依稀稀的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曾经也是因为几句诗,“现在减少出门 / 不再看日历 / 忘记死亡这件事 / 天空越来越高 / 高过昨天的一切 / 我活得内心愚笨 / 看上去却如此聪明 ”疯狂的迷恋上了翟永明,那个眼睛似乎可以穿透尘世的,令人迷醉的女子

  那时,我大二,长沙的夏天,沉闷而灼热,而让人平静的,是读翟永明的诗。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三):只有爱你的时候,我是女人

  张爱玲说,爱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我想用来形容余秀华情诗中的“我”再合适不过了。只要是你,便决定要用尽一生的力气去看,即使你决意要爱其他的姑娘,我依然会义无反顾等你。

  余秀华曾说过,一个诗人并不是有什么写什么,而是缺少什么,所以才写什么。在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之后,《诗刊》编辑刘年曾这样形容她的,“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然而,在新书《我们爱过又忘记》中,明显能感觉到“杀人犯”变得收敛了些许,更多时候你所看到的是一个卑微的女子在爱着另一个男子。

  我爱你,很用力的那种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四):段子手余秀华

  2016年5月15日,单向街爱琴海店,余秀华的新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发布会。发布会的主持人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某个频道的播音主持。主持人与余秀华的问答,怎么闻都一股子段子味儿。

  主持人说,虽然余老师口齿不清,但思维敏捷,非常敏捷。

  她说,要是我再口齿敏捷,那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主持人说,为什么你写爱情的诗歌写的那么好?

  她说,因为我没有爱情,所以渴求,一直处于求而不得的状态

  问,你平时都是怎么选书的,看哪些书?

  答,我平时不买书,我都看电子书,因为不花钱。

  余秀华说,很多二十多岁想不通处理不了的事情,现在到了四十仍然没有办法。所以很羞愧。有羞愧感的老女人,会变成女诗人。

  问,关于成名之后与老公离婚这件事,你怎么说?

  答,谁成名了不想离婚呢?

  问,我最近问题很大,简单来说就是玻璃心,我该怎么办?

  答,我也是玻璃心,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感觉你的诗里月亮和月光比较多,为什么呢?

  答,因为诗人都比较无聊,无聊了就看月亮,我也比较无聊。

  问,您对四十不惑怎么理解?你现在有哪些惑,哪些不惑?

  答,古人寿命比较短,所以得赶紧变不惑。我们现代人活得长,不用着急。我现在四十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不惑的,都是惑,这也惑,那也惑,所以很羞愧。

  余秀华走路歪歪斜斜,说话的时候嘴也是歪的,连头也是歪的。她说如果可以,自己宁愿不写诗,作为一个健康的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2017年1月9日 记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五):卑微的爱

  这本诗集涉及的主题主要是关于爱情和对自身卑微价值的探索,其他主题涉及甚少,就这两个主题而言,又互为因果,在爱情上的失意容易引起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同时自身的残缺使得她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因而对爱情的获得产生了怀疑,当然,这不影响她内心的波动,正是愈战愈勇。张爱玲说,女人对男人的爱多带着点崇拜,甚至可以看到不可一世的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也“卑微到尘埃里”,张爱玲式的卑微是融于爱情之后无意间失去自我,余秀华式的卑微是先天的卑微心理,这种心理无关融入爱情与否,她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处于被动的位置。所以她的多数作品都是仰望的角度。

  余秀华的走红是很偶然的,甚至很带着点幸运,她最具盛名的诗篇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爱你》,我认为也很好,从这一本诗集来看,她的诗大都很短,意象也很朴素,大都和田间的事物有关,仔细研究会发现她的意象都很相像,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她很喜欢用“祖国”这个词,我爱的人所在的地方便是我的祖国,大体是要表达这个意思。纵观余秀华成名的过程,很有代表性,也正是为此为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并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特别奖。也可以发现,她的走红,和当今的网络时代有很大关系,是网络成就了她,我也是在一些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的她;与此同时,她的自尊也使得她和一般的残疾人不一样,她没有自暴自弃,她有自己的追求,不愿意就此沉浮,所以,我们有了余秀华。

  下面我想摘录几篇来说。

  能直接体现她内心的自卑感的,先简单列举三篇——《致田》《天亮了》《哥哥,哥哥》。《致田》中“·····也给我自己准备好:你的背影······这样你就不会转过头看我,我好放心地颤栗,放心地落泪/我也会把这样的迷幻误以为是长久真实”。《天亮了》中“昨夜太黑,我行窃,偷盗/挨家挨户寻找爱我的人/——没有一个人在家,他们在爱上别人之前/不会爱上我”。《哥哥,哥哥》中“她举止端庄,她口齿清晰,她还有明天/哥哥,她不是我 她有高跟鞋,她擅长舞蹈,她的脚不会踩着你/哥哥,她不是我”。当然,这些句子若以更深的层面解读也许不能看作是内心的自卑。

  也有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及生活态度理想的追求,如《田野》,这首诗算是她的作品里很长的了,有三大节“这是在八月,在卾中部,在一个名叫横店的村庄里······我说不清楚,四周一天天向我合拢的感觉,我离开的一天······它们的隐藏里,有怀孕的老鼠,刚出壳的麻雀和野鸡/这都是田野富饶的部分”。

  一些生存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如《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坚强不是一个好词/两岸的哈哈镜里/他只能扁着身子走过”。

  对自己的欣赏及对自己家乡的欣赏,如《这沙洲,是她堆积起来的》,“适合寂寞。适合情如流水的人居住于此······或者叫:横店”。

  再罗列一些我喜欢的句子吧。

  1.我将站在汉江之堤上给你写这首诗/如果有风,我就用风/如果涨潮,我就用水/如果夜色太沉/我就只用一个手势吧/如同你曾经轻轻地招手/我变押上了自己的一生 ——写一首诗给你

  2.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他们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国/是我能够听见星座之间对话的庙堂 ——爱

  3.遇见你以后,你不停地爱别人,一个接一个/我没有资格吃醋,只能一次次逃亡/所以一直活着,是为等你年暮/等人群散尽,等你灵魂的火焰变为灰烬 ——给你

  4.我们已经多日不再说话。不再对着清晨的阳光/察看薄如蝉翼的爱和沉浮于流水的誓言 ——一朵在早晨摇晃的苦瓜花

  5.这白时辰里,她喜欢深色的事物/首先是即将到来的夜,然后是生活/接下来是爱/最后是她自己 ——雪下到黄昏,就停了

  6.一个人需要一口袋杨花,一口袋粮食/就能在一支竹竿上横渡三月,去采九月的菊花······ 我承认对一切美好心生爱慕,我承认偷盗过你的枣红马/——贫瘠生活里多么优雅的劫持/但是我不能让一袋麦子心生悔意,我们的动作需要中规中矩/才能被不能再低的生活/吝啬地给出一些小小的祝福 ——只要我回来

  7.如果能哭,我就为你哭了/如果能死,我就为你死了/而我爱你,也爱得这样咬牙切齿 ——我把左手按在左心房上

  8.你所在的城市在我放飞的雁鸣上/接近月光/接近一个日子,染着家乡的惆怅 ——给一个诗眼让你居住

  9.你说:“下完这场雨后,就开始告白”/多少年的空白里,你还爱这人间?爱的像个嫖客?/那个女人把你吐出后,你又开始写诗/还试图掩盖自己的腥气 ——悼亚地

  10.总要去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还要遇见巨大的/空旷/我怎么能告诉你/我在这巨大的空旷里想起你/而低声哭泣 ——在开封的红桥边

  11. 噢,我坚持以我的方式等你辨认,我也这样辨认你/半辈子耗尽,半辈子耗尽了啊/我混匿于人群,哑口无言 ——辨认

  12.它们/把一些短暂的光芒弹得悠远而深沉/天空越来越蓝,一辆邮车会不会来/无关紧要 ——秋天的早餐

  13.我给你的是不要承诺的承诺/岁月在孤注一掷中泛黄/一个人消失在小巷子,雨未然,风未然/我给你的在十一楼上,不会下落/用上唇试你爱世界几分/用下唇咬住你的冷漠,疾病和饥荒 ——未未然

  14.我们都是活在车祸、泥石流、瘟疫之间的残疾人/活着活着,就淡忘了爱情/开始我分明听到了脚步掠夺夕阳的匆忙/“除了爱,我们一无所有。有了爱,我们一无所有”/那个头戴面纱的人让我把一面镜子擦干净/而镜子里的悲哀的皱纹/让我幸福地信任 ——一个人正往这里赶

  15.这一切都是可疑的:/这窃取了鸟啼的清晨,误了花香的黄昏/给星光指出方向的河流/果实在枝头摇曳,它们是可疑的/可疑的还有一个经过村庄的女人,她的红褂子里/红透却没有人摘到的秘密/可疑的是我们走了这么久,还没有遇见 ——假设······

  16.你过一条马路过得快一些/你约几个女孩子喝酒,她们答应得急一些/你装醉,装得早了一些 ——这些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你的白天长一些/比你白天更长的,是我的夜 ——我们相距五百里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六):绝望与热爱

  诗歌从来都是温暖治愈的,正如余秀华所说“诗歌一无是处啊。但是,诗歌通向灵魂。”

  也许是太久没有读诗,也许是心灵被压抑太久,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那些文字就撞进我心里,毫无防备,直击我心灵最柔软的那块。我就那样,捧着这本诗歌,流泪。她的自嘲,她的坦白,她的热爱…把我从麻木的生活中唤醒。我开始回忆,曾经热爱生活的女孩,那个写着稚嫩诗句的女孩,何以变成如今模样?中午还在幻想逃离,幻想出家,可惜我无法模仿弘一法师,从这尘世中彻底逃离。读了一下午诗,她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惭愧让我羡慕。听到她说“人间有许多悲伤,我承担的不是全部,这样就很好。”我微笑,像是终于有人安抚我的伤口。我也相信,人生是一场修行,痛苦欢喜是人生常态,不过需要时间让我接受它。余秀华带来的感动令我想起史铁生,他说“要接受,不要逃离”,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余秀华一样,他们写树叶和虫儿,写风和白云。正如叶嘉莹老师说:“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窃以为,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于余秀华的诗歌。

  诗歌本就是非常主观感性的,有人觉得这本书不好,不过因为恰巧没有那样的心境罢了。其实这本书是我去年暑期买的,当时看了几篇并没有什么感觉,就放起来了,直到今天才重见天日。看完后非常感动,心里仿佛被什么充盈着。这就是诗吧,希望我也能在经历后磨难后依然热爱生活,希望我也能带给别人感动。

  ----写于6.18日,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树。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七):沉默。

  ---

  致田 _

  如果你吸烟就好了

  我会在诗歌里给你准备一个烟灰缸,一个阳台,一个花园

  当然还有阳光,鸟鸣,一个没有雾霾的早晨

  也给我自己准备好:你的背影

  升起的眼圈,和烟灰落下的声响

  嗯,我想把这静谧的时刻安排得更长久一点

  这样你就不会转过头看我

  我好放心地战栗,放心地落泪

  我也会把这样的迷幻误以为是长久的真实

  (最喜欢的一首)

  ---

  若我死去 _

  就让灵魂分成三份

  一份给钟祥,一份给土地,一份给流水

  如果你热爱故乡一样,我频频说到钟祥

  如果钟祥还有花开

  我就是蝴蝶

  如果钟祥还有春天

  我就是爱情

  我一直希望自己身体上长出树

  长出鸟巢和云朵

  或者长出一棵小小的草,藏一条蚯蚓

  愿我得到宽恕

  在泥土里得到安宁

  可是,允许我以流水的姿势抚摸远方

  听一听我曾经说出的爱恋

  在哪一个夜晚里得到过回应

  ---

  酒盏 _

  他手里的酒杯在她眼里是雌性的

  映在上面的春天是丝绸的,蝴蝶是一根绿色的蚕丝

  绕成的

  她坐在他面前是土质的,他目光飞过来

  她就是瓷性的

  这个过程消耗的不仅仅是一个春天

  一次遇见

  够得上半生准备。而这准备在他一笑的时候

  却是凌乱的

  好了,河流里倒映的不只是杨柳

  还有一个城市飞扬的尘埃

  她在他喝酒的时候也会倒过来

  看他

  世界的荒谬就这样被扳了过来

  ---

  告白,或一个脑瘫者的自言自语 _

  但是,一定有人听见我说的

  一定有星光窥探过我的绽开:每个人都是

  世界的一个春天

  从河边走过,我是怀抱云影和石头的人

  我在水里的影子被风吹乱,也被风合拢

  你知道的,有多少温暖的事情啊:

  存在,生长。病了,复原。和富裕的秋天遇见

  甚至,爱

  你不知道的是:当我许多次喊出爱

  但是你听不清楚

  我的心里却有了更多秘密

  我说:多么好啊,这就够了

  我没有奢望在这个世界活得完整

  而它却给了我这么多意外

  ---

  虚影 _

  她画下一双眼睛,然后是眉

  她画了一个额头,一个脑檐子

  她画出一个唇,又画了一支烟

  她画了一根火柴

  怎么也点不燃

  画下雪,就有风。画下山,就有庙

  画不出路了,就没有菩萨

  然而她画下他的脚,他就得不停地走

  一场雪,西北白,江南也白

  她轻描淡写,勾出一个小茅屋

  她抱着一顶旧帽子

  她不画她在哭

  ---

  广州是十年后的酒杯,月色和泪光

  这些虚无之事居然又一次打动我

  还让我为不能做更好的自己

  急红了眼睛

  ---

  到了你的城市,也不过短暂停留

  而我坚持认为我坐的每一趟火车

  都是在通向你的路上

  ---

  我将站在汉江之堤上给你写这首诗

  如果有风,我就用风

  如果涨潮,我就用水

  如果夜色太沉

  我就只用一个手势吧

  如同你曾经轻轻地招手

  我便押上了自己的一生

  ---

  而我在这里,在这样的时辰里

  世界把山水荡漾给我看

  它有多大的秘密,就打开多大的天空

  这个时候,我被秘密击中

  流着泪,但是守口如瓶

  ---

  我依然走在你的身后

  习惯在你的影里

  把心思收收放放

  唯一不同的是

  偶尔之间你我的咳嗽

  代替了

  不知从哪里说起的话语

  ---

  在秋天

  一定有事物从一个人的内心发生了改变

  ---

  你回不回来都一样,我一直急于赶夜路

  赠你明艳的人正站在清晨的露水上

  我不在意你是否爱上一个心口注满蝴蝶和荷花的女子

  我只是想在月黑风高的时候,点灯

  让一些无依无靠的灵魂相信有人等候

  ---

  总要去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

  还要遇见巨大的

  空旷

  我怎么能告诉你

  我在这巨大的空旷里想起你

  而低声哭泣

  ---

  我们共同存在的人世因为你我而如此宽广

  你会何时死去呢?

  我以为生与死的距离远远小于千山万水

  ---

  其实,我是不是你前世丢失的

  那一只踩着了枪尖的狐狸不再重要

  既有今生

  就会有灵魂的分开旅行

  就会有一个人跳舞的长夜,星光高远

  ---

  只有爱你的时候

  我是女人

  ---

  代后记 _

  我不知道上天为何厚待于我,我如何有被如此礼遇的资本?我没有。我只是耐心地活着,不健康,不快乐。唯一的好处,不虚伪。

  诗歌一无是处啊。

  但是,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诗歌不写自己能写谁?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八):用她的诗配我拍的图(持续更新)

  读诗的人矫情得要死

  他们问我有什么意思,这些诗哪儿好

  我说不出来。我归结于是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够。

  但我并不想去做理论的研究。我觉得读诗对我有心灵的冲击,这种感触于我个人已是足够。

  于是说不出来我就不说了。我们大概不需要世俗的理解。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九):一个摇摇晃晃的余秀华

  【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角色,有人喜欢把自己看成导演,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野心。我一直尽力配合命运,演好自己的这个丑角,哭笑尽兴。该活着的时候活着,该死的时候去死,没有顾忌。

  ——余秀华】

  诗人都有一双火星眼。他们跟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早晨起床,去青城山。游人如织,到处都在卖纪念品。山色,人颜,物泽,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放,索性不管,只顾拍照、喝水,把美好的一天过的索然无味。于是对出门旅行这种事情也失去了兴趣,觉得再美的地方也不过如此。

  这个时候,可以把头埋下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发现那些美的事物的。当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种心态,你会发现一切没变,但又好像变了。

  不信就看看,在青城山,余秀华这位女诗人看到了什么。

  这座青城山,在她眼里呢,

  有一只山雀:“一只山雀一直跟着我,对我摇晃的行走充满信任”。

  还有一块石头:“一块石头随时准备和我相认,所以我不敢停留到黄昏”。

  还有一群道士:“那些发髻高束的人,与我前世为邻/他们借我的月光,借过我的灯/所以此生有不退的黑暗”。

  还有我自己这么个人:“下山的时候,我绊倒了/给这苍山结实一跪/磕掉了我一瓣魂魄”。

  你看她的心思多么细腻,又多么温柔啊。她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世界:一只很乖的山雀,一块老朋友般的石头,一群在前世有过交集的人,一个摇摇晃晃的自己。

  沉默的万物,好像都和自己建立了联系。但仔细想想,是万物拥有了人的灵魂吗。不是的。是诗人把自己当成了一只山雀,一块石头,一片弱小的、单薄的叶子,匍匐在山路石板上,蓊蓊郁郁又安安静静。

  卑微又温柔。

  她也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人。做人有什么乐趣呢,在她心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空气,浮尘,树林中的虫鸣,谁都有自己的路,谁都能承受任何好的,或者坏的命运。

  你看,她又说自己是一只蟋蟀。

  “我是一只与其他的蟋蟀毫无两样的蟋蟀

  身体一样,叫声也一样

  喝的露水也一样,求爱的方式也差不多

  没有人把我的歌声当成哭声

  也没有人把我的哭声当成歌声

  我不会告诉谁我咬断一棵青草的声音

  以及对我牙齿的损害/这些不值一提

  说出来让人笑话”

  能把小小的蟋蟀,写成一个会哭,也会受伤的蟋蟀,我只在余秀华的诗里见过。在她的笔下,蟋蟀会咬断一棵青草,那咬断青草的声音,她也能听得见。是什么样的声音呢?我们不知道,但她说那一咬,让牙齿受到了损害。

  这首诗到这里其实就很好了。她已经让读者以为自己是那只蟋蟀了,会努力,会挣扎,会在不经意间就受到伤害。可是,她还要写。最后她说,“这些不值一提,说出来让人笑话”。

  你看到这小小的蟋蟀的自尊了么。这种生物,为了生存要吃青草,可是呢,咬棵青草都要付出损毁牙齿的代价,大自然是不是对它们太过残酷了呀,可它们不这样想呢,它们心气大得很,当不了英雄,也不能当那懦夫,绝对不能让人笑话去。

  你还觉得这是蟋蟀么,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么。

  再苦再难,即使知道,也不能说,也不能让人瞧不起。

  这不就是你那点可怜的自尊心么。

  可是,她写的多么可爱,又多么温柔啊。

  所以那么多人喜欢余秀华是有原因的。她身躯残破,她口齿不清,可她有一双手,编织语言的花篮,浸满诗人的温柔,她喜欢描述身体,也许只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太容易伤累,去承受那颗殷实的灵魂也太过辛苦。

  可她,还是想“把一夜的月光装进蛐蛐的身体里”;

  她希望“自己的身体上长出树,长出鸟巢和云朵,或者长出一颗小小的草,藏一条蚯蚓”;

  她说:在东林“年轻的经脉里,我是跳起来都笨拙的一条鱼”;

  “她袒露胸膛,把身体里的一截草根白剔出”;

  她说,她“喜欢这和我身体内部对成的陌生”;

  她说,“没有奢望在这个世界活得完整,而它却给了我这么多意外”。

  还有谁,能比她更了解身体的秘密呢,比她更知道身体的宝贵呢。她不渴望一副好的身体,在她看来,身体是不属于自己的,它属于月光,属于山川,属于土地和庄稼,她只不过是借来一用而已。能用就已经很满足了,谈什么奢望呢。

  所以她足够小心翼翼,足够温柔细致,足够内心敏锐,足够爱这个世界。

  人是需要爱情的,也是需要那么点乡愁的。这些,让心里有点可惦念的事情,让脑海里有点想想就要愉悦或伤感的空间。余秀华的爱情和乡愁总是掺和在一起:

  “在寻故乡的路上遇见的都是亲人,在为爱徘徊的黄昏里遇见的都是情人。”

  “用上唇试你爱世界几分,用下唇咬住你的冷漠,疾病和饥荒/我如此爱你,爱到死去才肯和你统一”;

  “没有人知道一个异乡女子持久的颤栗,人群来往,每一个人都带着你的消息,我不能询问,一问就错”;

  “爱你的时候,我用完人间,坏事做绝”。

  到这里,我终于看到了她温柔笔触里坚强凶狠的一面。我已经习惯了从这些诗里摄取糖分,泡甜水喝,也摄取盐和海水,换一些忧伤的眼泪,承认自己的百般心事。

  在她找寻诗歌的道路上,我也找到了自己。

  也许这就是余秀华的魅力。

  她摇摇晃晃地走路,摇摇晃晃地写诗,也摇摇晃晃地敲打着我的心。

  我爱她这细碎的温柔,爱她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我们爱过又忘记》读后感(十):致余秀华:我也要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像物价一样膨胀的

  是我的海绵体

  祖国大地勃起一座座高楼

  我雄性的旗

  对你的爱浓稠如

  地沟油

  我对你的爱不含

  转基因

  天安们上空的雾霾让我看不到你和毛主席

  长安街上的噪音让我听不到鸟叫和你的叹息

  依然要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

  这是我灵魂的呻吟

  穿过一个个被拆毁的村庄和轰鸣的工地去睡你

  穿过一条条污染的河流和全裸的矿山去睡你

  听着婴儿的啼哭和母亲的叹息去睡你

  看着男人们布满血丝的眼睛和老人们枯萎的白发去睡你

  越过五千年的文明史和黑夜黑夜和黑夜去睡你

  读着四书五经屈原李白陶渊明海子顾城北岛去睡你

  跨过无数的高山荒漠草原湖泊去睡你

  看那湖水多像你忧伤的眼睛

  我要去睡你

  你的身体没有收费站我可以自由地穿行

  我们肉体的碰撞会造出一个

  银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