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十二》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二十二》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2 21:5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十二》经典观后感10篇

  《二十二》是一部由郭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二》观后感(一):选择看就要尊重

  之前也考虑给其他电影写影评,有的电影甚至看了好多遍,最终都没有写成。我是下午一点看的《二十二》,想了一下午还是决定以我贫瘠的语言浅薄的思想来写这个影评。写给同样懂的人看,算给我自己一个交代。看了这么多电影,我觉得看了《二十二》是我的荣幸。

  我其实不喜欢有关历史的电影,我觉得太沉重,而有的电影拍的又太浮夸,有些误人子弟。我在微信上看到有关这个电影的介绍我还是决定来看了。电影本身毫无技巧可言,贵在真实,贵在心意,贵在其本身的意义。影片里的老奶奶说的都是些重复的话,无非就是被日本人带走了后来毛爷爷就救了她们,有关其真实的细节都没说。她们神情沉重,语气哽咽,有的忍不住泪落。她们什么都没说,才叫人更心疼。

  有些沉重的记忆不会忘的,尤其那么撕心裂肺。她们是真的不记得了吗?或者因其太过伤心而深埋心底不愿意想起,或者出于对家人的考虑不愿意说出来。无论哪种都值得我们去敬重她们,去心疼她们。她们是一个弱势群体,被大局所困,被时局所扰,被百般侮辱,被万般践踏。有些人幸运的活下来了,但伤害已经深深留在心底,一个本该幸福家庭就此千疮百孔亲人暂且理解她们的痛苦,其他人呢?短时间充满同情怜爱,长时间便开始流言四起,对她们痛苦的遭遇扭曲事实。久而久之,流言与事实越来越不符合,她们的家人也因此受到村里人的排挤漠视甚至是辱骂。老奶奶活的善良又透彻,她们尽管自己已经千疮百孔还是愿意保护家人,从此闭口不谈

  历史本身不可改变,她们的伤害已经造成了,而她们心里犹存善良,对这个世界毫无怨言。大众对她们却缺少同情与理解,国家也没有完全落实对她们的照顾。重提历史对她们本来就是一种二次伤害,从她们偶尔的言语中透露出之前也有人多次拜访她们问起当年的事情,但都没有后文了。对于经历过八九十年的风风雨雨,幸福对于她们已经是奢侈,何必无端勾起她们伤心的事情,打乱她们生活的平静。不能给予她们所需要的帮助,就不要去惊扰她们。

  我一方面感谢导演能够心怀感恩,带着敬重去了解老奶奶,满带诚意的拍下这个纪录片;一方面又为那些老奶奶心疼,逼着自己去回忆那些痛苦的事实,只为给我们一段真实残酷的历史。既然已经拍了,已经打扰了她们的生活,已经了解真实的历史了,我们就应该心怀敬意,善良对待她们。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太平静,日子过的波澜不惊思考的都是有关自己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拿我来说,我今年高考不是很理想,凭着孤掷一注的勇气报上了临床。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思考的都是高考没考好大学要好好学习,要远离父母了该如何自处,与玩的好的分开该有多思念;却从没考虑为什么要学医,对所敬重的事该如何守护,对弱势群体除了仅仅心怀同情与怜爱还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历史很沉重,重提的意义在于给后人以启事,让他们去寻找自己人生的价值。有些事是不需要时常放在嘴上,重要放在心里。

  我今年17不过是一个准大学生,因看了此电影有感而发,觉得非写点什么不可。写的毫无逻辑,层次不清,白瞎了我语文老师的教导,但我真心诚意,希望点进来看的人能忽略文采,共享我们看完后的感动与敬意。

  沉默是因为懂或者尊重。对这群老奶奶可以不理解甚至漠视,但要带着起码的尊重。没有真正了解少就不要瞎造谣,不要用粗俗的语言去再一次伤害她们及她们的家人了。

  感谢每一个真诚耐心看完的人,看《二十二》是我的荣幸,找到同样尊重心疼她们的人是我的幸运!

  《二十二》观后感(二):32…22…8

  这不是一道数学题,是一个时光带来的平静而又温柔故事。(来自公众号legal观察) 说实话,我是抱着第二天眼睛肿的心态去看《22》。没想到,全程温和、平静的叙事,镜头干净又唯美,还有时不时响起的老人唱的儿歌,都让你不觉得这是在讲一段沉重的历史,而是将几个古稀老人的晚年生活掰碎了,展现在你面前。 想去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壮爸说起过康健律师的故事,专注慰安妇对日索赔诉讼,一战就是二十余年,不惜律师业务都荒弃了。 也想知道这样一群人到底受过什么样的侮辱,又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影片对第一个问题基本上没有触碰,老人们谈起过去时,昏黄的眼珠泛起泪水,不说了,不想说了。残疾的身体、不愿向家人谈起的踌躇,仅此而已。 影片通过克制的镜头,将老人们平静的晚年生活展现在画面上。他们或颤颤巍巍从药盒中取出塑料壳,再从塑料壳中掏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拧开盖子,倒出一粒在手心,吞下,再倒出一粒,再吞下。 或者拄着塑料凳子,一步一步挪的蹭到养老院房间门口,享受一下外面的阳光。 或者镰刀挥舞,一下一下砍下柴火,捆成一捆,蹒跚着带回家,生火,做饭…… 生命,就这样,在时光的隧道中一点点流逝,就像光影下飞舞的灰尘,虽然看不清楚,一粒一粒,一束一束,向上翻腾。 如果你想去看有关历史的刺激,这部影片会让你失望。 画面琐碎、日常。每个人都像你身边的长辈和亲人。小孙子会在得到糖果后第一时间拿给旁边晒太阳的太姥姥。老式电视机里放映着《西游记》中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片段,大孙子拿着遥控痴痴的看着,老奶奶坐在炕上也不时笑一下。 如果你想看老人们的愤怒,这部影片也会让你失望。 她们只是记得逃荒时被母亲抛弃时的悲伤,还记得小时候阿里郎的童谣,甚至还会给你说一两句“里面请”的日语。 她们看到老了的日本鬼子照片后,第一反应,就是日本人也会老,没有胡子了。 她们会新奇的看着摄影师的相机,说这么好的东西得好贵吧。 如果你想看民族仇恨,这部影片也会让你失望。 里面有韩国摄影师、日本志愿者,他们都简单、纯粹,就是为了看一下这些阿婆,就是为了帮一下这些阿婆。 还有字幕时升起的满满的众筹者名字。 只是为了这些还在的老人们,应该做点什么。 剧透了很多了,总之,如果你是怀着《战狼》那种燃情来看这部《22》,你肯定会失望的。它只是记录,描述,书写着岁月。 时光,能把一个个曾经韶华的容颜抽干,沟沟壑壑;时光,能把一次次的仇恨磨平,平平常常。 还是希望这段历史不被忘记。 对日索赔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 有人说,一是个人不具有国际法意义主体资格,二是国家无答责,三是超过了时效。 我也查了《中日联合声明》,第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这种国家放弃战争赔偿,是否意味着国民也放弃了赔偿要求? 如果从代理和被代理的角度,战争中受损的更多是个体公民,国家是以代理人的名义行使索赔权利,代理人单方放弃索赔权的,被代理人能否自行主张?可能不仅仅是个民事问题,更多是一个国际法的问题。不是我的专长,也不再抛砖了。 但有一点还是明确的: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隐埋事实、销毁资料、至今仍未承认侵略及伤害事实,政府方面还在国会做不实陈述,这一系列行为都阻碍了原告行使诉权,用超过时效来阻止原告行使诉权是不公平的,不应适用时效限制。 其实更想谈一下的是强奸案中一对一场合下,如何采信证据、认定事实的问题。这种情形下定罪尚且非常困难,何况慰安妇问题的国际背景,时过境迁的取证困难,对日索赔诉讼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向摄制组、导演、以及所有为此事项殚精竭虑的同志致敬!

  《二十二》观后感(三):战狼的火爆与二十二的清冷很现实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哪种姿势很重要(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2904153/

  估计看过这电影的人都在痛骂日本鬼子,以为这个记录片是抗日剧。“影片所蕴含的力量足以震动国际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但影片没有停留在同情怜悯,没有止于对历史的问责,它对现实的意义超越战争的残酷、历史的吊诡,在饱受非常苦难人性摧残之后,那自立的背影,那一声“这世界真好”,那在满面皱纹遮盖之下绽放的欢笑,如一记又一记重锤敲打而来,深深触动,直抵人心,引发每个人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思考,这是最珍贵的”这段话是重点,震动国际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二战,而不是抗日战争。鬼子没人性,盟军没干过这事吗?苏军在柏林强奸多少德国妇女,在东三省强奸多少中国妇女?更不用说在波兰,南联盟地区犯下的罪行了,中国院线有揭露谴责苏军战争暴行的电影吗?日本鬼子是变态,他们是打心眼里认为男人为国捐躯女人也要为国捐躯,很多日本女人被洗脑自愿做慰安妇并引以为荣,所以他们在占领区比如朝鲜,台湾,东南亚地区都征招慰安妇,并认为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子民应尽的义务,本土都自愿慰安,殖民地也是自愿的,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要谴责这种没有人性的军国主义思想,但是苏军不知道强奸妇女是罪行吗?这才是真正的阳光下的罪恶!为什么至今没有影视文学作品揭露?因为意识形态相同就可以三缄其口,指鹿为马,这样选择性的失忆,这样的历史态度如何会让世人心服口服

  《二十二》观后感(四):真正的耻辱

  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之前认为大概会哭得稀里哗啦,所以特地买了包纸巾,结果出乎意料,纪录片里并没有深入问阿婆们关于做慰安妇时的问题,更多的是记录下了她们日常的生活,有时候她们看起来就像普通的老人家一样,我在看的过程中也就流了三次眼泪

  但是当我回家之后,当我在手机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当我回忆起纪录片的内容的时候,我却感到很难过。我难过的并不只是慰安妇这件事情,说实话,慰安妇的事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而纪录片里对此的叙述可以说得上是温和,我更难过的是,纪录片里那位好像是退休教师的老人说的话,他说当初自己很幼稚,希望日本政府赔礼道歉,所以拜访阿婆们,并且把事情闹大了点,结果现在日本政府没有赔礼道歉,反而阿婆们本来平静的生活被打扰了。他很后悔,假如当初知道事情会是这样,他不会再选择打扰阿婆们。具体他的话我记不清了,但大致意思应该是这样。

  这些话当时看时还好,只是有些隐隐的不适感,等回头准备写影评时,却终于明白了他的未尽之言。其实纪录片里并不是没有提及,好几位老人的家人也说过,电视台以及记者的采访让周围的人知道了老人曾经做过慰安妇的事情,有议论这些事。片子里也有位老人不愿意出现在镜头里,因为她和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怕生活被打扰。如果这些都算是暧昧的暗示,那退休老人那席话,就彻底撕下了遮挡的纱布,他到底后悔什么呢?日本政府的道歉有多难,想必当初的他即使年少轻狂也是有些明白的,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和阿婆们等来的不是日本政府的道歉,而是周围的人甚至全国各地的人的议论纷纷,好的坏的,有意的无意的,友善的恶毒的,这些就像是嗡嗡叫的苍蝇,彻底搅乱了阿婆们平静的生活。

  更远处的人们的议论暂且不提,阿婆们大概也并不知道,善意的议论和行为也不说,毕竟本意和结果也是好的。但那些周围人的恶意评论呢?那个毛银梅阿婆的女儿就说,周围有人说阿婆不是中国人,是韩国人。但我相信,周围人说的肯定不止这些,也肯定有更不堪入耳的话。我们为什么知道呢?我们当然知道啊!旧时代对女子的贞洁要求,到现在还被一些腐臭的烂骨头奉为圭臬。在这种环境下,阿婆们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片头也提及了,阿婆们很苦,很像倒倒苦水,可是她们有儿有女,她们不能说。一位阿婆的女儿也说,阿婆从不对她们说这些事,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没必要说。是没必要,还是不愿说,甚至不敢说呢?说出来的后果,其实阿婆心里也隐约有猜测吧。而结果果真如此,从纪录片中我们看不出阿婆们周围人的态度,只是从阿婆的女儿儿媳们的一些言语中感受到了似乎不太友善,但有多不友善呢?其实我们也是心知肚明吧。因为不止是阿婆周围的人,就连我们周围的人,也有多少人歧视阿婆甚至侮辱阿婆的呢?有人在看《二十二》时笑场,有人认为阿婆们是妓女,有人认为没必要拍这种片子,阿婆们是污点。这种种恶意的言论不禁让人心凉。

  片中帮助阿婆们的一个志愿者说,阿婆们平时都挺开心,但是和她提到慰安妇时的事情,她会很难受,所以他除了诉讼必须要问的问题,其他的都不问,让阿婆开心点。而现在呢?会不会阿婆会不会听见她周围人的议论呢?会不会很难受呢?采访阿婆时,很多阿婆最后都哽咽着说,不说了不说了,里面有多少是因为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有多少是畏于流言呢?

  可能有人觉得我想得太多太过了,但是我真的只能往坏处想,因为有些事情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夸张。有位阿婆说,她逃回来后她丈夫不嫌弃她,说她是被抓去的,不是自愿的。是啊,受害者无罪,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有些人就是不懂呢?反而凭借着自己的愚昧无知,恶语伤人,在阿婆们哆哆嗦嗦小心翼翼地放下心防,露出陈年旧伤后,狠狠地在伤口上撕扯了一把。

  慰安妇是耻辱,但这份耻辱,应该是日本侵略军人犯下的罪行的耻辱,应该是我们中国当初太弱小,没办法保护好自己的人民的耻辱,是慰安妇的家人对于自己亲人被抓走受辱时无能为力的耻辱,而不该是在如今的太平盛世时,一群八杠子打不着的闲人,仗着自己有张喷粪的嘴,硬生生把阿婆们惨痛的经历说成了是她们的耻辱甚至中国的耻辱。这些人在说这些话时,难道就没有一丝丝的愧疚和不安么?要知道,有阿婆即使身陷敌营也不忘偷子弹给抗日军,有阿婆即使忍受了这么大的侮辱,但依然努力地活了下来。而现在的你们,无论心性还是行为都比不上阿婆们的你们,凭什么在这里品头论足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我看来你们才是真正的耻辱,是你们自己的耻辱,是我们的耻辱,也是中国的耻辱。

  阿婆们一个个慢慢走了,也许不久的将来,阿婆们就都不在了。但是这并不表明事情都过去了,我们不会忘记遭受日本侵略的惨痛历史,不会忘记被掳走当慰安妇的20多万中国妇女,而同样,我也不会忘记,对慰安妇阿婆们造成二次伤害的,恰恰是我们国人自己。在声讨日本军人的罪行的同时,自己却同样伤害着作为受害者的阿婆们,多讽刺,多无力。

  《二十二》观后感(五):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缺席!

  一、她们不是慰安妇,更不是军妓!在中国只有慰安妇问题,没有正真意义上的慰安妇,日本政府为了逃避赔偿企图将她们的遭遇职业化,她们的真正身份是受到拐卖,强迫,诱骗并且遭受到日本军队人员强暴的性奴隶。 二、不要总是拿中国政府和韩国政府对比,中国政府之所以没有在国际上为她们发声,真正原因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建交之际,由于我国和日本国签订的《中日友好条约》将日本战败要赔偿给中国的殖民侵略的各项目给一笔勾销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当中也包括放弃了中国政府对慰安妇问题的赔偿权利现在乱喷政府是没有意义的。 三、但是,不要因此放弃努力,在中国,个人和民间团体依旧保有其索赔的权利,不仅仅是慰安妇问题,还有二战期间中国劳工问题。受难的人们正在逝去,经济赔偿早已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目标是:我们要尽快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国内舆论氛围,国际上也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声,日本人和日本政府必须道歉,不管要多久才能实现,哪怕当每一个人都逝去。 四、在我们的眼里,她们就是我们的奶奶,不要把奶奶们和那些残忍的词联系在一起。 五、永远坚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

  《二十二》观后感(六):历史正在被遗忘

  我承认这部纪录片的缺陷

  作为一位普通的观众,看《二十二》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它直观的缺点——空镜太多,有时候看着看着,会有些许睡意。节奏有时太慢,太过平铺直叙,没有很大震撼力。以导致我旁边那位女士感到十分无聊烦躁,99分钟里我怀疑有一个小时她都在盯着她的那部手机,而非大荧屏。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想反驳短评里认为“导演压根就没想拍好这部电影”的观点,我不认为一位带领摄影团队30多人、跨越五个省、从2014年一月拍到七月、到最后甚至自己借出一百万元支持电影拍摄的导演会不想拍好这部片子。我认为《二十二》的缺陷,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导演个人能力不足。假如交给另外一位对于长片叙述十分在行的导演,可能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但这并不是导致《二十二》太过平淡的唯一原因——这还因为导演郭柯的隐忍。

  对于探索往事的隐忍,对于挖掘泪点的隐忍。

  片中一位退休教师为慰安妇问题奔走了三十年,但三十年过去,他没有看到日本政府的一次道歉,没有等来一分钱的赔偿。他将当年鼓励受害者控诉日本政府的行为形容为“幼稚”,他说,早知如此,不如不要惊动她们。

  郭柯想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以及对当年往事的看法记录下来,但又极力避开对于老人们的伤害。正是这样矛盾的态度,使得电影中很多高潮、泪点戛然而止。观众们看不到老人们声泪俱下的控诉,听不到当年日本军人人神共愤的兽行。那么对于观众情绪的影响,自然就小了。

  有人批判郭柯拍纪录片的行为——他们觉得郭柯打扰到了这些老人家的生活。而这部纪录片的产生,自也是对于老人们的二次伤害。

  但郭柯拍纪录片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不仅仅是为了记载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他还想要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人家们的生活,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的人来给予这些老人家们帮助。

  如果大家都忘却了这一段历史,没有人关注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们的现状,谁会去帮助这些老人家呢?你们可不要忘记了,片中有一位老人家在韩国摄影师帮助她之前,只能住在没有屋顶的房子里。

  难道不拍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不火,老人们就不会受到伤害吗?在一位老人家的坟前,我们不也听到了早在文革时期对于她们的伤害吗——称呼她们为“日本娘”、甚至认为她们是自愿嫁给日本军人的汉奸。无知,才是对她们最大的伤害啊!

  而郭柯的记述方式也让我感觉到温暖,他尽可能减少对于老人们的伤害,他尽力在记录历史与关怀老人之间寻找平衡。更可贵的是,他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并且他达到了目的——即使这部片子拍摄得并不算很好,但它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它让更多人了解并关心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老人家们。

  而这些老人家们大多数如今保持着乐观,平静地生活着。关于她们如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她们可能的确只是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也同意那位养殖场员工的观点——除了诉讼所需要的,我们尽量少引导老人们回想起那一段悲惨的往事,而更多关心她们如今的生活与所思所想,让她们在离开人世之前的这一段日子里感受到人间的温情,怀抱着希望安然逝去。

  所以我也仍然反对热评中LOOK的说法:“(这部片子)价值与意义是零。”如果没有这部片子,或许大多数批判这部片子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会主动了解慰安妇的历史问题,也不会去关心她们如今的生活。她们会像片中记录着的那样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三个月只领九十多块的补助、每天吃着便宜的白菜度过余生。更可怕的是,我们都不知道她们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会继续无知而快乐地生活下去。在偶尔从身边人听说这些老人生活的现状时,甚至会说一句:“哦,谁叫她们嫁给了日本人。”

  而这部片子的产生也说明了我国的一个问题——他们享受着如今强大祖国的庇佑并为之骄傲自豪,却并不愿意回顾祖国弱小的历史并加以反思,历史逐渐被遗忘,所以这部纪录片在重拾历史的时候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国从前关注慰安妇问题的纪录片还是太少了啊。实际上,如今的中国缺乏像《二十二》这样整体基调低沉、注重反思的历史电影。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警告,一次鞭策。遗忘抗日战争的历史,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都是一种慢性伤害。我希望大多数人在热血褪去后,还会记得祖国黎明前的黑暗。

  其实在片中有一处是令我感到惊讶的,那位经常去看望王玉开老人家的女孩,我没有想到她是日本人。我敬佩她,她是日本人中少数勇于站出来承担过错的人们。还有片中陆续出现的韩国摄影师、退休教师、主页为养殖场员工的志愿者……我想,既然已经有这些人率先把目光着眼于当年的受害者,他们其中更有勇于反思历史的日本人民,我们也是时候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站出来了。不要让《二十二》仅仅成为一次讨论的热潮,它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历史的一个起点,一个导火线。这才是《二十二》最应该发挥出来的作用,也是它最大的意义。

  在她们尚未全部离世之前,站出来吧。不要让后世的人们,完全遗忘这一段历史。

  《二十二》观后感(七):敬畏伤痛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宇文玥当代老婆(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65178/

  可以选择在生活里做一个傻白甜,懒得去想,懒得计较,懒得融入,可是哭过后,希望自己能敬畏所有的不幸,失去,还有无可挽回的伤害。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如此沉重的历史,书上的一句话,就是别人的一辈子。伤害往往伴随的一辈子,因为真切的发生过,就算阿婆说,这个世界变得那么红红火火,我想好好活着。可是,那些下雨的日子,抱着膝盖坐在床榻看着窗外的乌云和昏暗的天际,抑或是天晴的日子,凉风习习的午后,睡醒午觉坐在老院里,那些回忆真的会不再想起吗。我自己,失恋了,想念一个人,对他的回忆几乎是如影随形,一年多很快就过去了,时而觉得他那么模糊了,时而他又如此的清晰,那些笑容的背后,谁又能真正了解采访后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日子里她们在想什么呢?

  今年看完两部电影都是从地铁站一路哭回来的,一部是爱乐之城,一部就是这个。在我疯狂循环了爱乐之城的主题曲几天之后,便再也无法碰所有和这部电影的任何相关。好像从头到尾我从未看过一样。关于失去一个人的种种已经成了一个梦魇,无时无刻不萦绕着。

  发生了,管什么历史,管什么政治筹码,管什么票房盈利都捐给谁,那些下雨的日子,那些午后呆坐的时候,越老,外面的世界也只剩下自己,而那些过去的伤害也成为她们的大部分。

  总想干干净净的活着,与世无争,活个透明,只求闭眼前回忆这一生都是干干净净。只是有些伤,不论大小,似乎永远无法释怀。比起她们,失恋的伤似乎可以治疗一下,正视它,朝前看,别丧,好好去做吧。

  《二十二》观后感(八):32099颗星星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哀乐,纪录片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又一位老人的离去,传统的中国乡村式葬礼,简陋与嘈杂,还有一份至今不理解的热闹,这让我脑海中浮现了爷爷当时去世的情景,那是一个爽朗的老人躺在硬硬的深色木板上,身体逐渐冰凉,在缤纷的世界里逐渐失去印迹的过程。

  山西/广西/海南,每一个省份的出现都把我的思绪带到学生时代的课本中,想要去寻找一些思路,而即使努力思索,脑海中除了几个死记硬背的时间点和著名战役外,那个年代的场景像远方的烟雾般朦胧,不可触,亦不可及。

  在片中,陈林桃/赵兰英/王玉开/毛银梅等老人的生活用最简单的镜头记录下,她们沧桑的脸庞,颤颤巍巍的步伐,对自己屈辱不堪经历的沉默与微笑满足于现状的笑脸形成了刺痛人心的对比。日本人到处抓人抢人的时候,她们的年纪普遍处于16-26之间,是有活力的青春少女,作为90后生人的我们,同年龄段期间除了功课压力之外,有着及其优渥的生活,去跳舞/去唱歌/去恋爱,享受着年轻生命的美好,而她们不仅仅要承受着敌人对自己身体的侵犯或虐待,还要承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压力和周围人的舆论纷扰。我不想去设想怎样的一段苦难过程,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根本想象不到,而更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是她们中很多人希望的是世间不再有战争,这样就不会有人收到伤害。当下我们现在打开新闻,会看到有人因为口角之争砍人,有人因为别人的轻视夺取他人性命,有人因为学业不顺跳楼自杀,为什么社会稳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反而变的更加脆弱了?

  毛姆说,黑暗的地方是生命力所在。被幽禁的黑/被折磨的暗,作用在一起竟生长出豁达乐观之光。她们小心翼翼把那段往事尘封心底,按照正常人的生活,一日三餐,繁衍后代,默默忍耐周围的人的闲言与异样目光,对待生命,哪怕是几只无人照顾的流浪猫咪,依旧视如己出,用心照拂,再怎么有力的言语都表达不出她们精神上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影响着影院到场的观众,影响着制作此片的全体成员,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每一个人。

  25岁的我已经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看完此类片子去指责与谩骂日本鬼子,而且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总理的下跪代表着歉意,而为什么直到如今,我们的近邻日本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并且试图掩盖真相?

  今天,我们铭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去揭开伤疤去讨回一个公道,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强大自己/充实自己,这时候想起历史老师的一段话,刻骨铭心:

  落后就要挨打!

  《二十二》观后感(九):《二十二》:在平静中,感受心痛的力量

  (一)

  跟《战狼2》一样,《二十二》这部影片,也会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

  我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影片放完,灯都亮起来了,但观众没有走的意思;直到什么都放完了,还有观众安静的坐在座位上。

  我知道他们的心情,应该在默默的心痛、默默的流泪,或者强忍着泪水。

  是的,平淡之下是波涛,就是这部影片呈现的,以及带给观众的最直接的感受。

  影片讲的是仅存的二十二位,其实现在已经剩下九位了,曾经在日本侵略中国中被强行作为慰安妇的老人。

  没有提到慰安妇当年的细节,通篇都是老人平静松弛的讲述,然后是打牌、吃饭、发呆、喂猫等,这样的生活场景。

  但每一个场景,都让你有着巨大的力量,让你眼噙泪水,让你在安静的观影中,是的,电影院里很安静,任何细小的声音,都可以听到。

  在平静中,感受心痛。

  提到当年的屈辱,老人们神情黯然,其中一个名叫毛银梅的老人,一句“不说了,不说了,我说了不舒服”,比多么激烈的呈现都打动人性、人心。

  我觉得这是一部,即便是否认历史的对手,都会汗颜和尊敬的电影。

  (二)

  《二十二》中的老人们,就像我们孩童时期眼中的奶奶,中年之后眼中的母亲。

  影片的创作者,也包括那些帮助老人们的志愿者,叫她们“老奶奶”。

  的确,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近距离观察老人的,往往是我们儿时的状态;而对于我们的母亲,因为她们在我们眼中,一开始就是以强壮的、保护者形象出现的,不像我们眼中的奶奶,一开始就是慈祥的、弱的。

  也因此,我们人到中年,当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孩子眼中,也开始变得慈祥的时候,我们还会把对母亲那种强壮的认知,带进来;不会以儿时看待奶奶的心态来观察。

  但,她们,的确已经是慈祥的老奶奶了。

  而且还那么老!

  我觉得,这部影片除了本身设定的主题外,另一个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以儿时观察奶奶的心态和距离,来重新观察和认识我们的母亲。

  不管是在身边的,还是不在身边的,想想是不是当初眼里的,给我们保护的,强壮的母亲,也跟片中的老人那样,开始风烛残年了。

  《二十二》的创作者,是想通过记录,不至于让这些老人们离开之后,留下遗憾;而观影的我们,可能也会想到自己的母亲,不能留下遗憾。

  (三)

  《战狼2》展现的是强,《二十二》展现的是弱。

  《战狼2》呈现的是祖国的自豪,《二十二》呈现的,就是祖国的屈辱,但更有力量。

  也跟《战狼2》一样,《二十二》当初立项、拍摄、上映的时候,并不被看好;但一个严肃题材的影片,仍旧取得这么好的口碑。

  这说明,我们不缺高欣赏口味的观众,而是缺高品质的电影。很多时候,是一些低品质电影,把市场给搅和了、把水平给拉低了。

  电影,应该有意义,而不只是有意思,尤其是把无聊当有意思。

  这是《二十二》给电影创作的启示。

  《二十二》观后感(十):只是一段影评

  让人更真实地了解到那段冰冷残酷的历史

  影片没有刻意的描绘悲情色彩 造泪点

  相反只是很平静的记录

  老人们饱经风霜的面容

  生活作息的镜头

  以及那每每提及都忍不住哽咽的回忆

  最后又回到镜头切进时那一幕

  是一位老人的葬礼

  满是仪式感 庄重 严肃

  从室内的席礼一路到山坡上的埋葬

  镜头止住了

  本以为就伴着寒冬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淡去,故事就这样尘封

  最后画面慢慢地

  从星星点点到遍山绿景

  是啊,生命虽会消逝

  但有些东西会留下来

  想起退休教师说:“只是想帮她们讨回赔偿和道歉,现在这样什么都没得到,倒不如不惊动她们的好”

  也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