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Francis Scott Fi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为什么李继宏的译本不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

  "年轻天才翻译家"李继宏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书腰上说该译本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真是大言不惭,置其他译者于何地?即便真有那样的水平,话也不能这么说,何况只是中等货色。这年头似乎脸皮不厚就挣不到钱,但我就不甘心这么被骗了32块大洋 ,于是昨天晚上找出英文原版和邓若虚的译本来,一句句对照分析了开头一段话,让大家看看到底是不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

  1)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李:在我年纪更轻、见识更浅时,父亲曾给我一个忠告,它至今仍在我脑海萦绕。

  评:

  针对第一句话,李继宏曾专门撰文比较其他译本,认为自己的最贴切,因为把比较级翻译出来了,而其他版本都没有。可如果连本身的词义都错了,译出比较级又有什么用呢?vulnerable的意思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不明白为什么各个版本都译成阅历或见识。我觉得孱弱会比较好,如“在我还是个孱弱的少年时”。

  “turn over in my mind”, 邓若虚译的“在心间萦绕”比李的“脑海萦绕”好,个人觉得脑海萦绕的东西感觉画面,而不能是一句话。

  2)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李:“每当你要批评别人,”他告诉我,“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评:

  这里李把advantages译成“条件”是很准确的,但前人也有译成“条件”的。邓直译为“优势”有些别扭,乔志高译成“占便宜”就差之千里了。

  3)

  He didn’t say any more, but we’r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 and i understood that he mean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

  李:他的话到此为止,但我们向来话虽不多,心意却是相通,我能明白他的言下之意

  评:

  李很爱用成语,喜欢四个字一来,绝对是意译派。把communicative说成心意相通,mean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说成言下之意,虽然不算错,但在原文上绕的弯儿太多,不符合我这个中间派的口味。

  4)

  In consequence, I’m inclined to reserve all judgments, a habit that has opened up many curious natures to me and also made me the victim of not a few veteran bores.

  李:自那以后,我从不随便评判别人。这种习惯使我见识了许多古怪的性格,也让我领教了不少极其无聊人物

  评:

  open up curious natures是“见识性格”吗?我认为邓的“古怪的人向我敞开心扉”更符合逻辑,因为不随便批评嫌弃别人,所以不受欢迎的怪人也向自己敞开心扉。还有一个难点是veteran bores,李和邓都犯了望文生义错误,bore作名词不是“无聊”的意思,而是指令人厌烦的人”,veteran:“老手,经验丰富的人”,所以我会译成“专惹人厌的人”。

  5)

  The abnormal mind is quick to detect and attach itself to this quality when it appears in a normal person, 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in college I was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because I was privy to the secret griefs of wild, unknown men.

  李:如果正常人有这种脾气心理异常的人很快会察觉到,并前来纠缠不清;所以上大学时,有人错怪我像个政客,因为甚至连有些冒失的陌生人也会来找我诉说心事

  评:

  这里的“quality”是指前文不随便批评人的习惯,它不是不一种脾气,邓译成“品质”也还凑活,我更喜欢乔志高的“性情”,感觉比较雅。“be privy to”有种掌握机密的感觉,李没译出来。“secret griefs”李说是“心事”,邓是“不为人知伤痛”,乔志高的是“忧愁”,还是乔比较雅。最后“wild, unknown men”怎么译呢?先分析一下这句话的逻辑关系:abnormal mind发现我不批评人,所以缠着我说个不停,于是大学里人们说我是政客,因为我知道那些abnormal mind内心的忧愁,但作者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就用了“wild men”,因此这两个词组是互文见义的。看李的译法“心理异常的人”和“冒失的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语义流根本就乱了。邓译成“放荡的人”我觉得也不好。另外,我认为abnormal mind就是abnormal person, 同样作者为了避免重复才用了不同的措辞,所以没必要译出"心理"这两个字。

  总结:

  以上仅是我的拙见,不全对,也不全错。我只想说明,我喜欢更邓若虚的版本,流畅,有语感。当然肯定也有人喜欢李继宏的。所以,各有千秋,谁的版本都不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大家各有各的粉,何必为了多卖几本而失了风度?

  附:邓若虚的版本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尚浅的那些年里,父亲曾给过我一句忠告,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我心间萦绕。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他没再多说什么,不过我们总是言语不多就能彼此理解,所以我明白,他想说的远不止这些。于是,我逐渐养成了不对他人妄加评论的习惯,这样一来,许多古怪的人向我敞开心扉,一些世故而无聊的人也把我当成倾诉对象。当这种品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显露出来,那些心智不正常的人就会立刻察觉,绝不放过。由于这一点,我在大学时代受到不公平的指责,他们说我是个政客,因为我了解那些放荡、神秘的家伙不为人知的伤痛。

  我结合各家之长的版本:

  在我还是个孱弱的少年时,父亲曾给过我一句忠告,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我心间萦绕。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他没再多说什么,不过我们总是点到即止彼此就能理解,所以我明白,他指的远不止这些。于是我逐渐养成了不随便批评人的习惯,这样一来,许多古怪的人向我敞开心扉,一些专惹人厌的也来找我倾诉。当正常人有这样的涵养,不正常的人就会立刻察觉,并缠住你不放;于是大学时,我被很不公平地说成是个政客,就因为我掌握了那些神经兮兮的陌生内心深处哀愁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名著真的难读吗?——《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初探

  文学世界里所谓的经典,就是不断召唤新译本的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堪称西方经典,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文学小说之一。大学时就买了一本英文原版,无奈学艺不佳,无法像欣赏中文般发觉文学的美妙,这些年来一直苦苦寻找好的译本。

  陆陆续续收藏了(按照收藏的先后顺序排名):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巫宁坤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姚乃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林慧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朱敏版

  南海出版社的邓若虚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李继红版

  香港,今日世界社,译名为《大亨小传》的乔志高版

  台湾,远流出版社,译名为《大亨小传》的汪芃版。

  其实市面上的译本还有很多很多。我就现将我收藏的几个重要版本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插一句,我这个人读书时最在乎的是书的内容,而不在乎书是否是初版还是有什么收藏价值,有的书已经绝版,我也愿意购买复印版,当然本人绝对支持正版。所以我这几本书,特别是早期的书,也没什么版本研究,也不知道出版的年份,只是单纯因为译者不同,想要看看译本的内容故而收藏。比如乔志高先生的繁体版,我收藏的是电子版,因为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了。

  所谓的版本介绍其实就是译者介绍,因为我也不是要做什么学术研究,也不打算发表什么论文。只是想好好欣赏文学本身的美,也没能力对前辈们译过的版本品头论足。(我只对我关注的版本和译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译者简介:

  巫宁坤:1920年9月生人,中国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曾在燕京大学任教,文革时被打成右派。1991年退休后定居美国。后在美国出版英文自传小说A Single Tear《一滴泪》,其中所讲述的文革受难史,轰 动西方世界。

  姚乃强:193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编译过英汉字典,还翻译过霍桑的《红字》。

  乔志高:(1912—2008),作家翻译家。1912年出生在美国,本科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过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也是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士。2008年3月乔志高先生因病美国佛罗里达州逝世。

  邓若虚:1988年生于广东,就读于天津商业大学英语系,第五届、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得主。

  小特色:南海出版社的邓若虚版附有村上春树的导读。

  汪芃:因为是台湾译者,所以目前还找不到译者的介绍。我正在书的封皮找到了一小段文字。“就读于师大翻译所笔译组,译有《关于我和那些没人回答的问题》《梦之湖》”

  李继宏:生于1980年,祖籍广东,现居上海,翻译家。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出版有百万级畅销译著 《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译著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领域

  这位译者的争议最大,网络上骂名一片。可能也是因为李继红的译本宣传太狂妄,不符合国人谦虚低调的行事作风,被翻译界口诛笔伐

  如李译版《瓦尔登湖》的宣传语:159年最好的《瓦尔登湖》中文译本。

  如李译版《老人与海》的宣传语:最优秀的《老人与海》中文译本,纠正现存版本的1000多个错误”。

  如李译版《小王子》腰封上的宣传语“迄今为止最权威翻译,纠正以往60多种译本的200余处错误”!

  这样的行事作风,得罪了多少翻译界的前辈啊。而且李还是非语言专业出生,这让科班出生的学者和学生们情何以堪呀。豆瓣上甚至还发起了个“一星运动”,李翻译的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分数极低。(我个人觉得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就是赤裸裸的网络霸凌。)

  那么李继宏的译本就是那么的不堪?我不这样认为,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李继宏敢挑战权威,打破我对外国文学名著的迷思。

  外国文学作品的难读,基本上都是翻译质量不及格造成的。而外国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如果读者只是因为翻译质量有问题而不去看这些作品,那就太可惜了,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次开拓眼界、提高修养机会,还有一个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世界。从前的译者,限于时代和自身的条件,没有办法为读者提供合格的译本;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条件去全面地、正确地、精彩地译介外国名著。

  李继宏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狂妄之徒。比如他说自己的版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并不是看不起从前的译者,而是和前辈们相比,占尽了时代的便宜,得益于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文学翻译的条件。

  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的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不仅艰深难懂,还有一些错误。

  美国有一种蝉叫作周期蝉,它的寿命是十七年,幼虫孵化后会在地下潜伏十七年,然后再钻出来变成在树上叫的蝉。这种蝉的英文名叫作seventeen-year locust,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有两次提到这种昆虫。徐迟把第一次翻译成“十六年蝗灾”,第二次翻译成“十七年蝗灾”,关键是这两个地方出现在相邻的两段文字里面,我到今天也想不出来他是怎么做到的。但这也不是最可笑的,比这个更可笑、更荒唐的还有很多。同样限于时间,我就不多讲了。

  比如译林出版社推出的余光中译本的《老人与海》

  “can I offer you a beer on the Terrace and then we'll take the stuff home. ”

  余老译为:“我请你去平台喝杯啤酒,好不好?喝过了,我们再把这些东西拿回去。”

  其实原文中的 Terrace是一个酒吧的名称,这个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名胜,很多人去那里缅怀海明威。把酒吧的名字译为平台,可是后面的译文又出现了一段对话。

  “谁给你的?”

  “马丁老板”。

  既然是平台怎么又冒出了老板,也是要认真阅读的读者真的会越读越糊涂。

  总之感谢李继宏的出现让我破除迷思,不再盲目的相信所谓的权威出版社,所谓的名家名译。当然名家名译自有其宝贵的价值,但是错误就是错误也不能盲目的一股脑都接受,甚至不敢怀疑也不敢质疑。

  2.李和“果麦文化” 合作推出的 新经典系列,我觉得很好,虽然算不上最好的译本(因为译本也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时代更符合自己欣赏品味的译本),但绝对值得一读。

  果麦文化推出了一系列的新译本新经典,我个人非常喜欢。我拥有了李翻译的《瓦尔登湖》、《小王子》(还附有原作者插图)、《老人与海》、《月亮和六便士》《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曹曼的《我是猫》,《罗生门》、《忏悔录》。

  果麦出品的书,每本都有导读,敢于聘请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译者,译笔更贴近现代语言习惯,文笔通顺流畅。更加靠近像我这样的普通大众读者。当然我还在寻找自己喜爱小说的译本的路上。

  (比如《瓦尔登湖》除了徐迟的译本我还拥有了,李继宏,仲泽的译本,个人认为仲泽的译文更加雅致,文学性更强。去年又购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新出版的40万字的全注疏本,是根据外国学者克莱默的研究成果全注本,全文翻译而来,更能深入的了解原文。有机会谈谈瓦尔登湖。)

  关于译文文学的“赏味期”。

  作为翻译的村上春树曾经说过:“翻译作品有点像建筑物,三十年屋龄的房子该修一修了,五十年屋龄的房子也该重建了。因为语言不断在变,时髦的语言会过时,新奇的语法会变成平常。新的语言不断出现;所以对于重要的作品,每个时代都需要新的译本。”

  李继红也说:“现代汉语的历史比较短,处在一个不断进化和丰富的过程中,以前的译者所能动用的汉语资源,是不足以完成外国名著的翻译的。就拿今天发布的《瓦尔登湖》来说,梭罗在书中总共提到一千六百多中动物和植物的名字。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除了常见的马、牛、羊之类的,徐迟的译本几乎没有一个弄对的。但是我们能责怪徐迟吗?好像也不能,因为他翻译这本书是在1947年,当时中国的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尚未成熟,所以无论是谁来做翻译,都没有办法弄懂那些单词指的是什么动植物,而且就算弄懂了,也没有办法找到相应的汉语词汇来翻译。”

  好啦,啰啰嗦嗦一大堆说回《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本问题。

  鉴于上文提到的“文学赏味期”和互联网时代的翻译环境,我们觉得巫老,姚老,乔老的译文难懂,并不是他们的问题,也不是我们的问题。是语言的限制和时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请看全文靠前的一段话,当时就把我难住了:

  And, after boasting this way of my tolerance, I come to the admission that it has a limit. Conduct may be founded on the hard rock or the wet marshes but after a certain point I don’t care what it’s founded on.

  巫版:在这样夸奖我的宽容之后,我得承认宽容也有个限度。人的行为可能建立在坚固的岩石上面,也可能建立在潮湿的泥沼之中,但是一过某种程度,我就不管他是建立在什么上面了。

  汪版:当然我在自夸为人宽容之余,现在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宽容是有限度的。人的行为准则或许有的如磐石般稳固,有的则如泥沼般柔软,但到了某种程度后,我也不管他们究竟为何变如此。

  (这还只是语言的习惯问题倒是不怎么影响大意的理解,那么请读一读下面译文)

  Only Gatsby, the man who gives his name to this book, was exempt from my reaction—Gatsby who represented everything for which I have an unaffect-ed scorn. If personality is an unbroken series of successful gestures, then there was something gorgeous about him, some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the promises of life, as if he were related to one of those intricate machines that register earthquakes ten thousand miles away. This responsiveness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at flabby impressionability which is dignified under the name of the ‘creative temperament’— it was an extraordinary gift for hope, a romantic readiness such as I have never found in any other person and which it is not likely I shall ever find again. No—Gatsby turned out all right at the end; it is what preyed on Gatsby, what foul dust floated in the wake of his dreams that temporarily closed out my interest in the abortive sorrows and short-winded elations of men.

  巫版:唯有盖茨比——就是把名字赋予本书的那个人——除外,不属于我这反应的范围——盖茨比,他代表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假使人的品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的姿态,那么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他对于人生的希望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类似一台能够记录万里以外的地震的错综复杂的仪器。这种敏感和通常美其名曰“创造性气质”的那种软绵绵的感受性毫不相关——它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赋,一种赋予浪漫色彩的敏捷,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也是我今后不大可能会再发现的。不——盖茨比本人到头来倒是无可厚非的;使我对人们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欣暂时丧失兴趣的,却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他的幻梦消逝后跟踪而来的恶浊的灰尘。

  汪版:只有盖茨比,也就是这本书所要讲的主角,只有他让我还想一探究竟——因为盖茨比正代表了我真心鄙弃的一切事物。若说人的性格可以用一连串完整的姿态表达展现出来,那么盖茨比确实具有漂亮迷人的魅力,生命让每个人拥有迷人的愿景,他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生命的能量,像一台能探测到万里以外地震的精密仪器,有人将他这样的热烈回应形容为“奔放的气质”,但其实他只是过于软弱而显得敏感,不对,和他的气质无关,这是一种天赋异禀的欢乐,一种极度浪漫的情怀,我以前从未在其他人身上见过,未来也不太可能再见到了。不——盖茨比这个人到头来其实还不错,我之所以暂时对人们那些强说愁的伤痛及一时的欢欣失去兴趣,是因为那些伤害、利用他的人事物,是那些伴随他的梦想而来的龌蹉尘烟。

  啊!亲爱的小伙伴们,以上的文字是我一边控制不听话的书,一边逐字逐句敲上去的,请务必认真读一下,这段文字对与全文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段。

  亲爱的小伙伴们,以上我只是对比了一小段两个译本的不同,但是我真的已经感受到了汪芃版译文的魅力。抱歉巫老先生那版里很多的句子我读的一头雾水。当然这样的问题全篇都有。我真的没力把好几个版本的译文都在这里分享,想必大伙也不想再读下去了吧。既然是初探,那么就在这里先结束了。

  好吧我再附上最后的内容(还是不少哦,o(∩_∩)o )

  摘自台湾译本《听见译者的声音》

  想象你今天走进一家书店或图书馆,来到世界文学的专柜前面,很多作品你都听过名字,别的书里也许提过,也许小时候看过改编的青少年版本,也许还看过改编的电影电视版本,但不知为何就是没有真的读过全译本。假设你拿起了其中的一本,但一看左右还有六、七种版本呢。那该选哪一本好呢?比较封面、印刷字体大小、推荐者、出版社的名声、出版年代、还是译者呢。

  其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译者。

  你所读的每一个中文字都是译者决定的,每一个句子的节奏都是译者安排的。每个句子都有不止一种译法,是译者决定了用哪种结构,在哪里断句,用哪一个词句,要不要用成语;也可以说决定了文体翻译的风格,咦?你也许会问,那作者的风格呢?译者不是应该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吗?这就是文学翻译有趣的地方,也是很多读者不知道的秘密。

  文学翻译其实是一种表演。作者决定了故事的内容,但把故事说出来的是译者。译者决定在哪里运用快节奏的短句,在哪里用悠长的句子减缓速度。哪里用亲切的口语,哪里用咬文嚼字的正式语言。译者的表演工具就是文字。

  而且译者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时空背景、观点、好恶、语感。也就是说两个译者不可能译出一模一样的译文。就翻译来说,就算其中某个短句可以雷同,一整个段落也不可能每个句子都选择一样的形容词、一样的动词、片语、和五十年前的译者译出一模一样的段落。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村上春树不止一次在他的作品中推崇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挪威的森林》中,他借渡边的口说道: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盖茨比是美国梦的代表,他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的计划排得满满的,并严格执行,连他的爸爸也说“小詹注定要发达的,他总是有这样的决心”。他最终发达了,赚到数不清的钱,但发家之本却是走私酒(当时属于非法勾当)。

  汤姆出身名门,家底丰厚,名校毕业,还是名优秀的运动员,从内到外无一不散发一股精英气息,可是他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满嘴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最终也是因为他的卑鄙阴暗,让盖茨比死于非命。

  同样出身名门的黛西,却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她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又难以舍弃地位、财富,她以为对盖茨比是真爱,可以付出一切,但当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来源是走私酒,并不稳妥,便立马抛弃了他。

  那么盖茨比对黛西是真爱吗?也不见得。黛西对他来说或许也只是一个“目标”,当初他清贫的时候,与黛西擦肩而过,现在他有钱了,就像弥补当年的遗憾。因为对目标的执着、不择手段,让他获得了想要的财富,现在他希望用同样的方法,来获得他想要的“爱情”。

  文中的那盏绿灯,就像盖茨比扭曲价值观下的妄念,亮了又灭——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盖兹比了不起?

  美国人评价菲兹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老实说我不喜欢盖兹比的故事,无非是富翁、男欢女爱、浮夸虚荣。但作者最后的一句话令我震撼,久久不能释怀,抄录下:

他走过漫漫长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港湾,肯定觉得梦想已经离得非常近,几乎伸出手就能抓到。他所不知道的是,梦想已经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断的美国原野上。

  盖兹比的梦想是什么呢?我想是失落的爱情吧——因为贫穷而失落的爱情。但很可惜,即使他花尽半生努力获得了财富与荣耀,爱情也未重新回到他的身边。

  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爱情吗?亲情吗?还是神道宗教的虔诚? 当然也有不高雅的说法,比如男女交配权?财富、地位、权力? 总之,各种名号不胜枚举。人所追求的东西似乎很多,变着花样层出不穷。但又似乎很简单,只是这个东西的外表经常变化。我想一定存在一个词,可以跨越古今,囊括众生。 暂且先把它定义为“快乐”吧。我想“快乐”这个词很熟悉,也很终极。 如果说“我们倾尽毕生所追求的无非是快乐”也没什么错。反而可以节省口舌,省略很多不必要的哲学解释。 我想,很多东西古人不一定懂,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人也不一定有相同认识。 就比如爱情,对于封建两千年的古人有意义吗?或者,没有物质交换的非洲原始部落能够理解财富吗?小婴儿能够理解以上所述吗? 反而“快乐”二字合乎人类天性,不论老少男女,古人今人,土著洋人都能理解,因为他们都体验过。 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追求快乐。

  但是还有些别扭,总感觉哪里不对。 快乐究竟是什么?对于盖兹比来说是黛西。 对你来说又是什么呢?

  了不起的盖兹比?他所追求的无非是爱人重回怀抱。很简单,很单纯。即使所追求的快乐已经面目全非,他还是执着要追回来。而那快乐只是那时那地的感觉,只能在模糊的记忆中被回味。

  失去的快乐不值得去追寻,新的快乐还在未来等着...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五):致我们的世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在看过电影之后才看的书,当然它让我又重新温习了一幕幕让人唏嘘的各种精彩时刻。

  当盖茨比为了自己喜欢的女神黛西而不断努力积累财富使得能讨好黛西时,黛西已经不爱他了,黛西爱的是曾经的盖茨比,而盖茨比爱的也是曾经的清纯、美好的黛西,时过境迁盖茨比依然没有改变初心和幻想,而黛西已经改变成物质女了,他甚至没有勇气说她爱他。黛西和丈夫tom的推卸责任导致了盖茨比死于非命,而Tom表面上贴着令人艳羡的标签,实际上是个无德之人。面对死去情人的丈夫和妻子的情人,Tom指出了车祸的肇事者而导致威尔逊最终射杀了盖茨比。每一对夫妻都不是真爱,每个人都虚伪,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梦下的人们。

  多么冷酷无情的社会,当你活着的时候认识不认识的都愿意攀望,而死了的时候练连葬礼都没有人或者是不愿意参加。人与人之间有多少真话,又有多少谎言。只有尼克的一句话对盖茨比的话精辟“他们都是懒人,那帮混蛋加起来也没你高贵”,可惜盖茨比是因为一场虚幻的梦而失去了自己。而我,则更欣赏这句“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六):再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买这本书时是我在逛书城不知道选什么书,然后也是觉得这本书名在哪遇到过,书名给我的想象是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是一个关乎主人公一生的故事,也的确,是描写盖茨比短暂而让人佩服又扼腕惋惜的一生。

  我想起我为何会对这本书名如此熟悉,我是在看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所见的。很多时候作家之间真的是相通的,他们的作品有时就是受别的影响而产生的灵感。

  这个暑假我重读了两本,一本是这本,另一本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忽而想到自己是爱读书但是不会很深入的思考,让我惶恐不安的想起孔子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书开头就是尼克父亲的教诲——不去评判别人就是对别人怀有无限的希望。但尼克的不评判别人并不等于永不评判别人,道德上的自省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底线。,恰恰相反,这需要坚定地道德立场。在所有人都对盖茨比避而远之时,只有尼克来料理他的后事。

  盖茨比从一个穷困潦倒发迹到家财万贯,心中一直为爱而努力,他的所有一切几乎都是为了博得黛茜的爱,但是黛茜和汤姆的自私和贪婪终究会辜负于他,他终究会为爱而牺牲,也许从一开始他就注定了要失败,一位从小养尊处优还爱慕虚荣的女子怎会嫁于没有家底的他。小说结尾说的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的退回过去。

  最后想说,小说真的很短,只花了两天就看完了,很多处描写菲兹杰拉德只是一笔带过,但有几处却是描写的很到位,估计是为了只是衬托盖茨比吧,其余的都是多余的。还有菲兹杰拉德很会渲染手法,对应结构。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七):可以理解,可以原谅

  八月二十五、二十六日,窝在不怎么热的宿舍,听着外面是不是的小猫叫和雨声,在书桌上,在阳台上,在床上,读完李继宏翻译的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是一个悲伤地故事。

  下午五点十分左右读完书,吃个饭,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兴土木的校园,阳光并不激烈,云层很厚,微风渐凉,秋意略显。来到实验室,指导了几个本科生的实验。现在可以坐下来,写点感受。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它太出名了。在修英文阅读与写作的课程时,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当时觉得有些可惜,这么优秀、有内涵的电影,却不能在一个更合适的时间来看,并且还要早于小说。所以,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睡觉了。

  好东西,是不能随便拿来看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心情,宁愿永远不看,也不去玷污。这和我拖了几年才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样的。

  买了李继宏这个版本,确实是因为看了《追风筝的人》,对李继宏有一种格外的感情。

  盖茨比是一个孤独、含蓄的人,他内心简单、目标明确——爱黛熙。但他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爱黛熙,却又躲躲闪闪,在黛熙家对面买豪宅,举办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酒会,找乔丹、找尼克,曲曲折折的靠近着黛熙,他良苦用心。

  五年时间心心念念不忘黛熙,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黛熙。老天开眼,他终于见到黛熙,再次的相见,他们欢欣鼓舞,如同风云际会。却是悲剧的开始。

  盖茨比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他并非是个英雄,并且还干着走私的买卖,甚至有可能杀过人,但在更多的人愿意相信他是伟大的。他为梦想、为一种幻觉执着的献身了。他并没有像绝大多数人那样,轻易地选择放弃。可以说,如果黛熙当初不放弃誓言,那么这一定是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但恰恰,生活中“盖茨比”很少,而“黛熙”很多。再深刻的感情,再久远的等待,却也难抵挡“故人心易变”。

  盖茨比是伟大的,现实中,我们都承认,但却难以真的践行。甚至,之所以认为盖茨比是伟大的,正是世人对于自己行为缺失的一种忏悔方式。

  黛熙是懦弱、自私的,盖茨比因她而牺牲。她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希望盖茨比的出现,解救她煎熬的灵魂,但她可能从没有想过要离开汤姆。

  盖茨比与黛熙的重逢,是错误的,他们两个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考虑过见面以后的事情,他们要结婚?生孩子?住进盖茨比的豪宅?还是先谈恋爱?盖茨比是盲目的,被“爱黛熙”这种幻觉冲昏了头,他心心念念的要见到黛熙,不管不顾,他沉浸在温情、幻境之中,而黛熙却是现实的,受世俗羁绊,二人注定难以结合。

  但想想作者开头说的那句话,“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便不觉这是个悲伤地故事,这只是人性的弱点。可以理解,可以原谅!

  2015.08.26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八):从bitch一词的翻译管窥译者的翻译水平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段非常普通的对话:第二章中,Tom带着Nick去见他的情妇Myrtle,随后三人一同坐火车前往纽约,在车站Myrtle看中了小贩兜售的一条狗,然后很矫情地问“Is it a boy or a girl?” Tom冷冷地回应“It's a bitch.” 李继宏居然翻译为“它是个婊子。”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误译。bitch的本意是母狗,这里毫无疑问就是取其本意。我知道李继宏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英语水平存疑,但bitch是个很简单的词,他就算用金山词霸,也应该能知道其本意。用bitch说人那是骂人,翻成“婊子”也无可厚非,可用bitch说bitch,怎么能算是骂狗呢?可怜无辜小狗莫名其妙成了“婊子”。其实首译者巫宁坤已经准确地将这句翻译为“它是一条母狗。”李继宏这样翻译,假如不是英语水平太差停留在人工智能水平,就是自己别出心裁结果反倒弄巧成拙。小说中交代的背景,Tom出身在美国最富裕的家庭之一,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小说刻画的Tom也是一个自命不凡,装腔作势的富家子,他虽然放浪形骸,粗声大气,但言谈举止都刻意彰显自己的身份和教养,绝不可能冒出“婊子”这么粗俗的话语,原著上下文也看不出任何理由让Tom骂一条狗“婊子”。再来说说语言的流变吧,bitch一词在1920年之前稳定地保有原来的释义,即母狗。1920年后才慢慢有了侮辱人的用法,语义转变是渐进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问世,以作者菲茨杰拉德所受的教育,根本不可能使用日后才逐渐衍生的骂人的语义,更何况原著指称的是狗而不是人。即使今天,bitch骂人也只是粗鄙不堪的俚语,有教养的人断不会使用。所以不管从任何角度分析,这里将bitch翻译成“婊子”都是确凿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只要英语水平合格,或者对原著人物有准确的理解,又或者认真研读过前辈的翻译而不是仅仅为了挑错,都是可以避免的。在这里举这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也不是对李继宏吹毛求疵,只是想推倒“迄今为止最优秀翻译”,“年轻天才翻译家”的牌坊,还bitch一个真面目。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九):这是留给后世的艺术

  说在前面:5分给菲茨杰拉德原著,1分给李继宏的翻译,平均下来这个版本给3分。因为手边暂时只有李继宏的译本,因此下文中的引用皆出于此,但不代表我欣赏这个译本。要选译本的话推荐邓若虚的版本。李继宏的翻译误解错译极多,别的网友在书评中也有提到,所以不再赘述。除此之外,他翻译过多使用四字词语和冗长定语,读起来生涩而矫揉造作。就想问书商昧着良心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译本,有没有点职业道德?

  以下为正文: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物欲横流,光怪陆离。每一次我拿起《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仿佛一脚踏进了那个“热闹的二十年代”。在菲茨杰拉德绵长有韵味的词句下,一部原文不到四万九千个单词的小说,读起来却长而丰富。

  菲茨杰拉德的语言有一种独有的华丽绵延的诗意。作为“爵士时代”最典型而最耀眼的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句正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灵魂,因此光是读起这些文字,已经足够让我有着一种真实的代入感。

  此外,他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两样事物——电话和汽车——不着痕迹的嵌在其中,将这两样东西在那个年代美国人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在他之前的作家都未做的。

  我们可以看到尼克的“旧道奇”,盖茨比奶黄色的劳斯莱斯,汤姆•布坎南的蓝色跑车,少女时代黛西的白色跑车,甚至布坎南情妇的丈夫乔治•威尔逊还是汽车修理厂的老板——这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汽车的融入,一方面将“热闹的二十年代”特色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更是使得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尼克的“旧道奇”契合了他一个在纽约工作的,经济条件中等的,普通年轻职员的形象。盖茨比奶黄色的劳斯莱斯,体现了他一个暴发户的张扬俗气。而少女黛西的白色跑车正象征着当初她的纯洁无暇,清纯诱人。除此之外,汽车更是将本书推向高潮的重要元素——黛西正是开着盖茨比的劳斯莱斯撞死了默特尔。

  而电话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布坎南家的晚宴上,那个来自第三位客人的电话铃,让整个气氛达到了神秘压抑的高峰。盖茨比常常在宴会上离开接听电话,更是使他笼罩上了一层神秘传奇的色彩。

  同时从文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独立的社会风潮——黛西,乔丹和默特尔妹妹凯瑟琳的短发,乔丹作为女运动员四处比赛为生,甚至凯瑟琳这样的次要角色也显著地体现出她的独立:同女伴一起去欧洲旅游。

  菲茨杰拉德对于爵士时代景象的描写也十分贴切精彩,呼之欲出。

  “纽约来的轿车停了整整五排,而各处走廊、客厅和阳台沾满了明艳的女宾,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顶着稀奇古怪的发型,披着卡斯蒂利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纱巾。吧台忙个不停,诸多盛放着鸡尾酒的托盘飞也似的飘到外面的花园。花园里充满了笑语和欢声、毫不经意的寒暄和转身即忘的介绍,还有彼此不知姓名的女人之间热烈的攀谈。”

  “在这个世界里,轻歌曼舞尽日不息,声色犬马终年无休。萨克斯管彻夜吹奏着如泣如诉的‘毕尔街蓝调’,上百双金色、银色的舞鞋踢起闪亮的灰尘。”

  “我渐渐喜欢上纽约,这里的夜晚别有活力十足而引人入胜的情调,摩肩擦踵的红男绿女和川流不息往来车辆让人感到目不暇接和心满意足。”

  还有那个时期的禁酒令,以及“什么都卖”的药店,在文中的出现也令人眼前一亮。

  它太真实全面了,真实的让我可以在脑内描绘出每个人物鲜明的个性、每个场景清晰的模样,和在那个时代空气中飘荡的奢靡热闹与虚浮。而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来说,这是生活中再习以为常不过的部分,因此他们并不能看到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正如同我们现在很难发现对于网购,春运,食品安全进行刻画的文学作品中的好。

  因此他们就更无法看到菲茨杰拉德在其中对于美国梦的审视与批判。

  美国梦的涵义在于: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盖茨比无疑是美国梦实现的典型。他生于西部农民家庭, 却从小对自己严格要求,经过多年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在外人眼里,他拥有着无数的家产,豪华的宅邸,广阔的人脉,“把星光施舍给飞蛾”的气派,每个周末都可以过着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有了这样的生活,也许应该别无他求了。然而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是物质上的享受吗?我想不是的。盖茨比每周在他的豪宅里举办者盛大的派对,人人都可以不请自来,去留随意,然而他却从未享受其中,而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观,任人议论评说。在曲终人散,偌大的宅邸只剩他一个人时,尽剩苍凉。他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精神却是空虚的,因为他所达到的这一切成就,都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等了整整五年,买下那座华厦,把星光施舍给那些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的飞蛾——他费了这么多心血,只是为了能够在某天下午,到一个陌生人家里‘坐坐’。”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追求曾经因为贫穷而失去的爱情。也许在他的眼里,他的所有身家加起来也比不上黛西家的那盏绿灯珍贵。在盖茨比死后,那些曾经前来夜夜笙歌的人们也如飞蛾离开熄灭的火一样消失匿迹。这更加体现了金钱的虚无。

  又或许在上流人士眼里看来,盖茨比是通过有悖法律的苟且勾当致富的粗俗暴发户。他不离口的俚语“老兄”,还有那身俗气的粉红色西装,都令人鄙夷和耻笑。然而上流社会的做派与生活真的就值得我们称赞与向往吗?我想也不是的。乔丹装腔作势,冷漠高傲。汤姆•布坎南风流成性,从未对妻子女儿有过责任心。黛西肤浅势力,着迷于浮夸的事物,知道丈夫的不忠,却又贪图他的财富与名气,勉强维系婚姻。他们冷漠私自, “把东西打碎,毁掉别人的生活,然后龟缩到金钱、巨大的冷漠或者随便什么让他们蝇营狗苟地相处的东西里面,让别人来清理他们留下的残局。”正是他们的推卸责任,才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也因此,尼克才看清了那些人的嘴脸。他这样一个不轻易批判别人的人也终于被触及道德的底线,发出“他们都是烂人,那帮混蛋全部加起来也没你高贵。”的感叹,决定站在盖茨比一边对抗整个社会。这真是对当时社会的莫大讽刺。

  可惜盖茨比空有坚毅奋斗的决心与对梦想的向往,却还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与社会的冷漠。在当时的社会下,盖茨比梦想的破灭几乎是必然的。他所执着的爱情,更多的是他自己形成的幻想,正如他对那盏绿灯的渴望一般遥远。而当黛西真正来到他身边,那盏绿灯失去意义时,其实他的梦想也已经失落了——因为现实中的黛西并不是像他幻想那般纯情美好。又或者,正如本书结尾“梦想已经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绝的美国原野上。”当他决定要开始为这个梦想的爱情奋斗时,他就已经注定要失去它了。奋力前行,却还是退回过去。

  然而当时的人们却都沉浸在浮华的物质追求当中,根本无法察觉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暴露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菲茨杰拉德这样前瞻性的觉悟的。因此菲茨杰拉德在世时,这本书未能得到其应有的评价。

  我想起我爸说过的一句话:“艺术是留给后世的。”美术,音乐是如此,文学也是如此。《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这样一部可以称为艺术的作品,因此只有我们跨越多年,走出当局者的迷雾,才会发现,这本书是多么宏大而了不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十):《了不起的盖茨比》缘何了不起

  周遭寂静,台灯下载着盖茨比一生的页面有些刺眼,他短暂悲剧的一生仿佛一把钝刀子,慢慢剖开人心房,溢出的热血立马遭遇“爵士时代”的金钱冷雨,让人陷落失望与悲凉交织的网。

  我们谁还能有幸拥有自己的盖茨比

  读着《盖茨比》,忽然想起上大学那会,大圣送我红色悍马车模。之前我几乎没和他说过话,我问他为何送我车模,他答:“有次无意看到你手机屏保是辆悍马,而且你红色的衣服偏多,想必喜欢红色,就选了这款车模。”当时震惊之余,那份暖心的感动时至今日依旧几番感慨,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可以用心到何种程度。后来他等了我三四年之久,终究没能等到我把感动变成感情。前年同我告别,和另一个姑娘结婚了。如果说我没生出过悔意,那是假的,因为他的坚持与深情也是后来我再不曾遇到的。

  大约越来越现实的我们,谁都没有勇气执著一生只为一人,也不会付出一生只为赢得一段两情相悦的感情。痴情痴心,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执迷不悟,也只有在电视剧、在书中上演了,我们谁还能有幸拥有自己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

  “他们都是烂人,那帮混蛋全部加起来也没你高贵。”

  初遇黛煕,盖茨比是一个军官,貌美柔情的少女和英姿勃勃的男儿,他爱着她,她亦爱他。一战爆发后,盖茨比调往欧洲,战争结束后,等不到盖茨比消息的黛煕嫁给了门当户对的纨绔子弟汤姆。当盖茨比重回故里找寻自己心爱的姑娘时,才发现她已为人妇。在得知黛煕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后,盖茨比坚定了赢回黛煕的想法。他以为是少年穷让自己失去了爱情,失去了黛煕,于是开始拼命赚钱。

  他等了整整五年,买下那座华厦,把星光施舍给那些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的飞蛾——他费了这么多心血,只是为了能够在某天下午,到一个陌生人家里“坐坐”。

  盖茨比终于家财万贯,成功跻身上流社会,他买下了黛煕家海湾对面的豪宅。每当夜幕来临,盖茨比公馆上演着歌舞升平与穷奢极欲。那些熙熙攘攘、手舞足蹈的食客,飞蛾似的在热闹非凡的宴会中游走,在脂粉和香水气、香槟酒与靡靡乐声中穿梭。而盖茨比从不混迹热闹的人群,他时隐时现,或是冷眼旁观或是放任思绪飘去远方。而这一切只为引起黛煕的注意。当尼克得知盖茨比的痴情后,同意安排盖茨比和黛煕在自己家中一见。此时此刻,我们才恍然,豪宅、舞会、人来人往……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盖茨比对黛煕的深情痴念。

  他对着黑黝黝的海面,奇怪地伸出双手,而且尽管离他很远,我能看出来他正在发抖。我不由向海那边望去,但什么也没有看到,只见远处有一点微茫的绿光,兴许是谁家码头上的电灯。当我回头去看盖茨比时,他已经消失了,再次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不平静地黑暗中。

  文中有很多象征义的事物,如飞蛾、如绿灯。而那盏彻夜不熄的绿灯,正是海湾对面黛煕家码头上的灯光,这盏灯象征着盖茨比的梦想。可以想见,初次看到绿灯时,盖茨比该是多么兴奋。那里住着他挚爱的穷极一生想要守护的女人,当他眺望绿光,便情不自禁回想起与黛煕共度的美好时光,或是幻想黛煕此刻也像他一般思念着彼此,一切充满希望,令人期待。而当他与黛煕搭上线,再度重逢时,他们如此靠近,曾经的幻想变成了可以挽手凝望的现实,以致那遥遥相望的绿灯霎那间平淡无奇。

  悲剧从来都是在最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一砖一瓦铺垫。黛煕的丈夫汤姆有外遇,而她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当黛煕再遇盖茨比,一方面被他的财富所震惊,一方面也想在空虚压抑的生活中寻找刺激,看到盖茨比一如既往的痴情,想起五年前的情意缱绻,不仅满足了黛煕的虚荣心,也使二人决定向汤姆摊牌,重新生活在一起。尽管盖茨比发觉了黛煕的变化,她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那么爱自己,甚至黛煕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仍不管不顾,大声偏执地与汤姆争论着黛煕更爱谁。因为他的财富、他的努力、他的梦想、他的希望、他的一切都是因黛煕而起,他已经无法不爱黛煕了。

  然而这场争论让在意金钱胜过爱情的黛煕犹豫、慌乱。回家途中,心烦意乱的黛煕偏巧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盖茨比为了保护黛煕,担下罪责。在汤姆的挑拨下,他情妇的丈夫开枪杀死了盖茨比。当盖茨比浮尸泳池中,他荒凉落寞的一生终于完结了,而他挚爱的人却和那个阴险自私的汤姆去了远方旅行。大雨中,尼克等待着曾经的飞蛾,哪怕能有一两个来参加这令人绝望的葬礼,然而,他们终究只是飞蛾,他们只会绕着亮闪闪的金钱舞蹈罢了。

  我坐在沙滩上遐想古老而未知的世界,忽而想起了盖茨比,他第一次见到黛煕家码头末端的绿灯时,肯定也感到万分惊喜,他走过慢慢长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港湾,肯定觉得梦想已经离得非常近,几乎伸出手就能够抓得到。他所不知道的是,梦想已经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绝的美国原野上。

  盖茨比到死都没有看到黛煕自私嘲弄的眼眸,他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里,黛煕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只是徒有其表的躯壳而已。文章以尼克的视角,亲眼目睹了人们的势利虚伪、虚荣自私、薄情寡义、阴险吝啬。曾奢华的豪宅破败了,衬得盖茨比一生更为空虚,曾莺歌燕舞的宴会再也没有亮起缤纷的灯光,衬得盖茨比一生如此落寞。经此一事,尼克对这座假大空的繁华都市彻底失望了,目睹悲剧后怀揣着一颗冰凉的心,黯然回到故乡。

  盖茨比的执着如此了不起,哪怕前方是绝路,依然义无反顾,可他的执着却也是如此盲目,让自己早早走到了生命尽头。盖茨比的梦固然美丽,然而这个梦如同黛煕一样,虚有其表,所以盖茨比逐梦的一生也注定悲剧。即便如此,盖茨比近乎偏执的爱黛煕,也比那些虚伪、空洞、自私自利、自以为高贵的上流社会高尚许多,谁都没有他的深情,谁都没有他来的纯粹,谁都不曾真正想要去体会爱一个人是何滋味,而不是爱金钱。所以,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和氛围中,盖茨比依然闪闪夺目,依然了不起。

  但话说回来,个人认为到后来,盖茨比爱着的绝对不只是黛煕本身那么简单了。年少时的甜蜜回忆,在长久无法得到的渴望中被加强,回忆与幻想交替,黛煕在盖茨比脑海中的形象被不停美化,直至完美。为得到黛煕付出的巨大代价,也使得盖茨比即便在发现黛煕不如想象中美好后,仍然无法停止拥有她的脚步。当爱一个人变成执念,并为此付出所有精力与时光时,他爱着的就不再单纯是某个人了,而是他自己。时间越久,付出越多,越是停不下来,越是想要极尽所能证明自己的付出没有白白流淌。所以即便二人能在一起,也未必幸福。一来黛煕本身存在缺陷,二来日渐凸显的失望必会压翻盖茨比幻想中期待的天平,这种落差会将所有美好的爱情粉碎。一厢情愿地执迷追求,看似感人,实为自私,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在一场伤害自己的拉锯战中,也给原本被爱之人强行背上了舆论与良心双倍沉重的包袱。

  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战后的1918到1929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这10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特殊的时期,也就是“爵士时代”。当时美国经济形式非常好,电器、汽车、矿产等行业迅猛发展,股票、证券、地产等行业的崛起更令一大批人一夜暴富,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像不像眼下的中国社会?)。文中“汽车”、“电话”频现,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及消费方式的改变,甚至尼克的女友乔丹-贝克之名也出自于美国风靡一时的乔丹跑车和贝克电器。《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点点滴滴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当时美国热闹的20年代。

  喧闹的年代另一个特征便是财富,即便像盖茨比这样的穷小子,也可以因为财富跻身上流社会。文中拥有金钱声音的黛煕、势利的梅朵、虚伪的梅耶、说谎成性的乔丹、阴险吝啬的汤姆,无一不是向利益看齐,向追逐钱财看齐,向享乐奢靡的消费主义看齐。然而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那些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国梦,究竟是否可以作为值得人们为之付出全部努力的梦想?书中对这些堂而皇之充斥着物欲而缺乏道德底线的梦想进行了批判,对当时自私、冷漠、虚假的上流社会进行了抨击。对爵士时代的再现和对物欲横流社会的批判,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原因之一。

  “不去评判别人就是对别人怀有无线的希望。”

  光鲜的外表,并不等于光鲜的道德内在。我认为《盖茨比》教会我们更重要的事,便是不随意以貌取人,也不一味附和,在面对人面对事时,依据自己的原则与道德底线,辩证地中正地公平地看待所有。汤姆有耀眼的背景家世,但他的灵魂却是腐朽的。以貌取人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以貌取人时往往错过了认知事物本质的机会。所以不要随意评判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永不评判。尼克正因为其不随意评判却适时评判的原则,才能清醒地认识到那帮混蛋加起来都没有盖茨比高贵,才看透了他的表妹、表妹夫是如何虚有其表。有中正的原则才有坚定的道德立场,这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最重要原因。

  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是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它不上,但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长……等到某个美好的早晨——

  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