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分寸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分寸感

2017-12-04 16:36:15 作者:未知 阅读:载入中…

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分寸感

  北京故宫的宫殿里,挂着很多匾额和楹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和殿挂着的“允执厥中”。这四个字出自《尚书·大禹谟》,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挂上去昭示子孙。

  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允”是诚信,“执”是遵守,“厥”是其,“中”是中正。连起来,就是:要诚心诚意地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

  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要懂得“分寸感”。而这,也不只是皇帝的“专利”。

  孔子是个很自信的人,自信的人往往脾气都不小,孔子也不例外。他做官时公正不阿,有一说一;他教书时管教严厉,学生也都不敢造次。

  但是孔子也不是永远这样。有次他被邀请到国都的太庙参与祭祀典礼,他每看到一件礼器、遇到一个环节,都要停下来问现场的祭祀官,生怕自己弄错了流程、破坏了规矩。

  当时就有人在旁边批评孔子,说他这是矫揉造作、假惺惺,为的是讨别人的喜欢。再一联想到孔子平日里的“趾高气扬”,更觉得他虚伪了。

  说起来也不能怪旁观者有这样的看法。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孔子最熟悉的就是典礼制度,本来也没有必要什么都问、什么都要再去确认一番。他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肯定也不会出问题。

  孔子的学生也很不解,就去问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孔子说:“我这就是礼呀。”在孔子看来,是礼法的规矩要求他这么做的。

  在严肃的祭祀典礼上,容不得一点差错,也容不得任何人任性胡闹。即便是平日里我行我素的孔子,也要按耐住性子、一步一步来。

  这就是孔子的分寸感。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通常被拿来批评有的人特别油滑、不真诚,摆出虚伪的样子和人交往。

  但是这句话能够流传这么久,肯定也有它的“道理”在。仔细想想看,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难道不是应该做到的吗?

  拿我们现在日常中最常见的手机为例。同样的一台手机,向朋友介绍和向父母介绍,你用的方法、说的话肯定完全不一样。跟朋友说,你会说这个手机配置高、系统流畅,还自带美颜功能。但是跟年迈的父母介绍,你会说这个手机做工好、电池耐用、通话信号好。

  因为你知道你面对的群体不一样,他们在意的点不一样,容易理解的点也不一样。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牛弹琴”。

  跟100个人说一样的话,最后可能带来的结果是30个人懂了,30个人没懂,剩下40个人云里雾里,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话,想要有好的效果,就要学会其中的分寸感,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方法。

  职场里,分寸感就更加重要了,也更容易滋生问题。

  我遇到过一个同事,年纪不大、性格开朗,在团队里很有活力,和大家很快就熟络了起来。平时大家一起点外卖、一起下班,偶尔还会一起搞个团建,其乐融融

  但是时间久了,跟这位同事接触多了,我们慢慢发现了问题。

  他刚到我们团队的时候,周末会到不同的同事家里做客。大家也觉得很正常,没问题,热烈欢迎他。但是过了两三个月,他还是会突然到访。甚至有时候直接发消息给你,说:“我到你家小区门口啦,在家吗?”

  据我的几个同事说,他们都遇到过这样的突然袭击。收到消息,大家心里想的都是“什么鬼?我跟他有熟到这个地步吗?”之后再仓促地准备,收拾下家里,再让他进屋。来都来了,总不能让他回去吧。

  不过也有同事心狠,直接说自己不在家,让他下次再来。但是这个法子对他也无效,说“下次再来”,他下一顿饭就来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这种分寸感的缺失,让大家都很苦恼。我们不好意思直接跟他说明,他自己也悟不出来,还是一次次来访,再一次次碰壁。

  渐渐地,这个年轻同事在公司就收获了“情商低”的“美名”了。

  做人的分寸感,怎么去培养呢?怎么才能做到既不过分也不缺失?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这都和自尊有关。高自尊或者低自尊都有它们自身的优缺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