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10篇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一本由张靓蓓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一):锐气是会惹来麻烦

  有才气的人一定是有锐气的,了解李安以后,我发觉曾经执著的这个认知不那么经得起推敲。或许,锐气是会带来麻烦的。 谦谦君子,温如玉。李安是对这个君子形象很好的诠释。李安自己说过,他自己有点像是《卧虎藏龙》里李慕白、俞秀莲的形象,在江湖里有声望、有地位、有责任。只是,李安是行走在电影这个江湖里的侠客,一个有点书卷气的侠。但是,李安也并不是传统意义潇洒坦荡的侠客样子,反而总是战战兢兢,畏畏缩缩,好像总是很胆小,很害怕。这个害怕也不是装出来的,他也承认自己常常在害怕,但他并不畏惧害怕。他说,害怕是有力量的。有个李安的轶事说,有天朋友们聚会,李安唱了个歌,唱得不太好,一曲唱罢,朋友们都笑。李安看大家笑,自己也笑,笑完以后说,那我再来一首吧。害怕挑战,但不因为害怕而拒绝挑战。“我喜欢做一些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喜欢做我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我理解,这是驱使李安总是做着不同类型片的原因。接受害怕,并且利用它。 这个利用害怕的过程不会因为接受害怕时的勇敢而变得舒服一些,利用害怕的每天都是煎熬。李安说,他在做《卧虎藏龙》的时候,每天都睡不着,都觉得熬不过去了,都觉得拍完这部片子就要退休了。但《卧虎藏龙》最后的结果圆满,或许那个害怕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没有那个害怕的过程就成就不了那时候的《卧虎藏龙》。 李安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极限,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天才是类似于王家卫这种人,李安自诩是努力型的,算个人才。但按照世俗眼光来看,他眼中的天才并没有超过他作为一个人才的成就。“电影不是一个晚上做出来的,我可以一点点做。”其实,我觉得有耐心也是一种很大的天赋,特别是对那些耐得下心专注做一件事的人。 二十多岁的李安的锐气还说很重,看他的毕业照片就觉得眼神很尖锐,直勾勾地冲出照片来。六十多岁的李安已经把锐气看成了带来麻烦的东西,锐气幻化成了他的内力,成了他心中的卧虎藏龙。问他具体是什么,他说,这个不能说。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二):天秤李安

  导演李安是典型的天秤男。

  对好莱坞那一套欲拒还迎,对华语片太俗的东西又不想拍;对一些新题材既兴奋恐惧,拍完后却又不想再拍同类型的电影;每一部电影都定了很高的水准,也承认电影是一门遗憾艺术

  有些挑剔,又带些平衡

  虽为好莱坞A级导演,他跟好莱坞的关系却是,有关系但保持距离。“华洋杂处”,是他的电影风格。无论是拍西片还是华语片,李安都保有自己的思路和视角。

  导演李安(1954年10月23日-)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三):如果读书有用的话,那么世界首富就应该是孔乙己了。

  前几日跟朋友聊起李安,说很有意思啊。他那样一个人,感觉没什么脾气。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即便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别人也不忍心责备他。

  今日看他的自传,他说

  1.自己自尊很低,受过很多不如意,总觉得技不如人

  2懂得太多的人容易“端着”,而创作做事反而需要的是勇敢地去打破规则

  3他自己是真正地喜欢做电影,也适合做电影。觉得做电影就是高兴的。不拍电影就像死人一样

  4做电影时敢尝试不同的东西。

  所以他姿态放得低。每次拍片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才倍感珍惜

  在大学时听到其他同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英文本来就不好,更寡言,摸索着怎么做。最终在做的时候运筹帷幄

  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想他做电影时,也许压根没想往奥斯卡冲击吧。听到自己得到金熊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害怕,觉得以后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

  今天听到一个好玩的段子。读书出国是为什么?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什么?赚大钱。那我现在给你一百万你还这么认真读书么?~~~还是会这么认真读书。其实我就想看看我学好英文的样子是怎样的。

  何为美的生活?不过如此吧。

  就像我们喜欢做菜,不是想成为大厨,而是单纯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最后因为常做,能做出好吃的菜给家人吃就更好了。事实上,好多厨子昨完就不想吃了,没力气吃了。。。。

  就像我们喜欢唱歌,不是想成为歌手,而是因为享受感情被抒发的那个感觉。如果我唱得这么差,还听我唱歌的人,那就真是我的真心朋友了。

  就像你如果喜欢我,请不要是因为我适合结婚,不谈钱财,而是喜欢跟我在一起的感觉,我们可以一起聊天,可以一起相守。如果能一起一直走下去,就更好了。

  读书也是,所以是因为想学的这门课真就国外才顶尖,那就去好好出国去享受读书的过程。如果能因为用心读而读得很不错,能学以致用就更好了。

  不要太功利。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四):幸运的Ang Lee

  导演,多么神秘的一个职业。感觉每个导演都想王家卫,带着墨镜,看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呢?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导演,如你我一样,都是凡夫俗子,并不神秘。只不过,他们的心思会细腻,想法会诡异,对你我而言。

  Ang Lee,神一样的谜。一个华人,拍了简奥斯丁,拍美国内战,拍美国迷失年代,而且部部精彩,无一烂片。这对一个从未去过国外的人来说,是不多么的不可思议

  看了这本书之后,对导演这个角色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他并不神秘,李安,更不神秘。

  他高考落榜两次,后面进入艺专,这个父母不以为荣的学校。但是,李安,却找到了人生方向。所以,他是幸运的。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或者为了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

  如果说,进入艺专是李安一生中第一个转折点,第二个当然就是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继续深造了,这个机会得力于他的父亲,如果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那就没有现在的李安了。

  幸运的李安,走进了电影世界,这个他认为唯一灵光的领域

  这其实,对他的成功,还不够。我们中有许多人,有了自己的方向,但是没有成功,因为还缺乏李安的努力和隐忍。

  毕业后,做了六年的家庭煮男。这对国内的家庭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然,那段世界,肯定是李安最难熬的时期。这六年里,他做过很多尝试,都不成功,但他知道,一个成功的导演,基本都是一个出色的编剧。所以,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剧本创作上,事实证明,这是对的。因为,他的第一笔收入,就来自于他的剧本《推手》和《喜宴》,台湾的中影举办的第一届剧本赛,他获了第一和第二名。这样,他的拍片机会就来了,中影出资,拍《推手》。很难想象,这部电影只拍了三周。

  当然,成绩是很不错的,金马奖。接下来的《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一气呵成了。

  回顾李安的历程,运气,加努力,成就了现在的Ang Lee,这个华语届无法逾越的导演。

  简单谈谈他的电影。

  他的前五部电影,都是属于家庭类型,以家庭为单位,讲述家庭与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说,观察一个社会,就应该从那个时代的家庭入手。所以《冰风暴》,应该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其艺术性应该也是所有电影中最高的一部。

  他的电影,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个主线:文化人性。父亲三部曲,文化冲突为主,人性为辅。《理智情感》,《冰风暴》亦然。到了《与魔鬼共骑》和《卧虎藏龙》更是如此,卧虎藏龙应该是一个文化和人性的制高点。

  Ang Lee的电影,一个镜头能讲的,一个眼神能表达的,绝不加一句台词。注重细节,传神,细腻,每部电影都浑然天成,几乎都是神来之笔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五):兴趣共同域很多的一个导演哈哈!!

  发现这个导演的兴趣点跟我的有相当多的重叠,还挺高兴的哈哈。对于跨文化跨时代的思考,上一代和下一代,外来与当地,先进与保守之间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在这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环境下对"尴尬"的描述和挖掘,对于一种压抑着的,挣扎着的浪漫而非简单的浪漫的刻画(卧虎藏龙对于性欲的压抑),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很有意思值得玩味的角度。其实怎么说呢,对于这些方面,尤其像人性的挣扎选择这方面去拍的导演也不在少数,但能做到像李安能脱离那种大善大恶的环境,真正让人物融入这种文化的环境中的感觉不多,毕竟西方拍电影往往跟我们处境和视角不同。

  一开始对李安感兴趣是一是因为断背山作为同性题材的创意和轰动;二是对他本身作为华人导演能够很好地导演外国电影,在跨文化领域有所成就,一方面对这个很好奇想看看这个人是怎样做到的;另一方面跨文化本身就是我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三是在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愈发觉得这个导演思想独特不拘一格,电影涉猎面很广,而且少年派的思想成长,宗教观点和世界观的塑造与思考这些等等又是在我的兴趣范围内,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将这本介绍李安的自传列入了书单。

  读完以后有个感受,李安没有为了特别而特别,为了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开始因为一开始连着看到喜宴,断背山,卧虎藏龙,我就在想这个导演是不是就是对同志和女性题材感兴趣。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有这些特殊角度的原题材和灵感了,但他也会结合自己想要的擅长的去决定到底应该怎么搞什么角度什么立意想传达什么,而不是特殊题材就按别人所谓特殊题材的"套路"来。但结果出来是,他每每都能以最独特的角度打动人心。我想也给了我们一些有关坚持自我和谨防陷入本本主义的例证。

  其实到现在我还是对一个华人导演能自己白手起家拍那么多部纯西片式的电影,类似理性与感性,冰风暴,断背山,佩服到五体投地!尤其在当时那种中西交流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顺畅的条件下。总觉得,这怎么可能呢!

  为李导的作品建个豆列吧,那些作品陈旧而经典,经典而"小众"?(提到卧虎藏龙获奥斯卡,爸妈一脸不相信,还不停地说卧虎藏龙不知有啥意思都不知拍了个啥云云-_-#)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六):旧梦的滥用——拒绝脑残的脑残粉

  此书为再版,没有任何新的内容,就是换了换装帧,很好的纸,更加稀大些的字儿,然后价格噌噌地涨上去,完全是那种迎合热点的追风之作。

  作为李安的脑残粉,对此本书却不愿捧场,怕掉了粉,只余脑残。

  建议买了其他版本看看。

  讽刺的是,从初版起,至今又过了10年了,10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可以忽略的一段时间,我倒是真想知道,这10年,李安做了什么新的梦。而这本书,则只是将旧梦无谓地重温。

  可以想见的是,和莫言热一样,这一版大概是在李安成为获奖热门后便开始排版,当风向逐渐清晰之后便着手付印。我们也许该赞叹出版社的商业嗅觉。但是这种作风却与文艺书籍本该有的安静违和,恐怕也很不符合本书主人公的精神气质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七):李安启示录

  李安的个性是答应了就全力以赴、毫无保留。他非常注重细节的转折,一点一滴的积累,对逻辑性十分的信服,这是他凡事讲理的来源

  西方的挣扎即是人类摆荡于上帝与撒旦之间的拉锯,西方戏剧精神也以此为出发点。走出伊甸园后,人类开始认识自己,因而求知与创作,知识与创作即是人类对上帝的一种挑战,也是人性的一种骄傲

  戏就是冲突,就是讲个人意图的最大伸张。

  真搞创作的,其实没什么高深学问,拍片实务是街头智慧,靠的是临场的机变反应,可是想法的形成,却是个复杂的有机过程。

  人的自尊和他的知识背景有关,而创作多半是本能,是打破现成观念的。

  观念能分析很多东西,可是创作不是观念分析,创作是运用想象力直观地去表达一种经验,创作者本身只是作品诞生的一个工具

  人面对痛苦要深怀敬意,并向其学习

  现在看来,完整也没什么,有时一个精彩片段给人的提醒,多过一个完整却啰嗦的东西,而且完整性有时也不一定靠角色完整,有时人物,事物片段,只要整体有个概括的完整性即可。有时候完整是我们强加上去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你再艺术,再喜欢,老不得奖,又一部部地赔,久了谁都会受不了。得奖与卖座跟权力有关,做导演,没有权和钱,很难玩得起来。不幸的是,电影跟其他艺术不一样,权力、钱跟社会资源就是你的颜料,画布,是你的音符。

  不论是哪里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各自的情怀。虽然族群相异,但人性,人情却有共通之处,只要触及人性的共通处,都会感动人。只要表达真情,够具体,它就不是一种关起门来的感情。

  中国人的节奏——压抑到一个程度,然后突然间爆发,之后大家再重新寻找平衡点。

  我总觉得,每当清醒时,我们的意识管制着潜意识,意识仅浮游于思绪的表层,潜意识则在底层波跑汹涌,是我无法明讲的主流。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人有说:“人定胜天”。也有人说“命中注定”,两者我都有所感应。其实命也没什么关系,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在我过去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当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种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所以目前的这个局面,可以说它是命定,也可以说是人改造了它。

  人生就如一场修炼。做事一如练功,是“一分功,一分松”。松了一环后,再往里面,往紧处练。练松一层后,再进一层,如此层层而上。功利越深,实力越强,越不易被攻击。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慢慢试图去除自己的惯性,找出有效使用力道的方法。

  练功就得逆着人的惯性、本性。惯性不需学习,天生就会,是一股蛮力。但练功时则是透过压抑或松散本性,摆脱一般反应的牵制,将力量导入正道,成为实力。练成后,在这一层次即能运行自如。若不能放松,精神力气都用在反应正发生的事物上,只能就眼前的一切做出反应,被现象界所牵引,无法跳开既有的局面,无法看到背后的曲折,无法洞烛机先,掌握优势。

  所谓天才不是说能演能逗趣,而是他愿意投入在一个让自己相信的状况中,能够非常专注。

  佛家讲的因果关系,你要离开,最好连想都不要想,越想越深。

  有的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而是你相信什么东西,所以我更相信你要专注,你要投入,要相信那个幻觉,它本身有精神力量,有一种气质。

  电影和现实不同,它是一种假象。在电影中你看到一个美女,不如你“以为”看到一个美女,这个以为很重要,蒙太奇也是这个道理。

  记得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说过:“美感是一种冷静以后的回味。”热情澎湃的人写出的情书未见的好,好东西是冷静以后再回味,回味时还有真情在内,有经验,也有点距离了。

  to be continued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近一直笼罩在意识到自己大约是百无一用的低气压中,以及内心极力想辩驳的暴躁却又似乎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的无力感中。

  处于这种复杂的不知所措中,想起说自己除了拍电影等少数事情外皆是无用的,自嘲在家靠老婆“养了十年”的李安。(后看书了解到其实是六年)

  在此之前李安的电影我看的非常少,严格说起来只去影院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去看《少年派》是在我对信仰非常迷茫的时候,每天午饭时间都要与好友Sandra做很多争辩,然后我们一起去影院看了《少年派》。给李安捧回了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的《少年派》无疑将一本号称不适合大荧幕的小说成功转换成了影像,但似乎并没有为迷茫的我拨开信仰的迷雾。从来对童话故事无感的我在第二个版本的故事道出前也只是惊叹于瑰丽的画面和李安璀璨的想象力。

  《色戒》也是看过的,但当年人们似乎被汤唯和梁朝伟的那两场戏带得比较跑偏,重点也就不在电影上了。到汤唯的被封杀以及后面的成长故事,对我来说似乎《色戒》更像是汤唯的icon,改变了她此后人生的走向。

  《卧虎藏龙》放映时,我应该还小。零星只记得在电影频道看过几个电影片段,绿色的竹海,白衣翩翩的周润发,还有电影的最后,轻盈的章子怡一跃从崖上飞下……当然之后了解到了这部电影对李安甚至整个华语电影圈的影响。但一直以来给我留下印象的却是年少的章子怡凭着一股倔强吃尽苦头硬是咬牙扛下这部武侠片后凭借玉娇龙一角扬名海内外,奠定了她的国际地位。

  这样说起来,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说到自己擅长拍女人戏还是非常对,你看,我对他仅知的几部电影都是对应到相应的女性角色上。其他的电影更是只听说过《断背山》,去年颇具争议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还没来得及看。

  去年在闹出“潘金莲风波”的冯小刚和沦陷在宇宙背景之谜景甜小姐下的《长城》张艺谋的评论之下,李安更是频频被人提及比较。这样谦和却成就满满的李安让我越发对那厚积薄发的“煮夫”生涯开始好奇。

  带着一颗渴望被指点迷津之心我找到了张靓蓓所著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自第一页起便深深被吸引。

  张靓蓓在序里提及当初采用第一人称来代替李安说话是一种尝试。书成之后到李安最后说“这整本书都是我在说话嘛”她反倒开始不安。我以为她的不安来自于,一是担心自己道不尽李安的一切,二是都是李安在说,那么张靓蓓这一年半的工作又说了些什么(序中提及种树记这个故事可窥一二)。

  身为一个读者在这里我真心感谢张靓蓓的这种形式,让我们平常人得以“对话”李安,整本书就像李安与我面对面,听着我的提问娓娓道来。再没有比这种形式更能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内心。

  一个人要将另一个人的思想悉数道出是何等难事,随之再传递给更多的人。李安在书里曾说,电影是人思想的百倍放大,而电影的效应更甚。此书亦然。

  书的前六个章节比较偏重李安个人和想法再加上前几部电影大多是在拍“李安有话说”,所以前小半本看的我很过瘾。后面就比较偏重讲电影是怎么拍的,是一些技术上的东西以及身为导演在其中的运筹帷幄了。

  通过前面的小半本,也打破了几点我对李安的认知。

  首先是父子关系。原先对一些新闻报道或者小评论的印象,以为是非常紧张的父子关系,类似叛逆儿子不顾老顽固父亲期许一定要去从事戏子行业,远走他乡,而今功成名就终于得以让父亲接受光耀门楣云云。看完书觉得可能平常百姓就是爱dramatic的一套(笑)。事实是的确李安的前三部片子都在讲父子关系,也确实李安父亲在他拍完《理智与情感》还说等他拿了奥斯卡,到时候可以退休回去教书。但我认为这种表面上“紧张冲突”的父子关系是由于两人身处时代不同加上中国千百年来的父亲一家之主的地位所造成的,是时代赋予了两人太多不同性格的成因。事实上我认为李安父亲对于他的疼爱还是由表及里的,他尊重了自己的儿子也最终妥协于李安的追求并为之提供了很多的条件。

  虽然论年纪李安是我的父亲辈,但我觉得他个人家庭所处以及文化发展与我是同时代的,甚至领先我一代。比如李安曾说《喜宴》中很多的场景和环节都是他自己婚礼的还原。而《喜宴》中除了闹洞房外其他环节都与我辈今日经历的一模一样,很多东西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挣扎,其实都是我们现在都还在面临的,是地域造成了这种时代差。

  再来是说李安的老婆。也是从网络报道中得到印象感觉李安老婆是一个很tough难搞的角色。比如说李安离开片场回到家中就一定还是他做饭,再比如说李安和老婆一起去超市买菜,碰到台湾人,对李安老婆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搞得李安老婆很郁闷,回说:“有没有搞错,哪是他陪我来买菜,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我当时心里就想李安老婆一定是个水瓶座,做派这样个性且不顾他人看法。果然,哈哈,李安书中就说水瓶女子多怪胎。但他和儿子们也都服他太太管。说到水瓶女,认识的人知道我对星座很感兴趣,其实我没到痴迷或者按图索骥的地步,只是当星座是个大标签,跟强悍、迷糊、亲和之类一样。至于这个标签涵盖了一些什么意思都只是我心里明白,并没有成熟到一个体系还是什么的。水瓶女子多聪慧、且不好按常理出牌,你越搞不懂越好,且特立独行,洒脱独立。书中李安会偶尔提到他太太,虽着墨不多,但结合来看她一定是具备了这些特质。李安也说了,妻子只是对三从不服,四德尚做的无可挑剔。这里的聪慧可不止是说她是家中最杰出的孩子,一路高学历到后来留美博士,而是在李安窝居的六年,结婚生子,她可以做到支持并且笑称自己只是“leave him alone”而已,这需要多坚忍独立的性格以及相处智慧,换做现在生活中的你我,早就吵翻天离婚了吧,日子如何过得下来,又如何还有后来的李安。

  最后一点就是李安自称的不聪明。我一直对他停留在温和的概念,我想也许是这种柔和的个性和谦虚的属性带他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其实不然,我想他说的这种不聪明应该指的是专注和看准一个目标非此不可的执着,也就是他的“纯真”。纯真到一定要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拍出来,一定要拍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当然电影是一份非常大的产业,里面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你的出发点是这样,走到最后可能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但正是李安本人的这份纯真推动着大家去挑战很多的不可能,带领大家去不断碰触心中高点。跟随这本传记我也一路看了《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我虽不懂电影工业,但也知道导演非常人所能,所以李安之不聪明只是相对而言。

  李安对戏剧方面的天赋很早在艺专就开始展现,他也很快明白这就是自己想要走的路。而电影这条路他真的走对了,至于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真的是时势造英雄。往小了说是父母亲培养妻子支持一众同僚朋友奋斗的势,往大了说是身处一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势。很多人说张艺谋水平差拿不到奥斯卡云云,我觉得话不能这么说。李安在伊大学习戏剧,他开始拍戏剧就融合了西方的文化,从拍《推手》起,就与美国独立制作、好机器以及詹姆斯等人共同成长。从台湾外省人到美国异乡人的身份,他一直面临着文化的冲突。考量自身优势,从在台湾市场的大众院线定位到美国艺术院线到后来的打入美国主流院线。他都有自己的嗅觉和看法。在这么多种文化和多重身份冲突之下怎么去平衡去调和。他从一开始就面临这些东西,很多事情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思考解决方法,去打磨心中的想法。老天爷给你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难题,你抓住这个机会,见招拆招,过五关闯六将,经受住了非常人之磨难后他也就给你准备了一份无与伦比的收获。李安只有一个,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生活中我没接触过台湾人,从影视剧和演员的谈吐觉得他们都很懂得感恩,李安也是。他在书中反复反复提到自己结了很多善缘,拍完开始的“父子三部曲”后好像很多东西都很顺理成章的接下去。这也是李安的运势。但他也并没有待在温暖的地域,相反他一直在探索,越想越大,每部片子都有新的难题,可谓纠结,但每一部又都为之后的那部打下基础,提供素材,都是在把自己想象的东西拍出来,且不肯妥协,可见有多辛苦。

  “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

  篇幅所限,道不尽书中种种,但我至少知道了李安很早便已经知道自己想走的路想做的事,所谓的“窝居六年”只不过是李安不肯对现实妥协,执着于电影梦的六年,从20岁起他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属。李安无疑是幸运的,但他后来为这个梦付出的一切都在说,人啊,只要有目标就一定会成功的。搁在以前我一定会觉得这是鸡汤啊我不要喝,但到了我这个年纪啊就得开始考虑是否真的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因为你再不起步,好像就真的晚了。

  感谢李安的真诚

  但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九):李安和他的电影梦

  其实我没有买这本书,只是在网上试读了几页而已.

  怎么说呢?对于李安的印象其实不太深,因为他不是内地的导演而是台湾的,而且他貌似不是多产的导演,但是奇怪的是,却每部都能让人觉得挺经典的......

  李安获奖了,是第二次获得小金人.那一刻,虽然我在上班,而且他得奖的时候,还是同事在偷闲之余所知道的消息.但是呢,奇怪呢,我既然与有荣焉!

  原来我一直当李安是自己人呢,毕竟华人导演在奥斯卡获奖,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你说那些老外评审的角度也许会更偏重于西方的拍摄手法吧,所以也有人讲,李安之所以能获奖,因为他已经认识与看透了这类奥斯卡的规则了......

  其实,真的不难找到共通点.第一次李安获奖凭借的是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而第二次获奖则是关于奇幻,关于信仰的<少年派>...这些虽不是那种好来坞似的大片,但却胜在有社会感以及有独特性!

  所以说,李安没有放弃电影而是在坚持电影梦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情.而这当中,我当然也注意到了他的妻子---一位敢于在低谷中毫不犹豫支持自己丈夫从事电影行业的女人.

  所以,李安之所以能坚持,真的缘于他的梦想以及他身边的人.很期待他能再拍些经典的电影出来,而李安说,其实比起最佳导演,他最想得到的还是最佳影片,祝愿他在下一届的奥斯卡上能如愿以偿!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十):诗意与老虎

  其实,早在2009年,我就读过《十年一觉电影梦》了,书看过便放进书架了。因为对书有些特殊的癖好,因此出了新版本,仍然要看看的。实际上,我是一个专注于阅读本身的人,很少刻意为一本书写点什么。零九年读完此书,至今已经四年了,当时我还是一个充满梦幻主义色彩的人,现在那种玫瑰的颜色已经十分黯淡了。在两个版本之间,是四年的时间,值得写一点小杂感的。

  李安是我欣赏的一位华裔导演,不止是因为他用《卧虎藏龙》、《少年派的漂流记》这些电影打动了我,还是因为他赋予梦诗意的力量。我等凡俗之人生活在现实的困顿中,便也在这困顿中寻求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谈诗意是一种奢侈。李安是以电影在讲述自己的内心,他的电影并不故作高深,但却在素朴中别有一番滋味,是可以咀嚼的,回味的。

  书中提到李安有一段时间曾赋闲在家,由薪水微薄的妻子林惠嘉“养”着,时间是六年,这段时间他在家充实自己,同时也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条,充满温馨。而妻子告诉他的,只是要他莫忘记梦想。作为普通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直接,最贴切的温情是自己的家人,由此,我能够理解李安电影里那些素朴的东西,一个忠实于普通生活的人,必然也能忠实于艺术,从而深味其中的美好。

  像普通人一样,我辈也不能免俗,在烂片堆叠的时代不免看几部充满“流行”色彩的东西,只是为了不落后于时代。在《少年派的漂流记》最火爆的时候,我居然能够克制住虚荣不去看它,然而当这热潮过去,我又禁不住诱惑去观影。看过之后,想了很多,然而真正可表达的东西很少——有时候言语是浅薄的,尤其是当你准备“解读”的时候。

  故事本身没什么可谈的,在美的炫目的光影与独特的听觉享受中,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老虎固然可怕,然而与孤独相比,后者更加可怕。老虎或可被人征服,而孤独却绝无可能,它会先将你撕碎,然后一寸一寸的吞噬。与真实的老虎相比,孤独是人内心黑暗的老虎。假如没有那只老虎,“派”会怎么样呢,他会被无所事事的副产品——绝望所淹没。与绝望相连的是孤独,也许我们不能在老虎的眸子里看到灵魂的反射,它自始至终都是一只彻头彻尾的猛兽,然而在与它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与外界的关联。当我们纯粹的独处时,我们对现实实际上是拒斥的,我们表面上完全怀抱着世界,其实那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你要与真实的世界发生关系,你就得不停的拨动些什么,对少年派来说,他拨动现实之水的就是老虎。

  也许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遇到一只“虎”,然而所有人都会面临两只虎,一只是心中的孤独之虎,一只是现实中撩拨你去做些什么的虎,是现实中的那只虎击败了你心中的那只虎。因为虎,我们都没有沉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