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先生的小孙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林先生的小孙女》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4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先生的小孙女》的读后感10篇

  《林先生的小孙女》是一本由[法国] 菲力普·克洛岱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一):同类

  肉体的深处,居住着孤独灵魂。穿梭在茫茫的人海里,超越一切障碍,嗅着气味,寻找同类。

  本书的作者文字为读者呈上一道指向心灵的小菜。

  他笔下的林先生,蕴藏了一个孤独的灵魂,带着自己唯一的希望在冷漠的国度里寂寞飘零。

  在这个冷漠的国度里还有一个和林先生同样孤独的灵魂,是巴克先生。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境遇,两个人却在一个公园里偶然邂逅,这是命运的指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林先生、巴克先生,是不同名称下的相同灵魂。他们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心心相印。一个人的孤单,两个人的安心。

  其实灵魂的需求简单,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只要能够陪在身边伴随左右嗅的着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就好。气味相投,是同类。

  最简单的爱,就是陪伴

  林先生、巴克先生,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是年迈的老人,站在灯枯油尽的边缘,孤苦无依,江湖飘零,带着一生伤痛无奈寻寻觅觅。谁人不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身不由己,渺小如尘埃,都是弱势群体,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

  林先生的小孙女,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依然安静美好,这是老人对未来的希望人人都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是痴人说梦,还是我们在不断的错过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林先生越过重重难关,也要再次找到公园,回到巴克先生的身边。或许在人类的骨子里,从来都在拒绝孤独,那种感觉,如同站在死亡的边缘。寻找同类,是我们对抗命运的一种方式。物以类聚,我们本性难移。

  或许在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能够遇到这样一个人:眼神坚定,眼底闪烁着成全的欲望,骨骼上下外弛内紧,第一眼见到便知道是同类。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二):等 待——读《林先生的小孙女》有感

  摘自《百度》 作者:GrungeNIRVANA

  因为战乱,林先生选择背井离乡,带着他的小孙女开始流浪。因为心有灵犀,林先生与异国的巴克先生结为好友,虽然语言不通,却心领神会。因为友情,林先生要逃离收容所,去返回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公园,去寻找巴克先生。

  我其实是个比较容易感动的人,也正是由于这种性格吧,对法文小说一见倾心。我认为法文小说的语言朴实自然,不像当下一些非主流作家,一批下三烂作家,玷污着优美的辞藻和华丽的感伤。法文也是及其富有感染力的,寥寥几笔,便可以勾起人的共鸣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片段,也是本书的高潮:林先生逃离收容所。林先生心中始终相信巴克先生还在他们初识的公园里,吸着香烟,等待着他的到来。林先生辗转了半个多城市几经周折才飘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公园。“Bonjour!(法语中的你好)”林先生艰难的喊着,气若游丝。那边有个雄厚的声音传来“Bonjour!”这是巴克先生。他跌跌撞撞的跑向林先生。林先生停在路中央,各种车辆飞驰而过。而他陶醉于友情之中,彷佛此刻世界中只有他们两个人。巴克先生近了,更近了。“Bonjour!”这是他们唯一对话的方式。只会这句。也只用这句。或许连他们一个微笑的眼神,也会倍感沧桑。林先生被疾速驶过的车撞倒。鲜血从他的脑后渐渐蔓延成一朵鲜血玫瑰。“Non,ne veut pas.!(不,不要!)”巴克先生大喊着,“Ambulance va venir ici tout de suite!(救护车马上就到)”一切都重新回复原来的模样。傍晚,痊愈的林先生抱着年幼的小孙女静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待着巴克先生的到来。

  林先生与巴克先生的友情为我所叹服。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纯粹的友谊。是无法用金钱交换的,权益来衡量的。只是来源心底那最真挚的,时间早已缺少的东西——爱。

  想想当今社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在拥有了一切世俗之物后却发现自己缺少了人间最美的财富——-爱。“钱可以买来人心。却买不到朋友。”确实如此。我们在追名逐利同时,同样失去了太多。

  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乖乖地抛弃世俗,静默在公园的长椅上,点燃一支烟。吐出那一圈圈记载着所有愁绪的眼圈。升腾。消失。

  等待吧,我们无法预知明天的幸福,也无法预知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我们只能享受着今天的快乐。同样,也要学着放弃束缚我心的痛苦。等待吧,在我们不知道命运之前,谁也不要提前哭泣。等待时机的成熟,像林先生逃离收容所一样,在此刻尽情享受生命的垂青。等待吧,在我们不知道结果之前,谁也不要轻易言弃。期末考试的溃败真是给了我当头一棒。在假期里有幸读了尚雯婕翻译的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学会了坚强。要学会等待,每个人都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儿,我只是还没等来自己开花的时节而已。越磨砺,越光芒。我像巴克一样,执着而坚定地等待着属于我的时节。

  泰戈尔有诗道:“你在人群中对我微微一笑,因为这个微笑,我已经等了好久,等待是人生中最初的苍老……”我们,都在坚定而执着地等待着……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三):一些感悟

  这部小说,简短却何有内容遣词造句看着简单,但颇生动,很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林先生所经历的一切。

  我觉得,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遭遇到巨大突如其来伤害后,人的心、人的思考反而不是停止的,是频繁又高速的。林先生,国破家亡,被异国收留,他的神经一直是绷紧的,五感也更敏感,一登船,他尝试嗅出这新国家味道,却什么也没有闻到,对新生活未知的恐惧反而不断让他想起故乡的气味,及其亲人的音容等等。

  巴克先生和林先生能成为朋友,大底也是因为同命相连,都有一股难以释怀的失去悲伤吧。嘿嘿,巴克先生的烟味竟然会成为林先生认为这个国家赋予给他的第一个味道,真是个奇怪个性的老先生。

  他心想,这个国家的人的名字都没有什么含义,真是个奇怪的国家。

  呵呵,真的是呀,起个名字有什么的心情祝福呢?桑蒂,温和的早晨。有的时候,真羡慕少数民族孩子的名字,都有个好美丽的含义。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四):两个男人说了很多遍你好 迟迟才道别

  (一)

  用时下流行的现象和词汇,我不知道林先生和巴克先生算不算基友。比如,林先生“发现自己爱听他的声音,爱这个声音的深邃,和他蕴含的低沉的力量”“林先生又一次陶醉在这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中了” “巴克先生搭着林先生的肩膀,送他回到了宿舍大楼的门前,之后,他天天如此。在那儿,两个男人说了很多遍你好,迟迟才道别”。

  这些有些暧昧的话,头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些诧异。后来我把这些文字打到电脑上的时候,感到有些温情。我去到百度搜索基友的意思,发现,这个词不只是局限在它一开始的意义,也包括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其实你说林先生跟巴克先生算好朋友吗?我认为不见得。或许可以用“soul mate”来表达他们的关系。

  (二)

  林先生的家乡,他的祖国,因为战争而被摧毁。小孙女是在她死去父母的旁边,被林先生找到的。后来就坐了船,到了陌生的国度。一个没有任何味道的国度。

  他遇到了巴克先生,遇到了一种让他可以熟悉的烟草味道。两个人都听不懂对方的话,却让两个都失去妻子的人有了依靠精神上的依靠。也正是他们语言不通,林先生也不知道巴克先生年少的时候参加过攻打林先生祖国的另一场战争。后来的后来.....,写作不该这样写,成复述故事了。

  (三)

  看到译者尚雯婕在序中,讨论到了生活和生存的问题

  林先生在战争中生存了下来,来到异国,住所也被安排,他是一个幸存着,幸运生存着的人。但这样的苟延残喘地活着,并不是他想要的。跟他形成对比的是一开始来到异国跟他住在一起的两家难民,男人们终日打牌吸烟,女人们做家务孩子们上学玩耍,似乎他们很自在地生活着。他们一定是想念着祖国,只是徒劳知道不可能回去,也就怎么舒服怎么来,不去思考,不去追求

  林先生也回不去家乡了。而后的一切,在巴克先生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契合,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再度找到巴克先生。纵使在路上被认为是乞丐,灰心丧气,脚下仍旧是在前行。

  人想要什么,什么才会牵引着你往前走。生活显然比生存重要,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不说别人,就我而言,我只是在一个活着,一个仅仅能生存的状态

  (四)

  林和巴克之间的感情,像温热一样,在心口走动。我们每天不过在不同的人面前演戏,或者真诚地把自己最表层的东西拿出来与人交换。我不能想象,如果林和巴克语言相通,还会不会这么契合。但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如果。接受生活给予的,并创造你想要的。

  (五)

  上路吧。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五):清晨终究会来,光明一定重回大地

  晚上和同事去沙波尾吃了十二道锋味中的咖喱什么沙面,非常的好吃,我吃得个见碗底。之后去艺术西区看了服装展,然后去微风听歌。回去的时候路过一家精致的书店,就进去晃了晃。

  我看见这本书在架子上很显眼的地方,其一,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装横,其二,厚度是我接受的,其三,是法国小说,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尚雯婕翻译的。早就耳闻尚雯婕是个大学霸,一直很想证实证实。所以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

  回来后,一个多小时,一口气看完了。后背发凉。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小说了。就像当初看黑天鹅一样,当然震撼力没有那么强大,但也是心跳不止,到现在都还没能止住我紧张气息

  一个老人在战争中逃了出来,家乡全都被毁了。他带着“孙女”跑到另一个国度安顿下来。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小孙女”。他再另一个国家中艰难地生活着,吃饭完全是为了生存下去。直到有一天,他交上了朋友。一个失去妻子的壮硕男人。一个需要说话的悲伤男人。

  我们常说爱情不分国界,不分言语,只需要两颗心的碰撞激起的火花。而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需要说话,一个需要陪伴。尽管言语不同,无法知晓对方的语言,但是心意他们却能懂得,却能互相理解体会到对方的心情。从此,老人开始有了变化。就像爱情给了女人滋一样,友情给了老人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他开始期待阳光明媚日子,开始觉得周围的人很友好,开始感觉到内心渐渐升起一丝丝温度。他给朋友带礼物,朋友请他吃饭,逛城市。两个悲伤的人,因为彼此的陪伴,竟对未来有了希望。

  后来,老人被送去了医院。但是他心心念念着老朋友。不顾一切逃离出去,走遍整个大城市,只为来到公园对面的长凳上,见他老朋友。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看到了长凳,看到了老朋友跟他期许的一样在那里等着他。他似乎忘记了一切,原先不敢跨过去的宽阔的,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喇叭,人潮,他只想到老朋友身边去,忘我地走去对面,汽笛长鸣,但却唤不醒沉浸在友情中的老人。老人被撞倒,朋友跑到他身边。两个人终于相聚了,老人以顽强的生命力撑住种种悲伤,一辆大车,是摧残不了一个坚强意志的。

  生活中,友情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温暖的。它使生活的必需品。使我们更爱这个世界的一个关键品。我喜欢交朋友,我也珍惜我的朋友。我享受和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到快乐。

  为什么后背发凉?为什么孙女要上双引号?因为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猜出来了,老人患有精神症,孙女是个布娃娃。

  尚雯婕翻译得非常好,从此以后,我对尚雯婕和布娃娃又有新的看法了。

  “清晨终究会来,光明一定重回大地,新的一天终会到来,总有一天你也将成为母亲。”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六):悲惨世界中的诗意 ——读《林先生的小孙女》

  摘自《中国妇女报》 作者:胡丹娃

  菲力普•克洛岱尔的美,是一种清新之美。小说的背景是战争,战争背景下的画面却充满了诗意,给人无穷想象。他的笔调是感伤的,却又时时透着温暖。

  盘点去年所读的译本小说,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菲力普•克洛岱尔的长篇小说《林先生的小孙女》(译林出版社出版),它的译者是复旦才女、超女尚雯婕。今年拿起这本书,又一次被打动。

  这是一部与战争有关的小说,战争的背景却退到了远处。主人翁的国籍被淡化了,人物的名字也被淡化,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人物很少,一位是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的林先生,一位是因失去妻子孤身一人的胖先生巴克,一位是林先生怀中的小孙女。

  林先生抱着小孙女随着逃难的人群从东方搭船来到了西方的一个国家,被当局安排在收容所,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语言,他非常孤独。他常常抱着小孙女去公园散步,在那里认识了曾在东方参加过侵略战争的胖先生巴克。巴克因思念死去的妻子,每天坐在妻子工作过的公园外面回想妻子在世时的情景。两个男子语言不通却成了朋友,彼此成了对方的希望和寄托,这份友情使二人得到了救赎,将他们连接在一起的是林先生怀中的小孙女——“一个宁静、恬然、永恒的小女孩,一个属于黎明的小女孩,东方之女”。

  极强的小说感,极强的文学性,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简练精确的语言,质朴动人的描述,文字间传达出的浪漫情怀,作品中透出的人情味和温暖,让我感动并心生欢喜。是的,我喜欢这部小说,也丝毫不掩饰我对译者尚雯婕的欣赏和喜欢。

  “年迈的老人伫立在船尾,怀揣一只很轻的行李箱和一个比行李箱更轻的新生儿。老人名叫林先生。他是唯一知道自己叫什么的人,因为周遭所有的至亲故友均已过世。”

  “他伫立在船尾,祖国,这片属于他的祖先和死去的故人的土地,在他眼前渐行渐远,而新生儿在他怀里沉睡。祖国渐行渐远,化作一个极小极小的点,林先生看着它在海平面上消失,这样过了几个钟头,任凭海风呼啸着把他像木偶人一样吹得东倒西歪。”

  小说开头的译文就给了我极好的感觉,接着往下读便再也放不下。读尚雯婕的汉译,我不时想到她的法语歌,那准确、流畅、动人的、带点磁性美的声音。

  译文美,当然首先还是因为原文美。菲力普•克洛岱尔的美,是一种清新之美。他写的是悲惨世界中的小人物,却把人带向一个超越悲惨的大世界。小说的背景是战争,战争背景下的画面却充满了诗意,给人无穷想象。他的笔调是感伤的,却又时时透着温暖。小说中,林先生总爱为他的一声不响的小孙女唱一首歌:

  “清晨终究会来,光明一定重回大地,新的一天终会来到,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妈妈。”这首意味深长的歌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成为整部小说的背景音乐,小姑娘是希望的精灵,是一个象征,是真正的小公主。

  小说的结尾,林先生被迫与巴克先生分别多日后得以重逢,就在他走向十米之外的巴克先生时,一辆汽车撞飞了他,小孙女却毫发未损。救援队抬走了林先生,小孙女被巴克先生紧紧抱在怀中,小孙女的命运有了托付。林先生还能回来吗?相信每一个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对他们三人报以祈祷和祝福。

  在战争中,人首先得生存。然而,“是生存更重要,还是生活更重要?”“‘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活着’。‘生活’往往比‘生存’要求更多的东西。爱、亲情、友情。”这部小说“用最最简单的情节和语言去研究一个相对深奥的问题。总而言之,这真不是一本简单的书。”(引自本书译者序)。而在我,还从中触摸到了时代冷漠与灰暗中的一层温暖底色,看到了人在困境中相遇相知的可能性,两个人物让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和瑞德——有了真正的倾诉对象才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林先生的小孙女》读后感(七):阳光般的温暖——我读《林先生的小孙女》

  摘自《中南民族大学报》 作者:固 汤

  小说封面的背景是干净的白颜色,长方形的橘色条椅上停着锁孔样的浅棕色背影和一个橡实种子似的的小脑袋,这幅画的名字叫林先生的小孙女。锁孔端端正正地处在凳子的中间,他怀中的小橡实安睡着。除此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修饰,整个画面干净淳朴,像是不经意间扬起的嘴角,极有亲切感。

  初读时,一时不太习惯小说有些缓慢的语调,但再看时却有了“就应该是这样的速度”的想法。一来林先生年事已高,作者没有掩饰他动作的笨拙和与人谈话时有些反应力跟不上的思维,的确有着老年人的特征;其次,老先生是一位难民,经历了战争,家破人亡,带着仅存的血肉离开祖国开始了在新的国家的逃难生活,这种生活更多的是对生存的考验;再次,小孙女一开始才出生了六个星期,处于生命的初期,需要老先生无微不至地照看,而林先生和婴儿间的感情纽带更多靠老先生来维系,因为婴儿在表达方面的缺陷,使得老先生处理事情来更困难些。还好小婴儿不哭闹,是个乖乖的小天使,也是林先生活下去,寻找自己新生活的支柱。最后,在新的国家,林先生与其他难民家庭和新朋友的相互了解并有更深入的关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过程漫长也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与冷漠。

  由于书中以第三人称叙述,书中随处可以掺杂作者的观点,而作者并没有大量使用这种催化剂推动情节的发展,只在段落的结尾点上一点,颇有韵味,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体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语言的娴熟运用并自成风格。从字里行间也可看出作者那颗心纯净依然。

  那些包含人生阅历的话,宛转又灵巧,从林先生波折的遭遇中导出,却没有一丝愤恨或埋怨,没有急于澄清什么,对于别人给足了包容,仿佛林先生并没有从经历的这一点出发,而是从另一个高度看待事情,将视线放得足够长,所以与人与己才会有这样开阔的态度。林先生的视角也是作者的视角,有着让人顿生敬意的淡然与从容,年长者的心态经过时间的淘炼有着我们难以达到的状态,仿佛在一个凶险的游戏中,场上演员以看似愚蠢的方式平衡了下来,以至于我们在惊奇了过后,开始对自己的世界观进行反思。

  书中的动人之处有一段是老人与新结识的朋友间的谈话。两个老人之间语言不通,朋友自顾自的说话,老先生在他动听的语调和说话时以友好的态度逐渐和他接近。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在两人沟通的不便上,而是让新朋友自顾自地说话,老人在他怡然自得的神情和动作中放松下来,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期望。这种写法直逼现实,简直和我们眼前所见的一样,由于第三人称是通晓各国语言的上帝的视角,因而感觉清新流畅,比起拖泥带水吃力不讨好的写法,这种方式处理得的确很高明。

  《林先生的小孙女》虽然是小说,但更像是短小散文连成的串,散发出珍珠的淡雅的光泽,如同行云流水的音乐,观者从作者的那一路风格中得到快意的享受。这一切由作者精心布置却不露出雕琢的痕迹。

  我喜欢着书的封面图画,简单的画面却概括了书中最重要的场景,而书中淡淡的阳光给我的温暖从头至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