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烈佬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烈佬傳》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烈佬傳》经典读后感10篇

  《烈佬傳》是一本由黃碧雲著作,天地圖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70,页数:1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烈佬傳》读后感(一):烈佬的自述、自度与度人

  《烈佬传》描述烈佬半生故事,却不似作者黄碧云为烈佬写传,整部小说由第一人称“我”,也即烈佬周未难叙述而成,或应称《烈佬自传》才妥贴。小说原名《此处那处彼处》,黄碧云的解释是“以空间时间命运”,如此,不免让人联想三“处”所对应的空间。由于全书为“我”自述而成,回忆之中不时又有另一回忆穿插:“此处”的开篇即是对“我”最后一次出狱的叙写,全章重心却在上海仔的黑道生涯,“彼处”写老年阿难出狱后的人生,章节中又有童年往事与黑道经历再现……因此,三“处”其实并非对应为具体的空间,而是如作者所言,对应烈佬的人生际遇(时间与命运):此处即此岸,彼处即彼岸,那处恐怕则是无岸之河。

  “此岸”、“彼岸”是佛语,“无岸之河”则语出马克·夏加尔的画名《Time is a river with no banks》(时间是一条无岸之河),另有诗魔洛夫的同名诗作。“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盘也”,烈佬打趣自己名字:“蛇皮阿重会有话说,佛祖有个弟子叫阿难。”阿难陀身随佛陀修成正果,烈佬阿难欲从此岸抵达彼岸,却须经过一条无岸之河,一旦驶入,不辨方向,不知尽头,也不可能回头。

  烈佬的自叙从此岸讲起,年过六十的他回首往事,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与阿生相识,一起去到湾仔,一起踏入黑社会。好似命运是从此开始改变,但如果没有遇到阿生,一切是不是都不会发生?其实,烈佬明白,已经发生的,就没有“如果”可以挽回了——“再行一次,我会不会行这条路?但不可以再行一次”。出来混的烈佬,以及与他一样黑暗中的孩子,坠落于此岸的深渊,他们只能不断地以毒品麻痹自己,“那味嘢令你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记这个世界”,“成世迷迷糊糊,最好永远不会醒过来”。

  时代使烈佬的家庭分崩离析,好不容易父亲团聚,彼此间又已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隔阂,他们父子女三人最终形同陌路,“以后我就没有见过我妹妹,也没有见过我阿爸,好像我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也是一个人”,即使是父亲的死亡也未能触碰烈佬的心,是以烈佬无亲;“在湾仔他们就叫我上海仔,我真名都没人知”,此岸的世界,烈佬的真名被隐去,只以外号“上海仔”溷迹于黑道,是以烈佬无名;烈佬也遇到过愿意跟随他的女孩阿娇,她喊他难哥,可那时的烈佬,已经是“瘾发起来,六亲不认”,对男女之事也没有了兴趣,是以烈佬无爱。没有亲情,即是失去亲人,隐去真名,正如失去自己,缺乏爱的能力,便会失去爱人,此岸的烈佬,孤独无靠。

  父爱的缺席一直是烈佬无法痊愈的伤口,讽刺的是,长大的烈佬竟像极了父亲——逃避责任冷漠寡言。阿娇想尝试毒品,烈佬虽言劝阻,却还是放纵她;范丽丽需要烈佬和阿白的陪伴,烈佬却对阿白说:“不要管人那么多,管不来。”;烈佬和爱丽思久别重逢,只是寒暄几句就各行各路,而后不愿与之再见。烈佬害怕扮演别人生命中重要角色,不愿累人,也不愿助人,“我不会想捉着一个失去魂魄的人的手”。那是因为,他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为什么,都没有人在他失足陷入深渊的时候,拉他一把。

  蛇皮阿重有佛性,甘愿食此岸之苦果,阿生相信自己影子里有天主,登临彼岸重新做人,就连沦落风尘的爱丽思都拥有未来的憧憬:“我嫁人我会戒掉这铺瘾,在屋企,煮饭,生仔生女,教好啲仔女,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学我。”烈佬阿难却没有任何可以凭依的信仰或可以向往的世界——“我觉得我做甚么都太迟”,“过去我们忘记,亦不会有将来”。正如大佬要行一条绝路,“他可以做他想做的,即使他做的,令他死无翻身之地”,烈佬也势必要孑然一身,浮沉于无岸之河。

  域多利、芝麻湾、荔枝角、赤柱、塘福……出出入入几十年,烈佬大半辈子就此消磨殆尽,及至最后一次出狱,被阿一大哨提点年龄的烈佬才感到倦了,“我实在不想再坐监,也不想回湾仔”。他住中途宿舍,毒瘾渐渐消失,与精神病人老人相处,甚至做起了义工,简简单单,重归平凡。由无岸之河抵达彼岸的一念,看似轻易,实则沉重,烈佬足足用了半生才想到。“以轻取难,以微容大,至烈而无烈,在我们生长的土地,他的是湾仔,而我们的是香港,飘摇之岛,我为之描图写传的,不过是那么一个影子”,黄碧云如是说。或许观者应当庆幸,等待那一念,烈佬只用了半生。要知道,在那无尽无际的黑暗之中,还有无数无告挣扎的无影之人,无法解脱

  黄碧云说:“我的烈佬,以一己必坏之身,不说难,也不说意志,但坦然的面对命运……”实际上,坦然的背后充满了诸多无奈,不然,何以原本一句“都过去了,无所谓了”便可带过的人生,烈佬要叙述出整整一部书三部曲。“我觉得爷爷,阿爸,和我,都一样,都很少和人讲甚么,我在监房更没甚么话讲,大家都不想讲自己,各有前因后果”,即使都无所谓,他还是很在意因果,在意为什么自己会行这一条路,尽管本性寡言,他还是缓缓地说开了,说那些黑暗中的孩子,如何叛逆流离、自甘堕落……及至叙述将终,他抛下那句令人久久难以释怀的话:“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如果他找到我,我人生后来的道路,会怎样。”

  烈佬自述的同时,其实也在自度。透过叙述,他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看清自己是如何坠入此岸的深渊,又是如何于阴霾密布的无岸之河找寻到光的所在;透过叙述,他也可以坦然地告别过去,在彼岸重新行路,迎接自己的第二人生……而烈佬的自度,岂非亦在度人?

  《烈佬傳》读后感(二):在路上,一個沒有名字的孩子

  (原刊2013 年三月號cacao雜誌)

  我很在意《烈佬傳》這本書中那些平凡不過的細節,比如名字,比如所在。我又因此竟想到《沒有名字的怪物》這本漫畫——不可止息的寒顫,生命的痛感。

  《烈佬傳》寫的是周未難,但周未難其實不是烈佬真實的名字。周未難的故事脫胎自黃碧雲四年來探望的一個人。周未難是黑社會小混混,是灣仔的吸毒者,是大半生在監獄度過的人物。構成周未難這一名字的故事正是他在此處、那處、彼處一連串或此,或彼的選擇。這本書有個未被採用的名字:《此處那處彼處》。《烈佬傳》雖然是此書最後的定名,但全書仍分作「此處」、「那處」、「彼處」三部份。

  此處

  此處主要在灣仔——以他年老出獄始,以他年少其中一次出獄收結。此處周未難的名字是小難、上海仔、難哥。此處周未難是孩子,是一個會吸毒、偷竊、賭錢的黑社會;他對週遭的人和事,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想法。兩位兄弟阿生和阿牛反目,阿牛臉上受了刀傷,他只簡單說了一句「不是說是兄弟,搞到這樣」。女子阿嬌想依靠他,他也沒有任何表示;但他赫然發現「白粉都沒當初那種感覺」,然後想到「做人再也沒有甚麼刺激」,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一世人流流長,日子怎樣過。」

  那處

  那處主要在不同的監獄——以他其中一次入獄始,以他年少來香港前的時光作結。那處的周未難在上一個監倉和下一個監倉之間,仍然會在外販毒、吸毒。那處周未難沒有特別的名字,是囚犯;他的生命狀態開始發生變化,已經不再是孩子,開始是烈佬。那處的周未難會沒來由想起蛇皮阿重一句饒有深意的佛理,會明白因吸毒而失常的明星范麗麗的苦況,更會感激給自己機會改過自身的天成茶餐廳老闆娘。但他只是開始走在路上,跌趺撞撞,有好有壞:「人的路是一步一步行過來的,哪有摩天輪,一轉轉到天那麼高。再轉還不是行落地,好運的話,路繼續有得行。」他未能將范麗麗從自殺的結局中拯救出來;他未能一直在茶餐廳的工作中堅持下去,輸了給毒癮;他也不敢回灣仔,怕碰到茶餐廳的老闆娘,怕碰到以前的兄弟。歲月流逝,他仍在各種選擇中浮沉。

  彼處

  彼處主要是沙田的中途宿舍、上水的老人院——開場接回小說第一幕,然後以周未難重回灣仔收結。彼處周未難的名字是阿難:「這裏我叫做阿難,沒有人叫我上海仔」;彼處的周未難已出獄,是一個最初仍敵不過毒癮偷偷跑去吸毒,飲美沙酮,最後自己成功戒毒的烈佬。彼處更多是這位老人對往日的回想,此處、那處的人和事不斷重現,是路的盡頭。

  周未難是或此,或彼的選擇所剩餘的後遺。從周未難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自己。路上的周未難可以是我們當中任何的一個;周未難同時又「是一個又是人類所有」,我們無法別開面去,並言其生命之輕。我們知道他有時可以作出選擇,但黑社會小混混能夠奢言多少選項?《烈佬傳》中的大量短句,讀來彷似是不可抗拒的律令,讓我們看到周未難的不能。「為甚麼這條路要行這麼久,才行到這一步,我沒有需要防人,我沒做甚麼,我也不需要甚麼,人也不需防我」。但他是如此這般活過來,承受了一切。這種淡然更被黃碧雲選擇的一種冷靜、克制語調所強化。

  所以周未難不會是我們。我們無法這樣活一次。年歲漸長,我發現很多時候選擇其實是諸般不能。比如名字,比如路,比如生命。

  (第41期《字花》刊出黃碧雲新作〈離開家園,行者始歸〉選段,萬勿錯過。)

  《烈佬傳》读后感(三):筆記

  ﹣香港的文學創作‘不多’, 有緣看完而且喜歡的更少,難得太太對這本書有興趣,先睹為快,我亦不甘後人,把它看個夠。

  ﹣作者黃碧雲,大學唸書時有聽老師講過,大概是讀女性主義課程上提到的一些女性書寫云云。我肯定那時我看過《暴烈與溫柔》,《烈女圖》有否看過就不記得了;可惜那時讀書是水過鴨背,現在已沒甚麼印象。膚淺如斯,慚愧慚愧。

  ﹣這本《烈佬傳》,印象中較《暴烈與溫柔》要’平淡‘得多,就像一個街坊在自述一樣。這本小說,講一個道友的一生,用一個吸毒者的角度以至語言來寫故仔,十分特別。一開始看這本書時,甚至有點不習慣,因為那中文十分斷裂,像自言自語,話題跳來跳去,夾雜著語體文及廣東話........ 很像小學時我們的造句,語文能力有限,出來的東西一截一截咁。

  ﹣這其實要佩服作者的功力,想必她在寫此書時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及人物訪談,掌握到某種節湊。作者在“致謝”時表示,寫這書最難變成“我”,就是書中那主角,可想作者作塑造人物時花了不少苦功。

  ﹣主角“周未難”的故事,有幾個向度吸引了我。一則吸毒者/道友的身份生活,包括坐監的經歴,街頭搵食,與毒品的拉扯等;二則為他個人的生命選擇及思考,那些思考不少知識份子式的怨天尤人,又或甚麼大道理,而真的是放在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的一些詰問,像我們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的關係,我們有沒有選擇自由,乃至毒品/藥物的介定等;三則將主角放在一個大歴史中,像快鏡的帶過不少歴史片段,國共之爭,越戰,六七等,在‘大歴史’中,個體是怎麼樣的一件事?個人與社會之關係等。很有意思

  ﹣最近開始想多留意香港的文學創作,畢竟一個地方的記憶,除了商場或媒體上的粗俗記錄外,應該還有更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像《烈佬傳》。

  《烈佬傳》读后感(四):烈佬其實一點不烈

  十二歲開始吸毒,一吸就半個世紀,一吸就偷呃拐騙,一吸就一呼,然後監獄就一進一出,進進出出五十年。

  烈佬其實一點不烈,劈友他沒劈過,殺人放火綁架勒索他一概不幹,不想幹,不敢幹,不能幹。不能幹似乎是重點,為粉死為粉亡,生命重複又重複,過去是會回來找你的,他說。

  世界其實很簡單,他看出來了。然而,重複也是簡單的,過份的簡單,而他沒看出來,卻做到加零一了。

  五十年後的無所謂是真的無所謂,還是無奈之下的自慰,沒有人說得清,可是十二歲那一夜的離家出走,是否有足夠重量影響一生,似乎誰也看得出來。

  宿命論在小說裡生龍活虎,搞得無可爭辯似的。何種底子,就活出何種人生,不管你如何用力掙脫,不管你小混混變成大議員,結果,都是一樣,一樣的荒涼。

  事到臨終,阿難的淡然,表面看來無疑可喜,但其實已經無關痛癢。那只是一種說故事的裝飾而已。

  《烈佬傳》读后感(五):周未难,你回到原点

  黄碧云的新书《烈佬传》,她说,“对应我的《烈女图》”。

  只是,可惜的,我并未读过《烈女图》,所以根本无法深味这种必然也偶然的“对应”。

  所谓烈佬,书中写的是,一群行了宿命的路,并且一直行,没有回头的人。周未难是他们的代表,坐一世监,出狱时六十好几。食白粉,卖白粉,以此为生,被差人(警察)抓,入册(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入不同监狱。他说,他认为,他只是在行一条路,后来他曾想:“大佬要行一条绝路,是不是行了这条路,他才是自由的人?”。

  少年时,他被人叫做上海仔。从此登上吸毒的梯,梯头朝下,他越攀越低,到深窟内什么也看不见,唯有“那味嘢”是精神上最真实的光与热。他又偷窃,扒外国兵的银包,买嘢;与人打架,打许多架,轻轻重重下手无觉;赌博,但并不瘾。于是便坐监,进了出出了进,仿佛轮回都不想挣扎,信命。

  书的封底上,黄碧云字:“以空间写时间与命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里面,人的本性就是命运。”故有周未难及其他,阿生、阿牛、阿物、阿启、阿莲、阿娇、阿伤……黄碧云以周未难作主干,分枝散叶衍漫诸“阿”字辈。他们都有路,“如果我们的命,不是我们自己的,还会是其他人的,这样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事。”这样叹息,并且恐惧——烂命的腐坏堕落是否连累其他命的腐坏堕落?

  周未难总会想,如果他彼时没有和阿生在公园玩,去骑单车,过海,一切是不是都朝另一方向发展?如果彼时父亲找到他,是不是一切都有另一种可能?书中,他在湾仔出场监狱出场,生生死死大半俱在湾仔,六十好几出册时,他却“……金钟的下一站是尖沙嘴,佐敦,油麻地,旺角。我离湾仔越来越远。”住到沙田的公共宿舍。他与前半生的湾仔记忆剥离,进入幼少期同爷爷奶奶在上海,同爸爸妹妹除在香港时的黄金记忆。沧桑如斯,六十年,物非人也非。这恐怕就是黄碧云“以空间写时间”的<此处>、<那处>、<彼处>(小说分标题)吧,此时那时彼时。烈佬周未难。

  小说最末,“职员在打电话来,给我下个月的更表,我可以告诉他,再下次可以编我去湾仔,没所谓,我也想去看看,湾仔现在好靓,也不是我以前的湾仔了。”周未难,你终究回到原点。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这么被记录,黄碧云的《烈佬传》。

  《烈佬傳》读后感(六):如果命運有如果

  作者:陳子謙

  毫無疑問,黃碧雲的《烈佬傳》是對粉絲有意無意的挑釁。自書名公布以來,它已在網上引起了討論──佬?這書名太粗了吧,一點也不像黃碧雲!它原名《此處那處彼處》,也許更能迎合讀者的期待。我卻想起她在1980年代的文章〈重複製造明星〉批評明星作家的重複:「她的作品有七十本開外,內容完全重複,讀者也就是要看她的『重複』。」《烈佬傳》與舊作的決裂,或可視作這番話遙遠的回音。

  比起書名,《烈佬傳》的內文定必更令熟悉她的讀者吃驚:深沉的意象、低鬱的抒情語調都幾乎徹底消失了,多是白描。過往她的小說多見濃縮生命省思的警句,誘惑讀者剝離故事而自行對號入座,這一次也幾乎沒有了──即使還有直接叩問命運、自由的段落,卻顯得平實多了,讀者難以不顧原文脈絡地隨意摘引。最終叫《烈佬傳》而非《此處那處彼處》,實在不得不如此。

  黃碧雲的上一本小說《末日酒店》對語言的試探已令人驚異,但讀者仍不難辨析:這肯定是文學語言。《烈佬傳》呢?它看起來是那麼平淡,彷彿只是照搬受訪者的話──日前風眠以「小說體的報道文學」來形容《烈佬傳》,大概跟這種語言的寫實性有關。但《烈佬傳》在書面語中糅雜了大量粵語,產生了獨特的語感。過往香港文學也不乏糅合兩者的嘗試,粵語通常令文句顯得更活潑、輕鬆,《烈佬傳》卻一直保持著平靜的口語感。這大概源於作者取捨了哪些粵語成分──我以為關鍵的是,她棄用了粵語的助語詞。加上通篇都是平淡的逗號、句號,即使是問句也多是如此,令全書顯得異常平靜。

  相對於語言之淡,《烈佬傳》寫吸毒、販毒者的大半生,題材本來是那麼暴烈。這樣的人物倘拍成了黑社會電影,我們可以想像出多少驚險的鏡頭!即使是電視的禁毒廣告,也習慣了用迷幻的鏡頭、陰暗的化妝來製造戲劇效果。《烈佬傳》卻只是平淡地說,沒有甚麼刀光血影,毒癮發作的場面也沒有多寫。這彷彿是要把他們還原為一個個普通人──我們不是一味把鏡頭置於便於獵奇的時刻,而是一步步地跟蹤與毒癮牽扯的,生命中每個平淡的細節。這樣的處理方式,才有可能令讀者從中讀到了自己。書中主角周未難在晚年說:「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可以有幾大分別。我們不過以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

  《烈佬傳》採用回憶結構,開筆寫主角周未難出獄,大哨叮囑他:你六十歲了,要考慮你想怎樣。周未難邊走邊想起過去……全書共分三章(此處,那處,彼處),頭兩章寫的就是他這六十年來在監獄進進出出的生活。別以為這兩部分會充滿老年人的懺悔、反省──不,周未難的自述幾乎完全沒有回憶的痕跡,讀起來就像是現在進行式。一般來說,第一身敘述往往更直接且密集地表現人物的感情和想法,然而周未難的自述更多是直述情節──當然,場面的擷取和回憶的閃現還是會洩露人物內心,但整體來說那些敘述仍顯得異常平靜。有些看來是關鍵的轉捩點,「我」也沒有細說想法。

  周未難第一次吸毒,是這樣的:「阿牛給我食煙,說有嘢,我就接過來食」──一個簡簡單單的「就」字,就抹走了我們以為必備的猶豫、抗拒,彷彿是那麼順理成章的,嗯,我就吸毒了。後來他在教導所中獃了十五個月,一出來,朋友阿牛又叫他吸毒:「阿牛說開檔,你都很久沒開檔,其實我不特別想,那時始終癮淺。打完針好快烏,不覺熱,醒來已經天黑」。上一句明明還在說不想打針,下一句已是「打完針」了,中間的心理轉折是怎樣的?沒有。我卻喜歡這樣的省略──你以為那一刻有別的路嗎?在那樣的處境和氛圍下,當事人根本沒有多想。比起黃碧雲舊作中反覆叩問自由的角色,周未難總是顯得後知後覺。

  周未難也會偶爾回想:如果那一刻我不這樣做,後來的路會否不一樣?可惜這一切的確只是回想,周未難似乎從沒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想過有別的選擇。我們當然可以高高在上地嘲笑他的盲動,但以他的出身、處境與性格,真的有多少選擇嗎?即使你去選擇,其他人的選擇以至種種偶然因素也會牽扯著你。在全書倒數的第四段,周未難突然憶述,他離家那天,父親應該找過他:「我永遠都不會知道。如果他找到我,我人生後來的道路,會怎樣。」可惜,「如果」永遠不是我們能抉擇的。

  《烈佬傳》的結局看來是光明的:周未難戒了毒,且願意重回灣仔,也即他一直迴避的過去。他擺脫了大半生的毒癮,既有個人努力,也因伴他半生的兄弟大多不在旁了。全書這樣作結:「灣仔現在好靚,也不是我以前的灣仔了。」這個孤零零的美麗新世界是他自己選擇的嗎?我不知道。

  (載2012年8月26日《明報‧星期日生活》。見報時編輯代擬小標題,在此略去,以存原貎。)

  《烈佬傳》读后感(七):行路·難

  《烈佬傳》,讀來淺白、滄桑、骨感,像在直視癟嘴苦笑的周未難。

  黃碧雲此番舍弃死生好惡之極端,裁悲減思,克己忘我,用第一人稱為癮君子作傳。像不近人心的冷漠醫生,她執筆劃開烈佬的喉嚨,取出梗住的字,放藥丸般一一排開。白粉,美沙酮,戒斷。再將癮君子瑣碎生活裏的無可治癒卻不致死的欣快、麻木、悲悔,降至冰點,漸次注入讀者的靜脈。

  烈佬在黃碧雲筆下就只是個12歲離家远行的遊子。偶然揀了條歧路,遇了些道友,行到60多歲發現天地間沒了安身處,他免不了會想重行一次。卻不似自惜自憐的曹七巧,臨了幻想嫁給肉鋪的朝祿,烈佬流連惋惜的都不是自己。“灣仔現在好靚,也不是我以前的灣仔了”。再孤絕駭俗的人生都不過是人的一生,終歸敵不了時過境遷。這種結尾,所有人都於心不忍。

  於是黃碧雲回溯遊子的路,送他去到不了的彼處。過程中沒勸誡,也沒乞憐,只領讀者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活”,只道一聲多歧路,難。

  《烈佬傳》读后感(八):或許,相似就是一種緣份——越南佬和中國 / 香港佬

  為了自己團的第一個劇,講身份,問了自己又問了許多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其中一個群體為在香港生活了二三十年的越南無家者。因為想將當初即興創作的對白改得更為貼近,他們那種無所謂 / 無力,所以拿起了烈佬傳以作參照。

  少了許多精句(某天忽然覺得精句這點和王家衛的電影是多麼相似,只是黃碧雲的更為深沉),有的只是白話和書面語。內心、思想的描繪並不深刻,回首時開始往深處挖掘時,往往就止住了,就是只得向前走。(和末日酒店相比,光是看標點,就已經很清楚看到烈佬傳敍述者的直接簡單。) 這種「佬」的性格,在越南朋友身上也非常明顯。存在很強烈卻又很蒼白。

  比較越南某一朋友和阿難,發現他們相似的不單是性格,更是一路走來的路徑。越南朋友經歷越戰,阿難的家族也經歷內戰。大家都因著戰爭來到香港,加入黑社會的年紀大抵不相同,但其後的,進進出出,都差不多。阿難講域多利,中間有左仔、越南仔,可能越南朋友早一點來到香港就是阿難的朋友,抑或在時代急步向前的同時他們就在某些監獄擦身而過。雙方身份的路途看似相異。雖然越南朋友法律上還不是香港人,而阿難出身於上海走到香港就自動成為香港人,實際上,大家都,漸漸因為在香港這個地方生活,成為香港人,然而內裡又,時不時有,關於往昔成長地的回憶,都長著鈎,隱隱刺到自己的心。

  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是越南朋友大都對_ _ _有著巨大的恐懼,畢竟阿難自己沒有看到戰爭的血腥和_ _ _的專橫。

  至於香港97前後的故事......

  《烈佬傳》读后感(九):到头来, 我们谁都是烈佬。

  他出狱,行李总只有那么一点东西。 钱,牛仔裤,T恤,波鞋。 年轻时出狱,他会先去湾仔找兄弟,吸白粉,【贺一贺】。 而后,卖毒偷窃卖私烟,继续行走江湖。 他说:一世人流流长,日子点过。(人这一辈子这么长,日子要怎么过) 年老时出狱,他会先去看医生,先是糖尿病,后是丙肝,再后是掉牙,抑郁…… 老的时候他说:无感觉,货唔纯,掂蓝仔唔值得,都无谓。 他这一辈子认识过的人不多,阿生阿牛,大佬灰哥,爱丽丝阿娇,全部加起来不过百人。 他说他爸:不看,不问,不讲。 他说兄弟:有钱就有兄弟,久病床前无孝子。 他说毒品:那味嘢令你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记这个世界。那种快乐,可以有几个小时,醒了,就很想快点再忘记,就要再食第二次。 成世迷迷糊糊,最好永远不会醒过来。 他还说了好多好多,女人,大佬,自己,上海 他还说,行这条路,我都有付出代价。 数十年后他说:为什么这条路要行这么久,才行到这一步,我没有什么需要防人,我没做什么,我也不需要什么,人也不需防我。 最后,他说:都过去了,无所谓了。 香港好靓,湾仔好靓。 他是一个怂货。 喝啤酒嫌苦,做厨房嫌累,见人沉默,没斩过人,一次又一次被警察抓,在监狱里也没闹过事,规规矩矩,出去了也没出息,被毒瘾牵着走。 大佬,兄弟,他平淡如水,不见得没有真心也不见得有多交心。 冷漠无情,因心软给毒品一女孩,她从此堕落,他连门都不开给她。 对面住着的过气女明星,她吸毒致幻,因下雨他没有理她,第二天楼下看到她尸体,跳楼。 给钱他爸,爸不收,他自己拿回去了。 写信给妹,写着地址的纸都丢不知道哪里去了。 他还做过很多很多事。 错不像错,对不像对。 黑白不明,灰沉阴暗。 烈佬其实是一个很灰的人。 在香港那个浓墨重彩的年代,街边大红大绿的霓虹灯影,歌星即使在黑白片里也艳光四射的年代。 他就像个黑暗中的尘埃,黑的,但折射光。 他没问为什么。 没问为什么是我。 没问为什么是这条路。 没问为什么会是这个人生。 他就只是在黑暗细微处,冷眼旁观。他的命运,别人的命运,香港的命运,历史的命运。 他说: 好可怕 但。 烈佬又真的好烈。 这个糟烂如臭水沟地底泥的人生。 他要了。 非但要了,还一直往下走,往前看。 他去看他爸,给他爸钱。写信给妹妹,叮嘱她出去小心点。 出狱一次次的为生计奔波。 不多看大嫂一眼,阿嫂毕竟是阿嫂,要讲规矩。 兄弟阿生不辞而别了,他没说一句。 带他走歪的阿牛自己走正道了,留下他在偏门里,他没说一句。 他不碰除白粉之外的毒品,想要有房间睡觉,不想在公厕,足球场,嫌人多脏乱。 他搬了一次又一次,跟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合租。 他去看医生,镶假牙,吃药,戒毒,出席婚礼,跟人家喝早茶,吃住家饭,找到新工作…… 他只是个白粉仔。黑社会混混。吃宗缓无所事事。一事无成。 在书里,他连面目都是模糊的。 只有旁人说的那么一句:你对眼,好得人惊。(你眼睛,很吓人) 但。 他依然复杂如你我。 我们做的可能不是吸毒或是混黑社会。 但本质上,我们都如烈佬。 小的时候走上某条道。 看似有的选其实也无可选。 我们这个人,这个性格,这个身体,这个阶层,这个命运。 是天注定的。 有人说寒门逆袭,结果最后中大养鸡清大卖猪。交大退学近百人。 有人说改变人生,结果喧嚣过后,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爱人老人亲戚,最后一如既往。 太多人说,也太多人不说。 梦想着考大学的,最后落榜。花光家里的钱,只好去珠海打工的音乐艺考生。 想着大学毕业后,月薪上万,买车买房最后拿着月薪4k每个月追业绩追成狗的人们。 费尽心思把男朋友变成老公为其生女儿最后老公跟小三玩sm上传网上被她发现的晶晶。 我们不像那些明星 大V,企业家 人生那么跌宕起伏 正如烈佬并不如他大佬王天瑞 人生那么紧张刺激,忠肝义胆 我们跟烈佬一样,在历史与命运面前,面目模糊 只剩一双淡然的眼睛窥探这世界 我们也跟烈佬一样,生活重击毫不反抗,回头各自疗伤。 烈佬只是个普通人。 他很沉默的。在监狱时也不爱说话。 他解释说:大家都不想说自己的,各有前因后果。 我们也是的。 你我他她,都是的。 事已至此,路到这里,前途未卜,后有追兵。 唯有一往无前,有多久就走多久。 不说停。 那天他11岁。公园跟流浪儿阿生赌波子输了。阿生说,去搞些钱还他。过海。 他去了。 一无所觉,无知无畏,踏上那条不归路。 后来他问:再行一次,我会不会行这条路? 他答:但不可以再行一次。 到六十岁的时候他说:经历不同,我还是那个人。 ———————————————————————————————— 【关于黄碧云】 我是广东人,会说粤语。阅读无障碍,从小TVB,香港电影,烈佬这个形象在我脑海里更为生动具体。 我几乎能想象他的样子。 这是我读黄碧云的第一本书。因网上有人说读了黄碧云不会读李碧华。 李碧华我偶像,愤慨,不行,非要一比高低不可。 最后发现,不一样的。李碧华的妖,是拿着剑亮堂堂告诉你,我会伤你,刺你,杀你。 黄碧云的烈,是她会淡然,也不告诉你前方有诈,总之愿者上钩,去到你就发现凌迟等着你。 两个人的作品都伤人。但不能相提并论。 不过因为那个网友的话发现她,的确是今年的惊喜。 【关于下笔手法】 下笔来看,她的风格是极简,不多说一个字,不形容,不抒情,不描述,不铺垫。 周末难的好兄弟啊牛死了。 她就写:阿牛死了。 多一个字没有。 阿生把周末难带到了邪路,后来抛下他们做议员。 正常人会说周末难的心境。 她不写。 一个字没有。 从下笔手法上看,她简单到冷酷的境界。 【关于情感铺垫】 然后是情感铺垫。 虽然这本小说看上去挺意识流的。但其实故事性很强。 叙事也是层层展开的。 单举周末难大佬,王天瑞为例。 开头先写他的有勇有谋,年轻有为的形象。后面说他一个人下棋。带出了点悲情。 而后说他被大火烧死了。跟他的女人,杜冰。中间杜冰让周末难转达话,他没说。 再后来,再进一步揭示王天瑞的过往,说他爸是黑社会,送他去英国读书,他犯事被驱逐出境,后回来,却不是继承家业,而是以黑社会之子身份考警察。考过了,却上不了。品行不行。 最后说,他其实知道去了会有危险。他还是去了。那是他给自己的结局。他想要自由。 黄碧云写王天瑞,起码叠了4层。 她写别人依然。 只有周末难。拉拉扯扯,既好又坏,不明不白,直到最后。 我觉得她写周末难,是在写自己。 情感处理不是寻常手法,但探其本质也是如此。 角度确实独。 独得来又狠。 【关于用词】 广东人阅读无压力。但不懂粤语就如同读翻译腔的外文小说一样。 你知道意思,但总差点味道。 她连四字成语都不怎么说。从周末难的混混口吻,一说到底,一说到死。 很倨傲。 你真的只能服气。 【关于她的历史观】 别的书还没读 只看这本书 她虽然呈现了一种命运收割机的残酷 但她说 香港变得好干净。高楼大厦,好靓。湾仔。好靓。 最后她落寞:也不是我的湾仔了。 我还没全懂。隐约有些懂。又有些不懂。就不说了。 【总体】 只能说真的很值得一读。 她没有在救赎。 但已经在救赎。 她很冷。 但冷中有人间烟火。 有生死不息。 有无火之烈。 烈佬是她,也是我。

  《烈佬傳》读后感(十):此处,那处,彼处,并无不同...

  不算长篇,从篇幅上看,但她写足了四年。要重新走另一人已经走过的路,需要时间也需要心力。她说:“我成为‘我’,是我最困难的工作。”

  湾仔是她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街巷的变迁,细微而彻底,都看在眼里;但不若烈佬,活在那里,吃喝拉撒,只等埋骨那一天。

  曾有海岸线,一直淹上来,到当铺那条街沿,现在我们脚下的路并不那么坚实,原来不过是一片水面。

  曾有许多酒吧,为着那往来的船只。现在大多关闭了,还有流莺,当午时分,坐在门口抽烟,说话,斜睨着往来的路人。白日里,她们看着那般鲜活。

  曾有一座大狱,后来做了难民所,现在关闭了,以后做什么用,还未知。望进去,砖墙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

  曾有一个人(不若说是许多人),就在这条街上活着。生不过是吃一口饭,死不过是把裹一张席。除此以外,一无所有。

  如蚁,发挥动物的本能。不知国、不知家、不知自己,只是活着。没有飞蛾扑火的壮烈,只是淡漠地,活着。

  同类者甚众,彼此看在眼里,遇见打个招呼,有时同一段路,大多时候蹲在各自的角落。

  然后,一个一个,慢慢,消失。

  这个城越来越窘迫,越来越喧哗,越来越多的物质,而越来越看不见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们,你们,他们,都是同类;

  在此处,在那处,或在彼处,并无不同;

  人的一生,没有第二条路。

  如是她说:“写的不是我,而是那个活着又会死去,说到有趣时不时会笑起来,口中无牙,心中无怨,微小而又与物同生,因此是一个又是人类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