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2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是一本由[英]罗西•迪金斯著作,68元出版的6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4-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一):启蒙的是趣味

  启蒙的是趣味

  我的孩子十分喜爱画画,自从他刚会走路开始自己还不会使用笔,就一天缠着我要我给他画“轮盘”,还被他迷信的奶奶固执地认为那是他那死去的爷爷托付的,所以后来稍大一些,就给他报班学画画了,现已过了儿童画四级。这也是我申请这套丛书的原因之一。作为小小一画家,不可不知道达芬奇吧?只是可惜我这几年读博,没有太多时间去给他讲解指导,不要求他一定要画多好多有天才,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讲,孩子在才华方面稍为平庸一些,一生要过得幸福得多,只希望培养他高雅的趣味,让人生方向在起步阶段就确定好,不与假恶丑为伍,也许就算达到目的了。所以象书中所希望的“看完这本书,或许你也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大师!”的愿望是不存太多指望的。

  作为已学了四年绘画的孩子,基本的知道他也基本掌握了,本书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所选的32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是有天赋的孩子,一定会马上被大师的巨作所吸引,而恍然大悟于真正的艺术是什么?也许就是内心光亮打开了,艺术对于一颗尚属蠓昧的心,这时就发挥了启蒙的作用了。于是孩子就走上了高尚的第一步。我以为,没有成就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人生的方向与对艺术的热爱。

  这套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童书市场中,以其装帧及内容雅俗共赏脱颖而出,让已有初步览赏力的孩子一拿起就爱不释手。想起我们小时候只有小人书看,就觉得如今的孩子无比的幸福。但正是因为资源丰富让人有了过度选择的担忧,而这样的一套书却让人毫不犹豫地选中它作为一本启蒙书。也许若干年后,孩子早已不记得看过这样一本书,但它的那种独特品味,却毫无愧色地表现出它长远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二):奇迹

  一直以为,艺术和我们的距离,是那么遥远,那仿佛天上的一颗星星遥不可及。读了这本书,非但没有感觉到更遥远的距离和会失去神秘感,反倒增添了一点俏皮与真实

  我看到的这本书是这样的:它先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紧接着介绍了画者,再让我们了解这幅画的由来,之后教我们如何去欣赏这幅画。它让我们欣赏画的同时,知道了每一幅画都是有灵魂的,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故事

  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这幅画,对世界来说都是个巨大震撼,同样也是个迷。它的创作者是画了无数个鸡蛋著名画家——达.芬奇。我们就拿这幅画来说吧,她的笑是神秘,却没有写到世人的猜测——她是谁?曾有人揣度,她是达.芬奇的母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也思考思考呢?《蒙娜丽莎》是个奇迹,小学语文书上曾有过一篇课文,《蒙娜丽莎的微笑》,它把画放在了中间。孩子问过我:“为什么把书斜拿着,蒙娜丽莎还是笑着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些问题一个答案?我们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去诠释那些问题,而不是去简单地介绍它。

  还有,毕加索,同样是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创始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数量惊人,风格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他经常画一些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画作。还记得他曾画过一幅画,叫做《雷尼格尔》,他讽刺了那些伤害民众的屠杀者。那幅画,不也是一个奇迹么?他的画,都是从一些简单的图形拆分而来。还有是不是也应该适当地讲述一些画家的故事呢?

  还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绘画家,表现主义先驱,《星夜》《向日葵》等作品现已跻身于全球最为昂贵与著名的艺术作品行列。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用生命去演绎着绘画动人色彩。不要忘了他

  在题目来说,比较有特色的是《忧郁景色》,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景色怎么忧郁?看了才知道,几乎都是用灰色打底,只透露出一点灯光。让我们一看就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

  孩子比较喜欢的一幅画是《白玫瑰》,我看过后,觉得它给人带来了宁静之感。我问她为什么喜欢,她是这样说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朵花,可以让房间单调,一束花,可以让屋子芳香四溢;对国家来说,一朵花,只能供人观赏,一簇花,可以改变卫生,而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一朵花,真的太渺小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同样是渺小的,一朵花都能倾其一生,对这个世界做出它应有的贡献,我们呢?这幅画色调柔和,而且把玫瑰的花瓣画的那么精致。又也许,那是一种共鸣吧,灵魂的共鸣。”

  这是一本朴实,富有趣味性的书。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在我们身边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与高大上

  所有的画,灯火城市村庄、山岳、江河,都不会消逝,它们会随着流逝岁月慢慢聚成一幅画,画的名字,叫——《奇迹》。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三):艺术就是我们真实的喜欢和感受

  在读《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之前,我最近一次看童书是几年前去外婆家玩的时候,在沙发底下翻出了以前爸妈给我买的《蓝皮书大脸猫》,于是兴致勃勃地重新翻看起来,其中的趣味一点也没有消减。回想我看过的童书,应以此类的绘本、连环画,还有百科全书为主,以后就是各种童话书。现在的少儿读物相比以前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制作也更为精良。

  以这本书为例,除了灵活的排版形式,在阅读过程中,会让人忽略这是本儿童读物,以时间为顺序,这本书对西方绘画史的发展作了简单的梳理,不仅介绍了画家的人生和一二逸事,更深入剖析画作本身的特点。这些作品色彩纷呈形式各异,对读者来说,不啻于一次艺术盛宴。最重要的是,书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开放的气息,作者并不盖棺定论,即使是分析作品,也是以引导的方式,让读者在理解艺术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对孩子来说,他们对色彩和图案拥有更强的感知力,作为一本艺术启蒙书,这本书相当精彩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梵高喷薄着明亮色彩的向日葵,不是弗里德里希气势磅礴的旅行者背影,不是范•奥斯非现实布局的静物景观,也不是亨利•卢梭如同动画效果般的惊奇老虎,更不是那朵巨大的美得让人惊艳的白玫瑰,而是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而是那种诡异的表现方式一下子攫住了我。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扭曲的感觉,血红的色调布满了画作上方的三分之一,蓝色水面也用旋转的线条来表现,蛋彩颜料和蜡笔勾勒出水面上的层层颜色,更显出混乱感。远处漩涡的中心有两艘小船就快被卷入袭来的风浪中。近处是一座桥的一段,桥后方依稀可辨两个人影,连人脸都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与后面水的景象融为一体

  这幅画的重点来了,画中人形销骨立,双手捂着头,神情惊恐,张大着嘴巴,似在呐喊。人物线条都是扭曲的,脸已近乎骨骸的感觉了,所以我在初看画的时候真有种见鬼了的感觉。细细琢磨,这形同鬼魅的人不正表现出他经受的巨大折磨吗?他的痛苦在压榨着他,这呐喊让人感觉支撑他内心平衡的最后一根梁已经抽离,这个人就在崩溃的前一刻。这幅画处处透露着迥异于现实的扭曲,好像蒙克画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且是这个世界崩塌的一刻。

  我能理解这幅画,但着实喜欢不起来;还有的画不能理解,也谈不上喜欢;有的喜欢难以用语言形容,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你可以看不同风格的画作,享受画家独特的艺术品位,不会因为不理解和不喜欢而觉得艺术遥不可及,艺术就是我们真实的喜欢和感受。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四):就这么艺术的“艺术”着吧~!

  说起来,这个世上大概最好赚的,就是女人小孩的钱了。经久不衰女性时尚书籍的热销,和怪相百出的儿童类图书市场,都很好的验证了此言。貌似前两年,市面上流行的儿童类的“艺术”书,还多是打着“艺术”的名头,实质内容不过是教孩子做手工的为主呢。可结果呢,现在再看儿童图书市场,类似这种面向儿童介绍艺术知识的书类,就不在少数了。毕竟,这书也是知识性的,只是和科学不同的知识罢了。

  怎么说呢,艺术的概念可以是很宽泛的,也可以是很狭隘的,可以是意识上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宽泛的说,你可以认为创作中的美,就是艺术;也可以认为,任何技艺的顶点,就是艺术…而狭隘的说,具体到某种待定的表现形式,自然还是艺术。显然,这本书上所说的“艺术”,就是特指的后者。

  该书虽然着力于近现代艺术风格的展现,但内容上还是主要以绘画作品为主的,大部分都是些油画作品。也不知道是否是出于作者的个人偏好,整本下来都是以印象派甚至是抽象派的近现代艺术为主,就算是更早之前所拣选的画作和艺术家,也多少都是挑选了对后来印象派的出现影响较大的画家和其作品。只能说书是不错遗憾的是不是我的那口。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心情有些复杂。现在的家长突然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多才多艺了,否则这样的书也不可能畅销不是?只是,或许家长们的心意是好的,可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爱与美之中长大。但是,什么好的事儿一窝蜂的上了,就变了味儿了。再者,再被有心人搞成了什么产业链,就更完蛋了。

  可能是多少有些赞同艺术应该和金钱割离的吧,反正不感觉搞出什么“培养国内孩子艺术气质的产业链”,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不是因为不屑于铜臭,只是从个人看来,教育意义在于不计成本的长期培养,而经济的诉求则是快回报与高收益。所以,艺术气质和艺术知识不同,艺术气质也不是纯靠后天的刻意培养就好用的。后者可以通过买书,上特长班,上艺术学校,前者靠的是天长地久生活中无处不在细节潜移默化

  可能时下有些人认为会拽两句洋文,品评下红酒的年份,聊天的时候说几句西方油画如何如何就是很有艺术气质了。事实上,只能说这种人的生活很刻意,很小资罢了。艺术气质可以是油画那样鲜明娇艳美丽,也可以是如水墨画中神仙妃子那样的秋水为神玉为骨的美丽。拥有了艺术知识,就一定会拥有艺术气质吗?那些靠着艺术知识买进卖出的掮客不也很有气质了吗(比如大肆炒作印象派画作的日本商界)?

  别觉得自己给孩子买了成柜子的有关艺术方面的书,报上门具有艺术气息的特长,家里满架子的古典爱乐的CD,就能有用了——天生的才叫艺术细胞,后天长出来的都是癌细胞。“养移体居移气”,光看书没有用。别指望着光看书就能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了。那都是些穷酸书生的白日做梦罢了,君不见《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姑娘玛丽,整日里埋首书卷,也没见气质好到哪里去了。就如某些作者说过的,这本书【如果能在博您一笑之余为您增添一些吹牛聊天的资本,那也是极好的】,至少做到了这点,也算是开卷有所得嘛。知识,什么时候都不嫌多,不管有用没用,可能也只是你不会用罢了。只是怀疑,最终能够从这样的书里有所得的,被起到这种效果的,究竟是孩子,还是大人了。

  听说现在又推崇复古了?当然,复的是“印象派”,以前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也没办法不复一复了。毕竟,艺术从不只是为了夺人眼球浮华之物,就像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便利的科技一样,不能够令大多数人感觉到亲切的艺术,也不过是一小撮人的互捧臭脚的孤芳自赏罢了。

  听说过一件比较搞笑的事儿,前几年吧,外国的著名的某个艺术展上的报道,其中有个现代艺术作品,居然是随手扔在地上的纸团和一把扫把组成的。为了更‘艺术’,作者自学了扎扫把,而不是到外面随便买上一把。据说,为了团出自己心目中的纸团,他还折腾出来几个垃圾箱的纸团子,优中取优。结果,他还真获奖了。不知道评委的审美,反正,我等俗辈是欣赏不能的。私以为,艺术应该是能够令观者欣赏的,是该令大多数人看得懂的。所以说,看看走到了尽头的现代艺术,那些搞艺术的,再不复古,也没办法了。

  只是总感觉,这本书里的内容,还是过于“艺术”了一些。反正,个人看来,为了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又不至于误导了年幼的孩子。那些过于富有艺术感,过于抽象化的东西,还是不要给那些小小孩看了,要不就给小学生二三年级以上的大孩子看;要么,给小小孩看的,如果感觉古典主义的画作过于精细,不适合小孩子欣赏的话,比如说原始人类画在岩壁上的狂野野牛了,或者中国风浓郁的窗花剪纸了,古希腊罗马的雕刻雕塑什么的,都是很适合小孩子的审美眼光的。不要太精细,也不要太粗犷,不要太繁复,也不要太简略。简繁得宜是最好的。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五):艺术,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画册不少,但是像《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这样“高大上”的可不多见。翻开精美的书页,达芬奇、莫奈、梵高、米开朗基罗、高更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跃然纸上。更令人惊奇的是,三十多幅的作品,竟然涵盖了过去500多年间的艺术创作,包括了油画、壁画、蜡笔画、蛋彩画、甚至是拼贴画等多种形式,琳琅满目,华美和精致。

  我和妻子平日也喜欢逛美术馆或雕塑馆等艺术展览馆,虽然对于艺术并无任何科班的功底,但是对于单纯的欣赏和感受还是很满足的。更何况,从小说中多少了解一些艺术家的生平,通过他们的作品再去印证大师们的性格和气质,就不难对于他们有如此的艺术创造而感知一二。

  我不太喜欢“鉴赏”这一词,仿佛属于“教育”的范畴,为作品分类、加标签、下定义。而我认为艺术大多数要通过“感受”的。你通常不可能依赖于“印象派”的定义——“画家通常在户外作画,并用粗放的写意风格,试图捕捉自然光线下,色彩微妙的变化”就了解莫奈的画风,但是欣赏着他的各种睡莲图,你能感受到在光影交错和四季变幻中,画家快速的写生让风景如同照相一般留在了画纸上。

  有时,我很羡慕婴孩,因为他们对世界的不熟悉,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他们不会问说“为什么图画中的人在空中”,他们也会对抽象画那缭绕浸染的颜色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仿佛透过孩子专注的盯着画册的眼神,看到了他大脑中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奇妙世界。

  文/卢育涛 2014.05.11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六):经典幼儿艺术启蒙绘本

  当下里不知何时艺术类图书悄然兴起,尤其在幼儿绘本市场陆续出现了《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小小艺术家》《我的第一本艺术书》等许多优秀的艺术类启蒙读物,个人翻阅之后,感觉制作得非常好,适合亲子阅读,让小朋友们从小爱上艺术,爱上图画。小的时候,还未识字,便是先读图:偷偷从老爸的书架上抽出《中国画报》翻阅(貌似是这个名,反正里面有许多图,记得还有许多中国唐时仕女、国画等)。时隔数十年,文字基本都不记得了,有印象的只剩一些画面。

  虽然对于艺术,向来也觉得艺术理论总有些落后于艺术本身,常常追着艺术现象身后跑,但艺术理论依然帮助我们梳理了脉络,理清了结构,也对艺术有了一个框架式的理解。虽然鉴赏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好的艺术鉴赏必然有趣又有味,让人乐在其中。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形式活泼地介绍了三十多幅世界最知名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生平、艺术创作特点等等。大开本,印刷精美,色彩还原度高,文中用语简洁生动,口吻亲和,以时间为序的排版,帮助我们建立相应的艺术观念,中间穿插一些好玩的小八卦,相信无论是小朋友还是爱好艺术的朋友都会觉得长知识又有意思。

  米开朗基罗喜欢别人叫他“神圣的米开朗基罗”,他的最大成就是装饰了罗马梵蒂冈宫殿里面的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画满了3000多个来自圣经中的人物。1845年波提切利创作了《维纳斯的诞生》(蛋彩画法),波提切利其实是昵称,意大利语中“小桶”的意思。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使用了绿色和蓝色代表冬天。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和维米尔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光影流泄,如同照片一般。。。。。

  精心选择的作品,有趣的讲解,再加上有意识地将相似或有相同特点的画家放在一处对比,在画作与技巧之间,甚至还有一些小小的互动,比如对比冷暖色等等。这样用心的幼儿艺术绘本,真心好棒。推荐。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七):开发孩子艺术鉴赏能力第一书

  写给孩子的艺术鉴赏书,读过这本书的孩子最有权威来说说对它的阅读感受。

  家有小学三年级孩子。孩子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书的总体感觉是十分喜欢。有些绘画逼真得让她有一种以为是摄影的感觉,像《云端的旅行者》、《奥菲莉娅》,她虽然说不出欣赏这些画作更加详细具体的感受,但这些画作给她心灵带来了无比真切的美感,亦可算是欣赏艺术到达的一个层次。她一路看来一路大呼,因为她发现了这些画作当中,有好几幅都在她们的音乐书或是美术书当中的呢。如《舞台上的舞者》、《睡莲》、《热带风暴中的老虎---惊奇》、《水果和花卉》、《向日葵》。现在在这里再次看到了这些熟悉的画作,而这些画作因为有了鉴赏指导(关于作者、关于如何欣赏的指导),而指引她对绘画艺术增加进一步的鉴赏能力。由此引出知识的联想延伸,她结合平时阅读累积起来的知识,竟侃侃告诉我《向日葵》作者凡高的生平:凡高生前很贫穷,他的画作都是死后才值钱起来的。他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最后是在麦田里开枪自杀而死的。看吧,这小姑娘由此启示而至的知识还是可以圈点的。再其次呢,藉由这本书图文并茂说及的绘画知识,她进一步加深了对水粉画、水彩画、油画、蜡笔画、版画等绘画种类的了解,以及三原色、冷色调和暖色调等绘画知识的加深认知。临了,还叫上我兴趣勃勃地一同寻找《水果和花卉》中的动物和昆虫哩。

  孩子读完这本书,能够给她带来长久的阅读欣赏兴致,并由此获得了以上收获。足以实证本书内容之丰富和饶有兴味,十分吸引儿童阅读的趣味。在孩子有限的艺术欣赏领域中,本书是开发她艺术鉴赏能力第一书。

  有了孩子这些切身的阅读感受,我想我这个大人从旁再说什么也是多余的。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八):美妙的艺术需要学习

  美妙的艺术需要学习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by烟波浩渺1980

  对于艺术鉴赏来说,必要的艺术基础和素养不可缺少。这本书的目的则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阅读基础。通过30多幅世界知名的艺术作品,像孩子们展示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创作方法,各种作家的逸闻趣事,既是艺术阅读又是人文展示,用儿童最喜欢简洁的形式展示艺术的神奇之处。

  之前对于抽象、超现实、后现代等流派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是太了解和熟悉。大人读过这本书之后也是相当的长知识,可以说大人沾着孩子的光,跟着一起阅读涨知识,突然脑海里出现一副很美好的画面,大人小朋友一起学习,不敢落后。不知最近怎么心里总算想起: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这话,虚心受教吧,拿起书来赶紧和孩子一起学习吧。

  关于艺术这个宽泛的概念,一时也很说得清,本书汇集的均是国外著名作品的一小部分,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作品都各具特色,各有不同,他们的艺术风格千差万别就像是不同的艺术游戏,不用工具创作出不同作品,也是相当的有趣的。

  艺术家们的痴迷,各种传世之作,留下的逸闻趣事也有许多值得讲的内容。作者罗西•迪金斯用了适于儿童阅读习惯的方式来帮主亲子鉴赏,大幅清晰画作,突出作品细节部分,一点点讲述每种创作手法的由来,讲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字数虽然不多,但都非常点题。

  12《雪中猎人》重点说明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区别。

  14伦勃朗的《倒牛奶的女佣》中往往被人忽视的小细节—放在地上的暖脚小路子。

  30《向日葵》中梵高喜欢的黄色代表着什么呢?

  36蒙克《呐喊》属于惊悚派,那是相当的有个性。孩子看了说:妈妈你看他这是在干嘛?他怎么了?

  52《蜗牛》看起来这幅画不难创作哈,小朋友完全可以模仿,大师果然来自民间。

  58《梨花大道》中竟然是用很多种照片叠加拼贴而成的。至于毕加索就不用多说了,作者用讲小故事的方式讲述画作的来历和艺术家的特点,读起来不失趣味性。

  本书的各个作品都是根据时间来排序的,仔细观察艺术从原来的求实求真,各种写实的风景、静物、肖像,到后来让人颇费思量的现代艺术,追求的画作背后的内涵,艺术与生活渐渐变得远了些,高了些。

  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流传,吹尽狂沙始到金,生活留给我们的,艺术带给我们的,都需要我们慢慢的去感受,去接触,从不知到了解,家长讲说,孩子看听,模仿着学习着。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九):从小开始欣赏艺术《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

  从小开始欣赏艺术《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

  我小时候,书是稀罕之物,因为父母是知识份子,所以家里的书比较多,不过也都是一些专业书,没有我能够看的,不过我的父母还是挺愿意为我买书,《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狒狒历险记》《小布头历险记》《三毛流浪记》等等,从小就为我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

  不过那时候还真不懂什么是艺术,上中学以后,喜欢画画,都是照着新年送的明信片上好看的插图来画,后来还买过一些把各种插图收集起来的图案书,那就当成宝贝了。可是当时连美术是什么都不知道。考师范的时候,没学过素描和色彩,就稀里糊涂的考上了美术班,这才知道插图只是美术的一种,到了师范三年级开设美术史课程,这才开始了解西方的艺术。也都是通过那些不知道翻拍了多少次的小图片才知道了个大概的。

  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看过的书,真的永远的留在了脑海中,对自己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从小就可以从书中去了解艺术史,而且这书还是专门为儿童准备的,写得很浅显,很生动。

  书里面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却很全面的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介绍,重要的名作都没有漏掉。能够知道这些也就足够了,算起来我的艺术史也未必掌握得比这本书更多。

  书里面不仅仅介绍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也对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进行了介绍,比如什么是油画,怎么画油画,燃料的问题,色彩的冷暖,如何办展览等等。

  其实艺术往往是熏染出来的,往往是一张图片就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看到过一套明信片,里面是十张中国文物,当然都是国宝级别,至今这件事早已退出了我的记忆,可是当我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中看到了兽首玛瑙杯的时候,一下就认出来了,这就是我小时候在明信片上看到过的,这就是童年的力量,一张图片,会在你的记忆中留一辈子。

  我想西方的孩子从小就看过无数次这些名作了吧,长大以后还可以到博物馆中去看原作。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很难接受到这种童年的艺术启蒙教育,虽然这一本的作者也是英国人,但是却是我见到写给孩子们的,第一本比较系统的艺术史入门读本。只是不知道在这个充满了电脑、网络、手机各种媒体的时代,孩子们是不是还喜欢去读书。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十):在手指之间,就像头脑风暴!

  收到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感叹书的封面如此的华丽。于是第一个晚上,和宝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

  刚刚开始读得很慢很慢。对于艺术,我认为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宝来说,可能有点深奥。

  可是,随着书的翻动,一页页图画在我们的视线里,在我们的脑海中,就像一位熟悉的朋友,慢慢清晰起来。

  最开始是“舞台上的舞者”,在去年的3D画展上,宝还在它面前照过相,看书时,他非常兴奋地说:“妈妈,画展上画和原来的画,是不一样的,原来这是用粉笔画的啊!”

  接下来是“马戏团”,宝在这页中看了比较久,我等他翻页时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在《第一次发现》这本书里,有介绍马戏团。你知道为什么《马戏团》这幅画里的马是在最中间吗?”我说不知道,为什么?宝笑着说:“马戏团的主角当然是马了。”我哑然失笑,不知道作者乔治.修拉听到,会是什么想法呢?

  关于“呐喊”,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宝指着这幅画问我:“妈妈,你知道这幅画,我们在哪里看到过吗?”我笑了笑,问他:“在哪?”宝很得意地说:“在《卡梅拉》里啊!”是的,在《不一样的卡梅拉2》里,卡梅里多就摆了同样的POSE。我告诉宝,这幅画是用蜡笔和蛋彩颜料完成的。同时也在书的最后“词汇表”里科普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比如2D和3D;互补色;蛋彩画;雕塑;版画,等等。

  在“大蓝马”这幅画中,真正让我认识到了“动物魔法”。一种浑圆的想像力,一种简单却又让人叹为观止的表现手法,让我和宝瞬间膜拜。宝一边看,一边喃喃自语:“蓝色的马真的太帅了...”而背景中的大胆红色,鲜明地传达着一种力量,一种境界。这是色彩带来的冲击力,感叹很多东西真的远非文字所能表达。

  最后的“梨花大道”是一幅拼贴作品。宝以前自己在家也有做过简单的拼贴,当我告诉宝,这是由几百张照片拼贴起来的时候,宝张大了小嘴,我趁机告诉他,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像这幅作品,要用多大的耐心,要尽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呀。

  一个晚上,这本书暂时先告一个段落,然而这本书中,让孩子知道的并不是单纯的名画与作者。其中还包括了每一个国家的文明,一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从人物到景物,从花卉到名著,油画,雕塑,蛋彩画,粉蜡笔,拼贴,印刷画,包罗万象,让人大开眼界。

  就如书后的点评所说“艺术教育引导我们的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和理性的美有了交感与和谐,而深烙在他们的心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