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7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哲学史(上下)》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98;4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一):泛泛写点感想

  虽然对比较重要的著作(或者说我觉得大概读完很快就会忘光的著作),我都争取写点豆瓣书评,但是看其他书评时,很遗憾地,抚掌会心一笑时少,对着屏幕咬牙切齿时多。 在内容本身而言,其实儒墨道法这些基本观点大家都并不陌生,尤其是当年有位在相关领域著作颇丰的老师曾经花了半个学期大加发挥天地阴阳和作息时间以及生男生女的关系~~(好吧,我承认其实我语含讥讽)。 或许如同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重拍的动画片一样,过去一直在思索这么做是否是对宝贵生命的一种浪费,近年才发现这种时候往往能更清楚的发现结构,铺排和细节间精细的韵味,正如学生上课与老师听课间的微妙差异。 上半册全文中,特别绪论深得我心。相对于西方史学界一直对真实是否存在争执不休,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承认实际存在的历史同时有与之平行或者交错的叙述史的二元论历史观。同时,在处理由与西方学科分类系统不同的路径发展来的中国思想史时,先生提出的哲学史只是按西方哲学定义把中国思想梳理一遍,特别是可以按中国分类去写西方诸子史,西方经学史这个说法深得要义。之所以整理成西方哲学史只是为了方便交流,未见得比传统分类有何高明之处。 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很少能从比较中获得除了“我们领先西方xxxx年”这种空洞的自豪感之外的洞见。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对辩客的白马非马啥的理论一直只闻其名,终于有机会有一个全面了解了。 闲话不表,后面我不太理解的是,1,虽然在绪论说的明白,实际写的过程似乎很难贯彻写作意图,很难明白婚礼,祭礼啥的形式和哲学哪个门类有关,作者究竟是跑题了还是留给大家思索的空间。 2、关于易经里说的按照某卦发明了农具,按照某卦又发明了船,我怎么觉得这么不靠谱呢~~~应该只是后人附会吧,我以为这些东西都是实际需要刺激慢慢一点点改进出来的。 3、同样如上,我很难想象周公跟其他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几天就能把周礼那么繁复详尽而且持续高效运行几百年的体系凭空编出来~~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中间各种图表,各种解释固无一一细论之必要,其实我很怀疑为什么要对诸如董仲舒的天地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类的东西详加描写。但是魏晋以至唐朝的佛学确实是能展示作者深厚学术功力之处。对佛学的一点浅薄理解多半来自古龙武侠小说的“手中无环,心中有环”至于阿赖耶识就只能想起沙加和婆罗双树园,这里对玄奘、天台宗、华严宗等的介绍让我第一次触及了这个思想系统。同样还有整个宋代的理学心学之争,对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对比正符合了作者在绪论中讨论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思路。我之前一直以为形而上是根据书名译来的神作,现在才知道和理念一词一样,都有深刻的中国思想基础。朱子之理和柏拉图之理念似乎差别极为有限。 杨朱篇里讨论人生苦短,刨去老年小孩吃饭睡觉就更剩不下几天的计算好有读者体的感觉啊。 阴阳家在秦汉影响力甚大,作者以为是秦灭六国为历史不曾有之事,使人充满对自然的征服心。让我不禁想起二十世纪初叶的英美,维多利亚时代的强烈乐观主义。 三篇审查报告,分别由陈寅恪金岳霖先生执笔,讨论中间大师风采展露无遗。谈到人生理想方面话题更是亲切。~~~尤其是大家特别就冯先生导论中的“中国”与“哲学”两者间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陈先生对文化输入与吸收方面的见解远在川端康成写出“我在美丽的日本”之前啊。而金先生对论理的讨论无疑和他深厚的逻辑学基础密不可分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二):读完一册有感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此书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书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读完一册之后,深感冯先生的学识淹博,贯通东西,虽然算是一部史,但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派别和观点都一一论述,态度比较客观中立,我本希望先生可以将各家论点分出孰优孰劣,但是计划看不出,慢慢的感觉,其实优劣存在于各派,各种哲学观点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自有它适应时代的优,也一定有他的历史局限。哲学这个东西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你能说唯物论就一定比佛家道家的唯心高明吗?你能说法家就一定比儒家更适合治理国家吗?非也!这部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听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哲学论点一一道出,让读者细心体会其中意思和奥妙,了解祖先浩渺广博的思想。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三):160508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战国大环境,看到了众多诡辩者借口舌之势驳人胜人。与时代相连,历史上同时出现了真正辩者(哲学家)- 他们是用理智观察世界,拥护常识,极少或不掺入“我”的思想。冯先生书中认为,哲学为哲学家有系统的思想,而且需要在私人著述中表现出来。

  孔孟之道。相较于宗教思想信奉鬼神/天论思想,逐步开启人之发现,过渡进入“兴国听于民,亡国听于神”的开明思想。推崇周礼是两位生命的一部分,更有先驱孔子授六艺,开创了教书授业的先河。孔子以述为作,《论语》出之。孟子是继承了孔子之业,人性非本善,而皆有善;人兽之不同,四端转为四德- 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谓大丈夫。” 《孟子》出。

  墨家。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我感性了!墨救宋于楚,弟子300已城上守罢;巨子腹tun凌然秦国斩子。团队纪律严明,墨子实实在在是一个黑帮大佬呀!他们做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建立一个博爱互利的理想社会,要人类兼而爱之,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差别。但遗憾的是时不我待,理想太高贵了,卑微的世道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它。假如,墨子体系一直独尊沿袭至今,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不敢想!!!

  道家老庄。天地万物唯他们逍遥,自己学识不足,只能神而往之。

  冯先生“取材严谨,持论精确”,博古通今,引用史料范围之广,维度之大,令人折服。为往圣继绝学,然也。

  一开始,想到要读中国哲学历史,就有了泰山压顶之感。借着向前的历史车轮,硬着头皮拜读了冯先生著作,知道是我以前文言文读少了。

  周五讨论中得知,哲学一词乃希腊语“爱”与“智慧”的合称,瞬间感觉平易近人了许多。正如一件简单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也就成了哲学。实践出真知,出智慧;读书学习亦然,锻炼身体亦然,读书笔记亦亦然。幸福即当下,不须外求,跟着小蜜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四):随便说几句冯友兰的孔墨孟

  冯友兰这本中哲还是很妙的,虽然读到的第一个拍手叫好的部分,结果注明是钱穆老人家写的,但是要是同现在各种不靠谱的自以为亲民性阐述经典事实上是生拉硬扯装模作样的著作,简直好到天上去了。掠过了考证部分,仔细反复看了孔、墨、孟三派的论述,觉得实在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十分的流畅舒服。把各家言辞简短的话语整理成有系统的思想,发现其内在脉络,冯老其实很强的。比如说墨子,其根本就在于功利主义,而大利由其三表法得出,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天下之大害在战,故非攻,大利在使无战,无战则民可修生养息,富庶得益,而兼爱则一切为同,彼亦为己,则必无战,则天下大利至。故墨突不暇黔宣传兼爱之义。

  为施行兼爱,墨子以天下大利诱之,但是他担心这还不够,毕竟天下大利过于飘渺,世人都是习惯性短视。所以又拿宗教思想来制裁,有上帝有鬼神赏善罚恶,故他又赞同非命,受罚受赏并非命中注定,所以鬼神赏罚才有意义,使民生惧。除此以外,墨子还加了一道政治制裁的保险杠,须有人间上帝,由天子发政于天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非,则非之……所以,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咿,不自不觉唱起来了……)

  同时弦乐、厚葬、靡费不利于民生,墨子则提倡非乐节葬节用,甚至对哀伤等软弱的感情斥为无用,反而是行为的障碍。他说婴儿因为找不到父母而哭号,父母死了,儒者哀哭不已,跟婴儿有什么区别,墨子故此是极端的理智派,跟孔所倡导的发乎真性情的“直”且合乎“礼”大不一样。

  另外,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墨子的功利主义跟边沁的功利主义相近,国家思想又近于霍布斯。中西融会贯通,相互印证,发现那些蛛丝马迹实在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正好最近在看公平课,讲边沁和康德,而后者的理性动机,绝对道德主义又跟孟子“人有四善端乃人所以为人”的缘故有所联系。突然就验证了一句话,大约是经典还是啥的,或者一个道理,会在生活中处处发现它的痕迹。

  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反复咀嚼~颇有意思~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五):先秦以后,中国哲学情归何处

  一直都想多读点哲学的书,偶然在一次书单中看到了这本书,想着既然是国学大师之作,对于入门了解哲学应该是极好的。读罢,确实如此。

  确切地说,这书如教科书般,规范、工整地把中国古代哲学历史进行详细地阐述。作为早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的作品,该书严格参照西方文化对于哲学、哲学历史的规定,第一章就开宗立义,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一一确定。作为早期系统研究古代哲学的中国学者来说,这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就内容本身而言,作者也十分严谨,在阐述各家观点的同时,将引用的原著片段摘录于文中,可谓工作量不小。

  论起书中的哲学思想,我素来不喜儒家思想的那一套,这次看完还是保持这种感觉。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在孔子时代,仍不乏自由奔放的气息,只是越到后来越成为禁锢思想的武器,尤其是汉代成为思想正统之后,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自战国时代后一去不回。不可否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强调的修身齐家这一套,对于统治阶级管理文人阶层是多么地实用。

  我崇尚战国时代,不仅因为那个年代各种思想争鸣,更重要的是哲学家思想家的独立性,他们敢于居庙堂之上与君王进行思想争辩,他们敢于潇洒逍遥于山水之间追求宇宙奥秘,他们中也有人积极探索法治,追求社会治理与进步。可以说,整个中国哲学史,如果没有先秦时代,就没有之后的思想史,后来的汉或明代思想家,真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哲学,讨论的是人与自我,与他人,与宇宙的关系,而哲学家,往往对这三种关系有着统一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如此。做为哲学的门外汉,我至多在闲暇之际想想人生,想想理想,从不曾将三种关系想通透。以后,我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中国哲学史(上下)》读后感(六):比较冯的《简史》与《哲学史》上下(转)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1946年,冯友兰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书小容量大。与冯先生四百万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万言的《简史》,不可不谓“小”,然而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也”。2·视野开阔。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3·文体杨晓。许多读者都有同感:读冯先生的书,你或许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但你绝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西人言,文体畅晓,其智乃见(Brevityisthesoulofwit)。综此三者,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二书比较 而这大体内容相一致《简史》相当于《哲学史》的简化版 简史没哲学史列的人多 只把重要的罗列 使思想贯通下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