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伦勃朗1642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伦勃朗1642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6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伦勃朗1642读后感精选10篇

  《伦勃朗1642》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勃朗1642》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夜巡”

  西方绘画史上有三幅名作中的名作,分别是《蒙娜丽莎》、《宫娥》以及实为日巡的《夜巡》。其中,《夜巡》的作者,就是那位生活在17世纪的尼德兰——即现在以风车、郁金香、木鞋闻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

  这位伦勃朗,即使是放在向来以命运多舛为买点的绘画界,仍可以轻松地挺进前三并有望夺魁。他的一生以1642年为分水岭,享受半生,受苦半生。在年少成名的美好前半生中,作为一名成功的画匠,他在18岁就有了自己工作室,价格不菲、应接不暇的订单,价值万余的豪宅,身为望族美女的娇妻,好不容易存活的儿子,一切都很富余。在正值黄金发展时期的、以务实为价值取向的荷兰,伦勃朗的生活人人称羡。

  因此,这时候的伦勃朗还没有被自己的硬伤所累:主观上个人生活(甚至可以低到生存)技能点为负,对金钱女人市场没有丝毫概念,是个只会画画其余不懂的单蠢男人;客观上他的身体在尼德兰,艺术心灵及技法却急于脱离低级趣味,讲求光影、明暗、主次、戏剧性、思想性,飞到同时代的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甚至未来

  然后,到了众所周知的1642年。原本是为伦勃朗的成功更进一层的一个订单,变成了将他打落深渊的利器。《夜巡》造就了今天被大众顶礼膜拜的大师伦勃朗,却也使当时的尼德兰画匠伦勃朗走上了受苦的后半生:倍受嘲讽,无人认同,穷困潦倒,为不同的女人经历不同的痛苦,渐失亲人孤独的活到最后。

  还好,伦勃朗是一个单蠢的男人,他的痛苦来源于此,他的幸福也定要从中如泉水般细细涌出。作为一个单线条思考问题的画家,尽管他也希望获得世俗的成功,但失败亦不是要死要活的大事。只要还可以画画,他就会得到救赎。

  从伦勃朗流传于世的100多幅自画像来看,短暂得意长久的失意,在他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中都能够一目了然:身形、面容眼神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从最黑暗的底色与背景中映衬出的光。可能到最后,他已经从画中得道了:不必与世界对抗,也不必与世界和解,是日巡也好,是夜巡也好,终究是画自己的画,面对自己的心,一个人在黑暗里逡巡,也没想找照亮他前行的光源,而是自己呕心沥血发出了一点点如梦似幻的昏黄的光。

  这就是张公子笔下的伦勃朗给人的印象:他只想安静的做一个单蠢的画画男子而已。

  如果不是死后多年才得以正名,伦勃朗完全可以成为一代人的男神,“你经历的苦终将照亮你前行的路”、“苦难成就了我”、“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这些都是不错的个人传记书名备选。所以,以己之心试想1642年的伦勃朗如果有机会选择,不知道他会走向哪里?是迎合当时的社会,做一位有市场的工匠,赢得生前钱财与美人,还是继续当一个单蠢的画家,却不被理解,变得终日为债务所累,直到死后几百年才被世人认可

  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车轮不能猜测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伦勃朗单蠢的做着一个人的“夜巡”。而我们,即使是在白天,也恨不得锦衣而行。这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差别吧。张公子神遇伦勃朗,想必也是基于此种触动而有感而发。因此,书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讲述他的苦难或者情史,也没有以专业视角分析他的技法或者价值,张公子与伦勃朗一样,也只是在一个不怎么合适时间空间,做着自己觉得合适的事情

  《伦勃朗1642》读后感(二):黄金时代和伦勃朗

  我曾经漂泊在异乡, 一个叫做尼德兰或者荷兰的国家,在一个叫做滑铁卢广场地方租了一间小小的房子。我常去一个叫CH的超市买东西,经常有游客在Jodenbresstraat上游荡,有人问,伦勃朗故居在哪儿?我会回答,就在你对面。伦勃朗故居门外并无特别指示,从外观看跟我租住的400年历史的运河边的房子并无不同。都是荷兰历史的一部分,几百年来静静地接受着世事变迁。 伦勃朗故居地参观人数远远比不上“安妮之家”,那个女孩地故居外总是排满了忏悔地德国参观者。伦勃朗故居基本回复了画家当年地原样。伦勃朗,一个在Jodenbresstraat买了豪宅的天才画家却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一生。

  这本书强调了1642,荷兰黄金时代的小尖峰;作者是正确的,要考量伦勃朗的命运变迁就考量荷兰的时代背景:黄金时代。

  荷兰这个低地国家在黄金时代有很多天才画家,从鲁本斯到伦勃朗,维美尔。可惜除了鲁本斯,其余的大多命运多舛,大多在生前都被低估。伦勃朗热衷于创造,领先他的时代200年,一幅夜巡,这幅现在挂在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级画作,却给当年的伦勃朗带来了厄运。

  荷兰是一个商人、投机者的国度;同时也是庶民的国度;他们资源贫乏,土地稀少;因此,他们发明了证券交易,也就给自己带来了动荡和沉浮。郁金香就是被狂炒的一个,一夜爆富到一夜破产,其中包括一些画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伦勃朗这样的画家自然依靠订单生活,荷兰的绘画订单多数来源于市民阶层;伦勃朗因为夜巡丢掉了口碑,因为和女仆的关系丢掉了订单。他的光和影的魔术不为他的时代接受。他抗争过,最后臣服了,跟他的命运讲了和。

  在阿姆斯特丹,有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与1580年代来到阿姆斯特丹,他已是第17代, 走进他的家似乎就走进了荷兰的黄金年代,他的家几乎就是个博物馆,有几乎所有荷兰画家作品,其中一幅他的祖先,第二代男爵的画像就是伦勃朗所做,杨。西克斯先生时任阿姆斯特丹市长,他的朋友伦勃朗为他画了肖像,那是1654年。那位先生的头像夜巡一样,笼罩在阴影之中。

  《伦勃朗1642》读后感(三):他翻滚在时代与命运的黑潮中

  张公子将1642写入书名,或许正是为了强调,哪怕提图斯在1641年的出世带给伦勃朗无尽的喜悦,也难以抵挡命运自1642年开始伸出的黑手。

  这本书如实记录了伦勃朗的一生,他屡次冲向艺术的顶峰,却被时代与命运的黑潮一次次轰击至谷底。

  1642年可谓伦勃朗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因为才华横溢的伦勃朗,曾经是命运的宠儿。

  他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荷兰人,出生的时机真是再好不过。那时荷兰贸易空前发达,富人们多有积蓄,并热衷于用油画记录面容,抑或妆点门楣。这些以勤劳务实著称的尼德兰买家不在乎技法与内涵,只索求简单的美,他们不需要抽象,只需要无限接近于美好的真实。因此,对于伦勃朗而言,想要仅凭借肖像画与风景画出头并不难,他甚至并不需要了解宗教背景,不需暗中对时代讴歌,不需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技法便能博得不错的收入与名声。而且他向来水汽氤氲的画风,与尼德兰朦胧的天光云影暗合,既能节省大量明亮的绘画颜料,也能够被人狂热的追捧。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无论是在盛名中与富贵家族的萨斯基亚结为夫妻,还是继续在肖像画与风景画界钻研,都不足以成为他跌入深渊的理由

  可伦勃朗是位不安分的人,他不甘心只做一位记录者。就好像如今有许多作家不甘心按照套路进行商业写作,坚持以其诡异文风走先锋文学路线那样,伦勃朗开始探索一条更能引发人触动的道路。于是,从那时开始,他的画不仅仅是画,明暗也不仅仅只是色调的变化,在伦勃朗的笔下,仅仅极少数明亮色块就能帮整幅画阐述其背后的一切,哪怕人们不知其起因经过,也足以得到最深刻的触动。

  可他没有想到,当他偏离商业道路时,厄运也开始降临了。

  他耗费多月绘就的磅礴大气的《夜巡》若拿到当时的意大利,估计能被人扯上宗教的神圣光辉,可在尼德兰,那群官兵不但不愿支付应给的金额,还四处诋毁伦勃朗。

  然而伦勃朗浑然未觉,他在新技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世事变迁与蜚短流长抛在了身后,他不在乎他的话可以卖多少,只关心自己能否从中获得新的技法突破。

  我们可以从本书的插图里发现伦勃朗对于色彩与光影的运用十分娴熟,而版画的线条与明暗的结合,更是足以在当时拓出一片新技法的天空。到后来,他将版画的线条与油画的色块结合,已逼真得都快接近时下的裸眼3D立体画了。

  但各种创新并不卖座,而被雇佣的狡诈女仆更是急剧破坏了伦勃朗原有的好名声。自1642年起,妻子身亡,女仆反客为主,四处流传谣言,债主逼债,妻子的财产被夺……

  纵然后来提图斯与他的新情人试图帮他极力挽回一切,伦勃朗依然深陷在命运的黑潮里,怎么也浮不起来。

  最后的最后,到情人与提图斯都亡故时,伦勃朗只能用他的画来表明自己对这份充斥磨难的命运报以妥协。他可以与命运拥抱,向时代妥协,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向商业化低下高贵的头颅。

  这份精神在当今绝大多数作者或画家都随大流的时代里,真是难能可贵铺天盖地而来的商业化,使我们失去了如前人那样的创新精神,伦勃朗那种别具一格,埋头独创的风骨,放到如今来看,或许只会被人骂一声书呆。

  可那又如何,有毅力总会有迎来光明的机会,哪怕这份光明迟到数个世纪之久又如何。古今亿万万人士被时代与命运的黑潮裹覆,多少人在其间挣扎翻滚,又有多少人能出头?

  所以伦勃朗也是幸运的,在他与坎坷命运相拥之后,上帝把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奖赏赐予了他。

  本书多幅彩图精彩纷呈,伦勃朗的自画像生动表现了其一生的坎坷经历,而其他画作也表露了他在绘画道路中的突破创新。张公子从历史与其个人经历的角度讲述他多张画作的创作背景,并在字里行间给予了一位画家最崇高的敬意。

  《伦勃朗1642》读后感(四):若想不朽,先让自己发光

  在我们办公楼隔壁有一家画院,除了去年装修停业了一段时间外,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次画展,从国画到油画,不时地变换主题,在画院门口挂着巨幅宣传画。尽管免费观赏之余还能领一本该展览的画册,仍旧冷冷清清,只有门卫百无聊赖地坐着,以至于我每次趁午休进去时,他都会露出欢迎的微笑。空荡荡的展厅像被我一个人包场了,再走上二楼,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在回荡,墙上的画寂静得近乎诡异。我不由思忖,这些画有多少会成为经典,流传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在这个艺术自生自灭的时代(为什么说自生自灭?这么说吧,因为需求弹性更大),不能责怪乏人欣赏,只能看它们自己的造化了。但是说到底,有谁能看到几百年后的事?

  当我读完《伦勃朗1642》,忍不住妒忌张公子那融合国家历史、人物传记和美术史为一体的能力。他一定花了许多功夫研究17世纪的荷兰和伦勃朗本人的经历,但是字里行间却让人感觉他写得毫不费力浑然天成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文字,对于年轻作家的文字,我一向抱着不甚信任态度,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还不如读点经典作品。可是现在我得好好检讨自己闭塞的态度了,作为长久以来的印象派爱好者,下一本要拜读的是《莫奈和他的眼睛》。

  在本书中,也许他的书迷们早已对他的幽默诙谐掉书袋见惯不怪,我还是不得不惊叹他把原本应该枯燥的故事(毕竟17世纪离我们太遥远了)写得妙趣横生,口吻一如大学难得一见把课讲得活泼生动接地气的老师。早年学美术史的经历,让我对伦勃朗的自画像、《夜巡》和《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有所了解,但是课本上的内容十分有限和无趣,加之没有爱上他的画风,我对伦勃朗的认识也仅止于此,但反过来也因为没有深入了解而无法产生喜爱之情。

  回想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梵高就会发现,除了因为他画中炽烈的色彩和燃烧的笔触,多少也和人们被他的人生经历感动有关,人们喜欢上画家本人之后才会更喜爱他的作品。所以张公子很聪明,他把伦勃朗的人生呈现给大家看,让我们不仅仅关注画里肥厚的下巴、肃穆的神色、肚皮丰满的女人躯体以及厚重的华服,也开始全方位地认识了伦勃朗,才发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曾是事业和情场上的成功少年、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土豪、收藏控、理财白痴(直到破产都没发觉房子里许多角落散落着他从未兑换的票据和支票)、受难的圣徒、看破世情的哲学家……忽然我们似乎看懂了伦勃朗所有的画,看到了其自画像下隐藏的人生经历,惊觉这位胖老头的可爱之处完全不亚于那位割掉耳朵的狂热圣徒。这时候,不管你喜不喜欢伦勃朗的画,都没关系,你会喜欢上这个人,等你喜欢上他,所谓爱屋及乌,一切都好说。

  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同时看到了他的闪光点和缺陷,闪光点让人钦慕,而缺陷让人看到他的人情味。再看看伦勃朗后期的自画像,他完全没有回避自己脸上松弛的肌肉、额头的皱纹,以及蒙受的苦难。当时的人们普遍崇尚意大利式的完美画像,显然他的画法不够讨喜。如果他们当时也有美图秀秀和PS,恐怕也都自拍去了,还画什么肖像?再对比本书的写法,一再强调他的闪光点,包括绘画天赋和深谙人性,以及他在蒙受苦难时的淡然和坚韧,一些穿插其间的缺陷反而让他亲切起来。其中有一句描写他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公众的意见,他向来不放在眼里,他只是厌恶琐事,希望能回去安然作画而已。我突然想,他无从预知自己终会在几百年后被膜拜,为什么他能够如此笃定?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那是秉持天赋者的使命感使然。

  为什么叫《伦勃朗1642》?除了因为1642年是他的人生大转折之外,还有一点似乎说得通:全书叙述从1642年登上顶峰直到跌进黑暗的谷底,整个结构的基调与伦勃朗光线的特色遥相呼应,辉煌时期恰如画中的光区,黑暗时期则是画中的暗部。也只有在黑暗的衬托下,我们才能强烈感受到画中人脸上的光晕。

  也许若干年后,现代画家们会感谢一个名叫张家玮的作家,因为他的普及,助长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补充两个小瑕疵:104页,“耶稣像这些……”应为“耶稣向这些……”;113页,“杨-西克斯”与其他地方出现的“杨•西克斯”标点不一致。)

  《伦勃朗1642》读后感(五):与真实的伦勃朗相遇——美与丑的历史从不简单

  绘画,在两大圣地——意大利和荷兰都有着最源远流长的传统和最精妙高超的技法,对少年来为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所艺术家顶礼膜拜。一个大家的能脱离匠人的俗称,升华成为一代宗师,那么他必达到了超越前人、奠基后人的新艺术境界。伦勃朗正是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绘画中最闪耀的那颗明星。

  虽然对于西方绘画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是对于伦勃朗和他的传世名作,我还是略知一二的。伦勃朗的看家本领,除了将笔下的对象描绘得惟妙惟肖之外,还能将光与影的效果充分运用,通过采用近似迷幻的独特手法,把光和影这对因果关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是伦勃朗最伟大的之处,却也是导致了他一生悲苦命运发展的动因。

  也许敢于冠上“实验的”、“先锋的”、“另类的”艺术之名的艺术家都有着和伦勃朗类似的境遇:有生之年以一己之力在艺术的道路上试图不走寻常路,却终究导致这条路只能走向那个时代的墙角;非要等到大众的审美趣味追赶上了大师们的艺术境界,才能让那些被尘封的作品在重见天日后熠熠生辉。

  艺术,的确不是凡夫俗子能够玩味的东西。黄金时代的荷兰,不缺乏一掷千金的富商巨贾(郁金香大癫狂就是最好的佐证);可惜荷兰的“黄金一代”有了附庸风雅的物质基础和生活需求,却没有多少欣赏艺术、理解艺术的才识。以至于当伦勃朗的作品横空出世时得到的不是赞美和喝彩——这还要等到他死后几十年——而是口诛笔伐。回到今天,我们能给伦勃朗在艺术史里的地位做出公正的评价,但请不要忘记,在他的有生之年是如何被悲惨地抛弃在一边。有关于美与丑的历史,从来就不简单:艺术品是美是丑,是优是劣,是不朽是短暂,要用时间来检验。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大浪淘沙,也许不是人的生命极限所能够承受得。

  玮少对于文字的把握能力的确是驾轻就熟,能将伦勃朗的一幅幅名作之中最精妙之处表达出来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何况还得在这个过程之中穿插关于异域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讲述。也许生活本身和艺术就是一样,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非要“越欣赏”才“越懂欣赏”。

  《伦勃朗1642》读后感(六):艺术家,是特别的生命

  书的最后一页最后一段开头第一句是:因为经历过最璀璨的光明,才能领会最幽深分黑暗。私以为是对伦勃朗这位天才画家一生最好的注解。

  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享用无尽的珍宝和富丽的豪宅,从事他最喜欢的绘画工作,快乐得一如他在1635年给自己和妻子画的合影一般——脸都笑烂了。却不想那是他人生中仅有的最后的快活时光。1642年以后,一切都变了。他开始跌入黑暗,直到和黑暗融为一体。

  张公子这本书,充满人情味,人文气息充斥其中,让人感到一种心疼的理解和爱怜。美则美矣,但如果算是一本传记,则只是一些大事记匆匆略过,缺少小细节的补充和故事性的描述;如果算作伦勃朗的欣赏和解读,又太过简单,比如书后面写到夜巡的价值最终被认可,那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人们的审美有何变化呢?大家是怎么恍然大悟的呢?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有点单薄。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想法。

  下面,是关于伦勃朗的。

  上学期上美术 鉴赏课的时候,陈学晶老师讲到梵高的割耳事件,她说了让我觉得非常感动的话。她说,艺术家,是和我们不一样的、特别的生命,我们要去理解他们。普普通通一句话,可放在梵高的精神病症之后,竟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她说着平常,表情平常,可是充满无限的爱怜和疼惜,以及理解和尊重。

  说到伦勃朗,虽然已经知道结局,但是跟着张公子重温他的一生,我就像个穿越历史的旁观者,常常有忍不住说话的冲动。1642之后,伦勃朗的人生境遇开始改变,以后他每接一个订单,每画一幅新画,我都暗暗揪心。想隔着时空对他说,这一次就将就一下吧,迎合一下雇主的口味,你毕竟还是要生活下去的呀。特别是到了他最后的翻身机会《克劳迪亚斯▪西维利斯的密谋》,我简直要一边翻着书页一边对他说,麻烦你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行不行。但他不,他固执,即使生活越来越潦倒,他也不肯与黑暗妥协。

  我气死了,觉得你这人,怎么不讲道理呢?明明你稍微妥协一下就能改变的事情,为什么要那么固执呢?结果倒好,越来越穷困潦倒,越来越身败名裂(在当时)。

  看完合上书,突然想到陈学晶老师那句话,猛然惊觉,我错了。我跟他说的话,都是出于我的角度,我的立场。我,一个可以融入人群之中不惊起一丝波澜的一般人。而他,是伦勃朗,是跟我不一样的、特别的生命。若是以一般的思维来要求他,禁锢他,他就成不了伦勃朗,而最终泯然众人。其实仔细想想,他未必不知道什么样的画才会招人喜欢,但就是这份超越时代的自信和眼光,不屈服的固执,让他成了荷兰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世界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这种时候,又总有几个人伴随在他的光芒旁边,就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情人、他的女儿。他们像天使一样,爱护他、理解他、包容他、守护他,让他不为琐事所扰,让他可以安心作画。但终于,这些天使被召唤回去了,伦勃朗的时光也就到了。

  《伦勃朗1642》读后感(七):《伦勃朗1642》:不合时宜的艺术家

  我没读过《莫奈和他的眼睛》,这本《伦勃朗1642》是我第一次读张公子的作品。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他的这个“艺术史”系列似乎会继续做下去。这也不赖,他的文字很适合掉书袋——掉得不令人生厌,不会让人昏昏欲睡。而在轻快的文字中,你还可以看得到“情怀”,这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据说毕加索很伟大,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活着看见自己的作品入驻卢浮宫的人。这很难得,因为一个人,往往需要在“生前事”和“身后名”之间做一个抉择——“艺术家的死才是他最好的作品”。可是这个活了九十多岁的名字很长的西班牙人,竟然在任性地选择了走在一条只有自己才会选择的小路的同时,也享受了来自尘世的礼赞,令人艳羡。

  大多数艺术家都没有这样的好运,比如这本书的主角伦勃朗。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极具天赋的他,生在了十七世纪的荷兰。这个国家刚刚走出被统治的阴影,并且即将走上强盛之路。依靠航海和贸易,“海上马车夫”盛极一时,步入“黄金时代”。荷兰人对商业的天赋同样在国内得以表现,以至于在艺术领域,“商品化”程度同样空前,许多老画家像手工业者一样收纳学徒,庆典场面记录和私人肖像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些画作是商品,却不一定是艺术品。

  对于伦勃朗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是1642年。这一年他受阿姆斯特丹城自卫队之托,完成了一幅人物群像。自卫队员们原本想让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年轻人伦勃朗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表现自己的豪情和风姿——他们每人出了一百荷兰币,希望得到一幅通常意义上的肖像画——所有的人物在画上并列开来,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可这位伦勃朗交出的却是后来名垂青史的《夜巡》:画面上的确有每个人的形像,但伦勃朗却采用了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把他们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庄严有序的战士出征场面。看的人或许会受其感染,可是出钱的人却不买账——每人交的是同样的钱,为何有的是特写,有的只是陪衬呢?

  这幅《夜巡》不一定是伦勃朗最杰出的作品,却一定是最有名的,这或许也勉强可以算作是一个讽刺吧。这幅画为他招来了很多麻烦,不仅预期的画款没有收齐,还惹上了官司,最重要的,这些“顾客”还到处败坏伦勃朗的名声,让他的生意日渐萧条。伦勃朗倒并不在乎,因为类似的情节在他的生命中反复上演,一步步引导他走向生命的尽头。因而将1642作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倒不是说这一年的事有多重要,而是这个节点上的故事,竟成了他一生的缩影。

  没人说得清艺术品与商品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雅明倒是期盼着一个热衷于“收藏”的社会,这样“做着无用营生的人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有的人生来就是天才,那些美仿佛藏在他自己的心中,就像形象藏在石头里,他只要把无用的东西去掉就好。”这是里尔克对罗丹的表述,却也同样适用于伦勃朗。事实上,他所生活的时代对于他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只在乎如何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可是这时代,对于看故事的我们却分外重要。一面是黄金时代欣欣向荣的荷兰人民,他们感受着劳动和自由贸易创造的繁荣,以为这样的自己早晚可以主宰一切;另一面则是忧心重重的天才画家疲惫不堪地在画布上表达着自己的渴望,却要忍受世俗的无端指责与掠夺。这样的对照在全文中比比皆是,也便是我所说的情怀了——那些让人不免唏嘘,唏嘘过后也只能继续生活的情节。时间可以轻易抹去一个人的存在,可记录,却能让他永生。然而所谓情怀,其实与故事的主角是无关的。

  伦勃朗的最后一幅画是《浪子回头》。这幅宗教画,如题所言表现了宽恕的主题。垂垂暮年的老画家在渴望得到宽恕吗?亦或者他是在宽恕这个不那么美丽的世界?也许都不是,因为宽恕,只能施用于自己身上。

  伦勃朗曾说,也许三百年后我的作品会被人认可的。这一次,他说对了。

  《伦勃朗1642》读后感(八):艺术家内心的偏执小孩

  我一直认为如果人生必要经历困苦,最好是在青年时候,年轻人自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生命奇迹里潜伏待发掘的力量,能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试炼,于中晚年赢得个人想望的成功,回首往事,可以心态淡然而没有遗憾。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人生历程,伦勃朗•哈尔门松•范赖恩的一生却恰恰与之相反。

  伦勃朗青年成名,娶娇妻,成家立业,从事钟爱的绘画事业,赢得了阿姆斯特丹民众的广泛认可,一时无两。那时代,务实的荷兰人对所谓的艺术没有包容性,像如今的中国民众一般,只喜欢遵循常规。《夜巡》一出,挑战了民众的常规审美。恰如张公子评论绘画作品是富足荷兰人民装点门面之用,锦上添花之物,其后的落井下石也不过是人性之劣根。至此,伦勃朗意气风发的幸福生活与之彻底诀别。

  或许,艺术家的内心通常都住着一个偏执的小孩,有些热烈,如梵高,有些沉静,恰如伦勃朗,汲汲寻求突破,不肯止步,对外在的生活环境太过钝感。于是张公子笔下的伦勃朗,终其一生都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这种不谙世事不是不能,而是出自不愿),只专注于手中的笔是否表达出了他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遵从内心的声音,对艺术不懈追求。伦勃朗的专注也是荷兰民族一大特色,荷兰人专注于财富的累积,踏实而勤劳,而伦勃朗专注于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就显得单纯、脱离世俗。

  传统审美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卓越的艺术家越是超前一步,越要承受不被认可的窘迫境况。苦难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从伦勃朗各个时期的自画像中或许能窥得一斑,值得细细品味。

  张佳玮说,小说要写的有趣,在于情节的安排、节奏的把握。传记类文字更是如此吧。从漫长的人物生平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取舍决定情节,详略形成节奏。同讲伦勃朗,余秋雨有一单篇《自己的真相》,有明显不同。张佳玮以1642年伦勃朗生命中极重要的转折处下笔,前后穿插,对伦勃朗前半生的顺风顺水和荷兰社会现状的细致描绘,让转折更突显,对比成趣,却也合情合理。

  张佳玮一向擅长对气氛的烘托晕染,拿捏的恰到好处,少一点显得稀薄,再多就有矫情之嫌。于是,17世纪荷兰质朴却沉暗的社会气氛和伦勃朗内心专注于绘画艺术追求的偏执小孩形象,似一股暗香,在阅读过程中无声无息的包围了你,恰到好处的引领观者情绪,产生共鸣。现下太多矫情黏腻的文字,对比之下张佳玮的文字更显风骨。

  年纪渐大,原本看书的方向也愈偏向务实、知识类。我和朋友却一致认为纵然张佳玮的艺术家传记文艺腔调十足,包括这本《伦勃朗1642》和《莫奈和他的眼睛》,却依然能静心读下去。能读下去已是一本好书的评判标准,这种阅读现状值得深究。

  《伦勃朗1642》读后感(九):一个荷兰画家的《夜巡》

  并不熟悉的画家,因看了张公子笔下的莫奈觉得有趣,一并收了的一本书。

  传记类很多时候是毫不留情的,没法挑好的说、挑不好的藏,人的一生连在一起看也没法忽略悲苦只看美好的,如此说来,伦勃朗,一个16世纪的荷兰画家,在他过世后的两三个世纪才重新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欣赏。然而,他终究是热爱自己热爱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悲叹了。

  穷其一生来绘画,那么多自画像像是在公之于众他的极度自恋,一帆风顺的前36年,一路下坡的36之后,不得不说命运的残酷,年轻时自画像中的年盛,中年时自画像的清醒,晚年时自画像的讥笑和最后的平和,读来很是动容。

  书中极少描写爱情,想来可能是他留下的资料不全,抑或是张公子的描写侧重不一。

  1642,这一年是伦勃朗画出《夜巡》的一年,也是他开始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悲。

  苦难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时候生在苦难中,苦难并无意义,不过是带来痛苦的根。

  我并不了解伦勃朗这个人,对这个人的了解全部来自张公子的这本书。算是轻松科普科普读物。

  同时,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言语不够细腻。

  《伦勃朗1642》读后感(十):华丽的大师

  世界上总有人在其人生顶峰时,不知道命运吹着什么风,一切都像变了风向,失败成了常态。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一生就是那样。以1642年为界,开启了人生不同的篇章。

  1642年前,伦勃朗的人生是一本屌丝逆袭记。他出生在开磨坊的家庭,14岁辍学学画。艰苦的学徒生涯后便迅速地成为荷兰最成功的画家。在画家还只算工匠中一种的时代,荷兰的画家都很穷,他们有的成为酒鬼,有的靠慈善机构过活,画了一辈子也没能脱离贫困,甚至有人穷到自杀。伦勃朗在事业上成为一名商业画家,大量收学徒,买卖复制品,大手订单。在生活中也娶到了合伙人的侄女,拥有大量遗产的市长之女。他们能肆意炫耀珠宝,收藏古董、名画,住上豪宅。夫妻两人成了角色扮演的爱好者,将他们的形象留在了画作里。

  1642年后,伦勃朗在事业上开始走下坡路。《夜巡》一画迎来了客户的不满,评价会更让他的口碑掉落,订单大量消减。之后几次崛起的机会也没能抓住,直至破产,一无所有。生活中,心爱的妻子撒手人寰。儿子保姆兼情人盖尔特贪婪无比,费尽心思从他手里榨取钱财,百般纠缠。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亨德克里琪,这个女人无怨无悔地照顾他和他的儿子。但这个女人没能陪他走下去,37岁那年她就舍他而去。但死神没有离开,他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也年仅27岁便先他而去,他的眼睛也快要坏了。

  伦勃朗的人生巨变同当时荷兰的经济、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1642年前的阿姆斯特丹,慢慢成为货品的集散地,大量暴发富产生。他们对富人象征的肖像画需求巨大。立体感强烈,画面有粗有细,真实的表现了人物的特色,极具感染力的伦勃朗肖像画便在当时同一时段出奇相似的画作中脱颖而出,促使了伦勃朗的成功。伦勃朗同被画者能很好的成为一个总体,总能把握住客户的需求,同被画者保持良好的互动。

  但在当时的荷兰,画集体肖像画才象征一个画家真正的成功。伦勃朗接到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夜巡》的订单。他胆大的打破过去集体肖像排成一排甚至人物集体平分画布的惯例,使人物姿态各异,定格于生动真实的场景中,仿佛每一个人都在呼吸一样。但这一次他拍错了“马屁”,他的客户看不到自己从玩家士兵便成了真正的士兵,看不出画中自己栩栩如生,只在乎自己和和那个家伙给的钱一样多,在画上自己却要小的多,更甚者还要把有限的画布区域让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女人身上。伦勃朗对绘画的认识同他的衣食父母富人们有了分歧。

  此时的伦勃朗在画作中有了新的认识,他从精雕细琢中走出来,画风开始自由起来。他抛却世间凡俗,走向简单朴素,志在揭露人类真实的精神世界。而阿姆斯特丹的文化气候走向复杂化,富二代们成长起来,需要的是前卫的,优雅的,富贵的画作,伦勃朗在他们眼中成了古董派。伦勃朗却走出了“奉承”,即便他仍有那样的能力。简单、虔诚成了他的主色调。

  我最喜欢的画作,是《出浴的女人》(书中色调略暗)和伦勃朗儿子提图斯的一副肖像画(书中并未收录),透过画作,我仿佛看到了人物的所思所想。

  张公子写这本书,将荷兰同伦勃朗联系在一起,以1642转折这一年为切入点,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到了伦勃朗的伟大和他优秀的画作,无疑是成功的。他让那位华丽的大师伦勃朗同我们相遇,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