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生是饭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生是饭人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8 02: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生是饭人的读后感10篇

  《天生是饭人》是一本由欧阳应霁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一):欧阳应霁:用米饭定义中国人 -------来自绿色和平网易博客

  无米不成炊,做人,尤其做中国人,原来就是靠米靠饭来求一种踏实安心饱暖。所以转基因这种不确定的试探和挑衅,务的是虚,无法求实。

  简介: 香港人。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自问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曾经自觉很努力地写过一些字,画过一些漫画,出过一些书,讲过一些课……现在开始想,是否吃得太多太滥太急太快了,看来该好好坐下来,慢慢掰开面前手中的叉烧包,再沏一壶清茶,吃出看出香港的原来味道,尝到生活的真正味道。吃到如今,再一次发现并决定以“贪威识食,练精学懒”作为未来做人态度和行事目标。

  美食推荐:广式盅饭、明火白粥、猪肠粉、荷叶饭、蛋炒饭、炒萝卜糕、干炒牛河

  有粥食粥,有饭食饭——这两句从长辈“家传”下来的口头襌,言赅意简的说明了一家人一群人以至一个社会的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在歴史上以至当前的动荡危难时刻,随机应变,可以风光也可以收敛,而且暗暗指出大家其实也是同坐一条船,吃的都该是同一个总厨烧的菜做的粥或者饭——这个道理放诸四海也该准:有粉食粉,有面食面,有面包食面包,有马铃薯食马铃薯,有鱼食鱼,有肉食肉……反正各人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按自己的时间和习惯作出选择,好好地吃,慢慢地吃。

  说到吃饭,作为在南方长大的人,注定是这一辈子无法离弃米饭的了。尤其出门在外,吃了三五七天面包和面条已经是极极限,怎么也得到处张罗找饭食。幸好这个地球还算有不少食饭的同好,在印度可以吃到拌进番红花和小豆蔻和肉桂皮煮的香料饭,加进蔬菜或者肉类再蒸煮成华丽夸张的口味浓重的Biryani,在土耳其可以吃到用水或者牛肉高汤蒸煮的传统Pilav米饭,拌进茄子,肉粒,葡萄干和开心果仁就更是气派的做法。至于在意大利可以吃到用高汤炖煮,生米变成熟饭后分别加入芦笋,菠菜,牛肝菌干,豌豆以及不可或缺的各种奶酪和牛油的意大利炖饭。在西班牙可以吃到那一大平底锅烧成的堆满鲜鱼块,青口,虾甚至蟹,红椒黄椒西红柿和青瓜的西班牙海鲜饭,米粒也记紧用番红花拌过……

  有饭食饭,绕了一圈回到家里,近年开始了早餐吃饭的习惯,以白米,红米和糙米为基本,拌进蕃薯,或者山药或者芋头等根茎同煮,饭熟后更可拌入切细的菠菜,撒点炒香的芝麻……吃罢元气大增,感觉良好,所谓养生,大抵也是简单直接如此。

  无米不成炊,做人,尤其做中国人,原来就是靠米靠饭来求一种踏实安心饱暖。所以转基因这种不确定的试探和挑衅,务的是虚,无法求实。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二):欧阳应霁一路走一路吃《天生是饭人》”——新浪读书

  一头白发,满脸饭粒,手持锅碗瓢盆刀叉筷铲,自诩为“饭人”的欧阳应霁以全新的造型和气质出现在新书《天生是饭人》的封面上。近日,香港著名的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的新书《天生是饭人》悄然上市。这本新作,以欧阳应霁在前《明日风尚》人气专栏“born to cook”结集为基础,打着“饭人”这个新奇的称谓,跨越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带领读者体验欧阳应霁笔下的人文生活,以及分散各地的、风格浓郁、色彩缤纷的美食行旅。

  欧阳应霁香港知名的跨媒体创作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并获得设计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学位。画漫画,玩设计、做媒体……不仅如此,还开店卖玩具、演舞台剧配音,主持广播节目,在工作和生活中堪称一个桀骜不驯的多面手。从2008年起,欧阳应霁慢慢将其他喜爱的工作割舍,全身心投入到美食世界中,出版了多部美食主打的随笔集。这一次,藉由新书,他更是宣布自己“天生是饭人”,并将“饭人”这一概念彻底推行开去,在全国掀起一场6城互动的“饭人”巡回晚宴。

  《天生是饭人》是欧阳应霁及其设计制作团队历时两年,跨越12个城市,从香港、西安、厦门,到京都、槟城、新加坡,甚至还到柏林、巴黎和鹿特丹,记录了欧阳应霁走访各国各地,寻访和他同为“饭人”的新朋旧友,共同探讨美食的烹饪技巧与心得的美好经历。从中式餐点到日本料理,从中原口味到娘惹风味,再到西餐烘焙,一路旅行,一路美食。《天生是饭人》这本美食与人文设计穿插的行旅书,延续了欧阳应霁温文尔雅的作风,文中清新、细腻、有趣的语言秉承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引用一位读者的评论:“做菜这么荤的事,能被欧阳应霁诠释得那么好。”作家舒国治先生更是给予了欧阳应霁这样的评价:“应霁最教人佩服与羡慕的,是他最勤于又最乐于上山下海去找出好的食材与好的吃家,然后坐下好好吃一顿饭。”

  《天生是饭人》无处不展现出欧阳应霁对美食的热爱和健康、“慢活”的生活态度。与各地朋友相聚的欢乐和触动,对往昔记忆的娓娓探究,生活经历和设计、自然的感悟……这些对生活细节描述让人读之动容。从健康营养的素食美食烹饪,到香味四溢的意大利食物;从原滋原味的家传飨宴,到地道又富有创意的美味烧烤;从外国友人亲自下厨烹饪的特色午餐,到品尝西安友人烹制的温馨家常菜;从幸福的外卖时光,到别具一格的草根味道;从独特的面包配蘸酱,到台湾独有的香酥诱人的鹅油香葱;从用心为挚友亲自烹制的美味佳肴,到品尝马来特有的风情料理;从充满美好回忆的娘惹味道,到与友人共同制作正宗的印尼美食;从感受日本京都历史悠久的传统料理;到体味自然培育出来的绿色食物;从精致味美的蜗牛大餐,到轻松愉快的郊游野餐……这一切有关美食的旅程与故事,都凝聚了欧阳应霁对美食最真挚的喜爱以及对美食追求的纯粹满足感。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三):上好一*文

  从前在土豆听了很多回一席了,在新发现的听书利器里下到一段欧阳应霁的一席,于是忽然想起这本书,做为一个业余的面包爱好者,当初刚迷上面包的时候可是把书中面包制作那节看了好几遍啊好几遍。再仔细追忆自己是在那里借到这本书来嘀,想啊想啊想啊想,想起来了,不是当初在青蕃茄借的么。好像,好像已经有一年多了吧,到现在青蕃茄还赖着俺的钱没退哪。虽然一开始存钱的时候就觉得他家这个图书馆是个骗局,但的确对读书人的诱惑太大,所以明知很有可能受骗也要试一下。当然,在借了几次书后果不其然的就借不了了,再然后就无法退款到现在。虽然被骗的钱不多吧,但这就像新蒸的大白馒头上落了一群苍蝇,看着恶心呐。

  借到书的时间虽然短暂,而从下订单到送书到手的时间虽然漫长,但在这一长一短之间也算看到几本真书,比如大名鼎鼎的五分钟面包、比如一个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比如这本天生是饭人,好吧,坦白说,他家的书就是以小资和装*为主打,如果有一天他家天良发现,把书悉数出捐,那么原装打包运到雕刻时光那一类挣文青、伪文青傻钱的咖啡馆就好。

  这本书也是俺钻研面包之心高涨之时,对各种美食书、美食家均抱仰止之意之时。虽然觉得书的内容真的是咳咳,怎么说,照片文字各占一半,但作者的美食文字着实好看,比如下面这个,让写软文总是写不好的俺好生口水,其实写软文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像软文。

  面包是主角 其他一切也倒松好办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做好几种蘸酱 一眼看中金黄品种的有机奇异果 做成果茸拌入少许橄榄油 现磨少许黑的红的青的胡椒提味就很好再来是皮薄肉嫩的甜柑 剥皮后把果肉仔细拆出拌上蜂蜜 再把部分果皮洗净切丝放进 摘几片嫩绿薄荷叶尖更见颜色接着来的自然就进入口味浓重的罗勒大蒜蘸酱 烟鲑鱼飞鱼子奶酪蘸酱 出动四种蘸酱用来配面包 一桌有够好看

  要让老友们满足到底 十分有秋收感觉的南瓜西红柿洋葱浓汤热腾腾紧接登场 针对座中的食肉兽还准备了一小锅柠檬香草焖鸡作为主菜终于那拉成小长条切上三刀?面包在烘箱里变成金黄 以诱人的香气和热度呼唤一众围观新鲜热辣出炉的面包可得稍稍降温才能吃 其实围坐在餐桌旁的几位已经迫不及待 忍不住把小勺伸向蘸酱 先尝为快了……

  朋友们都懒 把她的本来名字略作剪裁 管她叫贺四贺四除了是资深剧场人 广告人,设计人 最新的标签是热辣辣的面包人

  当我得知有这么一位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面包烤箱的朋友 马上想象有了她这些新鲜出炉的手工面包 该配上一些什么菜 心血来潮马上就拜托身边另一位贪吃台湾老友拿到贺四的电话 拨一通过去说明来由那一端果然笑着答话 欢迎欢迎 这里有的是面包

  稍作准备 我就捧着从菜市场和超市里买来的大包小包食材 搭了一趟便车 来到台北市外土城的另一个密集的居民旧区

  一如其他外地朋友的印象 台北楼房和街巷的外在并不美 美就美在藏在里面的人家和家里有趣的人贺四家住一幢旧公寓的三楼 白墙白地板白沙发很是素净 一台二手的专业面包烤箱放在进门右侧 成为了屋内的目光焦点烤箱上还堆放着大大小小各种做面包用的工具模具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些利器不伤人 倒是帮着制作可以吃饱人的面包。

  贺四手工造的面包是欧式的结实版本 外皮坚脆内里柔韧 有别于日式面包的酥香软腻 细细嚼来 更能吃出麦香原味在健康自然饮食再度抬头的今天 欧式面包也从单一原型开始加入各式谷物 种子 果子 杂粮甚至蔬菜 以满足大家的健康觉醒需求然而今晚我们不必花哨 回归到最原始的版本 只用高筋面粉 酵母 水和少量的盐 再加上纯熟的手艺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对面包制作没有概念之前 总觉得这个搅拌-静置-发酵-拉捏-分切-再经发酵-切饰-烘焙的过程 实在存在太多变量 恐怕不是 home made 能力所及这回?晚了一点 贺四已经把第一阶段配比拌粉、加水搅拌成面团的工序完成了 我们来看到的已是发酵当中的面团其实女主人平日也经常和友人们有这样的安排 先把这第一期工作做妥 然后大伙儿到家附近爬个山活动一下 三数小时后再回来接续余下的工序 分工合作迎接晚餐

  这回聚集的一众都是多年老友了 不客气地冲着面包而来 也就让女主人把饭桌变作工场变成舞台 独当一面地 Solo 一番 把发酵膨胀的面团拉捏切割 经过一个叫“滚圆”的动作 让面团成为胀鼓鼓的一小个一小个 再来一次发酵为了不破坏整个面包家族的完整 本来跃跃欲试的我还是把手绕在背后 先作观赏把制作过程都好好记住 再看一下时间也差不多了 就开始准备配合出炉面包的菜

  面包是主角 其他一切也倒松好办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做好几种蘸酱 一眼看中金黄品种的有机奇异果 做成果茸拌入少许橄榄油 现磨少许黑的红的青的胡椒提味就很好再来是皮薄肉嫩的甜柑 剥皮后把果肉仔细拆出拌上蜂蜜 再把部分果皮洗净切丝放进 摘几片嫩绿薄荷叶尖更见颜色接着来的自然就进入口味浓重的罗勒大蒜蘸酱 烟鲑鱼飞鱼子奶酪蘸酱 出动四种蘸酱用来配面包 一桌有够好看

  要让老友们满足到底 十分有秋收感觉的南瓜西红柿洋葱浓汤热腾腾紧接登场 针对座中的食肉兽还准备了一小锅柠檬香草焖鸡作为主菜终于那拉成小长条切上三刀?面包在烘箱里变成金黄 以诱人的香气和热度呼唤一众围观新鲜热辣出炉的面包可得稍稍降温才能吃 其实围坐在餐桌旁的几位已经迫不及待 忍不住把小勺伸向蘸酱 先尝为快了……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四):舌间滋味,人间情份

  相比《两个人住》这样的文字,还是更喜欢看欧阳应霁写美食,虽然出于同一人,但是《天生是饭人》感觉上就更加流畅自然,自有一种生动感,这样的形式也新颖: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美食,可复制性也强,看到一些做法,不禁让人感觉手痒,有机会应该一一如法炮制。

  美食书之所以吸引人,其实不单是配方,如果是这样,菜谱就够了。真正吸引人的,是背后的文化。《天生是饭人》的地域跨度很广,与美食相配的,是友情,是背后制作的环境、匠心,是工艺的传承,是生活的态度,如果没有这些,相信这本书的美感必然大打折扣。

  其实落实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是单纯追求美食,菜馆也许就够,但每个人关于美食最动人的记忆,必然不是菜馆,而是长辈亲手制作、蕴含着爱的味道,是与谁同做、同吃的记忆。也因此,每一个对美食有所追求的人,往往不满足于品尝,而要上升到制作,希望以亲手亲为,让家人、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心意,如此,美食就不只是美食,实际上是种媒介。

  这本书,以美食为引子,涉及到很多地方、很多人,这些人,各有各的精彩,那些地方,又往往有不同的饮食文化,是以,这本书虽然纸页薄,其实厚重。有些内容,如果没有亲身体会,怕不能够有共鸣。有些食物,我也吃过,但现在感觉吃的单薄,有些还没有吃,但以后想必在吃到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滋味。

  书中的图片也好。人的特写、食物的特写、买菜的场景、做菜的手、火苗、新鲜的蔬菜……那种美好,从纸面上跃然而出,让人分外感受到生活的丰美、生命中可以达成的享受,这个享受,超乎美食之上,是人间情份。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五):欧阳应霁:天生是饭人 ——《每日新报》

  迷恋食器、盛器

  新报:你已经成为美食家了,是不是从早餐开始就非常丰富了?

  欧阳应霁:其实现在我是不吃早餐的,不吃早餐的原因就是看了一本书,日本的医师写的,他告诉大家,我们每人每天的营养在一餐里头已经可以提供一整天的营养了,而且我们身体里的器官在早上的时候没醒过来,所以你硬要让一顿很丰盛的早餐把它叫醒,其实是会让它有很大的负担的,我们要消化一个东西也要用上大量的能量。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所以他的建议就是早餐我们不吃固体,只喝果汁。我的早餐就是一份苹果汁配一份萝卜汁。

  新报:据说有些地方的餐桌氛围很讲究,菜品要迎合整体氛围?

  欧阳应霁:有一些艺术家会开一些特别的餐厅,比方说一场丧礼之后的聚会,大家都穿白的,吃的食物也是纯白的。他们会把行为艺术、用餐跟大家的生活联在一起。

  新报:葬礼吃白的,听起来就很肃穆,再吃哭了。婚礼吃红的,倒是挺喜庆。你喜欢吃什么?

  欧阳应霁:素的就是炒土豆丝,酸不酸,辣不辣不重要,原味一点。荤的喜欢吃糖醋里脊,我爱吃炸的东西,汤的话,我喜欢喝杭州人做的纯菜鱼圆汤,纯菜的口感特好玩儿,有点蔫蔫的感觉,要当地、当季才会产。吃饭要找对季节,才能吃到最好吃的。

  新报:你会对吃产生迷恋吗?

  欧阳应霁:我会对一些食器、盛器产生迷恋。谁都无法制止我产生要把这些东西老远搬回家的冲动。所以,我现在常常出门都是尽量少带一点其他的东西,因为我知道自己一去就从这边拣了一堆碗,那边拣回一堆器皿。

  新报:美食里也蕴含着文化。

  欧阳应霁:一张表现菜市场生活状态的法国油画,就能了解某一个年代,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宫廷画表现的是王公贵族的用餐情景,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年轻贵族聚会场合,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生活是怎样的,当年大家吃的是什么。比如牛油果,那是南美食物,它是从哪一个年代到欧洲,又从欧洲传到东方呢?这个路线还可以让我们知道交通史。

  纸上谈兵的好厨子

  新报:你走了很多地方,几乎书写了美食世界地图。远行是为了游览还是为了吃啊?

  欧阳应霁:去过很多所谓最高档的餐厅,旅游的时候老实说也是为了去吃嘛,所以我们就匆匆走一下,看看我们一边走一边可以吃到什么东西。

  新报:肯定吃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

  欧阳应霁:我们到一个地方,跑到他们市民常去的地方去感受当地的真正的生活。在巴黎我们特意跑到一家1862年就开创了的小蛋糕店。如果大家对《似水年华》有记忆,会知道作者很喜欢吃小蛋糕,这也是法国文化的象征。那里,据说最好吃的薯条是用马油炸的,你会有一种猎奇的心态。当然最传统的还是面包,不管你住哪里,早上穿睡衣到楼下买一个刚刚出炉的面包,而且还是全法国统一定价,因为要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吃到最简单的食物。

  新报:吃意大利面是不是必须去意大利?

  欧阳应霁:这是当然。我每年去米兰家居展,名义上是去看家居展,其实是为了吃意大利面。要到西班牙,就得吃用黑毛猪做的风干火腿,他们的菜里还用大量的番红花,它的花蕊要完全用人手一根一根拔出来。

  新报:你是个能在纸上谈兵的好厨子。

  欧阳应霁:比如一个很像寿司的东西,其实它是条鳗鱼,把里面的鱼骨拿了出来之后,改变了食物本来的形状。甚至接下来你会看到一些食物在变形,比如说从固体变液体,液体变气泡,再变空气,大厨用食材营造气氛很有一套。比方把蔬菜打成各种各样的泥,摆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像海鲜盘,里面有用核桃橄榄油做成的酱,有墨鱼汁。从画面、感觉、色彩很讲究有呼应的,你喜不喜欢是你个人的决定,但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惊喜。对一个简单甜品的处理,有的时候就能给你视觉上一个很大的冲击。

  新报:每个人对食物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这么做菜挺糟蹋东西的。当然,我对美食的要求实在太低了。

  欧阳应霁:可是,大师们对食物的理解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年轻厨师的内心了,很多年轻厨师愿意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去学习帮厨。要进去,要做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位子,所以这基本有点像是宗教一样,能进国际美食大厨的厨房,简直是进一座神庙。

  用漫画解释生活

  新报:美食更多停留在品尝的层面,那漫画一直是你在创作。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漫画生涯?

  欧阳应霁:在我刚刚念完大学的时候。我后来一直在广播电台,前后差不多有九年的光景,那时候房租太贵,东西也很贵。作为一个创作人尽量争取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漫画比较有挣钱的可能性。反正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无论做什么,就要把它做好,这是对自己创作水准的要求。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自己出资或者自找一些奇怪的跟出版无关的单位,比如说广播电台,因为那个时候我在那边工作,所以不晓得怎么说服我的上司可以调集一笔钱来赞助出版物。后来还是发觉该找一个正规的能商业营运的出版社来出版独立漫画。还好在各种人脉跟关系里面,我们选择了香港的三联书店。

  新报: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传播,速度不是也很惊人吗?

  欧阳应霁:这个当然也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对书本有某种依恋,总是觉得纸的纸感、那个油墨味道,甚至是会做一些手工书,这些都是我们对独立小书的一种迷恋吧。我们还是在坚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籍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跟价值。所以一直就在这个里面挣扎。

  新报:靠漫画能够支撑富足的生活吗?

  欧阳应霁:毕竟在香港这个小地方,生活的指数这么高,其实距离舒服还有很大的差距。那时候真的发觉漫画绝对不能作为谋生的工具,尤其是我们做独立漫画这一块。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喜好,没办法进到漫画工业、漫画产业里面,所以我们只能在旁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没有背后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就算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创作,也得找一个机会自己掏钱出版,出版后更麻烦的是发行、宣传。所以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生存方法。所以我很早跟自己说,漫画或者独立漫画对我来讲只能说是最大的兴趣,或者它是我第一个创作的媒介,但是我必须要找到其他生存方式,所以后来我从事的图文创作,包括一些生活类型的写作,其实都是因为我发觉我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漫画家有点活不下去的感觉。

  采访手记

  许多年前,知道欧阳应霁的名字是在一套《回家真好》home书系上,那会儿大家熟悉的装修还是家家都钉护墙板,镶吊顶线的时代。说实话,那些书里的文字我几乎没怎么看,吸引我一遍一遍翻阅的是书里那些关于家庭各个角落的照片。虽然也凌乱,但为什么人家乱得就那么有品位呢?

  家居生活需要设计。落地窗、铺了石子的院落、被摆得横七竖八的书、书桌台灯甚至是阳光和绿色植物,似乎这些都离我的生活那么遥远,它们只是在书里,被一个遥远的人展示出来。

  欧阳应霁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个生活的设计者。他画漫画,做室内设计,写专栏。后来这个名字再频繁出现的时候,他又成了美食家。走到哪吃到哪写到哪儿,好像对于吃这件事表现得比任何事都热衷。他的新书《吃到底是什么东西?》已经上市了,数来宝一般在你眼前铺开一个美食的世界地图。

  前几天见到欧阳应霁,依然俊朗。如白头翁似的头发跟黑框眼镜形成明显反差,大概只有艺术家才对自己如此设计。我就纳闷,那头发每天都会长,这得染多频繁方能时刻保持鹤发童颜的效果呢?

  欧阳应霁谈得最多的就是漫画和吃,可见这两件事在他的生命里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跨媒体导游一下扎进了美食圈。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六):老顽童的生活态度

  说到吃,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以后,全国90%以上的人都成吃货了,不承认自己是吃货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而我也就只能默默的退出这个你争我抢的吃货舞台蹲在角落画圈圈了。时到如今我真不敢说自己是吃货了,我只是能吃,量大,但嘴巴不挑,好养。但在我概念里,真正的吃货是对吃狠讲究的,他们不仅知道一个地方显露在街边的有名气的没名气的大小餐馆里什么好吃,去哪家店吃什么最能吃出精髓,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能挖掘出藏在巷子里只为小部分人所知的街边地道小吃,而吃货的最高境界,是最后一定忍不住要挽起袖挽舞锅弄铲的自己做给自己吃。要成为这样的吃货需要多少精力和时间吖,关键是,他一定要有一颗无时无刻都准备着挖掘好吃的食物的强烈欲望和对食物无休止的好奇心。

  10月看的书里,除了《金陵十三钗》,殳俏的《元气糖》和欧阳应霁的《天生是饭人》两本都是与吃有关的书。所以就忍不住写上面那段话。三本书要推荐的话,那就是应霁老师的《天生是饭人》了。

  而会看《天生是饭人》完全是因为欧阳应霁这个人,欧阳应霁算是我所认识的作家里为数不多的一见钟情类的,因为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孤陋寡闻也没怎么听说过这个人,然后在逛书店还是图书馆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他的书,他当时还在四处游玩写些设计喇收藏喇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书本身的设计跟其他的就明显不同,书的内容也是图比文字多,当时觉得还比较合胃口就记住了,现在应霁老师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像一个老顽童了,越老心态越年轻了,反而什么都放下了,无所谓了,头发花白也只想好好吃吃,跟朋友聚聚,说说八卦说说笑话逍遥自在的狠,于是忍不住越发喜欢他了。

  这本书就是写的他为了吃,走朋窜友的跑进朋友的厨房与朋友一同分享制作食物这个过程的快乐,比起去有专业厨师的餐厅只需坐着花十几分钟等待就能吃到的食物我当然更倾向于大家一起去菜市场讨论今天的菜谱然后你洗我切他炒的分工合作叮叮当当吵吵闹闹的一起做出的不一定精致也不一定美味但一定狠有成就感的晚餐,当大家伙边喝红酒边聊八卦边把这些不怎么美味的食物一扫而光时,看着那些狼藉的盘碟都会觉得狠满足吧。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因为这本书里写的食物有多诱人,后面附的菜谱有多实用,图片有多丰富多好看,朋友的故事有多励志多感人,而是应霁老师这份兴致勃勃的提着菜篮跟主人一起从买菜到做菜到看主人做菜时佩服的五体投地还不忘做笔记的心情,和他这份将世俗抛至脑后只关心吃并且只在吃中体验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态度。

  其实我一直向往的中年生活就是,当年过半百我们再没有了青春时期的疯狂和精力,开始被工作和家庭羁绊住的不被自己控制的时间,还能每月定期邀请几个亲密好友到各自家里去一起做一顿饭,聊聊当年一起做过的疯事和傻事。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七):馋嘴光荣 饭人万岁

  作为一枚并不太爱做饭的姑娘,我依然对欧阳应霁大叔的食谱爱不释手。欧阳大叔笔下的菜色和食物,便不单单是菜色和食物,他们有了感情和理智,有了冷热和疏离,还有一种浓浓格的生活情分。

  此书本是《明日风尚》里的人气专栏“bornto cook”基础上结集而成,25位友人,15个城市,140道经典料理,一堆朋友挥锅舞铲地以“饭人”自居,并把这称号发誓要传承下去。

  欧阳大叔的食谱干净特别,几乎份份都是品相极高的私房菜,他一边烹饪一边谈情,一颗玉米可以是一个世界,一枚香菜也可以是一位美人,更不用谈故事多多的其他的食材于欧阳应霁的感情维系了。

  于是啊,“饭人”欧阳大叔的胃口同样也大,这枚跨领域媒体人有着上天入地食美味的本事,舒国治称,“应霁最教人佩服与羡慕的,是他最勤于又最乐于上山下海去找出好的食材与好的吃家,然后坐下好好吃一顿饭。”

  《天生是饭人》读后感(八):欧阳应霁:饭人身上的“香港味道”——《时代周报》

  特约记者 河西

  欧阳应霁,四十出头,满头白发。千万别问他“尚能饭否”这样的伪命题,人家胃口大着呢,设计、写作、美食、漫画,拿得起放得下,最近又出新书《天生是饭人》,讲述他与美食的故事。封面上的欧阳,高举锅铲,脸上沾着饭粒,一副食神模样。据说食不甘味、果腹而已的人只能算饭桶,欧阳应霁则尊为饭人:一边尝尽酸甜苦辣人间美味,一边奋笔疾书留下雄文数卷。

  采访他是在南京。欧阳说自己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南京,印象最深的还是吃:“一提到南京,大家想到的常是盐水鸭这样的特产,但是我想吃的还是一些平时香港不太吃得到的蔬菜,蓬蒿啊水芹菜啊,都好。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喝了一个菊花脑汤,好特别,只有南京的水土才能养育这样特别的口感。”

  他说从小热爱美食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其实小时候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爱美食跟家有没有钱没关系。”欧阳应霁笑着为自己的好福气辩解。外公是印尼华侨又在上海工作,妈妈出生于上海后去日本,父亲则是广东人,复杂的家庭背景给欧阳应霁的童年餐桌奉上了天南海北的各地美味。

  欧阳常到朋友家吃饭,但下厨的不是主人,是他自己。他习惯性地不仅把别人家视作自己家,还视作试验室:“小时候开始学的第一个菜是印尼沙拉,有点像是花生跟醋以及各种香料混在一起,这是我做给同学吃的第一个菜。我还会煮菜饭,这是上海家常菜,我做的就比较湿,会拌一些福建人很喜欢吃的红葱头,很香。”

  生活就是设计

  时代周报:你的一头白发是天然的?

  欧阳应霁:对对,这个我没办法,也解释不了。我也没有特意去染黑或是怎样,这样也挺好的吧。谈到健康养生,我觉得在社会变化这么快速的当下,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现在经常很罗嗦地跟小朋友讲,要注意正常的饮食、正常的休息,年轻人可以稍微放肆一下,但是再怎么放肆也要保持一个好的生活规律,让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好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我常跟他们讲,人要走的路还很长。我觉得自己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点像老头子,好罗嗦。

  时代周报:您是学设计出身,但是以吃饭为工作的这些年,您仍旧策划过很多设计展览。

  欧阳应霁:我觉得生活就是设计,设计就是生活。这是我的一个基本概念。像我们坐这里,旁边有流水,那么我就会考虑,水声是不是太大?有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谈话?如果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可能就会想方设法把水的声音降低。每个人可以主动来安排当下的生活。

  时代周报:我看到过您给贾樟柯设计的电影原声大碟的封面。

  欧阳应霁:其实一般人不太了解我,我做过很多唱片的封面,但是那是很久远的事,是郑秀文、许志安还算是唱片新人时候的事情了。

  我还给李玟、孙耀威、吴君如、黄耀明的好几张唱片做过封面设计,我特爱做新人的唱片封面,因为他们没什么包袱,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如果是天王天后,是那种觉得“啊我的四分之三侧面最好看哦一定要拍这种角度哦”的大牌明星,我就比较不感冒了。

  “香港味道”

  时代周报:如今吃饭成了您的工作,您现在好像到处吃?

  欧阳应霁:我现在几乎一直都在路上,真是越来越离谱。我去德国的第一天就接到邀请我下个星期去西班牙的电话。去干吗呢?说出来可能要笑,要我去吃一顿饭!当然了,这不是一顿普通的饭哦,这顿饭是这几年一直都排名世界第一的一个餐厅做的!我去吃的是他们的告别宴,老板有一个新的想法,需要关店一段时间来准备他的新理念。老板以前就很离谱,为了准备下半年新的菜式,开半年关半年。这一次,他决定关餐厅来开实验厨房,实践他自己的创意。我觉得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时代周报:吃了那么多顿饭,要是您自己烧菜,最擅长什么?

  欧阳应霁:一般的家常菜我都会做,有些菜系我比较喜欢,就做得比较多。小时候学做印尼色拉,花生、辣椒、醋和各种香料混合在一起,这可能是我8、9岁的时候第一个做给同学吃的菜。

  我到意大利旅行之后接触到意大利菜,很喜欢,开始学做意大利面。旅行去过的地方越多,学到的就越多,日本菜、韩国菜、东南亚菜、泰国菜、印尼菜……我也开始越来越大胆地尝试菜品混搭。我尝试过用日本菜和意大利菜混搭,做了一种鱼子面。意大利的干拌面有鱼子,日本做菜也放乌鱼子,我就把日式的乌鱼子放到意大利面里去,下面还放上紫菜丝。我很喜欢玩这样的烹饪游戏,可以把不同的文化混合在一起,我觉得饮食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事。

  时代周报:现在家里是您烧菜还是您夫人烧菜?

  欧阳应霁:我们两个都会烧,就看谁有时间了。我在香港的时候,午饭一定是在工作室里头自己做,和助手一起吃。

  时代周报:您曾说:“香港有几家餐厅几乎成了我的饭堂。”具体是哪几家?

  欧阳应霁:“蛇皇芬”是地道的广东家常菜,当然他们有特别的手艺,能做到我在家里没法做出的口感和水准。“蛇皇芬”在香港只此一家,也没做什么连锁店,我跟掌门的两代人都很熟,去他们家吃饭,就好像去看小妹妹一样,这是我能够产生感情投射的地方。店面很小,十几桌,坐满也就是四五十人的样子。但是让你感动的是,他们一代一代传下来(好像已经是第四代),也没有太大的商业野心做大,老实本分地做菜,所以口味非常地道。

  我就是特爱这种一个家族一起经营的传统小餐厅,没有太大的商业企图,但最见“香港味道”。通过香港的饮食就能体味香港精神,就能真的看见,很爱香港、很关心香港的人是怎样经营餐厅的。

  翻破《三毛流浪记》

  时代周报: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画漫画的?

  欧阳应霁:我很早就对漫画有兴趣,第一本漫画集《连环途》是在香港《号外》杂志上发表的作品结集,差不多之前我已经在《号外》画了一两年。我现在每周还会发表一些漫画,但是现在漫画创作不是我的主要工作。社会生活中暴露的某些问题会让你感到沉重,都是大问题,不是轻轻松松一笑就能解决的,一个漫画家要有能力在谈笑间把一些沉重的问题呈现出来,并且一针见血地点到事情的本质—用一种轻松调侃的手段。懂漫画的,起码要知道应该怎样嘲讽自己、嘲讽社会、嘲讽身边不公不义的事情,这是漫画家扮演的重要角色:你要对正义和非正义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对弱势群体、对暴发户、对金钱至上,你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你要怎么发声和批评?大家可能看见我写书、旅游,好像很享受生活,但其实不管我怎么吃怎么玩,我还是会保留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时代周报:对您影响比较大的漫画家有哪些?

  欧阳应霁:影响我的漫画家,国内国外的都很多。像丰子恺、张乐平这些老前辈,连环画名家贺友直,我都很喜欢也很敬佩。我怎么也忘不了我小时候看的《三毛流浪记》,那是1957年的一个版本,我至今还保存着,它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我翻了不知道多少遍,都翻破了。那是我的漫画启蒙—那不就是四格漫画吗?!

  时代周报:现在漫画画得少了,是什么样的原因?

  欧阳应霁:我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重点,像这五六年,我就只能做跟食物有关的事情,连现在画的漫画也跟食物有关,在饮食文化的氛围里头,我的精神也比较容易集中。这几乎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人有局限性,如果让我现在去学大提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成为大提琴家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只能拉给自己听,自娱自乐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