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一):梁启超的历史三问

  很多学经济学——特别数量经济学、数量金融学的朋友会碰到这样的疑问和讨论:数学在经济学中有多大的用?是不是学好数学才能学好经济学?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

  在看到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准确说是书后一篇附录)之前,我已经看到许多著名和非著名的学者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也有一些称得上佳作。但看了这本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梁启超对历史研究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以及他自己给出的回答,已经把经济研究的上述问题也完美解释了。这三个问题是梁启超研究历史多年后(也是写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新史学著作多年后),对自己历史观的一个修正。三个问题依次是:

  1、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是否具有有限用处;

  2、历史中是否存在因果律;

  3、历史是否进化的。

  由于数学是归纳法的典型,因果律是判断科学的标准,而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历史的经验科学,因此上述这三个问题依次对应:

  1、数学在经济学中是否只具有有限作用

  2、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

  3、经济是否可以积累和进化。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在于他的思想能给百年之后的后生以启发。学经济金融的同学,请带着这三个问题去看梁启超的这篇《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三个问题》,会有很大的惊喜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二):《中国历史研究法》偶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偶记

  吾国乃史之大国,不读史,不足以知兴替,不足以鉴来者,故国人当读史,然国民读史,绝非饰智矜愚,炫耀博文之事,如此读史,多亦何意?任公此书,乃治史之圭臬,发蒙入门之读物也,非于国史典章,文化兴替有把脉者不可得也,此大家之作也,于有志读史之学者,可谓索骥之图也。

  史者,绝非一二权贵帝王之家谱,史者,乃国民之史也,为全社会之缩影,国民共同之记录也。史书浩瀚,吾辈费此精力,所得者何?梁公言,当有历史之人格,以生人为本位之史代替死人本位之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任公言考据玄奘之出发年代例子,颇有趣,此学问之乐也。

  任公言:“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修生养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而生。”

  读史前,当读此书,或可得其要,读其书,想其人。故作此文。

  小舟

  2015年7月3日星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三):本书简论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中华书局2009年5月出版。

  1921年作者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后遂整理成书,本书字字见功底,可谓梁任公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力作。作者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历史典籍一方面浩如烟海,常人尽其一生也难以卒读;一方面又范围狭窄,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记载过于简略,尤其对整个社会生活面貌反映不详。如历史上西南地区的开发有司马错定蜀和诸葛亮平蛮两件开创性的大事,然而前者在《史记》中记载仅11字(《秦本纪》),后者在《三国志》中记载仅64字(《后主传》44字,《诸葛亮传》20字)。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鲜见佛教发达的记载;在《明史》中,也难寻小说兴起的描述。这些都是旧史的缺憾。

  作者叙古代史籍有纪传体(如《史记》等“二十四史”),有编年体(如《资治通鉴》),有本末体(如《通鉴纪事本末》),还有政书(如《通典》)。尤其指出“《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中国文献资料、实物遗迹原本极多,可惜历代累经战火,损毁极巨,尤为可惜。治史应注重史料的搜集与鉴别,作者提出了若干法则,并辅以生动案例,立论严谨、叙述精详,读来颇为受益。

  梁任公自述常遇窘事,即青年学生总问治国史应该读什么书,而他“辄沉吟久之而卒不能对”。这个问题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古代史籍中最值得称道者无逾《史记》《通鉴》,不过一来二者所述范围有限,前者汉武以前,后者战国至五代,均仅占中国历史之一部分;二来当代国人普遍古文功底有限,难以领会原书之妙。近现代人士所著,有翦伯赞,有范文澜,有吕思勉,有钱穆,有黄仁宇,等等,各成一家之言,或通史,或断代史,或专门史,或地方史,各有侧重,并无通规定法,适合不同读者需要个人较为推崇吕思勉与钱穆著作。西人所著,以《剑桥中国史》系列最为完备,然亦卷帙颇多,非一时可毕读。总而言之,治史无速成之法,重在日积月累、不懈精进,对历史的认识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蔡舰 2011年3月24日)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四):新史学(通史)的法则—评《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首先感谢任公

  推荐理由:

  (本段写给未看过本书的读者朋友,以分享好书)

  优点

  研究历史很有意义,若得法,则事半功倍。任公是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其历史研究法主要汇集于本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本书以通史研究为主,《补编》以专史研究为主,均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法,对中国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很有帮助。

  不足

  由于时代局限性等因素,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对“旧史学”的批判,有待商榷。

  阅读建议

  (本段写给准备看本书的读者朋友,以帮助阅读)

  一、读完本书建议继续读《补编》,更能领略任公的“新史学”全貌;

  二、附录颇具价值,且有任公对于之前观点的完善,建议先认真研读附录的三篇文章,再从头看;

  三、关于史料收集等由于历史变迁如今已不是很适用而又繁杂的内容,大致浏览即可,不必拘泥细节

  四、对于书中“有待商榷”的观点,应从客观出发,坚持独立思考理性全面地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

  读书札记:

  (本段写给已看过本书的读者朋友,以交流感想)

  心得

  一、研究历史的意义。“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 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这是研究历史最大的意义。

  二、史料的收集与研究。当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史料的收集与研究带来了更大的方便同时海量信息也带来了更多的“伪与误”,对人们的鉴别能力要求更高了,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须更加谨慎地鉴别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三、佛学与历史。任公对佛学很有研究,本书与《补编》有很多佛学思想、内容,佛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要研究中国历史,就要研究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

  四、地理与历史。地理对历史的影响巨大,地理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历史,就要对当时的地形、地势、土壤、气候等地理因素有所了解

  五、对批判“旧史学”的反思。任公在书中对旧史学进行了批判,旧史学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研究历史问题更需放在当时的历史件下看问题,承认历史局限性的客观存在。

  疑问

  一、是否一切都是注定?

  二、决定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性吗?

  未完待续……

  最后,用书中的话结束书评吧:“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 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读书愚见,不足之处请您批评、指点。随着人生的发展,本篇书评亦会不断完善。感谢、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