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10篇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是一本由唐隐著作,紫焰传媒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一):三星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有一点想法

  1965年郭沫若曾发文指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学术大辩论,在本书中,兰亭序竟是唐太宗亲手伪造。拉开悬案大幕的是一桩刺杀案,唐朝唐宪宗时期宰相武元衡遭藩镇刺客刺杀于长安街头,而他死前给女主角裴玄静留下种种线索,所有的线索都围绕着《兰亭序》展开,《兰亭序》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效忠于皇帝的武元衡为什么偏偏选中裴玄静把秘密留给了她?直截了当的告诉皇帝不是更好吗?还是说武元衡与皇帝的信任关系都是表象,这些疑问促使着我继续读下去。男主角崔淼一开始就围绕在裴玄静身边,亦正亦邪让人难以捉摸,在我和裴玄静一样逐渐认为崔淼是一位好人时,他与成德藩镇的牙将尹少卿密谈又让我对原有的看法产生怀疑,此时我认为崔淼和尹少卿至少是同盟关系,而在本书的最后,尹少卿又想杀害崔淼,又推翻了我之前的看法,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尹少卿接近裴玄静原因之一是想找回武元衡给她的金缕瓶,崔淼是利用裴玄静找出兰亭序的秘密,找出秘密之后崔淼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让我不得其解。本书的开头楔子部分描写了贞观年间萧翼骗取辩才的兰亭序,此部分为后文的推理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原来一切都是唐太宗为了掩盖他在皇位继承的血腥行为

  本书在兰亭序上设下种种疑点非常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兰亭序》人人都读过背过,而在《兰亭序》这本著作上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不知道呢?这一点会引起读者强烈好奇心,作者有着丰富的唐代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长安城的布局结构、唐王朝的礼制、相关的诗词歌赋、唐宪宗时期的历史人物等等,作者能灵活运用,非常细腻的描写出了大唐宫廷权臣、民俗风物、文人雅士的情景,但是全书也有部分不足,首先语言太过注重心理描写,有些地方只需点到为止,否则显得太过繁复啰嗦,其次有的部分一点作者并没有给出说明,比如李长吉送给裴玄静的那一把小刀曾被唐宪宗提起过,而唐宪宗如何知道那一把小刀?那一把小刀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在下一本书中有提起呢?还比如武元衡既然早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为什么不提早做好准备措施?他怎么能根据一点风吹就知道自己将要被刺杀?即使根据当时形势,也应该有恰当的细节描写,第三我个人认为本书不应该在尾声又设下一个悬念,这个故事的悬念并没有揭晓明白,此时再设下第二个悬念来吸引读者阅读很可能会得到适得其反效果,只有说出一个好故事之后,读者才会想要读下一个故事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二):暗示多了就是自废武功

  锲子写的不错,但这个锲子貌似跟后面剧情关系不大,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故事而已。可能就是因为只是一个小故事而已,这个故事写的非常自然流畅,为本文开了一个好头。

  然而故事进入正轨,作者叙事的节奏反而多了层束缚。作为一个谜案,伏笔和暗示必不可少。好的作者会不露痕迹的留下非常多的蛛丝马迹,等到谜底揭晓的时候,再把这些蛛丝马迹一一揭露出来,然大家连连惊呼,哇,竟然是这个样子同时,也会留下很多谜题,某种反常的行为或者无法解释的事情,让读者去揣测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最后谜题揭晓,读者恍然大悟,so dei si ga。

  伏笔运用得好有两点,一是伏笔的技巧,二是伏笔的数量。技巧方面讲究不露痕迹,数量方面在精不在多,太多的伏笔其实就是走火入魔,耗费作者精力,破坏故事架构。伏笔运用的不好显山露水,让读者看出来你是在伏笔,这就不叫做伏笔了,这应该叫做暗示。暗示是对谜底的暗示,通过某些对话、情节、描写等小的剧情段落,展示和谜底相关的部分,起到过度剧情的作用

  好了,说完伏笔和暗示。我们在回到这个故事,在正常的故事流程当中,作者的文笔细腻,语言流畅,典故信手拈来。可是一旦涉及到谜题,作者就好像进了笼子,有一种想要说得明白却反而越说越乱的感觉。先说伏笔,本文伏笔的效果都成了暗示,这一点在最后的谜题揭露的时候都能看出,每一个推论点在前文中都表现的非常明显。暗示也不是不可,暗示可以勾起读者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剧情更加的合理。但是作者明显用力过度了,各种明显的不要不要的暗示,有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很明显作者非常非常的想要暗示些什么,但又怕暗示太多失去了悬念,所以又开始遮遮掩掩。这次没说清,下次暗示接着来,可是一直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仿佛如鲠在喉,读来实在是别扭。

  接下来说推理部分,好的推理应该是剧情和细节推动,本书的推理从前期设定、剧情推动、过往引入等方面都做的非常好,最后的推论结果也让人打呼过瘾,但是明显紧绷感强烈。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推理合理,不断的反复解释,好像生怕读者不相信似得,解释多了反而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精彩的解密都是一点即透的,作者需要充分相信你的读者。

  吐槽到此为止,我真会装逼,竟然敢大放阙词,啥都不懂还乱说一通。真是个不合格的读者啊。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三):戏假情真

  悬疑小说特立独行文学体裁。以悬念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利用一个或多个谜题贯穿小说的始终,最终以解谜的方式揭露真相,典型的例子就是超级畅销书、丹·布朗创作的《达芬奇密码》。如果以作品的类型与背景再加以细分的话,此类作品还可以分为现代悬疑和历史悬疑。在中国,最适合读者的也许是历史悬疑。数千年的悠久的历史、藏于民间且众说纷纭的故事传说往往给了中国本土悬疑创作者足够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能够读者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近年比较出色的中国历史悬疑作品,如陈渐的《西游秘史》系列、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都是将故事建立在真实历史的背景下,通过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去展开叙述。通过作者精心设置的谜题与层次分明的解谜,既开了眼界,又从中得到足够的阅读快感。

  唐隐的《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就是这样的历史悬疑小说。大唐元和年间,正值朝廷与藩镇相持激烈之际,“女神探”裴玄静出嫁入京,巧遇大唐宰相武元衡,本是萍水相逢的两人因为半幅《兰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诗被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庙堂之上的斗争尚未平息,草莽江湖的追杀接踵而至,“女神探”裴玄静接受使命,开始了艰难的解谜之旅。

  让人兴趣浓厚的是设定。首先是王羲之所书《兰亭序》的真伪,再就是中唐年间朝野的纷争,最后则是乱世中裴玄静的遭遇。《兰亭序》的真伪无疑是小说的核心。又名《临河序》的这幅作品在东晋时期史无记载,直到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才有所提及,全文仅153字。唐代改称《兰亭序》,在序文中增加了167字,全文共324字,此版本亦是流传后世的定版。王羲之的作品、原本已经不可查、传说中与唐太宗的关连,以上种种才让《兰亭序》具有谜面的功效,也是小说得以展开并具有中国特色悬疑风格的根本。

  再就是历史大环境与人物有机的结合。经过安史之乱,大唐已然衰落。元和年间朝廷与藩镇对峙,发生当朝宰相武元衡街头喋血的惨案。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案件,“女神探”裴玄静才有一显身手的机会。随着案件的深入,作者通过历史的细节展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唐太宗骗取《兰亭序》的往事、唐宪宗与郭氏的对立、贞观金缕瓶的来历等等;与此同时,诗鬼李贺的离世、女刺客聂隐娘的入世、名相武元衡与裴度的交往等等,也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除此之外,故事延伸的同时还植入唐时风俗与诗歌,例如李贺的诗歌名篇植入以及贯穿作品始终的五言离合诗。尤其是离合诗,这个汉魏六朝时期就出现的拆字再组的诗迷不仅是谜题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文化的体现,个人认为这样的创作思路和模式正是中国创作者独有的优势,值得肯定。

  《兰亭序密码》一书背景深远,涉及的文化与历史内容颇多,也许是系列作的缘故,作者在设谜的同时也在解谜,将历史的细节带入其中,文史并济环环相扣的写法相当有吸引力。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前期的叙述显得拖沓,情节也略有突兀,人物的存在感单薄,以“女神探”裴玄静为例,前后的差别之大简直是判若两人,与神秘医士崔淼的交往也不够令人信服。好在瑕不掩瑜,作品的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于唐朝历史文化的热衷,小说的情节是假的,作者投入的情感却真,这正呼应了小说结尾的:戏假情真。作为系列作的开篇,《兰亭序密码》还算合格。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四):一纸真假,搅动历史漩涡

  兰亭序,几乎每个人都不陌生,但它背后的秘密,鲜有人知,一副字曾掀起历史漩涡,撼动数代政局?三年专攻古史,我竟不知这背后还有惊天的秘密,真是惭愧到咬牙切齿。带着忏悔惊喜交织的好奇心,悄悄的,读了这本书,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和各派说辞,不得不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兰亭序密码,听名字我最初料想这是部普通的悬疑小说,不过是拿名家书法拼凑若干故事来哗众取宠。读完,并得到一些史实查证后,我在心里深深地严肃地对作者道个歉,这部基于史实的小说,其意义显然可圈可点

  本书以女神探裴玄静探寻兰亭序密码为线索,牵扯出诸多案件,关涉各方人物,千丝万缕,环环相扣。皇帝唐太宗、唐宪宗,臣子裴度、武元衡,神探裴玄静,文人李贺,刺客聂隐娘,僧人辩才……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历史的长廊里,掷地有声

  兰亭序,早已不是一纸单纯的文人笔墨,而是卷进了一场盛大的政治阴谋。帝王借问人墨宝一手带起民众的文化信仰真真假假,早已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么一番操作,臣民的思想、舆论早已完全被操纵。

  最吸引我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对历史的驾轻就熟与对文学的精湛技艺。

  史学的依据和文学的渲染,在本书字里行间相得益彰。历史小说,要写准写好很难,这要求作者对语言和故事的驾驭能力颇高,对事件、环境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尤要谨慎,一着不慎,可能碰出硬伤。作为一个操碎了心的读者,我边看边禁不住想:就写这句那句,作者得翻多少泛黄的古籍,得多少佐证,才敢落笔。对此,默默向历史学家、历史小说家致敬。书中时时提到某物某人某文化的渊源,不仅连接古今,更是贯通中外。“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亡于大食国之后”,波斯王子逃入大唐,请求高宗助兵,穿插的小细节,暗合了大唐鼎盛的开放姿态。

  其次,虽以史铺垫,以政画诗,但并无生硬冰冷之感,形象生动的技法,时时让人心暖。“裴度的谈话好像在她的门前挂了一把铜锁”,锁上了身心。“像一只刚孵出蛋壳的雏鸟,又像一块烧得滚烫的火炭”,裴玄静对金缕梅真是又疼又烫手,又喜又想丢。“似乎只要一台手,便能牵来一缕脉脉云雾,袅袅炊烟”,她要见到心上人了,脚步都轻快起来,读这句感觉空气里都弥漫着欢快之音。

  小说中,时时透露出的文化民俗之声,此起彼伏。西域人聚居的布政坊,拜火教胡人祈福的袄祠,幽光夺目的夜明珠,科举考试“小抄”的制作材料……各种有趣的现象、玩意儿,带着时代色彩,每个细节都耐人寻味,值得深究。

  坦率地说,近四五年我几乎不看小说了,读完这部小说,着实有点被惊到的感觉。感叹于作者的文史功底,也不禁感叹:历史远比想象的精彩,任何小细节都能被挖出来作为整个时代的镜子,以小见大,时代标签处处可寻。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五):悬疑凄美终凄幻

  (一)

  忆秦娥

  雨声断,秋风萧瑟深凄怨。深凄怨,古刹庭院,阴谋又现。

  重重谜团一条线,太过完美终凄幻。终凄幻,可笑真相,梦悬一线…

  (二)

  万事万物,亦梦而生,亦梦而灭,梦如何?

  少女的心总有牵挂

  真挚的情感浮现脸颊。

  如果爱没有离别,怎会有牵挂...

  如果情没有真挚,恨会何等浮夸…

  有了牵挂,心便难放下,泪不经意的流下…

  长安古道,

  飞驰的马车载着无数的牵挂。

  即使路途遥远,哪怕雷雨交加,谁也无法阻挡爱的牵挂…

  多年的期待,长夜的哀怨,终于可以放下…

  迷离长安,命悬一线,谜团重重,兰亭现?

  命运总是变化

  期待的长安没有牵挂。

  烟花易冷再美终成空,

  凄凉似梦谁人终成梦。

  你的痛忧伤怜人难懂,

  我回忆留守人却如风。

  难回首,好似梦,奈若何…

  命运有双无形的手,

  强横的拆散,无奈的交换…

  无法逃离,只有哀怨…

  它就像黑暗,只要闭眼,就真实的呈现!

  帝国的动荡,派系的斗争,暗中的操纵,

  交织一起,只因兰亭线…

  悬疑凄美,真相呈现,如梦如幻,璇玑见。

  当真相呈现,一切过于暗淡…

  时间仿佛定格,答案却成了“幻”…

  动荡依旧动荡,争斗也没有大的改变。

  可笑那悬疑,

  总是带给人痴迷…

  或许只要心不死,万丈红尘总有这样的呈现…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有感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六):皇室秘密

  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叫做民不与官斗。凡上位者所说的话,即便是假的,也少有人去怀疑,何况是万民之主,当场的圣山呢?唐朝时期,太宗皇帝李世民靠残杀兄弟登基,之后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他一生酷爱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其中最爱的一副莫过于《兰亭集序》。他将王羲之捧上了书圣的位置,这本《兰亭序》更是捧为了千古一贴。书中的故事就是由这本千古一贴展开,为读者呈现出由此产生的千古一谜的真相。

  元和十年,唐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遭到刺客刺杀于长安街头,身首异处震惊满堂朝野。作为唐宪宗李纯削藩最得力的助手,他死前正为圣山忧愁而忧,并因此结识了从小就有神探之名的宰相裴度的侄女裴玄静。再他死后的次日,裴玄静就收到了一封来自武元衡的书信,是一首神秘的五言诗和半部临摹的《兰亭序》。至此,武元衡的遗言让裴玄静就被迫卷入了这场案件里面。庙堂之上的斗争尚未平息,草莽江湖的追杀接踵而至,女神探裴玄静接受使命,开始了机关密布、阻力深重的解谜之旅。她走出长安,一路上险象环生,几方势力同时周旋其中。几次当她想放弃追查的时候,长安相识的神秘医生崔淼总能出现给她助力,让她重拾希望。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分析案件的过程,让故事显得非常出彩。同时崔淼的出现,也让做综复杂的案件里多了几分感情,情节也生动了许多。整个探案的过程没什么神奇武功,但却充满诗文,尤其是诗鬼李贺的诗词,让人记忆深刻。开始还以为作为裴玄静未婚夫(后已退亲)的李贺会有什么出现的地方,会成为案件重要的一环,后来才发现他却是一个打酱油的。而埋没在历史长河里面他的未婚妻裴玄静却是在书里面有血有肉,智慧非凡。看看历史,再看看书中,不由的会叹息一下,如此智慧女子,重情重义,为何最终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了无痕迹……

  书中局布置的很大,不仅仅有诗鬼李贺,还有明洞天下的女刺客聂隐娘,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有藩镇势力,朝廷权臣,甚至皇室深宫里面也有他们的身影。想来其实从开头的时候都能猜的到,毕竟那个在雨天死掉的老太监是服侍过先王的死忠,夺走兰亭序真迹的也是皇室宗人。要说和皇室无关绝无可能。裴玄静通过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和自己所见,进行了各种假设。比如猜到皇上身份,猜到聂隐娘身份,猜到王义家庭情况等等。都让人觉得她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女神探,也不愧是武元衡选中的人。

  当然,也有让人吐槽一下的地方,比如武元衡知道自己要死了怎么不多带几个人保护,死前为什么不用简单一点的方法传递消息,非弄个诗那么复杂。比如王义护主为什么用摔了那么幼稚的方法,最郁闷的是那个强调又强调的帽子,我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救命,原来只是厚实一点。还有皇帝,没事弄点字在墙上,还要老太监守护了那么多年,真是醉了!

  《兰亭序》真迹之谜的揭晓之时也是皇家内部核心机密的曝光之时,伪造《兰亭序》的人正是唐太宗(其实书中封面已经可以看出答案)。帝王心术,皇室诅咒,各朝各代都希望有一个太平时代,每个帝王都希望百姓眼中的自己皇位是名正言顺的。所以查或者不查,皇家总有很多秘密隐藏在其中。不过唐太宗对于兰亭序的推崇还是让文化上多了一份瑰宝,如此真相却不比那么重要了。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七):惊人的秘密——《兰亭序密码》

  《兰亭序密码》是一本古典悬疑小说,作家唐隐借世人皆知“千古一帖兰亭集序”为线索,以唐朝宰相武元衡遭刺杀为引,故事主人公裴玄静对谜题展开一步步的追踪……

  《兰亭序》诞生二百余年寂寂无名,直到唐太亲手伪造,血腥推行,才得以流传,最为人所知的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作者王羲之也被誉为书圣,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野史逸事是,真迹是否被埋于昭陵或乾陵之内,除此之外,兰亭集序无特殊之处,只是一部普通的书法作品,可果真如此吗,没有任何深藏的秘密吗?此帖到底与皇室有何牵扯……打开兰亭序密码,为您解密千古一贴!

  元和十年六月初三,长安街头,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随身卫队的灯笼突然被箭射灭,数十名杀手从黑暗中涌出,带头者手起刀落,砍断武元衡的脖子,拎走头颅…到底是何人如此胆大妄为竟敢在天子脚下对当朝宰相下此毒手……随着刺杀大幕的拉开,谜底也随之渐渐浮出水面……

  全书选材新颖,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穿插整个故事,女主角裴玄静的聪慧、机智,在面对种种疑问、困难、危险时,能够冷静应对,不负武元衡的嘱托;男主角崔淼行事神秘,身份成谜,看似在利用玄静,但在对方遇到危难时总是能够及时出现,帮女主化解危机……书中其他人物刻画也较为准确,唐宪宗李纯一个皇帝的多变、坚持、决绝、冷漠;聂隐娘的身手不凡;贵妃郭念云后宫争斗内心的复杂及冷漠,李弥的单纯与善良,正是这细致的人物刻画,让读者能够随着故事发展深入其中,感受到每个人物内心的变化。简洁的词句,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故事的发展进行叙述,使读者能跟随作者一同去探秘《兰亭序》之谜。不足在于,整个故事脉络发展较好,但结尾较为单薄,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故事还在继续,但结果已经在那……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八):此书有毒,慎读

  《兰亭序密码》:此书有毒,慎读!

  是时候完成这个阅读报告了,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我先睡了一觉,不为别的,读完这本书犹如大病一场,累啊!

  先行给大家一个提示,如果你智商不够,放弃阅读吧,光是故事线索串联就能烧光你的脑细胞,从这一点来说,腰封上“绝对烧脑”这四个字其实还是很保守的,智硬的话,基本就直接阵亡了。

  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如果你记忆力不好的话,准备好纸和笔……好像也没什么用,要记的东西太多,读到后面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有用的。

  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智商足够,准备阅读这本书了,那你最好在一天之内不间断地完成阅读,或者,你请好假了么?一定要整块时间阅读!一定要整块时间阅读!一定要整块时间阅读!重要的话说三遍,不听我的后果自负。

  好了,回到这本书本身。

  如果你听过周杰伦的《兰亭序》,对其中一句歌词应该有印象,“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是的没错,这本书的封面上已经明确指出,《兰亭序》实际上是唐太宗亲手伪造,血腥推行。

  如果你了解大唐的历史,那你对唐太宗为什么伪造《兰亭序》其实并不奇怪,时至今日,史学家对大唐盛世始终有一个声音,呃,不光是大唐,各朝各代都一个样,叫做“粉饰太平”。唐太宗要粉饰的是什么?想想他是怎么登上帝位的吧,尤其是这本书的封底已经明确告诉你了,“帝王心术,皇室诅咒。”

  这绝对不算是剧透。

  就像有读者评论的,这个秘密其实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有人觉得,这根本不叫事,起初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想想这本书的背景吧,大唐年间,那个时候君权天授当道,对于统治阶层来说,出门寻花问柳就跟现在明星出轨被抓一样,几乎是前途尽毁,更惶论皇家秘辛流传于世了。

  所谓《兰亭序》的秘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推测一二,但是你敢说?分分钟掉脑袋的事,裴玄静敢说,所以她是主角。

  这也正是本书的第一个吸引我的地方,一个敢说敢做的女神探,在一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刚强,心思敏锐,一步步解开谜题,甚至面对天子也敢犯上进言。

  至于本书第二个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兰亭序密码本身,而是里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几乎每一个你所读到的人物背后都有一段神秘的背景,神秘到你无法想象。起初我觉得作者的文笔太过细腻,细腻的过了头就是啰嗦。但是你耐着性子读完……不用太多,十页就好,你就会发现,作者并不是因为文笔不够成熟才这样写,恰恰是太成熟,才这样写,因为每一个细节在后面几乎都是用得到的,换句话说,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伏笔,你稍微不注意,可能就错过了。

  这才是烧脑的地方。而女主角裴玄静的聪明才智正是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慢慢展现出来的,一个积累酝酿,到最后的一次爆发,犹如一座火山,毁灭世界。

  男主角?抱歉,男主角的秘密我猜到了一点,但是,作者这套书特么的没写完啊,到底什么秘密,还得看后边的啊。

  不过,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码也是一大看点啊,至于为什么这么说,附上周杰伦的《兰亭序》,我觉得没有比这首歌更适合两个纠结的人别扭的感情的了。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九):小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才情

  以虚构的方式来表达真实。这是小说的魅力所在。虚实之间的自如转换,最考验的是作者的才情与功力。就这点而言,悬疑作家唐隐交出了一份优良的答卷。

  《兰亭序密码》是唐隐的最新历史推理小说。一部基于《兰亭序》真伪的历史悬案而推演出的大唐核心权力纷争的故事。不愧是唐朝历史的爱好者,唐隐在谋篇布局中,将故事的背景设在了唐中期的宪宗时期,让柳宗元、聂隐娘、韩湘子、李贺这些耳熟能详的跟唐文学、传奇有关的名字纵列其中,在血腥、残酷的杀戮中,透着脉脉温情。尽管这温情是一种假象,但炮弹外面的糖衣,至少让读者在面对真实的时候有了一个缓冲。为措手不及稍稍踩了下刹车。

  看得出作者对唐诗非常熟悉。诗鬼李贺的诗信手拈来,在案情的推进中起着穿针引线的导线作用。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全书最大的亮点——对武元衡离合诗的拆解。当裴玄静跟崔淼一句一句破解出谜底的时候,让人不禁为作者的才情拍案叫好。不仅懂诗,更会解诗,这才是功力之所在。唐隐做得漂亮。

  历史没有真相。听上去真让人忧伤。但历史的魅力也正在这里。没有真相,但却可以无限趋近真相。在趋近的过程中,各种说辞纷至沓来,历史的趣味就浓厚了起来。《兰亭序密码》是唐隐的一家之言,以小说来解读历史,对于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给出自己的判断,自是一种方式。

  大气磅礴的历史小说,是在繁复的背景框架上开出的炫彩多姿的花朵。这一点有些遗憾。《兰亭序密码》的火候稍欠。具体原因如下:

  少盐多糖的语言。作为神探的女一号,其语言走的是网络言情小说的路子,跟预设不符。男一号的语言则是街头混混调戏良家妇女的路子。单看语言,实在是跟思维缜密的悬疑联系不起来。让人以为是言情小说。

  有气无力的情感。为了饱满人物形象,感情线是必要的。只是在表达女主对李贺的爱恋时,过犹不及的描述反倒让人心生困惑:将感情视为唯一支柱的女主,用什么心思来推理?苦闷时的解闷逗趣吗?还有女主与崔淼的关系,与其说是破案搭档,不如说是打情骂俏。

  兰亭序的秘密跟宪宗的现实困扰隔了几万里。按照小说中的描述,宪宗当下的困扰是削藩的压力。尽管兰亭序暗含着其祖上太宗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但这秘密对于宪宗的最大困扰并不是利害攸关的。手足相残,是每个皇室都会发生的惨案,李家唐朝会更严重一些。尽管涉及到立储的问题,仅凭一个兰亭序的秘密就像要挟宪宗,那也太低估了这位实现“元和中兴”的号称唐朝中后期历史评价最高的君主了。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宪宗从一开始就知道兰亭序的秘密,可是他却自导自演了这出迷案,让女主费尽心思。如果不是有崔淼的存在,真让人怀疑唐宪宗的用意了。难道宪宗真的是累极了,想找个人解解闷?

  《兰亭序密码》如果直接写唐太宗时期的事情会更好一些。通过兰亭序,揭开太宗的另一面,将贞观之治的复杂底层掀开给大家看,会有趣的多。读者的代入感会更强。

  有才情,没张力,有些遗憾。小说的结尾处,是未完待续。期待大唐悬疑录会越来越好。

  《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读后感(十):那些年我们背诵过的兰亭序是假的?

  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必背篇目,大家对《兰亭序》想必是不陌生的。“王羲之记录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流露出淡淡的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也有力地批判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充分表现了一种人的自觉”,这是语文课本对其文的解读。

  天下第一行书,这是古今对其书的赞誉。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尤好《兰亭序》,死后陪葬入昭陵。自此,世间再无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现行流传的均为其摹本。这是广为流传的历史史实。

  但小说《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把小安给shock到了,认为现行的《兰亭序》是拼合真正的王羲之《兰亭序》前半部分和其七世孙智永的《俯仰帖》伪造而成,其伪造者即唐太宗李世民。看完顿觉作者的脑洞奇大无比,好奇之下百度,才知道作者依托的兰亭序真伪论是有历史渊源的。

  真伪论的伪,有两重定义:第一层定义为《兰亭序》其文乃王羲之所作,但其书非王羲之所写;第二层定义则《兰亭序》其文、其书均乃后人伪造。

  目前可考的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清乾隆年间的赵魏,提出“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认为现行《兰亭序》非王羲之所书。

  清光绪年间的李文田则提出,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首次提到《兰亭序》,而当时的名字叫《临河序》,全文只有153字,跟流传于世的324字版本《兰亭序》大有出入,认为《兰亭序》既非王羲之所作又非王羲之所书。

  《临河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莫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196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作《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同时期的碑刻书法、文章的悲痛格调与史载王羲之的倔强自负性格有异等方面作推论,提出《兰亭序》系后人伪作,伪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这一石破天惊的论断。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则以《<兰亭>的真伪驳议》针锋相对,从历朝书法大家的肯定、书法鉴别方法论、文章内容契合度等多方面进行辩驳。

  毛主席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由此掀起了长达六七个月的兰亭论辩,只是当时没有定论,成为了悬案。

  文学创作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大唐悬疑录:兰亭序密码》援引郭沫若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再创作,认为唐太宗伪造《兰亭序》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在百度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兰亭论辩时,发现也有人认为其背后是诸多政治力量的博弈。

  历史总是真真假假相掺杂,就让史学家们去争论吧。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太宗之后已无真兰亭。

  还是感谢作者,一点带出一长串,精彩圆满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安说(ID anshuo201509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