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0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精选10篇

  《艺术与视知觉》是一本由(美)阿恩海姆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6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一):自觉的灵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

  ....因此,美学中所阐述的、模糊地为一般人所信奉的那种以“美”为依据的艺术理论,只不过是把我们——某个圈子里的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喜欢东西认为是好的罢了。

  要为人类的某种活动下定义,就必须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作用。要了解人类某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就须根据这一活动的产生原因及其后果来考察活动本身,而不能单单根据它所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我们认为某一活动的目的只在于给我们快乐,因而只根据这种快乐来为这项活动下定义,那末,这样的定义显然是不正确的。给艺术下定义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正如那样认为食物的目的和用途是给人快乐的人们不可能认识饮食的真正意义一样,那些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享受的人们也不可能认识艺术的意义和用途,因为他们把享受的这一不正确的、特殊的目的加诸于艺术活动,其实艺术活动的意义是在它和其它生活现象关系上。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时,他们才会明白,饮食的意义在于滋养身体。就艺术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即享受时,他们才会懂得艺术的意义。把“美”或者说从艺术得来的某种快乐,看作艺术的目的,这不但无助于我们判定艺术是什么,反而把问题引入一个和艺术截然不同领域——即引入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生理学的、甚至历史学的探讨。为什么某些人喜欢这一作品,而不喜欢那一作品,为什么另一些人喜欢那一作品等等,因而使得给艺术下定义成为不可能。正像讨论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梨而另一个人喜欢吃肉决无助于判定营养本质是什么一样。讨论艺术中的趣味问题,关于艺术的讨论不知不觉地归结到趣味问题上,不但无助于我们弄清楚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这一人类的特殊活动究竟是什么,反而会使我们根本弄不清楚这个问题。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二):奇怪,这本书到底是从哪个版本翻译的?

  因为书的翻译实在有些晦涩,所以找来英文原版看,我现在拿的是1974年版的<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the new version>, 却发现译文和原文有很多地方都对不上,比如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英文原版里就没有,这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的初版是1954年版内容也对不上,奇怪,,

  对了,还有一点,书的扉页上阿恩海姆的介绍,Rudolf Arnheim, 1904-1994, 可怜阿恩海姆 2007年102岁高龄才去世,怎么到了中文版就让老先生少活了13年呢,拜托,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三):什么是美

  写在最前面,这本书给三颗星真不是不好,因为我无法判断,所以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个人不推荐,因为真心很难读下去。要么就是像我一样,花了3个月,慢慢读,也不是特别走。

  好吧,开始写书评。因为对这本书的理解不是特别深,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中间肯定也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也欢迎大家指出错误。

  首先,这本书无非就是想说清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美?但是特殊的是,这本书是从我们人的生理出发,来解释这个问题。同时举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像我们展示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这些技巧将美展现给大众的。不得不佩服作者阿恩海姆知识之广泛。能让我深入去思考一些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比如说为什么如何判断一个东西在空间的深度,我们是如何判断两个东西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等......

  这本书其实有一个最最基本的公理,基本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从这个东西推导出来的(尽管有些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有些牵强)。正是因为这个公理,不平衡画面才会有一种趋向平衡的趋势、三维中在视网膜上面的扭曲投影才会被感受为二维的图形、各种各样颜色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等级。

  为了说明这个概念,作者从最浅的地方出发,解释了最基本的图形对我们心理造成的影响(当然,还是用上一段那个最基本的公理解释的)。比如正方形纸张上有一个黑点,如果这个黑点在中间,那么这幅图非常的稳定平衡,给予人安全感;如果这个黑点在一个角,虽然是稳定的,但是无法给人平衡的状体;如果这个点介于前两点之间,就会给人一种纠结的状态。通过这一个又一个最简单的式样,阿恩海姆向我们解释了我们的每一个式样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论证完这个,阿恩海姆就开始进行展开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同最基本视觉式样组合的效果,另一个则是论证了这些式样的变形。

  组合基本用的还是先前的思路,一个人倾向于把新的东西看作是已有东西的组合,这样子新的东西就可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简化(一个组合物体看作一堆一个人已经熟悉的事物肯定比看作一堆陌生的事物简单)。而艺术的本质从某种角度上也是为了实现这种简化,或许就像欧氏几何一样,七个公理构成了整个宏大的体系,而艺术则是希望通过最基本的式样或者式样规则,构成一个宏伟的体系(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分离和组合是构图的基本手段)。其实涉及这个观点的章节读者其实挺欢乐的,因为有很多有趣例子

  接着就是介绍式样的变形,各种各样的变形,这里其实没怎么看懂互相之间的逻辑,所以在这里就跳过了。虽然很多很多地方看不懂= =但是到了涉及透视的章节,总算又有逻辑了。艺术不管怎么样也需要现实进行一定反映,可是画布是二维的,现实是三维的,要想在二维平面里表现出三维的东西,就必须需要某种变形。从之前的埃及,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都是对新的变形方法的尝试。古埃及只是将骨架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以此达到对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不足。于是,现实主义来了,通过透视、倾斜、重叠等方法,将第三个维度——深度表现出来。至于到后来,印象主义继续尝试用色彩来表现深度,而抽象主义则尝试用扭曲来达到这种效果,同时产生更大的张力。这或许就是人类艺术的发展史,总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去表现同样的东西,有着更多不同的特色

  这里又插入了有趣的一个分析:原始人和儿童画的画和现代艺术有什么区别。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主要是因为掌握式样少,同时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儿童对手臂的控制能力有限,这就是原始人和儿童所做的画和现代艺术的区别。

  有了上述的大致论述,整本书就开始对各个细节的描述了。实在太懒,不想再慢慢写了,就大致写写每一个章节针对什么问题继续深究。第四章发展主要研究人的最基本知觉形式形成的先后顺序;第五章空间则是针对变形继续深究;第六章光线介绍了光线的影响,可以让人对印象主义的作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呃……..运动、张力、表现,感觉像是和前面的内容有一点的脱节,或许是脱了那么久的进度真的有些混乱了(求大神解释)。

  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应该就是这样。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全的。虽然说,我读这本书的最初的目标还是没有实现TAT我真地还是看不懂。或许是因为还没吃透这本书吧。

  但是至少,现在看到了一副画什么。首先能有一些关注点。

  这幅画的基本元素怎么样?

  色彩是怎么样的?

  深度这个维度是怎么表现的?

  ......

  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嗯......就写那么多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